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雜談——說重(李光昭)

說 重 (1)

 

在太極拳修為中不少朋友問我: 練太極拳是求其輕,還是求其重?是輕好,還是重好?根據個人多年的感悟,我認為關於輕與重的問題是在太極拳修為中較有普遍性的問題;而且是修拳中帶有根本性的重要關口。不能正確明白、理解、掌握和運用拳中之輕與重的內在關係,正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的結症所在。欲避此病,須知輕重。

說輕,似乎不存疑問。《拳論》開篇即云:「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十三勢歌》中亦云:「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很多太極拳老師在教授時,也都告誡學生盤拳走架要松走輕出。由此可知,求其輕是太極拳修為的重要內容。拳中要輕,不容置疑。

說重,好像心有疑異。王宗岳先師在《太極拳論》中明確告誡拳者:「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十三勢行功心解》中亦一針見血地闡明:「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慮」。有些老師在授權時,也多有談輕而避重;重似乎成為了修拳中的病根,甚至成為了拳中之大忌。

有些朋友會認為,由此說來,太極拳修為中既然輕利重弊,則應求輕而避重。對此,我的答案完全相反!拳中非但要尋其輕,更要求其重。拳之修為中,不能知其輕、悟其輕、得其輕而用其輕,求其根源,實則是因為不知其重、不悟其重、不求其重,故不得其重而用其重。拳之修鍊中,凡重其輕而輕其重者,凡求其輕而避其重者,所尋之輕,必然會致於輕率、輕薄、輕浮以至輕舉妄動。換言之,拳中之輕,出自拳中之重;有重才能輕,有輕必有重;重中寓輕,輕中含重;重不離輕,輕不離重;重輕相濟即為陰陽相濟。能重輕相濟者,方為懂勁。故拳之懂勁,須知輕重;知輕重,乃懂勁之妙門。

老子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老子所言:「重為輕根」,即為太極拳中重輕之道也!讀《老子》,修拳而悟道,會使修為者內心猶如升起一盞明燈,眼前豁然開朗。一重一輕,一陰一陽,一合一開,一根一果;無重則無輕,無輕亦無重;無果因無根,無根定無果。

何謂太極拳道所求之重?師曰:「重者,穩重、厚重、持重之謂也。」一曰穩重。能穩重,則能固本壯根,必無輕佻、輕浮之病。穩而重,實為拳中之根。穩而重,須在拳之基礎功修為中「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察昔日大師們盤拳打手之影像,穩而不迫,重似山嶽;其形其神,令觀者畏而起敬,佩而折服。

再曰厚重。能厚重,則能從容沉靜,必無輕躁、輕薄之慮。厚而重,實為拳中之本。厚而重,則靈而輕。能厚重「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慮。」觀其走架盤拳,「滿身輕利頂頭懸」,如行雲流水,重而不滯,輕而不浮。「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三曰持重。能持重,則能靈活輕快,必無輕率妄動之舉。持而重,實為拳中之體。持而有重,則動而有定。能持重者「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運勁如百鍊鋼,無堅不摧。」與人打手時,則能做到:「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如江河。」絕無輕舉妄動,定能捨己從人,不丟不頂;「彼不動,己不動;彼欲動,己先動。」以靜制動,後發先至,無往不勝。

由此可知,穩重則根固葉盛;厚重則沉而不浮;持重則靈變有定。此三重實則拳中之根、之本亦之體也。同時,也是人之品格、風度與境界之根基也。

 

說 重 (2)

 

太極拳修為中,說重就要說雙重。修鍊者無不知道雙重是拳之大病,「雙重則滯」。在行拳走架過程中,無論是頂、抗、丟、癟,還是僵、懈、呆、滯,究其病根,無出雙重之禍也。

何謂雙重?顧名思義,雙者,二也;雙重即兩個都為重。我們知道一陰一陽之謂道。宇宙萬物均由一陰一陽相衝合而生。《太極拳論》亦云:「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分則陰陽,合即太極;有陰必有陽,有陽定有陰。同理,有輕必有重,有重定有輕。陰陽者,輕重也。一陰一陽即一輕一重。有重無輕,雙重也;雙重即有陰無陽,或有陽無陰。因此,也可以說:雙重即雙陰或雙陽。雙陰與雙陽均與道相悖也。悖道而行,必病無疑,故雙重拳之大病矣。

《拳論》云:「欲避此病,須知陰陽。」換言之雙重之病,實為不知陰陽。何謂知陰陽?真知陰陽,就必深析太極陰陽之三屬性:其一,陰陽相對,動之則分;其二,陰陽互抱,靜之則合;其三,陰陽互根,相生相變。由此可知,「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即相互對立之兩面,在「氣」的沖和作用下又統而合一;同時,陰中含陽,陽中孕陰,互變互生。

綜觀拳中雙重之病象,不外有二:其一,一不分二,即陰陽不分,虛實不清。楊澄浦師祖在《太極拳論十要》中明確指出:「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在此論中,澄浦師祖明晰而具體地告訴學者:虛實不分,邁步重滯即為雙重;虛實能分,則轉動輕靈,毫不費力。由此不難看出:虛實不分,雙重之病象也。分清虛實,實為修拳之第一要義。

其二,二不合一,即陰陽相離,虛實不合。陰陽雖判,虛實雖分,但判而離,分而裂,能分不能合,陰陽不濟,虛實不統,則在盤架打手中,必然非頂即抗,非丟即癟。究其根,依然「雙重之病未悟耳。」《拳論》亦云: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由此可知,能分不能合,實為雙重之另一病象。

如再深究雙重兩種病象之根,就會發現:合而不分,分而不合,雖為兩種病象,其根其源一也,即陰陽與虛實不能變化。《拳論》精闢地闡明:「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變化,處處總有一虛實」細讀此論,不難明晰,此論三句話,闡述了三層深刻內涵。「虛實宜分清楚」依然堅定地提出了分清虛實為拳之第一要義;第三句「處處總有一虛實」也明確地指明虛實要分而能合,合而為一的必然性;其關鍵在於「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變化」之句,其深層內義,即一針見血地剖析了人之身心內外不但雙手兩足要分虛實,實為無處不虛實,處處有虛實;更極其深邃地強調了虛實分合之根在於變化。能變化者,即能分合;能分合者,即能相濟;能相濟者,則無雙重之慮。

何謂變化?老子曰:「有無相生。」無生有,變也;有復無,化也。動則分,變也;靜則合,化也。虛而實,變也;實而虛,化也。拳之修為,無出身心二字。心之神意,無象而實有,虛無而真實,神變也;身之形體,有形而歸無,實有而返虛,靈化也。故拳之修鍊,虛而實之,實而虛之;虛實相變,實虛能化,一實一虛,一變一化,能虛能實,能變能化,焉有雙重之病乎?

能變能化之關鍵,在於黑中有白,白中藏黑;即虛中含實,實中存虛;陰中寓陽,陽中守陰。虛中之實,乃變之種;實中之虛,乃化之基。如《拳論》所云:「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此即虛中實與實中虛緊要之論也。

以此察拳中之重,《拳論》中「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之論,便清明在心。重必虛,重定杳,實乃拳之真義之不二。反之,重則實,重則現,必致雙重之病矣。由此而知,拳中之重,虛也,隱也,內也,藏也,收也,斂也,剛也;拳中之輕,實也,現也,外也,顯也,放也,出也,柔也。

        正如拳論《陰陽訣》所云:「太極陰陽少人修,吞吐開合問剛柔。正隅收放任君走,動靜變化何須愁。生克二法隨著用,閃進全在動中求。輕重虛實怎的是,重里現輕勿稍留。」

 

再 說 重

-------答博友太極魚之問

 

非常感謝太極魚及眾多博友對本人博客的關注。就所提之問題,回答如下:

《拳論》云:「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此句話明確地指出:重要虛、要杳。重為什麼要虛?因為拳中虛者,內也、藏也、隱也,故重要隱於虛、藏於內。換言之,凡拳中之重,切不可現於實、顯於外。

何謂拳中之重?《拳論》亦云:「意氣君,骨肉臣。」如此而知,意氣為重,骨肉則輕。因此,拳者在盤拳走架時,神意氣為重,則要虛藏而內斂;筋骨皮為外、為現、為實,反而要輕柔。《拳經》亦要求修鍊者要「剛於中柔於外。」剛於中即剛於內。也就是要求修鍊者,剛如重,要虛藏而內斂。故剛與柔者,一重一輕,一內一外,一藏一現,一虛一實也。

敬瞻昔日先輩大師之拳照,其內涵之神意穩重似岳如山;其外顯之形體輕柔如行雲流水。這實為我輩學練之楷模!反之,在行拳盤架時,內輕外重,內柔外剛,身重意輕,則必身形遲重而獃滯,神意輕薄而浮滑。此乃俗語所稱:外強中乾是也。與人打手時,則不堪一擊。

綜上所言,盤拳走架時要重而虛,內而藏,「內固精神,外示安逸。」與人比手時,則觸處雖實要輕,雖顯要柔;未觸處則重而虛,藏而杳。這樣才能做到:虛中藏重,內而寓剛;實里現輕,外顯柔行。即可為至:陰中含陽,陽中有陰;「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此乃《拳論》「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之真義也。

上述乃一己之見,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佩戴貔貅的八大注意事項你一定要知道!不看後悔!
關於知乎fate圈的一些碎碎念
天澤雜談之九:起名字的易經原理
生活雜談(32)
冠帶十神雜談

TAG:太極 | 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