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炎症性腸病的福音

《中國臨床營養網》與廣州紐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益生菌與過敏反應」之「濕疹篇」。

中國臨床營養網(lcyycc)


編譯者介紹

李穎琪  Winnie Li  廣州紐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營養師  Accredited Practising Dietitian (Australia) 
  澳大利亞註冊營養師
 澳大利亞卧龍崗大學碩士 I 專業  營養與飲食
 澳大利亞艾迪斯科文大學碩士 I 營養和代謝


炎症性腸病的福音—益生菌 !

什麼是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是一種原因不明、以慢性炎症為特徵的腸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 Ulcerative colitis,UC) 和克羅恩病( Crohn'sdisease,CD) 。UC 的病變主要局限於大腸黏膜與黏膜下層,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 CD 的病變多見於末段回場和鄰近結腸,但可累及消化道的任何一個部分,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腹塊、瘺管形成、肛周病變等。

炎症性腸病的病因

有研究證實,炎症性腸病(IBD) 可能與環境、基因和免疫等因素有關。目前,普遍認同的患病機制是IBD 與腸道黏膜免疫系統的異常激活相關,而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腸道微生物的刺激,引發腸黏膜免疫系統對腸道內抗原的異常反應。腸道菌群失調、有益的細菌缺乏、遺傳易感個體的腸黏膜上皮通透性增加、細菌易位至腸道固有層、先天性免疫缺陷和黏膜對常駐菌群免疫耐受性的缺失等相互作用,導致了腸組織的異常炎性反應。

成人腸道內含有約1014個細菌,大約有1000種不同的細菌種類,從而構成了人體最大的微生物群落。其中常見的細菌約有30 ~ 40 種,占所有細菌總數的99%。各個人的腸道微生物種類組成之間的差異很大,細菌種類都是獨特而又高度穩定的。遺傳因素在腸道菌群的形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環境也對菌群有著影響。不同的飲食、地域,腸道菌群之間也不同,甚至人們所食的肉類種類不同或烹飪方式( 如炸、烤或煮) 不同,都或多或少地對腸道菌群有影響。腸道菌群的存在,對機體具有重要的功能,如從營養素中獲取熱量、分解食物中難消化的糖類和蛋白質,隨之產生的發酵終產物( 短鏈脂肪酸、乙醇、氣體) 和維生素,以及吸收離子和將飲食中多酚類化合物轉化為活化形式。同時,共生菌群還可提供" 屏障效應" ,構成了阻止病原體侵入腸黏膜的障礙。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衡在IBD 的患病機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研究發現,IBD 病人和健康對照者的糞便中和腸道黏膜上的細菌在種類和數量上都有顯著的差別。大量的臨床和實驗均證明,腸道共生細菌的生態系統腸外與腸內營養失調,在IBD 的患病和活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認為,IBD 的患病與腸道細菌的刺激,導致腸黏膜免疫的不適當激活有關。近年來,關於腸道微生物的研究數據在以指數增長,其對機體影響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甚至有人認為,腸道微生物是人體一個潛在的器官,其重要性可與肝和腎等相比。

炎症性腸病(IBD)目前治療現狀

治療的目的是控制急性發作,維持緩解,減少複發,防治併發症。

1.一般治療:強調休息、飲食和營養。

2.藥物治療:氨基水楊酸製劑、糖皮質激素、免疫抑製劑。

3.手術治療。

治療效果不佳,臨床花費大,多數預後不良。

益生菌幫您解決煩惱

根據2014年益生菌和益生元國際科學協會(ISAPP)的定義,益生菌是指「攝入足夠量後,對宿主有益的活著的微生物」。也就是說,「活」是益生菌的基本要求。

益生菌在消化道存活,並且能在宿主消化道定植並發揮相應的生理作用,如增加機體中抗體滴度、增強巨噬細胞活性、提高殺傷性T細胞的數量,以及增加干擾素水平、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益生菌代謝後還能降低腸道中的pH 值,促進鈣、鐵、維生素D 的吸收,並參與體內多種維生素的合成和吸收,從而實現微生態保護和免疫增強效應。

益生菌製劑

20 世紀初,諾貝爾獎獲得者Metchnikoff 發現保加利亞人長壽與其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發酵乳製品有關,首次論述了乳酸菌的營養生理作用,並由此提出「胃腸道菌群與健康密切相關」的理論。

益生菌防治炎症性腸病作用機制

1.競爭黏附位點和營養物質

2.維持腸道正常菌群平衡

3.增強腸黏膜屏障功能

4.調節腸粘膜免疫耐受

5.干擾腸道炎症反應

6.抑制腸道上皮細胞凋亡

臨床應用

1.尼氏大腸埃希菌1917 ( Escherichia coli Nissle1917,EcN) 早在1999 年就有學者採用隨機雙盲對照研究,發現EcN 在誘導和維持UC 緩解中的作用與美沙拉嗪相仿。2004 年Kruis 等通過對比EcN 和美沙拉嗪在預防UC 複發方面的作用,證實EcN 預防UC 複發的效果與美沙拉嗪相同,且兩組藥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較好。這與Schultz 等的研究結果相似[3]。


2.鼠李糖乳桿菌GG(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 Zocco [4]等將187 例緩解期UC 患者隨機分為3 組,分別用LGG、美沙拉嗪、LGG + 美沙拉嗪( 劑量同前兩組) 治療12 個月後,比較複發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 = 0. 77) ,但單獨應用LGG 組同後兩組相比,能有效延長維持緩解的時間( P = 0. 01,0. 03) ,提示益生菌治療UC 可以取得更好的療效,且無不良反應。Do 等[21]也證實了LGG 在UC 中的作用,LGG 有望在UC 的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


 3.雙歧桿菌四聯活菌( 成分為嬰兒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腸球菌、蠟樣芽胞桿菌) Mdeiros[5] 等將輕、中度活動期潰瘍的90 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 46 例) 和對照組( 44 例) ,分別口服雙歧桿菌四聯活菌聯合SASP(柳氮磺胺吡啶) 和單獨SASP (柳氮磺胺吡啶)治療,治療4 周后觀察兩組的緩解率。然後,將緩解後的61 例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 31 例) 和對照組( 30 例) ,分別給予益生菌聯合SASP 和單獨的SASP 治療,治療6 月後觀察1、3、6 個月UC 的複發率以及進行內鏡評分。結果顯示患者聯合益生菌治療後的緩解率高於單用SASP。說明益生菌能有效地治療UC,且聯合用藥效果更好。


4.Guslandi[6] 等將32 例CD 緩解期的病人分為單服美沙拉嗪和口服美沙拉嗪加酵母菌,結果後者的複發率遠低於前者。[1]


研究結果表明,益生菌的療效可與標準的藥物療效相似。微生態製劑為IBD 病人提供了另外一個維持治療的途徑,可作為IBD 治療的有效方法。


目前對於炎症性腸病的治療尚沒有特效藥,益生菌在炎症性腸病中的應用有效地解決了免疫抑製劑價格昂貴、不良反應強以及長期應用抗生素導致菌群失調等問題。益生菌能有效地調節腸道菌群失衡、改善微生態環境,增強腸黏膜屏障功能、減少消化道感染,給炎症性腸病等疾病的治療開拓了廣闊的前景,益生菌定能夠為人類治療IBD 帶來更大的福音。


推薦閱讀:

關於非哺乳期乳腺炎,專家這樣說......
LAC第三課:炎症,普通細胞相愛相殺是癌細胞的溫床
「消炎藥」的是非對錯:你天天消炎究竟消對了嗎
含中低劑量谷氨醯胺全腸外營養對炎症性腸病患者炎症指標改善的影響

TAG:炎症 | 益生菌 | 炎症性腸病 | 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