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必備的佛學智慧1

近期精彩推薦

《境修——世界上最神奇的心靈之術》是由國際著名培訓導師陸家易(洛桑嘉措法師)編寫,在書中指出:修行是我們心境澄清的過程,它能擺脫世間種種的困惑。候行是一條路,是一條直指人心最深處的路。這條路的盡頭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能幫助我們找到人生的真諦。

有兩千幾百年文化底蘊的佛教文化,之所以能經久不衰,傳承至今,是 因為它在人間播灑的是智慧和慈悲的甘露,用光明驅逐愚昧和黑暗,用心靈 升華消除「五毒」和苦難,用大愛呼喚和諧與向善。

說到佛教文化,不能不說佛教經典之《心經》,它說:「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依照般若(智慧) 之舟抵達波羅(彼岸)是密多(無上廣大的妙道)——完全能夠達到心無旁 騖的境地。當人們證得般若之智以後,進入無我的狀態,並以菩提利生事業 為己任,才能對世出世間一切事物再無掛礙之時,就什麼也不怕了:不怕丟官、 不怕失去緣分、不怕丟掉福報、不怕被人誤解、不怕世人瞧不起……不怕驚嚇、 有病治病,自身自然安樂,否則不知此層道理,就會杞人憂天,危境還沒到, 自己就先陷入危險和恐懼之中,雖佛慈悲亦莫能救人。若能把一切全部放下, 還會有恐怖嗎?此世不受世緣所牽扯,不為陰陽所拘,不為造化所設,不為 外相所惑,不為外境所轉,你就是自在菩薩得究竟涅槃(涅槃之義,不是出 離生死滅身滅智,而是將眾生妄念息掉,返妄歸真,其識匯歸法界)。

《心經》亦說:「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若,真實不虛。」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因真修實悟而 得無上正真之道,皆乃「般若波羅密多」這六個字之神力的顯示,般若智慧 度眾生,功德無量難思議。此大神咒六個字概括了佛法的最高、最究竟、最 圓滿的意義,是世出世間中最大、最有威力、最為靈驗的法——有道是「心 有主宰,萬邪難侵」、「心正可以避邪」、「心是身主、亦是法王」;真心 是「一盞心燈放光明,不用擦抹自然熒,得來照破人生暗,獨放慧光滿太清」…… 此咒誦之治病除魔,明心見性,常覺不迷,諸苦頓消,煩惱頓除。故說能除 一切苦,真實不虛。為此,每個學讀《心經》的有緣人都要用心把握。

但有些學習《世界上最神奇 24 堂課》家人沒有學佛修行,怎麼辦?有 兩件事希望大家能有所啟發。釋普獻法師開示《心經》時有居士問他:「法師,您在日常生活當中持、念什麼咒呢?是大悲咒、楞嚴咒,還是觀音心咒?」 他說 :「我沒念這些咒,我念的快樂咒、歡喜咒。因為你用歡喜心去看每個 人時,每一個人都是可愛的;若以仇恨心、煩惱心來看世界,這整個世界都 是暗淡而灰色的。『觀自在菩薩』的意思,就要以這樣的心境去把握。」

另一個故事是:宋朝高僧元曉,年輕時跟隨大安禪師修行。一天,一隻 小狗死了,元曉為它誦「超度經」……大安說:「誦經小狗聽不懂!」禪師 找來一塊骨頭,對死去的小狗說:「你好好吃吧!希望下輩子能往生善處, 天天都有好東西吃……」從此,元曉逢什麼人說什麼法,他說:「如果一個 人始終以慈悲為懷,以度眾生為念,不管他以什麼形式說法,他說的每句話 必然會震撼法界。」

光明可以打破黑暗,溫暖可以戰勝寒冷,善能夠戰勝惡,光明美好的事 物一定會讓邪惡自慚形穢,退避三舍。當憤怒、嫉妒、恐懼、焦慮等思想病 毒偷偷摸摸地潛進你的腦海時,開始運用你的宣言吧(我完整、我完美……)。 運用它,照著它去做,把它帶入你靜默的靈魂深處,直至它沉浸到你的潛意 識中,成為你的習慣。

《心經》最後四句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咒語的大意是:「去呀,去呀,都去到彼岸,大家都能實現。」還有另一種 譯法是:揭諦(我空)揭諦(法空),波羅揭諦(人法俱空,空無所空時) 波羅僧揭諦(便到達諸佛清凈之境界),菩提(『初』,初發菩提願心), 薩婆訶(『果』,堅持始終勇猛修行,日夜為道,久守勤苦,速證菩提,超 出三界,便能得到永居極樂、受用無盡的佛果)。真理不是「學而時習之」的, 它靠的是一種信念所帶來的悟性去領悟破解它。我們生存的世界周圍的生活, 社會的改革都要取決於我們對真理的領悟程度。真理不是簡單恪守的信條, 而是將思想融於行為的一種客觀顯現。

我將佛法、禪道的神秘面紗層層揭開,讓你知道佛法在科學上、在哲學 理論上和實用水平上都是博大精深的,並沒有迷信的色彩。你會驚嘆佛法原 來如此切近時代,貼近生活。使人沐浴在佛光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佛法, 領略一份無窮無盡的奧妙和豐滿充實的人生。

何為「五方佛智」?恐怕很多人不甚了解。佛的智慧在傳承時一般以五 方佛的智慧為主:東方藥師佛代表的是「大圓鏡智」、南方寶生佛代表的是「平 等性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的是「成所作智」,西方阿彌陀佛代表的是「妙 觀察智」和中央毗盧遮那佛代表的是「法界體性智」。

我現在用便於現代人們容易理解的方式和通俗的語言解讀五佛智,把原 來僅用於修行層次的佛智佛慧融會貫通於課文中,因貼近現實生活,更易被 學員吸納並用於指導社會生活和開創事業。下面簡述下我對五佛智的解讀。

第一,東方藥師佛的「大圓鏡智」,此智由五蘊中行蘊解脫,從第八識(阿 賴耶識)轉成的。

日常生活中用的平鏡所映照的只是單面的,只照外不照內,只反映現象 不顯現事物本質,只涉及外相不涉及精神。行者通過入道修行悟靜、悟法、 清靜「內心世界」,即心無掛礙,無顛倒夢想,心胸瀟洒坦蕩,心定而不外游, 在內心呈現出靈明、覺知之境,又如同明鏡「物來則應、物去不留」,對於 眾生的因緣需要和苦樂諸象都了了分明,遍映萬象,纖毫不遺。

此種內部心境使行者以積極正面的姿態,與眾生心心相應,與大自然息 息相關,和諧相處。這種內現自性而生出的心物一元、了了分明的智慧就是「大 圓鏡智」。

第二,南方寶生佛的「平等性智」,此智由五蘊中的想蘊解脫,從第七識(未 那識)轉成的。

當行者修到心中塵垢洗凈了,心念如如不動,任運自在,從頭到尾都圓 明清凈,不再有任何分別心。在福力、智力、定力、願力和行力相互交融下, 使其功德、心性、行持、菩提利他之心、度眾生的力量、佛法知見和世出世 間知見等都融入慈悲平等清凈的光明覺照之中,生起廣大智慧觀——中觀見, 便獲得了「平等性智」。

第三,北方不空成就佛的「成所作智」,此智由五蘊中受蘊解脫,從前 五識(眼、耳、鼻、舌、身)轉變成的。

受蘊解脫——從「苦、樂、喜、憂」等感受中解脫,得到慈悲和智慧的正見, 因悲智成竹去胸,達到無我的狀態,便滿懷利他之心,在世間成就濟世度眾之大事業。能夠於各時各地,身動、口說、意念皆是利眾善舉,如同諸佛菩 薩在世間的廣大正見正行而利國利民。此即獲得「成所作智」。

第四,西方阿彌陀佛的「妙觀察智」,此智由五蘊中色蘊解脫,從第六識(意 識)轉變成的。

修行者常於幽靜處禪定,靜生定、定生慧,般若開發打通生理方面的氣脈, 便能跳出生理範圍,不受物質世界及社會環境的影響,進入動靜不移,憶忘 如一的大乘境界,便能明察千姿百態的諸法性空實無分別,並能巧知一切善 惡是非。當靈光突現,則能隨機而變,順勢而動,此即「妙觀察智」。此「觀」 非僅靠眼看、耳聽、身觸……主要是用心靈去「觀」、去「察」事物外相乃 至事物的本質及其中奧秘。

第五,中央毗盧遮那佛的「法界體性智」,「法界」指萬有世界,即「宇 宙」,「體性」指人的六大體性。「法界體性智」指六大體性與宇宙相融合, 俗稱「天人合一」之智。

此智由五蘊中識蘊解脫,是從庵摩羅識轉成的。「識」乃人們的心理和 意識的概括,「識」的作用叫「心」,能收集外緣外境界的動靜變化。總體「心」 在中間起作用叫作「意」,這就形成人的心意識,同時把四大和合的肉體生 命牢牢抓住。當行者以妙觀察之身智心觀察一切事物,包括飛潛動植物及生 滅動靜等事物現象,皆能自然隨緣而生、隨緣而滅。行者之身心亦自然而然 地融合於自然,由於六根合開,六根互用便能使「自我」的意識流與宇宙意 識流合一;精神與物質相聯繫;個體精神與宇宙精神互通互動。此種智慧就 是「法界體性智」。

當今社會,人們在宗教信仰方面有佛、道、耶、伊等不同門派,在研究 學問方面有文、史、哲、佛、道、儒等不同類別。其中最究竟、最圓滿者當 屬佛教和佛學,現在就「五方佛智與現實生活、與現代化企業管理」這一課 題與大家一起探討,希望大家能對「五方佛智」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生活、 工作中靈活應用。

————結緣————


推薦閱讀:

如何獲得智慧,讓自己聰明一點?
易經智慧,十二生肖在手掌中的奧秘
如果動物和人類有相同智慧,人類還會是地球霸主么?
巴金的《家》中哪些經典句子?
如何評價《為美好的世界獻上祝福》里阿克婭這個角色?

TAG:智慧 | 佛學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