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讀張愛玲

在《小團圓》里,你看到的是一個沒落貴族幾近畸形的家庭關係:父親兇悍,母親吝嗇,父母各自追求自己的生活不理會姐弟倆,母親與姑姑與另一個子奇怪的三角關係,家庭堂表之間常態的亂倫。在這種冷酷陰影籠罩下的女主角九莉,是一個膽大,非傳統的女人,人與人之間劍拔弩張的緊繃感始終深深影響著她的思想,她孤傲不羈,明知那個邵之雍是有婦之夫,被世人唾棄的漢奸,仍「飛蛾撲火」,以純粹的沒有條件的愛情傾心於他,甚至不惜與主流政治背道而馳,終遭欺棄的慘痛。毋庸置疑,九莉就是張愛玲,邵之雍就是胡蘭成。張愛玲用一貫率真的風格寫出了這段真實的孽緣。雖然某些地方作了修改,但讀者一眼就能認知。反正她是從來不抱著討好讀者的潛意識去寫作的,(比如舊作《金鎖記》中的女主角曹七巧),不稀罕任何體諒,更不屑廉價的同情。
  
  這本書讀起來略覺晦澀,情節雜亂,語言急促。她說「這是一個愛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張愛玲寫這書時,大約是想終老之前把這一生交待清楚,但是又缺乏交待的耐心。就象一個困極了的人,急著上床睡覺,把衣服匆匆褪在床邊胡亂堆成一團。說實在的,這本書跟她的其他作品不可等量齊觀,尤其是前幾章,時間、邏輯混亂,相比之下,缺少青年時期的作品中那讀時驚駭獲嘉、奇葩獨現的細膩感,只是那冷靜的洞察力,沉穩內斂,睿智冰冷的口風仍存。那些錐心切膚的過往,依然使她蕩漾喜悅與幽怨交織的淚痕,她在書中給自己定義:「無論在文壇,還是在愛情上,她只有長度闊度厚度,沒有地位……」。她願意為他低到塵埃里,但他卻並沒有讓她開出花來,他去了別的花叢,「掬水月在手」,月已經在指縫間溜走,可是,她渾然不知。而他,又怎麼可以如此的無情還如此的心安理得?所以,「她臨終一定恨他。」(《色戒》里的女主角佳芝的表達),而「一級一線走到沒有光的所在。」星光陡暗,心靈萎謝,寂寂終老。這一襲華麗的袍,終究也難逃虱子落腳。
  
  我趁熱打鐵,緊接著又讀完張愛玲的唯一親弟弟張子靜寫的《我的姐姐張愛玲》。從另一個側面,又一次地以近距離的視覺效果流覽了她的翩若驚鴻的一生。張子靜寫時比較系統據實地介紹了他們的家族史,包括他們的祖父張佩綸,外曾祖父李鴻章,母親黃素瓊的黃家(曾祖父黃翼升,曾任長江水師提督),繼母孫用蕃(父親孫國琦,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四大族系顯赫貴鼎的官年史,這樣讀者就完全地融入了他們當時的生活環境中。
  
  張子靜本著要向世人講述一個真實的,才情如鑽石般光芒四射,而命運卻多舛的張愛玲,不僅以親身經歷作介紹,還借遺著札記中的文字作證據,再加現存親屬、證人的回憶言述為附證,所以世人看到了一個有著顯赫政治世家的後代,一個鮮活華彩的,在落日餘暉中映照著沒落貴族的張愛玲。也許,其中或多或少添有旁聽途說的缺陷,或者偏頗,但我認為,那絕不是他出自本意而為的。
  
  他很詳細地敘述了父母間觀念對立、恩怨、爭吵、分合。母親黃素瓊思想進步,曾寄望借著婚姻擺脫在娘家的壓抑和苦悶,可封建傳統的腐霉又摧毀著她的婚姻,在幻想徹底破滅下,毅然偕同張子靜的姑姑遠走國外,學習英文、法文,進入美術學校學習繪畫和雕塑,過著賣古董維生的日子。身世飄零,心境孤獨的母親後來又數次出國遠遊,把一對兒女遺棄在民國舊朝遺風的老宅里,與既殘留些許遺少的風雅和痼疾,又沾染點西化的洋癖好,怯懦、冷酷、鴉片成癮的丈夫身邊扭曲地成長。「親人不可依,先人不可依」的冷酷,使這個家庭所有的人深受其害,更間接或直接地造成了張氏姐弟二人的陰影人格。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幫,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出她的內心。
  
  張愛玲在才情上遺傳了父親的文學與母親的藝術造詣,性格上遺傳了母親湖南女子的剛烈,強悍。由於從童年、青春時代,每一個階段的「不確定」,使張愛玲的內心處在孤苦與悲涼境況中,無法救贖。甚至於,對母親在她求學的過程中所作的付出,經濟與情感生活的干擾上,都讓張愛玲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自責著。(她在文字中透露:我母親是為我犧牲了許多,而且一直在懷疑著我是否值得這些犧牲,在她的窘境中三天兩天伸手向她拿針,為他的脾氣磨難著,為自己的忘恩負義磨難著,那些瑣屑的難堪,一點點的毀了我的愛。)
  
  一生思想的背景里有著這惘惘的威脅,使她極度敏感而又缺乏安全感。她的不滿與壓抑,她對人世的歌頌與指控,對現實的恐怖與罪惡,自然而然的,點點滴滴,都從文字作品裡傾泄了出來。所以說在寫作的世界裡,她是坦白、剛直的。當你讀那些作品的時候,會有一種悲哀,不時還連帶著酸酸的歡喜,兩種情感交織之下,不由地會伸出虛無的手撫愛那個受委屈的心靈,饒恕她筆尖上的罪惡。她說自己「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壯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蒼涼之所有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象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悲壯是一種完成,而蒼涼則是一種啟示。」
  
  張子靜的《我的姐姐張愛玲》真實地揭穿了胡蘭成這個卑劣偽善的男人,他不僅毀自己,而且毀了張愛玲的文學藝術。致使她不得不離開上海去了香港,此後轉輾於美國,使她的文學之路敗潰,一步步墜落。雖然,張子靜最後感喟姐姐張愛玲的出國是明智之舉,但深深地遺憾滅殺張愛玲文學才華的政治形勢。她一生不愛政治,卻無時無刻不被政治所毀逼。
  
  以前讀過胡蘭成的《今生今世》。幾下對照,我完全明了了張愛玲與胡蘭成之間的恩恩怨怨,後來勞燕分飛形同陌路的過往。
  
  胡蘭成是個典型的中國才子,官拜汪偽新政府宣傳部政務次長,能言善道,筆底生花,文字清朗俊秀,惟獨在守志和守節上頭沒拘泥。這個軟弱自卑見風駛舵的小人結識張愛玲,原本是文字之交,卻在第一次見面就彼此留下好印象。彼時他已另娶,卻毫不避諱。而張愛玲也是少不知事的年紀,胡蘭成說她:「張愛玲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看她的文章,只覺得她什麼都曉得,其實她卻世事經歷得很少,但是這個時代的一切自會來與她交涉,好象『花來衫里,影落池中』。」
  
  胡蘭成對張愛玲的評價是:她的散文與小說,如果拿顏色來比方,則其明亮的一面是銀紫色的,其陰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是這樣一種青春的美,讀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鋼琴上行走,每一步都發出音樂。她創造了生之和諧,而仍然不能滿足於這和諧。和她相處,總覺得她是貴族。其實她是清苦到自己上街買小菜。然後站在她跟前,就是豪華的人也會感覺威脅,看出自己的寒傖,不過是暴發戶。因為她倔強,認真,所以她不會跌到,而看見了人們怎樣跌倒。……又因為她的才華有餘,所以行文美麗的到要融解,然而是素樸的。魯迅之後有她。她是個偉大的尋求者。和魯迅不同的地方是魯迅經受過幾十年來的幾次革命和反動,他的要求是戰場上受傷的軍士的凄厲的呼喚,張愛玲則是一枝新生的苗,尋求著陽光與空氣……這新鮮的苗帶給了人間以健康與明朗的、不可摧毀的生命力。她是個人主義的,柔和,明凈,她認真地工作,從不沾人便宜,別人也休想沾她的,要使她在稿費上頭吃虧,用怎樣高尚的話也打不動她。她的生活里有世俗的清潔(選自胡蘭成的《評張愛玲》)。
  
  胡蘭成涼薄之天性非比一般,人恪的卑劣與厚顏無恥,在《今生今世》中表露無餘:「我已有妻室,她並不在意。再或我有許多女友,及至挾妓遊玩,她亦不會吃醋。她倒是願意世上的女子都歡喜我。」
  
  他自認為是一位「永結無情契」的高人,旁人看來,不過一個朝秦暮楚的盪子罷了。
  
  他從不寂寞,處處留情。他在得到秀美之後說「我對她是有利用的」,一句承認,等於一生承認。他懂得,張愛玲於他,更是有著極大的利用價值(這價值還大到超出了他的預期)。她在他的一生里,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對她的才華,瞠目結舌。亦或是個最縝密華麗的陰謀。他和張愛玲在一起,讀書上、聽歌、看戲,種種品味都是學她,家世是高攀她,「我即歡喜愛玲生在眾人面前。對於有一等鄉下人與城市文化人,我只可說愛玲的英文好得了不得,西洋文學的書她讀書得來像剖瓜切菜一般,他們就驚服。又有一等官宦人家的太太小說,她們看人看出身,我就與她們說愛玲的家世高華,母親與姑母都西洋留學,她九歲即學鋼琴,她們聽了當即吃癟。愛玲有張照片,珠光寶氣,勝過任何淑女,愛玲自己很不喜歡,我卻拿給一位當軍長的朋友看,叫他也羨慕。愛玲的高處與簡單,無法與他們說得明白,但是這樣的讚揚我亦引為得意。」
  
  不能不承認胡蘭成對女人,實在是有一套。
  
  胡蘭成與張愛玲結婚時,仍「顧到日後時局變動不致連累她,沒有舉行儀式,只寫婚書為定。」相信簽訂婚約的那一刻,彼此的心裡都是明凈與溫暖的,連一向清涼的張愛玲,想必顏面與心中也都洇滿了火一樣的熾烈。到底有這麼一個眉眼盈盈的男人,這樣似是要拼盡了一切氣力,惟願給自己一方安穩與靜好,來之何易?自當珍惜。哪知這個婚姻沒給她安穩、幸福,反倒是一連串深深的傷害。胡蘭成在讚美她的時候,也一樣的讚美著她的好朋友炎櫻;甚至與她在一起時,還偷著與蘇青密會,被她撞個正著。雖然心頭酸楚,但也罷了,因為眼前這男子,是說過要給她現世安穩的。胡蘭成說她「不會跌倒」,她卻是為胡蘭跌倒了,終至心靈萎謝,最後以離婚收場,她的第一次婚姻不足三年,比母親的還短,而所受挫擊則更深。
  
  她垂淚苦訴道:「你是到底不肯,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
  
  日本宣布投降那天,普天同慶,胡蘭成則「嚇出了一身冷汗」,倉皇出逃。他逃難時,她說「你可改名叫張牽,或者張招,天涯海角有我在牽你招你。」他不是不明白張愛玲的痴情,只是他覺得犯不著陪著痴。再者,張愛玲各方面的超群更比照得他的低劣與不堪,長久相處是很累的,老是踮著腳,他不樂意了。於是,逃亡路上,他一副時不與我的沮喪,把一腔浪漫、悲壯和浮名,換做吟低唱,寄情在一個又一個女人身上。女人於他,是可以欣賞的玩物,字畫,古董,所以他不停的誇獎女人,他說他不愛女人,只是知女人,邊知邊褻玩,兩不相誤。
  
  胡蘭成從未審視過自己的良知,只肯承認自己有情趣有艷遇,絕不肯承認自己熱衷功名利祿甚至不惜變節。他讚美剛解放的時候,「真的迢迢如清曉」,「看了那軍容與武器,真真叫人感覺大威力」,然而他自已卻「不久便有一機會,由朋友資助去香港,隨後竟去了日本。」(張愛玲寫信與他決絕,並寄了三十萬元作為最後的一點接濟)。書後面他又提到自己借錢逃離大陸和香港,那是何等蒼茫困窘,儼然就是一喪家犬。
  
  胡蘭成和張愛玲的文章有許多類似處,都用詞華美精妙,底子都是靜的凄涼的。再往下看,就知道大不相同,張愛玲的華美是落到實處,如一地濃重的櫻花,有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她的措辭比喻你想不出,模仿不來,但是你會讚歎她的熨貼,那是對生活真真切切的體驗和把握。她的底子是對人生凄涼本質的認識,但她的靜是冷靜又真摯的付出,無論對文字,對愛人。胡蘭成就不同,他的華美是天花亂墜,還沒被風舞就失了形,你看了也說漂亮,回頭卻想不起他都寫得個什麼。他的靜氣是面子上的靜,靠書里不斷重複的「簡靜」、「端然」、「靜然」等辭彙撐起來的。
  
  張愛玲的這一爐沉香屑,燃情於這樣的一個男人,註定是要熄滅的。值得慶幸的是,張愛玲還是從這場《滾滾紅塵》中嶓然悔悟了(三毛以張胡愛情編劇的電影),寫去了「絕交書」。她的第二任丈夫賴雅是美國劇作家,年老多病,但張愛玲一直以賴雅的姓氏冠在自己名前,至死未變。
  
  張愛玲說「活在中國就有這樣可愛,臟與亂與憂傷之中,到處會發現珍貴的東西,使人高興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要是我就捨不得中國——還沒離開家已經想家了。」因胡蘭成,她的政治背景始終被別人懷疑,終於一九五二年七月結束十年賣文生涯,永別中國。
  
  一九五0年七月二十四日,她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參加共產黨主辦的大會。大家都穿著藍色或灰色的人民裝,而她,穿著旗袍,外面罩了有網眼的白絨線衫,雖然坐在後排,還是很顯眼。她曾經對張子靜說人民裝太呆板,她是絕不穿的。或許因為這樣,她走了。
  
  走到一個她追尋的遠方,此生再沒回來。
  
  後註:1995年9月8日,74歲的張愛玲逝世於洛杉磯公寓,當時身邊沒有一個人,恰逢中秋節,團圓夜。 
推薦閱讀:

民國恩怨:張愛玲與蘇青
張愛玲:被背叛的遺囑
解讀張愛玲
張愛玲說:愛情幻滅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張愛玲:我愛你,與你無關

TAG:張愛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