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眾生輪迴 因果循環
而佛教的觀念則擺脫二元論的觀念。這一點我非常非常的佩服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取一種「動態論法」來觀看天下事物,不向我們易流於二元思考方式。也因為佛教用「動態論法」來處理人事物,所以造成佛教的真意不容易懂。所以我就直接舉幾個例子(他們稱公案)來讓大家體會!
這是記載在佛教的阿含經(相當於基督教的聖經,)中的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釋迦牟尼有兩個弟子。一個以苦行為第一的叫「迦葉」、另一個以智能為第一的叫「舍利弗」。有人跑來問他們一個問題。他們問「請問尊者舍利弗:你師父死後還存在嗎?」舍利弗說「我們師父不談這問題」。他們繼續問「那麼你師父死了之後就不存在了?」他們不語。「你師父死後也許在,也許不在?」「你師父沒有死後存在或不存在的問題?」舍利弗一概回答:「我師父一概不談論這個問題」。那些人就非常失望!他們覺得他們已經問遍各種的可能性了。而以智能第一的弟子都只用一句「師父不談這種問題」來回答。無法說明、不會辯解,真是像嬰孩一般沒有智性。這些人便離去了。這些人走後,迦葉就把為何舍利弗這樣回答的原因作個說明。他說「師父死後存不存在是形體問題,是認知問題。但是師父已經超脫這種形體與認知的拘束,所以被尊稱如來。」
第二個故事:有人三問釋迦牟尼「何謂我?我是實在的嗎?」釋迦牟尼再三不答。後來那人就走了。弟子就問原因。釋迦牟尼就說:「若我回答:是實在的。這會增加他原來的邪見。認為人的身心是常駐不滅的。若我回答我是不實在的。那麼他的邪見也會增加。他會認為我們的身心由於一期的生命的停止而斷絕。」
由以上的故事我們可知我們不能用過去習慣的思考推理方式用理解。我們必須用「動態思考方式」來思考這個問題。在理解上面兩個故事之前我們要先介紹佛教的基本教義。佛教的最基本原理就是「緣起說」。可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來表示。「緣起說」意思就是任何事情或現象都依一定的因(根本,內在作用)緣(輔助,外在條件)的集合而起生、起變化、與消滅。即任何事情都是特定條件的暫時集合。而整個「緣起說」是在時間軸的觀念上建立。在時間軸的橫切面來看,任何一個集合體無法抽出其一因或緣。缺一因或緣就不再是其本體。而這就是「此有故彼有」和「此無故彼無」的意思,而這也稱「俱時因果」。就時間橫切面來看,現在的集合體是過去已滅的事物或因緣的「果」,現在的集合體也是未來事物或因緣的「因」,在連續時間變化的過程中就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意思,也稱之「異時因果」。
舉例子來說,例如佛教的「人論」,就是認為一個人是由五蘊來結合而成。五蘊就是色(基本物質)、受(六種感官活動,眼鼻耳身口意)、想(接受並統合各種感覺的意識活動)、行(心裡活動的組合)、識(持橫的意識或單純的感性)。就時間軸的橫切面而言,人即由此五種東西所組合。就時間軸的縱切面來看每一瞬間我們的五蘊都一直變化!就好象我這一秒鐘跟前一秒鐘的我一定不一樣!因為至少有些老舊的細胞已經被新的細胞所取代。簡單的說就是「色」已經不一樣了。更別提其它四種變化更大。我前一秒鐘的心裡活動、意識與下一秒鐘的心裡活動與意識也不同。所以我們用這種流動的時間來看上面的的二個故事,就不難理解,為何釋迦牟尼不回答「人的本體是否存在」的問題!!因為那個本體一直在流動變化。有一個佛教徒說的好。他說我們中國人常用道家的「無」的觀念去理解佛教的「空」的觀念,其實這是非常不正確的。因為簡單的說,「無」是存在不存在的問題!而「空」是一種變化流動的問題。
佛教建立在「緣起說」上面,因著眾生生命流轉而衍生出「四諦」、「十二因緣」、「六道輪迴」。「十二因緣」與「六道輪迴」是將眾生的生命世代流轉過程詳細說明。例如「十二因緣」共有過去二因、現在五果三因、未來二果。構成三世的起惑、造業、受生的因果循環,周而復始。而「六道輪迴」詳細說明流轉過程中,有眾生處在六類(六道)中輪轉,即在天、人、阿修羅、畜生、惡鬼、地獄等六種情況下輪轉。過去我們都是以為佛教的輪迴是「靈魂」在輪迴。但是因為佛教並不認為有什麼永恆不滅的本體存在。因為如前所述,本體都是五蘊的結合。所以一直在變化,故無固定的本體。所以當然無所謂靈魂輪迴——這種所謂固定本體輪迴。既然佛教不是「有本體輪迴」那麼佛教是不是「無本體輪迴」呢?好象也不一定!因為在每一個當下存在都是實在的!!所以難怪上面的故事,釋迦牟尼沉默不回答。因為無論是「有本體輪迴」或是「無本體輪迴」都對!也都不對!!
而佛教面對人生苦難的問題就是在「四諦」中。四諦即為「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中的真相。「集諦」是說明苦怎麼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來自自身的愚痴、無明、貪嗔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惡業,便召集種種痛苦。故「集」就是「集起」的意思。「滅諦」是指多苦的人生最理想的歸宿。佛教認為涅盤是最好的歸宿。涅盤是常住、安樂、寂靜的世界。「道諦」就是說明如何才能脫離這苦難的人生,進入涅盤?主要的方式就是要修習八正道。
簡單的說佛教的罪觀就是「產生」。有個西班牙dramatist說的好!他說『Themostsinofpeopleisthathehadborninthisworld。』任何事物的產生就是落入因果循環中,而這就是落入苦難中。對於佛教而言,痛苦與快樂是一體兩面的事。落入輪迴中,就是落入苦難。整個佛教就是要幫助人們歸回「尚未產生」之前的狀態,就是涅盤的境界。所謂涅盤的境界是一種無狀之狀。那裡沒有物質、沒有無限意識、沒有空無、沒有無意識、也沒有無無意識。沒有現世、沒有天堂、沒有天地混合、也沒有日月。沒有來生、沒有生生轉化、沒有持續性。沒有墮落和升遷。沒有固著、沒有運動、不基於任何東西。這就是苦的終結。簡單的說,在那裡業的流程已經停止,他就是停止的本身。
而佛教的生死觀,簡單的說就是在時間軸上,既然本體一直流動變化。所以生與死(誕生與死亡)不過是時間軸上的兩個對我們意義較大的點。但實際上也並不代表什麼!對佛教來說當他們把時間軸像一根細線頭尾連接起來成為一個圓時,生死可能就是同一個點!而這一點意義較大在於這個點會決定這條現以什麼狀態進行?以天?人?阿修羅?畜生?惡鬼?地獄?佛教認為「人道」比較容易進入涅盤。而進入涅盤的意義遠遠大過「生死」問題。
過去在網路上我們許多基督徒常與佛教徒辯論。我們常常想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但是我在整個準備專題的過程中,我發現很難用他們的思想中的矛盾去找出他們的矛盾。因為佛教的道理其實非常完整、博大、且嚴謹。其實回教也類似,雖與佛教相較,回教說不上思想高妙,但有其一定的嚴謹與完整。因此我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如果一個宗教或哲學體系能夠經過時間的考驗仍是一家之言,那麼我們其實可以先放下這種尋找矛盾的嘗試。但是我們可以嘗試要從這些哲學神學理論在生活中實踐出來會帶來怎樣的影響?來作比較。難怪psycho一天到晚把「社會實踐」掛在口上。因為這或許是另一條對話的出路。
而我認為佛教的哲理雖然高妙,但是在現實社會中實在很難落實。至少對於我個人而言。因為既然強調「緣起」,那麼我們要做任何一件事就得要問這是不是又增加了一項「因」?增加「因」就會產生「果」。善因不見得會有「善果」!「惡因」不見得會有「惡果」!所以甚至當我面對宗教版時,我都會想著,在這麼繁多的文章中,我需要多增加一篇文章(增加一個因)嗎?這時我不禁回頭看到釋證嚴、釋昭慧等人,有人謂他們是基督化了的佛教徒(意為從事社會實踐的佛教徒),我不禁要問,究竟他們所依循的佛法是哪一個?因為照著原始佛教的教義而言,他們豈不對人世加增許多「因」?依照「緣起說」這樣不是會減慢全體歸回涅盤的速度?
另外,對於面對苦難的問題,雖然佛教有一套非常高妙的法理。然而對於真實存在苦難中的我們,腦中即使可以對這些苦難視而不見,認為其終將消滅(因為沒有永恆的本體,包括苦難本身。),然而有些苦難就是會借著折磨人的身體,而使人心智扭曲,甚至喪失。基督教過去雖然對於「人論」有靈肉二分、靈魂體三分、等等的說法。然而目前已有多人不再用有靈肉二分、靈魂體三分法。僅保留靈魂體的字的用法。然而對於「人」處在這世間,大家都知道靈魂體根本不可分。特別是從醫學角度,就說明人的肉體不健康絕對會影響靈魂(所謂意識或意志或心靈)。人的心靈不健康,也絕對會對肉體造成影響!
反觀佛教,即使我接受這種高妙的教義,相信一切都在流動變化,苦難終將過去。但是這是在我現在健健康康、活活潑潑的時候。如果當我被環境或是病體折磨時,我根本不能確定我那時的心靈活動或理性意識是否能保持這種超然的想法,而使自己繼續朝向涅盤而努力?說真的,我想我作不到!雖然佛教留下「八正道」幫助人們修行。然而同上所述,我相信我正常的時候我能依循「八正道」修行,但是對處在苦難狀態下的我,我就沒有任何把握了。
推薦閱讀:
※讀《地藏法門》體悟
※極好的心經直說
※楞嚴咒是否屬忿怒本尊咒?誦咒感覺淫慾降下去,但為什麼脾氣上來了?
※大師們好,請問佛教和佛學、佛法是一回事嗎?(蘭香如夢的回答,25贊)
※修行人一天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