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愛吹泡泡
人性本愛吹泡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3日 01:31 第一財經日報
艾經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的開篇。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哲學家們辯論了幾千年。古典經濟學創立後,經濟學家們又圍繞人是利己還是利他糾纏了上百年。直到目前,辯論(抑或是糾纏)還在繼續。
但在金融市場上,關於人性似乎爭論很少,也許大家都明白,與其爭論不如去投資。之於金融市場而言,我更傾向於人性本愛吹泡泡。
我所遇到的絕大多數投資人大多數時候都是看多市場的,即便是在可以做空的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推出以後。我還發現接觸的期貨投資者中,做多也遠多於做空的。也許在金融市場上,看多做多是人的本能。
當次貸危機塵埃瀰漫時,我們譴責華爾街的貪婪,是他們讓無法理解、無法估值、高評級的衍生品向全球擴散。但誰又能否認那些無工作、資產少但又心安理得地申請次貸住上大房子的人不貪婪呢?
這個交易驅動型的金融市場,不就是個吹泡泡的過程嗎?老實說,有些時候,我並不喜歡股票市場,這與我在這個市場上賺錢與否並沒有關係。記得剛做記者時,關注較多的就是上市公司,曾經有個股民維權團體給我發過這麼一封郵件,標題是——7000個家庭的幸福寄托在你的身上了!
人的本性或多或少都會同情弱者,這封郵件給我很大壓力,我同情但是回天無力。銀廣夏事件被曝光已經10年整了,公司治理有改善嗎?沒有,我現在常能看到我從業之初關注過的一些公司的新聞,很多事情幾年懸而不決。這也是我現在不願意關註上市公司的原因。
2008年那個熊市中,我一度深思金融市場的本質與邏輯。人類為何要創立負和博弈的金融市場呢?大量的交易成本和稅收流向了金融機構和政府。市場的融資行為是合理的,我們畢竟不能等上100年籌到了錢才去修鐵路,那麼債券市場不夠嗎?實體經濟社會中商品生產、流通、消費的格局不是很和諧嗎?
也許金融市場的創設者最早看到了人性的風險偏好,當債券不能滿足高風險高回報的人性需求時,股票也就誕生了,之後其他投資品種隨著人類風險偏好的膨脹依次被開發出來。而製造適度通脹、投放儘可能多的貨幣也成了現代的政府的主營業務。
雖然投資者都知道金融市場上「一賺一平八輸」是永恆的定律,但人們還是蜂擁而入。基於同情心,我曾經並不希望很多普通人卷進股票市場。
但在實體經濟向虛擬經濟轉移的趨勢下,我的想法開始動搖,不去投資,如何能僅賴勞動安身於世?當然,投資的前提是做好功課。
我的想法動搖,是因為,回望歷史,歷史發展的路徑何其清晰,所謂勢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改變,無論是之於創造還是毀滅。而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又是何其的渺小。
用來解釋我的疑問的是熊彼特所說的企業家精神,也就是創造性毀滅,人類處在不停地創造,然後再不停地毀滅的循環中。從一個側面看,經濟運行中,衰退-復甦-繁榮-滯脹-衰退的循環過程,在人性中就是貪婪-恐懼-貪婪。
在負和博弈的市場的膨脹中,財富開始大規模積聚和集中,貧富的鴻溝越來越大,社會風險也就產生了。解決社會風險的答案在於讓聰明的人變傻,傻人變聰明,讓這個世界更均衡,但這顯然是理想化的。
所以人類創新過度之後,基本倫理喪失是不可避免的。大家真覺得我們在金融市場所追求的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幸福嗎?
如果你只有一套房,而且你不打算移民或遷徙,你覺得房價上漲和你有多少關係嗎?事實上沒有,因為當你換更大的房子時,你要付出更多的價差。有人說房子可以反按揭,但到現在為止,那還只是美國老太才能享受到的。當然我也可以理解,即便只有一套房子,房產升值總比貶值要好得多,至少心理上是快樂的。
我們通過金融市場來吹泡泡,衍生出來的虛擬財富用房子、石頭、木頭去承載。這就是為什麼曾經不起眼的石頭現在可以賣出天價,天津文交所的一幅畫可以市值上億元。
當你理解資產泡沫的遊戲本質時,那些石頭只是財富的載體時,達芬奇家居老闆的臉上不是蒙娜麗莎的微笑時,也許你就可以理解我為何視那些名牌如浮雲了。人的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經歷等待去嘗試,沒有必要在虛擬財富的物質載體上哀傷很多。(作者為本報編輯,郵箱:aijingwei@yicai.com)插圖/蘇益
推薦閱讀:
※十幾年後,我遇到了那個欺凌我的同學
※講出我們這一代人的怕與愛
※如何看待部分現代人對納粹文化的熱愛?
※如何改掉一個壞習慣?
※人們通常是怎麼愛上一個人的?又是怎麼短期愛上另一個人?
TAG: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