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盤點:中國歷史上的錢幣種類

一、原始社會:天然海貝。

在原始社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發生了物物交換,但是物物交換有很多的不便,於是產生了一般等價物「海貝」。所以,從漢字看,凡是同錢財有關的字,幾乎都帶著貝,如財、貧、貪、貴、賤、賞、賜、貢等等。

天然貝作為主要貨幣形態一直延續到夏、商、周時代。

二、商周—春秋時期:青銅金屬

商周時期,青銅器已達到極精美的水平。金屬比貝殼實用、堅固,既便於攜帶保管,又能夠分割熔鑄。於是,金屬也漸漸跨入了貨幣的行業。

春秋時期,刀幣流通於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蟻鼻錢流通於楚國,模仿的是天然貝的形狀。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

三、 戰國時期:黃金

戰國時期黃金作為主要流通貨幣,以斤、鎰為單位。

四、秦朝:半兩錢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戰國時期流通的刀、布和貝幣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貨值不一的龐雜混亂的六國貨幣,將黃金奉為上幣,單位為鎰(1鎰=20兩),同時把圓形方孔的銅製半兩錢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奉為下幣,珠玉龜貝銀錫之類為器飾等藏品,不作為幣。

半兩錢形製為圓形方孔,重12銖,1兩為24銖,所以稱為「半兩」。「半兩」二字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兩」。

五、漢朝時期:銖錢

漢代初期,沿用秦半兩錢制,但允許民間私鑄,所以半兩錢開始減重,減重至三銖、四銖、五銖。

東漢時期,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五銖錢盛行了七百多年,隋文帝時期所鑄統一的標準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五、唐朝時期:開元通寶

唐朝開國第四年鑄行了「開元通寶」,其外形繼承了北魏五銖和隋五銖的風格。「開元通寶」的命名即表示錢幣成為支配人類活動的寶物了。

「開元通寶」四個隸字,書法端莊,相傳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歐陽詢所撰。

六、宋代時期:白銀

唐末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領域,白銀有碎散的,也有十兩、五兩等鑄成錠的,最大的一種銀錠五十兩。錠多數成長方條,但也不固定於某一種形式。

到了元朝,白銀已經發展成為主要的貨幣。此前從周秦到唐宋,貨幣一直都以銅錢為主。

七、北宋:紙幣交子

交子是我國使用紙幣的開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北宋時期,發行了官交子,從此,紙幣就在全國範圍內開始廣泛流通。

八、明清時期:紙鈔「大明寶鈔」

紙幣(交子)從北宋開始流行,元朝的紙幣叫做「中統交鈔」,到了明朝,叫「大名寶鈔」。清朝咸豐年間又發行了兩種分別叫做「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的兩種紙幣。這兩種紙幣合起來正好組成「鈔票」二字,這也是鈔票這個名稱的由來。

1481年紙幣崩潰,1581年白銀成為通用貨幣。

九、太平天國:太平聖寶

太平天國時期鑄造了精巧的銅錢,這些銅錢的錢面上大多鑄有「太平天國」四個字,背面鑄有「聖寶」二字,文字都是採用方體宋字。

太平天國在好幾個地區鑄過銅錢,但是並沒有記載證明鑄過鐵錢鉛錢和發行紙幣。

十、近代光緒年間:銀元

此前白銀作為貨幣都稱為「銀兩」,直至西班牙銀元等外國銀元流入中國,才開始使用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龍洋」,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龍洋的正面,是四個醒目漢字「光緒元寶」,中央原銅錢開方孔的部位是四個滿字「光緒元寶」,周圍是鑄造的省名和銀幣的重量。背面中間盤著一條龍,周圍是英文的製造省名和幣重。

十一、民國年間:袁大頭

民國三年,開始鑄造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袁頭銀元型式劃一,重量成色又都有嚴格規定,加上政府的推廣,在全國暢通無阻。

除了袁大頭,民國政府還發行過鑄有孫中山頭像等的幾種銀元,不過數量都比較少。

十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港元、澳門元、新台幣

由於歷史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三種不同的法定貨幣,大陸地區使用人民幣,港澳地區因為實行一國兩制,香港法定貨幣是港元,澳門則是澳門元。中國台灣地區使用新台幣。

(1)紙幣

(2)硬幣

硬幣是我們近代使用非常頻繁的貨幣,一般作為紙幣的更小單位來使用,用金屬鑄造,使用方便,耐磨損,流通壽命長,並且很高藝術欣賞和收藏保值功能。

十三、電子貨幣

電子貨幣,是指用一定金額的現金或存款從發行者處兌換並獲得代表相同金額的數據,通過使用某些電子化方法將該數據直接轉移給支付對象,從而能夠清償債務。

電子貨幣目前有兩種,一種是基於Internet網路環境使用的且將代表貨幣價值的二進位數據保管在微機終端硬碟內的電子現金;一種是將貨幣價值保存在IC卡內並可脫離銀行支付系統流通的電子錢包。


推薦閱讀:

盤點最容易讀錯的常見姓氏,你一定有讀錯的!
盤點TVB的歷代「一哥」
無價之寶!盤點鄧小平收到的那些奇珍異寶
盤點四中全會公報十大看點:五大體系六項任務|四中全會
盤點TVB十大公認的高帥富男星(組圖)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盤點 | 錢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