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濤法師: 丟失菩提心 學藏傳無意義 

去年7月,台灣的海濤法師因「眼睛業障重」一事鬧得沸沸揚揚,但他本身沒有公開解釋。時隔1年多,他的兩名信徒因兩年前在倫敦放生螃蟹與龍蝦,日前被法院判罰款,海濤法師的名字再度於佛教界、環保分子,以及媒體上被議論。

現,他就接受《南洋商報》專訪,除對以上風波作出公開回應,同時也告訴讀者,他對「道場本位」、「多元婚姻」,以及「漢傳密宗相融合」等議題的看法。

海濤法師(左)接受本報記者訪問,對外界對他的誤解,作出了回應。

出家篇 出家是尋找生命出路

海濤法師出家的因緣就像一部電影。

當時,33歲的海濤法師,眼見6歲的兒子一直嘴裡念著要出家,所以就開始研究佛法,嘗試從中了解原因。

「那時我覺得出家是很消極的,倒是6歲的孩子要出家,我覺得奇怪。」在研究經典中,他就看到一段文字:「出家是出離自私、慾望、金錢、感情佔有的家,而成為世界的自由人」。當下,他感受很深。他開始意識到,出來社會工作就算掙到錢也不一定幸福。

「出家是在尋找生命的出路,人其實都在尋找快樂,但我們的快樂是佔有與擁有式的。有錢了,地位高了,或與愛人結婚,咦!怎麼不是那麼的快樂,而是約束,我開始尋找答案。」

母親病重 開始茹素 

而後,母親病重,他開始茹素,並接觸到《地藏菩薩本願經》時發願,要是母親痊癒他就出家。神奇的是發願後,母親就被告知能出院了,因此他毅然決定剃度出家。當然,這一路走來並不是那麼容易的,由於有家庭,海濤法師用了兩年的時間與家人拉鋸與掙扎。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晚孩子跑來找他,哭著說:「爸爸你一定要出家,你出家了,我也要出家」。

最終,海濤法師擺脫了情感的束縛、說服了家人與·父母,35歲那年剃度出家。

藏傳篇 

南北藏傳各有特色

海濤法師來自漢傳佛教,但近年來都融匯藏傳密宗的方式來弘揚佛法,究竟是什麼因緣接觸到藏傳佛教?

他表示,出家12年後,一次有人向他介紹一個老喇嘛在印度鄉間辦佛學院很苦,因此本著要去援助的他,在接觸老喇嘛時發現,自己過去對藏傳的理解不夠正確。

「那裡,三四千人生活得很認真。小喇嘛念書、背咒語、辯經、誦經。」後來見到大寶法王后,才讓他對藏傳佛教更友興趣。當時,參與嘎瑪巴的法會是,海濤法師竟被場面震撼得感動落淚。而後,親見大寶法王時,他深覺後者像一尊伽藍菩薩(關公)出現在眼前,而大寶法王甚至開口第一句話便囑咐他:「希望你回台灣後辦伽藍法會。」這讓他感到訝異。從那時開始,他開始了學習藏傳佛教的因緣。

一次,他問大寶法王,面對癌症病患應該怎麼做?法王說自己會嘗試吸納這些病痛。這種如母親為生病孩子受苦的大愛令海濤法師感動,他覺得法王很慈悲。有機會接觸法王,海濤法師總覺是種福報。

藏傳哪一點豐盛? 

藏傳佛教的特色是什麼,其豐盛點在哪裡?

「要修藏傳佛教,基本要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來修藏傳佛教比較有用。菩提心是以大悲心為基本戒律與根本。沒有去悲憫眾生,去學藏傳是沒有意義的。」

海濤法師補充,藏傳有優點,如阿底峽尊者把佛教的經與輪的精髓整理成很短的誦文。漢傳佛教的經典也非常好,但需要有很多時間進行思維整理和消化。

一些人愛將藏傳、南傳或北傳比高低或作分別,海濤法師不認同,這就是他多年來極力想去突破「互相比較」的一環。

「法王表示自己其實是以漢傳佛教為基礎,來學習南傳佛教的出離心,再來學習藏傳佛教的菩提道次第。」

海濤法師認為很多人學了藏傳,念佛持咒、閉關,卻失去了漢傳佛教關心社會的大悲心,這對修學藏傳佛教的意義不大。

漢傳藏傳皆是佛法

詢問海濤法師,南北藏融合是學佛的新格局?

他回應自己那套漢傳結合藏傳的修行方式,並沒為佛教帶來什麼新格局,因「本來」就如此。

「兩者其實都是佛教的經典和教義,都是佛說,是後來的佛弟子硬要將它分開,然後將它分成不同的教派與傳承。」

海濤法師指出,這如盲人摸象,只能摸到其中一部分。所以這也是為何他佩服大寶法王。「我向法王學藏傳,法王卻說從我身上學漢傳,甚至學得更多,他不斷地問,也不斷地研究經典。」

他認為,當信眾有分別的觀念時,會傷害到佛教,導致四分五裂。

「法王曾說,動機決定一切,不是念誦的內容。」

海濤法師在舉行煙供儀式。

海濤法師在大寶法王身上學習到不少佛法的精髓。

爭議篇 

應以經典和戒律為依據

無論是1年多前的「眼睛業障論」,抑或放生與煙供的爭議,海濤法師都承受社會大眾對他的看法,不過,當被問起時,他提供了答案。

談起「眼睛業障論」風波,他表示,自己當時選擇不主動與公開解釋,至於媒體的提問,他要視乎對方詢問的動機。如果對方抱著輿論或點擊率為出發,那這樣的交流與解釋不見得有意義,尤其會面對斷章取義的可能。這是為何他當時沒急著公開解釋的原因。

凡所有相都是虛幻 

對於本報的提問,他坦言,按照佛教教義,其實凡所有相都是虛幻,不可完全相信,因這只是眼睛的分別,實際上一切都只是一個暫時的現象。

「佛陀說過,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是真的,一切都是幻化的,變化無常也存在的,是我們的心態在起作用。所以應該趁機會告訴自己,這是業報,要超越自己。」

海濤法師繼分析:「眼睛看到後會痛苦,是因為自己有分別心,所以才會痛苦。」

他強調,其實當時自己是在解釋這點時用了這麼一個比喻,然而媒體就「截取」了這一部分,以達到消費及引發輿論的目的。但是,對他來說,這風波不會對他造成困擾,只是若有人問起,他才解釋或讓他們看當時的錄影。

至於放生或煙供,海濤法師表示,任何人都可以保持任何角度與立場,但是,他則是依據佛教經典來行事,因為佛教經典都有提及。他說,佛陀鼓勵放生,也希望能幫助一切有情眾生,其中《金光明經》中提及,佛陀有一世身為大長者子時放生了一萬條魚,結果這些魚卻死了,然而這不對佛陀造成負面因果。

「其實很多人都沒有看佛經。在討論對與錯時,不要以我的話來作標準,而是應以經典和戒律做根據,如此才不會導致紛亂,不要只是依依據某些出家人所說。」

快問快答問:

有些人對煙供有看法,質疑為何不去救濟有生命的一群?

答:食物不僅是上供(佛與天人)而已,世間有情眾或鬼道也需要布施的。鬼道的數目超過於人和畜生的百千萬億倍,所以,漢傳佛教早中晚會有施食於鬼道。若鬼道不安定的話,人類也會出問題,事實上,華人都有這個習慣,如供水燒香等。

最好的布施是上供佛或祭拜祖先的貢品,也留一些給需要的外面的有情眾,這樣才是上供下施。

畢竟鬼的壽命很長,數量也很多。加上佛教徒也會協助其他宗教的孤魂,其他宗教沒有這一套的,以此煙供是對孤魂的關懷。

問:你怎麼看「放生等於放死」的論述? 

答:我們不能否認放生的功德,要討論的是如何更妥當的放生,而不是拒絕放生。因為這是沒有站在悲心的角度,我們不能為了批評而批評。

放生是對動物的一種關懷,是佛教徒應該要做的,所以不應該不做,尤其佛教經典都有提及。

一般人反對,我們可以解釋,但是佛教徒本身講出這樣的話,是不太妥當的。三皈依弟子和受菩薩戒的人應該做的,只是放生如何發展到也能兼顧到生態環保,而不要去否定它,甚至說放生就是放死。

問:加持灌頂會功利嗎? 

答:事實上真的能有世間的福報,一如放生能讓人健康長壽,但是,真正學佛的人不會只求這些。

無疑,這是一種善巧方便,然而灌頂的基本是發菩提心,是受菩薩戒的意思,每一個灌頂都意味著因願意做菩薩,所以才把這個殊勝交託予你。

獨家專訪:黎添華

獨家專訪:黎添華

0

0

0

0

0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WhatsApp
推薦閱讀:

土登翁修堪布:上師如父,道場如母,要有虔誠和恭敬之心
慈悲心和菩提心的關係?
土登翁修堪布:有一種死亡叫做犧牲
趙奉心:修學菩提心札記六則

TAG:意義 | 法師 | 丟失 | 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