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時常聽到家長在議論自己的孩子:現在的孩子太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忌他人感受;現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太差,壓力一大就垮。有些孩子不夠自覺主動,樣樣事情要父母推著走;有些孩子認為凡事理所當然,不領情不感恩;有些孩子脾氣不好,動不動就和人吵嘴打架。
日前,泉州心怡心理諮詢中心資深心理諮詢師林鋒在市兒童婦女活動中心,針對這些問題,為家長們上了一堂精彩的關於提升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講座,旨在為市民排憂解難!
提出智商(EQ)一詞的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博士發現,一個善於調節自己情緒的孩子,學習主動、注意力更易集中、人際關係和諧、社交能力強。由於善於自我情緒調整,因此個人抗壓力抗挫折能力也強,更容易感到快樂與幸福。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後,獲得成功和幸福的幾率將大大提升。
那麼,如何才能從小培養孩子自我管理情緒的能力呢?
□早報記者 賴小玲 實習生 林揚陽 通訊員 林鋒 文/圖
父母應該自我完善
現場,林鋒引導大家,很多人都表示: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自己的脾氣、情緒處理方式都會和自己的父母越來越像,甚至在情緒中所說的話、表情、方式都極其相似。這是為什麼呢?有句老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情緒管理能力並非父母的勸說教導、老師的教育訓練就能得到提升,最主要還在於家長的言傳身教。孩子從小就一刻不停地從父母身上學習如何表達、發泄或處理情緒。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是作為父母的我們,自我完善的過程。
許多家長都對孩子放假喜歡看電視玩手機憤恨不已,卻又無可奈何。其實這就是家長「示範」作用的直接後果。現代人手機不離身,隨時看微信刷微博。在家就窩在電腦前鬥地主,其實都是在向孩子示範如何打發時間。因而父母也需要不斷完善自身,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來討論關於電視電腦手機的時間安排問題,和孩子一起去貫徹實施。孩子之所以會沉迷,和生活的單調有關,如果可以引導孩子興趣,儘可能地為他提供其他打發放假時間的方式,諸如鍛煉、社交等,孩子自然就不會將注意力集中在電腦手機等方面了。
不少家長還存在「孩子不愛做家務,老是逃避或應付了事怎麼辦?」這樣的憂慮。林鋒表示,有些家長習慣當監工,其實如果父母能夠轉變思維,和孩子一起做家務,相互分工協作,一邊做一邊聊天,做家務反而成了很好的親子溝通時刻。如果是比較小的孩子,給他們專用的家務工具更能激發他們做家務的熱情。同時,當孩子做家務時,要具體且有針對性地表揚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包容孩子的情緒
管理情緒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包容孩子的情緒。有的家長擔心包容會加劇孩子的錯誤行為,其實這裡有一個原則:不允許孩子的錯誤行為,但是包容孩子的情緒。林鋒老師舉了以下幾個對話為例:
例一:否認孩子的情緒。
小明:作業太難做了。
爸爸:這很簡單,你再想想。
媽媽:一點困難都克服不了。
小明:讀書真無聊。
媽媽:怎麼會呢?如果可以的話,媽媽現在真的很想再回學校讀書。
爸爸:讀書無聊難道打工就很有趣?
「這樣的說話方式不但不能讓孩子去解決難題或愛上學習,反而讓孩子積壓了厭煩甚至怒火,不利於調整情緒,甚至開始厭學。」對此,林鋒點評道。
例二: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
小明:作業太難做了。
爸爸:確實,這題目讓人有些頭疼。
小明:讀書真無聊。
媽媽:只是這一課沒有引起你的興趣而已。
林鋒建議,應該承認孩子的感受,當孩子的感受被認可,心情就會比較平和,解決問題的機會更大。這樣,媽媽在承認孩子情緒的同時縮小了打擊面,讓孩子明白只是「這一課」沒有什麼意思,下一課說不定還有精彩內容。如此,不僅讓孩子容易接受,同時也讓孩子的心態更為積極。
幫助孩子理解
有些家長常常為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沒有時間觀念感到頭疼。提及此,林鋒介紹道,孩子的時間觀念是在9-10周歲前後才開始建立並完善起來的。小一些的孩子還不具備較強的時間感,最好的方式是用視覺、聽覺等外界刺激物幫助孩子理解時間。比如,對一個6歲的孩子說:「你再玩10分鐘就去洗臉好嗎?」孩子一般情況下會超時。也許這樣說會更好:「你看看,當時鐘那個最長的腿跑到10的位置時我就帶你去洗臉,好嗎?」這樣的視覺效果更容易讓孩子理解並配合。
對於一些拖拉的孩子來說,常常是皇帝不急太監急。家長常常會替代孩子負責,承擔了孩子的過錯,反而使孩子認為自己沒有錯誤從而一如既往地拖沓。有時讓自然結果懲罰孩子是更合適的方法,比如孩子賴床,就讓他遲到自己去承受老師的批評,這也是教會孩子自我負責。當然,也可以尋找閃光點:當孩子做好時,及時地肯定和鼓勵他,會強化孩子的正確表現。
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孩子的行為規範,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的提高,從父母以身作則的情緒管理開始。
承認情緒的存在,有意識地調整情緒,在情緒中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需求……父母的成長腳步可帶動孩子的成長,帶動孩子無限潛能的發揮!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