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由來--摘自百家講壇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幾日?有幾種說法。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稱寒食節,這樣正好是清明節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詩云:「初過寒食一百六」,認為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清明節與冬至本身所處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異。因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清明前後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打馬球,放風箏,盪鞦韆,鬥雞,拔河等。這些活動隨著歲月的賡續交替,社會的嬗遞變化,有的習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容。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1]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寒食節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要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繫,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游、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云:「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庄季裕《雞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遊。」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荊楚歲時記》:「(寒食)鬥雞,鏤雞子(雞蛋),鬥雞子。」可見南朝時就有鬥雞與鬥雞蛋之戲了。鬥雞今多見,鬥雞蛋多是鄉間小兒互相撞碰雞蛋作為遊戲。在古代,用作碰撞爭鬥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lou,雕刻)過的,十分精美。畫蛋。鏤蛋之俗,源於《管子》中所記的「雕卵」。無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術發展而來,成了寒食的節俗。今天民間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據《藝文類聚》中記,北方山戎於寒食日打鞦韆。但這恐怕只是傳說而已。劉向《別錄》記打鞦韆是在春時,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宮詞》:「寒食宮人步打毯。」牽鉤與打毯等戲,也不一定在寒食舉行。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25個民族過清明節】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中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習俗。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台灣清明節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台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曆三月初三。台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台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台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台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準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過去的台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後因台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清明節詩句 在中國古代,清明節是一個內涵豐富情感的日子,也是文人墨客詩興大發的日子。在所有二十四節氣的吟詠中,清明獨佔鰲頭,數量最多、質量最高。 折柳贈別(《唐詩三百首》) 查閱《全唐詩》和《全宋詞》,內容中有「清明」「寒食」字樣的唐詩有335首,宋詞更多達520首,而「春分」「芒種」「處暑」等大多數節氣詩歌則只有10首8首左右。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清明節由來】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初一寒衣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經到了轉暖的時候,萬物開始復甦,可以春耕播種了。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中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饑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著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曆,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曆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清明節習俗】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云:「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六、清明節用花,一般來說,白色的花表示哀悼,選擇白百合、馬蹄蓮等用於掃墓是比較合適的,而白玫瑰、梔子花或素色的花則象徵著惋惜和懷念。還有的人偏愛蓬萊松、排草等樸素植物。當然,如今掃墓用花也不再拘泥於此,很多市民會根據過世者的年齡和喜好選擇花卉種類,如勿忘我、黃玫瑰、紅玫瑰、天堂鳥等。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蕩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幾日?有幾種說法。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稱寒食節,這樣正好是清明節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詩云:「初過寒食一百六」,認為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清明節與冬至本身所處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異。因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清明前後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打馬球,放風箏,盪鞦韆,鬥雞,拔河等。這些活動隨著歲月的賡續交替,社會的嬗遞變化,有的習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容。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烤餅 在四川一帶都用清明菜和麵粉辣椒等混合烤制清明餅,色香味極佳。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清明菜粑:貴州安順屯堡一帶把一種在清明節時期才會有的一種野生植物-----清明菜(本地話又稱為毛毛花,因其形似一朵花,且桿上面有許多小毛毛)和麵粉混合,通過一種獨特的手工工藝做成「粑粑狀」,再包上陷(一般是本地春菜拌肉、「引子」(蘇麻籽)拌紅糖,酸辣子炒肉等),通過屯堡一帶一種獨特的土砂鍋在煤火上煎烤而成。清明節屯堡人每家每戶都會做,由於清明菜是一種纖維植物,一口咬下去會有「拔絲」的現象,口感極佳。可當零食,也可當主食,可放置時間極長,據說是在明朝朱元璋時期百姓為行軍打仗之時士兵隨帶方便而做。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關於清明的詩詞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白居易一首《寒食野望吟》描寫了當時墓祭之情形: 《寒食野望吟》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清明日狸渡道中》 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側帽風。花燃山色里,柳卧水聲中。 石馬當道立,紙鳶鳴半空。(土番)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 這首五律有如廣角鏡頭,攝下了清明春野的全景。書生們瀟洒的游春,空中風箏爭鳴,鳥雀啄食(土賁)間祭品。哀歡相映,這真是一個極具特色的節日。不過,清明墓祭凄清悲切固然有,但至唐宋,宴樂游賞的風氣也已形成。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唐詩人顧非熊的一首《長安清明言懷》詩道盡其間關係: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長安清明言懷》 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遊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兩初晴。 至唐代,寒食清明祭掃墳塋的習俗已經合二而一了。時值三春大好時光,清明墓祭這種戶外活動業已具備冶遊的條件。唐宋元明如此,清及晚近也不例外。晚近以來,這種風習還是很盛的。求神拜佛可視作迷信,作為者心裡也免忐忑,祭掃先塋則不,行此舉之人肚子鼓鼓象有許多理由,怎麼做也都心安理得。於是,北方便荷擔挑盒,南方便行船載酒,熱熱鬧鬧地上墳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顥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 【唐】白居易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 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 中橋車馬長無已,下渡舟航亦不閑。 冢墓累累人擾擾,遼東悵望鶴飛還。 清明日觀妓舞聽客詩 【唐】白居易 看舞顏如玉,聽詩韻似金。 綺羅從許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風老,無嫌酒盞深。 辭花送寒食,並在此時心。 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 【唐】戴叔倫 鐘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 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 傳鏡看華髮,持杯話故鄉。 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門率成 【唐】李嶠 遊客趨梁邸,朝光入楚台。 槐煙乘曉散,榆火應春開。 日帶晴虹上,花隨早蝶來。 雄風乘令節,餘吹拂輕灰。清明節對聯: [2]春風重拂地;佳節倍思親。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 三月光陰槐火換;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馬上紛桃雨;喜見樹前鬧杏花。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 槐火光陽春替換;杏花消自雨傳知。 睹物思親常入夢;訓言在耳猶記心。 山清水秀風光好;月明星稀祭掃多。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 禁火今年逢節早;飛花鎮日為誰忙。 寒食雨傳百五日;花信風來廿四春。 春風已解千層雪;後輩難忘先烈恩。 有胸中韜略無窮 流水夕陽千古恨; 春風落日萬人思 落花殘日幾多愁清明節詩歌 《清明速寫》 太陽離開東方的懸崖已經很久 風在樹枝上打滾,我們看見 雨燕像一塊海綿,在空氣中 吸吮著昏暗的水聲 我們走上山野,去完成活著的人 一項應盡的義務,迎面擁抱我們的 是千姿百態的愛,無形的手 這使得我們,更加孤獨 我們來到這生的邊緣 在一片幽暗的心情里,舉杯飲淚 為自己而哭,利用對死者的回憶和悲痛 而他們說:活著,你們已經足夠 《祭魂》 死者的節日,淚水的狂歡節 鞭聲、貢果和香燭已構成 風景一片 我們從拘謹的許多木架子中走過 那些靈魂擠靠在一起 彷彿為了溫暖 彼此靠近 這些靈魂安謐無聲 在各自的匣子里 緬懷曾經走過的街道、熟人 某一件事,以及 早年無法得到的愛情 如今身子已被鋸過 被雕刻過,油漆過 不同於先前 聽呵,鞭炮聲不絕,像許多人用手 猛擊擺著空瓷碗的桌子 另一種表達方式是 我們將各種感情 骰子一般投到桌面上 然後一把收起 發出同一種聲音 哦潔白的骨灰,道德的極品 這些靈魂已不再使用 語言、動作和眼睛 他們早把生命打掃乾淨 不再迎候客人,不再出借 他們尚存的一些呼吸 是我們時長時短的回憶 今天我們帶來的 糕點與水果,貨真價實 在他們看來,如同夢中的一個人 在做各式的夢 間接的事物,豐美的幻想 吃吧,這就是生活 觸手可摸 穿過火焰,這些靈魂如鳥 已經安巢,在一個自足的匣子里 不分春夏秋冬;他們開始懊悔了 這些久被禁錮的靈魂 多麼渴望如粉塵 在天地間,如風中的雨水 或樹間篩落下來的光線 看哪,輕煙四起,我們看見 真摯的懷念,已漫成大霧 一年一度,在台階上 在草坪間,這些匣子 被我們所崇拜,被淚水所揩擦 而香燭像我們的悲哀 逐漸燃成灰燼 彼此靠近 彷彿為了溫暖 那些靈魂擠靠在一起 我們從拘謹的許多木架子中走過 風景一片 鞭聲,貢果和香燭已構成 死者的節日,淚水的狂歡節 《四月二十六日山中探母所記》一 白雲的大手護住一座 荒山禿嶺;親人們失聲痛哭 我不為所動,出神入境 我的靈魂在與你的靈魂對話 草枝折斷,我手中發出的細微聲音 都是給你的信息;經過大自然 生的喧囂和死的孤寂得以默契 就像兩道相對的門敞開 一種情緒緩步其中,安祥而入迷 二 生前和死後,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榮耀 十一年前,眾目仰望一顆慧星 慧尾繞城一周,浩蕩而悲壯 所有看到的人都脫帽致意 五彩花環在山上曾疊成懷念的堡壘 燦爛星辰,如今早已朽爛如泥 荒草連天呵,像扯去綢布的旗杆 在涼風中悲歌光榮的過去;墓場傾頹 唯有萬千山蟻,日夜守護著你 三 碑石如冰,溫暖我的心 四野蕭殺,縱橫我的情 一如往年,下山時我淚涌如泉 因為最最傷心是別離;我就要投身到 鼎沸的人際間,履行各項義務 為了他人,去堅守職責 以各種感情的波折為人生享受 將辛勞和痛苦作為行動的報酬 最終如你,對人們說:我無愧生命 《個人的清明節》 比今年的清明節提早一天 比每一年都提早或者推遲的那一天 就是我們個人的清明節 這一天在山路上拐了無數的彎 上了無數的坡,下了無數的坡 我們要去很遠的地方見親人 通過清明節,我們看見親人活過來 在眼前走動,在淚光里說話 然後再一次死去 每一年的每一個清明節 我們的親人都不斷地活過來又死去 這恰如我們所能理解的生活【各地過清明】 山西: 明節,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節日,習慣稱為「鬼節」。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春天,民間多修補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聯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剷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大同、平遙等地,是日傍晚,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闔村哀聲連一片,傳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肴,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麵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麵餅放在院里,吹晒乾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彩勝(頭飾)貼在兩鬢。 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清明節,全省盛行「打鞦韆」。時間講究前三天、後四天。太陽出山後開始,姑娘、媳婦們都要一展風姿。太陽落山後,必須停止活動。傳說清明前後,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間出來玩鞦韆,人是不敢與鬼爭的。雖然荒唐,卻也反映了對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親人能夠與生者同樂的傳統心理。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清明節,全省還盛行放風箏。田間街頭,到處可以看到歡樂的孩童,手牽長線奔跑競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哀與樂並存、敬與畏同在,是清明節民俗活動的最大特點。 清明節前後,還要過「三月三」。 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亦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後,把節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襲至今。 《 後漢書·禮儀志上 》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後來則變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邊遊玩飲宴的習俗。山西舊有「三月三日天氣新,汾河兩岸皆麗人」的說法。 三月三日,民間多進行踏青活動。晉南地區婦女用柳條鞭打卧室牆壁,稱為「摔蠍子」。打完後,再貼一張「觀音楊柳符」,用以禁蠍。晉北地區禁蠍,習慣在穀雨節。家家牆上都要貼「穀雨禁蠍貼」,灶神位貼公雞吃蠍子的畫,名為「穀雨雞」。貼與畫上還配以禁蠍諺語(亦稱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萬民,每逢穀雨日,定拿蠍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三月三日,民間也演變成祀神活動。北部地區有祀「真武神」與「西王母」兩種,祀王母稱作「蟠桃會」。南部地區大多為祭祀「華佗」。襄汾習俗到華佗廟焚香,每人要敬獻一隻雄雞,並用針刺雞冠淌血以祭祀,俗稱「千雞會」。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三月三日,晉東南地區婦女習慣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稱為斬百病。晉西北地區則在穀雨節前後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餌,蒸面成塊,稱為「榆錢傀儡」。吃起來軟美可口。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三月三日,晉北地區民間習慣做醋。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台灣: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台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曆三月初三。台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台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台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台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準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過去的台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後因台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舟山: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掃墓 舟山人俗稱上墳,到墳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時,出於對先人的尊重懷念之情,人們皆先剪除雜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墳,所以稱之為掃墓。繼而,點香燒燭,擺螺螄、青餅、條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長率全家老小下跪磕頭,新式的行鞠躬禮。祭禮畢,墳頂插竹幡,焚燒紙錢及冥錢,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糍錢」(麻糍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後,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肴系冷盤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節的習俗雖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歷久不衰。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清明節」成為法定假日】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根據國務院頒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2007年12月14日第二次修訂)第二條和第六條的規定,清明節,全體公民放假1天(農曆清明當日),如果適逢星期六、星期日,應當在工作日補假。2009年4月4日清明節恰逢公休日星期六,被調至4月6日(星期一),從而形成4月4日至6日放假3天的小長假。KaN洱吧下載 - 視頻教程點播下載網
推薦閱讀:
※又是一年清明時 你還祭祖嗎?
※盛澤舊俗·清明節
※人民日報銳評 | 明政德重法治,打造清明政治
※四月賞花好去處 | 愛美的你千萬別錯過
※飲水思源——清明如何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