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雜談:多爾袞讓皇位給順治 是因深愛孝庄?8年後詔書揭示真相
清朝入關前夕,皇太極在未留下傳位遺詔的情況下突然駕崩,隨之而來的就是皇位繼承問題。這個時候可不一定是父死子繼,而是誰的拳頭硬誰就有可能上位。論軍功和戰力,睿親王多爾袞在八旗中首屈一指,擁有絕對實力登上皇位,然而結果卻是六歲的福臨成為了順治皇帝,多爾袞屈居攝政王。多爾袞為何要將皇位讓給福臨呢?
野史和戲說中普遍的說法是,多爾袞與孝庄皇太后早年青梅竹馬,心生愛慕,皇太極死後,作為側福晉的孝庄,為了唯一的兒子福臨的前途,跑來央求多爾袞立福臨為帝。一邊是愛情,一邊是江山,最終多爾袞選擇了愛情,難道多爾袞愛美人不愛江山?
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出塞打獵途中英年早逝,時年39歲。次年二月,距離多爾袞離世還不足兩月,順治帝就宣布了多爾袞十大罪狀,削除之前封的所有爵位,並剷除了多爾袞的全部黨羽。同時下詔晉封了鄭親王濟爾哈朗為「叔和碩鄭親王」,還御賜了金冊。順治這一反一正究竟唱的是哪一出呢。
原來,皇太極死後,有實力爭奪皇位的共有四個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睿親王多爾袞。代善掌管兩紅旗;濟爾哈朗掌管兩藍旗;多爾袞掌管正白旗,其同母弟弟多鐸掌管鑲白旗;豪格本無兵權,剛剛從皇太極手裡繼承了正黃鑲黃兩旗,根基尚淺。
代善當時已六旬有餘,又體弱多病,無意角逐皇位,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之子,非直系血親,亦被排除在外。對皇位有強烈慾望的只剩下豪格與多爾袞。而代善與濟爾哈朗均保持中立,不願站隊。
豪格背靠兩黃旗,多爾袞與多鐸背靠兩白旗,四旗實力相當,但論軍事謀略,政治能力,多爾袞遠在豪格之上。若多爾袞強行即位,勢必引起兩黃、兩白旗相互廝殺,兩敗俱傷,最後造成八旗分裂。
在即將入主中原的關鍵時刻,八旗內亂將使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兩代人的努力付之一炬,國體不存,皇位何在。這個時候,濟爾哈朗作為調停者站了出來,他提出了另外一個方案,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帝。
多爾袞認為自己得不到另外四旗的支持,硬來的話風險不可控,而讓豪格即位又對己不利,非己所願。濟爾哈朗的這個折中方案,則可以平衡各方利益,多爾袞遂表示同意,豪格因在兩黃旗中的根基尚淺,不便再堅持,也同意了這個方案。
貝勒會議經過商議,因順治年齡尚幼,提出由多爾袞與濟爾哈朗輔政,由親王晉為攝政王。就這樣,毫無實力背景的順治成為了鷸蚌相爭中的漁翁。孝庄皇太后和兒子順治成了客觀上的獲利者。不過這個皇帝當的並不輕鬆,處處要看多爾袞臉色行事,更沒有任何決斷權,形同傀儡。
多爾袞雖然沒有皇帝稱號,但通過攝政王之位,實際上擁有了皇帝的權力,挾天子以令諸侯,軍國大事都要經過多爾袞的同意。不久之後,為了大權獨攬,多爾袞罷免了濟爾哈朗的攝政王之位,又逼死了競爭對手豪格,霸佔了豪格之妻,據傳還逼迫孝庄皇太后下嫁於己。此後朝綱獨斷,真正當起了無冕之皇。
本定於十八歲親政的順治帝,因多爾袞意外早逝而提前親政,親政的第一件事就是剷除多爾袞的勢力及影響。隨著年齡漸大,順治對當年皇位之爭的內幕有所了解,故下詔表彰濟爾哈朗在擁立時的首議之功,封其為「叔和碩鄭親王」,成為清朝歷史上第二個享此殊榮之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