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社交禮儀
到人家家裡做客,要先脫帽而後入室。雨天走訪,雨具應放在室外,不可穿雨衣入室。夫妻同到人家做客,告別時應當由妻子先起身告辭。
出行坐車,要讓客人坐在駕駛座旁邊的位置上,以此為上座。走在街上不可東張西望、左顧右盼,不可亂扔東西與隨地吐痰。 到餐館就餐,如果與別人同桌,須徵得先到客人的同意後方可入座,否則,會被視為粗魯。在美國的餐館,若用餐巾擦拭刀叉、盤子,服務員會馬上換一套餐具,在服務員看來,顧客擦拭餐具是被認為餐具不幹凈。 男女同行,男的應走在外側,即靠車行道一邊,使女的多一分安全感;開始行走時應讓女士先行。 出入商店等公共場所,男士應該為女士開門;年輕的應該為老年人開門。乘車坐船,男士應向女士讓座;男女同座不要旁若無人地大聲喧嘩。 另外,還需要注意一些小動作。如翹拇指,在我國和其他一些國家表示稱讚、了不起、第一的意思,而在美國、法國表示攔路搭車;伸食指和中指,在我國表示第二或數目字「2」,在英國則有兩種含義,當做這一手勢時,手掌朝著對方,表示勝利,若手背朝著對方,則表示侮辱;單伸食指在我國表示數字「1」,還用於提請注意,而在美國表示請對方稍等,在澳大利亞則表示「請再來一杯啤酒」。 在我國,食指作彎鉤狀表示「9」,在日本表示小偷;在泰國、菲律賓表示門匙、上鎖;印度尼西亞表示心腸壞、吝嗇;在新加坡是死亡的表示、還表示拳擊比賽中的擊倒。 拇指與食指在我國表示「O」,中指、無名指、小指翹伸直表示「3」。這兩個手勢合在一起,日本、韓國、緬甸是表示金錢;美國則表示同意、了不起、順利;印度尼西亞表示什麼也幹不成和幹不了;突尼西亞用來表示傻瓜、無用。 在我國,人們習慣用點頭表示同意、認可,搖頭表示否定、反對。但在斯里蘭卡、印度、尼泊爾等國,人們卻以搖頭表示同意,點頭表示不同意。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世界各國之間、一國不同地區之間,有些民俗大不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因此到境外旅遊,掌握這些小知識是十分必要的。稱呼 按照國際慣例,在交際場所,一般稱男子為「先生」,稱已婚女子為「夫人」,稱未婚女子為「小姐」,如無法判斷女方婚否,用「小姐」比冒然稱之為「太太」更安全。在外交場合,為了表示對女性的尊重,可以將女性稱為「女士」。這些稱呼均可冠以姓名、職稱、頭銜等,如市長先生、懷特夫人等。對部長以上的高級官員,一般可稱「閣下」;對軍人一般稱軍銜加先生,知道姓名的可冠以姓名;對知識界人士,可以直接稱呼其職稱,或在職稱前冠以姓氏,但稱呼其學位時,除博士外,其他學位(如學士、碩士)不能作為稱謂來用。德國人十分注重禮節、禮貌。初次見面,一定要稱其職銜。如果對方是博士,則可以頻繁地使用「博士」這個稱謂。同美國人打交道時在稱呼上不必拘禮。美國人在非正式場合,不論男女老幼或地位高低,都喜歡直呼對方名字。但在正式場合,如果與對方初識,還是先用正式稱謂,等相互熟悉了或對方建議直呼其名時再改變。日本人習慣用「先生」來稱呼國會議員、老師、律師、醫生、作家等有身份的人,對其他人則以「桑」相稱。在正式場合,除稱呼「先生」和「桑」外,還可稱其職務,以示莊重。對政府官員要用其職務加上「先生」來稱呼。阿拉伯人對稱呼不大計較,一般稱「先生」、「女士」即可。但是由於受宗教和社會習俗等方面的影響,同阿拉伯婦女接觸時不宜主動與之打招呼,多數情況下可以微笑或點頭示意,就算禮節周到。
--------------------------------------------------------------------------------社交禮儀常識 穿在各國 隨著國際交往迅速擴大到民間,了解服裝的民族特色,順應各國的一般風俗,也是服裝禮儀不可或缺的內容。 人們常說:「巴黎是世界時裝的櫥窗。」的確,國外服裝款式與設計當首推法國。法國的時裝,以女裝的奇特、男裝的素雅、童裝的活潑而享譽全球。法國時裝,一是選料精良,二是設計大膽。時裝大師們對生活的觀察深刻,對人們的需求敏感,敢於標新立異,使法蘭西民族的時裝走在了世界服裝行業的前列。 美國著裝的隨便是舉世聞名的。美國人崇尚個性自由,著裝喜好隨意舒適。美國最有代表性的服裝要算牛仔褲。這種被譽為「20世紀偉大發明」的服裝,早年在美國的淘金者中流行,後傳至歐洲,現已風靡世界。當然,美國人的穿衣隨便並非不講規矩,但他們的著裝習俗迎合了向舒適多樣化發展的趨勢,在世界上的影響不可小看。 和服是日本民族最珍愛的傳統服裝。它在造型上有其規範化的特點,不受時裝的影響,14世紀以來式樣一直沒有變化。雖然今天日本人的日常服裝早已為西服所替代,但在婚禮、慶典、傳統花道、茶道以及其他隆重的社交場合,和服仍是公認的必穿禮服。 印度莎麗具有悠久的歷史和不凡的藝術魅力。用印度絲綢製作的莎麗一般長5.5米,寬1.25米,兩側有滾邊,上面有刺繡。莎麗通常圍在婦女長及足踝的襯裙上,先從腰部圍到腳跟成筒裙狀,然後將末端下擺披搭在左肩或右肩。婦女穿莎麗不僅舒適涼爽,而且能掩蓋其體態缺陷,突出其內在魅力。在菲律賓,男人們通常穿一件寬大的帶褶襯衣,當地人稱它為「巴龍」,這種襯衣在熱帶地區的拉美國家也很流行;印尼人穿一種叫「巴蒂克斯」的寬鬆襯衣,襯衣有漂亮的圖案,休閑或正式場合都能穿;土耳其人的服裝雖然已日趨歐化,不過傳統的燈籠褲仍為人們所喜愛。而被蘇格蘭人推崇的男子短裙,雖然平時已很少有人穿著,但到節日和喜慶的日子,男人們依然會穿上它翩翩起舞,連王室成員也不例外.
--------------------------------------------------------------------------------社交禮儀常識 怎樣吃西餐 湯 喝湯不能發出聲音,用湯匙應從里往外舀著喝,千萬不要端起湯盤直接飲用。 麵包與義大利麵條 麵包通常與黃油搭配,吃時將麵包掰成幾小塊,抹上黃油,用手拿著吃,不要拿著整個麵包咬著吃,應抹一塊,吃一塊。吃義大利麵條時可叉子、調羹並用,用叉子慢慢挑起少量(四五根)麵條,將其繞在叉齒上成團狀,同時以調羹輔之,即可方便地進食。 肉與魚 西餐中的肉一般都是大塊的,無論是羊排、牛排還是豬排都要用刀叉將其切成小塊,邊切邊吃,不要一口氣都切成小塊後再吃,也不要用叉子將整塊肉夾至嘴邊,邊咬邊吃。吃雞或龍蝦可以用手,小雞、鵪鶉、田雞的腿骨頭很小,可用手抓著吃,也可用叉子,但骨頭需用手指從口中取出。西餐中的魚一般都已去了骨刺,吃起來很方便,對少量小刺,應用手捏出放在盤子上,不能直接往盤中吐。 沙拉 既可作第一道菜,又可作配菜和間隔菜。對沙拉中大塊(片)的蔬菜,可用叉或刀切成小塊(片)。對沙拉中的豌豆可以左手持叉,右手持刀,用刀把豌豆推到叉子上。而美國的吃法乾脆就用叉子舀著吃。 甜點與水果 蛋糕、西餅用小甜食叉子,冰淇淋、布丁等用甜點調羹。許多國家把水果作為甜點或隨甜點一起送上,通常為水果沙拉或拼盤。若是未加工的水果,則應以刀叉配合使用:梨或蘋果不能整個去皮,應用刀先切成四到六塊,削皮去核後再吃;香蕉應先剝皮,再切成數段食用。在沒有刀叉時,可用手將果核從嘴中取出,放在果盤邊上,不能直接吐在餐桌上。咖啡與茶 西餐的最後一道「菜」是咖啡和茶。喝咖啡時可以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小碟,也可以只端杯子,將小碟留在台上,喝完一口後,一定要把杯子放回碟上。茶匙僅用於攪拌,用完即放回茶碟,不能用它舀著喝。飲用中國的綠茶、薄荷茶不加任何東西,如果是印度茶、黑茶或英國紅茶則可以加少量的奶和糖。
推薦閱讀:
※社交暗語你懂多少?
※避免這幾點,你也可以成為社交達人!!
※歐美國家的社交禮儀
※Facebook推出VR社交平台Spaces,VR社交會不會成為趨勢?
※盛產社交女王的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