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格律通則

格律通則  

2009-11-16 16:13:38|  分類: 詩詞格律 |字型大小 訂閱

 

 

〖 簡介 〗

  最早的中國詩歌並沒有格律的限制,到了唐朝,由於以詩歌作為科舉的手段,出現了對音韻句法的嚴格規定,稱為格律。自此,中國古典詩詞在形式上和藝術上都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詩詞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音調、用韻、章法。其中以音調最為重要。學習和了解詩詞格律對我們的創作來說是很重要的。會用才能活用,不會用只能亂用。

  下面將需要了解的詩詞格律常識總結在下面,這些也是最基本的東西了。

  以下所說的詩詞格律,只是學寫舊體詩的人應該了解的基本知識,但今天的學校教育已經基本沒有這方面的課程了,只有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會涉及其中一小部分東西,因此,您看了下面的介紹一時不明白是絕對正常的,而且您也不必要去深究它。

  重要說明:為了追求格律的嚴謹約束了您的靈感才是最不值得的。今天的人學寫舊體詩,即不需要也沒必要嚴格按照格律的約定的。即使在古代,優秀的騷人墨客也大膽衝破格律的束縛創作出大量優秀的「變體」出來。

〖 名詞 〗

古體詩

  就是我們所說後面要說的「古風」。它產生最早,形式多變,沒有規則的限制,比較自由。

舊體詩、近體詩、今體詩

  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千萬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

詩餘

  指「詞」而言,有長調、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詞牌」作為格式的標誌。

〖 平仄 〗

「平仄」是現代人寫舊體詩的第一大障礙,但只要明白其規律,平仄也是不難掌握的。

 「平仄」就是古人對聲調的區分,以今天的普通話來說,「平」就是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仄」就是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以兩句詩來做例子: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句)

    這兩句詩中「無邊」、「蕭蕭」、「長江」、「來」是平聲,「落木」、「下」、「不盡」、「滾滾」則屬仄聲,由此,構成七言律詩的其中一個標準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你可能會說,不對呀,「不盡」的「不」字讀第二聲(陽平),應該是平聲啊?沒錯,今天普通話來讀,「不」字確實是平聲字,但古代讀音與今天有所不同,古音的「不」是屬於另外一種聲調——「入聲」,古人將入聲」歸入「仄聲」裡面,所以,杜甫的這兩句是是完全合乎「格律」的要求的。只是今天「入聲」字在普通話里已分別變成其他三種聲調,那怎麼區分呢?不用區分,就按今天的讀音,將「不」歸入平聲就可以了。不過,在有些方言中,如廣東方言,還保留著大量的入聲字,象「月」「一」「十」等,如果你能去分清楚的話,作為仄聲使用也是可以的。入聲字的特點,是發音短促,如此而已,南方人應該很輕易的分辨出來,但北方人就可能有些糊塗了。

平聲字例:西、風、天、無、弓、安

仄聲字例:遠、劍、信、總、電、客

入聲字例:出、業、設、速、入、傑

再次強調,沒法分辨入聲字的朋友就按普通話中的發音來用好了,反正我們寫近體詩又不是給古人看的。

〖 句式 〗

句式實際上並非詩詞格律的內容,沒有嚴格的約束,學者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句式是以句子的「意義單位」而言。

五言句式以「二三式」最常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李白)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也有很複雜的句式,偶爾用之可起抑揚頓挫之妙: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後庭花/一曲;(劉禹錫)

念/爾/獨何之;(崔塗)

七言句式以「四三式」最常見:

天外黑風/吹海里,浙東飛雨/過江來;(蘇軾)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姜夔)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

也有複雜的情況:

李將軍/是/舊將軍;(李商隱)

可憐/無定河邊/骨;(陳陶)

可見古人寫是在句式上是不依成法、力求多變的,這一點才是我們學習「句式」的目的。

〖 壓韻 〗

  在古代,詩韻跟詞韻是不同的,無論在韻字的選擇、韻腳的安排,以及對待壓韻的寬容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別。古韻跟今韻也有較大變化,比如在古代,「東」跟「冬」是不同韻部的字,「花」跟「斜」反而可以通壓。但我們今天學寫近體詩就沒必要深究那麼多了,只要按照普通話的韻腳來使用就可以了。

  關於押韻詳見 詩韻舉要 和 詞韻舉要

〖 對仗 〗

對仗是近體詩的重要因素,對於增強詩歌的整齊美和聲律美極為重要。

對仗的要求,相對的兩句必須句式相同,詞性一致,平仄根據體裁不同也要符合各自的規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晏幾道)

第一句,「明月」對「清泉」,「松間」對「石上」,「照」對「流」,句式一致;第二句,「花」對「蓬」屬名詞植物對,「徑」對「門」名詞屬器物對,「不曾」對「今始」,「緣」對「為」屬人事對,「客」對「君」屬人倫對,「掃」對「開」屬動詞對;第三句,「無可奈何」對「似曾相識」屬連綿詞對。

古人對「對仗」總結出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我會逐漸增加這方面的介紹。

〖 謀篇 〗

謀篇指詩詞的結構章法而言。對於詩,前人總結的經驗很多,但歸結起來一般不出「起」、「承」、「轉」、「合」四字。

如賀知章《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起)鄉音無改鬢毛衰。(承)

兒童相見不相識,(轉)笑問客從何處來。(合)

甚至一句之中也有「起承轉合」的安排。如:「少小(起)離家(承)老大(轉)回(合)」。當然,「起承轉合」並非不易之法,形式畢竟要為內容服務。

詞的章法,因為體例繁多,變化各異,比較難以分清「起承轉合」,所以前人論詞,多從「過片」入手。詞除小令之外,都是分片的,從上片過渡到下片就是「過片」,又叫「換頭」。

詞的「過片」以銜接緊密、自然為要,以能翻出新意為上。如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上下片意脈不斷,下片更出新意。

 

詩詞格律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

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

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

  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於要說明什麼是韻,那卻

不太簡單。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拼音字母,對於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

  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於漢語拼音中所謂的韻母。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

拼音字母拼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 g是

聲母,ōng 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後面的。我們再看「東」

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聰」c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

是ong,所以它們是同韻字。

  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

同一位置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試看下面一個例子: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掃凈無苔(t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lái)。這裡「苔」、「栽」和「來」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ai。繞字不押韻,因為「繞」字拼起來是rào,它的韻母是 ao,跟「苔」、「栽」、「來」不是同韻字。依照詩律,象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還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這種i、u、ü 叫做韻頭,不同韻頭的字也算是同韻字,也可以押韻。例如: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má), 村莊兒女各當家(jiā)。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guā)。

「麻」、「家」、「瓜」的韻母是 a、ia、ua。韻母雖不完全相同,但它們是同韻字,押起韻來是同樣諧和的。

 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同類的樂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複,這就構成了聲音迴環的美。

 但是,為什麼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常常覺得它們的韻並不十分諧和,甚至很不諧和呢?這是因為時代不同的緣故。語言發展了,語音起了變化,我們拿現代的語音去讀它們,自然不能完全適合了。例如:

山 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去深處有人家(jiā)。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韻字,但是,唐代「斜」字讀xiá(s 讀濁音),和現代上海「斜」字的讀音一樣。因此,在當時是諧和的。

又如:江面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qī)。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ér)。

在這首詩里,「朝」和「兒」是押韻的,按今天的普通話去讀,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韻了。如果按上海的白話音念「兒」字,念象ní音(這個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諧和了。今天我們當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不過我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才不至於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諧和的。

 古人押韻是依照韻書的。古人所謂「官韻」,就是朝廷頒布的韻書。這種韻書,在唐代,和口語還是基本上一致的,仿照韻書押韻,也是較合理的。宋代以後,語音變化較大,詩人們仍舊依照韻書來押韻,那就變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們如果寫舊詩,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韻書來押韻。不過,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卻又應該知道古人的詩韻。在下文律詩的韻、詞韻及古體詩的韻里,我們還要回到這個問題上來講。

 

詩詞格律

四聲 

 四聲,這裡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心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裡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 ,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里,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里,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里,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還。

    譽,平聲,動詞,稱讚;去聲,名詞,名譽。

    污,平聲,形容詞,污穢;去聲,動詞,開臟。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

      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漢」、「看」字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總是讀去聲。也有比較複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文我們就討論平仄問題。

詩詞格律

平仄

知道了什麼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憑什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特別明顯。

  例如毛主席《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關於詩詞的平仄規則,下文律詩的平仄及詞的平仄中還要詳細討論。現在先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麼,問題就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里,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象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併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併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併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於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麼入聲字在你的方言里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麼,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里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

  注意,凡韻尾是 -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就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個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

詩詞格律

對仗

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這是「對仗」這個術語的來歷。

  對偶又是什麼呢?對偶就是把同類的概念或者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例如「抗美援朝」,「抗美」與「援朝」形成對偶。對偶可以句中自對,又可以兩句相對。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兩句相對。一般來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對偶的一般規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仍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例:「抗」、「援」、「保」、「衛」都是動詞相對,「美」、「朝」、「家」、「國」都是名詞相對。實際上,名詞還可細分為若干類,同類名詞相對被認為是工整對偶,簡稱「工對」。這裡「美」與「朝」都是專有名詞,而且都是簡稱,所以是工對;「家」與「國」都是人的集體,所以也是工對。「保家衛國」對「抗美援朝」也算工對,因為句中自對工整了,兩句相對就不要求同樣工整了。

  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齊的美。漢語的特點特別適宜於對偶,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複音詞,其中的詞素也有相當的獨立性,容易造成對偶。對偶既然是修辭手段,那麼,散文與詩都用得著它。例如《易經》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乾文言》)《詩經》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採薇》)這些對仗都是適應修辭的需要的。但是,律詩中的對仗還有它的規則,而不是象《詩經》那

樣隨便的。這個規則是:

    ⑴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的;

    ⑵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複①。

因此,象上面所舉的《易經》和《詩經》的例子還不合於律詩對仗的標準。上面所舉毛主席《長征》詩中的兩句:「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才是合於律詩對仗的標準的。

  對聯(對子)是從律詩演化出來的,所以也要適合上述的兩個標準。例如下面這副對子: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出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裡上聯(出句)的字和下聯(對句)的字不相重複,而它們的平仄則是相對

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辭方面來說,這副對子也是對得很工整的。「牆上」是名詞帶方位詞,所對的「山間」也是名詞帶方位詞。「根底」是名詞帶方位詞③,所對的「腹中」也是名詞帶方位詞。「頭」 對「嘴」,「腳」 對「皮」,都是名詞對名詞。「重」對「尖」,「輕」對「厚」,都是形容詞對形容詞。「頭重」對「腳輕」「嘴尖」對「皮厚」,都是句中自對。這樣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更顯得特別工整了。

  關於詩詞的對仗,在下文律詩的對仗及詞的對仗中還要詳細討論,現在先談到這裡。

①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複。例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

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對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複。

②字外有括符的,表示可平可仄。 ③「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結構。

寫作「根底」仍是平行結構。我們說是名詞帶方位詞,是因為這裡確是利用了

「底」也可以作方位詞這一事實來構成對仗的。

 

詩律淺說

·方舟子·

【近體、古體】

   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古人這麼叫,我們現在也跟著這麼叫,雖然它其實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齊梁體」,就被稱為古體。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古體和近體在句法、用韻、平仄上都有區別:

  句法:古體每句字數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齊)都有,每首的句數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律詩規定為八句,絕句規定為四句,多於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用韻:古體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體每首隻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句押韻,也可以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近體只在偶數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餘的奇數句都不能押韻;古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一般只用平聲韻。

平仄:古、近體最大的區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唐以後,古體也有講究平仄,不過未成規律,可以不管。

古體詩基本上無格律,所以以下只講近體詩。

【用韻】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後一切韻書的鼻祖。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共有二百餘韻。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並不完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郁編的《平水韻》,以後的詩人用韻也大抵根據《平水韻》。《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並不存在聲調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屬於不同韻的,在現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餚和豪,先、鹽和咸,庚和青,寒和刪,等等。

  如果我們具體看一看各個韻部裡面的字,又會發現一個相反的情況:古人認為屬於同一韻的,在今天讀來完全不押韻。比如杜甫《三絕句》第一首(以下引詩均以杜詩為例,不再註明):

楸樹馨香倚釣磯,

斬新花蕊未應飛。

不如醉里風吹盡,

可忍醒時雨打稀。

「飛」和「稀」在平水韻中同屬五微,但在普通話讀來並不押韻。

又如第二首:

門外鸕鶿去不來,

沙頭忽見眼相猜。

自今以後知人意,

一日須來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韻》中同屬十灰,但在現在普通話中也不押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是近體詩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

酒渴愛江清,

余甘漱晚汀。

軟沙倚坐穩,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隨行帳,

華音發從伶。

數杯君不見,

都已遣沈冥。

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屬下平聲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這叫做借鄰韻發端,在晚唐開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

現代人寫近體詩,當然完全可以用今韻。如果要按傳統用《平水韻》,則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讀古詩更是如此。這些不同,有時可以藉助方言加以區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讀多背了。

【四聲】

漢語聲調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現。梁武帝曾經問朱異:「你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麼意思?」朱乘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中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

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梁武帝接著又問:「為什麼『天子壽考』不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時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麼是入聲。

 那麼什麼是入聲呢?就是發音短促,喉嚨給阻塞了一下。一類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類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閩南語和粵語中,還完整地保留著這四種入聲,在吳語中則都退化成了較不明顯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聲,並不真地發出t,p,k音。塞音在發音時要先把喉嚨阻塞一下,然後再送氣爆破出聲。在入聲中,只有阻塞,沒有送氣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語在發這個詞時,並不真地發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說是一種入聲。

  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原來發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比如「乙、億、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在普通話讀來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分得清清楚楚,分別讀做ik,it,ip)。

入聲的消失也導致了古、今音聲調的不同。一部分古入聲字變成了現在的上、去聲字,還屬於仄聲,我們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卻變成了平聲字(陰平或陽平),這就值得我們注意了。前面「天子萬福」的「福」字就是這種情況。常見的入聲變平聲字有:

一畫:一

二畫:七八十

三畫:兀孑勺習夕

四畫:仆曰什及

五畫:撲出發札失石節白汁匝

六畫:竹伏戍伐達雜夾殺奪舌訣決約芍則合宅執吃汐

七畫:禿足卒局角駁別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畫:叔竺卓帛國學實直責詰佛屈拔刮拉俠狎押脅傑迭擇拍迪析極刷

九畫:覺(覺悟)急罰

十畫:逐讀哭燭席敵疾積脊捉剝哲捏酌格核賊鴨

十一畫:族瀆孰斛淑啄脫掇郭鴿舶職笛襲悉接諜捷輒掐掘

十二畫:菊犢贖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鑿博晰棘植殖集逼濕黑答插頰

十三畫:福牘輻督雹厥歇搏窟錫頤楫睫隔謫疊塌

十四畫:漆竭截牒碣摘察轄嫡蜥

十五畫: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額

十六畫:橘轍薛薄繳激

十七畫:擢蟋檄

十九畫:蹶

二十畫:籍黷嚼

講保留有入聲的方言的人,要識別這些入聲字自然毫無困難,只要用方言來念就行。對講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據聲旁進行歸納幫助識別,比如「福幅輻蝠」「繳激檄」,但大多數還是只能死記硬背。現代人寫舊體詩,完全可以根據現代四聲來寫。但寫舊體詩本來就是因為好古,有人願根據古代四聲來寫,也無可厚非,那就要特別注意這種入聲變平聲的字了。用普通話讀古詩,碰到這種字怎麼辦呢?我以為,為了保持聲調的和諧,不妨讀成去聲。去聲較低沉,再讀得短促一些,聽上去就有點象入聲了。實際上,這類入聲字,有的人就習慣讀成去聲,如「一、幅、輻」,很多人都讀成去聲。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聲字,在普通話中都讀成了去聲。上聲和去聲都屬仄聲,我們可以不管這一類字。但是還有一種聲調變化必須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聲字,現在讀成了仄聲字。如《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獨宿江城臘炬殘。

永夜角聲悲自語,

中天月色好誰看。

風塵荏苒音書絕,

關塞蕭條行路難。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強移棲息一枝安。

第四句的韻腳「看」就是平聲字,我們讀時最好也讀成陰平才順口(現代「看守」的「看」仍讀陰平)。

又如《夜宴左氏庄》:

風林纖月落,

衣露凈琴張。

暗水流花徑,

春星帶草堂。

檢書燒燭短,

看劍引杯長。

詩罷聞吳詠,

扁舟意不忘。

最後一句的韻腳「忘」也是平聲,我們讀時也應該讀成平聲才不感到彆扭。至於第六句開頭的「看」雖也是平聲,按今音讀成去聲也無所謂。除了「看、忘」,類似這種在現在一般讀仄聲,而在古代讀成平聲(或平、仄兩讀)的還有:筒縱撞治(動詞)譽(動詞)竣閩紉奔蘊漫翰嘆患跳泡教(使)望醒勝(承受)售叟任(承擔)妊.這些字,如果是在韻腳或是句中平仄關鍵處,都應該讀成平聲。還有極少數字,在現在是平聲,在古代反而是仄聲,如「思」「騎」當名詞時都讀成去聲。象《一百五日夜對月》:

無家對寒食,

有淚如金波。

斫卻月中桂,

清光應更多。

仳離放紅蕊,

想像顰青蛾。

牛女漫愁思,

秋期猶渡河。

第七句的最後一字「思」,就該讀成去聲。

【律句】

漢語雖有四聲,但在近體詩中,並不需要象詞、曲那樣分辨四聲,只要粗分成平仄兩聲即可。要造成聲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才不單調。漢語基本上是以兩個音節為一個節奏單位的,重音落在後面的音節上。以兩個音節為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對於五言來說,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

這兩種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謂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們若要製造點變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後一字移到前面去,變成了: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除了後面會講到的特例,五言近體詩無論怎麼變化,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七言詩只是在五言詩的前面再加一個節奏單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體詩無論怎麼變化,也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這些句型有一個規律,就是逢雙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與第四字相反,如此反覆就形成了節奏感。但是逢單卻可反可不反,這是因為重音落在雙數音節上,單數音節就相比而言顯得不重要了。

   我們寫詩的時候,很難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寫絕句時也許還辦得到,寫八句乃至更長的律詩則幾乎不可能。如何變通呢?那就要犧牲掉不太重要的單數字,而保住比較重要的雙數字和最重要的最後一字。因此就有了這麼一句口訣,叫作「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第一、三、五(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後一字的平仄則必須嚴格遵守。這個口訣不完全準確,在一些情況下一、三、五必須論,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後面我們會談到,但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看如何由這些基本句型構成一首完整的詩。

【粘對】

我們已經知道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怎樣由這些句子組成一首詩呢?

近體詩的句子是以兩句為一個單位的,每兩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類推)稱為一聯,同一聯的上下句稱為對句,上聯的下句和下聯的上句稱為鄰句。近體詩的構成規則就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對句相對,是指一聯中的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 .同理,

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聯,其它各聯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韻,必須以平聲收尾,所以五言近體詩的對句除了第一聯,只有這兩種形式。七言的與此相似。

  第一聯上句如果不押韻,跟其它各聯並無差別,如果上、下兩句都要押韻,都要以平聲收尾,這第一聯就沒法完全相對,只能做到頭對尾不對,其形式也不外兩種: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來看看鄰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來是相同,但是由於是用以仄聲結尾的奇數句來粘以平聲結尾的偶數句,就只能做到頭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聯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聯的上句要跟上一聯的下句相粘,也必須以平聲開頭,但又必須以仄聲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為什麼鄰句必須相粘呢?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變化句型,不單調。如果對句相對,鄰句也相對,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聯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謂齊梁體律詩,就是只講相對,不知相粘,從頭到尾,就只是兩種句型不斷地重複。唐以後,既講對句相對,又講鄰句相粘,在一首絕句裡面就不會有重複的句型了。根據粘對規則,我們就可以推導出五言絕句的四種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二、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三、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四、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言律詩跟這相似,只不過根據粘對的原則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

押韻的五言律詩是: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根據粘對規律,還可以十句、十二句……無限地加上去,而成為排律。

粘對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也就是說,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一般看其偶數字和最後一字即可。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對要比失粘嚴重。粘的規則確定得比較晚,在初唐詩人的詩中還經常能夠見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詩,也偶爾有失粘的,

比如名詩《詠懷古迹》的第二首:

搖落深知宋玉悲,

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

雲雨荒台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

舟人指點到今疑。

第三句就沒能跟第二句相粘。這可能是不知不覺地受到齊梁詩人的影響而一時疏忽。

對的規則在齊梁時就確立了,所以在唐詩中很少見到失對的。現存杜甫近體詩中,只有《寄贈王十將軍承俊》一首出現失對:

將軍膽氣雄,

臂懸兩角弓。

纏結青驄馬,

出入錦城中。

時危未授鉞,

勢屈難為功。

賓客滿堂上,

何人高義同。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個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為失對。這可能是贈詩時未來得及仔細加工而一時疏忽。

還有一種情況,是為了表達的需要而不顧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詩《白帝》:

白帝城中雲出門,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斗,

古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

慟哭秋原何處村?

第二句的第二字本來應該用平聲,現在用了仄聲字「帝」,既跟第一句失對,又跟第三句失粘。但這是有意要重複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犧牲格律了。

【孤平和三平調】

前面講到「一三五不論」並不完全正確,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須論。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這一句的第三個字是可以不論的,用平聲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聲,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在唐詩中極少見到。前引杜詩「臂懸兩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這樣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老杜有意寫過不少拗體近體詩,這種探索另當別論。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聲不可,怎麼辦呢?可以同時把第三個字改成平聲:

仄平平仄平

這樣就避免了孤平。這種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例如《復愁十二首》其三:

萬國尚戎馬,

故園今若何?

昔歸相識少,

早已戰場多。

第二句本該是「平平仄仄平」,現第一字用了仄聲「故」,第三字就必須改用平聲「今」了。

七言詩與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聲,如果用了仄聲,必須把第五字改成平聲,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絕句漫興九首》其一:

眼見客愁愁不醒,

無賴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

便教鶯語太丁寧。

第一句本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現在第三字用了仄聲「客」,第五字就改用平聲「愁」來補救(注意「醒」是平聲)。

所謂「孤平」,是專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這種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聲字,如果用了平聲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近體詩時必須盡量避免,而且無法補救。

同樣,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

只要能夠避免孤平和三平調,「一三五不論」就是完全正確的。

【拗救】

如果仔細看一下前面所舉的近體詩的幾種基本格式,會發現一個規律:在一聯之中,平聲字和仄聲字的總數相等。如果我們在「一三五」這些可靈活處理的地方,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或該用仄聲字而用了平聲字),那麼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對句適當的地方把仄聲字改用平聲字(或把平聲字改用仄聲字),以保持一聯之中平、仄數量的平衡。也就是說,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來就叫拗救。

   前面談到的對孤平的補救屬於在本句自救。還有一種情況,是在對句補救。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這種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聲,往往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來補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變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

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

投詩贈汨羅。

   第三句「鴻雁幾時到」第三字該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聲。七言的與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五字改用平聲來補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變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詩人也喜歡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第七句第一字該平而用了仄聲「曉」,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聲「花」補救。

又如《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

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

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

夷歌數處起漁樵。

卧龍躍馬終黃土,

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該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為平(「三」);

第七句第一字該平而仄(「卧」),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聲(「人」)。

有時候,是本句自救和對句補救混用。比如《解悶十二首》之一:

草閣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飛初。

山禽引子哺紅果,

溪女得錢留白魚。

嚴格的格律應該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詩的平仄為: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這裡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對句補救(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實際上,在「一三五」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見的。象《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風」,但是第一句的「猿」就未救。

  象這樣拗而未救,破壞了一聯之中平仄數量的平衡,但是這些都發生在「一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現孤平或三平調,就是可以容忍的,確切地說不能算拗。另外還有一種拗,出現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這裡不討論。但是有一種拗句,在唐詩中用得相當多,不能不提一下。請看《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

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

投詩贈汨羅。

  第一句本該是「平平平仄仄」,卻寫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平聲,違反了我們一開始就提到的逢雙必反的規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平平仄仄」寫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詠懷古迹五首》,幾乎每一首都用到這種特殊句型。其一:

支離東北風塵際,

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雲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

詞客衰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

暮年詩賦動江關。

第七句是這種句型。其二:

搖落深知宋玉悲,

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

雲雨荒台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

舟人指點到今疑。

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讀為平,就成了這種句型。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第七句還是這種句型。其四:

蜀主窺吳幸三峽,

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裡,

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

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鄰近,

一體君臣祭祀同。

第一句是這種句型。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

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

指揮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終難復,

志決身殲軍務勞。

第五句又是這種句型。由於這種句型用得實在太多(經常用在第七句),幾乎和常規句型一樣常見,我們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當成一種特殊的律句。詩人們之所以喜歡用這種特殊句型,可能是因為常規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中有三個平聲,雖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調,讀起來還是有點彆扭,所以乾脆變一變。值得注意的是,在用這種句型時,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不能不論。

【對仗】

   律詩的四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按照規定,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絕句的兩聯也是可對可不對。排律的首聯可對可不對,中間各聯都必須對仗,最後一聯不對,以便結束。對仗的第一個特點,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

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

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

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

這是首、頷、頸都對仗。首聯第一句沒有謂語,第二句也用無謂語句式相對。頷聯上句的句式是「主謂定賓狀」,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對。頸聯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

又如《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

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

況乃未休兵。

頷聯上句的寫法是把「白露」一詞拆散,下句的寫法也相同,是把「明月」一詞拆散。

對仗的第二個特點,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對。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對仗,在詞、曲中是允許的,在近體詩中則絕不允許。實際上,除非是修辭的需要,在近體詩中必須避免出現相同的字。

對仗的第三個特點,是詞性要相對,也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代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如果要對得工整,還必須用詞義上屬於同一類型的詞(主要是名詞)來相對,比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目對數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人事,生物對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義詞。前面所舉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星」對「月」是天文對,「野」對「江」是地理對,而「垂」對「涌」,「平」對「大」,「闊」對「流」,也都是在詞義上屬於相同類型的動詞、形容詞的相對。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有一些對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象《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

天涯涕淚一身遙。

唯將遲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聖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

不堪人事日蕭條。

首聯「西」對「南」是方位對,「山」對「浦」是地理對,「三」對「萬」是數目對,而「白」對「清」,則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構成了顏色對。這樣的借對,也屬工對。這種諧音的借對,多見於顏色對。比如《秦州雜詩》其三:

州圖領同谷,

驛道出流沙。

降虜兼千帳,

居人有萬家。

馬驕珠汗落,

胡舞白蹄斜。

年少臨洮子,

西來亦自誇。

頸聯以「珠」諧音「朱」,與「白」相對。又如《獨坐》:

悲愁回白首,

倚杖背孤城。

江斂洲渚出,

天虛風物清。

滄溟恨衰謝,

朱紱負平生。

仰羨黃昏鳥,

投林羽翮輕。

頸聯以「滄」諧音「蒼」而與「朱」相對。一聯之中,如果大部分字都對得很工整,其它字就可以對得馬虎一點。比如

《春望》: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玉不勝簪。

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時」和「別」算不上是相對,但其它各字都對得非常工整,合起來也還算是工對。

對於七言來說,第五字可以不拘。比如杜詩《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頸聯「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五字「天」和「老」未對。有一些對仗,表面上看起來不對,實際上是用了別義相對,象這一聯,「朝」對「顧」用的是「朝」的別義來相對,「下」對「臣」,用的是「下」的別義來相對,而不是用它們在句中的意思。另外有一些對仗,要明白其出處才知道是相對。

比如《曲江二首》之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

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

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語風光共流轉,

暫時相賞莫相違。

   頷聯以「尋常」對「七十」似乎不對,其實「八尺曰尋,倍尋曰常」,「尋常」兩字也可當成數目字,與「七十」對得相當工整。象這樣用了別義、典故,要拐一下彎才對上,出人意料的,也屬借對,而且往往被認為是不俗的佳對,與燈謎的「求凰格」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聯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容不同或相反。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作「合掌」,是作詩的大忌。但有時上下句有相承關係,講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來,兩句實際是一句,這稱為「流水對」。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尾聯下句描述的是緊接上句的行程,就是一流水對。又如《秋興》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

奉使虛隨八月查。

畫省香爐違伏枕,

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

已映洲前蘆荻花。

  尾聯也是一流水對。流水對一般也被認為是不俗的佳對,如果尾聯要用對仗,經常就用流水對收住全詩。有時候一句之中也有對仗。如《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一首詩四聯全都用了對仗,而句之中又有對仗,第一句「風急」對「天高」,第二句「渚清」(「清」諧音「青」)對「沙白」,第七句「艱難」對「苦恨」,第八句「潦倒」對「新停」,都是先在本句自對,再跟對句相對。有趣的是,第一句因為押韻,跟第二句在平仄上就無法完全相對,而在字義上卻對得天衣無縫。這首詩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即使僅從形式上看,也當得起此美稱。

 

〖 簡介 〗

  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對於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與寬的不同而已。這也是詩歌同其它文學體裁的最大分別。

 押韻是增強詩歌音樂性的重要手段,近體詩為了使聲調和諧、容易記憶,對於押韻十分講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頒布的專門指導押韻的書,如《唐韻》、《廣韻》、《禮部韻略》、《佩文詩韻》、《詩韻集成》、《詩韻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即世人所謂之「平水韻」。

  但是需要明白,並不值得為遷就押韻而破壞詩句的自然,除非是參加科舉,否則即使偶爾一兩句出韻,古人也是允許的。

〖 名詞 〗

  押韻——所謂押韻(也叫壓韻、叶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

  韻部——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同一韻部內的字都為同韻字。〖 規則 〗

近體詩押韻有較嚴格的規定,總結如下:

1、偶句押韻:

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均可以押韻或不押韻。例如:

      寄揚州韓祚判官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第一二四句押韻。又如:

登樂游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首句並不入韻,二四句押韻。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2、只押平聲韻:

近體詩規定,只能押平聲韻,這幾乎是一條死規矩,事實上以近體詩的體例假如押仄聲字會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覺遵守這一規則。記憶中也沒有任何可供借鑒的反例,所以這裡就不另舉例。

3、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古詩(古風)允許中途換韻,但近體詩不允許這樣。

〖 韻部 〗

「平水韻」共分一百零六韻部,其中平聲韻部分有三十韻部,然而由於古今音調的變化,「平水韻」已經不適合我們今天使用了,我向大家推薦的是《新詩韻》。

〖 避忌 〗

 1、忌重韻,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里重複出現,此乃大忌。

2、避免同義字相押。如一首詩中同時使用「花」、「葩」,「芳」、「香」等。

3、避免出韻,古人寫詩多依官韻,而許多我們認為是同韻的字在官韻中被分別列入不同的韻部之中,如「冬」與「東」之類,如果在同一首詩中相押,即為出韻。這主要是因為古今語音變化的原因,今天已沒有必要在強調這一點了。

〖 唱和 〗

唱和就是依照別人詩中所使用的韻字來押韻做詩,叫做「和韻」或「步韻」,主要有三種方式:

1、次韻:又稱步韻,即用原詩相同的韻字,且前後次序都必須相同,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2、用韻:即使用原詩中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3、依韻:即用與原詩同一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詩詞格律

詩韻舉要

  所收的字大致以杜甫詩集中所用的字為標準,此外酌收一些杜詩中未出現的常用字。一字收入兩韻以上者,註明它在某韻中的意義。如果是同義的,則注「某韻同」。通用字,異體字也擇要加括弧註明。

㈠上平聲

【一東】 東同童僮銅桐峒筒中(中間)衷忠蟲沖終忡崇嵩(崧)戎狨弓躬

宮融雄熊穹窮馮風楓豐酆充隆空(空虛)公功工攻蒙濛朦幪籠(名詞,董韻

同,又動詞獨用)朧聾櫳巃曨洪紅虹鴻叢翁匆蔥聰驄通棕蓬

【二冬】 冬彤農宗鍾鍾龍舂松沖容溶庸蓉封胸凶洶兇匈雍(和也)濃重(重

復,層)從(隨從、順從)逢縫(縫紉)峰鋒豐蜂烽縱(縱橫)蹤茸邛筇慵

恭供(供給)

【三江】 江缸窗邦降(降伏)雙瀧龐舡撞(絳韻同)

【四支】 支枝移為(施為)垂吹(吹噓)陂碑奇宜儀皮兒離施知馳池規危

夷師姿遲龜眉悲之芝時詩棋旗辭詞期祠基疑姬絲司葵醫帷思(動詞)滋持隨

痴維卮螭麾墀彌慈遺(遺失)肌脂雌披嬉屍狸炊湄籬茲差(參差)疲茨卑虧

蕤騎(騎馬)歧岐誰斯私窺熙欺疵貲羈彝髭頤資糜飢衰錐姨夔祗涯(佳麻韻

同)伊追緇箕治(治理,動詞)尼而推(灰韻同)縻綏羲其淇麒祁崎騏錘罹

漓鸝璃驪獮羆貔仳琵枇屍鳷梔匙蚩篪絺鴟踟嗤隋雖睢咨淄鶿瓷萎惟唯廝澌緦

逶迤貽裨庳丕嵋郿劘蠡(瓠勺,齊韻同)氂痍猗椅(音漪,木名)

【五微】 微薇暉輝徽揮韋圍幃闈霏菲(芳菲)妃飛非扉肥威祈旂畿機幾(微

也,如見幾)稀希衣(衣服)依歸葦飢磯欷

【六魚】 魚漁初書舒居裾車(麻韻同)渠余予(我也)譽(動詞)輿餘胥

狙耡(鉏、鋤)疏(疏密)疎(同疏)蔬梳虛噓徐豬閭廬驢諸除如墟於畬淤

妤璵蜍儲苴葅沮齟據(拮据)鶋蕖歔茹(茅茹)洳攄櫚

【七虞】 虞愚娛隅芻無蕪巫於衢儒濡襦鬚株蛛誅殊銖瑜榆愉諛腴區驅軀朱

珠趨扶鳧雛敷夫膚紆輸樞廚俱駒模謨蒲胡湖瑚乎壺狐弧孤辜姑菰徒途塗荼圖

屠奴吾梧吳租盧鱸爐蘆蘇烏污(污穢)枯粗都茱侏徂樗躕拘劬嶇鴝芙苻鄜桴

俘須臾繻吁滹瓠蝴糊鄠醐餬呼沽酤瀘艫轤鸕駑孥逋匍葡鋪殳酥菟洿誣嗚鼯逾

(踰)禺萸竽雩渝貐揄瞿

【八齊】 齊黎藜犁梨妻(夫妻)萋凄悽隄低題提蹄雞稽兮倪霓西棲犀嘶梯

鼙齏齎迷泥(泥土)溪圭閨攜畦嵇躋灘臍奚醯蹊黧(支韻同)醍鵜珪睽

【九佳】 佳*街鞋牌柴釵差(差使)崖涯*(支麻韻同)偕階皆諧骸排乖懷

淮槐(灰韻同)豺儕埋霾齋媧*蝸*蛙*

  (有*號的字,詞韻屬第十部;其餘屬第五部。)

【十灰】 灰恢魁隈回徘(音裴)徊(音回)槐(音回,佳韻同)梅枚媒煤

雷罍隤(頹)催摧陪杯醅嵬推(支韻同)迴虺豗詼培崔纔*開*哀*埃*臺*苔*

該*才*材*財*裁*來*萊*栽*哉*災*猜*孩*騋*腮*

  (有*號的字,詞韻屬第五部,其餘屬第三部。)

【十一真】 真因茵辛新薪晨辰臣人仁神親身賓濱鄰鱗麟珍瞋塵陳春津秦頻

蘋顰銀垠筠巾囷民岷貧蒓淳醇唇倫綸輪淪勻旬巡馴鈞均榛遵循甄宸郴椿鶉嶙

轔磷驎泯(軫韻同)緡邠嚬詵駪呻伸漘寅姻荀詢郇峋氤恂逡嬪皴

【十二文】 文聞紋蚊雲分(分離)紛芬焚墳群裙君軍勤斤筋勛熏曛雲芹欣

芸耘沄氳殷汶閿氛濆汾

【十三元】 元*原*源*黿*園*猿*垣*煩*蕃*樊*暄*萱*喧*冤*言*軒*藩*魂*

袁*沅*援*番*繁*幡*瑤*壎*(塤)騫*鴛*蜿*渾溫孫門尊樽(罇)存敦蹲蹲

 豚村屯盆奔論(動詞)昏痕根恩吞蓀捫

  (有*號的字,詞韻屬第七部,其餘屬第六部。)

【十四寒】 寒韓翰(羽翮)丹單字鞍難(艱難)餐檀壇灘彈殘干肝竿乾(乾濕)

闌欄瀾蘭看(翰韻同)丸完桓紈端湍酸團攢官棺觀(觀看)冠(衣冠)鸞鑾

巒歡(驩)寬盤蟠漫(大水貌)嘆(翰韻同)邯鄲攤?#092;攔磻珊狻

【十五刪】 刪潸關彎灣還環鬟寰班斑蠻顏姦(奸)攀頑山閒艱閑間(中間)

慳患(諫韻同)孱潺

㈡下平聲

【一先】 先前千阡箋天堅肩賢絃弦煙燕(國名)蓮憐田填年顛巔牽妍眠淵

涓邊編懸泉遷仙鮮(新鮮)錢煎延氈羶蟬纏連聯篇偏扁(扁舟)綿全宣鐫穿

川緣鳶捐旋(迴旋)娟船涎鞭銓專圓員乾(乾坤)虔愆權拳椽傳(傳授)焉

韉褰搴汧韆鉛舷躚鵑蠲筌痊悛邅鸇旃鱣禪(參神,逃禪)嬋單(單于)躔顓

燃璉便(安也)翩楩駢癲闐畋鈿(霰韻同)沿蜒臙

【二蕭】 蕭簫挑(挑擔)貂刁凋雕彫鵰迢條髫跳苕調(調和)梟澆聊遼寥

撩寮僚堯宵消霄綃銷超朝潮囂驕嬌焦燋椒饒橈燒(焚燒)遙徭搖謠瑤韶昭招

鑣瓢苗貓腰橋喬妖飄逍瀟鴞驍祧鷦鷯繚獠夭(夭夭)幺邀要(要求,要盟)

颻姚樵僑憔標飆嫖漂(漂浮)剽徼(徼幸)

【三餚】 餚巢交郊茅嘲鈔包膠爻苞梢蛟教(使也)庖匏坳敲胞拋鮫崤啁鵁

鞘抄蝥咆哮

【四豪】 豪毫操(操持)髦絛刀萄猱褒桃糟旄袍撓(巧韻同)蒿濤皋號(號呼)

陶鰲曹遭羔高嘈搔毛滔騷韜繰膏牢醪逃勞(勞苦)濠壕饕洮淘叨咷篙熬翱嗷

【五歌】 歌多羅河戈阿和(平和)波科柯陀娥蛾鵝蘿荷(荷花)何過(經

過,個韻同)磨螺禾珂蓑婆坡呵哥軻(孟軻)沱鼉拖駝跎柁(舵,哿韻同)

佗(他)頗(偏頗)峨俄摩麽娑莎迦靴痾

【六麻】 麻花霞家茶華沙車(魚韻同)牙蛇瓜斜邪芽嘉瑕紗鴉遮叉奢涯(支

佳韻同)誇巴耶嗟遐加笳賒槎(查)差(差錯)楂杈蟆驊蝦葭袈裟砂衙枒呀

琶杷

【七陽】 陽楊揚香鄉光昌堂章張王(帝王)房芳長(長短)塘妝常涼霜藏

(收藏)場央鴦秧狼床方漿觴梁娘庄黃倉皇裝殤襄驤相(互相)湘箱創(創

傷)亡忘芒望(觀望,漾韻同)嘗償檣坊囊郎唐狂強(剛強)腸康岡蒼匡荒

遑行(行列)妨棠翔良航疆糧穰將(送也,持也)牆桑剛祥詳洋梁量(衡量,

動詞)羊傷湯彰璋猖商防筐煌凰徨綱茫臧裳昂喪(喪葬)漳嫜閶絳螿蔣(菇

蔣)韁僵羌槍搶(突也)鏘瘡杭魴肓篁惶璜隍攘瀼亢廊閬浪(滄浪)琅梁邙

旁滂傍(側也)驦當(應當)璫糖滄鶬尪颺泱殃敭佯

【八庚】 庚更(更改)羹盲橫(縱橫)觥彭亨英烹平評京驚荊明盟鳴榮瑩

(徑韻同)兵兄卿生甥笙牲擎鯨迎行(行走)衡耕萌氓甍宏莖罌鶯櫻泓橙爭

箏清情啨精睛菁晶旌盈楹瀛嬴贏營嬰纓貞成盛(盛受)城誠呈程聲征正(正

月)輕名令(使令)並(交並)傾縈瓊崢撐嶸鶊秔坑鏗癭鸚勍

【九青】 青經涇形刑型陘亭庭廷霆停丁仃馨星勝醒(迥韻同)俜靈齡玲伶

零聽(聆聽,徑韻同)汀冥溟銘瓶屏萍熒螢滎扃坰鶄晴硎苓舲聆鴒瓴翎娉婷

寧暝瞑

【十蒸】 蒸烝承丞懲澄(澂)陵凌綾菱冰膺鷹應(應當)蠅繩澠(音繩,

水名)乘(駕乘,動詞)昇升勝(勝任)興(興起)繒憑憑(徑韻同)仍兢

矜徵(徵求)稱(稱讚)登燈(鐙)僧增曾憎矰層能朋鵬肱薨騰藤藤恆棱罾

崩滕縢崚嶒姮

【十一尤】 尤郵優憂流旒留騮劉由游遊猷悠攸牛修脩羞秋周州洲舟酬讐柔

儔疇籌稠邱抽瘳遒收鳩搜(蒐)騶愁休囚求裘仇浮謀牟眸侔矛侯喉猴謳鷗樓

陬偷頭投鉤溝幽虯樛啾鶖鞦楸蚯周躊裯惆餱揉勾韝婁琉疣猶鄒兜呦售(宥韻

同)

【十二侵】 侵尋潯臨林霖針(鍼)箴斟沉砧(碪)深淫心琴禽擒欽衾吟今

襟(衿)金音陰岑簪(覃韻同)壬任(負荷)歆森禁(力能勝任)駸嶔參(音

深,星名,又音岑的陰平,參差)琛涔

【十三覃】 覃潭參(參拜,參考)驂南柟男諳庵含涵函(包涵)嵐蠶探貪

耽龕堪談甘三(數目)酣柑慚藍擔(動詞)簪(侵韻同)

【十四鹽】 鹽檐(簷)廉簾嫌嚴占(占卜)髯謙奩纖簽瞻蟾炎添兼縑沾尖

潛閻鐮蟾黏淹箝甜恬拈砭銛詹蒹殲黔鈐

【十五咸】 咸鹹函(書函)緘岩讒銜帆衫杉監(監察)凡饞芟攙巉鑱啣

㈢上聲

  (注意:許多上聲字現在讀成去聲。)

【一董】 董動孔總籠(名詞,東韻同)澒桶洞(澒洞)

【二腫】 腫種(種子)踵寵壟(隴)擁壅冗重(輕重)冢奉捧勇涌(湧)

踴(踴)恐拱竦悚聳栱

【三講】 講港棒蚌項

【四紙】 紙只咫是靡彼毀燬委詭髓累(積累)妓綺觜此蕊徙爾弭婢侈弛豕

紫旨指美否(臧否,否泰)兕幾姊比(比較)水軌止市徵(角徵)喜己紀跪

技蟻(螘)鄙晷子梓矢雉死履被(寢衣)壘癸趾以已似耜祀史使(使令)耳

里理裏李起杞跂士仕俟始齒矣恥麂枳址畤璽鯉邇氏戺駛巳滓苡倚七跬

【五尾】 尾葦鬼豈卉(未韻同)幾(幾多)偉裴菲(菲薄)匪篚

【六語】 語(言語)圉呂侶旅杼佇與(給予)予(賜予)渚煮汝茹(食也)

署鼠黍杵處(居住,處理)貯女許拒炬楚阻俎沮敘緒序嶼野巨寧褚礎苣舉詎

櫸粔漵御去(除也)

【七麌】 麌雨宇舞府鼓虎古股賈(商賈)蠱土吐(遇韻同)圃庚戶樹(種

植,動詞)煦詡努輔組乳弩補魯櫓睹腐數(動詞)簿五豎普侮斧聚午伍釜縷

部柱矩武苦取撫浦主杜塢祖愈堵扈父甫怒(遇韻同)禹羽腑俯(俛)罟估賭

鹵姥鵡僂拄莽(養韻同)

【八薺】 薺禮體米啟陛洗邸底弟坻柢涕(霽韻同)悌濟(水名)澧醴蠡(范

蠡,彭蠡)禰棨詆觝眯

【九蟹】 蟹解灑楷獬澥枴矮

【十賄】 賄悔改*采*採*彩*綵*海在*(存在)罪宰*醢*餒鎧*愷*待*殆*怠*

倍乃*每載*(載運)

  (有*號的字,詞韻屬第五部;其餘屬第三部。)

【十一軫】 軫敏允引尹盡忍凖隼筍盾(阮韻同)閔憫泯(真韻同)蚓牝殞

緊蠢隕愍矧哂朕(朕兆)

【十二吻】 吻粉蘊憤隱謹近(遠近)忿(問韻同)

【十三阮】 阮*遠*(遠近)晚*苑*返*阪*飯(動詞)偃*蹇*(銑韻同)郾*

巚琬*混本反損袞看遁(遯,願韻同)穩盾(軫韻同)

  (有*號的字,詞韻屬第七部;其餘屬第六部。)

【十四旱】 旱暖管琯滿短館(翰韻同)緩盥(翰韻同)碗懶繖(傘)卵(哿

韻同)散(散布)伴誕罕瀚(浣)斷(斷絕)侃算(動詞)款但坦袒纂

【十五潸】 潸眼簡版琖(盞)產限棧(諫韻同)綰(諫韻同)柬揀板

【十六銑】 銑善(善惡)遣淺曲轉(自轉,不及物動詞)衍犬選冕輦免展

繭辯辨篆勉翦(剪)卷顯餞(霰韻同)眄(霰韻同)喘蘚軟騫(阮韻同)演

件腆鮮(少也)跣緬沔澠(音緬,澠池)繾綣靦殄扁(不正圓,又扁額)

單(音善,姓也,又單父,縣名)

【十七篠】 篠小鳥了曉少(多少)擾繞遶紹杪沼眇矯皎皦杳窈窕裊挑(挑

引)掉(嘯韻同)肇縹緲渺淼蔦嫋趙兆旐繳繚朓窅夭(夭折)悄

【十八巧】 巧飽卯狡爪鮑撓(豪韻同)攪絞拗咬炒

【十九皓】 皓寶藻昌棗老好(好醜)道稻造(造作)腦惱島倒(仆也)禱

(號韻同)擣(搗)抱討考燥掃(號韻同)嫂保鴇稿草昊浩鎬顥杲縞槁堡皂

【二十哿】 哿火舸柁(歌韻同)我娜荷(負荷)可坷左果裹朵鎖瑣墮惰妥

坐(坐立)裸跛頗(稍也)夥顆禍卵(旱韻同)

【二十一馬】 馬下(上下)者野雅瓦寡社寫瀉(禡韻同)夏(華夏)也把

賈(姓賈)假(真假)捨(舍)廈惹治且

【二十二養】 養像象仰朗槳獎敞氅枉顙強(勉強)盪惘兩曩杖響掌黨想榜

爽廣享丈仗(漾韻同)幌莽(麌韻同)紡長(長幼)上(升也)網盪壤賞仿

罔蔣(姓蔣)橡慷漭讜儻往魍魎鞅

【二十三梗】 梗影景井嶺境警請餅永騁逞穎頃整靜省幸頸郢猛丙炳杏秉耿

礦潁鯁領冷靖

【二十四迥】 迥炯挺梃艇醒(青韻同)酩酊並等鼎頂泂肯拯鋌

【二十五有】 有酒首口母*後柳友婦*斗狗久負*厚手守右否*(是否)醜受

牖偶阜*九後咎藪吼帚(箒)垢畝*舅紐藕朽臼肘韭剖誘牡*缶*酉苟丑灸笱扣

(叩)某*莠壽(宥韻同)綬叟

  (有*號的字,在詞韻中兼入麌韻。)

【二十六寢】 寢飲(飲食)錦品枕(衾枕)審甚(沁韻同)廩衽(袵)稔

沈凜懍朕(我也)荏

【二十七感】 感覽攬膽澹(淡,勘韻同)噉(啖)慘(憯)敢頷撼毯黲糝

【二十八儉】 儉焰斂(艷韻同)險檢臉染掩點簟貶冉苒陝諂忝(艷韻同)

儼閃剡琰奄歉芡嶄

【二十九豏】 豏檻範減艦犯湛斬黯范

㈣去聲

【一送】 送送夢鳳洞(岩洞)眾貢弄凍痕棟仲中(射中,擊中)粽諷慟鞚

空(空缺)控

【二宋】 宋用頌誦統縱(放縱)訟種(種植)綜俸共供(供設,名詞)從

(僕從)縫(隙也)雍(州名)重(再也)

【三絳】 絳降(升降)蒼撞(江韻同)

【四寘】 寘置事地誌治(治安,太平)思(名詞)讓吏賜自字義利器位戲

至次累(連累)偽為(因為)寺瑞智記異致備肆翠騎(車騎,名詞)使(使

者)試類棄餌媚鼻易(容易)轡墜醉議翅避笥幟粹侍誼帥(將帥)廁寄睡忌

貳萃穗二臂嗣吹(鼓吹,名詞)遂恣四驥季刺駟泗寐魅積(儲蓄)食(以食

食人)被芰懿覬冀愧匱饋(餽)庇洎暨概質(抵押)豉櫃簣痢膩被(覆也)

秘比(近也)鷙閟啻示嗜飼遺(饋遺)意薏祟值識(意志,記也,又標識)

【五未】 未味氣貴費沸尉畏慰蔚魏緯胃渭匯謂諱卉(尾韻同)毅既衣(著

衣)蝟

【六御】 御處(處所)去(來去)慮譽(名詞)署據馭曙助絮著(顯著)

豫箸恕與(參與)遽疏(書疏)庶預語(告也)踞蕷飫

【七遇】 遇路輅賂露鷺樹(樹木)度(制度)渡賦布步固素具數(數量)

怒(麌韻同)務霧鶩騖附兔故顧句墓暮慕募注駐祚裕誤寐住戍庫護屨訴蠹妒

懼趣娶鑄絝(袴)傅付諭嫗芋捕哺互孺寓吐(麌韻同)赴冱污(動詞)惡(憎

惡)忤晤

【八霽】 霽制計勢世麗歲濟(渡也)第藝惠幣砌滯際厲涕(薺韻同)契弊

斃帝蔽敝髻銳戾裔袂系祭衛隸閉逝綴翳製替細桂稅壻例誓筮蕙詣礪勵瘞噬繼

脆叡(睿)拍毳沴曳蒂睇妻(以女妻人)遞逮棣薊罽係系彗嘒芮蚋薜荔唳捩

糲泥(拘泥)篦嬖穗篲睥睨

【九泰】 泰*會帶*外*蓋*大*(箇韻同)旆瀨*賴*籟*蔡*害*最貝靄*藹*沛

艾*丐*柰*繪膾(鱠)薈太*霈狽汰*林*蕞*

  (有*號的字,詞韻屬第十部;其餘屬第三部。)

【十卦】 卦*掛*懈廨隘賣畫*(圖畫)派債怪壞誡界介芥械薤拜快邁話*敗

稗曬蠆

  (有*號的字,詞韻屬第十部;其餘屬第五部。)

【十一隊】 隊內塞*(邊塞)愛*輩佩代*退載*(年也)碎態*背穢菜*對廢

誨晦昧礙*戴*貸*配妹喙潰黛*吠概*岱肺溉*慨*耒塊在*(所在)耐*鼐*珮玳*

再碓乂刈

  (有*號的字,詞韻屬第五部;其餘屬第三部。)

【十二震】 震印進潤陣鎮刃順慎鬢晉駿閏峻釁(釁)振俊(雋)舜吝燼訊

仞迅趁櫬搢僅覲信軔浚

【十三問】 問聞(名譽)運暈韻訓糞忿(吻韻同)醞郡分(名分)紊慍近

(動詞)

【十四願】 願*論(名詞)怨*恨萬*飯*(名詞)獻*健*寸困頓遁(阮韻同)

建*憲*勸*蔓*券*鈍悶遜嫩溷遠*(動詞)侃*(衎)苑*(阮韻同)

  (有*號的字,詞韻屬第七部;其餘屬第六部。)

【十五翰】 翰(翰墨)岸漢難(災難)斷(決斷)亂嘆(寒韻同)觀(樓

觀)干榦散(解散)旦算(名詞)玩(翫)爛貫半案炭汗贊讚漫(寒韻同,

又副詞獨用)冠(冠軍)灌爨竄幔粲換煥喚悍彈(名詞)憚段看(寒韻同)

判叛渙絆盥鸛畔鍛腕忱館(旱韻同)

【十六諫】 諫雁患(刪韻同)澗間(間隔)宦晏慢盼豢棧(潸韻同)慣串

綻幻瓣莧丱辦綰(潸韻同)

【十七霰】 霰殿面眄(銑韻同)縣變箭戰扇膳傳(傳記)見硯院練煉燕宴

賤饌薦絹彥掾便(便利)眷麵線倦羨奠徧(遍)戀囀眩釧倩卞汴片禪(封禪)

譴善(動詞)濺餞(銑韻同)轉(以力轉動,及物動詞)卷(書卷)甸鈿(先

韻同)電咽旋(已而,副詞)

【十八嘯】 嘯笑照庫存竅妙詔召邵要(重要)曜耀(燿)調(音調)釣吊

叫少(老少)眺誚料療潦掉(篠韻同)嶠徼(邊徼)燒(野火)

【十九效】 效効教(教訓)貌校孝鬧豹罩櫂(棹)覺(寤也)較樂(喜愛)

【二十號】 號(號令,名號)帽報導禱(皓韻同)操(所守也)盜噪灶奧

告(告訴)誥暴(強暴)好(喜好)到蹈勞(慰勞)傲耗躁造(造就)冒掉

倒(顛倒)爆燥掃(皓韻同)

【二十一箇】 箇個賀佐大(泰韻同)餓過(經過,歌韻同,又過失,獨用)

和(唱和)挫課唾播座坐(行之反,又同座)破卧貨沈涴簸軻(轗軻)

【二十二禡】 禡駕夜下(降也)謝榭罷夏(春夏)霸暇灞嫁赦藉(憑藉)

假(借也,又休假)蔗炙(音蔗,炮火,名動)化舍(廬舍)價射罵稼架詐

亞麝怕借瀉(馬韻同)卸帕

【二十三漾】 漾上(上下)望(觀望,陽韻同,又名望,獨用)相(卿相)

將(將帥)狀帳浪(波浪)唱讓曠壯放向嚮仗(養韻同)暢量(度量,數量,

名動)葬匠障瘴謗尚漲響樣藏(庫藏)舫訪貺嶂當(適當)抗釀妄愴宕悵創

(開創)醬況亮傍(依傍)喪(喪失)恙王(王天下,霸王)旺

【二十四敬】 敬命正(正直)令(命令)政性鏡盛(多也)行(品行)聖

詠隆慶映病柄鄭勁競凈竟孟諍獍更(更加)並(合併)聘橫(橫逆)

【二十五徑】 徑定罄磬應(答應)乘(車乘,名詞)贈媵佞稱(相稱)鄧

瑩(庚韻同)證孕興(興趣)剩(賸)憑(蒸韻同)逕甑聽(聆也,青韻同,

又聽從,獨用)勝(勝敗)寧

【二十六宥】 宥候就授售(尤韻同)壽(有韻同)秀綉宿(星宿)奏富*

獸斗漏陋狩晝寇茂舊胄宙袖(褎)岫柚覆(蓋也)救廄臭佑(祐)囿豆竇瘦

漱咒究疚謬皺逅嗅遘溜鏤逗透驟又幼讀(句讀)副*

  (有*號的字,在詞韻中兼入遇韻。)

【二十七沁】 沁飲(使飲)禁(禁令,宮禁)任(負擔)蔭浸譖讖枕(動

詞)甚(寢韻同)噤

【二十八勘】 勘暗(闇)濫啗(啖)擔(名詞)憾纜瞰暫三(再三)紺憨

澹(感韻同)轗

【二十九艷】 艷(艷)劍念驗贍塹店忝(儉韻同)占(佔據)斂(聚斂,

儉韻同)厭焰(儉韻同)墊欠僭釅瀲灧玷(儉韻同)

【三十陷】 陷鑒監(同鑒,又中書監)泛梵懺賺蘸嵌

㈤入聲

【一屋】 屋木竹目服福祿榖熟谷肉族鹿漉腹菊陸軸逐苜蓿牧伏宿(住宿)

夙讀(讀書)犢瀆牘默轂復粥肅碌驌鬻育六縮器幅斛戮畜蓄叔淑菽俶倏獨卜

馥沐速祝麓轆恧鏃簇蹙築穆睦禿縠覆(翻也)輻瀑曝(暴)郁舳掬蹴跼茯複

蝮鵒鵬髑

【二沃】 沃俗玉足曲粟燭屬錄辱獄綠毒局欲束鵠梏告(忠告)蜀促觸續浴

酷躅褥旭欲篤督贖斸頊蓐淥騄

【三覺】 覺(知覺)角桷榷嶽(岳)樂(禮樂)捉朔數(頻數)卓斵啄剝

駁(駮)雹璞朴殼確濁濯擢渥幄握學榷涿

【四質】 質(性質)日筆出室實疾術一乙壹吉秩密率律逸(佚)扔漆栗畢

恤(卹)蜜橘溢瑟膝匹述憟黜蹕弼七叱卒(終也)虱悉戌嫉帥(動詞)蒺侄

輊躓怵蟋蟀篳篥宓必秫櫛窸

【五物】 物佛拂屈郁乞掘(月韻同)訖吃(口吃)紱黼弗髴勿迄不紼

【六月】 月骨髮闕越謁沒伐罰卒(士卒)竭窟笏鉞歇發突忽襪鶻(黠韻同)

厥蹶蕨曰閥筏暍歿橛(物韻同)榾搰蠍勃紇齕(屑韻同)孛渤揭(屑韻同)

碣(屑韻同)

【七曷】 曷達末闊活缽脫奪褐割沫拔(拔起)葛闥渴撥豁括抹遏撻跋撮潑

斡秣(屑韻同)怛妲聒栝獺(黠韻同)刺

【八黠】 黠拔(拔擢)鶻(月韻同)八察殺剎軋戛瞎獺(曷韻同)刮刷滑

轄鎩猾捋

【九屑】 屑節雪絕列烈結穴說血舌潔別缺裂熱決鐵滅折拙切悅轍訣泄洩咽

噎傑徹澈哲鱉設嚙劣掣玦截竊孽浙孑桔頡擷揭(月韻同)纈襭齕(月韻同)

挈抉褻薛拽(曳)爇冽臬糵瞥撇迭跌閱輟掇(曷韻同)

【十薬】 薬薄惡(善惡)作樂(哀樂)落閣鶴爵弱約腳雀幕洛壑索郭錯躍

若酌托削鐸鑿卻鵲諾萼度(測度)橐漠鑰著(著)虐掠穫泊搏籥鍔藿嚼勺謔

廓綽霍鑊莫籜縛貉濩各略駱寞膜鄂博昨柝拓

【十一陌】 陌石客白澤伯跡(跡)宅席策冊碧籍(典籍)格役帛戟壁驛麥

額柏魄積(積聚)脈夕液尺隙逆畫(同劃)百辟咼虢赤易(變易)革脊獲翮

屐適幘戹(厄)隔益窄核覈舄擲責坼惜癖辟僻掖腋釋譯嶧擇摘奕帟迫疫昔赫

瘠謫奕碩貊跖(蹠)鶺磧躋綌隻炙(動詞)躑斥嚇穸皙淅鬲骼舶珀

【十二錫】 錫壁歷櫪擊績笛敵滴鏑檄激寂覿析溺覓狄荻冪鷁戚慼滌的吃瀝

霹靂惕剔淅鬲骼舶珀

【十三職】 職國德食(飲食)蝕色力翼墨極息直得北黑側賊飾刻則塞(閉

塞)式軾域殖植敕(勅)飭棘惑默織匿億臆特勒劾仄昃稷識(知識)逼(偪)

克即弋拭陟測翊惻洫穡鯽嶷抑或

【十四緝】 緝輯戢立集邑急入泣濕習給十拾襲及級澀粒揖楫(叶韻同)汗

蟄笠執隰汲吸縶葺挹浥岌悒熠

【十五合】 合塔答納榻閤雜臘蠟匝闔蛤衲沓榼鴿踏颯拉遝盍塌咂

【十六葉】 葉帖貼牒接獵妾蝶疊筮愜涉鬣捷頰楫(橶,緝韻同)攝躡協俠

莢魘睫浹懾慴蹀挾鋏靨燮詟摺踖輒婕饁屟聶鑷渫諜堞

【十七洽】 洽狹(陿)峽法甲業鄴匣鴨乏怯劫脅插鍤歃押狎袷嶪夾恰峽硤

轉發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閱讀(70)| 評論(11)| 轉載 (0) |舉報    詩詞格律  孩子,我們拉鉤

相關文章

最近讀者

zhangyuj

十年劍

漠北鷗

評論

zhangyujun163-com  取消

換一張  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網易微博

2009-11-16 22:05 十年劍我已經背得差不多了!

近乎倒背如流!!!回復

2009-11-17 10:14  草兒 回復 十年劍那麼狠?我可做不到了,老了1回復

2009-11-17 14:31 十年劍 回復  草兒只要我教你,你很快就能記住!哈哈!回復

2009-11-17 15:01  草兒 回復 十年劍好,我願意收你這個老師!

回復

2009-11-17 18:16 十年劍 回復  草兒

對了,我讓你背的句式你背熟了嗎?

 

回復

2009-11-17 20:59  草兒 回復 十年劍

記住了,可是一用的時候就忘記了

回復

2009-11-17 21:00  草兒 回復 十年劍關鍵是用啊,我今天寫的有進步嗎?回復

2009-11-18 06:41 十年劍 回復  草兒有進步!你就這樣先背:「1」就代表「仄仄平平仄」;「2」就是「平平仄仄平」;「3」就是「平平平仄仄」;「4」就是「仄仄仄平平」;一定記住,記住後告訴我,我再往下講。一般人我不告訴她!回復

2009-11-18 10:07  草兒 回復 十年劍

記住了。從仄聲入,然後交錯相對,避免孤平,對不?

回復

2009-11-16 22:04 十年劍哈哈,文章真不短!你自己弄明白了嗎?回復

2009-11-17 10:14  草兒 回復 十年劍

還沒有呢,我找出來並且提出來裝訂好了,隨時看看學習學習!我比你啊,差遠了呢!學習學習!

回復上一頁 1... -1-1-1-1-1-1-1... -1下一頁 
推薦閱讀:

格律詩的對仗通病淺析
怎樣寫「格律詩」★★★★★ ★★★★★
五言絕句格律

TAG:格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