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乎哀哉:看西漢如何被儒家滅國
儒家
西漢滅亡不是因為王莽嗎?怎麼會是因為儒家呢?似乎這個答案,過於讓人糊塗了。下面筆者就帶你瀏覽下儒家在西漢的歷史,看看儒家是怎麼弄垮劉氏江山的。
第一階段:豎儒——縱橫計謀時代的儒生
劉邦西入關滅秦,過陳留。酈食其,是陳留縣有名的狂生。酈食其聽說了劉邦的為人,願意去輔佐劉邦。酈食其的一個同鄉是劉邦的士兵,於是就對他說:劉邦不喜歡儒生,每次看見儒生,就把儒生的儒冠拿下來,撒尿進去;就算是平時說到儒生,也是破口大罵。你去的時候,不要說是儒生哦。
於是酈食其去見劉邦。當時劉邦正在讓兩個侍女洗腳,就讓酈食其進來。酈食其進來後,也不拜禮劉邦,就說一句話:「你是想幫秦國打諸侯呢?還是想幫諸侯打秦國?」
劉邦生氣,破口大罵:「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
酈食其就說:「如果你是聚義和諸侯攻打秦國的話,就不應該對長者不禮貌。」
於是劉邦就停止洗腳,穿好衣服,以上賓之禮接待酈食其。劉邦問酈食其攻秦謀略。
酈食其就說:你糾集人馬,收散兵,總共不到一萬人,就想直入關中,那簡直就是羊入虎口。不如攻打陳留。陳留糧食多,又是交通要地。我和陳留縣令很熟的,我先進去勸他投降。如果他不投降,你再攻城,我做內應。
結果酈食其進陳留,勸縣令投降劉邦。縣令又不認識他,自然不投降。酈食其於是一刀殺了陳留縣令,劉邦輕鬆拿下陳留縣。
這個階段的儒家以縱橫謀略去獲得王者的重用和信任,自身的儒家知識反而一點都用不上。
孔子
第二階段:馬上可治天下乎——時新派儒家獲取國家影響力
劉邦打敗項羽,如何治理天下,自然就成為戰國百家諸子為自己的主張實現治國的提供了可能。
於是儒家陸賈就經常在劉邦面前談論《詩經》、《尚書》,意圖感化劉邦,以儒家治國。
劉邦對於以縱橫謀略輔助自己爭奪天下的儒生還是很尊重的,後來實在忍不住陸賈的滿口詩書,就大罵:「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
陸賈不客氣的回劉邦:「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
劉邦聽了雖然不高興,但還是禮貌的說:「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
於是陸賈就寫了十二篇《新語》
儒家婁敬,在劉邦打敗項羽後,出來輔助劉邦。劉邦在定陶即皇帝位,問大臣武將們,定都在哪裡好。
個個大臣武將都說周統治天下800年,秦國二世而亡,定都周都洛陽。
於是婁敬就問劉邦:陛下定都洛陽,是想和周相比嗎?
劉邦說是。
婁敬就說:周從先祖后稷以來,積善積德十幾世,才能夠稱王天下,入居洛陽。洛陽乃天下之中,有德人才能居之。而陛下你率領3000人在豐沛起兵,大戰七十次,小戰40次,天下人因為陛下你一統天下而暴屍荒野、流血成河,寡婦夜哭之聲未絕,到處戰火殘桓,傷痕纍纍。陛下你覺得你的德,能夠和周相比嗎?但秦地就不同了,土地肥沃,四周都有關隘,即便有變,關中隨時可以有百萬之兵可用。陛下入都秦地,才是遏制天下的咽喉而制約天下。
叔孫通,曾經是秦國博士儒生,在秦二世時離職。劉邦攻入彭城時,於是就歸順劉邦。
叔孫通是儒家大家——否則就不會是秦國博士,不像那些如以縱橫謀略的酈食其、以興亡經驗教訓劉邦的陸賈、以制衡天下定都的婁敬等儒生,以實用知識輔助劉邦。
叔孫通會的就是儒家知識,開始只能幫忙推薦一些有勇力的人給劉邦,慢慢取得劉邦的信任。而他的一百多儒家弟子,一個也不推薦給劉邦。
弟子們不理解,於是叔孫通就解釋說:「漢王方蒙矢石爭天下,諸生寧能斗乎?」、「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
到了漢高祖五年,劉邦平定天下,在定陶即皇帝位。大臣們經常喝酒爭功,不是喝醉了就大喊大叫,就是拔劍亂砍。叔孫通看出劉邦很厭惡這種行為,於是就趁機進言: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我原來就是儒生,可以和我的弟子們一起幫陛下創建一套禮儀。
劉邦就說:但是禮儀不能太麻煩哦,否則我做不來
叔孫通回答: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儀,也是根據時勢和人情所願去制定的 。因此,夏、商、周也是因為時勢不同,禮儀也就不同。我願採用古禮和秦禮參雜,創建一套禮儀給陛下。
劉邦就說:那就你去做吧。看我能不能做得來。
叔孫通就召集魯地的30多個儒生來創建禮儀。有兩個儒生不肯來,他們認為禮樂創製要有百年積德才行,現在為漢制定禮儀,不符合古制,不肯和叔孫通去。
叔孫通回應道:你真的是「鄙儒」,不知時變。
於是叔孫通就帶著所召集的30多儒生和自己的一百多弟子,以秦國禮儀為基礎,刪除繁瑣,保留簡易,加入一些古禮。創建完了之後,叔孫通等人在野外排練了一個多月,然後請劉邦去看。
劉邦看了,之後說:這個禮儀,我可以做到。於是劉邦下令大臣練習叔孫通所創建的這套禮儀。
於是在漢高祖七年,長樂宮新建成,大臣首次朝會,開始使用叔孫通創建的這套禮儀。過後,劉邦感嘆道:「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叔孫通是漢高祖、漢惠帝時期影響力最大的儒家大家。他和戰國時期的儒家不同,他「知時變」,不拘泥於儒家的經典所言,採用和時勢相結合的變通方法,獲取了漢高祖劉邦的信任,藉此推薦了跟隨他的30多個儒生、100多弟子為西漢郎官,讓儒家在西漢初佔據有力地位。因此,司馬遷在評價叔孫通時,讚揚他「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
因此在以叔孫通為代表的儒家被稱為「時新派儒家」——一與時俱進,不拘於儒家經典;與之對應的就是叔孫通所稱為「鄙儒」的「經典派儒家」——拘泥於詩書經典文字,不肯變通,以復古治國為理想。
時新派儒家,在叔孫通之後,還有賈誼。時新派雖然在漢武帝前,並不能取得統治地位,但也有很強的影響力。漢武帝之前的西漢,是道家、法家、儒家三家共治,無法區分主次。多數皇帝、大臣都信奉道教思想;儒家時新派佔據朝廷言官的位置;法家在郡縣發力。
獨尊儒術
第三階段: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時新派儒家的最終勝利!
漢武帝登位後,問策大臣,如何才能永久治理天下。雖然有100多的大臣提出了對策,但只有董仲舒的對策最得漢武帝的認同。
董仲舒是時新派的集大成者。自叔孫通以來,直到董仲舒之前,時新派儒家,無非就是按照時勢稍微調整下儒家的理論,不至於拘泥經典而已。
董仲舒則不同。他大大改革了儒家的內容,加入了很多非儒家內容,糅合在一起,促成了「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使得時新派儒家取得在西漢的最終勝利。
董仲舒的儒家理論是:以天道為核心,以五德始終為驅動,推行儒家仁、義、禮、樂四大治國方法,來保證江山萬世統治。
董仲舒糅合陰陽家、鄒衍等幾個學說組成自己的儒家學說,使得儒家成為了西漢的獨尊。公元前136年,漢武帝確定漢朝博士只能研究儒家五經(《詩》、《書》、《禮》、《樂》、《春秋》),廢棄秦時、漢初博士官博採百家的做法,只設立五經博士,非研究五經的人不得成為博士。後來漢武帝還成立了太學,正式開始了儒家官學。
更一步,漢武帝把秦國曾經祭祀的白帝、青帝、炎帝和黃帝,和劉邦添加作為秦朝祭祀的黑帝,作為天道的代表——太一天帝的陪祭,恢復周禮祭祀。
從此以神秘主義為核心、以儒家五經為外形的帝國統治模式開始了。儒家獲得了治國地位後,時新派儒家就式微了,因為他們完成了儒家的使命。
官學
第四階段:官學爭鬥——經典派和諸學派對話語權的爭奪
漢武帝規定博士只能研究五經——於是有獨立見識、有抱負的人士,只能把自己的見識和抱負,以注釋五經的形式表達出來。在一定程度上,這是百家罷黜後的變相釋放。這些都是以研究儒家五經為名、實際研究百家學術的,因此就稱呼他們為諸學派。
儒家本來就有齊、魯、韓三派。董仲舒以研究公羊春秋,得出天道儒術的理論。因此公羊派就成為了官學。到了漢宣帝時,官方另外承認8家儒家學派為官學。到了漢平帝,儒家官方承認的學派數目達到了21家。
異軍突起的是以研究穀梁春秋而出名的穀梁派。穀梁派和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公羊派發生了爭議。公元前51年,在皇宮的石渠閣,在漢宣帝的主持下,進行23派儒家官學進行辯論。
這種辯論自然是誰也說服不了誰,惟一的結果是博士的人數增加了。
諸學派里,最有名的是陰陽五行家和讖緯學(秦時方士、巫鹹的演變)的發揮。在前面也提到過,董仲舒的儒家內容是加入天道和陰陽五行的。天道如何出現,為什麼出現等等的研究,就是讖緯學——為皇帝提供太一上帝的指示和警告。五德始終,就是陰陽五行家的發揮。
學派太多,五經就那麼五本,字數都是這麼多。能夠研究的東西,基本上都研究完了。於是有的儒生就開始責怪秦朝——因為秦朝焚書坑儒,現在的五經都是偽造的,只有古文五經才是真正的五經。
研究了半天,居然都是研究一本破偽經。秦朝的黑化估計也是這樣來的。大批儒生在破口大罵秦始皇、李斯混賬王八蛋、浪費大家這麼多的青春歲月後,就紛紛去挖自家祖屋的牆角進行考古活動。
號外!號外!西漢帝國重大考古發現:孔子後裔博士孔安國在祖屋發現了古文五經。
聖人孔子親手所書的五經——統統給我閉嘴。於是經典派大獲全勝。
儒家復古之夢
第五階段:儒家治國——孔子以來儒家復古理想
經典派獲勝後,諸學派聲勢低落。經典派認為治國就應該按照古經文的說法去治理,怎麼說就怎麼做——聖人的話,還需要質疑嗎?
於是經典派就開始按照儒家古文經,去審視大漢帝國是不是符合古經的要求。經典派對於漢帝國的審視,主要集中在兩點上:皇帝的道德和帝國的鋪張浪費。
在漢初時,婁敬以劉邦的道德不夠因此不能定都洛陽,現在經典派認為漢朝應該遷都到洛陽,繼承周德,而不是定都在暴秦故地——一個無德之地。
漢元帝因為把精力過於傾注在音樂和一些玩樂上,被經典派天天批鬥——因為聖人不會搞這些的,不符合聖人的行為。
經典派對付土地兼并,提倡限制土地——後面王莽嚴禁自秦國商鞅變法以來的土地買賣交易。
另外對皇宮的浪費也是古典派的重點之一。經典派削減皇宮日常費用,裁剪機構、人員,提倡節儉、反對浪費,並且把樂府給撤銷了。皇帝的娛樂活動大為減少。
經典派的代表匡衡提出在長安城南北祭祀以簡樸的周禮祭祀天一天帝和后土,而不是跑老遠的去祭祀,以達到經典派節儉的目的。
經典派審視了漢帝國,並且做了大量的改革,回頭來發現——皇帝的品德不足以當皇帝,怎麼辦?
那就換皇帝——唯有賢能者上位,古文經書都是這麼說的。
可是換了幾個皇帝,都還是覺得不夠賢能啊——劉氏後裔實在無德啊!都是祖宗墳頭沒有冒煙的錯。
這個時候,具有聖人名聲的王莽,就成為了經典派共同的目標。王莽是當世儒家聖人,也有才能——是最適合做皇帝的人選。
王莽完全符合經典經文所描述的聖人要求的標準,而劉氏後裔,一個比一個無德,沒有資格做皇帝。
於是在儒家經典派的狂熱推動下,西漢末年人們紛紛上書,要求王莽做皇帝。
王莽本身就是儒家經典派代表人物,也覺得可以,並且董仲舒的天道統治模式里——五德始終說明,皇帝也可以換外姓做啊。
於是王莽為了漢朝長遠發展,接受了人們的要求,登上了皇位,改名為新朝——意思是:儒家經典治國時代的開啟!孔子未遂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儒家經典派的狂熱,摧垮了西漢帝國,開始了他們復古之夢的實現。
儒家時新派以叔孫通取得了地位,以董仲舒取得了獨尊;獨尊后儒家官學爭鬥,經典派勝出,以狂熱理想去治理漢帝國,最終滅西漢以實現儒家經典治國的理想。
劉邦、漢武帝如果看到是他們所選擇的儒家最終滅了他們想要萬世一統的帝國,又有什麼感想呢?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拋開功利的角度,如何認識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
※對於一般人該如何閱讀傳統經典比如 四書 怎樣閱讀才更有體驗 該閱讀那個出版社的書籍。?
※為什麼說朱熹的學說是新儒學?
※為什麼徐復觀認為馮友蘭對於孔孟「連皮毛都沒有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