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韓信的死局

韓信的死局

韓信是一個用兵如神的將軍,也是一個典型的書生。讀書人往往有十足的書生意氣,純真、正直、善良,心不設防。歷史無數事實證明,書生意氣是最靠不住的東西。這書生意氣足以讓書生誤大事、倒大霉、惹大禍,弄不好會因此丟了性命。韓信的骨子裡全是書生意氣,這就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

  韓信是一介書生,他出身貧寒,但讀書極為刻苦,用現在的話說,他讀書已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有一則佳話,說是韓信在河邊讀書,窮得連飯都吃不上了,多虧有一位善良的老太太看韓信可憐,無償地給他飯吃,才使韓信如願以償地讀完了書。後來,韓信功成名就之時,專門報答了老太太。韓信知恩圖報,是知識分子性格使然。不就是幾頓飯嗎,不報恩也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可韓信沒有忘記在他最為困難時幫助他的人,他知恩圖報,講求情義,是地地道道的正人君子。韓信在擁有重兵時沒有背叛劉邦,說明他是講誠信的,按說這是一種美德,然而,在欺詐盛行的社會環境里,韓信這種誠信反而成為一種弱點。後來,韓信果然丟掉了性命。以至到死時他還執迷不悟,認為這是天意。事實上,項羽被打敗之後,歷史將韓信和項羽之間翻了燒餅,過去,項羽是劉邦的心腹大患,現在,韓信成了劉邦的心腹大患。韓信心裡一直想到的是自己的功勞,沒有想到自己的功勞太大對劉邦是一件壞事,沒有考慮到的劉邦的感受,沒有一點防範之心。這與他的軍事才能有天壤之別。

  韓信讀書,增長了才幹,這是讀書的好處。韓信用兵如神,並不是天生的,他讀書掌握了豐富的知識,諸如天文地理、世間萬象、規章法度、政治形勢、軍事常識、用兵之法等等,這些,使他成長為一個軍事人才成為可能。劉邦成不了一流的軍事家,原因是他知識淺薄,不學無術,指揮作戰靠小聰明是不行的。劉邦在這方面是服韓信的,這是他的自知之明。劉邦是一個痞子,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二流子。不過,他這個二流子還是有一些智謀的,特別是在用人上,還是較為大膽和開明的,所以他重用了韓信,韓信為他打下了大半個江山。

  君子看重的是人格,人格在他們心目是無價的,往往是寧捨生命不舍人格。小人看重的是實際,人格不值錢,為了利益可以不顧一切。劉邦是一個二流子,他不學無術,從骨子裡瞧不起讀書人,但他知道知識分子是可以利用的。為此,他拜韓信為大將軍,還搞了隆重的授權儀式,這使作為書生的韓信受寵若驚,感恩戴德,一心一意為劉邦做事,把劉邦當成了恩公。劉邦是個大老粗,他從心裡不買讀書人的帳,你們知識分子是什麼東西,所以,他在用讀書人的時候,還不時地用稀奇古怪的方式表達他對知識分子的蔑視心理。如,他看到讀書人戴著很端正的帽子,就叫人取下來,往裡撒尿。一個大男人,就像一個三歲的孩子,瘋瘋癲癲,算什麼玩藝。這就是劉邦,就是奪取天下的劉邦。歷史是一個玩笑大師,你說,劉邦是個二流子,有什麼資格當天下之主,可人家當上了,你服不服。人家瞧不起知識分子,還利用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不也得乖乖地配合人家嗎。知識分子以清高著稱,我看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知識分子並不是清高,知識子往往最急於證明自己的本事,所以,往往人家給了一些權力就會拚命地干,竭盡忠誠,但人家怎樣對待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往往不是很清楚,常以天真的心態想問題。劉邦是一個二流子,一批飽學之士如韓信、蕭何、張良等乖乖地投靠了人家。劉邦是一個二流子,人家不藏不掖,你不是不知道,你投靠人家,是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有道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知識分子剛直不阿、性格直爽、心直口快,這是很容易被別人利用的弱點。當韓信領著劉邦給他的幾萬兵,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戰績時,他竟然生出要獎賞的念頭,於是向劉邦請示,要求封其為假齊王。這個要求說明兩點,一是韓信想要一個名分,覺得自己立下了大功,得到的太少。二是要官心裡不踏實,覺得伸手要真官不太仗義,於是就要一個假官吧。人家劉邦卻看透了韓信的心理。什麼假齊王,我封你為真齊王。韓信於是樂得屁顛屁顛的,幹得更來勁了。其實,韓信太愛面子了,他覺得自己被封為齊王是很有面子的事。其實,他不知道,這是最讓劉邦反感的事。韓信要齊王只是要個虛名,可在劉邦看來,這就是野心。其實,如果韓信真的有野心的話,完全可以韜光隱晦,不露聲色,慢慢積蓄力量,就憑韓信的軍事才能,打敗劉邦實在是綽綽有餘,可是他是一個書生,怎麼想的就怎麼說。按說,憑韓信的功勞,給個齊王噹噹是有資格的,不過你伸手要那就讓劉邦十分不快了。從此,劉邦便不再信任韓信,把他當成眼中盯,最後一步一步地剝奪了他的權力,當他手無兵卒可用之時,就成了人家隨便宰割的羔羊了。

  韓信是天真的,他相信了劉邦,但劉邦卻一點也不相信他,這是他的失誤所在。知識分子往往以善良的眼光看人。韓信認為,自己功勞大,劉邦理應給他應有的地位和好處的。可是,對於劉邦而言,韓信功高蓋主,是一個心腹大患。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憑韓信的才能,他要獨立是很有條件的,憑他的才能奪取天下不是沒有可能。但他還是出於道義上的考慮,認為劉邦封自己為大將軍,得知恩圖報,因此,他沒有聽齊人蒯通之言,自立為王。可是,劉邦從心裡害怕韓信,處處抵防著韓信。碰巧出了一個鍾離昧事件。儘管韓信要了鍾離昧的人頭,送給劉邦來表示自己的忠心,可惜,人家劉邦正愁沒有把柄,於是,劉邦以有人告韓信謀反為名,奪了他的兵權,貶為淮陰侯。韓信就這樣輕而易舉被劉邦玩弄了。

  當初,韓信為成就一番大的事業,承受了一個少年的跨下之辱,顯示了他的度量和遠見。假如當上將軍的韓信能夠看清形勢,收斂鋒芒,忍辱負重,委曲求全,說不定能夠享受榮華富貴。可是,他此時已經心高氣傲,當初他承受跨下之辱的精神蕩然無存,他被貶之後便與劉邦鬧翻,借口有病不參加劉邦舉行的活動,也不向劉邦表示自己的效忠的思想。和劉邦的關係搞得越來越糟。劉邦已當上了皇帝,所到之處,人們都高呼萬歲。可韓信仍從心裡看不起劉邦,對劉邦冷眼相待。想想看,你與皇上過不去,你還有好果子吃。劉邦問韓信,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最多能帶十萬,劉邦又問,你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多多益善。你說人家皇上是個笨蛋,自己是個奇才,那還有好嗎。韓信被呂后所殺,這是劉邦夫婦達成的默契,當然他死的理由是謀反。

  其實,要想致韓信於死地,理由太多了。韓信最後死於謀反,讓人覺得罪名很牽強,他手握重兵最有條件謀反時都沒有謀反,最後沒有了一兵一卒,卻要謀反了,這從邏輯上很難說得過去。其實,韓信謀反最為恰當的時機是齊人蒯通勸韓信自立門戶時,但韓信沒有那樣做,韓信說:"漢王待我情誼深厚,我為什麼要為利而忘義呢?"其實,殺一萬個韓信會有一萬個理由。韓信之死,除了他功高蓋主之外,最為重要的是他不服劉邦。人家劉邦並沒有把身邊所有的人都殺光。比如蕭何、陳平等,就平安地生存下來,他們論才能,未必比韓信強,可他們對劉邦俯首貼耳,言聽計從,這是讓人最感到舒服的。韓信反其道而行之,所以,結果可想而知了。

 

四、劉邦的長處

  劉邦這個人,雖然沒什麼大本事,卻也敢作敢當。他當亭長時,曾押送服勞役的犯人到驪山去,一路上開小差的人不少。於是劉邦乾脆把犯人的繩子統統解開,說,你們都走吧,我也一走了之,沒什麼大不了的。可見劉邦並沒把什麼職銜放在眼裡,也沒把什麼王法放在眼裡,更不會因為要保住亭長的差使就什麼出格的事都不敢幹。只要他認為該干,就會去干,沒那麼多小心眼,也沒那麼多小算盤。這樣大度的人,韓信自然不是對手。

  實際上,韓信的錯誤,正在於狐疑,即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事實上他一直在反與不反之間猶豫。正好劉邦對他的感情是複雜的,他對劉邦的感情也是複雜的,既感激,也怨恨,既蔑視,又畏懼,因此一直拿不定主意是反還是不反。當然,韓信的反,是被逼出來的。劉邦不逼他,他不會反。但要說他的造反或謀反完全是誣陷,似乎也不通。從他出賣鍾離一事來看,韓信似乎也不是什麼靠得住的人。他能背叛鍾離,怎麼就不能背叛劉邦?只不過在有條件背叛時不背叛,做了人家籠中之鳥時卻蠢蠢欲動,未免糊塗罷了。這其實因為韓信是英雄不是梟雄,是軍事家不是政治家。他的狠毒程度和卑鄙程度都比不上劉邦,結果做了人家的刀下之鬼。

  的確,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是容不得猶豫和狐疑的。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能當機立斷,乾淨徹底,做什麼都很到位,一點也不粘糊。劉邦自己雖然沒什麼本事,也沒什麼計謀,但判斷力極強,也敢拍板,而且豁得出去。正是這種資質,使他多次轉危為安,化險為夷,終至以弱到強,步步走向勝利。究其所以,就在於劉邦是流氓,是流氓中的英雄,因此敢於拿生命豪賭一把。

  劉邦端的稱得上「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用人時真能放開手用,整人時也真能下得了手。劉邦手下,真是什麼人都有:張良是貴族,陳平是游士,蕭何是縣吏,韓信是平民,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劉邦都一視同仁,各盡所長,毫不在乎別人說他是雜牌軍、草頭王。但他殺起人來也六親不認。他曾誤聽讒言,以為樊噲有不臣之心,竟命令陳平去殺樊噲。

  樊噲可以說是劉邦最鐵的哥們兒,早年在沛縣就和劉邦是朋友。陳勝起義,蕭何、曹參派樊噲迎來劉邦,立為沛公。以後,樊噲追隨劉邦轉戰南北,戰功赫赫。初入咸陽,是樊噲勸劉邦秋毫無犯,還軍霸上,從而樹立了劉邦的威望。鴻門宴上,是樊噲挺身而出,面折項羽,從而保住了劉邦的性命。樊噲還是呂后的妹夫,同劉邦是連襟。這樣至親至愛的人,也說殺就殺(最後陳平並未執行命令,劉邦又身受重傷,此事不了了之),可見其狠。

  作為一個領袖人物,劉邦最大的優點是「知人」。這裡說的知人,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尊重人才和善用人才,而是懂得人情人性,既知道人性中的優點,也知道人性中的弱點,這才能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又能孤立敵人各個擊破,終於運天下於股掌之中。什麼是天下?天下並非土地,而是人。所以,得天下,也就是得人,得人心。劉邦很懂這個道理。

  怎樣才能得人心?也就是要能知道別人心裡想要什麼並予以滿足。韓信念念不忘劉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之恩,說明劉邦已得他心,也說明劉邦能夠做到設身處地、將心比心:自己肚子餓要吃飯,知道別人也想吃,便讓出自己的飯食;自己身上冷要穿衣,知道別人也想穿,便讓出自己的衣服;自己想得天下想當皇帝,知道別人也想封妻蔭子耀祖光宗,便慷慨地予以封賞。這種「有飯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有錢大家賺,有財大家發」的想法和做派,在中國最是大得人心。

  項羽卻從來都不會替別人著想,頂多只會弄些小恩小惠,在進行權力和利益再分配時,卻完全只憑一己的好惡,賣弄自己的權威。他把原來的燕王韓廣貶到遼東,把原來的趙王趙歇打發到代國,對於韓王韓成,竟然因為其謀士張良曾幫助過劉邦的緣故,先是不讓他「之國」(到封地去),繼而又降為侯爵,最後予以謀殺(實在小心眼兒),終於把韓成的智囊張良逼入漢營,和他作對到底(事實上劉邦東進反楚,是張良鼓動的;反楚的同盟軍黥布、彭越,也是張良替劉邦聯絡的)。劉邦入關滅秦,功居首位,即便不能如約封為關中王,至少也該把劉邦的家鄉封給他,或封得離家鄉近一點,以慰藉這支人馬的思鄉之情。項羽自己一門心思要衣錦還鄉,應該知道別人也有同樣的念頭(事實上劉邦的將士「日夜而望歸」)。然而他不。也許是出於對劉邦先入關中的嫉恨,嫉恨他搶了自己的鏡頭,竟然把劉邦打發到當時視為蠻荒之地的漢中,以至於劉邦一天都不願意在那裡呆下去(用劉邦自己的話來說,是「安能鬱郁久居於此乎」),終於引兵東討。從他一進咸陽宮就發獃不想走來看,劉邦原本也不是很有野心的人。如果當時項羽給劉邦一塊肥肉,沒準後來的事情就是另一個樣子。至少是,誰要鼓動劉邦反楚,總不太容易,而已然回鄉的士兵也很難再讓他們重返戰場。(張良就看到了這一點:「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復用。」)但是項羽偏不讓劉邦吃飽,這就逼得劉邦非吃了他不可。

  不能替別人著想的人,其實對自己也缺乏體驗;而能夠以己度人的人,也多半有自知之明。劉邦確實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百無一能,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用計沒有謀略,打仗沒有武力。因此他把這些事情都放手交給別人去做,自己只做兩件事,一是用人,二是拍板。這樣不但避免了自己的短處,也調動了別人的積極性,一舉兩得。加上他明是非,識好歹,善於聽取別人意見,勇於糾正自己錯誤,又能容忍別人的過失,不拘一格用人才,也使得別人心甘情願為他所用,從而在身邊集結起一群英雄豪傑,並形成優勢互補的格局。比如樊噲有勇,張良有謀,韓信會將兵,蕭何會治國,簡直就是一個優化組合。結果他這個老闆當得非常瀟洒,也非常成功。項羽不懂得這個道理,自恃天下英雄第一,什麼都自己來,反倒吃力不討好,變成光棍一條。

  項羽不知人,也不自知。不知道哪些是自己所長,哪些是自己所短,當然也不肯認錯。直到最後兵敗垓下,自刎烏江,還說是天要亡他,他自己什麼錯都沒有,真是「死不認錯」。劉邦則不同。劉邦也犯錯誤,而且犯判斷錯誤和戰略錯誤,但他肯認錯,也肯改。公元前200年,劉邦對形勢和軍情作出錯誤判斷(實則中匈奴誘兵之計),不聽婁敬的極力勸阻,親自帶兵挺進;深入敵方腹地,結果被匈奴圍困在白登(白登是平城附近的一個小城。平城即今山西省大同市。此役又稱「白登之圍」或「平城之圍」),幸虧用陳平密計(其計不詳)才能脫離危險。劉邦班師回到廣武(今山西省代縣西南陽明堡鎮),立即釋放關押在那裡的婁敬,向他賠禮道歉,承認錯誤,並封婁敬兩千戶,升關內侯。

這樣的度量,項羽就沒有。


推薦閱讀:

韓信傳
韓信因何謀反?
(原創首發)韓信的一點啟示
讀懂了韓信,看懂了人性
大將韓信之死另解:竟然會是死於呂后之手

TAG:韓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