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皇子搶了17天的皇位,最後卻意外落到一個6歲小孩兒手裡!
在清王朝諸位皇帝中,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被稱為立國之主,為清王朝的建立了不朽功勛。而順治帝和康熙帝,作為清王朝入主中央的前兩位皇帝,為清朝建立全國政權,穩定其統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而這四位皇帝並稱「三祖一宗」,在滿清歷史中地位很高。
而在四位帝王之中,順治帝算是一個比較獨特的存在。他的功績和閱歷似乎不如其他三位豐富,但是他身上的故事卻往往成為後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不論是他繼位、成長,還是最後的歸宿都充滿著謎團,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特別是在滿清積蓄力量準備問鼎中原的關鍵時刻,作為皇太極幼子、年僅6歲的福臨竟然能「意外」的繼承大統,讓人非常的疑惑。
接下來歷史君就為大家揭秘這段歷史,看看在皇太極去世後的奪位大戰中,福臨是如何幸運地登上皇位的。
明崇禎十六年,也就是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晚上亥時,白天還在辦公的皇太極毫無徵兆的患急性心血管疾病去世。去世之前他沒有留下任何遺詔,更沒有決定誰來繼承大統的問題。
清朝的王爺貝勒們猝不及防,一時間悲傷欲絕,立即進宮準備皇太極的喪禮,連續的忙碌後,皇太極被入殮停靈崇政殿。
九月十四日,就在皇太極的靈柩前,一場皇位爭奪戰悄然打響。其中有兩位最有希望繼承皇位: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
首先,豪格是皇太極長子,35歲正值壯年,文韜武略、戰功赫赫。在皇太極的在世諸子中最為出眾。努爾哈赤在位時,豪格就因軍功被封貝勒,皇太極時期又加封和碩親王,地位尊貴,在滿清八旗中受到兩黃旗大臣的擁戴。
同時,皇太極的表弟,鑲藍旗的旗主貝勒、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格也支持豪格,因此豪格坐擁親王之位,又有近半數的八旗貴族支持,在皇位爭奪中佔有優勢。
第二位多爾袞為努爾哈赤十四子,皇太極的親弟弟。多爾袞之所以能和豪格爭奪皇位,是因為他也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努爾哈赤在位時,最喜歡的就是多爾袞,但念他年幼,曾交代次子代善:「(多爾袞)當立而年幼,代善攝位。」
但是鑒於努爾哈赤去世匆忙(寧錦大戰重傷)時女真內部需要一個強勢的領導人,代善擁立年長的皇太極上位。皇太極雖然逼迫多爾袞母親為努爾哈赤殉葬,並將他旗下的軍隊指揮權奪走,但對多爾袞本人還是疼愛有加,封他為和碩睿親王。
最後,多爾袞的戰功也不比豪格遜色,每城必克,屢立大功,在軍中很有威信,掌握兩白旗軍權。
除了這兩位以外,還有兩位王爺在此次皇位爭奪戰中影響巨大,其中一位是歷史君之前提到的濟爾哈格,還有一位就是努爾哈赤的次子,此時滿清宗室中的大家長代善(長子褚英以死),代善及其子孫掌握兩紅旗,是不能忽視的一派。
買樂貝 告別灰指甲,效果倍兒棒! 貨到滿意再付款
小程序 可以看到,在此次皇位爭奪戰中,豪格、多爾袞實力相當,代善和濟爾哈格則是在外觀望的勢力,他們最終的立場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皇位的歸屬。
我們知道,清朝的皇位繼承在雍正之前是由滿清八旗的貴族們商議決定的。而各位朝臣也在也在皇位繼承會議召開前,暗中展開串聯活動,選邊站隊。
九月十四當日,兩位繼承人和兩位關鍵人物在崇政殿做最後的攤牌,期間兵甲具出,氣氛劍拔弩張。
首先,兩皇旗大臣在殿外大清門宣誓,擁立豪格為帝,並派兵護衛崇政殿。索尼、鰲拜等兩黃旗大臣上殿進言:太祖《汗諭》有言,立皇子為尊。
但是代善以兩人品級不高,不能參與會議為由將兩人斥退。此時支持多爾袞的兩白旗多鐸、阿濟格等認為多爾袞為努爾哈赤當初應立之人,現已年長,應該繼承大統。這一點隨即被代善否決。
隨後,各旗又提出讓代善為帝的折中意見,代善則以年事已高否決並再次表示「帝之長子,當繼大統」。多爾袞自知勢力單薄,正在猶豫妥協,但兩白旗堅決不肯讓步,這也使得本以為穩操勝券的豪格不敢再自我推薦。
隨後代善以年老不參政而離席,這邊阿濟格同樣威脅退出會議,兩方再次陷入僵局,氣氛異常緊張。
從這場激烈的爭論中,能夠看出豪格、代善、多爾袞各自的心理:代善不想捲入這場政治漩渦;豪格互不相讓,都以自己的功績和各旗大臣的支持互相對抗,誰也不讓一步。
就在對峙氣氛到達頂點的時刻,在一旁觀望了很久的另一派重要任務——濟爾哈格拿出了一個方案——既然兩方都不願意讓對方讓步,那何不選取一個兩方都接受的人上位呢?
於是,在皇太極諸子中唯一沒有選邊站隊,年僅6歲的福臨被選中,成為了最後合適的人選。
其實看似公平的選擇,卻對多爾袞極為有利,福臨上位對八旗貴族來說可以接受,不會造成內訌;同時豪格原本的優勢也會收到抵消,信心一定大減,正是多爾袞攝政掌權的好時機;攝政後多多爾袞可以利用皇帝年幼打擊豪格。多爾袞對這個方法十分滿意,為了能順利通過這個建議,又做了一些補充:請豪格和自己共同攝政,濟爾哈格為輔政王,等福臨年長後將大權歸還。
最後,福臨繼位,多爾袞和豪格攝政,濟爾哈格輔政的方案被確定下來,並得到了八旗貴族的一致同意。
同日,參與繼位大會的各位親王前往努爾哈赤陵祭拜,宣布繼承人的人選。在埋葬了皇太極後的九月二十六日,愛新覺羅·福臨在瀋陽登上皇位,年號順治。
這場馬拉松式的皇位爭奪戰終於塵埃落定,空缺17天的大清皇位終於有了歸屬,清朝也迎來了她的第三位皇帝。
福臨繼位作為這場皇位爭奪戰的兩位主角互相妥協的結果,其意義也非同反響。
首先,又第三位繼承人繼位,避免了八旗貴族內部的分化和內訌,保證了清朝一個相對穩定政治局面;
此外,多爾袞作為實際的受益人,開始實現他進軍中原的目標。
最後,也是意義最深遠的一條滿清皇室的繼位準則被延續了下來:幼童繼承皇位成為常態,清朝入關後6歲的福臨,8歲的康熙,6歲的同治,4歲的光緒繼位,3歲的宣統,十位皇帝一半是幼童。
縱觀清朝的歷史,福臨繼位,二王攝政,清朝問鼎中原;溥儀繼位,醇親王攝政,清廷覆滅。這一前一後,一成一敗,不得不說是一種天意。
推薦閱讀:
※如何避免S(虐)M(戀)過程中的意外傷害?
※村民在破廟祭祖,意外找到一本舊族譜,發現祖上竟出了21位皇帝
※20170317期指交割能否帶來意外驚喜
※從陽宅斷意外災禍
※胖子相比肌肉男有哪些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