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學《地藏經玄義》認識到自己層次,不要空喊口號救度眾生
分享:學《地藏經玄義》認識到自己層次,不要空喊口號救度眾生
來源:佛陀教育共修分享 錄入時間:2017-03-01 10:10:48
摘自凈宗經教(佛陀教育)網「學佛共修」修學體會 2017年3月1日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地藏王菩薩!
頂禮青蓮法師!
頂禮凈空老恩師!
末學從去年12月1日至今年2月22日,用了近3個月的時間學習了《地藏經玄義》,平均每集聽三遍,難理解的部分聽四五遍。《玄義》講座共有28集,內容雖少,但理論性強,義理深奧,涉及到的唯識學和各種觀法都很難透徹理解,只能將自己的一點零散認識體會,向網路的老師們作以彙報:
一、對《玄義》的總體認識
《玄義》內容豐富結構嚴整,老法師所講的內容可分為二部分:一部分是「教」,包括「序」和「五玄」;另一部分是「觀」,包括各種觀法。
兩者密切相關:「教」以開解,「觀」以起行,解行相資。
「序」中包含:法性根源,法界緣起,佛法產生,六道由來,本經緣起,注經因緣。由本至末,由理體引到《綸貫》,讓人有一個總體的認識;「五重玄義」不但能讓人一覽全經幽玄之義,而且認識到「五玄」相互的關係,「不思議」三個字更進一步把《地藏經》提升到無上醍醐之列。
「觀」法中講了三大類,「一從行觀」、「二約法相」、「三託事相」,具體講了「十乘觀法」、「一心三觀」、「唯心識觀」、「真如實觀」等,讓我對「觀法」有了初步的認識:若不懂作「觀」,就不能運用佛法中的表法來轉化自己的思想觀念,學佛很難功夫得力,只能處在「名字位」中。
二、對經教義理的幾點理解
1、對「地藏」名號深義的理解。
「地藏菩薩」的名號是用比喻的方式來命名的。「地」,指大地,比喻心地、自性;「藏」,指大地所藏者無量及七寶庫藏,比喻「三德秘藏」、「四凈德」。「大地」有住持、生長、荷負之義,而心如大地能安一切,含攝一切法,用不可盡。我們心性當中有無量的智慧德相,是心性之覺;也會化現煩惱罪業,是心性之迷,兩者同出於一念自性。正因為有「覺」,才會發現「迷」,「化迷為覺」。一個人正因為有良知良能,才會認識自身的錯誤,予以糾正。整個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所以覺悟的佛菩薩就必然會救度迷惑的眾生。眾生轉迷為悟,也會同佛菩薩一樣成為覺者。因為兩者本來就相同,同是一念自性所化現。
《地藏經》中婆羅門女、光目女救母一事,末學體會:母女本是一體,一個迷、一個覺,覺者必然全心全力救護迷者,而迷者獲救登上覺岸,也會成為覺者。「地藏」名號的表法就是自性覺對迷的救度。為何要救度?因二者一體。為何能度成功?還因二者本來一體,同是自性化現。所以《地藏經》的基本理念就是「孝」――淺說是「孝親尊師」,深說則是「法界一體」。一切的發心、行持、結果無不根源於此理念。
2、對「心境一如,萬法唯心造」的理解。
老法師講座當中多次提到:「一心」就現「一真」,「多心」則現「十法界」、「無量法界」。不是離開此世界,別有凈土可去。凈土是凈心所現、一心所感,心凈則佛土凈。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當下就是。只要心凈就生活在凈土;只要一心,就生活在「一真法界」。所以如何修行、如何求往生,用功的方向就明了了。
例如生活中飲食、穿衣之事,如果看得很淡,很隨意,只要有吃、有穿就行,就像喝口水、去趟廁所一樣平常,這不就是在吃穿上解脫了嗎?!如果去加以分別研究食物的種類、營養、色香味,考慮衣服的面料、花色、品牌、美感,那衣食在我們眼中,不就變成很複雜的世界了嗎?!如果在吃穿上再伴隨著喜怒哀樂,為衣食而憂惱,不就墮入更加迷幻苦惱的世界中了嗎?!衣食如此,生活中每一件事不都是如是嗎?!
清凈自性一法不立,無有一法當然無有生滅、無有苦樂。若有一法,即有生有滅;若有分別,即有變化差別;若有執著,即有苦樂憂喜。所以十法界不在外,「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3、對「不要坐實」的理解。
講席當中老法師提到:體會自性之體的意思,千萬「不要坐實」,以為真正有個實體,就錯了;要虛求,才能體會。反思自己對佛法很多問題的理解也都是「坐實」的:自性是什麼?佛在哪裡?諸多佛菩薩是什麼關係?開悟悟到了什麼?得道得到了什麼?十法界是個什麼樣的結構組合?諸佛世界與我們這個世界的時空關係如何?這些問題的提出,還是根源於自己對佛法的體會淺,以一種執著心去對待,不懂虛求,總是要把一些境界、問題想像成是什麼樣子的。要知道連六道的無色界都沒有形象,怎麼能把佛菩薩境界用形象描述出來呢?!以凡夫心妄測佛菩薩境界,這是求解的大障礙。
所以聽經聞法要「不著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要提升自己的境界,體會的才能與佛真實義相應。對不思議法去思考、研究,方法上就已經錯了,怎能得到正確的結果。
4、對「性惡」含義的理解。
《綸貫》中二處提到「性惡」,「佛亦不斷性惡,同惡而化」;「今地藏大士了達闡提等修惡之事,全體即是性惡之理」。成佛之前的惡業、惡習,在成佛之後還要受因果嗎?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當然會受。但佛是大覺者,不但受的甘心情願,不起煩惱,而且能轉煩惱為菩提,利用它來度化眾生。像老法師舉的例子,小偷改邪歸正了,當了警察,以前的「本事」仍然有用,可以去抓小偷,就是這個意思。
惡業、惡習也是自性所生。既是自性所生,當然就有自性之德用,是我們凡夫從自己起心動念處辨別是善、是惡。如果從自性角度看,一法不立,哪有什麼善惡?!全是性德所顯,就看如何去運用。發菩提心,啟發眾生覺悟就是善法,惡法(如濟公的喝酒、吃肉)也是善法;迷惑眾生,令眾生墮落的就是惡法,善法(如甜言蜜語,各種物質精神享受)也是惡法。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所以說「邊邪無非中道」、「五逆當處解脫」。但像我輩凡夫,煩惱絲毫未斷,這種境界是不敢企及的。
三、在落實當中的一些體會
1、對「看破、放下」的進一步體會。
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兩種方法,也就是「止觀」,也就是「定慧」。兩種方法交融相資,「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又幫助進一步的「看破」。老法師講席中無數次地提到,末學從接觸他老人家講法就已聽聞「看破、放下」,可是仍然體會不深、運用不好。檢點自己十五年學佛之路,沒有明顯進步,原因是沒有「放下」,也是沒「看破」。雖一直聽經聞法,可還是沒能轉化自己的思想觀念,熏修力量不夠。
「看破、放下」入手之處在於「布施」。不僅是布施財物,更是要把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嗔痴慢,要把這些都捨棄掉!「布施」是真正放下。我們智慧不開的原因,就是因為有這些東西在心裡放不下,障礙自性,不能發揮作用,所以統統要舍掉!具體下手處是對一切人事物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末學這種想法尤其嚴重,對自己身邊的人,尤其是對妻子、兒女,總把自己的意思強加給她們,常用佛法的標準衡量她們,鬧得彼此都不愉快。
「看破、放下」還要放下自己的「嗜欲」和「愛欲」。我感覺「色慾」是修行最大的障礙,這種障礙有三方面來源:
一個是手機網路,鉤人情慾的視頻圖片隨處可見。面對這些,感覺自己的定慧根本不堪一擊。常痛下決心,刪除相關的鏈接,減少接觸手機,可時間一長,防犯之心淡化,這些東西一現前,我就又束手就擒、深迷其中了。
另一個是日常生活所偶遇的美女,她們的身形、長發、服飾、步履讓我心動,總以貪婪之心多看幾眼,甚至萌生邪念「起心私之」。倩影已去,而我心猶存,久久不能平靜。也曾控制自己對迎面而來的女色,即低頭不看,可有此警覺心的時侯不多。
第三個是按摩、足療、洗浴等淫慾之所遍地都是。末學以前也曾流連其中,雖痛加懺悔,厲行戒慎,可慾望與教誡常常在心中交戰,常向佛祈求加持,可我感覺自己就在勝負之間徘徊。像老法師所講,內里惡習氣強,外面誘惑力大。自己學佛的這點定力,太弱了,如小舟駛於大浪,一槁之力,難掌航向。只有少接觸喧鬧處,盡量處清靜地;少閑逛閑看,多聽經念佛,可覺得這種方法雖有效果,還是如石頭壓草,說不定啥時候就破土而出,根本問題沒解決。
2、對念佛功夫境界的體會。
末學學佛以來,知道念佛的重要,沒有忽視。以前參加過幾次佛七,近來早晚課也都是以念佛為主。老法師曾講過,念頭一起,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把念頭打消,這叫會念佛。這段話,我初學佛就聽到了,可是十多年了,竟沒有去做,更談不上做沒做到了。我知道念佛重要,知道老法師關於「會念佛」的開示,可為什麼沒做?——沒把老法師開示放在心裡,當耳旁風了。
修學如何能進步呢?這也暴露了個大問題:我雖一天聽經幾個小時,都是淺嘗輒止,僅知道而已,根本沒入心,沒化為自己行動的意願,頂多算個有解無行。
念佛境界上,受到「隨所修學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著」的啟示。老法師提到:對修學境界沒有起一點貪愛之心、沒有起一點執著的念頭,清凈心才不斷向上提升,沒有退轉。可反思自身,發現了念佛過程中的錯誤――「樂著」境界。每次早晚課念佛約半小時的時候,心感覺定、靜,有輕鬆愉快感,可是正體會時,這感覺很快就沒了;而且脖子僵硬,全身緊張。長期以來,念佛境界都停滯於此。主要原因是自己並沒以真誠清凈心念佛,而是在念佛中時時起分別執著:分別妄念怎麼又起來了,心怎麼又不清凈了;執著讓心靜下來,保持好的狀態,享受著輕鬆愉快……走入誤區渾然不知。老法師講,得一點輕安、法喜,就自以為了不得了,這個念頭一生就退轉了,妄想、分別、執著又起來了。開示點醒了我,要不然這細微的執著自己哪能覺察?十乘理觀的「破法遍」「離法愛」都含有這個意思吧。
3、在生活中練就「不著相」的習慣。
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現象皆是夢幻泡影,如露如電。說真的,根本就不在。「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基於以上認識,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和光同塵,隨緣而不攀緣,吃飯穿衣待人接物都在修定。更進一步,身語意三輪弘教,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全心全力幫助任何人,做任何的利益社會眾生的事,都不放在心上,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天天做,做了之後心裡頭痕迹都不著,成就了定慧。而迷惑的人,處處著相,追求名聞利養、各種享受,失去定慧,造業受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這是學佛修行的重要認知,有了這種觀念,才能突破種種障難,提升自己的境界。
4、佛法修學要與生活融成一片。
末學常常算計每天用於學佛法的時間,早晚課每天2小時,上下班的路上念佛1小時,聽經2-3小時,拜佛半小時,總共才有5、6個小時用功,占每日的五分之一多點,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散亂當中,佛法種子比輪迴種子少多了。這怎能往生凈土呢?
老法師說,講經不一定是台上,平常我們接觸人談話都是講經,跟人通信往來寫信,是注經。要學經教就在生活當中學。如果離了講台就不是講經、離了寫注就不是注經,你學教到哪一天才能成就?一輩子都成就不了。修學一定要落實在生活裡面,修學跟生活融成一片,就是功夫成片。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處事待人接物全是佛法。有這樣的思想作指導,我雖不是專門學教,可是自己念佛修行,完全可以融入生活。就在生活中,面對一切人事物,練習不著相,練習看破放下,以佛號為武器,戰勝自己貪嗔痴慢、煩惱習氣,只要心存佛法,哪有一時、一處、一人、一事不是修行?這才能每天用功不斷。
5、對自己要下狠心。
自己年齡也大了,學佛未見成效,依然內有重重煩惱,加上如今社會的惡濁,稍一疏忽前功盡棄。應該真正地問自己:到底想不想出離六道、往生凈土?這不是在口上說的,要真想,就要對自己下狠心,真肯干。世間名聞利養下個狠心斷掉它,不再受它誘惑,斷不掉是對自己心不夠狠,不想真正出離六道。
總之,修學之路雖然艱辛,但每一份努力都伴隨著一份收穫,要常常反省,把自己功夫不得力的因素找出來,修正過來,才能進步。
四、對觀法的認識和實踐
《玄義》中的「觀法」令我耳目一新,這是以前從未接觸的。雖看了幾遍,但未能透徹理解,只是將自己的淺薄認識談一下:
1、對「觀法」重要性的認識。
「觀法」也就是轉變觀念的方法,因為凡夫的觀念都是錯誤的,我們修行就要轉變觀念,懂得「觀法」才會讀經、念經、講經和聽經。不知道表法、不懂「觀法」,不可能進步,因為思想觀念沒改變,也就是沒有修行。現在好多同修(也包括自己)只是把功夫下在形式上,按照儀規去修行,關注念多少佛號、拜多少拜 、誦幾部經、聽幾部經,感覺這樣很實在、很有抓手。要說作觀,好像太模糊抽象、不易入手。修行要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念頭,要把錯誤的念頭修正過來。「作觀」才是真修、才是真正的用功。思想觀念沒轉變,行為沒改變,還是個凡夫。
2、對自己的定位更加明確。
末學潛意識裡總有種驕傲心理,感覺自己善根非淺。通過學習「十乘理觀」,一個個對照自身,不得不承認自己是「下根人」。雖然不願接受,可「五停心觀」和「五品位」自己還遠遠做不到,應該是下下根人,要接受這個現實。既然是下根人,那就從「五停心」、「五品位」學起。「五停心」是止惡,「五品位」是修善,要踏踏實實從此積功累德,把目標定在「觀行位」,依照佛法切實轉變自己的觀念和行動。
3、誦經、念佛、拜佛都不離作觀。
「但觀已心之高廣,以扣無窮之聖應,機成致感,逮得大利。」這幾句話給我的啟示是:雖然我們內心煩惱重重,可是智慧德能與佛無二,修德有功,性德就會顯現。在讀經時,依文「作觀」,隨順經典上的佛所說的文字,我們的觀念就跟著轉、境界就跟著轉。不知不覺就從凡夫變成佛菩薩。可是煩惱習氣重,經本一關又墮落了,怎麼辦?再干,進進退退,上上下下,只要自己不休息,肯努力,總有一天上去不再下來,那就成功了。我們每天供養佛菩薩形象,瞻視禮拜,那也是「修觀」,照著佛菩薩的樣子塑造自己。念佛也同樣要「修觀」,知道這句佛號的意思是「無量覺」,念這一句佛號,念念與無量覺相應,就是觀行念佛。六根接觸六塵,覺而不迷,這是真念佛。
誦經、念佛、拜佛都需要「作觀」,都不離「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的原則,這就是「常念不絕,則得道捷」吧!
4、在生活中運用觀法化解煩惱。
運用「空、假、中三觀」和「析空觀」,化解色慾。美女讓人心動、引人慾火,細細分析,美女只不過我心中的一個妄想、一個幻影罷了,沒有一個真實的實體存在。長發飄飄讓人心動嗎?是哪一根頭髮讓人心動?拿來哪一根放在我眼前都沒啥感覺。那合在一起,安置在頭上為啥就萌生愛意了呢?這純是自己的妄想。其他吸引人的部位,冷眼靜觀,都是皮毛血肉所成,與我何異?為啥在她身上我就愛得不得了?真是迷惑顛倒,如此想來,淫心頓減。
「唯心識觀」中「知已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順逆苦樂的境界,不是境界有順逆苦樂,是我們的心產生了順逆苦樂的分別執著。
有一個階段自己很為父母心焦:媽媽糖尿病多年,抑鬱在家不出門,怎麼勸也不聽;爸爸花錢搞電視購物,受騙上當,買回家很多用不上的東西。他們就是不知道念佛,我在心裡一直瞞怨著。感覺生活中陰雲籠罩,像要天崩地陷似的無助。一天大姐說要去看他們,就不用我去了,我可以在家靜心聽經了。當時望著窗外的大雪,想到有姐姐去照看父母,心中偶然生起寧靜安詳的感覺。我突然覺察到:心念無定,境界無好醜,好醜起於心!轉心即是轉境!
過年期間,父母到我家裡來,也是我最緊張、最小心翼翼的時候,生怕婆媳之間有什麼言語態度上的衝撞摩擦。這不就是對人、事、物的控制之心嗎?煩惱就來源於此。婆媳間自有她們的因緣果報,我這求好之心,不就是攀緣嗎?!還是放下來吧!做自己該做的,順其自然,自然就是最合理的安排,這樣想頓時輕鬆不少。
末學通過三個月的對《玄義》的學習理解,更加深刻認識到佛法太高、眾生太廣,煩惱習氣太深,更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所處的層次,不要動不動空喊口號,救度眾生。要先救自己,試試能不能救得了?不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還是回過頭來,把老法師教誨,逐條落實在自己的心行上,好好修觀修行!
末學2017-02-27
學號 b01410 頂禮
2017-2-25
推薦閱讀:
※我所認識的武夷茶人 大紅袍傳承人和茶葉專家介紹
※認識辛日主與配偶之傾向(轉)
※如何認識架子鼓?
※【學易心得】如何全面認識卦象?
※認識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