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乾貨版)
導讀
你幸福嗎?
這是一個可以向每個人提出的問題。任何時代、任何地域的任何人,很顯然,都在不斷地追求幸福。對幸福研究的獨特性,就在於早已超越了時間與地域的限制。中國的聖人孔夫子周遊列國,傳播他追求充實生活的理想。一個世紀後,古希臘的哲人柏拉圖為開講「幸福」而建立學院。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也開設學堂,表達自己對生命繁榮的觀點。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和哲學都會涉及有關幸福的問題。
當今社會,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與此同時,抑鬱症也在逐漸蔓延,無論英美還是中國,各個年齡段的人群焦慮和抑鬱症的患病率都在上升。大多數現代人毫無疑問比前人富有得多,但卻過得不比前人開心。這幾乎是一個悖論,促使越來越多的人發問——為什麼財富帶給我們的好像並不是幸福?他們在尋求解決的途徑,並開始在積極心理學中尋找答案。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幫助人類發揮潛能的科學」,是一個年輕的研究領域,誕生於1998年的美國。此前,致力於提高我們生活質量也就是對幸福進行研究的學科,主要是大眾心理學。市面上充斥著大量的書籍和培訓教程,我們確實可以從中發現很多深深被感染的樂趣。但不得不說,它們缺乏實質性內容,眼花繚亂的「步驟」、「秘密」、「方法」通常只是空頭許諾。而在學術領域,儘管有許多積極的研究成果,卻難以應用到生活中。
積極心理學是連接象牙塔和日常生活的橋樑,它既有嚴謹精確的學術研究依據,也具有在生活中可以實際運用的方式方法。積極心理學家提供的方法,簡單而且容易實施,完全可以幫助我們活得更快樂、更充實。
這本書旨在幫助讀者了解幸福的真相併且過得更幸福,但一開始就要說明的是,僅僅靠閱讀本身是無法使生活發生任何實質性改變的。在閱讀的同時,我們還要進行必不可少的深入自我反思,同時更要有實際行動。書中附帶了一些練習,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並將其有效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這些練習分為不同的層次,可以循序漸進,這是作者在研究中發現的、最為有效的心理干預手段。
因此,讀者可以把這本書看作一本練習冊。
一、「幸福」的漢堡模型
泰勒(本書作者)在16歲那年,拿到了以色列全國壁球賽的冠軍。為此,他經歷了長達五年的艱苦訓練。這五年里一直感覺到生命中好像缺少了些什麼,但他始終相信勝利會給自己帶來充實感,這種充實感才能讓他最終獲得幸福。在奪得冠軍後,如其所願,他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活動。然而似乎正是樂極生悲,那天晚上他回到床上,試著再回味一下那份無限的快樂時,忽然發現勝利的感覺和夢想成真的喜悅,統統消失得無影無蹤。空虛、迷茫、恐懼的情緒瀰漫著內心,他甚至流下了傷心的眼淚。原先所依賴的生活邏輯被徹底打破,勝利並沒有為泰勒帶來任何幸福,他感到完全不知所措。
因此,從16歲起,泰勒開始對「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這個問題非常著迷。為了幫助自己尋找到幸福,他決定在大學裡主修哲學和心理學,嘗試去理解幸福到底是什麼。
在壁球賽一結束,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走進最愛的漢堡店,為了犒勞在過去一個月里極度節制飲食的自己,一口氣買了四個漢堡。當泰勒端著漢堡離開櫃檯時,深深體會到巴甫洛夫做實驗的那隻犬聽到搖鈴聲時的心情。當他坐下,將一個漢堡放在嘴邊的一剎那,居然不想吃了,一個月來期盼的心情逃遁無蹤。他開始努力思考這其中的原因,促使其發現了所謂的「幸福模型」。他認為,這四個不同種類的漢堡,每個都有屬於自己的風格,代表了四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模式,因此,將其稱之為「漢堡模型」。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會有這四種模型中每一種的一些特點。
練習:
1.養成良好的習慣。
2.表達感恩:每天記下5件值得感恩的事。
1.口味很差,裡面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忙碌奔波型
在普遍重視健康的今天,這種漢堡裡面夾的是蔬菜和有機食物,但口味很差。雖然這對日後的身體健康有利,但吃得很痛苦,這讓人想起在當今社會,有許多人為了追求未來的目標,甘願犧牲眼前的幸福。泰勒將這類人的生活稱為「忙碌奔波型」。
蒂姆是設定的一個角色,他不同的人生階段具有典型意義,我們跟在他身後能夠感悟到不同的生活態度所帶來的利弊,從而可以權衡出哪種方式才是最好的。
蒂姆小時候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但從背起書包走進小學那天起,他便開始了忙碌奔波的一生。由於父母和老師喋喋不休地說,上學就是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好成績才能讓他在將來找到好工作。但沒人告訴小蒂姆,學習本來應該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學校本應是一個可以獲得快樂的地方。
在這樣的氛圍下,蒂姆背負著極大的焦慮和壓力埋頭學習,而實際上他每天盼望的事情卻是下課和放學,假期成了他的精神寄託。慢慢地,蒂姆開始接受大人的那一套價值觀——成績是成功的唯一標準,他對「犧牲現在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幸福」這樣的說辭深信不疑。通過努力,蒂姆進入了理想的大學。原本以為可以開始自己喜歡的生活了,然而沒過幾天,那種熟悉的焦慮感又湧上心頭。他認為,只有在與同學們的競爭中取勝,將來才有可能找到好工作。為此,他在奔波忙碌中度過了四年大學生涯,許多課程並非出自興趣,而是純粹為了獲得更好的成績。不可否認,蒂姆在完成了一些艱難的任務後,會有快樂開心的時候,但這完全只是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而且難以持久,很快,焦慮又會如影隨形地降臨。當蒂姆得知自己被一家著名公司錄用後,在心裡告訴自己,終於可以開始享受生活了。然而生活再一次與他的期待相悖,優厚的薪水需要蒂姆每周付出48小時的高強度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他成為公司的合伙人,在高檔住宅區和愛人擁有一棟豪宅,每天開著名牌跑車,銀行存款一輩子也用不完。這種生活曾是蒂姆讀書時無比期待的,但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他卻並沒有感到絲毫的快樂。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蒂姆被身邊人當作成功的典範,朋友們都視其為偶像,並把他當作教育孩子的榜樣。可蒂姆卻為將來有可能跟他擁有一樣命運的孩子們而感到悲哀,但又不知道該如何改變命運,他甚至都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我們身邊有很多像蒂姆這樣「忙碌奔波型」的人,堅守著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一旦目標實現,就會開心快樂。」他們並不懂得如何去享受工作本身。這種觀念是由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文化背景決定的,我們習慣於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這是因為社會只褒獎成功的人,只看終點而無視過程,把是否達到目標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但是,如果以這樣的準則去規劃我們的生活,很容易將完成一件辛苦工作後的放鬆心情解釋為幸福。不可否認,辛苦之後的解脫會讓我們感到真實的快樂,但是絕不應該等同於「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來自於壓力和焦慮的消除,但無法持久,因為它和負面情緒本身就是手心手背的關係。好比一個人犯頭痛病,好了之後會很高興,但這種喜悅的情緒卻來自於痛苦這一前因。
2.口味誘人的「垃圾食物」——享樂主義型
其實泰勒最先拿起來的漢堡,並不是那種健康漢堡,而是一個口味誘人卻很不健康的「垃圾食物」。吃掉它,一方面是在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另一方面也埋下了未來痛苦的種子。吃這種漢堡就像及時行樂而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是典型的「享樂主義型」。他們只注重眼前的快樂,而不考慮以後任何可能出現的負面後果。
優越的物質生活沒能給蒂姆帶來幸福,漫無生活目標的他乾脆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把注意力放在當下。酒精、毒品開始成為蒂姆麻醉自己的工具,他也開始嘗試以快樂為目的的濫交。這種再也不用為明天擔心的生活,起初讓蒂姆覺得快樂極了,成了一名地道的享樂主義者,但他很快就感到了厭倦與不安,因為什麼都有,但就是沒有事情可做的生活,簡直就是煎熬。
「享樂主義型」的人最常見的生活狀態,就是總在尋找快樂而逃避痛苦。他們覺得不斷滿足自己各種慾望就是過上充實的生活了,這種態度的人樂於交友、喜歡戀愛,但新鮮感過後,就會開始物色下一段感情。沒有目標和挑戰的生活變得毫無意義,享樂主義者誤將地獄當作天堂。
3.既不好吃也不健康——虛無主義型
這種漢堡口感很差,而且裡面填充的都是不健康的食材。如果吃掉它,不僅毫無享用美食的快樂,而且還會影響到未來的健康。有一種人的生活態度正像這種漢堡,他們對生命已經喪失了希望和慾望,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對未來也不抱任何期望,屬於十足的「虛無主義型」。
做忙碌奔波的工作狂不開心,做無所事事的享樂主義者也不快樂,找不到出路的蒂姆決定向命運投降,聽天由命,他也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痛苦中。
如果說「忙碌奔波型」代表為未來而活,「享樂主義型」代表為現在而活,那麼「虛無主義型」最為凄慘,這類人籠罩在過去的陰影下,而徹底放棄了現在和未來。「虛無主義型」本身就是一種謬論,是「對現實狀況的完全誤讀」。這種類型的人認為,無論自己做什麼事都得不到幸福,他們連前面兩種類型中有限的快樂都感受不到。
4.與第一種一樣健康,和第二種一樣好吃——感悟幸福型
上述三個漢堡都不完美,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是否別無選擇呢?
我們身邊還有一個漢堡,幸運的是,它與第一種漢堡一樣健康,和第二種一樣美味,與其相匹配的生活被稱之為「感悟幸福型」。
秉持「感悟幸福型」生活態度的人,不會去問「何時才能快樂」,而會問「如何才能快樂?」他們注重眼前幸福和未來幸福之間的平衡,「在享受的過程中取得事業的進步」。一個熱愛學習的學生,既可以在學習過程中享受獲取和創造知識的快樂,又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積累成果並取得好成績,有助於獲得未來的幸福。必須清楚,並不是每一件事都能為我們同時帶來現在與未來的幸福。有時候,我們確實要為了換取目標的實現而犧牲掉一點快樂,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不要忘記去發掘生活中能為我們帶來即時以及未來幸福感的事物。
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生活目標而去快樂地奮鬥,才有可能帶給我們持久的幸福感。幸福,就是爬山過程中的種種經歷和感受。
練習:
1.四個特別日誌:連續4天,前三天每天用15分鐘寫下處於「忙碌奔波型」、「享樂主義型」、「虛無主義型」時期的經歷,在第四天只寫下處於「感悟幸福型」時期的經歷。寫的時候不要有任何顧慮,不要抑制任何念頭和想法,勇敢地表達自己,最終會讓自己受益。
2.冥想幸福:安靜地冥想一個開心幸福的狀態,保持積極情緒,並把這種冥想形成規律。
二、解讀「幸福」
1.幸福的意義
「為什麼要追求幸福?」
這是一個可以讓所有人停止繼續追問「為什麼」的問題,因為答案簡單而肯定。我們追求幸福,「因為幸福是生命的一種基本需要」。生活和工作的所有目標,其終點都只是通向幸福的起點,幸福在所有目標中至高無上。無論對物質還是名望的追求,最終都是追求幸福的手段。
有些人會堅持認為,「幸福」不是最終目標,一味追求幸福會讓人在工作上變得懈怠。但科學研究的結果恰恰與之相反,研究證明,「幸福」可以幫助人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取得更大成功。幸福與成功之間顯然不是對立的,反而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不但成功可以帶來幸福,幸福本身也可以帶來更多的成功。在其他條件一樣時,幸福的人因為具有好的心態和狀態,往往會在人際關係中處理得更好,也會在工作上表現得更好。
那麼,「幸福」是什麼呢?泰勒認為,「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這一解釋不限於生命的某些時刻,而是貫穿人生的全過程,即便有時不得不經歷痛苦,但有這樣追求的人,總體上仍然是可以獲得幸福的。可以將這個解釋與前述的「感悟幸福型」漢堡相連,快樂代表現在的美好時光,這是屬於當前的利益,而意義則來自於目的,那是一種未來的利益。
與之相關,我們會遇到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這對看似對立的生活態度,現實主義者被認為是腳踏實地的類型,在他們的生命詞典中並沒有什麼使命或更高的目標,而理想主義者通常被認為是夢想家,會「把目光放在遠處的地平線」。如果因此將理想主義者視為不切實際的人,那麼實際上是我們「產生了一種錯誤的分裂感」。其實,理想主義的實質就是現實主義,因為它尊重並遵循了人性的自然,更高的目標、理想和使命感,促使我們發揮全部潛能去追求幸福。
明確的目標可以指引我們的方向,使得「生命不再是支離破碎的片段」,而是「變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嘗試和汲取經驗是增加幸福感的最好方法,並在行動的過程中同時關注內在的感受,傾聽我們內心和頭腦中的不同聲音。這聲音里,既有理智,也有情感。
練習:
1.人生地圖:每天花一點時間記錄當天的生活,統計一下自己是怎麼分配時間的。每個星期結束時畫一個圖表,上面包括所做的事情以及它們帶來的意義和快樂,還有所花的時間。在所用時間旁邊用「+」或「-」表明以後希望用更多或更少的時間來做某件事。
2.誠實的鏡子:在一張表格上寫下對自己而言最有意義和快樂的事,旁邊註明所花的時間。這個練習像生活的一面鏡子,幫助我們對自己保持誠實的態度,在生活中體現自己的最大價值,自我一致性越高就越能帶來更多的幸福感。
2.幸福是人生的終極財富
在現代社會中,當我們衡量商業方面的成就時,自然會以金錢為標準。在這樣的規則中,金錢就是最終財富。一個人的生活,也會像他的事業一樣,起起伏伏,有利潤和虧損,但衡量人生成就的標準,不是金錢,也不是名望或權力,而應該是幸福。金錢和名望本身沒有價值,只是實現幸福的手段而已。而問題在於,我們經常搞不清目標和手段的區別,結果往往以犧牲幸福來換取金錢。
並不是說賺錢是錯誤的,物質上的富有毫無疑問可以帶給人甚至社會更多的幸福,金錢的保障能讓我們在選擇上有更多的可能性,而賺錢的慾望也能帶來積極的狀態。但是金錢帶來的只是一些快樂的體驗,物質財富本身並不能給生命帶來精神上的財富。
研究顯示,財富與幸福的關係與我們通常認識的有很大不同,除了一些極為貧困的地區外,幸福與財富之間的關聯性其實非常低。有的報告指出,在過去五十年里,許多國家的人越來越富有,但幸福指數卻下降了。令人驚訝的是,很多人在獲得富有的生活後,反而更為沮喪了。他們發現原先設定的目標達成後,依然無法快樂,甚至會灰心、絕望,因為沒有目標的生活使他們「失去了對幸福的指望」。
在做一個重要判斷時,人們習慣性地先考慮物質,這主要是因為物質能夠量化、易於計算,而情感或意義卻難以衡量。不幸的是,就在我們積極地不斷積累物質財富的同時,我們的終極財富——幸福,卻面臨著破產的危機。如果「負面情緒持續的時間和強度完全壓倒了正面情緒」,那麼長期的抑鬱是不可避免,這可以被看成是一種情感破產。更為嚴重的是,如果個體的情感破產越聚越多,就會導致整個社會走向「情感大蕭條」。在科學技術大踏步前進的今天,我們在情感和情緒方面卻是節節倒退。
幸福並不是奢侈品,不是要等到個人和社會問題都解決了之後才能去追求。提升幸福感能帶來積極的改變,不僅能改善個人的生活質量,還能讓世界更為和諧。
練習:
1.完形練習:在某個不完整的句子後面很快想出6個或更多的結尾。記住,答案沒有對錯,可以事後再去反思。多試幾次之後就能發現這個練習的功效,並付諸行動。
2.打造出你的幸福地圖:用前述那個「人生地圖」練習填出的表格,打造出自己覺得理想的一周。將腦中的想法變為行動,想法越具體,就越可能實現。
3.設定幸福的目標
在泰勒16歲贏得壁球全國冠軍卻沒有感到預期快樂之後,他一度放棄了生活中的需求與渴望,不再有使命感,不再制定目標。然而幾年之後,他才發現,有目標並不是什麼問題,關鍵是什麼樣的目標以及它們在生命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今天,泰勒可以肯定地說,只有確立一個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並為之付出努力,才能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設立目標是「用語言給自己一種承諾」,不要小看了這種承諾,它本身就能產生很大的能量。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了目標和成功之間的關係,這也已被我們自身的經驗反覆證明。生命就像一個旅程,當我們背包前行的路上遇到一堵牆,該怎麼辦?是轉身避開,還是乾脆將背包扔到牆的那一邊,然後想辦法繞過甚至翻過它?後一種選擇會帶來很大的勇氣,因為明確的目標和承諾可以讓我們集中注意力,找到實現目標的路徑,當我們下定決心時,事實上,我們已經相信了自身的能力。我們不只是「對現實做出被動的回應」,而是可以去創造現實。相比之下,目標與幸福的關係不是那麼明確,甚至會帶來一些困惑:達到目標就能帶來幸福嗎?還是接受無論怎麼做都無法獲得真正幸福的殘酷現實?
幸好,我們還有第三種選擇,那就是選擇正確的目標。它不是為了迎合外界的期望,而是符合我們自身的價值觀和愛好,是傾聽來自內心深處的聲音。這種目標是自己自由選擇的結果,只有解放自我,才能享受人生旅途上的一切風景。也就是說,目標是意義,不是結局。想保持幸福感,就要改變我們通常對目標的期望:與其相信它可以使我們快樂(把它當成結局),不如相信它可以加強旅途中的快樂感受(把它當作意義),並且能幫助我們規劃旅途中的每一步。
我們要學會做人生的減法,這不是要完全刪除不得不做的事,而是儘可能減少它們,並以想做的事情去取代它們。也許我們未必總能實現最深切的期望,但跟從內心的引導,我們可以因此而走上正確的道路。
練習:
1.設定自我和諧的目標:自問哪些是生活中真正想做的事情,在每個條目下方寫明長期目標、短期目標和行動計劃。只有為自己設定明確的目標,我們才會主動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2.幸福董事會:成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幸福董事會」,由那些關心你和你的幸福,並且對你的幸福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組成。請他們監督你的計劃並給予及時的建議。
三、幸福的表現
1.快樂學習
作者泰勒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兩種動機模式:「溺水模式」與「性愛模式」。「溺水模式」有兩個特點:一是在水中掙扎時表現出的從痛苦中解脫的強烈願望;二是在出水之後拚命呼吸,以享受那醉人的解脫感,我們常會把這種解脫的舒適誤認為是幸福。誇張一點說,「忙碌奔波型」學生過的真是這樣的生活。與之相反,「性愛模式」提供了一種截然不同的學習方式,可以同時得到當下與未來的幸福,那些美好的閱讀、研究、思考和寫作時光,都可以被視為性愛的前奏,當知識與直覺的界限消失時(我們要找到答案時),就像到達性高潮的感覺。當然,前一種模式中,會有達到目標後的高潮,但在後一種模式中,從一開始乃至每一件事里都能獲取快樂。
因此,「讓學習本身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是每個學生的責任」,而學校應該鼓勵孩子們去追求快樂並有意義的學習方式。我們應當「創建適當的家庭和學校環境」,讓每個個體能夠「完全地沉浸於體驗本身」,因為「體驗本身就是最好的獎賞和動機」,這樣學習才能轉變為「一種迷人而美好的旅行」,從而貫穿於整個追求幸福的生活旅程中。
練習:
1.制訂學習計劃。
2.困境的意義:寫下一個自己經歷過的艱難時期,嘗試體會逆境之中得到的收穫。
2.開心工作
我們能否從工作中找到自由,取決於我們是甘願受制於物質財富和他人期望,還是為自身的熱情和情感所推動。要明確的一點是,我們不能坐等好工作從天而降,而是必須在目前的工作中主動尋找和創造令人滿意的環境。在某些工作中,我們可以對工作進行適當調整而爭取更多的幸福感,比如:設立一些明確目標,主動承擔更多責任,更多地參與感興趣的工作,或者調換到其他更適合的崗位上。如果我們付出一番努力仍然無法對手上的工作產生足夠興趣的話,那就應該考慮換工作了。
「金錢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它們「並非相互排斥」。通常,在越感興趣的工作崗位上,我們越能發揮自己的天賦與潛能,越能更加投入,而且樂此不疲。正所謂,情感激發行動,熱情產生動力。
只有將工作看成是使命而不只是賺錢工具的人,才能一直保持滿滿的熱情,在工作中實現自我,感到充實與快樂。工作對他們來說是恩典,而不是折磨。這個使命感也是可以培養的,會帶來幸福感。
練習:
1.訓練對幸福的把握,給自己提一些問題,比如:什麼對我有意義?什麼給了我使命感?誰幫我們在最宏觀和最微觀的層面找到生活的方向與使命感?
2.重塑自己的工作。
3.幸福的婚姻
與愛人、家人和朋友共度美好時光是幸福的必需品,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個人的幸福來說非常重要,而「浪漫的親密關係是幸福真正的基石」。沒有其他任何主題能像愛情一樣頻繁出現在各種文藝作品中,也不可能像愛情一樣成為經久不衰的討論話題。但是,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誤解也最深。
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愛情只是簡單的感覺,一種不需要緣由的情緒。但這個觀點是不能成立的,愛需要有理性的基礎,否則無法延續。如果一個人所感到的是真愛,那他肯定是出自某個原因才會愛,而不會無緣無故。雖然這些原因不一定能被意識到,也可能永遠得不到清楚的解釋,但它們肯定存在。
當我們所愛的是一個人真正的核心價值,也就是對方「最深最真的特性」時,這才是無條件的愛。它會為我們建造起一個「幸福圈」,當身處其中時,我們能勇於追求既有意義又很快樂的事情,能夠「大膽追求激情釋放的自由」,一個人的潛能才能得到充分開發。
兩個人的關係也是終極財富——幸福的交易,就像所有的交易那樣,只有雙方獲益才是一筆成功的交易,如果一方始終在付出,他的終極財富受到損傷時,兩個人就會有走向不幸福的危險。只有兩個人都覺得感情公平時,雙方才會比較滿足,這段感情也就比較容易維持下去。雖然有的時候,總難免會有一方多付出一些,妥協也往往是難免的,但從整體上看,必須能夠同時為雙方帶來幸福的關係,才能讓他們在結合後過得更幸福。所以,有時候離婚也不是太糟糕的事。兩個人之間的熟悉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會導致逐漸失去新鮮感,但另一方面,真正去認識伴侶會帶來更強烈的親密感,這能促進彼此的愛情更好地成長。
我們必須打開心靈、敞開心扉,與另一半分享最深切的需求和恐懼,「甚至性幻想和生命的夢想」。理解彼此是一輩子的事,會有不斷新鮮的發現,在兩性關係里,用心經營親密關係是值得我們去努力的「工作」,做一些對兩個人都有意義而且快樂的事情,可以讓彼此堅定信心,一同「創造出充滿愛的幸福空間」。
練習:
1.感恩信:養成給你關心的人寫感恩信的習慣,這代表了你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所獲得的意義與快樂。
2.完形練習:做一些幫助我們從人際關係中找到更多愛的練習。
四、幸福像花兒一樣
1.幸福的土壤:仁愛之心
研究證明,我們自己越感到開心,就越願意去幫助別人,「樂於助人是幸福人生的一大要素」,也會給自己帶來意義與快樂。但是,這絕不是說我們應該為了別人而活。如果不為自己的幸福打算,那麼最終會傷害自己,由此也會傷害那顆樂於助人的心。所以,「幸福不是犧牲」,「既不是純粹的意義也不是單純的快樂」,不是只關注自己,也不是毫無保留地為他人付出,而是要保持在一個和諧共生的狀態。
練習:進行仁愛的冥想。想想善待別人的經歷,體會當時的幸福感受。
2.幸福的肥料:幸福催化劑
一段幸福的經歷,可以為我們生活的許多方面增添光彩,就像暗室里的蠟燭,只是一小根,就能照亮整個屋子。泰勒將這些雖然細碎但具有連鎖效應的事情稱為「幸福催化劑」,不僅讓人在當下受益,也會影響到未來的生活。「幸福催化劑」可以激發並且推動我們,而實施起來也很容易。比如:對於某些單身父母來說,這催化劑可以是與孩子共度一個周末,從而支撐他們度過繁忙的一周,幫助他們在工作上表現得更有活力。此外,它還可以幫助我們鼓足勇氣改掉壞習慣,嘗試有益的新事物。在確保風險最小的情況下,「幸福催化劑」可以放大幸福,也可以帶來更旺盛的精力。
練習:每星期列一張「幸福催化劑」的單子,放大你的幸福。
3.幸福的根:幸福深度
如同深藏地下的樹根為整棵大樹提供養分一樣,幸福的深度對於整個生命歷程來說具有決定性作用。幸福的深度是可以改變的,人們會為此而努力,但那些對此存在質疑的人,則會放棄努力,變得無助甚至絕望。雖然我們無法控制很多影響幸福感的因素,但卻可以控制自己的時間。其實在有限的時間裡,蘊藏了很多幸福的潛力,要是運用得當,終會得到幸福。我們追求幸福的努力應當永無止境,不是追求「樹葉般短暫的美麗」,而是去尋找「根深蒂固的永恆幸福」。
練習:進行欣賞式探尋,即:有意識地認可那些有價值的東西,並且提升它的價值。
4.幸福的陽光:內在的力量
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最大的障礙來自我們內心,總會覺得幸福難求,自己得不到。其實,這種障礙是自我設置的,會不斷帶給我們錯誤的暗示。實際上,一種幸福的生活,需要內在的價值觀支撐。我們必須接受自己的核心價值,將虛榮的東西拋掉,接受真正的自我。人生來就有享受快樂和意義的權利,並且有接受的意願。這就好比一個蓋著的水壺無法裝水,如果不掀開壺蓋,無論怎麼努力,水都只會流在外面,永遠灌不滿水壺。內在的價值感就是一種接受幸福的態度。
練習:做一些完形練習,幫助我們跨越幸福的障礙。
5.幸福的成長:心靈的智慧
實際上,哲學、心理學或者各類勵志書籍,都不能在獲取終極財富方面傳授給我們更多新的知識。最終會發現,我們的進步、成長和得到的幸福,都是來自於我們面對自己的態度,來自於向自己提問的能力。
練習:想像一下自己是110歲的老人,給自己5分鐘,寫下自己覺得如何才能在生活中獲得更多幸福的答案。
6.享受幸福的花朵:淡定從容
今天的生活中,時間壓力是普遍的,我們都過得太忙了,總是希望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這導致的後果是,我們往往忘了留意身邊的風景,忘了享受那些美好的時刻。實際上,「簡單即幸福」,簡化生活是提升我們幸福感的一個最佳方法,對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學會說「不」,甚至有時候少做一點事情反而能帶來更多成果。品酒師不會一口就把葡萄酒喝完,而是先聞一下,然後慢慢品嘗美妙的滋味,這其實是需要時間的。因此,時間上的富裕比物質上的富裕,能給人更多的幸福感。
練習:制訂計劃,減少過多的忙碌,達到簡化生活的目的。
7.幸福至上的原則
當今社會充斥著「物質至上」的觀念,人們瘋狂追求物質生活,可隨之而來的往往是不幸福感。如果想進行改變,泰勒提倡用「幸福至上」的觀念取代「物質至上」的觀念。當我們將意義和快樂作為追求的目標,而不是為了金錢名利,那麼,我們自然可以從人生旅途中獲得更多東西。
泰勒相信,將對幸福的理解傳播出去,可以為整個社會帶來不需要任何外來力量介入的革命,這是理智的、追求幸福的選擇,並堅持認為幸福才是終極財富。「幸福革命」對於社會的意義不僅僅是提升人們的幸福感,還能使社會對每個人都有更高、更清醒的認識,即:幸福至上,並由此創造出一個更幸福、更和諧、更仁愛的社會。
幸福的意義就在於,要把幸福視為至高財富以及所有目標中的目標。
練習:用更妥善的方式解決生活中與他人的衝突。
結論
我們要活在當下、欣賞當下、享受當下。日常生活中那些普通平常的快樂小事越多,我們自然就越幸福。
從現在開始!
原書信息
書名:幸福的方法
作者:[美]泰勒·本-沙哈爾
譯者:汪冰 劉駿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 9787508637426
解讀版作者:常一
推薦閱讀:
※這3種實用的羽毛球單打後退步伐,讓你退也能步步為營
※【乾貨】python正則表達式應用筆記
※強烈建議知乎把答案收藏數作為排名的主要參考,點贊這事實在太不靠譜了
※UI設計規範知識重點整理,值得收藏【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