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真髓》緣起空性心大心小
「名稱高遠,踰於須彌。」這個「名稱高遠」的名可不是我們世間的俗名,不是花錢能買到的。菩薩因為生生世世不知疲倦地教化眾生,為眾生犧牲,所以他們的名聲才能普聞三千大千世界,他們的智慧成就、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永遠流傳;他們的崇高和偉大,也遠遠超越了須彌山。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這些大菩薩因為已經實證到了諸法實相,實證到了佛法的奧妙,對他們來說已經沒有什麼信不信的問題了,而是「知道」,所以這裡才說「深信堅固,猶若金剛」。他們的信是深信,不是迷信,不是淺信,而是來自於切身體驗的深信。達到這種程度的菩薩已經不會再被其它的歪理邪說所迷惑,於無上道永遠不會再退轉了。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這個是形容菩薩說法的境界,我們佛法的解脫智慧叫法寶。本經講的這些菩薩已經修行到了第十地法雲地,他們超越生死的大智慧就像陽光普照,凡是接觸到的眾生,無明黑暗就沒有了,煩惱痛苦就沒有了。他們開演的法義就像是起死回生的甘露,慈雲法雨,滋潤眾生,能夠幫助我們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從此解脫。
「於眾言音,微妙第一。」這個是讚歎菩薩的口業清凈。菩薩講經說法的時候,聲音微妙悅耳,說理深入淺出,只要是有緣聽聞的眾生,每每一聽之下,就能了解佛法的微言奧義,心生法喜。這樣的法音能夠引導我們眾生得到生死解脫的真實大利,所以它在一切音聲中要排第一,「微妙第一」。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余習。」這句話就比較複雜了。這是講,菩薩以般若智觀照諸法的實相,了達一切法緣起性空,生而無生,但又生生不息的道理,於是遠離戲論,斷諸邪見。那麼什麼是邪見呢?這個有無二邊就是。有是一邊,無又是另外一邊,把有無當成了兩個對立的概念,兩個極端,這就是邪見。我們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是執著「有」的人,他們以為物質世界的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有」,是可見可得的實法,卻不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是由各種條件相互依靠組合而成的,本身並不能單獨存在,也沒有任何真實存在的本性,「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比如香和臭,如果沒有香的分別,那就不會有什麼臭的概念,對不對?
沒有獨立存在的香,也沒有獨立存在的臭,而且這個香臭之間也並沒有一個恆定的標準、不變的本性。就像我們吃的飯菜,大家覺得飯菜很香是吧?如果香是香的本性,那麼飯菜就應該一直是香的才對,但事實上,香噴噴的飯菜放久了就會發餿發臭,香噴噴的飯菜吃到諸位大德的肚子里,沒多久拉出來,就會變成臭烘烘的「米田共」。但注意哦,這個臭是香的本性嗎?很顯然不是。那臭是臭的本性嗎?也不是。這個臭烘烘的「米田共」一旦變成肥料,培育出來的稻米和蔬菜卻非常好吃,你會覺得臭嗎?
還有像龍涎香,號稱是天下第一香,傳說是龍的口水變的,但實際上它原來是鯨魚的大便,臭得要死,但在海水裡飄啊飄的,日晒雨淋,時間一長,居然就變成了稀有難得的奇香,珍貴無比。所以,香不是香的本性,臭也不是臭的本性,那什麼才是它們的本性呢?佛陀說,萬事萬物的本性都是空性,包括香臭。香的當下,臭的當下,就是空的,香即是空,空即是香,香臭只是各種因緣條件具足後,產生的一種假象、錯覺、幻有,所以它們才會變來變去的,沒有固定的常態,善惡美醜亦復如是,一切法亦復如是。這就叫做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的。
這是講執著「有」,而那些執著「無」的人呢,以為無就是「有」消失之後的虛空,什麼都沒有,這也是一種錯誤的見解。一般人學佛,不管修習什麼法門,不管你是參禪的、學密的、還是修凈土的,往往都是以有所得心,來求無所得法,不知不覺間就和佛法背道而馳,落入了「有」的邪見,要不就是落入「空」的邪見。有的修行者,他以為「空」就是一片空無、一無所有,而且執著於這種想法,然後去觀修一無所有的境界。像有些教人靜坐的,要學生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想,他把思想暫時停止的那種遼闊感、虛無感當成了空,甚至當成了解脫——那就麻煩了,這樣坐久的人,他的記憶力、智力和思考能力都會嚴重退化,這就是錯解了「空」的後果。六祖曾經告誡說:「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所以大家以後自己用功的時候,千萬要記得這點,可別被那些比我這個「半桶水」還要「半桶水」的傢伙給誤導了。
佛陀在《大寶積經》里就曾經譴責說,修行者執著的「有見」,就算大如須彌山都還好救,但如果執著「空見」,即使是小如芥子許的「空見」,那就很難搞了。本來空性的見地可以說是我們佛教最高的見地,但如果有人執著空性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是隱藏在一般現象界或經驗之後的某種東西、或某個隱密次元,那基本上有這種想法見地的人就無藥可救了。有這種見解的人往往會墮入「無為坑」,以為什麼都無、都空了,以為什麼都不做叫「無為」,結果變成懶漢、自了漢,更嚴重點的還會墮落惡道、畜生道,因為愚痴啊,像這些都是沒有智慧的表現。
真正的「無」或空性是不可思議的,它超越了我們能想到的所有名相概念,像什麼「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既非空亦非有」等等,這些文字概念只是在相對層面上幫助我們了解絕對真理的工具,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在本質上仍然是戲論。如果有人把指路的地圖當成了目的地本身,那就上當了。這個無以言傳的「空」的本性超越了所有的二元對立,只有它,才能以完整的視角洞徹萬法真相。所以空性並不是普通人所以為的一種消極單調的東西,它並沒有否定什麼,恰恰相反,空性含裹虛空,包容一切,又出生一切,它只是很簡單地、不帶有色眼鏡地覺知到了一切法的本來面目。
所以在很多了義經典里,佛陀都曾經講,空性——這個萬事萬物當下的真相,就是完美的大圓滿!在那個相對的層面上,佛陀教導我們要以空性的見地來對治那種「現象界是真實存在」的虛妄見地,因為剎那生滅的萬事萬物的確不是真的,不是真實的存在。但有些人誤以為,空性就是他原先認為真實存在的東西不再存在時所留下的「空無所有」,然後他又認為這種「不存在」才是真相——這樣的邪見完全扭曲了空性的真諦,這種謬誤要比相信「事物是真實存在」的執著見地更難醫治,所以大家要警惕!
這一段可能不太好懂,這個緣起和空性的道理很深很深,以後我們會結合本經,結合實修再給大家作進一步地闡述,現在就不多說了。
那麼,下面是「無復余習」,這個「無復余習」的余習又叫做積習,習氣毛病,是指我們的身口意由於長期積累而形成的一種慣性執著,一種機械運作,它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造作生死業果。事實上,這個習有粗細之分,小乘的阿羅漢只是斷了潛意識層面比較明顯的一種粗習,而菩薩呢,卻連無意識層面的微細習氣都斷盡了,所以叫做「無復余習」。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這是講,菩薩說法無所畏懼,他發出的法音,就像獅子的怒吼,邪魔外道聞之腦裂;又像是霹靂雷霆,能夠驚醒昏睡和沉迷的眾生。這裡不是在說菩薩的聲音夠大夠響,而是形容菩薩講說的法義能夠直指人心,道理震撼心靈,猶如春雷一動,萬物滋生,只要是有緣聽聞的眾生,他宿世的善根智慧就會被激發,是這個意思。
「無有量,已過量。」這句話是講,這些大菩薩個個都已經證得了無量光壽的法身道體,這個法性真身才是我們眾生的本來面目,它是無形無相,遍及一切時、一切處的,非大非小,超過易理象數之外,也超越了時空的界定,所以這些大菩薩已經不會再有什麼三界輪迴、流浪生死的果報了,這稱為無有量。而這些證得法身的大菩薩,在趨入真正無為無不為的大成境界後,他們的色身已經沒有什麼固定的形相和固定的性別了,而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希望菩薩是怎樣的,或你的智慧程度是怎樣的,那菩薩就會有和你相對應的化現,讓你容易接受,「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他們的這種生命狀態,說實話,已經不是我們凡夫有限的心智所能測度的,這個稱為已過量。
從前,隋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道喻的法師,他也是專修念佛法門的,他每天稱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幾乎日夜不停。他還專門為自己造了一尊小小的佛像,只有這麼大,三寸大小,這個的確是小了點。後來有一次,他念佛念到了一種定的境界,於是就突然看見阿彌陀佛現金色身,就這樣站在了他的面前。佛陀還笑眯眯地問他:「汝造我像何小?」你為什麼把我的像造得這麼小啊?只有三寸。結果道喻法師的回答很妙,他說:「心大即大,心小即小。」意思是心大佛即大,心小佛即小,跟外形外相沒什麼關係。這句話剛說完,就看見阿彌陀佛的聖相、佛身遍滿虛空,廣大無比。這時候阿彌陀佛就告訴他說,你趕緊去洗澡吧,澡浴清凈,等到夜明星出來的時候,我就會來接你。果然,時辰一到,阿彌陀佛和諸大菩薩就出現了,於是道喻法師的房間里大放光明,法師好坐著,很自在地就這樣走了。
這裡,大家要注意故事裡的這句話,「心大即大,心小即小」,這句話很有禪機!大家不妨把它和前面那個「無有量,已過量」的道理互相參照一下,看看會不會有什麼啟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