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制度建設思想與國家治理現代化

  

鄧小平制度建設思想與國家治理現代化

胡偉
2014年09月09日15:50       來源:解放日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與鄧小平理論尤其是其中關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構想高度一致。雖然鄧小平並沒有使用過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概念,但其深邃的理論洞見構成了當前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寶貴思想財富,至今讀來仍感內涵深刻、字字珠璣。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重溫這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有關制度建設的重要論斷,對當前全面深化改革與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把民主政治納入現代化建設重要議程

一些人以為,鄧小平關於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思想,主要是在經濟建設領域,而政治建設方面則沒有多少論述。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早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9年3月,鄧小平就明確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1980年8月,鄧小平又進一步指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並且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達到上述三個要求,時間有的可以短些,有的要長些,但是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我們能夠也必須達到。」

鄧小平的這些論斷,不僅把民主政治作為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高屋建瓴地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從經濟、政治和人才三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界定,把民主政治建設提上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議事日程。相比於目前海內外有些人刻意論證中國發展的目標不是建設民主政治(democracy),而是要實現賢能政治(mer-itocracy),鄧小平35年前有關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構想,無疑給予了響亮的回答。實際上,只有民主政治,才能造就千千萬萬的優秀人才,也才能讓千千萬萬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從根本上說,離開民主政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賢能體制。所以,鄧小平把民主問題和人才問題相提並論,放到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地位,並提出「黨和國家的各種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須用是否有利於實現這三條來檢驗。」

鄧小平不僅把民主政治提上了我國現代化的議程,而且把民主和法制有機統一起來,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不言而喻,民主和法制都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槓桿,兩者密不可分。沒有法制,民主就沒有保障;沒有民主,法制就會迷失方向。後來,黨中央進一步提出依法治國的戰略構想,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十八屆三中全會又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著眼於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法治國家的良性互動,這不啻是對鄧小平同志的最好紀念。

用現代民主法治構建好的制度

鄧小平把民主政治提上了我國現代化的重要議程,並強調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這是他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總結我國建國以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經驗教訓所得出的論斷。正是鄧小平豐富的政治歷程、非凡的領導經驗和坎坷的人生起伏,才使他作出比其他前輩和同輩領導人更為深刻的總結,特別是把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集中體現在鄧小平1980年8月18日所作的 《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這篇著名講話中。

在這篇講話中,鄧小平鞭辟入裡地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毛澤東同志就說過,這樣的事件在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生。他雖然認識到這一點,但是由於沒有在實際上解決領導制度問題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這個教訓是極其深刻的。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

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是鄧小平留給我們最偉大的思想遺產之一,也被以後黨的文獻所反覆引用,成為我國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的理論制高點。其中,鄧小平畫龍點睛地對人類政治學千百年來研究的一個主題——即「好人」與「好的制度」哪一個更重要,作了深入淺出的回答。從儒家的「內聖外王」,到柏拉圖的「哲學王」,無不崇尚「好人」政治或「賢能」政治,但事實證明這只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歷史反覆揭示,只有用現代的民主法治構建好的制度,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給我們帶來美好的政治和美好的社會。

切實推進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

鄧小平關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思想,不僅堅持制度為本、民主取向,而且體現了問題導向,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之所以要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之所以把制度提升到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高度,背後是鄧小平對傳統社會主義體制性問題的洞察。

作為對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個方面經驗體會最為深刻的領導人之一,鄧小平對傳統社會主義所存在的體制性弊端也認識得最為清晰。他以非凡的政治勇氣指出:「從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幹部制度方面來說,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家長制現象,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他還說:「我們的各級領導機關,都管了很多不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規章,放在下面,放在企業、事業、社會單位,讓他們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處理,本來可以很好辦,但是統統拿到黨政領導機關、拿到中央部門來,就很難辦。」

尤其是鄧小平對權力過分集中現象的剖析,至今讀起來仍入木三分。他指出:「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就是在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的口號下,不適當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權力集中於黨委,黨委的權力又往往集中於幾個書記。」權力過分集中現象又與家長製作風相互助長,「不少地方和單位,都有家長式的人物,他們的權力不受限制,別人都要唯命是從,甚至形成對他們的人身依附關係。」正因為如此,鄧小平指出,必須對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進行改革,後來他進一步提出了必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他還斷言:「不進則退,退是沒有出路的。只有深化改革,而且是綜合性的改革,才能夠保證本世紀內達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個世紀更好地前進。」

可喜的是,經過多年的改革,我們已經成功解決了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問題,部分解決了權力下放的問題、官僚主義和家長制的問題。也要看到,要根本克服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和家長制現象,建立民主和法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還更需孜孜以求。

(作者繫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上海市社聯副主席)


 
推薦閱讀:

沒有推翻地主壓迫農民的封建土地制度,其後統一的中國陷入40年的內戰和分裂。為什麼說辛亥革命是進步呢?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點。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皇帝之下,有...
如何優雅地談論一種制度(某種模型的泛函)

TAG:國家 | 思想 | 制度 | 現代 | 現代化 | 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