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康熙

康熙皇帝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 --- 1722年12月20日),順治皇帝第 3 子,大清聖祖仁皇帝,清朝第 4 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 2 位皇帝,年號「康熙」,通稱「康熙皇帝」,為中國歷史上的最成功的帝王之一。重要政績:除鰲拜﹔平定三藩﹔收復台灣﹔討伐准格爾葛爾丹﹔組織人才整理和編輯「康熙字典」。

 目錄

人物簡介
生平經歷
  1. 治國有方
  2. 軍事能力
  3. 修身養性
  4. 文字獄
歷史評價
  1. 《全球通史》的評價
  2. 史學家史景遷評價
  3. 小說家高陽評價
  4. 清史稿的評價
  5. 傳教士評價
  6. 日本人的評價
相關信息
  1. 兄弟
  2. 姊妹
  3. 皇后(4個)
  4. 皇貴妃(3個)
  5. 妃(11個)
  6. 關於立儲
  7. 康熙朝年表大事記
  8. 相關影視
  9. QQ英雄殺人物

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姓名:愛新覺羅·玄燁

  民族:滿族(女真族)

  屬相;馬

  血統:滿族、蒙古族和漢族的混血(他的父親順治是滿族人,他的奶奶是蒙古族人,他的母親原是漢軍旗,後入滿籍)

  年號:康熙

  生辰: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景仁宮

  排行:順治帝第三子

  祖母:孝庄皇太后

  父親:愛新覺羅·福臨(清世祖順治帝)

  母親: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嫡母: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初婚:11歲

  原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上謚號為「仁孝皇后」,被雍正改成孝誠仁皇后)

  配偶:皇后:4人、皇貴妃:3人、貴妃:1人、妃:11人、嬪:9人、貴人:13人、庶妃:4人、常在:9人、答應:9人

  子女:35子,20女(寫上宗譜的有24子11女)

  即位時間:順治十八年正月十九日(1661年2月17日)

  即位年齡:8歲

  在位年數:61年

  卒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

  享年:69歲

  死亡地:北京暢春園

  廟號:清聖祖

  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簡稱仁皇帝

  陵寢:景陵

  歷史地位:中國大一統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繼位人:愛新覺羅·胤禛(雍正帝)

  太子:胤礽(兩立兩廢)

  最不幸的事:8歲喪父,10歲喪母

  即位之時,清廷伊始。康熙雖然繼承皇帝位,但因年幼,國家大事的決斷於四位輔政大臣手中。這四位輔政大臣中,索尼居首位,總掌啟奏批紅等大權,但年老力衰。第二位的蘇克薩哈富有才幹,但與鰲拜不和。其後遏必隆則明哲保身,不與人爭鋒。富有野心的鰲拜,為了在索尼退下之後控制朝政,一方面拉攏遏必隆,一方面借圈地事件打擊蘇克薩哈。鰲拜處理朝政時,十分專橫,無視康熙。康熙帝為收回權力,成功設計擒拿了鰲拜,將其囚死獄中。

  為進一步加強皇權,康熙十六年(1677年),設立了以南書房為核心的政治制度。他表示「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身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於人,則斷不可行」(《清聖祖實錄》卷284)。為此,他一方面通過各種強力措施,限制滿洲貴族的權力,如剝奪各旗王公幹預旗務的權力,破除「軍功勛舊諸王」統兵征伐的傳統,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政治影響等。另一方面,康熙獨斷用人獎懲之權,不許大臣評議;並設立密奏制度,以了解下情。這種統治方式為清代其他皇帝沿用。

編輯本段生平經歷

治國有方

  崇尚儒學

  

  康熙自幼就對儒家學說有著濃厚的興趣,認為「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康熙起居注》第1冊第80頁)。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講四書解義序》中,明確宣布清廷要將治統與道統合一,以儒家學說為治國之本。康熙崇尚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文化專制達到了頂峰。晚年因選擇繼承人失誤,兩度廢立皇太子,造成長達20餘年的諸皇子為奪儲位的結黨爭鬥,致使吏治懈怠,朝中黨派林立,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康熙帝的這一態度為清朝內部持續數十年的文化紛爭(也是治國方略的紛爭)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經濟發展

  康熙認為「家給人足,而後世濟」,在繼續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時,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體現了他仁愛的一面。其一,是廢止「圈田令」,即廢止貴族圈近京州縣田地的特權,將土地讓與百姓耕種;康熙在詔書上說:「自後圈佔民間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給還民間」,其二,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清初規定墾荒三年內免稅,以後改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墾荒田十年後徵稅。這一政策刺激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使耕地面積迅速增加。其三,實行更名地政策。對於農民耕種的原先屬於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詔農民可以不必支付田價,照常耕種。

  文化民族

  康熙強調興禮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詔說:「盛治之世,餘一餘三。蓋倉廩足而禮教興,水旱乃可無虞。比聞小民不知積蓄,一逢歉歲,率致流移。夫興儉化民,食時用禮,惟良有司是賴。」

  政績介紹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復經濟,清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清初人口從明末的五、六千萬急劇下降,1661年(順治十八年),全國人丁數字是1913萬,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為2462萬。這只是丁數,不是人口總數。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三藩,統一台灣,使清朝的疆土進一步擴大。當時大清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到曾母暗沙,北達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陸地總面積為1300萬多平方公里。

軍事能力

  統一台灣,開府設縣

  初步形成了剿撫並用的方針,即「亂則聲討,治則撫綏」(《清聖祖實錄》卷180,康熙36年2月壬寅),「仰憑天道,俯愜人情,以萬不得已而用兵」(《御制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序》)。康熙認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清聖祖實錄》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為了維護祖國統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收復了台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即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隸福建省,並在台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平定三藩

  所謂「三藩」,是指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來,他們各霸一方,形成幾股割據勢力。「三藩」都擁有大量武裝。特別是吳三桂,「功最高,兵最強」,積極儲將帥,習武備,使「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他們仗著自己日益壯大的力量,飛揚跋扈,不聽約束,給清廷以很大威脅。而且所耗軍費巨大。

1673年三月,以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最後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 

  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提出反清復明,並於次年派將率軍進攻湖南,攻陷常德、長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齣散布檄文,聲討清朝。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許多地方大員紛紛反清。接著,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數月之內,滇、黔、湘、桂、閩、川六省收復,一時間清帝國危在旦夕。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叛亂擴大到廣東、江西和陝西、甘肅等省。

  1676年(康熙十五年)十月,福建耿精忠在清軍進攻下,被迫投降。廣東的尚之信也於1677年投降。閩、粵以及江西都先後陷落。1678年八月,吳三桂死,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此後,清軍先後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

  平定準噶爾叛亂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爾喀蒙古內部又分為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等三部漠西厄魯特蒙古內部又分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清軍入關之前,漠南蒙古就已歸附大清,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各部,也與清政府關係密切。

  噶爾丹起兵被粉碎以後,喀爾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來的居住地。在清政府的幫助下,噶爾丹暫時退兵。

  玄燁設置將軍和參贊大臣率兵駐守科布多和烏蘇雅台等重鎮,加強了對喀爾喀蒙古各部的管理和統治。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明末清初,沙俄在亞歐大陸上不斷向東擴張,並於17世紀中期侵入了東北亞外東北地區。沙皇多次遣使來清,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關係,但 [因俄國侵佔清帝國領土等問題而遭到清政府拒絕]。此外,由於清初帝國內部尚未安定,所以直到17世紀80年代中期,康熙才對黑龍江地區的俄國據點雅克薩採取了有力的軍事行動,捍衛了東北邊疆一百五十多年的和平穩定。

  管理西藏

  在西藏問題上,康熙除了承繼順治帝尊敬並冊封達賴政策外,還派兵於1718年至1720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間入藏,擊敗了佔據西藏北部的準噶爾汗國軍隊。此後,清朝分兵駐藏,並任命康濟鼐和頗羅鼐二人協助達賴班禪分理前後藏事務。

修身養性

  人品

  康熙8歲喪父,10歲又喪母。母親重病時,玄燁「朝夕虔侍,親嘗湯藥,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病故後,玄燁又晝夜守靈,水米不進,哀哭不停。康熙後來回憶說,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嗜書好學的帝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談《周易》,看《尚書》,讀《左傳》,誦《詩經》,賦詩著文,習以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

  治學

  

錢宗范在《康熙》中說:「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自然科學方面的數學、天文、曆法、物理、地理、農學、醫學、工程技術;人文方面的經、史、子、集;藝術方面的聲律、書法、詩畫。他幾乎都有所研究。他寫出了八九十篇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論著,他親自審定了多種歷史方面的書籍,他還精通多種民族語言。」 ,康熙的漢文水平很高,中國歷史知識豐富。「城高千仞衛山川,虎踞龍盤王氣全。車馬往來雲霧裡,民生休憩在當前。」他的這首《登高詩》被譽為帝王詩。康熙六巡江南題詞很多,如為濟南趵突泉題「激湍」、「源清流潔」,為珍珠泉題「清漪」、「潤物」,為鎮江金山龍禪寺題「江天一覽」,為濟南省城書院題「學宗洙泗」,為錢塘江龍王廟題「恬波利濟」,為陸秀夫祠堂題「忠節不磨」,為米芾海獄庵題「寶晉遺蹤」。題詞充分表明康熙高深的漢文水平和豐富的中國歷史知識,題詞的書法也很好。康熙善學。宣城梅觳成、泰州陳厚耀入值南書房,康熙教過他們算學。

  康熙善射。他晚年對近御侍衛說:「我自幼至老,用鳥槍弓箭射死老虎135隻,熊20隻,豹25隻,猞猻10隻,麋鹿14隻,狼132隻,吹哨引來而射死的鹿幾百隻。射獲其餘野獸不計其數。曾一天之內射兔318隻。」

  康熙有豐富的水利知識。他六巡江南視察河工,對每項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體指示。他最後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親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開河才去的。經過實地考察,他正確地予以否決。

  康熙養生之道

  康熙在位61年(1661—1722),是帝國時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玄燁活到69歲,他壽命長與其含性養身,飲食、起居咸成規度,潔衣凈寶,注意生活細節不無關係。康熙的養生之道,在《庭訓格言》中有多處記載,對於我們今天養生有可吸取的東西。

一、飲食有節,起居有序。

這是康熙的養生之要。康熙曰:「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也。」他說,不可暴飲暴食,要「起居有常,」不可「貪睡」、「貪食」,更不可「沉湎於酒席中」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二、衣著潔凈,室內溫馨。

  愛乾淨,講衛生,成習慣是康熙的健康之友。康熙曰:「凡居家在外,惟宜潔凈。」就是說,不論在家裡或出門在外,都應該乾淨整潔。他說:「人平日潔凈,則清氣著身,若近污穢,則為沌氣所染。」

三、飲酒有度,葯補慎用。

  康熙不反對飲酒,而反對沉湎於酒中及不節制,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康熙能飲酒而不多飲,只是「平日膳後,或遇年節、筵宴之日飲小杯一杯。」他厭惡貪杯之輩。康熙曰:「大抵嗜酒,則心志為其所亂而昏昧,或致病疾。

四、清虛棲心,神靜心和。

  「寡慮」、「寡嗜欲」、「寡言」,是康熙養生之道的另一招方。他引庚桑子之言日:「毋使思慮營營。」就是說,不要使你的思慮焦憂不安。康熙以「寡思慮」養神,以「寡嗜欲」養性,以「寡言語」養氣,方可以「養生」。因為,形體是感放生命的器具,而心是形體的主宰,精神則是心聚會的東西。康熙曰:「心靜則心和」,「心和而形全」。

文字獄

  文字獄是指封建社會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一種冤獄。清代康雍乾三朝對文字獄之嚴厲,株連之廣泛,處理之殘酷,無以復加。康熙時文字獄則相對有所減輕,比較著名的有《明史》案,《南山集》案。

  《明史》案:明末宰相朱國楨,退休後著有《明史》稿一部,清兵入關後,朱氏後人將書稿賣給富戶庄氏,庄氏又請人將明末崇禎一朝歷史補上,並請人整理、潤色、作序,命名為《明史輯略》,作為庄氏自己的著作出版。該書在提到明朝在遼東與滿人交戰時,仍用明時習慣用語,用明朝年號;稱清先祖和清兵為"賊",對清室先世直呼其名,不加尊稱,等等,這就構成"詆毀清朝"的"十惡不赦"的大罪。凡參加庄氏《明史輯略》整理、潤色、作序的人,及其姻親,無不被捕,每逮一人,則全家老小男女全部鋃鐺入獄。與此書相關的寫字、刻板、校對、印刷、裝訂、購書者、藏書者、讀過此書者,莫不株連。入獄者2000餘人,審訊後定死刑70多人,其中18人被凌遲處死。一時人頭落地,血肉橫飛。依清律,各犯之妻、妾、媳、女及15歲以下之子、侄、孫等沒官為奴及徙邊者無數。這是清朝一宗大案,發生在康熙二年。

  《南山集》案:戴名世很有才華,門人尤雲鄂為戴刻了《南山集》,集中引用了方孝標的《滇黔紀聞》中若干內容。這《南山集》並無攻擊清朝的文字,僅僅是在記述明弘光帝逃亡南京事,用了「永曆」的年號。當時明代已亡,清代已立,不用清帝紀年而用亡明紀年,就是大逆不道。最終,《南山集》一案株連戴、方(苞)兩家,三代之內,年16歲以上者俱處死,母女妻妾及15歲以下之子孫俱給功臣家為奴。此外,刻印者、作序者等無一倖免。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

《全球通史》的評價

  

  康熙有理由這樣自信。他統治的大清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就連那些自命不凡的歐洲來訪者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第35頁]。

  1.5億甚至更多的天朝(大清帝國的臣民這樣稱呼他們的國家)臣民,正經歷著一次經濟、文化復興 [第35頁]。

  這次果斷的行動標誌著康熙漫長專制統治的開始,在他當政期間,大清帝國國力強盛、政治清明、社會繁榮穩定、文化成就卓越。[第46頁]

  城市手工業如棉紡織業、制陶業等也已從17世紀三四十年代經歷的蕭條陰影中走出來,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甚至還超過了以前的生產水平。[第53頁]

  康熙曾有過幾回巡視,他不但視察公共工程、寬赦囚犯、聆聽民間疾苦,而且還親自審閱那些有志向的舉子的科考卷子。一位為此而吃驚的教士寫道:「康熙甚至會召見那些地位低下的勞工和農夫,並以一種友善可親的態度同他們交談,這使他深得人心。」也許是因為經常外出巡行,並能親臨下層,康熙學會了識別18個省中的13個省的方言。[第54頁]

  他傷感地寫道:「我已準備將這份詔書作為我一生的總結」,「我深恐黎民百姓並不知道我內心潛藏的痛苦」。55年的統治耗盡了這位皇帝的精力:「雖然我已步入老年,但仍不能精心地休息一會兒,因此我認為整個國家只不過是一隻棄履,所有的財富都只不過是泥沙而已,如果我死了,沒有發生動亂和災難,那麼我也就瞑目了。」 五年之後,康熙不幸染病逝去! [第55頁]

史學家史景遷評價

  史學家史景遷批評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繼位的糾葛有點進退失據;二是康熙雖喜愛西學,任用耶穌會士,並允傳教,但對西方並不信任,因而有禮儀之爭以及導致雍正的禁教;三是康熙以輕徭薄賦自豪,以此彰顯盛世,但其永不加賦的政策按耕地面積繳固定稅金,與人口無關,於是人口雖增,亦不加賦,並無實質意義。

小說家高陽評價

  高陽先生在其《清朝的皇帝》中談到康熙時,有很高的評價,謂其「與唐太宗均是第一流的君主」,其個人修養和道德言行也是無可挑剔。論述缺點時,謂其晚年因傳位而至吏治漸壞。

清史稿的評價

  論曰: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於戲,何其盛歟!

傳教士評價

  據傳教士張誠(J. F. Gerbillon)的日記,康熙不準傳教士在有漢人和蒙人的衙門裡翻譯任何科學文獻。而此舉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以漢族為代表的中華文明的衰落。梁啟超說,康熙的科學是用來打擊他人的一個工具,「就算他不是有心窒塞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

  歷史上這位君主,要想成為一切人的品德上的楷范,還有待於更好地信仰基督教,別無他法,可惜,他有耽溺享樂的傾向。 ——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韃靼旅行記》

  這位皇帝認為他自己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又是卓越的數學家,但是,儘管總的說來他對科學以及其它知識懷有興趣,他對音樂一無所知,也幾乎不懂最基礎的數學知識。 ——馬國賢(Matteo Ripa)《馬國賢神父回憶錄》

日本人的評價

  日本人對康熙帝極為尊重和推崇,翻譯了《聖諭》,並且稱呼康熙帝為「上國聖人」。

編輯本段相關信息

兄弟

  皇長子,愛新覺羅·牛鈕,母為庶妃巴氏

  皇次子,愛新覺羅·福全,裕憲親王,母為寧愨妃佟鄂氏

  皇四子,榮親王,未取名,幼年逝,母為孝獻端靜皇后董鄂氏

  皇五子,愛新覺羅·常寧,恭親王,母為庶妃陳氏

  皇六子,愛新覺羅·奇綬,母為庶妃唐氏

  皇七子,愛新覺羅·隆禧,純靖親王,母為庶妃鈕氏

  皇八子,愛新覺羅·永干,母為庶妃穆克圖氏

姊妹

  皇長女(1652~1653),順治九年三月十五生,母庶妃陳氏,順治十年十月殤

  皇次女和碩恭愨長公主,母庶妃楊氏 15歲時下嫁給瓜爾佳氏訥爾杜

  皇三女(1653~1658),順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母庶妃巴氏,順治十五年三月殤

  皇四女(1654~1661),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母庶妃烏蘇氏,順治十八年三月殤

  皇五女(1654~1660),順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母庶妃王氏,順治十七年十二月殤

  皇六女(1657~1661),順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母庶妃那拉氏,順治十八年二月ぎ殤

  順治養女一:和碩和順公主,13歲時下嫁尚之隆,承澤親王碩塞之二女,其母為納喇氏

  順治養女二:和碩柔嘉公主,12歲時下嫁耿聚忠,安郡王岳樂之第二女

  順治養女三:固倫端敏公主,18歲時下嫁博爾濟吉特氏班第,簡親王濟度之第二女

皇后(4個)

  · 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1652年2月3日-1674年6月6日)

  滿洲正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咯布拉之女,世襲一等公索額圖的親侄女,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生於順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康熙四年冊封為皇后,時年13歲。康熙八年生皇二子(未序齒)承祜(早殤);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生皇七子(序齒皇次子)胤礽後,因難產去世享年22歲。葬清東陵之景陵。初謚』仁孝皇后「,雍正元年改謚」孝誠「。全部謚號為: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后。

· 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1678年3月18日)

  滿洲鑲黃旗人,輔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生於順治十年。初為妃,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皇后,僅半年,於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薨。葬清東陵之景陵。謚號:孝昭靜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欽天順聖仁皇后。

·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1689年8月24日)

  滿洲鑲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佟國維之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的嫡親侄女,康熙的表姐妹。生年不詳。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貴妃,二十年晉陞為皇貴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早殤)。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冊為皇后,次日即去世。葬清東陵之景陵。初謚「孝懿皇后」,後雍正乾隆嘉慶累加謚,全部謚號:孝懿溫誠端仁憲穆和恪慈惠奉天佐聖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1660年-1723年6月25日)

  滿洲正黃旗人,護軍參領威武之女。生於順治十七年。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十八年封為德嬪。次年生皇六子胤祚;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殤;二十二年生皇九女溫憲公主;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殤;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胤禵。康熙帝駕崩後,德妃被尊為仁壽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丑刻薨,享年64歲。葬清東陵之景陵。謚號: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后。

皇貴妃(3個)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1699),滿洲鑲黃旗人,參領海寬之女。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允祥。後 又生生二女,下嫁倉津,多爾濟。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追封敏妃。雍正初年,雍正帝因為胤祥的緣故,追封章佳氏為皇考敬敏皇貴妃,並祔葬景陵,開了清朝皇貴妃陪葬的先例。章佳氏是唯一一個陪葬康熙的妃子。

敦怡皇貴妃(1683——1768),三品協領祜滿之女。瓜爾佳氏。侍奉康熙時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為皇考貴妃,高宗乾隆尊為皇祖溫惠皇貴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殤。

愨惠皇貴妃(1668——1743),佟佳氏,孝懿皇后的妹妹。康熙三十九年冊為貴妃,雍正時尊為皇考皇貴妃,乾隆時尊為皇祖壽祺皇貴太妃。乾隆八年薨,享年七十六歲。死後,謚為愨惠皇貴妃。

貴妃(1個)

溫僖貴妃,鈕祜祿氏(?——1694), 滿洲鑲黃旗人,孝昭仁皇后的妹妹,康熙二十年冊為貴妃,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去世。一子,允礻我,一女,夭折。

妃(11個)

  順懿密妃,王氏。初為密嬪,後尊封為密妃。三子,允禑、允祿、允衸,允衸八歲夭折。

純裕勤妃,陳氏。初為勤嬪,被雍正尊封為勤妃。一子,允禮。

惠妃,納喇氏(?——1732),郎中索爾和之女,初為庶妃。康熙十六年冊為惠嬪;二十年為惠妃。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薨。享年在70歲以上。二子,承慶、允褆。

榮妃,馬佳氏(?——1727),員外郎蓋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冊為榮嬪;二十年為榮妃。雍正五年閏三月初六去世。享年在70歲以上。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祉成人,一女下嫁烏爾袞。

平妃,赫舍里氏(?——1696),孝誠仁皇后的妹妹,滿洲正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承恩公噶布拉之女,幼年時待年宮中,康熙三十年生下允璣(示字旁),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卒,當月追封為平妃。

宜妃,郭絡羅氏(?——1733),滿洲鑲黃旗人,佐領三官保之女。康熙十六年冊為宜嬪;二十年為宜妃。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享年在70歲以上。三子,允祺、允禟、允禌。

  宣妃,博爾濟吉特氏(?——1736),科爾沁達爾汗親王和塔之女,順治皇帝悼妃的侄女。康熙的表姐妹。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宣妃。乾隆元年八月初八薨,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奉安。

  慧妃,博爾濟吉特氏(?——1670),科爾沁三等公吉阿郁錫之女,幼年被選進宮,尚未冊封,於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五月初九追封為慧妃。

成妃,戴佳氏(?——1740),滿洲鑲黃旗人,司庫卓奇之女,初進宮為嬪。康熙十九年生皇七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成妃。乾隆五年十月三十日薨,享年當在70歲以上。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奉安。皇七子允佑(示字旁),生有殘疾(腳跛),康熙三十七年封為貝勒,四十八年晉陞為淳郡王,雍正元年四月晉陞為親王,八年四月初二卒,享年51歲,謚曰「度」。

定妃(1661——1757),萬琉哈氏,滿洲正黃旗人,郎中拖爾弼之女。康熙在時為嬪,雍正時尊為皇考定妃,後來隨兒子履親王允裪住,輪到自己的生日的時候,還會被迎進宮去祝賀,但再未進尊封,薨時九十七歲,她也時康熙諸妃中最長壽的。

  良妃(1665——1711),衛氏,內管領阿布鼐女,本辛者庫罪籍,入侍宮中。康熙二十年,生皇八子胤禩。三十九年十二月,冊為良嬪,四十三年冊封為良妃。成為清朝歷史上母家身份最低的妃子。

嬪(10個)

  熙嬪(1670年——1736年)陳氏,陳玉卿之女,康熙九年,三月生。康熙四十三年生皇二十一子慎郡王胤禧,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皇帝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尊為皇祖熙嬪,乾隆二年正月二十二薨。

  僖嬪,赫舍里氏 (?——1702),賚(lai)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僖嬪,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薨,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奉安。享年當在40以上。

  端嬪,董氏,員外郎董達齊女。康熙十年生皇二女,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端嬪。卒年不詳,享年在60歲以上。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九日奉安。

  靜嬪,石氏(?——1758),石懷玉之女。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皇二十三子,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帝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被乾隆尊為皇祖靜嬪,二十三年六月初八薨,享年當在60歲以上。次年三月二十二日奉安。

  安嬪,李氏,漢軍正藍旗,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大約在雍正年間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

敬嬪,王佳氏,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大約在雍正年間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

襄嬪(?——1746),高氏,高廷秀之女。乾隆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薨,享年在40歲以上。二子,允禝、胤禕,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穆嬪,陳氏(?——1727前),陳歧山之女,享年在30歲以上,二子,皇三十四子(序齒)二十四子胤袐、皇三十五子胤褑。

通嬪,納喇氏(?——1744),監生常保素之女。侍奉聖祖康熙時為貴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乾隆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薨,享年在80歲以上。二子皆殤(是康熙實際上第9和第12個兒子),一女。

謹嬪,色赫圖氏(?——1739),員外郎多爾濟之女。乾隆四年三月十六日薨,享年在40歲以上。一子,允祜。

貴人(5個)

郭貴人,郭絡羅氏,宜妃的妹妹,滿洲鑲黃旗人,生皇六女固倫恪靖公主、皇 十九子允(礻禹)。卒年不詳。

  易貴人,易氏(?——1728),雍正六年四月卒,享年約70多歲。

  那貴人,烏喇那拉氏。

  貴人,兆佳氏(即布貴人,?——1717),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生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康熙五十六年正月 十一日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

  貴人,袁氏,康熙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生皇九女和碩愨靖公主。

庶妃(4個)

  庶妃,鈕祜祿氏,滿族。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生皇二十女(早夭)。卒年不詳。

  庶妃,張氏,漢族。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皇長女,十三年二月初十日生皇四女(均殤)。卒年不詳。

  庶妃,王氏,漢族。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生皇十六女(早夭)。卒年不詳。

  庶妃,劉氏,漢族。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生皇十七女(早夭),卒年不詳。

  皇子

  註: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即位後為避諱,諸皇子名中「胤」字輩的,改為「允」字;惟皇十三子怡親王胤祥與雍正最為親密,去世後雍正又命復其名中胤字。

康熙諸子
排序/序齒 名字 生卒年月 生母
1 承瑞 康熙06年09月 榮妃
康熙09年05月
2 承祜 康熙08年12月13日 孝誠仁皇后
康熙11年02月05日
3 承慶 康熙09年02月 惠妃
康熙10年04月
4 賽音察渾 康熙10年12月 榮妃
康熙13年01月
5/1 胤禔【ti】(保清) 康熙11年02月14日 惠妃
雍正12年11月01日
6 長華 康熙13年04月 榮妃
當天夭折
7/2 胤礽【réng】(保成) 康熙13年05月03日 孝誠仁皇后
雍正02年12月14日
8 長生 康熙14年06月 榮妃
康熙16年03月
9 萬黼 康熙14年10月 通嬪
康熙18年01月
10/3 胤祉【zhǐ】 康熙16年02月19日 榮妃
雍正10年閏05月11日
11/4 胤禛【zhēn】 康熙17年10月30日 孝恭仁皇后
雍正13年08月23日
12 胤襸 康熙18年02月 通嬪
康熙19年02月
13/5 胤祺【qí】 康熙18年12月04日 宜妃
雍正10年閏05月
14/6 胤祚【zuò】 康熙19年02月05日 孝恭仁皇后
康熙24年05月14日
15/7 胤祐【yòu】 康熙19年07月25日 成妃
雍正08年04月02日
16/8 胤禩【sì】 康熙20年02月10日 良妃
雍正04年09月08日
17/9 胤禟 康熙22年08月27日 宜妃
雍正04年08月27日
18/10 胤誐 康熙22年10月11日 溫僖貴妃
乾隆06年09月9日
19 胤礻禹【jǔ】 康熙22年11月 貴人郭絡羅氏
康熙23年06月
20/11 胤禌 康熙24年05月07日 宜妃
康熙35年07月25日
21/12 胤裪 康熙24年12月04日 定妃
乾隆28年07月24日
22/13 胤祥 康熙25年10月01日 敬敏皇貴妃
雍正08年05月04日 ?
23/14 胤禎 康熙27年01月09日 孝恭仁皇后
乾隆20年01月06日
24 胤禨 康熙30年01月26日 平妃
康熙30年03月
25/15 胤禑(xú) 康熙32年11月28日 順懿密妃
雍正09年02月01日
26/16 胤祿 康熙34年06月18日 順懿密妃
乾隆32年02月21日
27/17 胤禮 康熙36年03月02日 純裕勤妃
乾隆03年02月02日
28/18 胤衸 康熙40年08月08日 順懿密妃
康熙47年09月04日
29/19 胤禝 康熙41年09月05日 襄嬪
康熙43年3月23日
30/20 胤禕 康熙45年07月25日 襄嬪
乾隆20年01月09日
31/21 胤禧 康熙50年01月11日 熙嬪
乾隆23年05月21日
32/22 胤祜 康熙50年12月03日 謹嬪
乾隆08年12月29日
33/23 胤祁 康熙52年11月28日 靜嬪
乾隆50年07月27日
34/24 胤袐 康熙55年05月16日 穆嬪
乾隆38年10月20日
35 胤褑 康熙57年02月01日 貴人陳氏
當天夭折

  註:生卒年月日均為農曆

康熙諸女
排序/序齒 生卒年月 生母 封號 夫婿
1 康熙07年11月-康熙10年10月 庶妃張氏 ​ ​
2 康熙10年03月-康熙12年02月 端嬪 ​ ​
3/2 康熙12年05月06日-雍正06年04月 榮妃 固倫榮憲公主 烏爾袞
4 康熙13年02月-康熙17年 庶妃張氏 ​ ​
5/3 康熙13年05月06日-康熙49年03月 貴人兆佳氏 和碩端靜公主 噶爾臧
6/4 康熙18年05月27日-雍正13年03月 貴人郭絡羅氏 固倫恪靖公主 敦多布多爾濟
7 康熙21年06月-本年08月 孝恭仁皇后 ​ ​
8 康熙22年06月-本年閏06月 孝懿仁皇后 ​ ​
9/5 康熙22年09月22日-康熙41年07月 孝恭仁皇后 固倫溫憲公主 舜安顏
10/6 康熙24年02月26日-康熙49年03月 通嬪 固倫純愨公主 策凌
11 康熙24年09月-康熙25年05月 溫僖貴妃 ​ ​
12/7 康熙25年04月-康熙36年03月 孝恭仁皇后 ​ ​
13/8 康熙26年11月27日-康熙48年06月 敬敏皇貴妃 和碩溫恪公主 倉津
14/9 康熙28年12月07日-乾隆元年11月 貴人袁氏 和碩愨靖公主 孫承運
15/10 康熙30年01月06日-康熙48年12月 敬敏皇貴妃 和碩敦恪公主 多爾濟
16/11 康熙34年10月-康熙46年 庶妃王氏 ​ ​
17 康熙37年-康熙39年 庶妃劉氏 ​ ​
18 康熙40年-生即殤 敦怡皇貴妃 ​ ​
19 康熙42年-康熙44年 襄嬪 ​ ​
20 康熙47年-同年 庶妃鈕祜祿氏 ​ ​
養女/1 康熙10年10月28日-乾隆06年12月 恭親王福晉晉氏 固倫純禧公主 班第

  註:生卒年月均為農曆

關於立儲

  康熙要立儲的緣由

  第一,前朝歷史教訓。康熙帝的曾祖父努爾哈赤、祖父皇太極臨死之前都沒有公開確定並宣布皇位繼承人,努爾哈赤死後由八旗旗主公推新汗,皇太極死後由實力較強的諸王、大臣議立新君。由此引起爭奪大位的事件,幾乎兵戎相見,使政權瀕於分裂的危險。

  第二,皇權旗權矛盾。皇權是指皇帝的權力,旗權是指八旗貴族的權力,二者有統一、也有矛盾。天命末、崇德末的皇位繼承,旗權佔主導地位。順治朝由諸王、大臣議立新君的制度開始發生變化。順治帝24歲病逝前,想不遵祖制,以從兄弟為繼承人。但他的願望沒有實現。最後由順治帝與孝庄太后、諸王、大臣等商量,決定由皇三子玄燁來繼承皇位,四大臣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鑲藍旗)、鰲拜(鑲黃旗)輔政,皇權與旗權取得了折衷。康熙帝立皇太子,為的是強化皇權,削弱旗權。

  第三,學習漢人經驗。康熙帝學習並接受儒家經典,研究中原歷朝統治經驗,深悉預立儲君有利於皇權的連續性與穩固性,是鞏固清王朝統治的頭等政治大事。他開始接受歷代皇位繼承的經驗,特別是明王朝皇位嫡長制(正妻長子)繼承皇位的歷史傳統。

  第四,平定叛亂所需。當時發生「三藩」之亂,偽托「朱三太子」反清復明,以之為號召聚眾起義,使康熙帝看到「太子」威力之大。他命殺掉吳三桂唯一的兒子、在北京做人質的額駙吳應熊,以喪其志,絕其望;同時,自己也立皇太子,以為身後預作準備,並有壯大聲勢、穩定人心、加強皇權、鞏固統治的作用。

  第五,特殊原因。皇太子胤礽的生母是皇后赫舍里氏,出身顯赫,她的爺爺索尼是輔政大臣、一等公,她的父親噶布喇是康熙的領侍衛內大臣,她的叔叔索額圖則官至大學士。赫舍里氏12歲嫁給玄燁,兩人恩愛,但不幸在生育胤礽時因難產而死,年僅22歲。康熙帝與這位早逝的皇后感情很深。舉個例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五日,赫舍里氏去世後第三天,梓宮遷於紫禁城西,直到二十七日,康熙帝幾乎每天都去舉哀;後來他親自將梓宮送往昌平鞏華城,從六月到十二月,他去鞏華城34次,第二年又去了24次,第三年去了15次。有學者統計,從康熙十三年到十六年,他一共去了80次。這四年里,每逢臘月二十九,他都去鞏華城陪伴亡靈。母因子死,子以母貴。康熙帝對這位嫡子格外關愛,決定改變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皇位繼承製度,而實行皇位嫡繼承製,預立胤礽為儲君。

  立儲經驗教訓

  

  作為一代聖主的康熙帝為什麼處理不好儲位繼承的問題?

  一、沒有處理好皇帝與儲君的矛盾。當時處於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向中央集權過渡時期,預立儲君,包括皇帝、滿洲貴族和儲君本人都一時無法適應這種新的情況。比如,實行儲君制度,就應當堅持儲君不御政。皇太子御政,必然引發皇太子與皇帝的權力衝突。皇太子御政,必然從中植成黨羽,與皇權相爭。康熙帝一方面改革前代的皇位繼承製度,建立儲君;另一方面又讓太子領兵從政,派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參與各種軍政事務,其本意是鍛煉和培養皇子,讓他們為國家建功立業。皇太子權勢的增長侵犯和威脅了皇權。無形中朝廷里似乎要出現兩個中心,至高無上的皇權受到侵犯。康熙帝事與願違,陷入旋渦,遭到失敗。

  第二,沒有處理好太子與皇子的矛盾。明帝國諸王「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清朝諸王「內襄政本、外領師干」,這樣太子與皇子便發生矛盾。康熙帝本意是培養教育皇子,卻使他們增長了對權力與財富的慾望。這不依康熙帝的意志為轉移,也不是皇太子主觀意志所決定的。諸皇子成人之後,賜封世爵,分撥人口,建立府第,設置官署,對內臨政,對外領兵。各自所屬人員又「各庇護其主」,甚而糾集黨羽。這本身就容易與皇權產生某種矛盾。如果設立皇太子,其地位高於諸王,近於皇帝,又必然為諸皇子所不容,使矛盾更趨複雜。康熙帝兩立兩廢皇太子,既是皇帝與儲君矛盾,也是太子與皇子矛盾尖銳化的集中表現。

  第三,皇位繼承製度死結。清朝的皇位繼承,無論是漢人嫡長繼承製,還是滿洲貴族公推制,都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也就是沒有跳出「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家天下的窠臼。只有推翻帝制,實行共和,歷史才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清代立儲制,為康熙帝所創,雖思之久遠,卻事與願違。這不是康煕帝無能,而是皇位繼承製結下的苦果。後來雍正帝的「秘密建儲制」、慈禧太后的「懿旨立儲制」,都不能解開皇位繼承製度的死結。6歲的同治、4歲的光緒、3歲的宣統繼承皇位,說明清帝國已經走進「家天下」的死胡同。以自由民主製取代封建君主制,才是歷史之趨勢、世界之潮流、時代之必然、民眾之所望。

康熙朝年表大事記

  康熙元年(1662年 壬寅)

  八齡幼主承大統,1661年,鄭成功率軍渡過台灣海峽,在台灣南部登陸,攻克荷蘭殖民者的巢穴赤嵌城(今安平)。次年,荷蘭總督投降,鄭氏佔領台灣。

康熙二年(1663年 癸卯)

  五月 詔天下錢糧統歸戶部,部寺應用,俱向戶部領取,著為令。為慈和皇太后上尊謚孝康熙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聖皇后。奉移世祖梓宮往孝陵,奉安地宮。

康熙三年(1664年 甲辰)

  四月 鰲拜奏內大臣費揚古之子侍衛倭赫擅騎御馬,費揚古怨,被籍家棄市。詔令工部織染局歸內務府。

康熙四年(1665年 乙巳)

  九月 冊立輔臣索尼之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后。

  十月 康熙帝首至南苑校射行圍。

康熙五年(1666年 丙午)

  十二月 鰲拜矯旨殺蘇納海、朱昌祚、王登連。

康熙六年(1667年 丁未)

  正月 封世祖第二子皇兄福全為裕親王。

  六月,索尼病死。

  七月,康熙親政。

  九月 命修《世祖實錄》。康親王傑書議蘇克薩哈罪。十一月 冬至,祀天於圜丘,奉世祖章皇帝配享。

康熙七年(1668年 戊申)正月 建孝陵神功聖德碑。加鰲拜、遏必隆太師。

  三月 結束清初的曆法之爭,授南懷仁為欽天監監副。

  調整墾荒政策

康熙八年(1669年 己酉)

  五月,擒鰲拜。

  禁止虐待奴僕和人殉

康熙九年(1670年 庚戌)

  正月 祈谷於上帝,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配享。起遏必隆公爵,宿衛內廷。

  五月 加上孝康章皇后尊謚,升祔太廟。

  七月 奉祀孝康章皇后於奉先殿。

  十月 頒《聖諭》十六條。改內三院為內閣,復設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大學士。諭禮部舉行經筵。

康熙十年(1671年 辛亥)

  正月 封世祖第五子常寧為恭親王。

  二月 命編纂《孝經衍義》。

康熙十一年(1672年 壬子)

  二月 康熙帝至先農壇首次行耕耤禮。朝日於東郊。

  愛新覺羅·胤禔(1672-1734年)出生,是為皇長子

康熙十二年(1673年 癸丑)

  正月 幸南苑,大閱八旗將士。此後或行大閱於盧溝橋,或玉泉山,或多倫諾爾;地無一定,時間亦不以三年為限。三藩之亂爆發。

  再次禁止虐待奴僕和人殉

  准格爾部內亂

康熙十三年(1674年 甲寅)

  五月 皇次子允礽生,皇后崩於坤寧宮,謚號「仁孝皇后」

  十二月 康熙帝擬前往親征三藩叛亂,王大臣以京師為根本重地,且太皇太后年事已高,力諫乃止。提督王輔臣在陝西策應三藩叛亂,殺經略莫洛。

  愛新覺羅胤礽(嫡長子,皇次子)出世

康熙十四年(1675年 乙卯)

康熙出巡圖

  四月 以上諭確立經筵的形式為侍臣進講,然後皇帝復講,互相討論以達到對經義有所闡發。

  十二月 冊嫡子胤礽為皇太子,詔告天下 。

康熙十五年(1676年 丙辰)

  正月 以建儲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號。因軍需浩繁,民力唯艱,暫停仁孝皇后陵寢建造之工。

  十月 康熙帝命講官進講《通鑒》。耿精忠勢窮而降,三藩叛域浙、閩、陝漸次平定。

康熙十六年(1677年 丁巳)

  二月 幸南苑行圍。大閱於南苑,命內大臣、大學士、學士諸文臣亦俱披甲。

  皇三子愛新覺羅·胤祉出生

康熙十七年(1678年 戊午)

  正月 詔中外臣工各舉博學通才之人,以備顧問,由皇帝親試。大學士李霨等舉薦曹溶等71人,命赴京齊集請旨。

  二月 制《四書講疏義序》。皇后鈕祜祿氏崩於坤寧宮,輟朝五日,謚曰孝昭皇

  後。

  十月三十 皇四子胤禛出世 即雍正皇帝

康熙十八年(1679年 己未)

  正月 平定三藩之亂已取得階段性勝利,康熙帝御午門宣捷。

  達賴授予噶爾丹博碩克圖汗稱號

康熙十九年(1680年 庚申)   

四月 以學士張英等供奉內廷,日備顧問,下部優恤,高士奇、杜訥均授翰林官。命南書房翰林每日晚講《通鑒》。宗人府進《玉牒》。設武英殿造辦處。諭:凡放匠之處,妃、嬪 、貴人等不許行走,待晚間放匠後方許行走。

康熙二十年(1681年 辛酉)

  正月 增置講官。

  平定三藩之亂

  愛新覺羅·胤禩 (1681-1726) 清康熙帝第八子生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壬戌)

  正月 上元節,賜群臣宴,觀燈,用柏梁體賦詩。上為制《昇平嘉宴詩序》,刊石於翰林院。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癸亥)

  二月 康熙帝初次幸五台山。

  五月 設漢軍火器營。

  愛新覺羅·胤禟(1683-1726),清康熙帝的第九子生。愛新覺羅·胤礻我,清康熙帝第十子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甲子)   

正月 命整肅朝會禮儀。首次纂修《大清會典》,自崇德元年至康熙二十五年。

  二月 以薩克素兵臨雅克薩。

  四月 諭講官,講章以精切明晰為尚,毋取繁衍。

  九月 康熙帝初次南巡啟鑾。

  十月 開放海禁。南巡途徑黃河,視察北岸諸險。

十一月 南巡至江寧,謁明孝陵。迴鑾時次曲阜,詣孔廟,瞻先聖像,講《日經》,詣孔林酹酒,書「萬世師表」,留曲柄黃蓋。是年,用施琅議,於台灣設府、縣等,隸福建行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乙丑)

  正月 諭內務府總管大臣:將皇城外三宮女子養病之吉征房移至皇城內幽靜處。諭享太廟時贊禮郎讀祝文對御名可不避。試翰詹官於保和殿,康熙帝親定甲乙,其不稱職者改官。

  二月 諭滿洲家奴及漢人太監家奴有逃走在外私自凈身者,不宜內用。

  廢除圈地令

  收復雅克薩,簽訂《尼布楚條約》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丙寅)

  正月 俄重據雅克薩。

  二月 重修《太祖實錄》完成。 皇十三子胤祥生。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丁卯)   

二月 命八旗都統、副都統更番入值紫禁城。

  三月 康熙帝御太和門視朝,諭大學士等詳議政務闕失,有所見聞,應入陳無隱。

  十二月 太皇太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去世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戊辰)

  二月 定宗室襲封年例。御史郭琇參奏明珠、余國柱等結黨,明珠、余國柱免職,明珠之黨遭罷免。

  四月 康熙帝躬送太皇太后靈柩奉安暫安奉殿。其後起陵,稱昭陵。

  噶爾丹進攻漠北蒙古部

  愛新覺羅·胤禵(原名愛新覺羅·胤禎)(1688~1755),康熙帝的第十四子生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己巳)

  正月 康熙帝第二次南巡,臨閱河工。

  二月 康熙帝抵達浙江紹興,祭大禹陵,親制祭文,書名,行九叩禮,制頌刊石,書額曰「地平天成」。

  七月 初九立皇貴妃佟佳氏為皇后初十皇后去世 ,謚「孝懿皇后」。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庚午)

  二月 謁遵化孝陵。

  三月 詔修三朝國史。

  康熙御駕親征,一征噶爾丹

康熙三十年(1691年 辛未)

  三月 翻譯《通鑒綱目》成,康熙帝制序文。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壬申)

  九月 大閱於玉泉山,改玉泉山澄心園為靜明園。

  十月 停直省進鮮茶及賚送表箋。

  十二月 召科爾沁親王沙津入京,面授機宜,使誘噶爾丹。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癸酉)

  二月 因太監月錢領到隨即花掉,以至衣衫襤褸,諭令照八旗之例,借給官銀。策旺阿拉布坦遣使入貢,報告使臣馬迪被害及噶爾丹密事。

  九月 修盛京城。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甲戌)   

二月 大學士請間三四日一御門聽政。康熙帝曰:「昨諭六十以上大臣間日奏事,乃優禮老臣耳。若朕躬豈敢暇逸,其每日聽政如常。」因康熙帝優禮老臣,諭六十以上大臣隔日奏事,故而大學士請問皇帝可否三、四日舉行一次御門聽政,康熙帝不允。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乙亥)

  二月 太和殿修繕完成。

  五月 上巡畿甸,閱新堤及海口運道,建海神廟。

  六月 冊封皇太子允礽妃石氏。

  十一月 大閱於南苑,定大閱鳴角擊鼓聲金之制。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丙子)

  正月 下詔親征噶爾丹。於西苑蕉園設內監官學,以敕授太監讀書。

  二月 康熙帝親統六師啟行,二征噶爾丹。命皇太子留守,凡部院章奏聽皇太子處理。妃赫舍里氏逝,追贈平妃。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丁丑)

  正月 上諭:「朕觀《明史》,一代並無女後預政,以臣凌君之事。我朝事例,因之者多。朕不似前人輒譏亡國也。現修《明史》,其以此諭增入敕書。」

  二月 康熙帝第三次親征噶爾丹於寧夏,命皇太子留守京師。遣官祭黃河之神。 

  四月 費揚古疏報閏三月十三日噶爾丹仰藥死。康熙帝率百官行拜天禮。敕諸路班師。 

  七月 以朔漠平定,遣官告祭郊廟、陵寢、先師。 

  十一月 和碩恪靖公主下嫁喀爾喀郡王敦布多爾濟。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戊寅)

  正月 康熙帝巡幸五台山。命皇長子允禔、大學士伊桑阿祭金太祖、世宗陵。 

  三月 封皇長子允禔為直郡王、皇三子胤祉為誠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俱為貝勒。 

  五月 裁上林苑。 

  七月 命吏部月選同、通、州、縣官引見。霸州新河成,賜名永定河,建河神廟。奉皇太后東巡,取道塞外。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己卯)

  正月 發布南巡詔旨:一切供給,由京備辦,勿擾民間。

  二月 第三次南巡啟鑾。

  閏七月 巡塞外。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庚辰)   

正月 閱視永定河工程。

  二月 親自指示修永定河方略。命費揚古、伊桑阿考試宗室子弟騎射。

康熙四十年(1701年 辛巳)

  正月 以河伯效靈,封為金龍四大王。

  五月 御史張瑗請毀前明內監魏忠賢墓,從之。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壬午)

  正月 詔修國子監。

  六月 康熙帝制《訓飭士子文》,頒發直省,勒石學宮。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癸未)

  正月 大學士諸臣祝賀康熙帝五旬萬壽,進「萬壽無疆」屏風,卻之,僅收其寫冊。南巡,閱視黃河。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乙酉)

  正月 《古文淵鑒》成,頒賜廷臣,及於學宮。

  二月 康熙帝第五次南巡閱河。嚴禁太監與各宮女子認親戚、叔伯、姐妹,違者置於重典。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丙戌)   

五月 巡幸塞外。建避暑山莊於熱河,為每年秋獮駐蹕行宮。

  六月 詔修《功臣傳》。

  七月 上駐蹕熱河。

  十月 行武殿試。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丁亥)

  正月 康熙帝第六次南巡。

  六月 巡幸塞外。皇三子胤祉迎康熙帝於自己邸園,侍宴,嗣是歲以為常。南書房翰林陳邦彥輯唐宋元明題畫諸詩成,康熙帝親為閱定成《歷代題畫詩類》一部。

  七月 駐蹕熱河。巡幸諸蒙古部落。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戊子)

  正月 重修南嶽廟成,御制碑文。

  四月 捕獲明崇禎帝後裔,年已七旬的朱三及其子,斬於市。重修北鎮廟成,御制碑文。

  六月 駐蹕熱河。《清文鑒》成,上制序文。

  九月,垂淚廢太子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己丑)

  正月 召集廷臣,審問誰為首倡立胤禩者,群臣惶恐。乃問張廷玉,對曰「聞之馬齊」,次日,列馬齊罪狀,宥死拘禁。後察其有誣,釋放馬齊。

  三月,復立太子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庚寅)

  正月 皇太后七旬萬壽,諭禮部:「瑪克式舞,乃滿洲筵宴大禮,典至隆重。今歲皇太后七旬大慶,朕亦五十有七,欲親舞稱觴。」命刊刻《淵鑒類函》四十四部。命修《滿漢合壁清文鑒》。

康熙五十年(1711年 辛卯)

  免除全國錢糧,並帶積欠。

  9月25日子時,清高宗純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出生(雍正帝第四子,公元1736-1795年在位,終年八十九歲)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壬辰)

  盛世滋丁不加賦

  九月,廢太子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癸巳)

  二月 大臣趙申喬疏言太子國本,應行冊立。上以建儲大事,未可輕定,宣諭廷臣,以原疏還之予以否決。

  三月 六旬萬壽節,舉行千叟宴,此為千叟宴之創始。皇二十二子胤祜生,母為庶妃赫圖氏。

  七月 詔宗人削屬籍者,子孫分別系紅帶、紫帶,載名《玉牒》。

  是年 詔修《律呂》諸書,於暢春園蒙養齋立館,求海內暢曉樂律者。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甲午)   

正月 命修壇廟殿廷樂器。

  二月 前尚書王鴻緒進《明史列傳》二百八十卷,命付史館。

  十月 命大學士、南書房翰林考定樂章。

  十一月 誠親王胤祉等以御制《律呂正義》進呈,得旨:「律呂、曆法、演算法三書共為一部,名《律歷淵源》。」冬至,祀天於圜丘,奏新樂。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乙未)

  正月 詔貝勒胤禩、延壽溺職,停食俸。

  十月 諭大學士:「朕右手病不能寫字,用左手執筆批答奏摺,期於不泄漏也。」

  十一月 廢太子胤礽以礬水作書,囑大臣普奇舉己為大將軍,事發,普奇獲罪。

  是年 停給皇八子胤禩爵俸。於京畿小湯山建湯山行宮。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丙申)

  十一月 準噶爾部策旺阿拉布坦禍亂西藏,達賴。

  是年 校刊《康熙字典》,康熙帝自為序。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丁酉)

  正月 修《周易折中》成,頒行學宮。

  五月 九卿議王貝勒差人出外,查無勘合,即行參究。七月 策旺阿拉布坦遣將侵擾西藏,殺拉藏汗,囚其所立達賴。

  十一月 皇太后不豫,上省疾慈寧宮。發布詔書,回顧一生,闡述為君之難;並言自今春開始有頭暈之症,形漸消瘦;特召諸子諸卿詳議立儲大事。

  十二月 皇太后逝。康熙帝亦病七十餘日,腳面浮腫。

  是年 禁赴南洋貿易,赴東洋者照舊。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戊戌)

  二月 翰林院檢討朱天保上疏請復立胤礽為皇太子,康熙帝於行宮訓斥之,以其知而違旨上奏,實乃不忠不孝之人,命誅之。

  三月 上大行皇后謚號為孝惠仁憲端懿純德順天翊聖章皇后。裁起居注官。

  四月 葬孝惠章皇后於孝東陵。

  七月 修《省方盛典》。

  十月 命皇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進軍青海。命翰林、科道官入值。命皇七子胤祐、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分理正黃、正白、正藍滿蒙漢三旗事務。

  十二月 孝惠章皇后升祔太廟,位於孝康章皇后之左,頒詔天下。晉和嬪為和妃,冊封庶妃王氏為密嬪,陳氏為勤嬪,封世祖悼妃之侄女博爾濟吉特氏為宣妃,冊封戴佳氏為成妃,哈琉哈氏為定嬪。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己亥)

  正月 詔立功之臣退閑,世職准子弟承襲,若無承襲之人,給俸終其身。

  二月 學士蔣廷錫表進《皇輿全覽圖》,頒賜廷臣。

  四月 命撫遠大將軍胤禵駐師西寧。

  十月 命蒙養齋舉人王闌生修《正音韻圖》。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庚子)

  二月 冊封新胡畢勒罕為六世達賴喇嘛,結束了五世達賴喇嘛之後的西藏宗教領袖不定的局面。

  十月 詔撫遠大將軍胤禵會議明年師期。皇三子胤祉之子弘晟被封為世子,皇五子胤祺之子弘升為世子,班俸均視貝子。定外藩朝覲年例。

康熙六十年(1721年 辛丑)   

正月 康熙帝以御極六十年,遣皇四子胤禛、皇十二子胤祹、世子弘晟祭永陵、福陵、昭陵。

  三月 大學士王掞先密疏復儲,後御史陶彝等十三人疏請建儲,康熙帝不許,王掞、陶彝等被治罪,遣往軍前效力。

  四月 詔釐定歷代帝王廟崇祀祀典。

  九月 上制平定西藏碑文。

  十月 召撫遠大將軍胤禵來京。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壬寅)

  正月 舉行千叟宴,康熙帝賦詩,諸臣屬和,題曰《千叟宴詩》。

  三月 至皇四子胤禛邸園飲酒賞花,命將其子弘曆養育宮中。

  十月 命雍親王胤禛等視察倉儲。

  十一月 康熙帝不豫,還駐暢春園。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病逝。即夕移入大內發喪。遺詔皇四子胤禛繼位,是謂雍正帝。遺詔真偽,引發繼位之謎。以貝勒胤禩、皇十三子胤祥,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為總理事務王大臣。召撫遠大將軍胤禵回京奔喪。誠親王允祉上疏,援例陳請將諸皇子名中胤字改為允字。

  十二月 封允禩為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允祥為怡親王,允祹為履郡王,已廢太子允礽之子弘皙為理郡王,以隆科多為吏部尚書。宜太妃稱病坐四人軟榻見雍正帝而受訓斥。始授太監官級,定五品總管一人,五品太監三人,六品太監二人。更定歷代帝王廟祀典,詔《古今圖書集成》一書尚為竣事,宜速舉淵通之士編輯成書。

相關影視

  《康熙王朝》陳道明飾康熙

  《康熙秘史》夏雨飾康熙

  《少年康熙》鄧超飾康熙

  《康熙微服私訪記》張國立飾康熙

  《宮鎖心玉》(《宮》)湯鎮業飾康熙

  《步步驚心》劉松仁飾康熙

  《08版鹿鼎記》 鍾漢良飾康熙

  《雍正王朝》焦晃飾康熙

  《紫禁驚雷》陳國邦飾康熙

  《懷玉格格》孫耀威飾康熙


推薦閱讀:

8月25日:康熙全接觸
康熙皇帝及其時代
康熙諸孫排行
李晨在《康熙來了》聊嘿嘿嘿,范爺真是找了個不會撒謊的老實暖男
多爾袞是他一生的痛!順治給康熙留四輔臣,為何沒一個皇家親王?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