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看生態環保與經濟效益如何兼得?
炎炎夏日,李春風一早起床,推著裝滿飼料的料車走進豬舍。500多頭豬聽見主人熟悉的腳步聲,叫喚得更加歡實。4個多月出欄,一年三批次1500多頭,今年,李春風已經賣了兩批次豬,到手純利潤就有6.6萬元,照這個形勢來看,收益應該高於去年。李春風手裡的簸箕熟練地倒騰著,整個豬場很快平靜了下來。前一段時間的連續高溫,這些肉豬胃口稍稍欠佳,但長勢還算正常。當棚舍里的溫度超過34℃,李春風就會開啟濕簾裝置,很快就把室溫降低5℃—6℃。現在田裡的活不多,李春風和妻子一心撲在豬舍里,每天將1噸的飼料分20車運到棚舍,還有早晚各一次的清棚。豬舍里剛引進了一個自動喂料裝置,可以將干飼料混水讓豬吃,飼料裝置還能控制時間、餵食量。「這個機器3600元一台。如果試用下來效果好,可能會在其他家庭農場推廣開。」李春風想著,下一步要建造自動飼料線,這樣可以大大減輕勞動強度。
今年37歲的李春風,家住松江區泖港鎮腰涇村。「一個人種300多畝田,一年養殖1500多頭豬,農忙時還當農機手。」勤勞的多面手——這是當地村民對他最直白的描述。去年獲選「全國十佳農民」後,李春風的名氣更大了,而他的生活還是一如既往:不是守在田頭,就是在豬舍里幹活。
2007年,松江區剛剛推行家庭農場,李春風經過鄭重考慮,辭掉城裡工作,回村接過父親的班,重新做回農民,成為了松江第一批家庭農場承包經營戶。近十年的經營,勤勞好學的李春風搭准了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脈搏,最早實現了「三三制」輪茬耕作,最早掌握了農機駕駛,最早使用機直播技術,最早參加家庭農場主職業培訓,加入種養結合模式。他能種田,會養豬,農忙時還是農機好手,345畝的耕作面積,是松江大多數家庭農場主的3倍。近兩年,李春風陸續購買了三台拖拉機和一台收割機,成為村裡的「農機好手」,農忙時,他還同時負責為其他3戶家庭農場翻耕、收割,總面積近800畝。上半年,李春風分三批次將水稻種下去,最早的品種有望在國慶節上市。今年,松林工貿公司與李春風簽訂了收購200畝水稻的協議,收購的稻穀將統一使用「松林牌」松江大米品牌。對於李春風而言,松林工貿的每斤收購價比市場價高15%,拿200畝地每畝1200斤來計算,這個協議大約能為他帶來4萬多元的增收。
「種養結合」的模式下,李春風經營的345畝土地,每年可產出40多萬斤糧,足夠供應700多人對於大米的年需求;一年3個批次1500多頭生豬的養殖規模,可滿足3000多人對豬肉的年消費需求。李春風的收成幾乎相當於傳統農業時期一個生產隊的產量,而他的多面勞作也為自己的小家庭帶來40多萬元的年收入。模式萬畝糧田為何要養蝦?
2008年8月,上海滄海桑田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對浦東濱海的5萬畝鹽鹼灘涂進行開發墾複,分兩期將灘涂土地改造成了生態糧田。如今的糧田邊上,一片全新的稻蝦共生智能化產業基地正在試驗立體種養:240畝養殖區域內,16個標準養殖大棚已全部建成,每個大棚平均佔地15畝。萬畝糧田為何要養蝦?其實這是上海滄海桑田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一項土壤修復工程。
東灘畢竟屬於鹽鹼地,土壤板結,不利農作物生長,近幾年來,滄海桑田公司嘗試各種土壤改良方法:施有機肥成本太高,成效不大;靠休耕自然修復,不僅時間長,而且修復期沒產出;稻魚混養結果也不理想。2015年,公司利用一個大棚試驗養蝦後再種水稻,居然有不錯的效果。隨後,滄海桑田公司與正大集團合作,投入1.8億元進行稻蝦輪作土壤修複試驗,從美國引進蝦種,由正大集團的國際團隊進行管理,採用兩年養蝦、兩年種水稻的方式,進行循環作業。同時,從附近的發電廠引入餘熱,敷設地暖管道,解除冬季與夏季對農業的氣候限制,一季種粳稻、一季種再生稻,使上海冬季種植水稻成為一種可能。由於採取兩年種植、兩年休耕的方式,萬畝糧田有機會「休養生息」,更可為上海及長三角區域提供優質蝦苗及成品蝦。訪談生態島循環農業:一畝地上產出逾三畝的價值盛夏時節,「水晶天」映襯著嫩綠的稻田,仿如一幅畫。一陣東南風溫柔地拂來,依稀可見兩三個黑點浮在水面,「狡猾」的甲魚還未等人走近,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竄回水裡,俯身一看,還有數不清的小龍蝦、小螃蟹竄進泥穴。對於這般「水稻與水產共舞」的場景,上海春潤水產養殖合作社負責人沈竑如數家珍,稱其為「多物種相生」的循環農業:稻田為小龍蝦提供棲息環境,部分蝦苗作為牛蛙、甲魚的專用餌料,形成一條有序的生物鏈。
從2004年在崇明豎新鎮大東村成立上海沐雨生態農業公司至今,沈竑,這位上海水產大學畢業的研究生,已在崇明田間摸爬滾打了十多年。要問沈竑這十幾年來最大的收穫是什麼?他表示,在農田裡打造了一條「稻—蝦—鱉」共生的生態產業鏈,使畝產值達到1.5萬元。
「稻—蝦—鱉」共生的生態意義在哪裡?
沈竑:傳統種植方式,提升產量很大程度上必須依靠化肥和農藥,然後確保土地高產出。而培育「稻—蝦—鱉」共生模式,允許自然界動植物和諧共生,而非竭澤而漁。小龍蝦是農藥的指示生物,一旦水稻里噴洒農藥,小龍蝦就會死去,因此「稻蝦」共生模式產出的水稻畝產比常規種植低,但品質得到保證,而且有小龍蝦作為補充,經濟效益還不錯。當「稻蝦」養殖獲得成功後,我覺得這條路子走對了,但必須再提升土地產出。我在某些資料上獲悉,鱉以龍蝦為食料。於是靈感迸發,將「生物鏈條」再延伸一步,打造一條「稻—蝦—鱉」共生的產業鏈。循環農業模式下:水稻生態無污染、小龍蝦肥壯、野生鱉營養價值高,三者疊加產生的經濟效益,讓一畝地上產出逾三畝的價值。
如何繼續提升土地價值?
沈竑:2011年,我在仙橋村流轉了200多畝土地,打造「禾偕水產生態園」。在這塊基地,遊客可以直觀地看到「稻—蝦—鱉」和諧共生的美麗場景,甚至還有黃鱔、泥鰍、牛蛙的「加盟」。再要提升土地產值,我認為開闢「田間超市」銷售模式不失為良策。我的計劃是:把廣闊的稻田設計成觀光休閑的好去處,讓市民在參觀現代農業過程中,放心地把「菜籃子」交給我們。設想一下,田埂上奔跑著雞鴨鵝和羊群,稻田裡養著魚蝦蟹。想要學習,在田間課堂聽一聽學一學;想要親自動手,去稻田抓一抓龍蝦、黃鱔和甲魚;期待不久的將來,這裡將成為農旅結合的典範。【手記】以生態保護為導向,構建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傳統農業「種管種、養管養」的單一模式,不僅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且經濟效益也有限。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既能提高糧食質量,增強農業競爭力,又能增加耕地潛力,實現藏糧於地,保障糧食安全。
種養業結構配置是農業產業結構的基本框架,優化種養業結構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主體任務。可以說,孤立的產業發展越快,對生態環境的潛在威脅越大,因此,要從源頭上解決發展生產、保護生態之間的平衡問題,讓廢棄物變成資源,讓資源變得有效益。
近年來,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各種典型的種養循環模式:「豬沼果」、「稻蝦(水產)共生」等都充分利用了農業自然資源和生物資源,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控制了廢物排放,提高了生產效益。把農業當作生態工程來做,視郊區現有的「紅線糧田」為城市不可多得的「季節性濕地」;把農村生態鏈重新接上再建「循環」;充分利用農業生物的特性,尊重自然生態規律,構建產業間循環鏈條和不同層次的生態循環農業體系,上海的探索無疑是值得借鑒和推廣的。【案例】松江種養結合家庭農場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及上海市第二輪三年環保行動計劃的深入,松江關閉61家畜禽養殖規模場,畜禽養殖量急劇下降。為了生產與生態的和諧,在2004年起探索試點農牧結合的生產方式,摸索便捷、有效的豬糞尿還田技術以及與生豬養殖規模相適應的農田消納面積,從中積累了寶貴經驗。2008年在糧食家庭農場發展的基礎上,推廣種糧與養豬相結合的種養結合家庭農場生產模式,即以家庭為經營主體,農民在種植糧食的同時飼養生豬,將養豬產生的糞尿液作為肥料施於農田內,形成了既能保護環境,又能發展畜牧生產、並能促進農民增收的一種農業生態循環模式。在各級部門的支持下,松江區種養結合家庭農場從2008年發展至今累計建成79家,達到年上市生豬12萬頭的規模。截至2015年年底,累計為市場提供生豬656批、32.68萬頭,農民通過種好地、養好豬、用好肥,不僅生態效益顯著,更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戶均養殖收入達到8萬元左右。
種養結合家庭農場是松江創新發展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圍繞著「穩定、完善、發展」的理念,松江不斷積累經驗,不斷完善建設與管理。模式推廣8年來,養殖面源污染得到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更有保障,農民收入穩中有升。
生態環保是現代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和必然方向,松江畜牧業始終堅持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並重,並先試先行,實現了農業內部良性循環。今後松江區的種養結合家庭農場進一步以抓好完善與發展,引領畜牧生產新常態。
按照農牧結合、種養平衡的原則,在已建79家種養結合家庭農場基礎上,規劃實施新一輪建設,在小崑山鎮城鎮化試點和新浜鎮萬畝設施糧田改造項目中,配合種植業化肥農藥減量化工作,新增21個種養結合養殖點,至「十三五」期末實現100家種養結合家庭農場目標,達到年上市生豬15萬頭規模,帶動更多的農戶家庭專心務農獲得收益,讓農業成為體面的職業。同時,積極關注技術創新與管理提升,加快物聯網+技術推廣應用減少養殖勞動強度、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強化管理實效性等,不斷增強種養結合模式的生命力和可持續性,讓從業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上海春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以追求產量獲取經濟效益的單一品種的種植、養殖模式,難以降低化肥、農藥等藥物的使用量。過量的氮磷和殘留的農藥進入河道和土壤,不僅會影響水體質量,也會導致土壤日漸板結。因此,改變單一品種種植與養殖,調整農業結構,引導常規農業種植向種養結合高效生態農業模式轉變,是崇明生態島建設的一個重要措施。
「禾偕水產」是指水稻與水產共生同行,達到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增加農田綜合經濟效益,是一種生態共贏生產模式。禾偕水產生態園按照禾偕水產產業要求初步建設成為種養結合生態農業基地,由上海春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經營,基地區域面積1000多畝。禾偕水產生態園示範基地是把稻蝦鱉共生、稻蝦鱔(鰍)和稻蟹共生等成熟技術集成在一個區域內,並結合科普體驗旅遊、田間特色種養殖,打造禾偕水產科普農旅結合新天地。
春潤水產合作社禾偕水產模式生產的甲魚——「稻香鱉」,大米——「蝦戀米」,小龍蝦——「禾偕蝦」等均已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由於生長環境自然生態,大米、小龍蝦、甲魚等產品不僅品質好、口感也好,而且安全健康。這種模式既可以豐富農田生態系統中的物種相生關係,形成自然生態循環,除了控制化學農藥使用以外,還可以減少化肥施用量50%以上,稻秸稈100%還田。
春潤水產合作社禾偕水產循環農業發展計劃和目標: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養100名禾偕水產技術農民,為產業化發展崇明禾偕水產產業打好人才基礎。一是2016年選擇10個家庭農場,每個家庭農場50畝左右,發展禾偕水產產業;二是2017年再增加10-20個家庭農場;三是2018年發展到100個家庭農場從事禾偕水產,禾偕水產總面積達5000畝左右。力爭經過三年的努力,把崇明生態島「蝦戀米」、」稻香鱉」和「禾偕蝦(鱔、鰍、草龜)」等打造成上海知名品牌,可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
正大桑田(上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浦東新區東灘萬畝糧田位於浦東新區老港鎮東部,基地區域面積5萬畝,由鹽鹼灘涂開發墾複而成,已經建設成為高標準設施化農業基地。目前基地由浦東新區民營企業上海滄海桑田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營。
2008年8月,滄海桑田有限公司對位於上海浦東濱海的5萬畝鹽鹼灘涂開發墾複,經過近兩年的開發墾複,先後突破了互花米草難根除、土地淤陷嚴重、土地鹽鹼度高、耕地地力差等技術性難關,分2期將東灘這一片通過促淤圍墾形成的灘涂土地改造成了生態糧田,實現了「當年墾複、當年種植、當年豐收」的歷史性突破,為全市新增耕地面積3萬餘畝,東灘基地每年生產糧食近1.5萬噸。2013年2月,又啟動了對浦東臨港東灘1.6萬畝灘涂的開發墾複工程,分2期,於2014年5月完成了對該片灘涂的墾複,種植水稻成功。2012年以來,公司又和泰國的正大集團合作,組建了正大桑田(上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灘涂資源,發展灘涂農業。
目前,公司正積極發展稻田養蝦產業,基地建立在原有稻田基礎之上,不破壞土壤耕作層,亦不破壞原有供、排水系統,充分利用水稻的種植空間養殖蝦苗,提高水稻田的生產附加值;蝦的排泄物可以充當有機肥改良土壤,減少肥料使用,有利於發展有機種植。而且可以利用浦東東灘豐富的海水資源,以及毗鄰發電廠,熱能取用便捷的優越養蝦條件,借鑒學習泰國正大集團養蝦技術,開展對蝦養殖。基地總規劃面積4500畝,目前在建的一期工程面積340畝,預計年銷售額可達10800萬元,年利潤1004萬元,能夠大大提高東灘基地的經濟效益。
在今後的發展中,公司將不斷改進農業生產技術,並重點探索稻田養蝦技術;強化產品質量控制,豐富產品銷售模式,逐步形成特色鮮明、技術水平全國領先、產品優質安全、種養有機結合、管理理念先進的發展模式,最終達到「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者的高度統一。推薦閱讀:
※擺脫束縛,用心感受自然
※捌零易貸持續發力,全力構建汽車產業鏈生態圈
※凈化政治生態,要純潔上下級關係
※如何全球開放生態
※生態生活——立夏這天怎麼發生了這麼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