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念佛成佛奧義

凈土宗的教義除五經一論外,世尊在其他近兩百部經典中都有涉及;歷代祖師有關凈土的著述更是卷帙浩繁、不勝枚舉。當今凈宗學人尤其是在家的同修整天忙碌於工作事業生活,社會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所以很少有時間聽經聞法。還有就是現在有許多法師於凈土修學頗有心得,遂創出各家之言,令凈宗學人尤其是初學者莫衷一是、無所適從。鑒於此,末學於十多年光陰,博覽凈土典籍,以文字般若薈粹佛言祖語之大意,正本清源、化繁為簡成《凈土七要》,以便於凈土同修循正途徑路直登樂邦。佛言乃金口宣說,祖語更是佛菩薩恐我們修行中信有狐疑、解成歧義、行有偏差、證無所獲,而示現為歷代祖師大德所留下的法語菁華。我們只要「依教奉行」,決定可以成就。凈心學佛多年,然根性陋劣障深慧淺,有解無行,甚至一知半解。不妥之處請諸位大德斧正。

 

一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

《無量壽經》中「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核心,更是凈土修學的綱宗,也就是凈土三資糧中的「信願行」。同時也是世尊所說一切經教的指歸。至於何謂菩提心,經論中有很多說法,諸如:《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等等。藕益大師一言以蔽之:「念佛發願一心專求西方,那就是發無上菩提心」。這句話廣義上講很深很廣,簡約地說:梵語菩提譯為覺悟,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的心,覺悟世間無常、生死事大、輪迴可怖;要離開六道乃至離開十法界而往生西方一生成佛,這還不是無上覺悟嗎?佛是無上圓滿的覺者;佛的妙明真心就是大覺智海、大悲願海;佛的究竟本懷就是使眾生離苦得樂。發成佛的心,就是發度眾生的心,使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回歸自性、圓滿菩提。藕益大師還說,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凈空老法師開示:「在大經中,世尊教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十八願是「一向專念」,第十九願就是「發菩提心」。我們專靠十八願行不行?依教奉行,把多生多劫壞習氣、壞毛病改過來,壞習氣、壞毛病就是心行不善。「菩提心」是善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是善行,「堅固不退」是善念,這三個條件具足了,才是後面經文所說的三輩往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這四個字我們明白了,我們真發了,具備這樣的條件,「一向專念」才決定得生凈土」。《菩提心義》又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所以,念佛而不發大菩提心,不與彌陀本願相應,終不能往生。可見發菩提心有多麼重要。

 

「一向專念」和「發菩提心「同是凈土修持的正行(蓮池大師語)。這個「行」需要我們要「力行」才是,泛泛悠悠不可。要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頭燃,只恐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不被妄情牽纏遮障,二六時中,單將一句阿彌陀佛,橫在胸中,常繫於心,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將一句阿彌陀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暫舍。所以雖發菩提心,不專心念佛,不真干亦不得往生。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念佛成佛正是凈土法門極其殊勝之處。

 

二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這是凈土修行的助行,雖是助行也是修行證果所必須。佛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佛還說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所以我們雖然念佛,但處世待人接物仍心行不善亦不能往生。我們必須是上善之人才能蒙佛接引。凈業三福、六和敬、六度萬行都是我們的必修課。凈空老法師教我們「孝親尊師」要學《弟子規》;「斷惡修善」要學《太上感應篇》和《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是一切戒律之母;十善業道在小乘法展開就是三千威儀;在大乘法展開就是八萬四千細行。十善業道是性德;十善業道是佛法之根本,是大地,無上菩提都是從大地上生。整個大藏經里的每一句話都沒有離開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佛法一切行門的綱宗,是十方如來成佛的基礎。我們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處必須謹守十善業道。如果我們把十善業道做圓滿了,那麼大乘教八萬四千細行業就圓滿了,同時我們也就圓成佛道了。所以修十善業就是我們學佛成佛的必由之路。

 

三要誠敬。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的十分利益。我們念佛一定要像迷路的孩童呼喚父母、像遇險的人兒高喊救命、像身處苦難的人們盼望救星那樣至誠懇切。怎麼樣才能心生誠敬,必須要放下貢高我慢、自覺謙卑,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樣誠敬心自然生起。我們不但拜佛念佛要十分誠敬;就是對待一切眾生也要十分誠敬,因為他們都曾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和未來諸佛。我們不但對人誠敬,對動物也要誠敬,即使路上遇到一支螞蟻也要繞行,不要從它身上邁過,這就是「禮敬諸佛」。大安法師說:阿彌陀佛大願接引眾生,是他的至誠,我們念佛求生凈土,是我的至誠,二誠相感,如磁吸針,豈有不任運往生之理?誠的外顯即是敬。對土木金彩等佛像視作真佛,讀誦佛經祖語,宜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對念佛行人作菩薩想,作未來諸佛想。以恭敬心對待三寶,以恭敬心待人接物,以恭敬心持佛名號,常恆如是,業障日消,慧光日益。老實念佛乃凈宗心要,老實念佛的本質內涵即是誠敬,誠敬實為成就往生、超凡入聖之極妙秘訣。

 

四要不看別人的過錯。

大經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六祖慧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人過」印光大師開示:「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凈空老法師給我們講:一般人只見別人過錯,不見自己的過錯,這不是學佛人應有的行徑,這個心不除去,將來以心現境,境界現前時,就不會是好境界。你不可以看別人都不如你意,你要有此心就會現這個境界,這是很可怕的,要警戒自己。心裡要現阿彌陀佛,所現的境就是阿彌陀佛。三界如空花,可怕的不是地獄餓鬼畜生,可怕的是自己的心,外面的三惡道是自己的心變現的。因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是自己的心,不從心上修,西方極樂世界哪裡有,那是自己的真心啊!念佛是否有進步,看看自己,是否把一切看得輕,看得淡,若是非心還很重,往生希望很少。常觀察自己的過錯,自己做的事對不對,他人的不對處,要起憐憫心、寬恕心,並以它為鏡子,照自己犯沒犯,這才是修道之心。你要是見神見鬼,求感應功能什麼的,那就錯了,那是貪心愚痴心造成的境界。真正境界,清清凈凈沒有一切人我是非。見到世間過,是自己煩惱起現行,如果我的心像佛一樣的清凈平等,怎麼還會看到世間過。

 

五要放下,學佛是起點,成佛是終點。放下是過程,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放下一點就成就一點。

八萬四千法門就是讓人放下。為什麼要放下?因為它本來沒有,它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法皆空。

 

    究竟要放下什麼呢?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嗔痴慢,放下煩惱習氣,放下名聞利養,放下是非人我,乃至放下整個身心世界。真的徹底放下了,我們就證得了究竟圓滿的佛果。上根利智之人因為看的破,所以放下容易一些;我等業重凡夫放不下怎麼辦,有辦法,那就是把每一天都當成是我們的人生最後一天,我們生不帶來,死帶不去,明天就死了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念佛的訣竅就是個「死」字。有個「死」字在心頭,對外界環境自然冷淡,情愛也會減輕,名譽、金錢、權力在「死」面前都幫不上忙,知見道理在「死」上也不起作用。一旦四大分離依靠什麼?孤魂受業力支配哪有自由?這時候不見彌陀,可能遇見惡鬼;不生凈土,可能投生驢胎馬腹。作這樣想,念佛就有緊迫感,就能至誠懇切,就容易相應。真正講功夫,是要心清凈,萬緣放下。為什麼放不下?沒有看破,不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清楚明白了,我們真正能體會,自然就能放下,放下,心就清凈了。我們看不破放不下,所以要想看破,得從放下做起,放下一分,就看破一分,多看破一分,就又肯放下一分,看破放下,相輔相成。這裡面就是看破放下的多少,看破放下的淺深,達到相當的境界,就「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凈宗講的「一心不亂」,淺的一心不亂,稱之為「事一心」,深的一心不亂,稱之為「理一心」。

 

六要念念回歸自性,要在時時處處、點點滴滴中修行。

佛門常說你會嗎?會修時時處處皆是道場,點點滴滴都是修行。修行在起心動念處,在開口說話處,在身體動作處。這樣我們才能把錯誤的想法做法說法改正過來,慢慢的把長劫以來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習氣和污染去掉,最後水清月現、妄盡還源、明心見性。內把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放下,外緣也要放下,外緣是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為什麼要放下,因為是假的,看破一點放下一點,又多看破一點又多放下一點二者相輔相成,為什麼放不下,無量劫形成的妄想煩惱習氣太重了,放下整個身心世界那只是妄想煩惱習氣的一小部分。佛說: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分別而不能證得;六祖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清凈。馬鳴菩薩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本沒有的當然可以斷掉。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我們被兩大障礙,一個是執著即煩惱障一個是妄想就是所知障,兩大障礙:障礙著我們的智慧本能;三大煩惱:見思煩惱(執著)、塵沙煩惱(分別)、無明煩惱(妄想)遮蓋了心性,使得本來清凈的自性迷失而不能起用不得受用;所以在迷惑顛倒中長劫流浪於生死業海,過著凄慘苦難的日子。我們是凡夫,所以這些長劫熏習所形成的慣性是不可能一下斷掉的,但是我們又是修行者,所以必須每天有所進步,「覺今是而昨非」,逐漸斷掉煩惱,生起清凈心,我們要從清凈心做起,我們心亂,即如這盆水渾濁,月亮就現不出來,放下一分煩惱,就多一分清凈,煩惱輕智慧長,水清月現。在這裡月就是自性。

 

七要不夾雜。

〈一〉是念佛不要夾雜:佛在《無量壽經》中要我們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大勢至菩薩在《念佛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面給我們講九個字, 「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印光大師開示: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凈空法師說: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功夫不能成就,都壞在夾雜上,簡單講就是不專心,一面念佛,一面想念咒,一面還要看別的經,還夾雜什麼時候得一心,甚至還夾雜妄想煩惱,所以功夫就破壞了,念一生的佛都得不到一心。障礙在此,不可不知。不夾雜,難!都在平常生活當中去培養。怎樣去做?古大德教給我們,凡是帶不去的東西,不要放在心上。你們想想,什麼東西能帶去?「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一天到晚,行住坐卧,心裡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外,什麼也不想,什麼都不求,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能這樣念三年五載,禪定得到了,念佛三昧成就了。所以,人家站著走、坐著走,就是這個道理。綜上所述,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即在念佛的時候心裡想得清清楚楚,口中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一聲佛號一句接一句認認真真、綿綿密密,沒有主動的任何觀照和客觀的絲毫妄想夾雜,只有這樣成能成就念佛三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

 

〈二〉依止善知識也不要夾雜。

親近善知識也不能夾雜。善知識就是好老師,我們在學佛過程中必須有明師經常的指點我們才能學有所成。親近善知識是我們此生成就的第一因素,尋找老師是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一旦確定了老師,我們應該終生親近他才對。這個善知識不一定要在我們身邊。凈宗歷代祖師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們的著述猶在,研究他們著作的過程也是我們和他們神交的過程,經常熏習他們的文章我們就會經常受益

 

有的同修總覺得一個老師不夠,還是多多益善,於是見到出家人就想拜師。有的人甚至有兩個三個四個師傅,兩個師傅就一心二用,三個師傅就三岔路口,四個師傅就十字街頭,對一個問題的看法,每個師傅都會說出一番見解,而且似乎都有道理,這樣我們就會無所適從,從而影響我們道業的增長。確定一個最適合我們自己的明師,終生接受他的教誨和指導,我們一定會受用無窮的。

 

〈三〉行門(助行)的不夾雜。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是凈宗修行的助行。而助行中的根本就是修十善業道。世尊在《佛說十善業道經》中教誨我們,要「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我們的長期修行卻總感覺沒有效果,功夫不得力,根本原因就在於身口意三業之中,尤其在起心動念處夾雜著諸多的貪嗔痴慢、財色名利、是非人我等等諸多的不善。不善當然就是惡。夾雜惡是不能能夠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我們只有把自己修成上善之人才有資格做他們的同參道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長劫修行還是淪落成今天這個樣子的根本原因。佛法所說不善的標準遠高於世間法,佛法所立的標準是:自私自利就是惡,時時處處為了社會為了眾生就是善。因此我們從學佛之日起,就要徹底改舷易轍,在起心動念處,在身體造作處,在開口說話處,不再夾雜毫分不善;而且做到時刻惕勵、警鐘長鳴,今生就望完成我們的道業。

 

〈四〉證果關鍵時刻的不夾雜。凈土法門的證果就是往生凈土。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念佛百年,為的就是往生這一剎那。在這異常重要的時刻,我們要心不驚怖,意不顛倒,心中不要在再夾雜絲毫利益親情,要繫念的就是一句佛號,需要看到的就是一尊阿彌陀佛聖像。我們平時供養佛像也不要夾雜,要供養我們最喜歡的阿彌陀佛聖像,最好就是一尊。這樣會使目標比較集中,使佛的形象在我們心中刻骨銘心。這樣在往生時刻對於接引我們的阿彌陀佛形象就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不至於認錯了對象。

 

再者助念也不要夾雜。大家都知道助念會對往生者起到至關重要的幫助。但是有的助念團在念佛的同時還要念許多經咒,唯恐助念的力量不足,其實這樣的做法反而降低了助念效果。臨終的人意志力已經薄弱,聽的越多,他就越容易思維混亂,簡單的一句佛號,清晰明了,往生者才能夠把自己心中的佛號與助念者的佛號和在一起,這樣共振共鳴,才能會產生巨大的力量,使往生者心不旁騖一念生西。

 

總之,不夾雜是開啟佛門聖殿的金鑰匙。不夾雜才能深信,信為道源功德母;不夾雜才能圓解,圓解如來真實義;不夾雜才是力行,一門深入精進成就普賢行願;不夾雜才能圓證,今生往生凈土圓證究竟佛果。

 

人身難得我們幸得人身,佛法難聞我們幸聞佛法,凈土難信易修我們幸修凈土;如此三幸之際會真乃百千萬劫難遭難遇。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待何生渡此身,故莫負佛恩,莫待來生。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光陰一寸命光;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依此佛言祖語《凈土七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生成就圓滿菩提。

 

一聲佛從心頭起 雙足已踏蓮蕊中

厭離娑婆苦光陰 誓做蓮花國里人

彌陀 觀音 勢至 金容 金臂 金台

故鄉明月須臾得 圓滿菩提歸去來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善付囑丨本煥長老: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我們成佛的根本
我最害怕的就是懺悔,每次想到懺悔就害怕的不行。這樣要怎麼辦?
你為什麼要成佛?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四)
怎樣念佛往生成佛

TAG: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