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易學納甲觀初探

朱震易學納甲觀初探

唐琳

(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摘要:朱震易學納甲觀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他不僅繼承了京房、虞翻以納甲注《易》的方法,而且試圖從理論上論證納甲為《周易》所固有。他以八卦納甲數理解釋天地五十五之數,這在易學史上是一種獨創。他試圖將月體納甲與先天八卦結合起來,這反映了他作為象數易學家,沿著整合漢宋易學的方向探索和努力。論文從納甲、納甲圖與先天八卦出發,考量朱震融納甲與先天八卦於一體之成功與不足。

關鍵詞:朱震;納甲;納甲圖;先天八卦

A tentative research on ZHU Zhen"s Najia theory

 TANG Lin

(School of Humanitie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ZHU Zhen"s Najia theory (a theory corresponding the hexagrams to the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conceives abundant contents. Not only did he succeeded JING Fang and YU Fan"s ways and means in annotating the Yi, but also tried to theoretically demonstrate that Najia theory ought to be attributed intrinsically to Zhouyi. It was original in the history of the Yi learning for him to interpret the heavenearth number of fiftyfive with numbers and principles of Najia. He attempted to correspond the diagram of Najia illustrating the wax and wane of the moon to the primordial theory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reflecting his endeavor to merge the imagenumber theory of the Han Yi and th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of the Song Yi into one. Departing from the Najia theory and Najia chart as well as the primordial Yi,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ZHU Zhen in correlating the Najia theory to the primordial Yi.

Key words: ZHU Zhen; Najia; Diagram of Najia; the primordial eight trigrams

   朱震(1072-1138),字子發,號漢上,湖北荊門軍人(今湖北荊門),北宋末、南宋初的著名易學家。朱震試圖站在象數學的角度,對漢唐及北宋以來的易學發展做出一次全面的總結,故其易學之基本特點,一是以象數之學為易學研究的基礎,著重闡發象數易學的理論,但並不偏廢義理;二是廣泛采輯並折衷百家之學,將兩漢象數易學與北宋圖書學之成果聯繫起來,以建立一個無所不包的易學體系,其易學納甲觀,就鮮明地體現出這一特點。

    一、納甲及其數理

    納,有吸納、納入之意。納甲,是將曆法中的十干納入易學中與易卦相配,因天干以甲為首,「舉甲以該十日」 (第341頁)[1],故稱納甲。朱震以納甲註解《周易》,主要受京房納甲說和虞翻月體納甲思想的影響。關於八卦納甲,朱震說:

乾納甲壬,坤納乙癸,震納庚,巽納辛,坎納戊,離納己,艮納丙,兌納丁,庚戊丙三者,得於乾者也;辛己丁三者,得於坤者也。始於甲乙,終於壬癸,而天地五十五數具焉。其在《易》之《蠱》曰:「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在《巽》曰:「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在《離》曰:「巳日乃孚。」在《繫辭》曰:「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此見於納甲者也。(第4頁) [1]

   按照朱震之意,納甲之法,即乾納甲壬,乾內卦納甲,外卦納壬;坤納乙癸,坤內卦納乙,外卦納癸。其它六卦依次為:震納庚,巽納辛,坎納戊,離納己,艮納丙,兌納丁。從形式上看,這是八卦與十乾的簡單搭配組合。實際上,這種搭配組合併不是隨意的,而是有著一定的依據。乾坤納甲乙壬癸,在於「乾坤者,陰陽之根本」 (第341頁) [1],分甲乙壬癸,代表陰陽之終始。曆法中的天干,甲乙為始,甲為陽,乙為陰;壬癸為終,壬為陽,癸為陰,故乾納甲壬,坤納乙癸。其它六卦與天乾的搭配,是按照《說卦》中「乾坤生六子」的次序,乾坤一索得震巽,故震納庚,巽納辛;再索得坎離,故坎納戊,離納己;三索得艮兌,故艮納丙,兌納丁。朱震所言「庚戊丙三者,得於乾也者;辛己丁三者,得於坤者也」即指此意。然按照《說卦》六子順序,長男、長女為首,宜納丙丁,少男、少女居末,宜納庚辛。對此,朱震以為,卦「皆自下生」(第341頁) [1],八卦納甲反映了造化胎育之理。依照北宋自然科學家沈括的理解,「卦必自下生,先初爻,次中爻,末乃至上爻。此易之敘,然亦胎育之理也。物之處胎甲,莫不倒生,自下而生者」 (卷七) [2]。據此,六子中震納庚,巽納辛,艮納丙,兌納丁。朱震的八卦納甲說,從思想淵源上看,來自西漢儒生京房。京房說:「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離之象配戊己,艮兌之象配丙丁。」(第133頁)[3]

    為了證明納甲之法為《周易》所固有,朱震舉《周易》古經中《蠱》、《巽》、《離》卦爻辭為例,並作「乾甲圖」和「震庚圖」,以圖形加以解說。茲舉「乾甲圖」為例說明之:

    此圖本於《彖?蠱》:「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根據先儒八卦納甲說,乾卦納甲,故此圖朱震稱之為「乾甲圖」。按照他的理解,「虞曰謂初變成乾,乾為甲,至二成離,離為日。乾三爻在前,故先甲三日,賁時也。變三至四體離,至五成乾,乾三爻在後,故後甲三日,無妄時也。《易》出震,消息歷乾坤象。乾為始,坤為終,故終則有始。乾為天,震為行,故天行也」 (第342頁) [1]。此是說,《蠱》初六變為陽爻,內卦為乾,乾納甲。九二變為陰爻,內卦乾變為離,離為日。乾卦三爻,在離卦之前,所以「先甲三日」。「至二成離」,即蠱下體變為離,下離上艮,為《賁》,所以說「《賁》時也。」蠱九三變為陰爻,六四變為陽爻,外卦則為離,此即「變三至四體離」。蠱六五變為陰爻,則外卦離變為乾,內震外乾,為《無妄》,乾卦三爻在離卦之後,所以說「後甲三日」。朱震顯然是以虞氏卦變兼納甲說解釋此圖。他在此圖之後,又作「虞氏義」圖,具體展現了《蠱》卦變的情況(見下圖)。

    由此可見,朱震所列的「乾甲圖」其實就是「虞氏義圖」,不過他在這裡所要強調的就是,「右虞氏義圖說與乾甲圖說同」 (第344頁)[1],也就是說,虞翻的解釋,源於《周易》一書固有的納甲法。這種闡釋,與朱震治《易》的基本特點和方法有著密切的聯繫。朱震視象數學為易學之源,凡先儒所創象數之法,朱震均將其提升為《周易》所固有。事實上,《周易》古經中所記錄的天干,只能說明古人以天干記日由來已久,至少在《易經》成書時便有此思想,而將十干納入易學與易卦相配,始於西漢易學家京房。朱震並非不知納甲始於京房、虞翻等人,只是由於他將《周易》的象數學視為易學之源,故而得出納甲為《易》所固有的結論,這是受其易學立場的局限。

    納甲的數理,是指將十干所代表的從一至十共十個自然數與八卦相配,並以此為根據解釋《繫辭》「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朱震說:

    甲一乙二丙三丁四戊五己六庚七辛八壬九癸十,故乾納甲壬,配一九,坤納乙癸,配二十,震納艮,配七,巽納辛,配八,坎納戊,配五,離納己,配六,艮納丙,配三,兌納丁,配四,此天地五十五之數也。(第358頁)[1]

    以卦圖的形式表達,就是朱震所列的「十日數圖」(見後)。從一至十,共十個自然數,故朱震稱之為「十日」。這十個自然數之和為五十五,即天地之數。實際上,以從一至十的自然數配八卦,並非朱震所創,東漢易學家虞翻就曾以天干所代表的自然數解釋易辭。如《屯》六二、《損》六五、《益》六二、《豐》初九、《節?彖》皆注云:「坤數十」,《震》六二注云:「震數七」,《既濟》六二注云:「泰震為七。」又虞翻注《繫辭》「天一」云:「水甲」,「地二」云:「火乙」,「天三」云:「木丙」,「地四」云:「金丁」,「天五」云:「土戊」,「地六」云:「水己」,「天七」云:「火庚」,「地八」云:「木辛」,「天九」云:「金壬」,「地十」云:「土癸」。可見,朱震關於納甲數理的思想,是受啟於虞翻的。他以八卦納甲的數理解釋天地五十五之數,不僅豐富了自虞翻以來的八卦納甲說,而且突破了前人以五行生成之數解釋天地五十五數的框架,將五行生成之數置入納甲數理中加以解釋,使天地五十五之數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這在易學史上是一種獨創。

二、月體納甲與先天八卦之關係

    月體納甲首創於東漢魏伯陽,他在《周易參同契》中,援道入易,以京氏納甲為基本框架,雜糅當時天文學中有關月體運動變化的知識,創立了月體納甲,以闡發煉丹的火候。而從易學的角度考慮,真正對納甲有著深入研究和廣泛運用的易學家,當推虞翻。然而虞氏月體納甲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無人問津,整個唐代唯李鼎祚《周易集解》有所採擷,至宋代,隨著《周易參同契》地位的提升,朱震重拾其說,接受了虞翻的這一思想。他說:

   《繫辭》曰:「懸象著明莫大於日月。」虞曰:「謂日月懸天成八卦象。三日暮震象,月出庚。八日兌象,月見丁。十五日乾象,月盈甲壬。十六日旦巽象,月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月消丙。三十日坤象,月滅乙。晦夕朔旦則坎象,水流戊。日中則離,離象,火就己。土位象見於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坤?彖》曰:「西南得朋,東北喪朋。」虞曰:「陽喪滅坤,坤終復生。」此指說易道陰陽之大要也。又曰:「消乙入坤,滅藏於癸。」 (第342頁)[1]

    這是根據月體在時空中的盈虛變化,比附《周易》八卦之象。每月初三日,月出西方,為生明,庚位在西方,震一陽生於二陰之下,似初三日之月體,故納庚于震。初八日,月出南方,為上弦,丁位在南,兌一陰二陽,似初八日之月體,故納丁於兌。十五日,月出東方,為望,甲位在東方。乾三爻皆陽,似十五日之月圓,故納甲。十六日晨,月退西方,辛位在西,巽一陰始生二陽之下,似十六日晨之月體,故巽納辛。二十三日,月消於南方,為下弦,丙位在南,艮二陰一陽,似二十三日之月體,故納丙於艮。三十日,月滅東方,為晦,乙位在東,坤三爻皆陰,似三十日之月體,故坤納乙。月體運行,循環往複,乾坤為易之門戶,陰陽之始終,故乾坤又納壬癸。至於坎離兩卦,由乾坤相交而成。朱震在《卦圖》中列「天壬地癸會於北方圖」,圖如下:

    朱震注云:坎,坤體;離,乾體。乾坤壬癸會於北方。乾以陽交坤而成坎,所謂流戊也。坤以陰交乾而生離,所謂就己也。戊,陽土也,乾之中畫也。己,陰土也,坤之中畫也。陽為實,故月中有物,陰為虛而白,故自正中則成白晝。日月十二會,不會則光明息矣。(第342頁) [1]

    離己為日,日生於東,坎戊為月,月生於西,日月不相離,故離中有陰,坎中有陽,日月十二會,周而復始,變化無窮。朱震注《歸妹》曰:「乾,天也,乾納甲壬。坤,地也,坤納乙癸。離,日也。坎,月也。故觀月知日,觀日月而知天地。以一月論之,日遲月速,東西相望,震兌也,月至於晦,則自東而北,乃與日會。東,乙也。北,癸也。消乙入癸,會入乾壬。壬癸北方氣之所歸,十有二會,萬物畢昌,而月復見於震兌矣。」 (第186頁)[1]朱震把月體納甲視為自然界往複運轉的現象,通過考察月體納甲,可以了解整個自然界運動變化的規律。一月之中,三十日為日月會合之時,月自東而北,消乙入癸,會入乾壬,坎離會壬癸於北。

如果僅從文字上看,朱震與虞翻所說幾無差別,惟巽卦,朱震從魏伯陽說,主十六日晨,巽卦用事,納辛,而虞翻以十七日晨為巽卦。然從圖式上考察,朱震在《卦圖》卷下所列「納甲圖」和「天壬地癸會於北方圖」,又與《參同契》和虞氏月相納甲圖顯然有別:

    圖一、圖二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是側重點不同。「納甲圖」是對一月間月體納甲情況的描述,而「天壬地癸會於北方圖」重點在於描繪三十日坎離會壬癸時的情況。圖一、圖二和圖三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八卦所處方位的不同以及由此而形成圖式上的根本差異。圖式三坎離處中宮,而圖一、圖二坎位在西,離位在東;圖三乾坤兩卦處東,而圖一、圖二乾位在南,坤位在北;圖三震巽處西,圖一、圖二震處東北,巽處西南;圖三艮兌處南,圖一、圖二艮處西北,兌處東南。這樣,八卦所處的方位在圖中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參同契》納甲圖是完全按照月體運行規律而作,八卦方位對應月體運行出沒的規律,從這個角度看,圖中所列八卦方位無誤。

    考察朱震對「納甲圖」的注釋,可以發現他對月體納甲中八卦方位是有正確認識的,這從他註解圖二所使用的「丁南」、「庚西」、「戊己土位,象見於中」等文字可以證明。然而朱震在繪製圖式時,沒有依照應有的方位,而是有意進行了改造。經過改造的圖式,完完全全是一副先天圖。圖中八卦的排列次序,只是依照月體盈虛的時間次序,從初三震開始,經八日兌,十五日乾,十六日巽,二十三日艮,三十日坤,呈順時針方向,再配以坎離兩卦,正好是一副「先天八卦圖」。蕭漢明教授指出:「這兩個圖與前面的月相納甲圖有一個共同的失誤,均將坎離兩卦位置畫反,顯系受先天圖說之影響。」 (第188頁)[4]對此,劉大鈞教授也有精彩的評價:「依照天體納甲說,以月體在一月中盈虧消長卦象之序排列而成的卦圖,再配以坎戊離己兩卦,使此兩卦『相推』而『懸象著明』並要『象見於中』。依此,則一副宋人『先天圖』已躍然紙上矣。」[5]

    北宋是圖書學昌明時期,諸種圖像中,又以「先天圖、」「河圖」、「洛書」、「太極圖」影響最廣,故朱震在《進易表》中專門列此三類圖書的傳授系統。另一方面,朱震又視納甲為易學之重要體例,因此,他很自然地試圖把這兩方面思想結合起來。在《漢上易傳》中,我們還可以找到朱震以納甲注釋洛書的思想,如他解釋《繫辭》「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時說:

     一三五七九,奇也,故天數五;二四六八十,偶也,故地數十。九者,河圖數也;十者,洛書數也。五位相得者,一五為六,故一與六相得;二五為七,故二與七相得;三五為八,故三與八相得;四五為九,故四與九相得;五五為十,故五與十相得。然各有合,故一與二合,丁壬也;三與五合,甲己也;五與六合,戊癸也;七與四合,丙辛也;九與八合,乙庚也;五即十也,天地五十有五,大概如此。(第234-235頁) [1]

 在此,朱震把《繫辭》「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一句從中剖開,以天地之數兩兩搭配解釋「五位相得」,此即洛書中的五對數:一與六、二與七、三與八、四與九、五與十。「各有合」依據洛書十數之方位與月體納甲方位的一致性,將洛書與天干所代表的十個自然數搭配。一居洛書北方,在納甲,北方為壬;二居洛書南方,在納甲,南方為丁(兌),故「一與二合,丁壬也。」洛書三的位置在東方,於納甲,東方為甲(乾);五居中央,於納甲,中央為己(離),故「三與五合,甲己也。」又洛書五中央亦可納戊(坎),六居洛書北,於納甲,北方為癸,故「五與六合,戊癸也。」七居洛書南,於納甲,南方為丙(艮),四居洛書西方,於納甲,西方為辛(巽),故「七與四合,丙辛也。」九居洛書之西,於納甲西方也可為庚(震);八居洛書之東,於納甲,東方為乙(坤),故「九與八合,乙庚也。」

     由此可見,朱震在以納甲解釋《繫辭》「各有合」時,充分運用了月體納甲方位說,這再次說明朱震對納甲中八卦方位是有清醒認識的。他運用八卦納甲方位的目的是為了以納甲解釋天地之數和洛書數,這又說明他非常注重將納甲法與當時的圖書之學結合起來。他按照月體在一月中盈虛消長的時間順序而繪製的納甲圖,改造了虞氏納甲圖,卻完全符合先天圖的圖式。這說明朱震有意識地將漢代月體納甲說與北宋圖書學靠攏,反映了他作為北宋象數易學家,沿著整合漢宋易學於一體的方向努力和探索。

     朱震以《參同契》中的納甲法解釋先天圖,並非出於主觀臆象或是巧合,而是有其內在的理論依據的。一方面,《參同契》是一部建立在漢代易學諸多條例體系上的獨特結構和語言表達方式,或者說,它是一部假借《周易》概念和思想體系而寫成的煉丹著作,故而與《周易》一書有著無法割捨的內在聯繫,另一方面,從先天圖的傳授譜系看,邵雍易學思想淵源於陳摶道家思想,這一點眾家皆有論述,不獨見於朱震的《進易表》,而《參同契》即為道家丹道之書。因此,不能排除先天之學與《參同契》可能確實存在某種聯繫。以邵氏先天學與《參同契》相比,《參同契》只不過偏向於外丹修鍊,而邵氏先天圖重視心的作用,邵氏認為,先天圖中心為「太極」,太極即是心,即是道,此心即是自然之理,自然之道,「心一而不分」,能應萬物,故又為君子虛心不動之心。

 朱震之後,朱熹也認為先天圖與納甲相應。朱熹說:「先天圖與納甲相應,故季通言與《參同契》合。以圖觀之,坤復之間為晦,震為初三,一陽生,初八日為兌,月上弦,十五日為乾,十八日為巽,一陰生,二十三日為艮,月下弦。坎離為日月,故不用。……此圖自陳希夷傳來,如穆、李,想只收得,未必能曉,康節自思量出來。」 (卷六十五)[6]又說:「先天圖一日有一個恁地道理,一月有一個恁地道理。」(卷六十五) [6]朱子此說,實際上就是認為先天圖內含《參同契》原理。宋元之際,道教易學家俞琰也指出,魏伯陽《參天契》是借《周易》明人生丹道之術。他說:「易外別傳者,先天圖環中之秘,漢儒魏伯陽《參同契》之學也。人生天地間,首乾腹坤,呼日吸月,與天地同一陰陽,《易》以道陰陽,故伯陽借《易》以明,其說大要不出先天一圖。」 (自序)[7]因此,他參照邵氏先天圖及朱熹思想解說《參同契》人身修鍊之理,同時又以《參同契》丹道思想印證邵氏先天圖。清代考據家胡渭進一步確認《參同契》與先天圖的關係,指出《六書本義》所傳的天地自然之圖,又名古太極圖,主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即本於《參同契》,二圖出於陳摶,後傳於邵雍,即邵氏先天八卦圖所本。胡渭還自製了《新定月體納甲圖》,此圖融月體納甲與先天圖於一體,實則本於朱震的「納甲圖」。圖如下:

     此圖與《參同契》月體納甲圖相比,增加了兩種月相(.TIF)(⊙),這兩種月相,是用來解答「乾坤兼納壬癸之義」,其中(⊙)為壬,意為「望夕夜半,壬方之月,中合陰魄」,(.TIF)為癸,意為「晦夕夜半,癸方之月,中合陽精」。至於坎離「寄納戊己」,胡渭以為,坎表示「望夕日在西,坎中陽精,納於中宮之戊」,離表示「晦夕月在東,離中陰魄,納於中宮之己」。胡渭註解此圖說:「……漢上圖較勝,然坎離寄納戊己,乾坤兼納壬癸之義,皆不能有所發揮,因更定附列於左而為之說焉。」 (卷三)[8]胡氏作此圖的目的,就是在朱震納甲圖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解說和發揮。該圖形的內層為月相納甲,外層為先天八卦,與「漢上納甲圖」幾盡一致。由此可見,將先天圖與納甲結合,是南宋以來易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而這一思想的首倡者,當推朱震。

綜上所述,朱震的納甲思想繼承了以京房、虞翻為代表的漢儒的思想,同時又雜糅北宋圖書之學,是整合漢宋象數易學的結晶。他對納甲與天地之數、河洛之數等問題的探討及有關圖式的描繪,融象、數、理為一體,極大地豐富了納甲說的內容,使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這是他對象數易學的貢獻。但朱震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促成了漢宋象數易學在此的交融呢?朱震在《卦圖》卷下列有「十日數圖」,從他對該圖的解說上看,他的努力並不太成功。

    有必要指出,朱震對天地五十五之數的詮釋是多角度的。朱震曾以五行生成之數釋之,此處又以納甲十日之數釋之。他註解此圖說:「右圖十日數者,八卦五行分天地五十五之數也。虞翻曰:甲乾乙坤,相得合木,丙艮丁兌,相得合火,戊坎己離,相得合土,庚震辛巽,相得合金,天壬地癸,相得合水,故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第358頁)[1]虞翻以八卦納甲中的五行相合關係,解釋《繫辭》「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按照月體納甲中的八卦方位所對應的五行關係,甲乾乙坤在東,配木;丙艮丁兌在南,配火;戊坎己離居中,配土;庚震辛巽居西,配金;壬癸在北,配水。但虞氏在其納甲系統中並不言五行之數,其五行生成說,亦未講月體納甲。朱震卻將納甲十日數與天地數或五行數結合起來,他在《叢說》中引虞翻言:「甲乾乙坤相得合木,丙艮丁兌相得合火,戊坎己離相得合土,庚震辛巽相得合金,天壬地癸相得合水。翻謂天地者言乾坤也。十日之數甲一乙二丙三丁四戊五己六庚七辛八壬九癸十。」此說後被張惠言吸收並作進一步的闡發,但惠棟卻提出異議,其在《易漢學》中評論:「朱子發作《易圖》及《叢說》,據仲翔甲乾乙坤相得合木之注,以為甲一,乙二,丙三,丁四,戊五,己六,庚七,辛八,壬九,癸十。乾納甲壬,配一九,坤納乙癸,配二十。殊不知納甲之法,甲與乙和,生成之數,一與六合,兩說判然,朱氏合而一之,漢學由是日晦矣」 (卷三) [9]。惠棟指出了朱氏和虞氏的區別,認為虞氏此說,是言納甲之法,朱氏卻以五行生成之數釋之。惠棟作為清代漢學大師,一針見血地指出虞氏納甲中「甲乾乙坤相得合木」說與五行生成數說有本質的區別,因為前者是就八卦納甲之方位言,後者是就五行生成之數理言,這是其可貴之處,但據此而完全否定朱震納甲數理的思想也有失偏頗。

    此圖另有兩處值得關註:其一,「十日數圖」以先天方位為據,而先天方位直接與月相納甲相配。虞翻注《繫辭》「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時,就結合月相納甲和《說卦》中的「天地定位」一節,而後儒言先天圖即本於此。案虞注完整的引文是:「甲乾乙坤,相得合木,謂天地定位也。丙艮丁兌,相得合火,山澤通氣也。戊坎己離,相得合土,水火相逮也。庚震辛巽,相得合金,雷風相薄也。天壬地癸,相得合水,言陰陽相薄而戰於乾,故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第223頁)[10]朱震的「十日數圖」以先天圖為據,其思想根源即在於此。其二,圖中八卦所配之數,是依八卦納甲之數而來。八卦納甲的數理,前文已作了介紹,簡單地說,就是將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從一至十共十個自然數匹配,由此可得甲一、乙二、丙三、丁四、戊五、己六、庚七、辛八、壬九、癸十,再將它們與八卦匹配,則「乾納甲壬,配一九;坤納乙癸,配二十;震納庚,配七;巽納辛,配八;坎納戊,配五;離納己,配六;艮納丙,配三;兌納丁,配四」 (第358頁)[1]。然而,以納甲數配八卦,與八卦納甲配月相不類,且層次較低,沒有實在的意義。朱震在此圖中是想將先天學與納甲數理結合起來,但「十日數圖」未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反而在解說的過程中出現了弊端,這也體現了朱震象數學的繁瑣。

    此外,朱震解說此圖時,對崔憬八卦之數提出批評。唐代崔憬獨立新義,他解「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時說:「艮為少陽,其數三;坎為中陽,其數五;震為長陽,其數七;乾為老陽,其數九;兌為少陰,其數二;離為中陰,其數十;巽為長陰,其數八;坤為老陰,其數六。八卦之數,總有五十,故云『大衍之數五十』也。不取天數一地數四者,此數八卦之外,大衍所不管也。」(第221頁)[10]朱震據此圖反駁說:「以三配艮,五配坎,七配震,八配巽,是也。餘論非也。」 (第358頁)[1]實際上,崔憬此說,取義於少、中、長、老,與納甲數不類,朱震的批評,沒有意義。

要之,朱震試圖站在北宋以來易學發展的高度,對虞翻月相納甲圖進行改造,由此而將納甲圖與先天八卦結合起來。這一做法,開闢了南宋以後易學家對納甲圖與先天圖關係之關注與探討,這是其可貴之處。但不難看出,朱震的結合還是非常粗糙的,最主要的一點,是未能從理論上加以展開,且基於其象數易學之繁瑣而出現紕漏。

參考文獻:

[1]震.漢上易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沈括.夢溪筆談[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郭彧.京氏易傳導讀[M.濟南:齊魯書社,2002.

[4]蕭漢明.周易參同契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5]劉大鈞.關於「圖」「書」及今本與帛本卦序之探討[A].象數易學研究:第一輯[C].濟南:齊魯書社,1996.

[6]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1.

[7]俞琰.易外別傳序[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胡渭.易圖明辨[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惠棟.易漢學[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李鼎祚.周易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唐琳(1973-),女,回族,湖北襄樊人,哲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講師。

周易研究  2004年第1期

 


推薦閱讀:

文件夾【易學5】
簡單易學風水術(八十二)實景照片學風水之二十四
佛、道、易、宗有何區別?
易學知識100篇9
易學的天賦與緣分

TAG: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