標籤:

范仲淹與蘇州的有關剪影

 

蘇州火車站南廣場范仲淹雕像

 

 

說說范仲淹。

 

史學家說,此人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望亭)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進士第,北宋與包拯同朝的名臣,官累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死後謚 「文正」。

 

政治家說,此人乃「慶曆革新」的創導與實踐者,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雖因保守派作梗未能成功,卻成了後來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

 

軍事家說,1038年西夏李元昊的叛亂,此人以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助夏竦經略陝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時邊區民眾有歌唱為證:「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文學家說,此人了得: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岳陽樓記》一文出了「憂、樂」的千古佳句。另有眾多膾炙人口的詞作,如《漁家傲》、《蘇幕遮》,蒼涼豪放、感情強烈,為歷代傳誦。連歐陽修都曾稱其《漁家傲》乃「窮塞外之詞」。

 

都說得不錯的。問問蘇州人還曉得點啥?有人說了,那條叫「范庄前」的街,說明他在本地住過。還有景范中學,原來不是紀念他的祠堂嗎?有人說了,天平山上,記得有一高義園,是後人崇仰他的風範而命名的。他的「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樂」的名句是課本里早讀了的。還有人說了,他可是景祐年間蘇州的知州大人哪,創辦了府學,至今還在文廟裡的明倫堂里端坐著,除了他誰還有資格做孔子的西賓呢?(明倫堂在供奉孔子的大成殿的西邊)。

 

說過了,再把范仲淹與蘇州有關的圖片貼出來。

 

 

解放前的范公祠(在一家麵館里的裝飾牆壁上翻拍而來)

 

 

范文正公祠現在是景范中學校址

 

 

景范中學內景,想來與原祠相差不會太大

 

文廟公園內紀念范公的照壁

 

 

 

 

照壁中間是范仲淹與蘇州府學的簡介,兩側是故事浮雕

 

台階上的雲龍紋,與孔子大成殿前的是一樣體制的。可見蘇州人對范公的崇仰

 

 

供奉范仲淹的明倫堂

 

 

明倫堂內景

 

明倫堂前的七星池

 

七星橋(地上劃的白線是展示活動時文物古董設攤的位置) 

 

 

 

瑞石,明弘治年間刻石。清康熙年間立於蘇州府學文廟內,喻吉祥、祥瑞之意。面料是著名的太湖石。

 

 

廉石,明弘治九年(1496年)立,石原無字。講的是蘇州人晉代鬱林太守陸績為官清廉事。相傳陸績回家鄉時兩袖清風,唯一所帶之物乃這塊乘船時,為拒風浪而壓船的石頭。原石置於臨頓里家宅內。該年朝中監察御史樊祉來蘇,知其清廉,為表彰其行,命人在石上刻「廉石」二字,並置亭題跋,立於城中心察院場。清康熙年間(1709年),蘇州知府陳鵬年將此石移於府學內,以作為官員的楷模。此石也是當代蘇州廉政建設的教材。

 

 

科舉題名匾

 

 

范仲淹手跡

 

 

范公神道碑,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歐陽修撰碑文。原碑立於河南。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刻。

 

 

天平山高義園

范仲淹與蘇州府學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軍事家、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熱心興學育人的教育家。興學育人可以說是范仲淹行之終生的事業。他大力提倡改革科舉制度,積極投身於興辦學校的教育實踐之中,從而形成了豐富的教育思想。范仲淹重視師資素質培養,力薦「明師」任教。在教育上他繼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並提出了培養專門性實用人才的主張,范仲淹對當時的學校教育,以至宋代學術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蘇州府學是范仲淹親手創建起來的宋代歷史上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地方官辦學府,在宋代教育史乃至中國古代教育史上聲譽卓著,號稱「東南學宮之首」,其影響深遠。

    一、范仲淹創辦蘇州府學,開宋以降地方州縣辦學之先河

    北宋建國以後,為了選拔人才,專重科舉,而教育不興。中期以後,面對內憂外患,一批士大夫紛紛提出變法革新,范仲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登上歷史舞台的。范仲淹一生中,有三十多年時間是擔任地方官。他先後到過廣德軍、泰州、睦州、蘇州、饒州、潤州、延州、邠州、杭州、越州等地,每到一處,他都大力興學。無論是在饒州(今江西上饒)、潤州(今江蘇鎮江),還是在邠州(今陝西彬縣)、延州(今陝西延安)都有他親手辦的學校。他一生勤於教育,創建書院,為統治階級培養了大批經世致用的人才,並開創了北宋一代興學之風。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十二月,范仲淹被仁宗罷免了右司諫之職,貶為睦州知州。《宋史》載:「明道二年(1033)三月,劉太后撒手人寰西歸,仁宗親政,朝政一新。原先上疏忤劉太后的官員相繼得到提拔重用。四月,范仲淹被召回,除右司諫。是年歲末,在宰相呂夷簡的支持下,仁宗廢黜郭皇后。台諫在孔道輔和范仲淹的率領下,群起力爭,被責問得張口結舌、理屈詞窮的呂夷簡玩弄陰謀手法,請台諫次日上朝力陳;仁宗連夜下詔旨,分貶台諫領袖孔、范出知泰州、睦州,天明即押出國門」。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正月,范仲淹懷著一腔委屈與不平,匆匆離京汴梁,奔睦州赴任。任職半年即與景佑元年(1034)之秋調至其桑梓之地,有人間天堂之稱的蘇州。然此時迎接他的是:「至還郡中,災困之氓,其室十萬。疾苦紛沓,夙夜營救。」半年後,范仲淹完成治水任務。這是范仲淹第一次回歸故里,雖非衣錦還鄉,也算榮歸桑梓。拜訪范氏長輩,看過蘇州祖居後,他對祖輩創業精神由衷欽佩,因此萌生了在故鄉購置土地建造新居之想法。經親友四處訪視,相中南園旁邊的一塊土地,此地與名園滄浪亭相望。南園為五代吳越廣陵王錢氏家府舊址,後又為中吳軍節度使孫承祐所築。朱長文《修學記》中記載:「始,姑蘇郡城之東南,有夫子廟,所處隘陋。范文正公以天章閣待制守是邦,欲遷之高顯。相地之勝,莫如南園。南園者,錢氏之所作也,高木清流,交蔭環麗,乃割其隅……」。為慎重起見范仲淹請來陰陽家,陰陽家看後稱:此地坐落卧龍街上,街北為北寺塔龍尾,南園正好是龍頭之位,乃姑蘇城風水寶地。如能在此興建家宅,子孫後代必將科舉及第,公卿將相,榮華富貴,萬世不竭。而范仲淹想到的是:「吾家有其貴,敦若天下之士咸教育於此。貴將無已焉。」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時任蘇州郡守的范仲淹,應地方人士朱公綽(朱長文之父)之請,奏請朝廷,獲准給田5頃辦學。范氏將已購擬作私宅的錢氏南園之地獻出建府學(即今文廟址)。並且首先把自己所得南園之地建為「義學」,希望「天下之士咸教育於此」,「既成或以為太廣」,公曰:「吾恐異時患其隘耳。」此年,范仲淹聘胡瑗「為蘇州教授,諸子從學焉」,同時亦給孫複寫信,希望他到蘇州「講貫經籍,教育人材」。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說:「吳郡昔未有學,以文請解者,不過數人。景祐中,范文正公以內閣典藩,而嘆癢序之未立。我先君光祿,率州人請建學,文正公請於朝,奏可,割南園一隅以創焉」。

    范仲淹創立的蘇州府學不僅在蘇州地區為最早的一所官辦學校,而且在全國範圍內也屬第一所州府級學校。在唐以前,蘇州沒有學校,學生主要請私塾老師「傳道授業解惑」。鄭元祐在《學門記》中說:「天下郡學莫盛於宋,然其始衣於吳中,蓋范文正公以宅建學,延胡安定為師,文教自此興焉」。王澤民《蘇州郡縣范文正公祠記》說:「吳學之興始於文正范公」。楊載《平江路重修儒學記》:「天下之有學自吳郡始」。清代思想家馮桂芬對蘇州府學文廟的評價更高,他說:「三代下學校之制,至範文正天章閣之議行而始大備」。「天下各縣之有學,自吳學始,迤邐至宋末二百年而學遍天下,吳學實得其先」。《蘇州府志》24卷記載:「蘇郡之有學也,自范文正公始。而各縣學校次第修建,大率皆方於宋代」。由於宋代蘇州文廟府學在全國的率先作用,宋仁宗在慶曆四年三月據蘇州府學這一作法,下令天下各州縣皆立學校,「繼此郡縣皆有學,而吳固稱為首」。以上文獻資料說明了蘇州府學文廟在宋代教育界獨領風騷,說明了宋代蘇州文廟府學在宋代全國範圍內,開後世地方學府之先河,對於整個中國的教育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蘇州府學在教育方面的另一大功績是垂範作用。繼創立蘇州府學之後,蘇州乃至全國都掀起了一股辦學熱潮。各地學校相繼誕生,如:吳縣縣學、長州縣學、元和縣學蘇州的紫陽書院、正誼書院、杭州紫陽書院、江寧尊經書院等,紛紛崛起,紫陽書院、乾道書院、正誼書堂等亦飲譽遐邇。

    二、府學之人才

    范仲淹創建蘇州府學後,特別注重府學的人才的培養。興學育人可以說是范仲淹行之終生的事業。他大力提倡改革科舉制度,積極投身於興辦學校的教育實踐之中,從而形成了豐富的教育思想。范仲淹重視師資素質培養,力薦「明師」任教。在教育上他繼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並提出了培養專門性實用人才的主張。他在《分州建學記》一文中說:「國家之患,莫大於乏人」。他還明確指出:「癢序者,俊義之所由出焉。三王有天下各數百年,並用此道以長養人材。材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而王室安」。范仲淹對當時的學校教育,以至宋代學術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力薦「明師」任教。

    范仲淹認為,國家興亡的關鍵在於培養人才,而培養人才關鍵在於興辦學校,推廣教育。而推廣教育,師教尤甚。他說:「文癢不振,師道久缺,為學者不根乎經籍,從政者罕議教化」。教師肩負「長育人材」的職責,而這正是興學校、辦教學的根本目的。國家、政府也是通過教師的工作來實現「長育人材」的需求。「用而不擇,賢孰進焉;擇而不教,賢孰繼焉。宜乎慎選舉之方,則政無虛授;孰教育之道,則代不乏人」。范仲淹可貴之處,在於不僅言之,而更能堅持行之。《上執政書》和《答手詔條陳十事》是范仲淹發揮政治觀點最充分的兩篇長文,其中均有專門議論教育的章節。關於師資的重要性,他是這樣闡述的:「如得名師,尚可教人」,否則辦學只能是一句空話。何謂名師?范仲淹以「勤勞恭謹、以身先之」,「出題使諸生作賦,必先自為之欲知其難易及所當用意,亦使學者難以為法」的榜樣回答了這一問題。他創辦蘇州府學時,也把有師德、有責任心、懂專業,會教學生作為擇師標準。他為蘇州府學挑選師資,先請孫明復,再聘胡安定,二人均有德有識之士。《蘇州府志》記載:「吳郡有學,起范文正公;而學有教法,起胡安定。」

    胡瑗在任蘇州府學教授期間,嚴立學規,「蘇學為諸郡倡」。胡瑗為了貫徹「明體達用」的教育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先創立了分齋教學的制度。他設立經義和治事二齋,依據學生的才能、興趣志向施教。經義主要學習六經;治事又分為治民、講武、堰水(水利)和歷算等科。凡人治事齋的學生每人選一個主科,同時加選一個副科。另外還附設小學。這種大膽嘗試,即使學生能領悟聖人經典義理,又能學到實際應用的本領,勝任行政、軍事、水利等專門性工作。實踐證明,這種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非常有效和成功的,培養了一批學有專長的人才。如長於經義之學的孫覺、朱臨、倪天隱等,長於政事的范純仁(范仲淹之子)、錢公輔等,長於文藝的錢藻、騰元發等,長於軍事的苗授、盧秉等,還有長於水利的劉彝等人。

    2蘇州府學為蘇州文運昌盛奠定基礎,是狀元、進士的搖籃。

    范仲淹創立蘇州府學後,由於府學獨特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宋元明清四朝中,蘇州文運昌盛,人才輩出。唐以降,蘇州共三千餘人考中進士,考中狀元者達五十名。在狀元中,有十人官至一品宰相(或大員),佔蘇州狀元的20%;有九人官至二品尚書(大員),佔19%;其餘多為各方面的專業人才。蘇州碑刻博物館(蘇州文廟府學)有一塊宋代《吳郡登科提名碑》(共兩塊,現僅存一塊),碑上共刻有從北宋端拱元年(988年)至南宋紹興十五年(1146年)244個蘇州登科進士提名,總計462名進士提名。在他們中,有政治家,如身居要職的宰相丁謂、副宰相范仲淹、元絳、范純仁、范純大等。還有吏部侍郎錢象先、魏憲、潘憲、潘兌、唐輝、凌哲、邊知白,樞密副使鄭戩,尚書李彌大,侍郎李彌遠等。另外還有對宋代政治、經濟等作出貢獻的,如科學家慎括、黃由、衛涇等;文學家程師孟、蔣堂、葉夢得。大學者如龔程、龔況。政論家如葉清臣、錢象先、范思道、胡元質等。

    蘇州歷史上除了唐代的7個狀元以外,共有43個狀元,其中一半出自蘇州府學。明代全國共出狀元89人,武狀元11人。蘇州共出了九名狀元,其中文狀元八名,佔全國狀元比例的十分之一。他們分別是施槃、吳寬、毛澄、朱希周、顧鼎臣、沈坤、申時行、文震孟、陳大猷。清代蘇州狀元名震天下,清代蘇州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十分發達,清代全國出了文狀元114名,其中蘇州就有26名,佔全國狀元的四分之一。他們分別是:孫承恩、徐元文、繆彤、韓菼、彭定求、歸允肅、陸肯堂、汪繹、王世琛、徐陶璋、汪應銓、彭啟豐、畢沅、張書勛、陳初哲、錢棨、石韞玉、潘世恩、翁曾源、洪鈞、陸潤庠。蘇州狀元、進士如此之多,這與范仲淹創辦的蘇州府學是分不開的,是蘇州府學教育的結果,它為蘇州文運之昌盛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三、府學之建築

    范仲淹在創辦蘇州府學初,其建築布局上已形成了左廟右學的格局。《修學記》載:「廣殿在左,公堂在右,前有泮池,旁有齋室。是時,學者才逾二十人,或言其太廣。文正曰:『吾恐異日以為小也』」。有人覺得太空曠,但范仲淹認為府學會有大發展,後來的府學發展證明了范仲淹的遠見卓識。

    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范仲淹向宋仁宗進諫立學的益處,宋仁宗納諫,詔天下皆立學,並把「左廟右學」、「廟學合一」作為定製。(「左廟右學」源於周禮中尚左之制,根據「左祖」的原則。)熙寧年間,校理李延割南園地,增建城垣,第一次擴大了府學範圍。元祐四年(1089年)范純禮、朱長文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此次擴建後比初建時大三倍,房屋達一百五十楹,並於大殿後立範文正公祠、胡安定祠。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南下,府學遭毀。所謂「建炎戎馬,蕩然無遺」。次年即始重建。紹興十一年建大成殿,後又於紹興十五年至淳熙十四年建講堂、傳道堂、仰高亭、采芹亭、御書閣、五賢堂等建築,房屋總數達七百五十楹。寶祐三年府學文廟再次擴建九處齋室,另建觀德亭、泳涯書堂、道山亭等。

    元延祐二年(1315年)、至治二年(1322年)兩次增外垣擴大廟學範圍。延祐七年建尊經閣。明代經歷多次修繕和增建。洪武六年(1368年)拓廟南欞星門前空間,以臨南衡。成化十年,改原來的東向學門,拓之與廟門齊。洪武年間創明倫堂;宣德八年建疏敏堂;景泰年間建會膳堂、學舍三十餘間;天順四年改隆禮、中立二齋為成德、達材二齋,立杏壇,立狀元、解元二碑坊。成化年間建游息所、壘秀峰假山,建鳳橋、眾芳橋、柳橋,建泮宮坊,擴建大成殿(宋元以來大成殿僅為三間,成化十年改為重檐,殿身五間帶周圍廊,室內用三軒兩廡共四十二間)。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買民地,再次擴大廟學範圍。康熙五十七年(1708年)建考房四十二間。乾隆六年(1742年)建大奎閣。咸豐十年太平軍攻克蘇州,府學遭破壞。(志載:大成殿棟樑僅存,其外盡成瓦礫。)同治三年(1864年)巡撫李鴻章重建,至同治七年由巡撫丁日昌結束重建工程,恢復舊觀。

    四、府學文風對後世之影響

    (一)教法之風

    蘇州府學獨特的教學之法,教學之風對府學人才的培養以及後世的影響深遠。

    1分科教學,因材施教

    范仲淹聘請胡瑗為蘇州府學教授後,在教學方法上,因材施教,在府學創「分齋式」教育,即在授課時分經義、治事二齋。經義的對象是「選擇其心性疏通,有器局,有任大事者,使之講明《六經》」,治事齋則根據學生的特長,教其「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攝一事」。這種因人而教,學以致用的教學法影響後世,沿用至今。

    2言傳身教,嚴立學規

    蘇州府學制訂了一系列教育規章制度。如學校作息規定:一般上午講解經義,課後復讀500遍;下午講解歷史,復讀100遍;晚上講解子書,復讀300遍。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注意言傳身教,並規定師生之間的禮節,自己常常「以身先之」,盛夏之季,老師也整天公服端坐堂上,決不稍懈。在規章明、要求嚴的情況下,府學的弟子「皆循循循雅飭」,「衣冠容止,往往相類」。府學這種獨特的學風與校風,先施行於蘇、湖,後旅行於太學,並使此規章制度經皇上批准,在全國推廣,可見其影響之大,「蘇學為諸郡倡」。這套教學規章,與後來朱熹所訂的《白鹿洞學規》前後輝映,同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

    (二)德教之風

    范仲淹的選材標準是德才兼備,以德領先,「用人多取氣節,闊略細故」[10]。范仲淹為府學所請的師資,如孫明復、胡瑗,其二人均有德有識之士,人品學問,世所共知。范仲淹在府學教育上他繼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他在《推委臣下論》中提出以孔子所定的以「德行」為首的「四科」為選材標準。在《四德說》一文中,范仲淹認為「德」即元、亨、利、貞,用人、育人以此為準。他大力提倡興學,屢次上書主張,教育本於學校,只重科舉考試,不重視教育,是只管收穫不管耕耘,國家應注重育人。

    范仲淹非常重視有道德之人,竭力幫助他們成才。在府學裡有一位秀才,求見范仲淹,請求幫助,范贈以一千。過了一年,秀才又來了,又贈以一千。他問秀才:「你為什麼這樣僕僕道路啊?」秀才說:「家有老母,無以贍養」。范仲淹則為這位有孝心的秀才在府學裡為他謀一職務,一月三千。

    蘇州府學有別於他學之特別之處還在於重視「環境育人」。蘇州府學規模隨著歷史的發展而逐步擴大,府學在環境設計、布局、營構、管理等一系列環節上十分注重環境教育,使之成為熏陶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如府學內的「思無邪,公生明」碑和著名的「廉石」。

    「思無邪,公生明」碑為北宋名臣司馬光手書,南宋淳祐元正摹刻,雙面碑刻。碑陽刻有宋太宗語錄:「爾奉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碑陰刻有「思無邪,公生明」此碑文內容是告誡官員,為官辦事應無邪念,公正廉明,也是告誡府學中日後「學而優則仕」之生員們。「廉石」為明代弘治九年所立。講的是晉代鬱林太守陸績與廉石的故事,告誡官員要學習陸績,為官清廉,以教育府學生員日後要做清官。此外府學內還建有名人祠,如范文正公祠、胡瑗祠、朱長文祠、白居易祠、韋應物祠、況公祠等。以此激勵學生以先賢大德為仿效學習榜樣。蘇州府學注重德育教育,這種德教之風影響後世,如今學校提倡的「環境課程」、素質教育、道德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從中不是可以看到府學德教之遺風嗎?

    范仲淹創立的蘇州府學對當時北宋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對蘇州後來歷朝歷代的教育做出了榜樣和示範。明代文學家徐有貞在《蘇郡儒學興學記中》說:「蘇為郡甲天下,而其儒之規制亦甲乎天下」。王鰲在《修學記》中說:「蘇學天下為第一,有深廣巨麗之稱」。由此可見蘇州府學在我國宋代以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歷史地位,即使在現在,范仲淹的教育思想與府學之文風仍然激勵著人們,不斷學習,不斷進取。

   蘇州公辦學校第一人——范仲淹

 

 

  北宋仁宗皇帝景祐年間,范文正公范仲淹回到故鄉蘇州,擔任知府。

  當時的蘇州,連年水災之後,街邊行乞之人比比相連,范仲淹上任之初,食不甘味,整日忙於開倉濟貧、忙於興修水利。後來,手頭緊要的事情暫告段落,范仲淹決心在蘇州購地建宅,即使現在不立刻退隱,將來告老回來也有棲身之所。

  五代吳越王錢鏐之子錢元璙建的南園,大半已成荒地,卻是心儀的建宅之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正合吾意!范仲淹正在相地時,迎面走來了一鬚髮皆白之老道,手執白布招,上書「善觀面相氣色,善勘風水佳邑」。范仲淹拱手為禮,請老道代為看看風水。老道從囊中取出八卦、羅盤,反覆推算,對著穿常服的范仲淹說:「寶地啊,寶地!尊駕如在此建宅,後人必踵生卿相!」范仲淹也面露喜色,此地竟是風水寶地!心想與其我一家富貴,還不如讓蘇州士子們都富貴起來!

  於是范仲淹決計在這個地方興建一所官辦學校,他一面上奏皇帝,一面選購建築材料、召集泥水木匠,很快講堂、齋舍建成了,甚至連廚房浴室都有了,加上舊南園的樹木清流,環境幽靜,景色秀美。同時又把東城的孔廟遷來,形成了左廟右學的格局。

  這時皇帝詔令下來了,恩准建立地方官辦學校,並且賜田五頃作為學田,免去稅賦,專用於維持學校運行。這就是蘇州第一所公辦學校——蘇州州學。有人看到蘇州州學校園廣大,校舍眾多,認為大而無當。范仲淹對他說:「我還擔心今後嫌太小呢!」這正是范仲淹的遠見卓識,經過後人不斷努力,蘇州州學成為「東南學宮之首」,經歷千年風雨發展成為今天的蘇州中學。

          范仲淹的傳說     

歷史上蘇州「學而優則仕」的人很多,一品當朝、顯赫一時的也不在少數,可值得紀念的卻並不多。范仲淹就是蘇州百姓念念不忘的先賢之一。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宋代吳縣人。他生於徐州,兩歲喪父,隨母親謝氏改嫁山東淄州長山朱文翰,取名朱說,直到23歲才知道自己是姑蘇范氏之子,雖然不想與朱氏子同姓,但是怕母親傷心,因此沒有馬上提起複姓之事。知道家世後,他更加發奮讀書,終於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他以朱說之名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廣德軍(今安徽廣德)司理參軍,踏上仕途後,他首先想到的是回蘇州「迎其母歸養」,欲還范姓。族人以為他要來爭范氏家產,便想出種種理由加以拒絕。范仲淹察知個中緣由後說,我「止欲歸本姓,他無所覬」。有了這樣的承諾,族裡才允許他歸姓。至天禧元年(1017),范仲淹為亳州節度推官,受母吳國太夫人命始奏復范姓。到這時,29歲的他才正式將名字改為范仲淹。

在以後的日子裡,儘管范仲淹當過京官,也馳騁過疆場,出將入相,推行過「慶曆新政」,數十年宦海沉浮,但是家鄉人民只記住他造福桑梓的三件事:興水利,辦學校,建義莊。

話說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六月,范仲淹貶官睦州後移治蘇州,當時蘇州久雨成災,「湖溢而江壅,橫沒諸邑」,災民逾10萬戶。范仲淹到任後,親自去察訪水道,分析水患原因,吸收前人的治水經驗,提出了「修圍、浚河、置閘,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的治水方針,首先疏導吳凇江,再疏常熟、崑山入江通海的支流。以前,崑山、常熟有三十六浦,其中茜涇、下張、七鴉、白茆、滸浦五浦最大,由於潮水泥沙,逐漸淤塞。在整個吳中水利中又數常熟的地位最為重要,白茆港是蘇常東北出江的第一河,福山港是太湖水北流入長江的主要通道。范仲淹擇要而疏,親臨工程第一線,針對港浦「日有潮來」,泥沙淤積的特點,在疏浚的同時,提出了「新導之河,必設諸閘」的主張,他說,閘「常時扃之,御其來潮,沙不能塞」,「旱歲亦扃之,注水溉田,可救煙涸之災」,「潦歲則啟之,疏積水之患」,並強調開浦置閘後,要「設鎮屯兵,專治浦閘」,每年春天「理其閘外,清除淤沙」,最終達到「工減數倍」的效果。他將治水與治田相結合,妥善地解決了蓄水與泄水、擋潮與排澇的關係保障了蘇、常、湖、秀四州的農業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常熟福山等地的人們為了不忘范仲淹的恩德,將浦閘稱為「范公閘」,修築的圩堤叫做「范公圩」。

范仲淹不但是一位頗有建樹的水利專家,而且也是一位很有卓見的教育家。他曾說:「國家之憂患,莫大於缺乏人材」,這句話就是拿到現在也不過時。在范仲淹任蘇州知府期間,他曾在南園買了一塊地,準備卜築安家。一位風水先生說,這可是塊風水寶地,誰得了它,必定世代出公卿。范仲淹聽說後說,如果我在這裡安了家,只我一家富貴,還不如在此建個學舍,讓吳中子弟都來受教育,大家都富貴。於是,他在這塊地上建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府學。建學之初,只有二十多人讀書,有人認為是不是太大了,范仲淹卻說:「吾恐異日以為小也。」於是請胡瑗「首當師席」,著名學者紛紛來蘇講學,一時間盛況空前,影響遍及全國。慶曆四年(1044)仁宗下詔全國各州郡都要建立學宮,於是,府有府學、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鄭元佑在《學門銘》中說:「天下郡縣學莫盛於宋,然其始亦由於吳中,蓋範文正以宅建學,延胡安定為師,文教自此興焉。」由此說來,中國古代教育的勃興,至聖先師孔夫子而外,范仲淹也是功不可沒的。自宋以來,吳中「登科者逾百數,多致顯」,時至今日,當年的府學所在,仍然是吳中學子嚮往的學習場所——江蘇省蘇州高級中學。我們無法否認這都是范仲淹的遺澤。

范仲淹在蘇州做的另一件惠及後人的事,是在仁宗皇祐元年(1049),60歲的他以其「貴時」所得俸祿「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作為族人公產,號曰義田,既而,又在城中靈芝坊祖宅建造佔地200畝,三面環流,環境優美的義宅,「聚族其中」,義莊內又設有「義學」,「立塾以教其人」。他認為:「物本天,人本祖。閭閻之人,有視其祖之子孫如路人,相毀訾,相併兼如仇敵,不知本爾。」他常對其小輩說:「吳中宗族甚眾,於吾固有親疏,然吾祖宗視之,則均是子孫,固無親疏也,吾安得不恤其饑寒哉。且自祖宗來積德百餘年,始發於吾,得至大官。若貴富而不恤宗族,何顏以入家廟。」千畝義莊田「所得租米,自遠祖而下諸房宗族,計其口數,供給衣食及婚嫁喪葬之用。」儘管義莊的受惠者僅僅局限於范姓族人,也就是說義莊主要是為了救濟族中的窮人,使范氏子孫免遭饑寒之苦。但是在中國歷史上以個人力量舉辦這樣的社會福利事業,范仲淹是有開創之功的。難怪元代奉議郎孫應時在《范氏義莊題名》中感嘆道:「若吳范氏之有義莊也,然後能仁其族於無窮,非文正公之新意歟?蓋公平生所立不待稱讚,此其一事已足為百世師矣。」

    蘇州人民一直沒有忘記先賢范仲淹,在1989年范氏誕辰一千周年之際,舉行了隆重的紀念大會,並編輯出版了《范仲淹史料新編》,後來又在天平山范氏祖塋建成「先憂後樂」牌坊。座落在原范氏義莊內的學校今稱景范中學,學校內的范義莊享堂已被修葺一新,學校前的那條小巷至今仍稱作「范庄前」。蘇州支范氏後裔中「敬」字輩是范仲淹的第三十一世孫。


推薦閱讀:

湯家巷這家22歲的蘇式麵館,有人一吃就是22年。
不是所有的「碧螺春」都叫「洞庭碧螺春」
【同程攻略】你不知道的蘇州二三事
432.拍照片~同里古鎮2
逛遍蘇州這8條美食街,肚子上的肉肉又長了一圈!

TAG:蘇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