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端午,怎能不憶屈原?他究竟是怎樣沉汨羅江的?

「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端午至,在萬花繁盛,萬事和樂之時,你是否想起了頭戴高帽,衣袂飄飄的失意之人?

端午節是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特別少的紀念古代文人的一個節日。暫且不說端午節的發源和屈原並無關,且說屈原到底是一個怎樣值得後世悼念了近2300年的人物。

 屈原 

明於治亂丨嫻於辭令

在說到屈原時,讓人首先聯想到兩個詞:離騷、愛國主義詩人。這兩個詞,用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話說就是:「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1.明於治亂丨愛國很稀缺

屈原生活在最為動蕩的戰國,當時七個諸侯國各霸一方,秦國最強大,欲吞併其他六國。楚國便是其中之一,也是秦國最強勁的敵人。

那個時代,包括孔子都是周遊列國,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朝秦暮楚的縱橫家比比皆是。而屈原的核心思想卻是:忠君愛國。他也有著「明曉國家治亂道理」的能力。但是因奸臣謀害,被撤職流放。在秦國吞併楚國後,屈原悲痛欲絕,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自沉汨羅江。

讓後世銘記的正是屈原的這種不苟求富貴,而追求理想的「氣節」。蘇軾在《屈原塔》里如是說:「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2.嫻於辭令丨香草美人

指屈原的文學成就。以《離騷》為例,它的價值究竟如何,可以引用蘇軾的原話來表達:「離騷》價值極高,足與日月爭光可也」。

《離騷》正是其美好理想得不到實現,悱惻纏綿的哎吟。這其中有趣的是「香草美人」,後世誤認為屈原是「同性戀」,其實這也是屈原所開創的一種表達方式,以最純粹美好的感情-愛情來比喻對國家、對君主的熱切感情。

屈原無疑是偉大的,無論是政治理想還是文學方格,都深深影響著後世文人。

 屈原究竟是不是自投汨羅江?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但是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吳越之地於春秋之前就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詩作中,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競渡的風俗來,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屈原所乘的這種狹長而輕小的舲船實質上也就是當時一種競度所用的船。

那麼把端午節和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是從何時開始的呢?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方記載了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梁人吳均《續齊諧記》也有類似記載。但是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之前,史書上沒有關於屈原的記載。在司馬遷前至戰國屈原所在時期百幾年這段時間裡對屈原的記載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才首次出現,如果真的有屈原這麼一牛人,史書上不該空缺的,司馬遷有可能道聽途說寫了個《屈原列傳》。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獻,而南朝離屈原跳江自盡間隔了七百多年。姑且不論屈原是否存在,就他投江自盡而言史學上也是眾說紛紜。

關於屈原死亡的過程,目前有很多說法,比較主流的說法是屈原在楚國屢屢遭受小人排擠、多次被楚王流放。當楚國首都被秦兵攻陷時,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屈原抱著石頭自沉汨羅江。但是在2011年出版的《屈原楚辭大全圖解》中,作者給出了不同的看法。作者認為屈原出身於巴族巫師家族,是一個勇於探索、特立獨行的人。他不但沒有自沉汨羅江,而且高壽而終。由於葬禮採用的是巴族最高規格的船棺水葬,而被世人誤解為「自沉汨羅江」。

船棺葬是比較古老的一種下葬形式,目前發現最早的船棺距今約3500年以上,約在夏商時代。船棺葬是分布於我國南方地區的一種古老的葬俗,其基本特徵就是把死者遺體放進形狀似船的棺材裡,再行安葬。

船棺葬分為船棺陸葬、船棺崖葬、船棺水葬。此書中的作者認為屈原採用的船棺水葬。當年人們將屈原的遺體安置在船棺中,讓船棺順流而下。送葬的親人們乘坐龍舟在船棺兩側護送船棺,同時不斷地向船棺拋去粽子等陪葬品。這些逐漸演化成後來的划龍舟、吃粽子等習俗。此外,當時主持葬儀的祭司乘坐的船緊隨船棺之後,船上高懸「魂兮歸來」的招魂幡;岸上還有一隊人跳著安魂舞---當船棺最終沉沒於江水後,葬儀才告結束。

由此看來,在歷史上,屈原很可能是壽終正寢,之後採用船棺葬的形式進行安葬,但由於年代久遠加之以訛傳訛才出現屈原懷抱石頭自投汨羅江的說法。

來源:綜合自萬仟堂,墓政參與等


推薦閱讀:

屈原的《九歌.山鬼》中山鬼這個形象來自於什麼典故或者傳說?
成就了屈原的楚懷王,有才德有弱點,最後死的比誰都慘
同樣是忠君,宋江之比屈原如何?
**屈原的古詩名句
屈原的九歌當中女神共多少位?

TAG: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