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 隨拍
明十三陵是明代十三個皇帝陵墓的總稱,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南麓。該陵園建於1409--1644年,佔地400平方公里,三面環山,一水中流,陵墓建築宏偉,氣勢磅礴,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明十三陵作為中國帝陵建築的典型範例,是中國悠久歷史文明的最好見證,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陵區包括:長陵、景陵、永陵、德陵、獻陵、慶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定陵、昭陵、思陵。
石牌坊,它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座石制牌坊,全部是仿木結構,共五間六柱十一樓。
明獻陵,位於天壽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朱高熾和皇后張氏的陵寢。明仁宗朱高熾,成祖長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初一日生於安徽鳳陽;二十八年(1395年)閏九月二十一日,冊立為燕王世子。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四日,立為皇太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洪熙。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二日,逝於飲安殿,享年48歲。謚「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九月六日葬獻陵。仁宗皇帝雖然在位時間很短,卻是個較能體恤民情、處事寬和的帝王。
獻陵的營建是在仁宗死後開始的。仁宗臨終曾遺詔:「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宣宗朱瞻基即位後,遵照仁宗遺詔營建獻陵。他召尚書蹇義、夏元吉至皇宮,對他們說,國家以四海之富葬其親,豈惜勞費?然古之聖帝明王皆從儉制。作為孝子也只是想使親人體魄永久保存,並不想厚葬。秦、漢時期厚葬的弊病,足為明戒。何況皇考遺詔從儉建陵,天下共知,今建山陵,我認為應遵皇考先志,卿等以為如何? 蹇義等回答說:聖見高遠,發於孝誠,這是對千秋後世都有益處的事。於是,宣宗親定陵園規制,並委派成山侯王通、工部尚書黃福總理修陵事宜。從洪熙元年七月興工,到八月玄營落成,埋葬仁宗,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地面建築也陸續營建。八月,行在工部奉命營建門樓、享殿、左右廡配殿和神廚。正統七年(1442年)十二月建造明樓,次年三月,陵寢建築全部完工。參加陵園營建的有南京守備襄城伯李隆統領的萬名軍士,南京海船廠附近江北府衛旗軍工匠118000人,以及河南、山東、山西、直隸、鳳陽、大名等府州徵調的民夫5萬人。建成後的獻陵,陵寢制度確實比較儉樸。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北分出,長約1公里。途中建有單空石橋一座。路面為中鋪城磚,兩側墁碎石為散水,十分儉樸,並且沒有單獨設置石像生、碑亭(現存碑亭為嘉靖年間增建)等建築。陵宮建築與長陵比較,同樣非常儉樸。其朝向為南偏西20o,佔地僅4.2萬平方米左右。其陵殿、兩廡配殿、神廚均各為5間,而且都是單檐建築;門樓(祾恩門)則僅為3間;方城、明樓不僅不像長陵那樣高大,而且城下券門改為更簡單的直通前後的形式。照壁則因之不設於券洞內而設於方城之後,墓冢之前。上登明樓的礓石察量路則改為設於寶城之內的方城左右兩側。由於獻陵陵制不追求奢華,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時有「獻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說,它為此後的明陵建築樹立了楷模。明獻陵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樓在院落上彼此不相連屬。前面以祾恩殿為主,建有一進院落,殿前左右建兩廡配殿和神帛爐。院的正門,是祾恩門,也即陵園的大門,門前出大月台,院後設單座門一道。後面以寶城、明樓為主,前出一進院落。院內建兩柱欞星門、石供案。院門為三座單檐歇山頂的琉璃花門。二院之間,隔一座小土山(影壁山)。選擇中隔小山這種布局的原因是什麼呢?這與陵園的風水有關。獻陵寶城前的這座小山,名為玉案山,它從陵園左側延伸而來,是獻陵的龍砂。因其屈曲環抱陵前,所以,又是獻陵的近案。風水中,「龍喜出身長遠,砂喜左右迴旋」,「龍虎環抱,近案當前」,當論內明堂格局。獻陵玉案山以及龍砂、虎砂和來山範圍內的小格局,正是風水術士們所鼓吹的完美的內明堂格局。所以,修建獻陵時只在明堂範圍之內修建了寶城、明樓和一進院落。而將舉行祭祀儀式的梭恩殿修在了玉案山前。經過這樣的經營設計,不僅解決了獻陵明堂地域面積小,建不下寶城和前面兩進院落的問題,維護了「龍砂不可損傷」的風水信條,而且使陵園山重水複、殿台參差,形成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和諧統一的美。使幾何形體陵園建築在山、水、林木的映襯下,更加錯落有致。這是迷信的封建帝王和風水術士們所不能預想的。獻陵的陵寢建築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間曾得到修繕。在該次修繕中。明樓,外形未改,但內部木構梁架改成為條石券頂結構。方城下的甬道被封死,右側增築了一道可由方院上登寶城的礓石察路。兩龐配殿及神廚等附屬建築大多被拆。祾恩門則縮小了間量,且頂部由歇山式改成了硬山式。神功聖德碑亭被拆除了四壁,僅於台基之上,石碑的四周砌以齊胸高的宇牆。以後祾恩殿、祾恩門又相繼在清末民初時毀壞。日軍侵華期間,為修炮樓取磚,第一進院落的圍牆及祾恩門、祾恩殿的山牆又被拆毀。現在,除寶城、明樓及第二進院落陵牆經修繕保存較好外,其第一進院落的建築已全成遺址。
明慶陵,位於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內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慶陵的地下玄宮自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定穴營建,七月二十九日合龍門,歷時四個月,耗帑銀150萬兩。且工程質量精細,除玄宮全部用石料外,其「後、中、前殿」,有「重門相隔」。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地面建築完工。其陵園建築由神道、陵宮及陵宮外附屬建築三部分組成。神道上建單空石橋一座。近陵處建神功聖德碑亭遺作,亭內豎碑,螭首龜跌,無字。陵宮建築總體布局呈前方後圓形狀,佔地約2.76萬平方米。前面有兩進方院,彼此不相連接,在二進院落之間有神道相連,並於第一進院落後建單空石橋三座。第一進院落,以祾恩門為陵門,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院內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間。神帛爐兩座。第二進院落,前設三座門,內建兩柱牌樓門及石供案,案上擺放石質香爐一,駐泰、花瓶各二,方院之後為圓形寶城,在寶城入口處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樓。樓內豎聖號碑,上刻「大明」「光宗貞皇帝之陵」。明樓後寶城內滿填黃土,中央夯築上小下大的圓柱形體為寶頂,底部直徑約28米。冢前攔土牆與寶城牆等高,並與寶城城台及兩側牆體圍成一個平面近於「月牙」形狀的院落——啞巴院,院內有隨牆式琉璃照壁。零工外還有一些附屬建築,如宰牲亭、神廚、神庫、祠祭署、神宮監、朝房、果園、榛廠、神馬房等。慶陵的排水系統獨具特色。對於寶城兩側山壑間的流水,其他各陵都是用明溝排水的方式從陵前繞道排出。而慶陵則是在明樓前修建了一個平面為「T」形的地下排水涵洞。寶城兩側的水流從左右宮牆下的地下涵洞流入,在明樓前的地下匯合後向前排出,從地下躲過環抱於前的龍砂,然後注入砂前的排水明溝,經祾恩殿後的三座石橋,從前院的右側繞過陵前注入河槽。據清乾隆年間工部尚書金簡、戶部侍郎曹文植、禮部尚書德寶上疏:慶陵的明樓、享殿、宮門,「頭停瓦片、檁、枋脫落,椽望柱木傾欹」。於是在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間,清廷下令秀奇。修葺時,將陵前神攻聖德碑亭拆去牆垣,只留石碑,並於碑外四隅補修齊胸高的宇牆。祾恩殿、祾恩門均縮小規制復建。拆除了左、右配殿。封塞了寶城的方城券洞,並在城台右掖增構了礓石察路直達城台之上。明樓由木質梁架結構改為石券頂結構。因年舊失修,現陵園建築殘毀嚴重。陵牆牆體頂部瓦件損壞較多。祾恩門、祾恩殿台基石構件損壞殘壞,走閃嚴重。三座門過木糟朽,瓦件脫落。石橋欄板墜落,寶城牆垛牆、宇牆大多損毀。明漏斗拱瓦頂幾乎全部殘壞。另內河寶城兩側排水不暢
明裕陵是明皇帝朱啟楨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墓。公元1464年建,由石供器、寶城和明樓等組成。陵制簡樸。殘破的裕陵,真希望下次來看你時你不會已經倒塌……
這棵古松,承載了至少500年的風霜雨雪,如今枯死在了裕陵陵區里,與裕陵共同見證歷史滄桑。
古老的陵牆,訴說著歷史,見證著滄桑,斗轉星移幾百載依然堅強的矗立。明茂陵,位於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憲宗朱見深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茂陵的陵名定於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十五日.同日,嗣皇帝孝宗朱佑樘下旨建陵。陵址由禮部右侍郎倪岳及欽天監監正李華等人卜定。內官監太監黃順、御馬監太監李良、太傅兼太子太師保國公朱永、工部左侍郎陳政奉命提督軍士工匠營造。九月十九日,山陵啟土動工,所役京營軍將達4萬之眾。十二月十七日,葬憲宗及孝穆太后。弘治元年(1488年)四月二十四日,茂陵陵寢工程竣工,共用了七個多月的時間。陵寢制度大體如裕陵,但寶城內琉璃照壁後面設有左右兩個方向的踏跺,可上登寶山,又與其他各陵均不相同。陵園建成後的第三天,天壽山突然降大雨,雷電風雹鋪天蓋地而來,各陵樓、殿、廚、亭及各監廳屋獸吻、瓦飾擊碎很多。於是,大臣們交章上奏,請新登極的孝宗皇帝親賢勤政,修德愛民,以回天意。顯然,大臣們是用「天人感應」的唯心主義思想,解釋災異的由來,警示新登極的孝宗皇帝,在今後的執政期間,不要抑賢用邪,不要聽信讒言,否則,上天還會降下災異,以示懲罰。茂陵的建築在清初時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內的陳設也保存較多。顧炎武《昌平山水記》記載順治、康熙年間茂陵的情況是: 「十二陵惟茂陵獨完,他陵或僅存御榻,茂陵則簨虡之屬猶有存者。」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茂陵曾得到修繕.其修繕情況,除祾恩門連同台基一同縮建外,均同裕陵。至清朝末年,祾恩門因年久失修已經倒塌,民國年間祾恩殿本已殘壞,又被拆毀。其現狀情況同裕陵。
明泰陵,位於筆架山東南麓,這裡又稱「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佑樘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泰陵陵事的籌劃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後。《明武宗實錄》記載,武宗即位後,即著手籌辦孝宗喪事。禮部左侍郎李傑、欽天監監副倪謙和司禮監太監戴義對武宗說: 「茂陵西面有個叫施家台的地方,是個建陵的吉地,大行皇帝的陵寢可以在那營建。」工科右給事中許天錫也向武宗建議,派廷臣中精通風水術的人,前去復視一次。他還提議: 「如有疑,亟移文江西等處。廣求術士,博訪名山,務得主勢之強,風氣之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如宋儒朱熹所云著,庶可安奉神靈,為國家祈天永命之助。」禮部亦贊成這個提議。於是,武宗命太監扶安、李興、覃觀及禮部右侍郎王華等人前往施家台看視,最後確定在那裡營建孝宗陵寢。弘治十八年六月五日,陵園正式興工,並定陵名為泰陵。太監李興、新寧伯譚佑、工部左侍郎李釒遂提督工程,五軍都督府及三大營官軍上萬人供役,歷時四月,玄宮落成,於該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將孝宗葬入陵內。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園的地面建築也全部告成。整個陵寢建築按《明武宗實錄》記載包括:「金井寶山城、明樓、琉璃照壁各一所,聖號石碑一通,羅城周圍為丈一百四十有二,一字門三座,香殿一座為室五,左右廂、紙爐各兩座,宮門一座為室三,神廚、奉祀房、火房各一所,橋五座,神宮監、神馬房、果園各一所」。泰陵營建雖然只有10來個月的時間,但卻不是一帆風順。祝允明《九朝野記》和孫緒《無用閑談》曾記載,泰陵營建中在開挖玄宮金井時,曾有泉水湧出,「水孔如巨杯,仰噴不止」。吏部主事楊子器親眼看到,如實上奏朝廷。在古代的風水觀念中,金井出水,被視為不祥。這樣一來,泰陵非改址不可。當時的督工太監李興,為武宗所寵信,不可一世。他見有人對他主管的修陵事提出了意見,十分氣惱。工部左侍郎李釒遂,希望陵寢儘快工成,也認為楊子器多言。他們偷偷命人堵住泉眼,上疏說楊子器「誹謗狂妄」,武宗不問青紅皂白,下令將楊子器關進大獄。其他知情官員見狀再也不敢提這件事,更不敢為楊子器分辨求情。恰巧,這時有個新被起用的知縣,莆田人邱泰,來到京城,見京城對這件事議論紛紛,就上疏說:「子器比奏甚有益,蓋泰陵有水,通國皆雲。使此時不言,萬一梓宮葬後有言者,欲開則泄氣,不開則抱恨終天。今視水有無,此疑可釋。」武宗覺得有理,命司禮監太監蕭敬押解楊子器前往泰陵,一同察看驗證。楊子器料到李興、李釒遂會堵住泉眼,自己此去凶多吉少,臨行時賦詩一首:禁鼓元聲曉色遲,午門西畔立多時。楚人抱璞云何泣,杞國憂天竟是痴。群議已公須首實,眾言不發但心知。殷勤為問山陵使,誰與朝廷決大疑。他自比戰國時代向楚王進獻美玉的卞和,認為自己做了杞人憂天的傻事兒。現在,不知朝中誰能為自己雪清這不白之冤。蕭敬押著楊子器到了秦陵,李興果然帶人趕到。蕭敬對他們說:「水之有無,視之立見,何必如此?」「士大夫可殺,不可辱也。」回到朝廷,蕭敬稟報了泰陵金井無水的情況。太皇太后王氏(憲宗皇后)在宮內聽說這件事,傳旨說:「無水則已,何必罪人!「楊子器才官復原職,避免了一場殺身大禍。其實,泰陵金井即使沒有出水,但從「風水」的角度看,該陵所見位置的確存在不少不合於「吉壤」條件的地方。如梁份在《帝陵圖說》中就曾這樣評論泰陵的風水:「山顛巨石,土山戴之。而靈域之脈實生其下,蓋天壽山外之山。淆然雜亂,地氣不正,穴結無情,非可為弓劍之所也。況乎黑嶺南障,一無所見於前。賢庄,灰嶺之水出其左,錐石之水出發其右,二水雖合,環繞南流,流而散也。……則皇堂之地不可言,概可知矣!」談遷在《國榷》中也說:「泰陵臨溪水,直流若干里,制又卑隘,識者知其地之不吉矣。」泰陵在清康熙時有的建築即已殘壞。《帝陵圖說》記泰陵祾恩門情況,「今左右兩門壞,壘石以塞門」。此後,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陵園建築曾經修葺,修葺情況除三座門由琉璃花門改建成磚砌冰盤檐式門樓外,余同茂陵。其現狀較茂陵殘壞最為嚴重。
明康陵,位於金嶺(又名蓮花山或八寶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寢。
明永陵位於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明世宗朱厚熜,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十日生於興王府,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逝於乾清宮,享年60歲,謚「欽天履道英毅聖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次年三月十七日葬永陵。
世宗在位45年,其為政為人有三個特點。一是喜怒無常,殘酷嚴厲,內外結怨皆深。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紫禁城內曾發生過一起宮女謀殺皇帝的事件。那天深夜,世宗正熟睡於曹端妃宮中,以楊金英為首的16名宮女密謀趁機把他勒死。其中一名宮女用布蒙住世宗的臉,另一宮女把繩索系在世宗的脖子上,大家一擁而上,將世宗按住,用力拉住繩套。可惜宮女們誤把繩套挽成了死扣,不論怎麼拉,繩索都不能收緊。這時宮外隱約有一些響動。宮女張金蓮見事不成,偷偷向孝烈皇后告密。孝烈皇后聞訊起來,將宮女們拿下。可憐這些宮女,一個個被「凌遲處死,剉屍梟首,示眾盡法」,家屬也被逐一查出,依律處決。寧嬪王氏、端妃曹氏,均牽連案中,被處以極刑。這次宮變的直接原因,朝鮮《李朝實錄·中宗實錄》曾作如下評論:「蓋以皇帝雖寵宮人,若有微過,少不容恕,輒加箠楚,因此殞命者多至二百餘人。蓄怨積苦,發此凶謀。」可見,「宮婢之變」,實則是一次婦女們反抗黑暗,反抗壓迫的鬥爭。同時,也是對封建帝王殘酷暴戾的揭露。二是一意玄修,崇奉道教,無心理政。世宗在明代諸帝中,是最熱衷於神仙方術的一個。嘉靖二年(1523年),世宗在暖閣太監崔文的引誘下,在乾清宮等處建醮禱祀。不過時僅一月,就在大學士楊廷和及言官們的勸諫下停止了。但沒過幾年,世宗就又墮入其術之中。方士、道士們利用世宗夢想長生不死和對靈瑞現象的迷信,屢行詐騙之術,對他百般愚弄。由於世宗信奉道教,那些平時和他在一起的道士們便一個個加官晉爵,成了紅人。道士陶仲文竟官至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少傅、少保、禮部尚書、恭誠伯,兼之大學士俸,成為一身而兼三孤的顯赫人物。世宗還賜他大量金銀財物。當政的大臣們也紛紛迎合世宗的癖好,為建齋醮進獻詩章,撰寫青詞。大量的禱祀活動,使宮廷費用有了很大增加。但齋醮並沒有使世宗長生不死,也沒有使他羽化登仙,最後終於在過多地服用丹藥後病逝於乾清宮。三是忠奸不分,政治腐敗。世宗剛剛即位時,大學士楊廷和總理朝政。他利用為世宗草擬即位詔書的機會,以世宗的名義,盡革武宗時留下的弊政,裁汰錦衣衛、內監局旗校工役10餘萬-僱人,減少漕糧153萬餘石。武宗的義子以及由奉迎恩幸得官的小人均被罷斥。朝野上下都稱頌新天子聖明,楊廷和功高。但實際上世宗卻是個忠奸不分,喜歡讒諂,不納忠言的昏君。楊延和因敢於直言,在議禮問題上違忤了世宗的旨意,被迫於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辭官。此後內閣大臣均在世宗面前唯唯諾諾,在政治上無所建樹。特別是後來嚴嵩專權,使朝廷政治日趨腐敗。孝潔肅皇后陳氏,世宗元配,元城(隸河北大名府)人,都督同知陳萬言女。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二日病故。世宗下令喪禮降等,謚「悼靈」,葬天壽山襖兒峪。嘉靖十五年(1536年),禮部尚書夏言上奏說:「先皇后正位中宮,母儀天下七歲,夭崩謚悼,雖侔古法,而靈義有六,類非美稱,請下翰林更謚。」於是,改謚為「孝潔」。穆宗登極後,上尊謚「孝潔恭懿慈睿安庄相天翊聖肅皇后」,遷葬永陵。孝烈皇后方氏,世宗第三後,江寧人,左都督安平侯方銳女。世宗即位10年,尚未得子。大學士張孚敬上言:「古者天子立後,並建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婦、八十一御妻,所以廣嗣也。隆下春秋鼎盛,宜博求淑女,為子嗣計。」世宗遂於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選方氏(即方皇后)、鄭氏、王氏、閻氏、韋氏、沈氏、杜氏、九人冊封為九嬪。方氏被冊封為嬪後的第三年,世宗的第二位皇后張氏被廢。方氏因「端慎不怠,甚稱帝意」,被冊立為皇后。並冊僖嬪沈氏為辰妃,麗嬪閻氏為麗妃以副之。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月十八日,方氏逝世,世宗因她在嘉靖二十一年的「宮婢之變」中救過自己的命,下令以元配皇后禮儀葬永陵,並命將其棺槨停放於皇堂(玄宮主室)棺床上左側,經禮部大臣建議,仍命放置右側。謚孝烈皇后。隆慶初,上尊謚「孝烈端順敏惠供誠袛天衛聖皇后」。孝恪後杜氏,穆宗生母,大興人,慶都伯杜林女。嘉靖十年(1531年)封康嬪,十五年(1536年)進封為妃。三十三年(1554年)正月十一日去世,賜謚「榮淑」,葬金山。穆宗即位,上尊謚「孝恪淵純慈懿恭順贊天開聖皇太后」,遷葬永陵。當時,孝潔陳皇后、世宗皇帝的棺槨一同葬入陵內。其安葬的情況有「依次列袝」的記載,這說明,永陵一帝三後系同葬一室。永陵的營建在世宗皇帝登極後的第十五個年頭。系其在位時營建的「壽宮」。但其卜選陵址卻是在嘉靖七年(1528)皇后陳氏去世之時。當時,世宗命輔臣張璁及兵部員外郎駱用卿等人為陳皇后選擇陵地。同時,也秘密選好了自己的陵地。駱用卿在嘉靖年間以通曉風水術聞名,他來到天壽山後,外觀山形,內察地脈,為世宗選擇了橡子嶺和十八道嶺兩處吉壤。隨後,世宗就帶領從臣和欽天監官員到駱用卿為他選定的兩處吉壤察看。看後,覺得十八道嶺風水最佳,決定在那裡建陵。但還不放心,又派人到江西一帶找來著名風水師楊筠松、曾文迪、廖三傳的後人再次察看。最後十八道嶺被確定為建陵地點。世宗嫌十八道嶺山名不雅,下詔更名為「陽翠嶺」。嘉靖十五(1636年)四月二十二申時,浩大的陵工開始了。世宗皇帝親自主持了祭告長陵的典儀,武定侯郭勛、輔臣李時奉命總理山陵營建事宜。在這一天動工的還有其他七陵的修繕工程、長陵神道甃石以及石像生加護石台等工程。在營建過程中,世宗打算按照長陵的規制進行營建,卻有不好把話說明,就虛情假意地對大臣們說:「陵寢之制,量仿長陵之規,必重加抑殺,絨衣瓦棺,聯所常念之。」大臣們對世宗的話心領神會,送給世宗御覽的陵寢設計圖只比長陵規模略小,因此很快得到世宗同意。大約經過7-11年的經營,永陵營建大體告成。建成後的永陵與前七陵相較,確有獨特之處。首先,是規模宏大。在古代,陵園規模的大小,取決於陵園殿廡、明樓及寶城規則。按照《大明會典》的記載,永陵寶城直徑為81丈,裬恩殿為重檐七間,左右配殿各九間,其規制僅次於長陵,而超過獻、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其裬恩門面闊五間則與長陵相等,其後僅定陵與之同制。另外,永陵的方院和寶城之外,還有一道前七陵都沒有的外羅城,其制「壯大,甃石之縝密精工,長陵規畫之心思不及也」。外羅城之內,左列神廚,右列神庫各五間,還仿照深宮永巷之制,建有東西長街。《帝陵圖說》曾記載這座外羅城的由來:「永陵既成,壯麗已極,為七陵所未有。帝登陽翠嶺顧工部曰:『朕陵如是止乎?"部臣倉皇對曰:『外尚有周垣未作"。於是周遭甃砌,垣石堅厚,壯大完固。雖孝陵所未嘗有,其後定陵效之。」當然,這段文字系出自傳聞。因為按《明世宗實錄》卷一八七的記載,當時夏言等人擬定的永陵陵寢制度,是按照世宗的旨意,把皇妃從葬之式與陵園制度一體考慮的。更確切的說,世宗皇帝是想把自己的妃子們也葬在自己的陵園內(雖然不是一個玄宮內),於是,夏言等人設計了外羅城,以便將皇妃們埋葬於外羅城之內,其布葬的位置則擬在"寶山城之外,明樓之前",亦即明樓前左右宮牆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袝。後來,世宗的皇妃們的墓窒雖然沒有按原議定的方案,修在外羅城內,但外羅城則按原定計劃修建了。永陵的磚石結構的明樓,造型新穎的聖號碑,別具一格的寶城城台設計,以及寶城牆花斑石壘砌的城垛, 裬恩殿、裬恩門「龍鳳戲珠」圖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沒有的,這些作法後來為定陵所效法。由於永陵用料考究,規制宏闊,明隆慶《昌平州志》稱其「重門嚴邃,殿宇宏深,樓城巍峨,松柏蒼翠,宛若仙宮。其規制一準於長陵,而偉麗精巧實有過之」。永陵的建成,耗費了大量國庫銀兩。據《明世宗實錄》記載,當時參加營建永陵的三大營官軍有4萬人,再加上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陵區內新行宮和聖跡亭的興工,以及皇宮內外工程,每月費銀不下30萬兩。但當時工部庫貯之銀僅有百萬兩,修陵經費十分困難。為此,世宗只得採納大臣們的意見,用廣納事例銀的辦法,以濟陵工。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朝廷修葺十三陵時,永陵也得到了修整。當時永陵的裬恩門和裬恩殿雖然「頭停椽望盡屬破壞,柁、檁、枋、墊亦有糟朽」,但由於初建時用材宏壯、施工精細,其大木構架尚無大損。負責修陵的大臣金簡(工部尚書)、曹文埴(戶部侍郎)等人本應建議按原制修繕,可是,鑒於十三陵修繕範圍較大,至乾隆年間楠木已經「採伐殆盡」,若「仍照舊式修整,則長陵、永陵兩處購求大木更難辦理」的情況,經過商議,提出了這樣一個拆大改小的建議:「擬將永陵享殿等處拆卸,一切柱木大件先盡長陵均勻配用。其永陵宮門、享殿,再將拆下兩廡各座木料配搭,按照各陵規制建造享殿五間、宮門三間。」他們認為,"如此轉移籌辦,不獨長陵規模可仍其舊,輪奐維新,即永陵殿宇亦得與諸陵一律繕治整齊,觀瞻並皆宏敞"。這個建議在今天看來是不符合文物建築「修舊如舊」的原則的,但在當時,也只能採取這一方式,因為乾隆皇帝下令修繕十三陵,目的在於懷柔漢滿兩族關係,以維護大清王朝的統治,其政治目的是居於首位的。只要政治目的達到,陵園是否符合原制並不重要。而按照這一建議實施,則會壓低修陵的經費。所以,金簡等人的奏摺呈到宮廷內,乾隆皇帝很快就准奏了。永陵的裬恩門、裬恩殿因此全部被縮小規制建造: 裬恩殿由面闊七間(通闊50.65米)、進深五間(通深27.72米)。縮為面闊五間"(通闊25.91米)、進深三間(通深14.4米),殿頂由重檐式改建為單檐歇山式;裬恩門,由面闊五間(通闊26.26米)、進深二間(通深11.26米),縮為面闊三間(通闊12.3米)、進深三間(通深8.7米),單檐歇山頂的形制未變。民國年間,乾隆時期改建的裬恩殿、裬恩門相繼塌毀。至今台基上還完整地保留著改建後門、殿的柱礎石。明代門、殿的柱礎石保留不多,但可以看出其體量明顯大於改建後的柱礎石。其中, 裬恩殿現存明代重檐金柱柱礎石鼓鏡部分直徑達1.2米,比長陵的僅少2厘米。可以想像明朝時永陵裬恩殿的楠木柱也是十分粗壯的。
明德陵位於潭峪嶺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熹宗朱由校,光宗長子,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生,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天啟。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年23歲,謚「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哲皇帝」。崇禎元年(1628年)三月八日葬德陵。
德陵五孔橋
思陵位於十三陵陵區西南隅的鹿馬山(又名錦屏山或錦壁山)南麓,是明朝最後一帝崇禎帝朱由檢及皇后周氏、皇貴妃田氏的合葬陵墓。是十三陵中最為簡陋的一座,說白了就是一個基座加一個墓碑。思宗生前並沒有為自己修建陵寢,思陵原來是田貴妃墓。李自成打進北京後,將崇禎皇帝和皇后周氏的遺體裝入柳木棺材中,葬入了田貴妃墓。以石灰起冢,封土高1.3米。從此,田貴妃墓改為了思陵。清初,清朝的皇帝為思陵修建了享殿、配殿、明樓等地面建築,明樓後面沒有寶城,只以兩米高的圍牆環繞。
王承恩葬在北京昌平思陵旁邊,日夜守護著他的主子崇禎皇帝。
推薦閱讀:
※實探定陵地宮,明十三陵中唯一座被發掘的帝王陵墓!
※明十三陵逸事
※構思奇妙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的風水術】
※尋訪大明十三陵 | 新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