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英國人只來過中國一次,僅用三句話,就直接點破康乾盛世的假相
文 | 陳飛
提要: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鼎盛的王朝並不稀缺,但後人稱之為盛世的主要有五個。漢文帝和漢景帝開創的「文景之治」,讓漢王朝擁有了和匈奴掰手腕的實力,一舉將這個游牧民族打的四分五裂,不敢南下而牧馬;隋朝隋文帝的「開皇之治」雖然讓繼任者楊廣敗光了家底,但是它很好地修復了數百年分裂勢力造成的毀壞,二十多年裡就讓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由祖孫兩代君王完成,其中還有武則天統治的武周時期貢獻,唐朝在百年內完成了國力的井噴式增長,讓世界都看到了中國的鼎盛。而我們今天要說到的主角,就是飽受爭議的最後一個鼎盛王朝--「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統治下,清朝度過了一百三十四年之久,將封建統治維護到了大清巔峰的時刻。這個時候,三代皇帝做過的改革令清朝國力增強,社會持續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中國的疆域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遼闊。當然,我們這裡敘述的只是支持「康乾盛世存在」觀點的論據,在史學界還是有很多不同意見存在的。
最早,從1793年大英帝國派遣使團抵達乾隆統治的清朝時,一位外國人就提出了相似的觀點。他是使團的團長馬戛爾尼,當時英國政府想要通過談判來達到與清朝友好通商的目的,就派遣了這位曾經在俄國有過良好外交戰績的使者前去面見乾隆皇帝。令馬戛爾尼吃驚的是,大英帝國的政府完全高估了清朝的實力,在他看來,清帝國在大英帝國的海上艦隊面前是不堪一擊的。
歐洲是有很多中國迷的,歐洲的學者們都號召大家向中國學習,與中國接軌。伏爾泰說,「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馬戛爾尼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成長起來的中國迷,所以在他見到乾隆的時候,滿心的歡喜轉變成了無盡的鄙視。馬戛爾尼帶著自己精挑細選的禮物準備送給乾隆皇帝,每一樣都是歐洲先進的器械,有蒸汽機、織布機、棉紡機、望遠鏡、熱氣球、秒錶,地理信息齊全的大型地球儀,天體運行儀,迫擊炮、榴彈炮、連發手槍,等等。馬戛爾尼望著乾隆皇帝,希望這位中國的統治者可以眼前一亮,發現歐洲和中國之間的商機。可是乾隆皇帝感興趣的是什麼呢?英國使團里一位熟悉中文的12歲小男孩,還特意讓這個可愛的小傢伙摸了摸他的「龍膝」。
馬戛爾尼崩潰了,我們這些最先進的技術,比不上一位「嘩眾取寵」的小男孩?在乾隆看來,是這樣的。你們這些「小國」來中國是覲見我皇帝來了,你們是示弱的一樣,咱們不是平等的主體。所以,貿易什麼的就別想了,來來來,朕送你們些東西,大老遠來一趟也不容易。至於你們帶過來的,也一併帶回去了,我們天朝上國是用不上的。
馬戛爾尼內心真的是羞憤難當,一方面是為自己,一方面是為乾隆。他在抵達紫禁城的路上看的一清二楚:清朝的老百姓對英國使團丟棄的腐爛動物屍體都感興趣,紛紛爭搶著要帶回家去;天津到北京一路上周邊都只有土坯房,圍觀英國使團的老百姓也是面黃肌瘦,和馬戛爾尼看見的英國老百姓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到了北京城,他才終於找到馬可波羅所說的「中國遍地是黃金」。原來,只有清帝國的貴族階級才能夠擁有幸福的生活。
於是,馬戛爾尼在自己的書中寫道這樣三句話:「清政府的政策和自負有關,它想凌駕於各國之上,但卻鼠目寸光,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進步。」「中國普通老百姓生活還是比較貧困的,人人都很瘦,我們在中國人身上很少能看見英國公民那樣的啤酒大肚,或者英國農民那種喜氣洋洋的臉。」「中國是一個神權專制帝國,它翻來覆去只是一座雄偉的廢墟。人們生活在最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懼之中。他們給婦女裹腳,殘殺嬰兒,統治者殘酷卻膽怯。中國最終將重新墮落到野蠻和貧困的狀態。」
這就是外國人對康乾盛世的第一手評價,馬戛爾尼的預言也在1840年應驗了。有趣的是,當時摸了乾隆皇帝「龍膝」的小男孩喬治·小斯當東,正是英國議會裡堅定的對清主戰派。他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中國聽不懂自由貿易的語言,只能聽懂炮火的語言。」
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嗎?或許正如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周思源教授說的那樣:「康乾盛世只能稱之為「康乾之治」。」在封建統治方面,它完成得很完美,但是,要想稱之為盛世。它必須達到漢、唐、明那樣對外的強勢,那樣藏富於民的雄厚國力。康乾盛世,做得到嗎?
創作不易,請支持作者文章的原創性,切勿抄襲。課堂內淺談歷史,課堂外趣說歷史。請關注「陳老師工作室」唯一微信公眾平台:lishichenlaoshi,我們期待與您的第一次溝通。
推薦閱讀:
※康乾盛世:把工業革命和思想啟蒙關在門外
※我們眼中的「康乾盛世」在英國人眼中是如此可笑。
※雙女主奇幻大劇,歷史架空聞香榭
※乾隆盛世圖
※一直希望能有一座這樣充滿了古風的現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