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安岳尋古-圓覺洞
圓覺洞位於安岳縣城東南一公里的雲居山上,是安岳石窟造像群中離縣中心最近的石窟造像群,因其圓覺洞一窟最為出名,故統稱圓覺洞。圓覺洞現存石刻分布在山頭南北兩面的崖面上,是在唐、五代、北宋時期陸續營造的,內容豐富,規模宏大,造型布局獨具一格,尤以宋刻西方三聖雕像最為精彩。這些石刻造像刻工精雕細琢,技藝精湛高超,造型典雅俊美,展示了公元8—12世紀中國民間佛教、道教信仰和極盛時期石刻藝術的風采,是中國石刻藝術唐宋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佛教文化、藝術從神秘化走向世俗化、民族化的歷史見證。
2006年5月,圓覺洞石窟造像群與安岳縣其它的石刻一起,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稱安岳石窟。
【圓覺洞景區環境】
【釋迦牟尼窟】
釋迦牟尼窟(或說阿彌陀佛窟),窟高6.7米,寬4.2米,深2.9米,佛像高5.1米。基本呈圓雕,螺發高肉髻,右手施說法印,大拇指與食指間夾一波羅花果,左手施與會願印,整個身子略向右側,背刻大橢圓火焰身光及頭光。雙目俯視,面容含笑,身穿通肩袈裟。右壁下方站立迦葉尊者,身高1.9米,頭有殘,雙手合十,面露微笑,仰望目視佛,兩像視線焦點相接,極為生動;佛的後壁上有淺浮雕天花裝飾,左右上壁各刻飛天一尊,彩帶飄逸、姿態生動。左壁立供養人兩身。
後壁立佛後側有鐫記一則,文曰:「朝散大夫普州軍州王官學兼管內勸農□□□紫金魚袋王□□重妝」。左壁下部有鐫記一則,文曰:「侍佛信善徐耕、男徐尚坤,姚氏,孫徐進先、徐貴先,眷等,舍資財重妝真相寺傍岩石洞釋迦佛,功宣上願,皇王萬歲,天下太平,祈耕業果清梁,豎碑為記功勛者矣。太歲戊寅時值孟夏六月十八吉旦,住持禪戒正滿書」。
從窟內釋迦與迦葉造像的布置,鐫造的形象,有類似「釋迦拈花微笑」造像。據宋籍《聯燈會要》載:「世尊(即釋迦佛)在靈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惟迦葉領悟,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眼法藏……』並囑咐摩軻迦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此內容大藏經不載.隋唐時代亦無此傳說,直到唐德宗末年(805年)佛教經論才開始載入此事。因此,世尊拈花微笑的造像在我國早期和中期的石窟造像中是沒有的。若安岳的這窟造像是屬這樣的題材內容,對研究我國宗教和石窟發展史有著重要的意義。
再據該窟南宋重妝鐫記載:「舍資財重妝真相寺傍岩石洞釋迦佛」,說明此窟主像是釋迦佛,而不是阿彌陀佛。又從造像題材,佛右手結說法印,俯視著右壁的迦葉弟子.迦葉頭仰望佛,表示釋迦向阿難說法。造像題材表明,該窟主像應是釋迦佛說法像,不是「西方三聖」的阿彌陀佛。
【蓮花手觀音窟】
蓮花手觀音窟(或說大勢至菩薩窟),窟高7米,寬3.9米,深3.7米。菩薩赤足站立蓮座上,身高5.7米,蓮座高0.6米。頭戴密貼金花冠,冠內鐫刻一尊小坐佛,十分别致,胸前雜飾瓔珞,肘懸腰際,身穿天衣,跣足立於蓮台上,淺笑的面龐,俊美而顯莊重,慈眉善目,安祥聰睿;雙手相交於腹部,右手持象徵聖潔的蓮花蕾,大有點化眾生超度苦海之勢。花蕾重有百斤,歷千年而不墜,是雕刻家巧妙地將重力轉移到袈裟上的緣故。背刻大橢圓火焰身光,頭光。左壁上部刻飛天1身,躍躍欲飛,姿態美麗, 其鮮活優美的舞姿使人彷彿感覺到了天衣在輕盈曼妙,翩翩起舞,滿壁有風動。下部立供養人2身,一人刻名「故父楊元愛」;左壁窟門立獻寶龍女1身。右壁上部崩圮,飛天不存;下部立供養人4身,一人刻名「男功德主楊正卿」。後壁左面立石碑一塊,高1.5米,寬0.9米,碑額橫刻篆書「普州真相院石觀音記」,由「奉議郎通判漢州軍州管句學事兼管內勸農事借緋馮世雄撰文」、「奉議郎新就差監成都府事置院兼同監商稅務武騎尉馮口口書」、「承議郎知資州軍州管句學事兼管內勸農事飛騎尉借紫孫詔篆」。碑文記載:「本州信善楊正卿,以厥祖舊願。造觀音石像一尊,擇真相岩龕。鳩工集事,闔家隨喜,共建良緣,元符已卯創祖.大觀丁亥告畢,設水陸齋會……。功德主楊正卿、同壽鄒氏……大聖宋大觀二年歲次戊子春二月壬午朔二十六日丁未建立」。
【凈瓶觀音窟】
凈瓶觀音窟,窟高7.7米,寬4.8米,深3.3米。菩薩赤足站立蓮座上,身高6米,蓮座高0.6米,頭戴立佛天冠,左右髻飄然其眉,耳垂珠環,容貌豐滿,胸飾瓔珞,身著寶繒,右手執柳枝,左手曲腹部提凈瓶,跣足立於蓮台之上。背有大橢圓火焰身光及頭光。眉目中閃射著慈悲神情,俯視著芸芸眾生,彷彿正在將瓶中的甘露遍灑人間。窟的左右頂端各有飛天一尊,均著短袖彩裙,雲朵託身,衣帶飄逸、行若流雲。中左壁為龍女,中右壁為善財,下壁左右為供養人。右壁下部立供養人4身,各像頭部旁刻名,由外至內:第一像剃度僧,身高1.5米,刻「……僧……系使州都孔目官離職滿.舍俗陳乞剃度為僧,癸酉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九月二十二立畢」;第二像刻「長男孫衍已未正月初九日生」;第三像刻「次男孫衡庚申十月二十四日生」;第四像刻「黃氏小壽娘丁丑五月初四生」。左壁立供養人3身,其中一供養人刻名「奉佛孫儕、發心妝鑾聖像、祈壽年綿延」;另一人是粗胚未成。
【圓覺洞】
圓覺洞,鑿於北宋,是這裡最大的一窟,高4.5米,寬4.8米,深10米,三面設壇,正壁佛壇上「三身佛」結跏趺坐,「法身」毗盧遮那佛居中,左為「報身」盧舍那佛,右為「應身」釋迦牟尼佛。「十二圓覺菩薩」結跏趺坐於左右兩壁。文革時期窟內所有佛像頭部損毀。現在看到的窟內所有造像面部黝黑,頸部有明顯接痕,顯系近年新修復。讓人很是痛心。
圓覺,又叫做無上覺,是佛教中覺的三種境界之一,指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達到最高的、最圓滿的境地。所謂圓覺者也就是佛教中修菩薩行,達到最高果報的菩薩,其地位僅次於佛。但由於他們仍未修成大徹大悟修鍊成佛,在修行中還會遇到許多疑難,故聚在一起向佛問法求智。圓覺洞便是按《圓覺經》中的這一傳說而塑造的。《圓覺經》說,十二位菩薩向佛祖請問修行法門,佛為說大乘圓覺清凈境界修行法。十二圓覺依次是:1.文殊菩薩 2.普賢菩薩 3.普眼菩薩(觀音菩薩) 4 .金剛藏菩薩(佛教說是現在世賢劫十六尊之一,密教中的護法佛之一) 5.彌勒菩薩 6.清凈慧菩薩(寓意脫離煩惱、六根清凈,從而獲得般若智慧) 7.威德自在菩薩(寓意有大威力足以降伏惡魔、有大慈德可以救助眾生) 8.辨音菩薩(擅以音聲傳播佛法、教化眾生) 9.凈諸業障菩薩(能除掉種種阻礙解脫的惡因惡果) 10.普覺菩薩(看透生死苦樂,請佛指出解脫之路) 11.圓覺菩薩(努力使自己覺行圓滿,永斷煩惱,成就佛道) 12.賢善首菩薩(依佛法修行,既賢且善,成佛不遠)。
【舍利塔】
舍利塔,為晚唐密檐式摩岩浮圖,共13層,高8米,須彌式基座,塔剎為三輪法輪,是佛教象徵性紀念物。
【其他】
南岩造像共有81龕,始鑿於唐,歷經五代,直至南宋。但因風化嚴重,唐代造像已經不存,只有殘留的一則題刻證明其曾經的存在。南岩的五代造像有40多個龕窟,是國內最集中的五代石刻造像。造像題材多達27種,首次出現了十六羅漢、毗沙門天王、地獄經變龕、地藏菩薩與十王變等新內容。其造像風格趨於平實,雕刻手法精緻細膩,既帶有唐代的豐厚典雅,又具有宋代的俊美華麗。
聶公龕,五代廣政四年(941)建。聶公為普州(安岳)諸軍事守刺史,像高2.1米,身著圓領寬袖官袍,腰際垂直一紫金魚袋,雙手執笏(已毀)。龕外左右有《聶公真龕記》碑文。據傳,南岩五代造像是由他主持營造的,特刻像記之。
獨自面對彷彿上天遺落的神跡,剎那間有種夢幻般的感覺,簡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居然是真實的。
推薦閱讀:
※【歐美經典音樂】【探戈舞曲】【假面舞會】
※9大經典動作最讓男人禁不起誘惑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初期大乘經典
※三八婦女節簡訊各類經典版 有你需要的
※張愛玲:關於男人、女人的經典語錄
TAG: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