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是不愛笑,只是笑點變了
好不好笑,往往取決於人們所處的環境,以及各自的身份背景。「笑的背後總是隱藏著一些和實際上或想像中在一起笑的同伴們心照不宣的東西,甚至可說是同謀的東西。」
中國人不是不愛笑,只是笑點變了
文|譚山山
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說,中國人是有獨特的幽默感的,在《詩經》、《論語》、《韓非子》里,都有一流的幽默存在。他甚至覺得中國人笑得太多了(就他那個時代而言),結果對任何事情都嚴肅不起來,「幽默正在毀掉中國」。
中國當代的喜劇導演們顯然不這麼看。英達和鄧超都曾在不同場合表示,現在的中國人太缺少笑聲了。馮小剛的苦惱則是,為什麼《私人定製》里他覺得好笑的地方觀眾說沒勁,他覺得「像勾兌水一樣的」段子反而大受歡迎?
其實,中國人不是不愛笑,只是笑點變了。現在笑料的品種更豐富,人們不再依賴於傳統的喜劇所提供的笑料,一切硬/冷笑話,搞笑/怪圖片、視頻、音頻、遊戲、設計,不論出處,不論文化背景,都能讓他們或者哈哈大笑,或者在電腦前憋笑憋到內傷。在社交媒體上,各種搞笑段子和視頻、圖片的轉發率是最高的,轉發時不妨煞有介事地加以說明:慎點,擅自進入可能會對笑點產生不可逆的損傷。科學松鼠會成員Ent甚至暢想,將來有一天,由於美元市場的崩潰,政府決定發行另一種替代貨幣——搞笑資源。你的身家屆時將由你硬碟里搞笑圖片數量的多少來決定。「我的一生都為這一刻的到來而準備著。」
「凡是一個人給我們以他是一個物的印象時,我們就要發笑。」
來自斯坦福大學一個MBA在讀生的調查數據:嬰兒平均每天笑400次,而35歲以上的人只有15次。人們尤其在工作日不想笑,換言之,現在在工作場所,你見到的幾乎全是安靜的面癱。
用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的話來說,這就是社會所需要提防的「性格、精神甚至身體的任何僵硬」。「光是活下去還不夠,還得生活得好。現在社會所擔心的是我們每一個人滿足於對生活必需方面的注意,而在其他一切方面都聽任習慣勢力的機械性去擺布。社會也害怕它的成員對那越來越緊密地交錯在一起的眾多意志不去作越來越細緻的平衡,卻滿足於尊重這個平衡的基本條件。」在出版於1900年的專著《笑:論滑稽的意義》中,柏格森這樣寫道。
《摩登時代》劇照
這種僵硬的典型代表,就是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工人夏爾洛不停地擰螺絲,擰啊擰,以至於看到路過女人胸前的紐扣,他也下意識地去擰。卓別林的演繹,與柏格森對滑稽的詮釋不謀而合。柏格森總結了滑稽的兩大定律:「凡是與精神有關而結果卻把我們的注意力吸引到人的身體上去的事情都是滑稽。」「凡是一個人給我們以他是一個物的印象時,我們就要發笑。」
所以柏格森說笑是「一種社會姿態」,是社會用以對付這種不良的僵硬、讓其成員保持「緊張與彈力」(也就是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能量)的一種姿態。「這種僵硬就是滑稽,而笑就是對它的懲罰。」
據說好的笑話需要具備三個要素:第一,優越感。也就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優越論」,人們會嘲笑那些倒霉的人,從而使自己具備某種優越感。第二,消除緊張。理論依據來自弗洛伊德的「宣洩論」,他認為幽默是人們釋放心理壓力、克服壓抑的一種辦法,比如下流笑話。第三,內容愚蠢。比如古代宮廷里的弄臣和小丑,他們慣於裝瘋賣傻,被人取笑。但他們可能反而是最清醒的,比如《李爾王》里那位弄臣。
在各種笑料中,這三大門派最受歡迎:英式幽默、美式幽默和日式幽默。
一個東西好不好笑,往往取決於人們所處的環境,以及各自的身份背景。就像柏格森所說,許多與特定社會的風尚和思想有關的滑稽效果,是沒有辦法從一種語言翻譯到另一種語言的。「笑的背後總是隱藏著一些和實際上或想像中在一起笑的同伴們心照不宣的東西,甚至可說是同謀的東西。」
不過,只要懂外語,就不會產生「迷失翻譯中」的問題。當然,光懂得外語還不夠,還需要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比如美劇《生活大爆炸》在國內粉絲眾多,但要是沒有字幕組在出現某些梗時盡心儘力地解釋前因後果,那些場景在你看來恐怕一點都不好笑。「迷失翻譯中」本身也是笑料之一,比如國內譯者把蔣介石譯成「常凱申」、把孟子譯成「門修斯」早已成為經典段子,豆瓣上那個吐槽某日文譯者的帖子,也讓人笑翻:此人居然把《海賊王》(One Piece)翻譯成「連衣裙」!
鑒於懂英語和日語的人居多,因此,在各種笑料中,這三大門派最受歡迎:英式幽默、美式幽默和日式幽默。知乎用戶蘇芸點出了這三大門派的特點:美式幽默是不正經地做正經事,所以笑點通常是「傻」字,特點是直白,比如「冷幽默」;英式幽默是正經地做不正經的事,所以笑點是「壞」,主要是笑點隱晦而值得反覆回味的「英式沒品笑話」;日式幽默是正經地把不正經的事當做正經的事去做,笑點是「二」,也可以叫做「萌」。
僅就影視劇而言,這三大門派的代表作眾多:英式幽默有《憨豆先生》(不過英國人說《黑爵士》才是「憨豆先生」的代表作)、《小不列顛》(Little Britain)、《窺視秀》(Peep Show)、《布萊克書店》(Black Books)等,還有,別忘了毒舌到死的《瘋狂汽車秀》(Top Gear);美式幽默有《辛普森家族》、《南方公園》、《老友記》、《生活大爆炸》、《廢柴聯盟》、《好漢兩個半》等;至於日式幽默,有《蠟筆小新》、《世界奇妙物語》、《超級變變變》。
至於其他門類,如圖書、視頻、圖片,可選擇性就更大了。伍迪·艾倫的《門薩的娼妓》,號稱「寫給聰明人的笑話書」;再比如喬治·奧威爾,大家都知道他寫過《一九八四》、《動物農莊》那樣沉重的題材,其實他也寫嬉笑怒罵的《上來透口氣》、《巴黎倫敦落魄記》。
幽默簡直是英國人的自帶技能。《傲慢與偏見》中,班納特太太嗔怪班納特先生不體諒她的神經衰弱,後者這樣回答:「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經,它們是我的老朋友。至少在最近二十年以來,我一直聽到你鄭重其事地提到它們。」知乎用戶Youko You說了自己在英國親歷的一件事:一次在等公交車2B路時走神了,車開到跟前才反應過來,沒看清楚到底是不是2B站,於是問司機:Is it 2B?司機如是回答:2B(To be),or not 2B(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英國人就愛這樣引經據典、一語雙關。
果然,完全融入一種文化的標誌,就是能聽懂他們的笑話啊。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人打仗這麼牛?縱觀歷史我們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去日本買馬桶蓋?
※六個中國人吃西餐最常犯的毛病
※中國人的12星座劣根性
※20年首次!中國人進駐,白人大量遷出溫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