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za山海經人物神獸談

liza_新浪博客山海經:蚩尤與炎帝_

蚩尤與炎帝的關係相當複雜,說法各異。一種觀點認為,蚩尤可能一度臣屬於炎帝或曾經加入以炎帝為首的部落聯盟。但後來蚩尤與炎帝發生激烈衝突,並大敗炎帝。以夏曾祐、丁山、呂思勉為代表的一些史學家,認為蚩尤即炎帝。他們以《水經注》對涿水的記載為主要根據,考證出蚩尤、黃帝對戰的「涿鹿」和炎黃對戰的「阪泉」實為一地。兩次大戰實為同一次,而蚩尤與炎帝之所指也便相同了。另外,蚩尤和炎帝都以牛為圖騰,這與蚩尤在後世的圖騰形象一致。而另一種觀點提出,蚩尤為炎帝之後。二者屬於同一部族,均為部族或其首領的稱號。則黃帝先在阪泉之野擊敗炎帝部族,蚩尤部族作為炎帝後代,為報仇而與黃帝大戰於涿鹿,戰敗之後,首領被擒殺,部分族人則歸順黃帝為臣。騰蛇

之一:傳說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女媧孤獨,故以泥造人,同時以自己形象造人首蛇身的事物作為寵物,分別是白矖(xi),雌,和螣蛇,雄。後女媧補天,因五色石不夠,遂以身補天,白矖、螣蛇亦追隨。亦有人推論,白矖和螣蛇育有一女,人首蛇身,就是大家熟知的《白蛇傳》主角白素貞。之二:騰蛇,神話中由女媧娘娘以自己形象製造的寵物,是一種會騰雲駕霧的蛇,是一種仙獸。現在多在遊戲及動漫中出現。又一說為星宿之一,有「勾陳騰蛇」之說。一名「螣蛇」,也叫飛蛇。《山海經·中山經》:「﹝ 柴桑之山﹞多白蛇、飛蛇。」 郭璞 註:「即螣蛇,乘霧而飛者。」

《荀子·勸學》:「螣蛇無足而飛」。《爾雅·釋魚》:「螣,螣蛇」。郭璞註:「龍類也,能興雲霧而游其中」。《事類·賦九十一》注引此作:「螣蛇游霧龍乘雲。」《韓非子十過》云:「曾雲昔者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鎋,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帝俊

「帝俊」這一古帝名號只見於《山海經》(在《大荒》、《海內》兩經中多次提到)。「俊」的本義是「位於金字塔頂端的人」。「帝俊」一詞字面上的意思是「位於金字塔頂端的古帝」。「帝俊」就是伏羲。在炎黃世系排列中,炎帝屬於五行之火,位列第二;黃帝屬於五行之土,位列第三。那麼,位列第一的古帝就是東方木帝伏羲。《大荒東經》:「帝俊生帝鴻」。「帝鴻」這一名號,先指蚩尤,後指黃帝。蚩尤是伏羲嫡出,黃帝是伏羲庶出。文獻證據:1. 見百科詞條「帝鴻氏」。2. 宋《軒轅黃帝傳》:「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神農及黃帝」。天馬

天馬,① 異獸名。《山海經·北次三經》:「馬成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其鳴自訆。」②駿馬名。《史記·大宛列傳》:「(漢武帝)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雲。」——本解釋取自《中國神話傳說詞典》。刑天舞干戚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山海經·海外西經》刑天是《山海經》里提到的一位無頭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自炎帝被黃帝在阪泉之戰打敗之後,刑天便跟隨在炎帝身邊,定居在南方。當時,蚩尤起兵復仇,卻被黃帝剷平,因而身首異處。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著利斧,殺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門外,指名要與黃帝單挑獨斗。最後刑天不敵,被黃帝斬去頭顱。而沒了頭的刑天並沒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來,並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為沒了頭顱,所以他只能永遠的與看不見的敵人廝殺,永遠的戰鬥。而在陶淵明的《讀山海經》中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類,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來讚頌刑天的精神四靈與四時四靈依次主理春夏秋冬——青龍——「青龍」指青色的龍,青色即蒼色,所以又稱「蒼龍」。東方是青色,佔東方的龍故稱「青龍」。春天配以東方,其靈物「青龍」代表了春天的生機、萬物生長之氣。青龍的生機勃勃,就彷彿春天的花草萌芽之象。白虎——在漢代,人們把虎看作百獸之王,相傳五百歲的老虎毛色才會變白。所以白虎就成了神物,唯有帝王廣施「德政」才能出現。白色代表西方,所以「白虎」為西方之神。秋天帶有肅殺之氣,古時行刑亦多於秋季,稱之為秋決。白虎還代表秋天的落寞、肅殺的氣氛。朱雀——夏天時候,鳥雀格外活躍,「朱雀」即是紅色的火雀,因此夏天之靈物為朱雀。朱雀在漢代又稱為「朱鳥」,朱雀與朱鳥就是「鳳凰」。在古代鳳凰為南方赤色的代表,它的別名還有玄鳥、青鳥、鷥鳥、赤鳥等。古人視鳳凰為神鳥百雀之王,預示了吉祥、安寧、子孫興旺,象徵著蓬勃騰達。玄武——冬季時候,花草樹木不再繁盛,動物亦冬眠,有著收藏之象。所謂「玄武」,即黑色的大龜,黑色代表收斂,正好象徵這個季節。龜有甲,是武器,玄武之「武」由此而來。玄武是龜蛇合體的神獸,因蛇形如龍,故古人敬蛇並祈禱如龜壽般生命不息……北方玄武

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卜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卜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袓先,將答案帶回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以後,玄冥的含義不斷地擴大。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龜),因而玄冥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徵;最初的冥間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和其他三靈一樣,玄武也由天下二十八星宿變成的:斗、牛、女、虛、危、室、壁。而古時候的人對玄武的解釋有以下的數種:「玄武」即龜。《禮記.曲禮上》云:「行,前朱鳥而後玄武……」「玄武」乃龜蛇。《楚辭.遠遊》洪興祖補註:「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玄武」為蛇合體、龜與蛇交。《文選》卷十五張衡《思玄賦》曰:「玄武宿於殼中兮,騰蛇蜿蜒而自糾。」李善注云:「龜與蛇交曰玄武。」《後漢書.王梁傳》:「《赤伏符》曰:『王梁主衡作玄武。』」李賢注云:「亡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玄武」為水神、北方之神。《後漢書.王梁傳》:「玄武,水神之名。」《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帝覽嬉>:「北方玄武所生,……鎮北方,主風雨。」但玄武被後世的道士們升級做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有別於其他三靈。其他的青龍和白虎,只做了山廟的門神,而朱鳥就成了九天玄女。玄武在宋代身價培增,並被人格化,這與宋代各帝推波助瀾分不開。宋初太祖時,即有真武、天蓬等為天之大將的傳說。宋真宗天禧元年,在軍營中發生了一件事。在《事物紀原》卷七載:「營卒有見蛇者,軍士因其建真武堂。二年閏四月,泉涌堂側,汲不竭,民疾疫者,飲之多愈。」真宗聽說此事,下詔就地建觀,賜名「祥源」。這大約是中國最早的真武廟。真武大帝的身世,後人多說是在隋煬帝時,玉帝將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於掙樂國皇后,厭惡塵世,舍位入武當山上修行,成功飛升,鎮守北方,號曰:玄武。南方朱雀

朱雀屬於鳳凰。朱雀是四靈之一,也和其他三種一樣出自星宿,是南方七宿的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軫。 聯想起來就是朱雀了。朱為赤色,像火,南方屬火。傳說在遼闊的東海邊上,矗立著一棵神樹扶桑,樹枝上棲息著十隻三足烏。它們同是東方神帝俊的兒子,每日輪流上天遨遊,三足烏放射的光芒,就是人們看見的太陽(所以太陽也稱三足烏)。後來,十隻三足烏不聽東方神的指示都搶著上天,天空中同時出現了十個太陽,大地草枯土焦,炎熱無比。人們只好白天躲在山洞裡,黑夜出來覓食。猛獸毒蟲藉機殘食人類,人類瀕臨滅絕的危險。消息傳到天上,帝俊就賜給羿一張紅色的弓、一袋白色的箭,叫他下凡到人間,一方面懲治妖魔怪獸,同時也教訓教訓他的這些太陽兒子。可這些三足烏根本不把后羿放在眼裡,照樣一齊上天逞威逞強。后羿大怒,選擇背蔭之處拉弓搭箭,瞄準太陽中心處的三足烏射去。他箭無虛發,一連射下九隻三足烏,人們圍著他連聲喝彩。三足烏一死,火光自滅,人們頓感清涼爽快,於是歡呼雀躍。呼喊聲傳到天上,帝俊見九個兒子已死,大發雷霆,不準后羿再回天庭。同時也令僅存的這隻三足烏日日遨遊,不得休息。和西方的不死鳥不一樣。而玄鳥的說法就是從《詩經.商頌.玄鳥》而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它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殷商後代說自己的先袓——契乃是由玄鳥生下來的,建立了強大的商朝,因此玄鳥就成了商人的始袓。《史記.殷本記》也記了這段歷史:「殷契、母曰簡狄,有絨氐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隨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除了殷商之外,戰國時的秦,滿清的始袓和朝鮮新羅的始袓也是和仙女吞食玄鳥卵有關的。不論玄鳥或是鳳凰,都是隨著道教的發展,而把它由一隻雀鳥(或孔雀、或山雞等等),先變成一個半人半禽的、傳人兵法的仙女,然後到完全是人的仙女。西方白虎

在中國四聖獸中,另外一個常常跟龍相提並論的就是「白虎」。虎,為百獸之長,它的威猛和傳說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變成了屬陽的神獸,常常跟著龍一起出動,「雲從龍,風從虎」成為降服鬼物的一對最佳拍檔。白虎也是戰神、殺伐之神,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而它是四靈之一,當然也是由星宿變成的。白虎是由二十八星宿之中,位於西方的七宿組成:奎、婁、胃、昂、畢、觜、參。所以也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也是因為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為它是白色,而是從五行中說的了。除了道教中的四靈包括了青龍、白虎,連在風水師探勘墓地時,在地形前方左右兩邊突起的地形,可以當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獨特的稱號,稱之左青龍、右白虎,取其護衛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裝飾,在左右堂柱上繪有青龍、白虎,以其鎮壓邪靈。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龍虎」被借用為道家煉丹的術語,就是指「鉛汞、坎離、水火、陰陽」等的同意詞。而道家煉丹分內外(內丹鍊氣,外丹煉丹藥),內丹就陰陽五行而言,龍陽,生於離,離屬火,故云「龍從火里出」;虎陰,生於坎,坎屬水,故云「虎向水邊生」。結合之後,一陰一陽,互相調和,稱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而另外一種說法是:性屬木,木代表東方,於卦為震,故比為青龍;情屬金,金代表西方,於卦為兌,金白色,故喻為白虎。金能夠克木,故情多損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氣,使之交合為一,則金木無間。龍虎自伏而成丹,在人體中則以肝為龍、腎為虎,而外丹則仍取陰陽之意,以龍為鉛,虎為汞。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可怕的東西,又是可敬的東西。可怕的是,它會食人畜。而可敬的是因其威猛無比,能夠避邪。在一些古書中,如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畫虎於門,鬼不敢入」,「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摶挫銳,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惡遇,燒虎皮飲之。擊其爪,亦能辟惡。此其驗也。」古人還認為白虎是一種祥瑞:「德至鳥獸。」最初的西天星神是熊和貓頭鷹,但後因古羌族的圖騰在由熊變為龍的時候,又到黃帝向東發展的時期,龍的圖騰被帶到東方,跟「東方蒼龍星座」合而為一,朱鳥則成了統一南方時的鳳圖騰。在天國的新居,因兩大部族的融合而終於成為「龍鳳呈祥」。作為古代圖騰是東鳳而西龍,作為星象則是東蒼龍而西朱鳥。到周朝以後,封建制度正式確立,五行思想也趨於成熟,把天像重新劃分後,朱鳥放到了南方,和祝融火神一起崇拜了。而西方的就崇拜白虎。在部族鬥爭及遷移過程中,西北方的龍向東移,東方的鳳向南移,南方的虎向北移,全國顯示一個大周轉的觀念運動。到了漢代,五行觀念成了統一的思想,再補出玄武完成「四方之神」的配套。在《史記.天宮書》中「東宮蒼龍、南方朱鳥、西宮咸池、北宮玄武。」在這裡的不是白虎,而是咸池。咸池是主五穀的星,主秋季,因五穀是在秋天才有收成的,所以就把它放在秋季。但它不是動物,如何能和龍、鳥、龜配成四靈呢?在《正義》:「咸池三星在五車中,天演南,魚鳥所扥也。」所以在宋代己提出質疑:「蒼龍、朱鳥、玄武、各總七宿而言之。至於咸池,則別一星,自在二十八宿之外。」咸池還有一個解釋,就是太陽洗浴之所。在《淮南子.天文篇》:「日出於暘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可見咸池原是羌人視為日出之處。咸池也就是鹼水湖,應是岷山地區的某個湖泊,或是青海。由此可以證明原始人所崇拜的星宮天象尚沒有青龍白虎的觀念。在《禮記.禮運》所謂:「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把不屬於動物的咸池換成麒麟。後世有四靈有麟、四象有虎的習慣。又由於白虎是戰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的猛將被說成為白虎星托世。如:唐代大將羅成、薛仁貴父子等人。除此之外,白虎又被道教吸放,被神化起來,成為了各廟宇的門神。東方青龍

關於龍的傳說有很多,龍的出處也有很多的說法,有的說是中國星宿變成、有的說是由印度傳入的。但據考證,印度的龍神是由中國傳入印度後經由佛教傳回中國的。龍在印度的地位不高,也有定向實物的參照——蟒蛇。在五行學說盛行的年代裡,慢慢的也開始流傳著有關青龍的故事;五行家們照著陰陽五行給東南西北中配上五種顏色,而每種顏色又配上一個神獸與一個神靈;東為青色,配龍,西為白色,配虎,南為硃色,配雀,北為黑色,配武,黃為中央正色。在四方的神靈中,根據《山海經》的說法,「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東方有句芒,身鳥人面 ,乘兩龍。」;「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兩龍。」比較有趣的一點是,在山海經中的龍都是用騎乘的,而跟他同類的蛇則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繞頸,顯示出兩者的不同來;不過在五方的五神卻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樣,這裡就不再詳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龜蛇,武是龜蛇之意)、青龍、白虎又分別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龍是東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而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還有在龍心的部分,有人稱之為「大火」,跟晴雨有關,又因為青龍屬木,所以也是木星當年的年太歲。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這些四靈也被 冠上了人名,便於人類稱呼,青龍叫「孟章」,白虎叫「監兵」,朱雀稱「陵光」,玄武為「執明」。而在眾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龍」來做自己的年號,如三國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記》中也有關於夏朝是屬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龍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記載。在古時的中國,頭有角的為公龍;雙角的稱為龍,單角的稱蛟;無角的為螭,古時玉佩常有大小雙龍,仍稱母子螭。因在中國龍是神物、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徵。也是東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屬木的,也因青色是屬木的,故此有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們想像成為龍的形象。因位於東方,按陰陽五行給五方配色之說,東方色青,故名「青龍」。四大凶獸中國上古四大凶獸,分別是四名「大惡人」的化身,也就是指三苗、驩兜、鯀與共工,他們都因為反抗權力者而被殺,死後精神不滅,被當權者侮為「邪魔」,也就是四大魔獸,分別對應:饕餮,渾沌,窮奇和檮杌。饕餮(tāo tiè)——傳說軒轅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山海經·北山經》 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páo xiāo),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註解,這裡說的狍鴞即是指饕餮。《神異經·西荒經》中有云:「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亦有傳說為「龍生九子」的九子之一。後來,饕餮變成了圖騰,刻於各種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呂氏春秋·先識覽》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殷周時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腦袋猙獰,雙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樑凸出;首部有一雙彎曲的獸角或足,其彎曲的方向似無定製,或內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張,利齒如鋸,嘴略彎曲內勾,或嘴巴緊鎖。則作正面盤踞狀,身軀拱起,頭著地或水雲氣,兩邊有一對利爪,象狗爪或虎爪。兩側有一對肉翅,形如耳朵。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是一種想像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慾的象徵!因富貪慾故後世喻貪婪之人為「饕餮」。《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云:「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渾沌——《莊子·應帝王》中有「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的句子。又寫到「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這裡的記載顯示渾沌的形象乃有人之情而無人之形。在《莊子·天地》中又有「彼假修渾沌氏之術也,識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渾沌之智力實在有限。這裡渾沌更被人化而冠以「氏」。這些顯然並不是上古凶獸原型。更為原始的渾沌形象出自《山海經·西次三經》,「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江讀作鴻)也。」這裡的渾沌已和傳說中魔獸的形象很一致了。再到後來,《神異經》中云:「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為混沌。空居無為,常咋其尾,迴旋仰天而笑。」 渾沌已經完完全全是凶獸的形象了。 還有一種說法,渾沌是驩兜死後的怨氣所化。窮奇——《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了窮奇的來歷,「少昊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舜將其流放,「遷於四裔,以御魑魅」。少昊為西方天帝,其母名皇娥,其父稱為「白帝子」,即太白之精,他們的故事可見於《拾遺記》,非常美麗動人。在那裡有一棵窮桑樹,其果實萬年一結,吃了的話天老我不老。少昊主宰西方,稱為「窮桑氏」,或者「金天氏」。注意這些關鍵字「白」啊,「金」啊,少昊一族位於西方不容置疑,而窮奇也是被舜驅逐到了西北方向,被一同驅逐的還有黃帝的不才子「渾沌」;顓頊的不才子「檮杌;以及「饕餮」三族。作為怪獸的「渾沌」,「檮杌」,「饕餮」也無一例外地出現在西方,其中饕餮位於西南一些,但想來離被稱為「西王母」(地名)的西荒之地不遠。也就是說,和其他幾位帝王略有不同,被虞舜放逐的都到了西方而不是四方都有,所謂「御魑魅」的說法很可能是指壓制當地少數民族,從這樣的想法衍生開思考,怪獸們的行為特性也就不足為奇。「渾沌」,「檮杌」,「饕餮」也具有相似的特點。檮杌(táowù)——《神異經·西荒經》記「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孟子·離婁下》道:「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此謂檮杌同乘與春秋,為國史名,楚史名《檮杌》。也就是說有本記載楚史的書,名字為《檮杌》。檮杌一般作上古凶獸。《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凶,以檮杌況鯀。後來「檮杌」被用來比喻頑固不化態度兇惡之人。《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云:「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
推薦閱讀:

TAG:人物 | 神獸 | 山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