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內家拳雜談

抗打的功夫在武林美其名曰金鐘罩鐵布衫,是防身自衛的最基本功夫。雖然,某些人認為「與其學挨打,不如學打人」,但是再高明的高手也不可能在搏擊中不受一擊。如果不經「打」而且恰巧打在「要害」,這一擊就有可能結束了戰鬥。所以搏擊功法我覺得還是應該視實際需要練習。

抗打的功夫在武林中有許多表現形式,最讓人喜聞樂見的就是那些「表演」的東西。表演增加生活的樂趣,偶爾為之也並無不可,但是真正的抗打功夫表演絕對不是目的,它和那些靠憋氣僵硬起肌肉來「抗」打的東西也是兩回事。

下面我介紹的東西或者很簡單,但是我認為已經道出了許多「大師」的不傳之秘。而且這是已經經過實踐證明其實有效的東西。

貫氣與哈氣訣是峨眉內五行七星功法的重要部分,貫氣促使氣貫全身,腎氣更盛;拍打使氣更深入,哈氣則氣固,促使身體內外渾圓一體。貫氣、拍打、哈氣一體進行能夠迅速增強人體的抗打和抗震能力。許多練習硬氣功拍打功夫的人,抗打能力是很強的,但是抗震能力就要差得多。以上功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常練貫、哈氣的人,身體機能好,肌肉組織緻密,功夫深者胸口骨骼彷彿成為一整塊,心口凝結出現結「丹」現象,皮膚細膩如童子,養生健身效果可謂卓著。當然,貫、哈氣各分3步,完整練習可以達到『身整丹結、霹靂貫頂』的高超境界,我這裡介紹的只是最基本的功法,但是已經直指傳統抗打內功之核心。

「逢哈先貫」,這是原則。練習上述功法,所謂金鐘罩鐵布衫的功夫非虛語也。

畢其一功即豪傑,此語與大家共勉。

一、貫氣

1、捏呼:

雙手平抬於胸前,十指張開,掌心向下,吸氣,十指慢慢地握向掌心成拳,同時氣吸盡。然後微微呼氣,全身放鬆。

站、坐勢不拘,動作、呼吸越慢越好,時間越久越好。仔細地體會氣入身體和鬆緊轉換的感覺。是非常好的養生內功。為入門之基礎。

2、吸噴:

站式,雙手自然放在兩腿側,十指自然分開。微開嘴唇,緩和、自然地吸氣,小腹自然鼓起,同時十指自然向掌心彎曲,成拳時吸氣盡,嘴唇張閉。微閉氣約3秒,猛然將氣用力從鼻中噴出,同時雙拳猛然一緊、2拳猛然一緊握、腳十趾猛然扣地。注意:噴氣時小腹是猛然一沉的。

如此反覆不下36次。

3、叼壓

接上,雙手放在小腹前,掌心向內,拇指相貼,大臂緊肋。吸氣,雙手成勾手叼起至胸口,此時吸氣盡。噴氣,雙手成掌猛然下壓,腳趾抓地。

如此反覆練習。

以上功法大壯腎氣,房事後練習可以迅速恢復體力。

二、拍打

慢慢地行走,呼吸調均好。然後吸氣,右手外擺動,配合吸氣,然後以右手虎口部位回擊丹田,同時配合噴氣,身體一緊抗擊。然後換左手如法行之。

如此交替。

部位順序:下丹田——兩肋(從上而下,左手擊右肋,右手擊左肋)——胸口(左手擊右乳直線而下,右手擊左乳直線而下)——腎子(左手擊右,右手擊左)。

三、哈氣

靜立,雙手負於背後。微張嘴唇吸氣,同時收腹。然後開口哈氣,聲音以自己聽得見為度,仔細體會氣往身體內壓的感覺,小腹同時鼓起。

聲音不要大,哈氣要慢!不要往外哈,氣是往裡哈的!!!特別要注意心窩、丹田的感覺。

哈氣氣感強烈,其妙無窮,效應無比,如能調動內氣重點針對病灶哈氣,更有去病如神之效。隨著功夫深入,氣貫全身,更有無上之境界。

上述功法經過1個月的認真學習,就可以轉入下面的學習。

真正的抗打內功無不重視內五行的鍛煉。外表的「抗」,其實只是最粗淺的根本。「內在」的「實」,才是最關鍵。內五行的練習就是為此而設。練習此部功法,必將將五臟六腑練得強健異常,能夠在身體受到猛烈打擊時「抗震」、「抗擊」甚至反震、反彈對方。更高層次即所謂「全身透空」。練習此功,勿須再練前部功法。

要點:

1、機在目。

2、機在呼吸。

練習方法:

1、開合功(猿)

側立,腳成丁步,手分前後自然放於2腿側,如臨大敵。猛然吸氣,同時雙目圓瞪而起,雙手由下而上如繞一圈彷彿抓繩狀成拳至腹前,兩肘停靠於脅,雙腳猛然下蹲,全身收縮如猿。

身體自然彈起恢復原來姿勢,如此反覆,根據體力練習多次。此功不過關,下面的虎部和抖手就不用練了——最基本的東西往往是最重要的!!

 

有粉友問我整體對局部的真實涵義,這裡頭牽扯到兩個重要的問題,一個是我前頭說的練整的問題,把全身練整,牽一髮而動全身,反映到身體哪個部分都是整體發力,就是孫祿堂說的身上到處都是支點。

 

這個前面說了很多了。第二個重點是內勁是什麼?到底是怎麼練出來的?你光有整體還不行,整體發力還得有這個力做基礎,不然你只能打打普通人。以我自己的體會而言,內勁就是筋膜骨之合力,或者說筋為君、肉為臣,肌肉為筋膜骨力服務的。前面我說過兩個問題,一是人身筋到哪經絡到哪血到哪,二是筋在養。

 

筋到氣到血到,這是黃帝內經里一個最基本的理論。而所謂內功,無論小周天還是大周天,都是筋、氣、血強健的一個明顯特徵。通了周天的人力大,不練武的人不會用,但是也比普通人力氣大很多,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說一切武技均以練筋為要務,尤其是內家拳,不尚拙力,純任自然,所謂明勁、暗勁、化勁者。

 

那麼這個所謂的內勁是怎麼練出來的?很簡單,就是你們自己門派傳承幾百年的那個練法練出來的。但無論內家外家、無論形意太極還是八卦,練出內勁都有一個最基本的共同點,就是不用拙力,而且練武之初要先去浮力,也就是肌肉之力,要讓你習慣不用拙力,然後慢慢的培養筋膜之力,也就是內力內勁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剛練上的時候,尤其是站樁的初期,會覺得有一陣子渾身沒勁,軟軟塔塔的,還不如平常,那就是通過方法把你身上用拙力的習慣去掉,這個時候舊力已去,新力未生,是最軟弱的時候。但不去拙力,內勁便無法生起,也就談不到後面的提高進步了。內勁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用句上綱上線的話,是從虛無中來。所謂無極而生,分兩儀有陰陽得以致用。只要看看太極拳就行了,人家說太極拳是老頭摸魚,其實那就是內家拳的核心真諦,秘訣中的秘訣,就是在這心平氣和、純任自然的姿態中,生命的本能、也就是先天精氣勃然迸發,從微而著,漸成洪流。這也就是所謂的順中用逆了。

 

如今很多練內家拳的都不知道這個內勁是怎麼練出來的,就是一些練出來的老師傅使得出來但說出清楚,造成了很多誤會。寶貝就在你們自己家裡,不必到外頭去找。無論太極形意還是八卦,拳就是功,功就是拳,只需以道入拳,摒棄人慾,自然不得而得。就算是放棄不了人慾也沒關係,只要有所克制也能有所得。

 

從外在表現上看,氣血越來越旺盛,身體裡頭就有東西生長出來,那是筋膜逐漸粗壯了,帶動了身體各個部分的變化。從外表看你還是那個文文弱弱、秀秀氣氣的你,但一旦發力則非常人之拙力可能相比,所謂驚天地泣鬼神,到最高境界如孫祿堂,一個人打一百多個打一宿不累,可謂人中之神了。

 

內家拳其實不難懂,關鍵是得遇上明白人。比如外頭那野貓,趴那曬太陽,腦袋埋在膀子下頭,看著像睡著了,可你悄悄走過去,人家一激靈腰弓就起來,渾身跟脹起來似的,眼神瞋瞋地盯著你,隨時會撲過來撓你一下。貓勁大不?可貓要撲上來撓你防得住不?換泰森行不?一樣挨撓吧?內家拳,練的就是個靈。

練孫氏拳,或者說正根的內家拳,於身心上首先是延緩衰老。我們練的是先天一氣,道家說先天一氣自虛無中來,它決定了後天精氣神。人衰老,是慾望習氣斬斷了先後天的聯繫,先天不繼,後天消耗,因此就像機器不斷老去了。當你通過練拳或者修道把先後天再次聯繫起來,精氣神源源不斷地輸入,生命就延續了。

練好內家拳長壽的秘密,以及道家修行返老還童的秘密,其實就這麼簡單。我自己身心上驗證過了,才出來告訴大家。傅劍秋說李存義七十多了恆如五十多歲,這是練到了的,不過還不算高明。我說佛道一家,無非心能轉物,所以要先悟道,明白了天地宇宙的大道理,首先把自己的心轉了,才能實踐虛無一氣的轉變。

練拳要往輕靈虛無中去,不能沉重凝滯。孫公祿堂和人動手,一下人就不見了,其實早站你後頭了。有人借點煙的機會偷襲孫存周,結果自個手還沒到,孫的手已經捂到他臉上了。唐維祿教訓李仲軒,你勁再大也挨不上薛顛的身。形意拳的本質是輕靈敏捷。孫公祿堂有句話叫與太虛同體,拳法不是力量大小那麼簡單。

如何是練到輕靈虛無的途徑?我們這拳是身心雙煉,有身無心就是塊死肉,就是拳頭上有2000斤的勁,可身法笨重緩慢,就會連人家的邊都沾不上。一拳定生死,你挨不上人家就情等著挨宰。所以師父傳你架子、不傳你心法,只靠著體重、力量去打人,就始終未入拳法三昧。調心即調身,此心虛靈了身體也就虛靈了。

很多人看《逝去的武林》覺得不可思議,或者認為是胡說八道,其實是傳統拳法煉心這塊不顯於世久矣。中華武術和西方體育有什麼本質區別?其實就是身心雙運。西方科學沒有深入到精神領域,而中華文化早就把這些都研究透了。有句話叫人定勝天,只有中國人敢這麼說。感天動地,因為天地人是一體聯繫的。

像蔫人出猛虎、士兵抬大炮這類故事誰都能認可,都知道人有巨大的能量潛伏在身心之中,但具體怎麼把它開發出來,只有咱們傳統武術、尤其是內家拳做到了。有些秘密其實就是一句話的事,比如西方科學認為人體百分之七十多的力量自我消耗掉了,而形意拳練三節、內外三合,就是把這個發力機制、流程捋順了。

所以我常說六合九要是形意拳的核心,老輩人也講、明了三節多一力,內外三合增一力等等,這力是怎麼增加的?不是肌肉多粗塊頭多大出來的,而是你自身運動機制本來就帶著的,拳法通過科學的組織把它們釋放出來了。老輩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者沒有西方科學的教育,不會用現代人理解的話把它講出來。

心是怎麼回事?你要是琢磨、思考就是後天的功能,這個咱們內家拳不用,使得越多越笨。咱們是後天返先天,讓你用那個不思而得的心。為什麼民國時幾乎所有的形意拳大師都是農民出身?知識分子沒幾個?因為知識分子大腦發達,後天用得太多了。如果是學西方科學的,更加不可救藥。

這人要是好琢磨事,就練不好形意拳。大腦再發達,進了門都得當傻子,別沒事瞎琢磨,越琢磨越離題萬里。電影《最後的武士》里,湯姆克魯斯學劍不入門,小孩告訴他別想。這句話含金量很高。別想,就是別用後天意識。但是還有一句,要順著先天本能的萌動去練就對了。這句話郭雲深說過,也即所謂真意萌動。

形意拳最核心的本質,就是「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這句話。懂了,功夫上了身,才算練對了。不懂,當然談不上功夫,就都在後天上磋磨自己。記得趙道新說過一句話,某些拳法完全是自己和自己較勁,那咱們審視一下自己,如今練的是不是和自己較勁?但凡是較勁的,就永遠走不出體重量級的限制。

什麼叫拳無拳?入門規矩肯定重要,等到拳法已經熟到不用走心,架子就不重要了,也就是說,從形要進入到意,心意做主的層次。而意無意,就是不走心,不琢磨,不在後天里。無意之中有個真意,先天本能的萌動,通過拳法把它用在技擊上。老師和我說過一句話,兩人動手,一方精神被籠罩了,乾脆就別打了。

再說說太極拳。歷代大家都說過「一氣之鼓盪」這句話,可我很少聽國內哪個太極名家說、或者說明白過。練太極拳沒練出來一氣之鼓盪,就根本談不上技擊應用,那些動手就是王八拳的大抵都是如此。那麼什麼是一氣之鼓盪?孫公祿堂說過,一氣即太極,太極即一氣。也就是真意萌動。形意和太極其實是一個道理。

平時練太極拳,沒有這個一氣之鼓盪,就都是在後天上做體操。當然,體操對身體也是有益的,但改變不了生命本質和自身氣質。練太極拳的人多,受益的反而少,就是沒練到先天上,懂了先天身心立馬改變,和佛道兩家色身轉變一樣。

所謂順中用逆,實為人先天之本能。記得李老師和我講過,剛出生的小孩伸手夠東西,越伸手自己越是往後走。這話一開始還不大理解,後來於拳法中自己練到了,才明白老師始終告誡我們練拳要返先天是什麼意思。其實我們真不是要練出什麼東西來,只是逆反回真到本來面目而已。這個面目越是真實的,功夫越高。

蔫人出猛虎,老實人被逼急了跟你拚命,一口氣血上來,七八個人都不是對手,除非遇見個真厲害的一下把他這口氣血打下去。這就是瞬間他返了先天,出來的就是內家功夫。郭雲深說形意拳不過神氣耳,無需練氣。在後天意識上練氣功,會被慾望習氣不自覺地引領,見鬼見神的其實是自家精神作祟,早晚出問題。

氣血筋骨膜是後天的東西,根子都在先天一氣上,你返了先天歸了真,這些後天所謂的功夫自然都會出來,何須鹿頭上再尋角?好比嬰兒出了娘胎自然會慢慢長大,需要你給他打激素催長嗎?天道循環就是如此。我們是成人,逆反回真從新來過,再用拳法規矩把需要的功能引領出來,這就是內家拳的本來面目。 

一個人在辦公樓里享受。外頭是新建的球場,喧囂地都是打籃球的小夥子們,我呢?從樓道這頭打到那頭,再從那頭打到這頭。大約五十米距離,來回就是一百米。日復一日。如果有個人每天看我幾個拳沒完沒了地打來打去,一定看都看煩了。他們不曉得,雖然外面的風景單調,可這裡頭的風光卻是不可言狀之妙呢。

 

我之前告訴大家的解決太極拳膝蓋痛的方法,其實是一切內家拳之秘訣,只不過大道簡易,不知道有幾個人當回事,這就是我考慮很長時間才說出來的緣故。那裡不光是行拳轉換的關鍵,其實更是以後煉精化氣的關鍵,只有過來人才會知道我說出來的有多寶貴。有位老兄看出來了,我略感欣慰,同風還是有的。

形意拳與太極拳可以互參。請注意我說的這兩個字:互參。是參,而不是練。無論哪一門的武術,你走過了那個四處摸不著門的階段,身體里出來東西了,再往後走,就如同修禪的一樣,每上一個台階都是一番精神與肉體的更新。從形而下到形而上,走到這個關口,很多人會迷惑,不知道該怎麼走,就永遠停在那了。

練太極拳的一開始學了套路,規規矩矩地演練,只需要記得不可用拙力,或者乾脆就不用力,把你那個後天用肌肉之力、局部之力、又頂又抗的毛病全改了,這就是太極拳的換勁。形意拳就是要站樁,從無極樁開始站,延續到三體式,把浮力都去了。少林為代表的外家就是馬步,蹲得你死去活來不會用力了,就對了。

 

你沒經過換力的階段,是沒法有所成就的。我說大腿後側撐住勁,有的人告訴我找不著,那隻能說明你身上拙力未去,還是用肌肉之力在打拳。一個明白師傅,教徒弟基本要用半年左右時間把你身上的拙力都去掉,要是帶藝拜師以前沒練對的就更長。形意拳進步前腳外撇,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不讓你用拙力,用的是哪?

 

磨脛磨脛,意氣響連聲。磨的哪、用的哪?我已經說過了。武術是人體生命學,內家拳是道家修行出來的東西。無論練武,還是修道,煉精化氣是第一步,而煉精化氣的關節全在人的那個下三角。以前我說過,筋養氣,氣養血,血養筋。內家拳就在這三個上頭下功夫,尤其是練筋。規矩不可易,自然慢慢就出來了。

 

孫祿堂先生在拳意述真里說自己煉精化氣時的感受,不敢動,動就要泄,這時就把精氣收回到丹田裡,逐漸安靜,再往後就用河車法打通周天。你看,前人一點不藏私,都說出來了。我告訴大家,過程確乎如此,就是這麼回事。有時候你不動它都要泄出來,這時候趕緊調勻呼吸,渾身放鬆,把精氣用意念收回丹田。

 

一般人到這裡,很多都打迴轉了。要麼是不懂害怕了,要麼就是發泄到性慾上去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如今這個社會誘惑太多。丟一丟,再練回來,再丟,永遠都在這個水平上。說回太極拳的話題。你一開始換力,一個階段會覺得渾身沒勁,或者說不會用勁,幹什麼都挺彆扭,這就對了。舊力已去,新力未生。

 

慢慢地新勁就出來,這個就是從筋上出來的勁。筋上出來了,氣血也慢慢練出來了,因為筋、氣、血是循環互生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幾年以後你把氣練通了,能上能下,這時候打套路時就會發現,一舉手一投足身體里的氣血都會按照經絡上上下下,裡頭的變化就開始與日俱增。到這個時候,打拳興緻極大。

 

那叫做欲罷不能。為什麼?你舒服啊,裡頭太舒服了。再往後就不用說了。練到這個階段,身體好像一個大氣團,隨著你功夫的增加這種感覺就會越來越明顯,特別是用倗勁的時候,感覺愈發強烈。楊氏老六路里說要有三個氣圈,雖然我不練楊氏,但覺得道理是一樣的。以前練拳叫找不著北,如今開始出自己的東西。

 

練形意拳的竅門都在二十四法里,你照規矩做就成了,只是這些規矩理解起來不同,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在乎規矩,要麼練不出來,要麼練出事來。打五行拳規矩上沒有,就只好先站三體式,三體式站規矩了再打定步劈拳,然後活步,慢慢過渡到五行拳。練什麼都是開頭難,因為要立根基,根基穩當了以後就快了。

五行拳完事後有個五行合一,這是一個練法。其實還有個合一,是用橫拳來合。把前面四個拳在橫拳的拳勁里都體現出來,或者反過來講,在前面四種拳里都練出橫勁來,就巧妙了。身體里沒出橫勁,那就只有直勁,誰勁大誰快誰佔上風。等出來了橫勁,出手就帶著,這個人你就沒法抓了,你逮不著他,只有他逮你。

 

武術練橫勁最難。橫勁不是用胳臂橫著掄人家,那個掄也是直勁。橫勁是身體裡頭出來,拳諺說好像車軲轆滾泥,車軲轆往前使勁,泥往兩邊開。就是說你打一個崩拳,別人看著好像是直勁,其實裡頭走的是橫勁。運用之妙在乎一心,不過要想練出來真不容易。就得在橫拳裡頭找,拳往前走,身子往橫走,帶出勁來。

每天練完拳可以用點活血化瘀的藥水把關節都擦一擦,好處很多。我用的是正骨水,效果不錯且便宜,不是那些時髦葯,貴的要死效果還不怎麼樣。練完拳了都溜達溜達,提著點大腿後面的筋,從腳後跟一直連到尾椎骨,再往上是脊椎骨,然後到腦袋和兩條胳臂、十個手指。可以用鼉形的手勢劃拉劃拉,通通氣脈。

 

關於渾圓樁的站法,李忠軒老說過一句話:好像登山,到了山頂一望遠方美麗的景緻,全身的疲憊頓時忘卻。他說:站渾圓樁要用眼神把人帶出去。雙手環抱,眼睛微微上瞥。瞥什麼?李存義一門不站三體式,功夫都是從五行拳里出來。樁,也只有這個渾圓樁。這裡頭就有個絕大的問題,形意拳到底練的是個什麼?

 

作為百年之後的習武者,對以前的傳統武術功夫如何認識?如郭雲深的半步崩拳發人於丈外,尚雲祥一個踐步三丈遠,孫祿堂一個人打一百多個,這些神功奇技是真是假?如果是假的,那麼以前的這些大師就都是騙子。如果不是,又是怎麼練出來的?我們現如今欠缺的又是什麼?為什麼我們練不出那樣的功夫?

其實,就是民國大師輩出的時代,一個師傅門裡也鮮能出來幾個。比如按照李忠軒老所說,李存義門下就出來了唐維祿、尚雲祥、傅劍秋、薛顛,但那幾十年和李存義學武的人不計其數,尤其是在天津的國術館。因此,不是現在人不行,過去也是如此。說明武術並非是想學就能出來,需要極其高明的悟性才行。

 

自然,除了悟性,能否遇上明師、人家是否願意教你也是很關鍵的因素。除此之外,就是個人能否下這個功夫、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那麼用我們當代的條件對比一下,悟性應該不是問題,現代人比過去人聰明多了。但我們的聰明裡頭欠缺了一點東西,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理解。

武術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你沒有傳統文化的功底,是無法理解武術的真正內涵以及拳譜中那些在現代人看來似是而非好像又有點封建迷信的東西的,所以無論下多大功夫終歸是隔靴搔癢。比如古人信道,但是道體看不見摸不著只能體會其功用,而現代人只相信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所以就有了天壤之別。

民國時候一個大師門下也就出幾個人,出不來的是大多數,而這大多數自己並不一定知道,因為在中國,你出不來大約師傅也不會打擊你的自信心,因材施教,能把架子傳下去,使國人強身健體也不錯。那麼就出現一個普遍的狀況,極少數練出來的未必廣泛地教授,因為得一良才美質不易,因此真東西就只好秘傳了。

 

還有一點就是,大師們自己練出來了,他未必說的出來。如果能說出來,形成理論,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練不出來了。說不出來,說明這真東西只能是形而上的東西。可體會卻很難描述。內家拳一定要拜師傅,跟師傅好多年,就是耳提面命。如果有理論,一本書也就足矣。就因為沒理論,所以就得師傅看著練。

我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清楚一個道理:武術是有真東西的,之所以如今很難見到,其實是武術自己的特點所決定的。武道一體,內家的心法是形而上的,與西方實驗科學背道而馳,根本不可能同爐。出不來真東西,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看得見摸得著的驗證,形而上的既沒人信更沒人要,遑論矢志不移地追求了。

 

那麼,內家拳、比如形意拳的這個心法到底是什麼?我告訴大家,就是「神化」!以神化氣,以氣化血,以血化筋,成就筋骨膜,脫胎換骨,從弱變強。這個「神」如何理解?之前我說過,氣動心不動,心動氣不動。這個「神」形而上是天地宇宙的本體精神,也即如如不動之無極,形而下就是我們這個做主宰的心神。

 

武道一體,練內家拳就是修行的一種。郭雲深說不要帶一絲血氣在裡頭,這就是練得出來說不出來。什麼叫不帶一絲血氣?就是心神不動。不動,就是破陰陽而歸於太極,由太極而歸於無極。此時與天地宇宙精神同步,也即天地在煉你。這還不是修道嗎?道可道非常道,越是思想簡單的人越能練出來,就是這個原因。

 

老子曰「專氣致柔能入嬰兒乎」?老子把修道的功夫點了出來。心不動,身心即變化,呼吸極其微弱,是為體呼吸或丹田呼吸,而如嬰兒。嬰睡覺時的呼吸,極其微弱如同沒有,那是先天體呼吸,然而天地間再也沒有比嬰兒的氣血更旺盛的了,再也沒有比嬰兒的筋骨更強壯的了。如果被嬰兒踹一腳,就能體會這一點。

 

天地為一大周天,人身為一小周天,天地人三才本就是宇宙本體功能的表現,這三個其實是一個,只是人有思維和慾望,即從先天走入後天,脫離了這個原本的軌道。後天我們只能通過提高運動量或反覆刺激肌肉來增加運動機能,而先天則是直接以神化氣血,把健壯筋骨膜這個人身根本建立起來,從而產生更大功能。

 

翻看民國的武術歷史以及口口相傳的故事,有兩個共同點,一是童子功的容易練出來,比如孫祿堂;二是沒文化的容易練出來,這個就太多了。你看那些大師級的人物,幾乎都是來自於鄉村地頭的農民。就因為他們思想簡單,做事專一,沒那麼多雜七雜八的想法,跟著師傅就一個心思,練!就出來了。

 

話說回來,當代人如何練武?有兩種練法,一是出於興趣練練架子玩一玩,強身健體足矣。如果你還想技擊,可以加練一些搏擊摔跤的東西;二是放下塵緣真能練進去,要麼從小練起,要麼你把酒色財氣都放下,全身心都在這上頭,讀聖賢書、練內家武,以出世精神行入世,邊練武邊修行,最後武道、人生全部成就。

 

至於說落實到具體應該如何個練法,不妨先從李忠軒老的幾個說法開始探索。李老師說站渾圓樁要用眼神把自己放出去,好像登山一望疲憊全消,什麼意思?誰都有這個經驗,累得要死到了山頂,大好河山盡在眼底,心胸為之一寬,頓時忘卻全身疲憊,直覺渾身都是喜悅,這就是「神化」,這一剎那,身心皆忘。

 

說到這,有人應該能開悟了。如果是禪門師傅,也只說到這,你不領悟,就下回再說。不過咱們不是修禪,是修實。美好的景色吸引了你,剎那間身心皆忘,此時就是我說的形而上無極、形而下不動心,你的身心與天地宇宙同步,天地的精神瞬間就充實了你的身體,你這個形而下的肉殼子被形而上的道體給化了。

 

但我們尋常人進入這個層次只是一瞬間,很快就又退轉了。為何?還是你那顆心,本來身心皆忘,但是一剎那又要找回自己,一回來就又是人的常態,你就會又感覺到疲憊不堪。如果此時還有個另外的精緻吸引你,比如說你面前走過一個性感女郎,剎那間你又忘懷了,還是同樣的道理。習武、修道,可不是一樣事嗎?

 

常人的身體只是在剎那感受,所謂一閃即逝。我們練武修道的人,就是要把它常態化,乃至固定化,始終在這個層次里,身體就會持續的運化。站樁、行拳都是辦法手段,關鍵是你要化了腦子,有如佛家所說24小時都在定中,這才算是登堂入室,走上正軌了。此時身心的變化是隨時的,年輕、精力旺盛、渾身是勁。

 

回到渾圓樁的問題,李忠軒老說眼睛微微上瞥,用眼神把身體放出去。瞥什麼?放到哪?瞥那個天地宇宙的虛無盡處,放到無極之始的混混沌沌,身心皆忘,陶醉在裡頭,把自己化了,和天地宇宙一體,熏熏然如飲佳釀,渾渾然樂在其中。你就是天地宇宙,天地宇宙就是你,既沒有天地也沒有你,有的只是渾然一體。

 

如果你不是這樣,還局限在身體的感受裡頭,想著姿勢如何?想著能站多久?想著這裡酸那裡疼,就會站成枯樁了,非但無益,還有害處。站樁如此,行拳亦然。練是一定要慢的,越慢越好。打快了、打硬了、打得氣喘吁吁都不對。這也就是前輩們說的「不其練而自練,不期成而自成」。練拐了,與拳擊散打無異。

 

外家拳是怎麼練出來的?最著名的少林派是講究拳禪一體的,光是練武術還不行,還要學佛修禪。練,要找清凈地方。半夜練,墳地里練。入門功夫就是馬步,所謂地盆功夫,要站過了兩個小時才算成就。八極拳一進門,師傅就告訴你,把那些沒用的心思都放下,腦子裡就是練拳的事。兩儀樁加上小架,只管站。

 

形意門說外家練的是「雙重」,此種出來的是神力。以我當年蹲馬步超過半個小時的經歷,外家不在腿上先出功夫,其它真的很難。一旦腿上出了功夫,其它的就順理成章了。孫祿堂先生說他練到一定程度出現了煉精化氣,少林派蹲馬步也是一樣的。無論單重還是雙重,最後都要進入到一心不亂的「神化」階段。

 

所以說,武術如今被人稱作花架子,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當代人已經不象過去人那麼能吃苦了。內家拳需要好的悟性,外家拳需要痛苦磨練,有多少人是在馬步前面一退千里的?所以說光練那些套路是沒用的,你裡頭沒東西,那就是舞蹈。所謂拳不打人功打人,重功不重拳,練武術也不能舍本求末啊。

 

散打的鞭腿和泰拳的後擺踢厲害,但那畢竟是通過加大運動量和反覆刺激肌肉練出來的,到了一定程度力量和速度就上不去了,誰先天本錢好誰佔優勢。可你蹲馬步蹲出來的腿力,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劉雲樵回憶他的師父李書文,一跺腳就把他家院子里的金磚踩碎,一掌就把八仙桌子拍碎,這才是武術里的真功夫。

 

內家拳講究用拳架規矩把散亂之神氣歸於丹田,由微而著,漸成洪流,之後便是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裡頭有易骨、易筋、洗髓三步功夫。技擊是隨感而發,自然而然,出來的都是先天本能。外家是沒有這些拳道一體的東西的,都是後天有形,但是蹲馬步通周天則差不多,比如八極拳講究六合勁,打合了。

 

看外頭動作好像就是胳臂腿的系統配合,其實關鍵還是在裡頭,也是有內勁的。八極門過了兩儀樁和小架這一關,是要練易筋經的。站樁出了丹田勁,通過易筋經對身體進行全面重造,出來的是驚人的神力。再加上鐵砂掌之類的硬功夫,以及奇巧無比的招法,試看天下幾人能敵?八極拳是外家拳發展的極致。

 

除了少林和八極,其它的外家門派基本也都差不多這個路數。進門先站樁,三年成就了,再練其它的功法,一點點功夫上了身,一般都得十年才能出息。因此,牽強地說,武術是系統的生命科學。你要練內家,就如我前面說的把七情六慾都放下練進去。您要是練外家,就得吃得住苦,一步步磨練,否則就玩一玩算了。

 

夜深人靜,裹扎停當,到三樓悄悄練功。竟然有兩個加班的,撞個滿懷,見我小衣襟短打扮,客氣一聲便過去了。大黑影里揮汗,好靜。記得有人問我練內家拳的為什麼不讓人看?其實是怕散了神氣。等練出來了你周圍會形成氣場,有人對你不利會有感應。晚上睡覺有對頭來找你,一下子就醒了。四周有牆是對的。

 

四野無人,比如墳地,只能是初練的時候,不忌諱。等身上出了東西,就一定要找個穩妥的所在,一個人悄悄用功夫。甚而練完了打打坐,這種感應更強,耳朵和眼睛都能練出來。渾身有了整勁,練功中走到某式,鳩尾便如小鳥炸翅般撲騰,頓時便想飛身撲出發力,卻又壓抑住渾身的興奮,繼續一步一拳慢慢地走著。

 

李仲軒老說:「樁在拳里,拳在樁里,體會到了這個意思,才算是上了正路。」他又說:「形意拳本無樁功,是後來的師傅看徒弟不長進,只好扎個樁開開萌。」他說「李存義一系從不站樁,亦無十二大形,就是五行拳裡頭練出來。」以我的體會,李老是對的。薛顛說樁功乃神意之慢練,也即所謂的拳在樁里意思。

 

拳與樁一個是慢練,一個是快練,神意卻是一個,也即無極而太極,一氣周流。站樁得站出東西來,就可體會神意之慢練了。相對而言,行拳里找東西,需要更好的悟性。形意拳不是死練的拳,練死了非但沒有好處,恐怕還會弄出毛病來。李老的話恐怕會打碎很多人一直信奉的教條,信與不信只好看各人悟性緣法了。

 

李忠軒老說練形意拳先打劈拳一年,然後練鑽拳。當然,悟性不同,時間可能有長短,如何判別劈拳練出來了呢?李老說了兩個標準:一是感覺身上的皮膚似大象皮;二是手心好像有吸力就想攥著。我要告訴大家,人家說的是對的。所謂大象皮是感覺自己手上的皮膚增厚了,手也確實老想攥著,因為有了勁的緣故。

 

你練了這一段時間,浮力盡去,新勁漸生,關鍵是氣血越來越旺盛,尤其是身體的肢段,手和腳就覺得好像膨脹起來一樣,胳臂腿上的筋鼓起來了,氣血在下頭頂著走,給你的感覺就是皮膚增厚了。這種勁隨著功夫加深越來越大,反映到手上就是覺得沉重感,和以前不一樣了,不自覺就要攥一攥。而且人也開朗起來。

 

練內家拳不可操之過急。內家拳沒有速成法,需要慢慢成就。無論是站樁還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過急的心,否則短時間內上量一定適得其反。拳道一體,悟道之後好練拳?一定要有個悠遊人間的輕鬆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練拳也才能事半功倍。練內家拳如存錢,不怕多就怕停,日積月累方顯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會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往回收這一下,只記得往出打這一下,往回收無所謂,簡單比劃一下過去了,這是錯誤的。事實上,五行拳最重要卻是往回收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礎上發出去的。往回收是個蓄力的過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後不露聲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氣神都收攏到丹田裡,同時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勁順著脊柱到頭頂和兩膀發出去,發完了再往回一收,這個勁就整了。你可以想像拳頭和丹田之間有兩根橡皮筋相連,總是互相呼應的。不但勁整了,連精氣神都是整的,這樣練才能所謂煉精化氣,才是內家拳。

 

形意拳譜里有「消息全憑腳後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這是把全身勁力練整的一個關鍵,但卻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隨著長功夫而出現的。一開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盡則全身有發空之景象,隨後新勁漸生。待化開了尾椎骨,體會到了脊柱發力之後,行拳中慢慢發現發力之腳後跟與脊椎的連帶關係。

 

而後,腳後跟的發力通過尾椎到脊柱發於上肢,全身勁力漸漸成為一個合而不破的整體。到這個階段,行拳時身上再無拙力,一切姿態隨著身法自然而然到達,思想成了指揮整體的司令。想發力,發多大力,怎麼發力,想就有,心與身同步。不僅練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體處於輕輕鬆鬆的狀態,不著力。

 

內家不是傻練的功夫,光下傻力氣、不思考醒悟會事倍功半的。在多數人的意識里,武術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這話只說對一半,你練對了再加上刻苦才會事半功倍。反之,幾年十幾年不出的比比皆是。內家拳,初入門時可能苦些,但愈往後是愈舒暢的,內外身心皆然。渾圓樁,舒服了才對。

 

之前我就說過,你練對了,練一天有一天的進步,練一遍有一遍的進步,好像銀行存錢越來越多而且還有利息。前提是你練對了。無論是站樁還是行拳,你練進去了就是欲罷不能,在裡頭舒服的不得了。直到兩條腿有點木了才戀戀不捨地停止。不然,對身心沒有好處,怎麼會是流傳千古的道家絕學呢?要破這個迷思!

 

打人不能當傻二,練拳更不能當傻二。尋明師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我們練內家的不光是練功夫,還要參閱儒釋道三家經典,以求觸類旁通,明心見性之日,就是登高望遠之時。每天練得痛苦不堪,每天強逼著自己去練的,如果幾年了還這樣,那真是沒練對。得是身心愈發地健康,天地越發地寬廣才對。

 

站渾圓樁,腿部氣血通了,就不怕腳後跟疼了,因為有氣在下頭托著。初練者氣血未通,是要小心久立傷骨,所以要在腳後跟與前腳掌之間輪流轉換,如果還是做不到,那就乾脆放在腳心,等得了氣再說。等你上了步,就知道我說的腳後跟的秘密在哪裡了。筋、氣、血的消息都是從那裡出,全身筋脈自能聯絡一體。

 

練形意拳的,一開始就站三體式是笨功夫。很多對五行拳沒印象的初學者,上來就站三體式,很容易站成枯樁,或者熬腿子盯不下去退縮了。應該先打定步劈拳,打一年活了全身氣血,對五行拳有了認識,身體也有了基礎,再結合著站三體式,二者互相參究才會事半功倍。劈拳前出那一手,看似鑽拳,其實是橫拳。

太極拳是輕靈至極之物,看似緩慢,其實裡頭靈動異常。要在緩慢裡頭出靈動,就是在移形換步里體現。甚至包括膝蓋疼,也有身形緩慢的原因。比如摟膝拗步的互換,打起來很慢,但真用起來想都不用想瞬間就換了身形。太極拳幾十個招法,平時慢慢練入腦,等用時也是想都不用想的,托著招法的就是八門勁。

 

身法的練習,是有個竅門的。真傳一句話,就兩個字:中線!打太極拳要時時刻刻把握自己的中線,中線不倒你就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倒了人家的中線你就贏了他。而練習的時候,也要始終穩定中線,但是在身法轉換的時候,主觀意識里要把中線提前移動出去,也就是說,中線移動在身法之前,一下身體就靈動了。

其實不光太極拳,任何有內功的拳法都是如此。等你有了功夫,這個中線移動的竅門會給你很多驚喜,但現在我就不多說了,省得還沒練出來就胡思亂想。包括我上次說的全身氣團,也是竅門之一。八門勁都在這個周身一氣里收發,由無而有,由微而著,漸成洪流。有招有勁有身法,動起手來間不容髮的才是太極拳。

 

兩種動物,一種是貓,一種是鴨子。貓一驚乍的時候,或者說準備攻擊的時候,身體倏地往後一縮,兩個屁股瓣高高聳起,前爪子伏在下頜使勁撓住地,渾身象壓緊了彈簧一樣隨時放出去。鴨子則是上岸的時候抖乾淨身上的水,那個大肥屁股左右高頻率地震動,帶動全身地抖動。

 

我們形意拳說驚起四梢,貓大約都能做到。眼睛瞪得滴流圓,爪子使勁抓住地,嘴扣得緊緊的,頭尾豎立筆直一條線。下一步就是致命一擊。形意拳應當是非常古老,薛顛說的很對,起源於上古時代,是人類對動物捕食本能的模仿。後來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與道家的性命之學結合起來,才成就了如今的大器。

 

猛獸的手段,其實就是一撲加一咬。我們人不能咬,就是緊扣牙關,不然力就不整了。十個腳趾頭是一定要抓住地。力從腳下起,不過非從腳下生,那麼這個力量的發動機在哪?說出來不雅,其實就在屁股!練形意拳你得找到自己的屁股,找不到一輩子半截子拳。八極拳其實也是如此,說你有腰沒胯,屁股沒找到。

 

黑人為什麼天生田徑好?你只需去觀察他們的臀部。亞洲人田徑差,我們天生臀部功能較弱。傳統武術發現了這一點,八極拳就有專門的悠胯練法,要把那裡打開上下連接成一體好發整勁,只是你功夫沒到悠來悠去的是體會不到裡頭的奧妙的。形意拳其實無論三體式還是五行拳都在練胯,找不著屁股是時候還沒到。

 

五行拳打出渾然一氣,就不會見稜見角了。自然,須得拙力去盡,靈勁遍體。快是演,慢是練,見不到快慢才是打。形意拳可以演得如行雲流水一般賞心悅目,因為內家拳符合人體生命規律嘛,看著自然舒服。練、演、打非一回事。五行拳慢到極處就是三體式,外頭不動裡頭動,這個是三體的奧妙。

 

三體式要和五行拳結合起來,功用才會大,且能開人智慧。劈拳前手一伸,全體橫勁,這就是開門。對手接的是直勁,到身上才知道是橫勁,功力大了就拔了對手的根。上步大劈過來,損點的從對方迎面骨往下踩,客氣點的就破對方的中線。練時如有人,用時若無人。非得得勢而發,不然照貓畫虎反類犬。

 

打人須打冷不妨,最好用的就是一馬三箭。崩拳里出了功夫,這三箭才銳不可當。五行拳里最熬腿子的就是崩拳,得咬住牙熬過了這道關,漸漸打得遍體靈動就有了。鑽拳得得起髓知其味,不然動起手來准吃虧。鑽拳的意思就是無所不至這四個字。鑽拳屬水,水性瀰漫,沒有它進不去的縫。怎麼打都行,關鍵要透。

炮拳就是個暴烈。見過野馬沖人尥蹶子嗎?你想降服它,它偏不讓你上去,渾身都是勁,碰它哪你都得出去。現在大炮穩定性好了,過去的野炮一拉火,從炮筒子到炮座好像渾身一哆嗦,猛地往後一座,炮彈就出去了。很多人都注意炮彈了,卻忽視了炮體,炮彈與炮體是一個不是兩個。炮拳出了勁那是渾身火藥捻兒。

 

從入門打劈拳,到把五行拳打個遍,身上漸漸出來整勁,再逐步進入到細細找勁的階段,慢慢的五個拳便分別有了自己獨特的東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再往後,便可把種種之勁力規整到一種勁,這個過程很漫長,但每天都能看到進步。到這個時候,忽然感覺到劈拳的偉大,回頭再打劈拳,又發現與三體式的關係。

 

你會頓悟先賢們把劈拳放在第一位的深刻用意。也會明白為何說「萬法源於三體式」。無論是運動的劈拳還是靜止的劈拳,一靜一動,一陰一陽,形而上則太極之衍化兩儀合於道,形而下則先天之炁運後天氣血之化,便有筋膜髓皮骨之強壯。形意起手鷹捉,動則為劈拳,靜則為三體,二者同出而異名,為眾妙之門。

 

老子曰:虛其心而實其腹。此道家不易之理。練武術的都是上虛下實。一開始是作意,後來丹田裡有了東西,就能實下來了。等到下肢氣通了,便時時有落地生根之感。這個可不是作意,而是實在功夫。別人撞你他自己先出去了。功夫深了就像陳長興是個「牌位先生」。跳舞的提著胸走道,美則美矣,但久了會得病。

練武術是個很美好的事情。第一沒成本不怎麼花錢,比起那些時髦運動要省太多了;第二產出高效益大,不光落個好身體好精神,還能悟道明理,於事業生活都有幫助;第三永遠都有盼頭有希望,今天你練出點東西來,明天還有會更新的等著你,這個是生命最本質的東西;第四還有那麼多好東西等著學,人生充實啊。

 

李仲軒老在《逝去的武林中》提到一個趕馬車的,胳臂能把鐵環撞歪,卻被唐維祿師胳臂碰的直咧嘴。孫存周先生在一篇文章中也提到過這個問題,說是練形意拳的瞬間改變受力點和發力點,不明白人碰上就要吃打傷。最淺顯的例子,一個人衝過來,你要是迎面撞上去,鹿死誰手不自知。

迎面對撞的結果就像兩輛車迎面撞上,都落不下好。但是在迎面相撞即將挨上的一剎那,你把自己的身體縱向稍微一擰撞上去,就能把對方撞飛出去。瞬間改變了受力點和發力點,從一條直線到切線撞擊,其實也就是以橫破直。只是功夫深了的人外表上你看不出來,他心思一動裡頭就改了,不明白的自然要吃虧。

 

關於身法的鍛煉,雖然說是從形而下的實際功夫日積月累而得,但到最後身法的應用上卻有著形而上的奇妙。你走一個踐步竄到對手跟前,要是提前想好了怎麼著走那絕對是又慢又笨又難看。其實只是心思一個靈動身子就已經躥出去了到了對手跟前,好像薛顛說的「輕紗漫地」。平日里積累的是功夫,但用的是本能。

 

唐維祿師告誡李仲軒一班徒弟:「他慫,你比他還慫,這才是我徒弟。」除了武德規矩之外,更重要的是那個年代練武人之間比武都是尋常事,而且一動手就是你死我活,打死了不償命。所以要一退再退,等退無可退急眼了就把骨子裡的本能逼出來了。象李書文和人較技總是推辭,一再相逼就一個猛虎硬爬山,完了。

李書文曾經和徒弟說,這輩子就用了猛虎硬爬山的前半招,後半招從來沒用過,因為前半招使出來人就完了。八極拳里的猛虎硬爬山前半招很像形意的劈拳,後半招呢?很像形意的炮拳。八極拳那個兩儀樁蹲出來的腿力,易筋經練出來的神力,加上開碑裂石的鐵砂掌,竄上去給人腦袋一下確乎是驚天地泣鬼神。

 

其實過去找本錢好的徒弟,也就是如今那些優秀的競技運動員,天生體型好,本力足,筋脈發達,有明師一調教很容易就出來。只是西方體育和我們中華武術走的路數不一樣,我們是朝里走,從氣血筋膜骨髓上做文章,他們是上大量從身體適應上做文章,玩得是消耗,所以運動生命很短暫。可惜了這些好材料。

李仲軒老一輩子沒收徒弟,不過確實指點過人。他也挺有意思,不是過來人不明白。不挑你毛病不解釋路數,給你抄個《九要》,或者把前輩的心得抄一份給你。早晚有一天你遇上不明白的,就得從這些裡頭找答案。是不是?確乎如此。練武如同登山,到一段上不去了回頭找過來人的心得看看,突然明白了就上去了。

 

一段時間練得順,身上長功夫,自己得意。突然又開始彆扭了,想回去回不去,找毛病不知道在哪,反正就是彆扭,手腳都不對了。其實這是身體裡頭有了,腦子沒過來。內家功夫有個核心的東西,就是神化。這個神不是神仙的神,是你自己精氣神的那個神,也就是要化腦子。架子練到了,腦子沒過來,始終上不去。

這個時候你不明白,找師傅是對的,前提是師傅練出來了,最起碼你這個境界他過來過。如果你說出來他也不明白,那就麻煩了。這是很悲哀的事情,因為幾十年的武術斷層,如今很少有那樣的高手前輩了。好在前輩們的心得留下了,每天拿在手裡翻一番,好像禪宗悟道一樣,突然明白了點東西,就又長進了。

 

好像孫祿堂寫的《拳意述真》,裡頭除了他自己的,還有郭雲深等一批前輩高人留下的心得。李仲軒老的《逝去的武林》其實是個入門的好教材,當然人家也把怎麼往上走說清楚了,關鍵是心領還要神會。薛顛的好東西都在《象形拳法》那本書里,但非得形意拳有了一定造化你才看得懂。當代人寫的東西,可以看看。

 

三體式是拳在樁里,五行拳是樁在拳里。所以三體式站好了類似打拳的效果,但是你得會站、站對了。早晨起來骨節都還沒開,就往那扎個樁,你得慢慢熬著氣血活起來。也不能說不對,效果差一些。李仲軒老說力了丹田就不累了,其實就是身體極度興奮熱血奔涌渾身是勁的時候。你得去找,比如練兩趟五行拳。

 

其實你把勁打合了,做到內外三合,內外家就沒什麼太大分別了。我用形意拳勁找八極小架,發現骨子裡是一個東西。八極拳也分明勁、暗勁和化勁,很多人一輩子都在明勁上找功夫,其實裡頭還有深東西。劉雲樵說小架硬碰硬,大架纏絲勁,還有一套連環拳全用化勁,沒有一點拙力,看上去已經不是八極拳了。

 

八極拳又叫巴子拳,取意為拳頭不握緊,拇指扣在食指中指的第一指節。叫誰看這個拳頭也沒什麼用,其實這裡頭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不握實好變勁,還有一個就是你筋膜發起來了根本就不用握緊,幾個指頭尖一碰勁就整了,就這麼簡單,也不難練,只要你有內功到了就明白了。八極拳也不是雙重,且嚴格杜絕雙重。

 

武術是人生修行的一種手段,尤其是內家拳,歸根齊底是道家性命雙修的東西。從這個根本上而言,練武人本身就應是超脫於紅塵物慾的。功夫有深淺,但是對修養的追求應無差別。雖然如今的社會物慾橫流,大眾思想浮躁無序,但並不意味著就不可以去求索更加高尚的人生。要和自己比,和過去比,少沾惹是非。

 

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後第一場雨下過,明顯有些涼爽了,雖然日頭仍很曬人。從入夏開始院里那一面牆的牽牛花就開了又開,中午練罷了功溜達出來,迎面瞅見那紅的綠的,心神為之一盪,瞬間便不知花是我、我是花,此即「化」也。閑來無事便躺在床上看前人的著作,偶有契合時,今人古人便是一人,此亦化也。

 

唐維祿愛看山山水水,尚雲祥愛看大柵欄。仁者愛山,智者愛水,喜歡看市井百態的大約是如顏回一般的賢者,不然哪有大隱隱於市的說法?孫祿堂說尚雲祥得了道了,其實是得了「真」,孫祿堂才是得了道的。得了道的解脫,得了真的超脫。孫祿堂一笑而逝,尚雲祥卸了功善終,解脫與超脫,最終的歸宿不同。

 

張烈先生回憶孫存周先生是個帥老頭,為什麼不是糟老頭?因為練內家拳的精氣神足啊。腰板筆挺,頭髮臉上放著光,從裡到外洋溢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自然是帥嘛。又說孫存周先生走路極快,自己怎麼攆都攆不上,這就是練形意拳的妙處,一定會把神行練出來。所以年輕人想吸引異性,就練形意拳(一笑)。

 

我說過一句話:拳道一體的就是內家拳。形意拳也好、太極拳也好都是以拳助道。當然,如果你由道入拳,則進步神速,因為拳與道是一個東西。但是多數的朋友談不上修道悟道,都是從學拳架子開始,就有個練對還是練錯的問題。如何檢驗?是不是身體越練越健康?氣度越練越寬宏?道德越來越高尚?越來越年輕?

 

有練太極拳的朋友問我,怎麼自己練了這麼長時間也沒感覺到腰能立起來?更別說後面的真陽發動了。我想,可能是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脊柱正直。我說過脊柱是煉精化氣的關鍵,內家拳要求頭頂懸、坐胯、脊柱正直,這是一整套的東西,但是你沒練出來就不會有體會,很容易就忽略過去了。

形意拳對脊柱的要求更是幾乎苛刻,沒這個東西不光是出不來功夫,還容易把自己練出毛病來。一上手就練太極拳的,由於她的動作總是盤來盤去的,自己不時刻注意著,很容易就失去了正直,這樣氣血就沒法運化。其實站樁是矯正姿態的重要手段,為什麼說拳在樁里?站得直溜溜的神意練拳,化了腦子就好辦了。

 

所以,無論站樁還是行拳,還沒達到所謂化了腦子這個境界的,要時刻關注這自己的脊柱,從頭頂到海底始終是一條直線(特殊姿勢除外)。其實這裡頭有個內功修鍊的不傳之秘,頭頂和海底是人很重要的兩個地方,脊柱在她們中間,連著全部神經,這一整套人體生命的功能系統就像發動機一樣源源不斷地提供動力。

 

尾椎骨上頭有一塊,腎氣足就立起來了。你要是腎虛,自然就駝腰。所以啊,年輕人沒腰的有的是,我一看就是性慾無度。要善自珍重。你的腰立起來了,下一步就是兩腎如湯煮、兩耳似火燒,丹田裡有了東西了。這時候你就覺得自己身體里有了真東西,只要你善自珍重,這個本事會越來越大。體現在力量上,想用的時候那是千鈞之重。不用的時候一如常人,沒來由你摟著女人把人家的肋骨弄斷。都在一心耳。我之前說動手前要謙讓,那更是個秘密。

 

站樁呢,我說過要往舒服裡頭去站,而且只要你站對了,就會越來越舒服。比如之前說的腰板挺起來了,兩腎如湯煮、兩耳似火燒,然後就是前胸後背後腦連在一起如沐春風,好像泡在熱水澡里似的那麼愜意。老爺們腎功能這時候就厲害了,晚上睡覺你會始終感覺到一柱擎天,身上精力旺盛,這時候就要登堂入室了。

 

到了這個程度很多人世間的享受你都沒興趣了,因為哪個也比不過你身體里的樂趣大,這時除了站樁、打拳,沒事時候可以打打坐,效果和站樁時一樣的。很多人的智慧將得到開發,對武術、對人生的看法會改變,思維越來越深邃,慾望越來越平淡,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很多以前看不明白的事如今都了若掌中。

 

這就是道家的所謂修命了。因為人思想性格上的大多數毛病都由身體上的疾病而來,你的身體修好了,思想健康了,智慧開發了,就可以悟道了。如果在這個時候你悟了,也即所謂性命雙修。再往更高層次的形而上道體修鍊,你就知道怎麼辦了。說句閑話,無論身體上多少變化,乃至出了功能,都非究竟,不可執迷。

如果此生機緣不夠未能悟道,只是往這拳道一體的路上堅定走去,你會達到世間法的最高境界。自然,這個世間法的所得部分由你先天命運所定,部分地會因為你暗積陰德而增加,因為在這之後你一定會成為一個道德高尚之士。所謂厚德載物,必然會有福報。你的人生會越來越順暢和自信,最終健康高壽自主而去。

之前說了脾胃和肺部運化食物的功能作用,這次講一下氣血筋。人大都知道氣血的功用,卻很少有人知道筋是怎麼回事。尤其是練武術的人,不了解這個原理,很多功夫你琢磨不透,也就影響練習的效果。首先要剔除一個觀念,就是筋並非只是那幾顆大的,如腳筋手筋之類。正確的觀念應該是:筋無處不在。

 

中醫講究氣血,卻很少提到筋,這個東西只在道門秘傳,或者在武林行里秘傳。人身有十二大經絡,同時也有十二大筋絡。氣動血行,有經絡的地方就有血管,還要再加上一句:有血管的地方就有筋,且有筋的地方才有經絡。因為筋養氣,氣養血,血再養筋。筋長一寸壽長十年,筋長力大,武術抑或養生,都要練筋。

 

人們往往驚嘆於內家高手在技擊時打出來的爆發力,比如郭雲深一個崩拳發人於丈外,比如尚雲祥一步三丈遠,比如孫祿堂一個龍形飛起來就一丈開外,這力量哪來的?就是從筋裡頭來的。天下武技皆以練筋為第一要務,我們各種功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練筋。有些人天生力大,就是天生的筋強,非關肌肉塊頭。

 

咱們中華武術從來不分什麼量級,小個打大個很普通。比如李書文和孫祿堂都是小個子,打那些牛高馬大的從來不含糊。韓慕俠打康泰爾,韓一米八,康兩米,被韓一掌就嗨趴下動彈不得。就是因為咱們是練筋的,出來的是活勁,而非拙力。當然,你個子大如果再能練出來更佔便宜,比如楊露禪身高一米九幾。

 

那麼筋到底怎麼練?其實之前我就說過了:筋在養不在抻。如何養法?筋養氣,氣養血,血養筋。氣血足,筋就受到滋養了,就像土壤里的植物,肥料好就長得茁壯。關鍵就是氣血,氣血得過去,氣血夠旺盛,長期如此你的筋就養出來了。人們都有這個體會,你喝點酒,循環加速,就會覺得渾身有勁,就是這個道理。

 

尋常人大部分的筋都處於封閉狀態,尤其是身體弱的人,手無縛雞之力,那個筋都是軟的,身上象麵條一樣。要把筋絡打通,氣血打上去,各門派方法就不同了。比如說少林派,各種氣功功法,還有藥酒輔助。八極拳易筋經,一個穴位一個穴位通,全通了筋就整了。而內家拳呢?不是這麼練的,我們是向先天走。

 

什麼人的氣血最旺盛?剛出生的嬰兒。老子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說到這,有智慧的人就應該一下子大徹大悟了。我們練內家拳的,打碎陰陽,回到先天,那個氣血自然就旺盛了。太極拳怎麼練的?不用絲毫拙力,心中空空洞洞,一套架子盤來盤去,就是要回到那個先天,做的就是這個工作,慢慢內勁就出來了。

 

我說過修道也好,練內家拳也好,什麼最重要?你那顆心最重要。抱元守一,守得住才談得到之後的事情。有人練很多年不出功夫,那你找找看錯在哪?內家拳,拳就是功,功就是拳,關鍵看你怎麼練。說到這也就知道了站樁的原理,也就知道了所謂拳在樁中、樁在拳中的道理,一通百通。渾圓樁、三體式都是好樁。

 

站樁是先人們的創舉,功用就是讓你在那個先天的狀態里直接調動氣血,把全身的筋絡都打通。只要你站對了,就會覺得渾身舒服,氣血旺盛,熱乎乎地上來了,皮膚漲漲的,手大腳大,身體變重了,這就是筋絡通了,筋變韌變粗了。等到全身都練成這樣,身體上脫胎換骨,隨便哪就都能發力打人了。

 

好了,我把大秘密都說出來了,看看有多少人能領悟。最起碼的,知道瑜伽應該怎麼練了吧?做每個動作要入靜才會有效果,因為你不入靜氣血沒法活起來。其實幾個動作也就可以了,做到位了定在那幾分鐘、十幾分鐘乃至更長,效果才會出來。如今的瑜伽有架勢沒練法,練大了小心出事。另外,練完了要溜達散血。

 

 

練習內家拳,由其太極,講究用意不用力,前面我說道,開始是去浮力,也就是去掉你肌肉用力的習慣。當年把浮力去掉,會出現一個什麼狀況呢?睏倦、無力、昏沉、想睡覺,會持續一個階段。之後新力漸生,此新力為筋膜骨之合力,不用時寂然無聲,用時則如驚天霹靂(有階段性)。

 

當浮力已去,新力初生,突發現身體裡面有發空的景象,這個空好像是個未動的風箱,很明顯地感覺到空空如也,而四肢的運動則變動空空鬆鬆。注意,不是軟軟塔塔,是空空鬆鬆,並非無力,卻也非拙力。此時精神逐漸旺盛,尤其走路,很不著力,就是不使勁了,感覺好像走得很慢,實際和平常一樣,有時候感覺自己能融化在空氣里。

 

這時就很喜歡走路了,因為怎麼走都不累,因為你不用力,不使勁的就走很遠,這就是內勁漸生了。在這之後,行拳練功便覺身體有了通透的感受,特別是太極拳,幾乎每一式都是如此。特點是什麼呢?尾椎骨活了。打每一式尾椎骨都成了發動機,尾椎骨抖起來了,如果你加意,則尾椎一晃,全身顫動,似彈簧。

 

尾椎骨活了以後,緊接著就是脊椎骨整個的活了,打每一式就不是胳臂腿的勁力,而是都從脊椎骨來了。嚴格地說,是尾椎骨發動,脊柱發力,送於四肢。脊柱此時就可以晃動了,尾椎骨一動,脊柱骨晃動,你想怎麼晃就怎麼晃,就會感覺到力量是從脊柱中來,有時候來點情緒,晃得一厲害就如風魔一般,動作奇快。

 

給你個自信,這麼快有誰能看得住?其實還只是在中途啊。此是身體浮力盡去,內勁初得的景象。再從頭捋一遍,關鍵就是用意不用力,去掉浮力,度過昏蒙階段,漸入明堂。尤其是太極拳,每一式都如此,因為尾椎骨和脊柱活了,身體就全活了,胳臂腿往哪去都行了,自己就象個萬向節,隨便去,隨便打,自在!

 

我們那個年代練武的人是看著中國武協一點點把散打搞出來的,應該說幾十年過來散打是進步了的。當時那時候的散打根本沒法看,擂台上兩人和老百姓掐架似的,沒章沒法,亂打一氣。

 

當時武術界就有不少批評聲音,說你們那個東西哪是武術啊,根本就是拳擊加腿嘛。那個年代從傳統武術的角度看確實如此,練習散打不需要武術基礎,平常人三個月就可以上去打了。當時武協主席好像是徐才,搞這個東西是為了與國際接軌,其實是按照西方搏擊那一套結合了武術的一些元素搞出來的,也不為不對。

 

那個年代散打厲害的基本都是部隊的,尤其是武警和特警。我記得那年搞過一次全國軍警格鬥大賽,那個散打的水平是超過全國錦標賽的。有個人我至今還記得,就是北京機場反劫機部隊的杜振高。如今的散打已經頗成體系,而且技法上也獨具一格,可以與國外各種格鬥抗衡了。作為一種形式推廣武術是成功的。

 

散打裡面與武術最密切的其實是摔法,拳法基本就是拳擊,腿法里側踹、後鞭腿也不是武術里的。散打的技擊方法和西方搏擊類似,都是外圍游斗,遠腿近摔中拳,具體的我就不分析了。傳統武術的技擊不是這麼打的,我們都是要進去,最忌諱的就是外圍游斗。八極拳最能代表這個意思,開門八極,就是打開門進去。

 

從外國人的角度,可能認為散打就是武術,所以武術也和西方搏擊差不多。但是從傳統武術的角度,散打和武術不是一回事。散打嚴格地講如今是一門競技運動,和其它體育運動一樣,是年輕人玩的,到一定歲數就打不動了。和國外的對抗,其實最好用的還是摔法,拳和腿我們都沒優勢,而這個摔法反而是武術里的。

縱觀國外的格鬥術,能和散打抗衡、或者說對手的就是泰拳。泰國人的身體本錢其實不如我們,但為什麼散打占不了優勢呢?首先人家那個是傳統的東西,有一套完整的體系,發展了一千多年,好像中國武術一樣,從小就練,十幾年下來,那個功力在那呢。我們的散打運動員練幾年就上全國錦標賽了,這個是差距。

 

其次,我們沒人家練得硬。散打的摔法和鞭腿可以說是分量最重的技法,一般練功夫的遇上厲害的散打運動員,經不住人家兩三個鞭腿就倒了。但是你力量再大也抵不住硬傢伙。我們是拿血肉之軀和人家那個硬邦邦的抗衡,一開始就吃虧,想贏人家實在不容易。僅從搏擊而言,泰拳已經是頂端了,很難再有超越它的。

我老是說武術技擊和西方搏擊方法不一樣,到底哪裡不一樣?到底這個進去如何進的?其首要的還是速度。有打中門的也有打偏門的,但先下手為強,先進去的贏面大。就好像吳秀峰踢遍了天津的場子,技擊功夫是公認的,他是怎麼打的?看過他打的徒弟說,吳先生就是一縮身進去,對方就倒了。武術就是這麼打的。

我們和國外搏擊術不同的一點,就是這個。我們一定要進去,進去了就等於破開了對手的防護圈,他的胳臂腿就沒什麼用了,你就可以隨便打。所以武術的技擊是控制,我們研究怎麼進去多過研究怎麼打。國外的搏擊也有進去的,比如泰森的勾拳,他是怎麼進去的?速度,突然一縮身就進去了,同時對手下巴就沒了。

人家說泰森沒防護,按理說應該用刺拳和直拳防護好了瞅機會再進去,但對於泰森這種本錢極其出色的人根本不用防護,他想進去,身體一個變速對手基本反應不過來,所以就如入無人之境。泰森是天生的技擊高手,令人敬佩啊。其實武術技擊練的也是這個,說進去就進去,誰進去的快誰贏。而快慢與否取決於功力。

武術技擊進身的快慢不是單純靠肌肉和步法的,這點就又和搏擊不同了。他們是有形的打法,來來去去、互相試探抽冷子進去打,誰本錢好誰就厲害,比如泰森。而我們有一整套的系統訓練,練出來的是先天本能,或者說動物的原始本能,想進去,一個念頭動人就已經進去了,如果你還想怎麼進那就已經挨上打了。

 

這個東西,沒練到的人根本無從體會。李仲軒老舉過一個例子:體操運動員翻跟頭,一想就翻過去了,根本不會考慮怎麼翻的事。這就是形成了本能,斂力入骨,進了骨髓、神經。我也可以舉個例子:小夥子性衝動抱女人,女人站在你前頭,念頭一起身子就出去了,等回過神來人已經抱上了。這就是本能。

 

這個抱女人的速度快不快?絕對天下第一快,因為那是生命本能出來的快,不光你自己反應不過來,連女人基本也反應不過來,等反應過來已經在你懷裡了。我們練武術最後出來的就是這個本能。二人對面,念頭一動你就進去了,不用想。練到這一步才能說是練出點東西來了。形意門兩人一摸手說你慢了,就是這個。

八極拳在滄州有孟村八極和羅幢八極。孟村八極的代表性人物民國時是吳秀峰,羅幢八極就是赫赫有名的李書文。吳秀峰有點像霍元甲,小時坯子小身體弱,而且有個耳聾的毛病,他父親吳會清不讓他練武,怕損了家族的名聲,結果吳秀峰就自己偷偷練,十四五歲時一次家族比武時他突然出手,竟然誰也打不過他。

 

之後吳秀峰不到十六歲就出去行走江湖,最後落足到天津。他到天津的時候,象李書文、李存義、張魁元這些老一輩人都走光了,但各門派武術仍很興盛。吳秀峰就到處去踢人家場子。人家那正練,他看一會就上去問「你這拳能打人嗎?」自然就動手,若干年裡竟然沒有打得過他的,於是吳秀峰在天津就出大名了。

 

自吳秀峰開始,孟村八極在天津以燎原之勢擴展開來,一直到現在,練八極拳的人數不勝數。這一陣天津在搞中華武士會成立慶祝,電視台採訪了很多民間習武者,其中一位自稱練吳秀峰八極拳的,給記者展示了一下靠樁的功夫,一看那就是多少年的功夫出來的,胳臂和手掌堅硬如鐵,尋常人那麼打胳臂早折了。

李書文也是個乾巴拉瞎的小個子,一開始習武沒人要他,靠著自己的虔誠才感動了八極門裡的兩位老師傅。李是童子功,一生未近女色。他的事迹太多,就不贅述了。形意門裡尚雲祥早先也是因為個子小沒人要他,最後還是老人們幫襯說話好歹跟了李存義,後來的成就李仲軒老在《逝去的武林》中有敘述。

 

過去的武林大豪身量大的還真不多,韓慕俠、薛顛是一米八幾的個子。最有名的倒是楊露禪,身高一米九多,卻練了太極拳。李存義跟著劉奇蘭練五行拳,十五年楞沒練出來,這擱到現在任誰早就不練了,可李存義不那樣,死心塌地跟著劉奇蘭練,最後也成就了。李存義自己明白了,就帶出了一大幫優秀的徒弟。

 

我們武術也講本錢,天生素質好自然事半功倍,但大多數中國人坯子都不大,而且那個年代窮文富武,能把自己從小養得壯壯的只是少數,但是起於民間微末的高手為什麼那麼多?就是因為武術不僅僅只是技擊,更主要的是修鍊。基礎功夫哪個門派都有,脫胎換骨,轉弱為強,開通心智,健康長壽,我們有這些。

 

霍元甲他們家就是種地的農民,他自小體弱多病,父親不讓他習武,他就自己偷偷學偷偷練,最後成就了。當年有關霍元甲的議論和歷史片段,所有人都說過一個事,就是霍元甲勁大,一把黃豆用手一攥,能把油擠出來,我相信這個力量泰森也不行。轉弱為強,其實很多成就了的老師傅早先都是為治病練的武術。

所以武術的修鍊是很客觀的。先天本錢好的佔優勢,但有時候會像龜兔賽跑,最終反而是那些本錢不好的練出來了。說白了武術技擊和老百姓打架本質里也沒什麼區別,只是武術有章有法而已。你天生神力不用練尋常練武的也不一定打得過你,這都是要實話實說的。所謂拳不打人功打人,這個功其實就是積累的本錢。

 

 

為什麼用崩拳?因為崩拳直線距離最短,最快,力量最大。崩拳為什麼和其它五拳不同,是半步?出前腳走半步是先下手。打崩拳得象得神經病,腦子一激靈渾身一抖、一炸翎子拳頭已經到肉了。打崩拳不是用胳臂,而是用身子。還用想拳頭怎麼出去?身子到拳頭就到,親上對方嘴,看著對方眼,沾上了馬上就回來。

 

薛顛發明的晃法其實是說出了一個技擊的大道理,就是身法。打人用拳頭只是手段,關鍵是身法。兩人試手,你慢了那是你身法慢。就是普通人打架,要是學過的別管有沒有功夫,一說開打先左右一晃對方基本就傻了,因為摸不著你。有的老師傅動手一晃對方就倒了,都不用下頭的啰嗦事,就是這個道理。

 

有些東西必須得在練習過程中才能體悟明白,用文字是很難說清楚的。比如劈拳前腳外撇,有的門派說45度,孫祿堂說儘可能往外撇,誰說得在理呢?前手拳起來眼睛要盯著小指頭,為什麼盯著小指頭呢?神光指引!前手拳用小指頭指引外翻與前腳外翻是一體的,翻到一塊去,就翻出來一種東西,很整的東西。

 

右手上來盯著食指,為什麼盯著食指?和盯著小指頭一樣,都是個指引的作用,同時還有個挑通經絡的作用。上手劈打與下手回帶也是一塊的,因為是一塊的才整。一個拳架,沒有一絲一毫的動作是沒用的,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才能琢磨出東西來。就這麼打著,一個標準的三體式,連你自己都覺得整,沒有多餘的了。

歸根齊底最後都要落在身法上,練出了身才有拳可用,光有拳也能打人,但只是局部。李仲軒老說:尚雲祥遇見李存義之初也練了很多年雜七雜八的,給李存義練了一趟,李存義一看樂了,說你這練的是挨打的拳。尚雲祥不服動手比劃,李存義連拳都沒出,一個身法尚雲祥就飛出去了,從此老老實實跟著李存義練。

 

形意拳要求思想上做到腳跟外扭、膝蓋內扣、大腿根里裹、坐胯頂懸、背圓胸涵、沉肩墜肘,很多人知道這麼練,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練,我知道了。就是奔著脊椎骨去的,或者說沖著尾椎骨去的。下三路做到了尾椎骨就撅起來了,全身做到了脊椎骨就活了。老師傅說形意門練的就是脊椎骨這條大龍,沒錯!

 

打太極拳,有了細若遊絲的感受,便覺渾身上下十分通透,前後左右一氣貫通,舉手投足顧盼自若,自此方得太極真味,感嘆前輩創拳之偉大也。打形意拳,於左右顛倒間忽得細膩感受,便如肥皂滑不留手,一氣渾然忘我,體內蒸騰勃發,興緻盎然,腿不是腿,胳臂不是胳臂,只是筋脈驅動,天地間唯我一心使然。

 

突發現身體裡面有發空的景象,這個空好像是個未動的風箱,很明顯地感覺到空空如也,而四肢的運動則變動空空鬆鬆。注意,不是軟軟塔塔,是空空鬆鬆,並非無力,卻也非拙力。此時精神逐漸旺盛,尤其走路,很不著力,就是不使勁了,感覺好像走得很慢,實際和平常一樣,有時候感覺自己能融化在空氣里。

這時就很喜歡走路了,因為怎麼走都不累,因為你不用力,不使勁的就走很遠,這就是內勁漸生了。在這之後,行拳練功便覺身體有了通透的感受,特別是太極拳,幾乎每一式都是如此。特點是什麼呢?尾椎骨活了。打每一式尾椎骨都成了發動機,尾椎骨抖起來了,如果你加意,則尾椎一晃,全身顫動,似彈簧。

尾椎骨活了以後,緊接著就是脊椎骨整個的活了,打每一式就不是胳臂腿的勁力,而是都從脊椎骨來了。嚴格地說,是尾椎骨發動,脊柱發力,送於四肢。脊柱此時就可以晃動了,尾椎骨一動,脊柱骨晃動,你想怎麼晃就怎麼晃,就會感覺到力量是從脊柱中來,有時候來點情緒,晃得一厲害就如風魔一般,動作奇快。

練習內家拳,由其太極,講究用意不用力,前面我說道,開始是去浮力,也就是去掉你肌肉用力的習慣。當年把浮力去掉,會出現一個什麼狀況呢?睏倦、無力、昏沉、想睡覺,會持續一個階段。之後新力漸生,此新力為筋膜骨之合力,不用時寂然無聲,用時則如驚天霹靂(有階段性)。

給你個自信,這麼快有誰能看得住?其實還只是在中途啊。此是身體浮力盡去,內勁初得的景象。再從頭捋一遍,關鍵就是用意不用力,去掉浮力,度過昏蒙階段,漸入明堂。尤其是太極拳,每一式都如此,因為尾椎骨和脊柱活了,身體就全活了,胳臂腿往哪去都行了,自己就象個萬向節,隨便去,隨便打,自在!

當浮力已去,新力初生,--練形意拳把自己胳臂腿練短了,感覺上像個精矬子,動作越來越小。越練越舒服了,打起來就不想停下來,好像站渾圓樁那種享受的感覺。練得自己有點像小孩,對什麼事都有點躍躍欲試的想法。心裡頭有股子勁往上拱,有點咋咋呼呼的勁頭,遇見什麼非得去張羅張羅。這就是順中用逆,往回走了。

形意拳譜里有「消息全憑腳後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這是把全身勁力練整的一個關鍵,但卻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隨著長功夫而出現的。一開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盡則全身有發空之景象,隨後新勁漸生。待化開了尾椎骨,體會到了脊柱發力之後,行拳中慢慢發現發力之腳後跟與脊椎的連帶關係。

而後,腳後跟的發力通過尾椎到脊柱發於上肢,全身勁力漸漸成為一個合而不破的整體。到這個階段,行拳時身上再無拙力,一切姿態隨著身法自然而然到達,思想成了指揮整體的司令。想發力,發多大力,怎麼發力,想就有,心與身同步。不僅練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體處於輕輕鬆鬆的狀態,不著力。

 

內家不是傻練的功夫,光下傻力氣、不思考醒悟會事倍功半的。在多數人的意識里,武術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這話只說對一半,你練對了再加上刻苦才會事半功倍。反之,幾年十幾年不出的比比皆是。內家拳,初入門時可能苦些,但愈往後是愈舒暢的,內外身心皆然。渾圓樁,舒服了才對。

 

之前我就說過,你練對了,練一天有一天的進步,練一遍有一遍的進步,好像銀行存錢越來越多而且還有利息。前提是你練對了。無論是站樁還是行拳,你練進去了就是欲罷不能,在裡頭舒服的不得了。直到兩條腿有點木了才戀戀不捨地停止。不然,對身心沒有好處,怎麼會是流傳千古的道家絕學呢?要破這個迷思!

 

打人不能當傻二,練拳更不能當傻二。尋明師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我們練內家的不光是練功夫,還要參閱儒釋道三家經典,以求觸類旁通,明心見性之日,就是登高望遠之時。每天練得痛苦不堪,每天強逼著自己去練的,如果幾年了還這樣,那真是沒練對。得是身心愈發地健康,天地越發地寬廣才對。

 

站渾圓樁,腿部氣血通了,就不怕腳後跟疼了,因為有氣在下頭托著。初練者氣血未通,是要小心久立傷骨,所以要在腳後跟與前腳掌之間輪流轉換,如果還是做不到,那就乾脆放在腳心,等得了氣再說。等你上了步,就知道我說的腳後跟的秘密在哪裡了。筋、氣、血的消息都是從那裡出,全身筋脈自能聯絡一體。

 

練形意拳的,一開始就站三體式是笨功夫。很多對五行拳沒印象的初學者,上來就站三體式,很容易站成枯樁,或者熬腿子盯不下去退縮了。應該先打定步劈拳,打一年活了全身氣血,對五行拳有了認識,身體也有了基礎,再結合著站三體式,二者互相參究才會事半功倍。劈拳前出那一手,看似鑽拳,其實是橫拳。

太極拳是輕靈至極之物,看似緩慢,其實裡頭靈動異常。要在緩慢裡頭出靈動,就是在移形換步里體現。甚至包括膝蓋疼,也有身形緩慢的原因。比如摟膝拗步的互換,打起來很慢,但真用起來想都不用想瞬間就換了身形。太極拳幾十個招法,平時慢慢練入腦,等用時也是想都不用想的,托著招法的就是八門勁。

 

身法的練習,是有個竅門的。真傳一句話,就兩個字:中線!打太極拳要時時刻刻把握自己的中線,中線不倒你就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倒了人家的中線你就贏了他。而練習的時候,也要始終穩定中線,但是在身法轉換的時候,主觀意識里要把中線提前移動出去,也就是說,中線移動在身法之前,一下身體就靈動了。

其實不光太極拳,任何有內功的拳法都是如此。等你有了功夫,這個中線移動的竅門會給你很多驚喜,但現在我就不多說了,省得還沒練出來就胡思亂想。包括我上次說的全身氣團,也是竅門之一。八門勁都在這個周身一氣里收發,由無而有,由微而著,漸成洪流。有招有勁有身法,動起手來間不容髮的才是太極拳。

 

兩種動物,一種是貓,一種是鴨子。貓一驚乍的時候,或者說準備攻擊的時候,身體倏地往後一縮,兩個屁股瓣高高聳起,前爪子伏在下頜使勁撓住地,渾身象壓緊了彈簧一樣隨時放出去。鴨子則是上岸的時候抖乾淨身上的水,那個大肥屁股左右高頻率地震動,帶動全身地抖動。

 

我們形意拳說驚起四梢,貓大約都能做到。眼睛瞪得滴流圓,爪子使勁抓住地,嘴扣得緊緊的,頭尾豎立筆直一條線。下一步就是致命一擊。形意拳應當是非常古老,薛顛說的很對,起源於上古時代,是人類對動物捕食本能的模仿。後來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與道家的性命之學結合起來,才成就了如今的大器。

 

猛獸的手段,其實就是一撲加一咬。我們人不能咬,就是緊扣牙關,不然力就不整了。十個腳趾頭是一定要抓住地。力從腳下起,不過非從腳下生,那麼這個力量的發動機在哪?說出來不雅,其實就在屁股!練形意拳你得找到自己的屁股,找不到一輩子半截子拳。八極拳其實也是如此,說你有腰沒胯,屁股沒找到。

 

黑人為什麼天生田徑好?你只需去觀察他們的臀部。亞洲人田徑差,我們天生臀部功能較弱。傳統武術發現了這一點,八極拳就有專門的悠胯練法,要把那裡打開上下連接成一體好發整勁,只是你功夫沒到悠來悠去的是體會不到裡頭的奧妙的。形意拳其實無論三體式還是五行拳都在練胯,找不著屁股是時候還沒到。

 

五行拳打出渾然一氣,就不會見稜見角了。自然,須得拙力去盡,靈勁遍體。快是演,慢是練,見不到快慢才是打。形意拳可以演得如行雲流水一般賞心悅目,因為內家拳符合人體生命規律嘛,看著自然舒服。練、演、打非一回事。五行拳慢到極處就是三體式,外頭不動裡頭動,這個是三體的奧妙。

 

三體式要和五行拳結合起來,功用才會大,且能開人智慧。劈拳前手一伸,全體橫勁,這就是開門。對手接的是直勁,到身上才知道是橫勁,功力大了就拔了對手的根。上步大劈過來,損點的從對方迎面骨往下踩,客氣點的就破對方的中線。練時如有人,用時若無人。非得得勢而發,不然照貓畫虎反類犬。

 

打人須打冷不妨,最好用的就是一馬三箭。崩拳里出了功夫,這三箭才銳不可當。五行拳里最熬腿子的就是崩拳,得咬住牙熬過了這道關,漸漸打得遍體靈動就有了。鑽拳得得起髓知其味,不然動起手來准吃虧。鑽拳的意思就是無所不至這四個字。鑽拳屬水,水性瀰漫,沒有它進不去的縫。怎麼打都行,關鍵要透。

炮拳就是個暴烈。見過野馬沖人尥蹶子嗎?你想降服它,它偏不讓你上去,渾身都是勁,碰它哪你都得出去。現在大炮穩定性好了,過去的野炮一拉火,從炮筒子到炮座好像渾身一哆嗦,猛地往後一座,炮彈就出去了。很多人都注意炮彈了,卻忽視了炮體,炮彈與炮體是一個不是兩個。炮拳出了勁那是渾身火藥捻兒。

 

從入門打劈拳,到把五行拳打個遍,身上漸漸出來整勁,再逐步進入到細細找勁的階段,慢慢的五個拳便分別有了自己獨特的東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再往後,便可把種種之勁力規整到一種勁,這個過程很漫長,但每天都能看到進步。到這個時候,忽然感覺到劈拳的偉大,回頭再打劈拳,又發現與三體式的關係。

 

你會頓悟先賢們把劈拳放在第一位的深刻用意。也會明白為何說「萬法源於三體式」。無論是運動的劈拳還是靜止的劈拳,一靜一動,一陰一陽,形而上則太極之衍化兩儀合於道,形而下則先天之炁運後天氣血之化,便有筋膜髓皮骨之強壯。形意起手鷹捉,動則為劈拳,靜則為三體,二者同出而異名,為眾妙之門。

 

筋骨訓練檢驗標準

第一:雙手十指指根部之筋全部挑起,手指掌稍微用力撐則明顯看見,而非普通人的呈隱藏狀 第二:肘彎內側板筋騰起;手肘自然彎曲時,用手掐內臂彎處有一板筋,正常人彎曲時無明顯肉眼可見,騰起後手彎曲則一眼可見 第三:肩膀筋鍵和脖子的老虎筋皆騰起連成一片,從後面觀看,成斜三角形 第四:後背三角肌和斜方肌部位因為內隱大筋挑起,而筋肉飽滿,兩側牽扯,則如多出對小翅膀 第五:脊椎兩側筋健隆...

第一:雙手十指指根部之筋全部挑起,手指掌稍微用力撐則明顯看見,而非普通人的呈隱藏狀

第二:肘彎內側板筋騰起;手肘自然彎曲時,用手掐內臂彎處有一板筋,正常人彎曲時無明顯肉眼可見,騰起後手彎曲則一眼可見

第三:肩膀筋鍵和脖子的老虎筋皆騰起連成一片,從後面觀看,成斜三角形

第四:後背三角肌和斜方肌部位因為內隱大筋挑起,而筋肉飽滿,兩側牽扯,則如多出對小翅膀

第五:脊椎兩側筋健隆起,結實而有彈力,兩邊向脊椎方向反靠收攏時,可以夾住一支鉛筆粗細的物體

第六:以前身中心線為準,兩側胸骨拉伸限度增大,向兩邊擴展時,大大超越平常人的擴展幅度(超越胸骨的長度許多,有拉開之感)

第七:以前身中心線為準,兩側靠中線位置內膜騰起,在外則為兩排筋肉排列(非單純的腹肌),鼓動則堅如鋼

第八:肋骨兩側變形,由正常的馬鞍狀改變成駢狀,緊湊密實,堅而彈

第九:胯骨鬆開而富拉伸力,超越正常的幅度

第十:小腿迎面骨旁的肌肉覆蓋起脛骨

 

薌齋老人談拳話語錄

1、站養生樁要站透了,渾身上下要有松沉篤實的勁,舉手投足要有牽掛之感。 2、站養生樁要保持身體拔地欲飛之感,站時可以先緊一下,再松一下,找找感覺。 3、養生樁與技擊樁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念之差。 4、手腕要保持往上提的勁,站時要把胯掖起來。頭要虛領頂勁,腳要五趾抓地,腳脖子挺勁,體現了上下抻拔之意。 5、站技擊樁要丁步與八步之間找東西,身體要往後靠,保持含蓄的勁。樁架要撐起,最關...

 1、站養生樁要站透了,渾身上下要有松沉篤實的勁,舉手投足要有牽掛之感。

2、站養生樁要保持身體拔地欲飛之感,站時可以先緊一下,再松一下,找找感覺。

3、養生樁與技擊樁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念之差。

4、手腕要保持往上提的勁,站時要把胯掖起來。頭要虛領頂勁,腳要五趾抓地,腳脖子挺勁,體現了上下抻拔之意。

5、站技擊樁要丁步與八步之間找東西,身體要往後靠,保持含蓄的勁。樁架要撐起,最關鍵頭頂要領起來。前膝往前上指,腳要有回拉的勁,胯要裹,後腳尖在一定程度上盡量不過膝蓋,後大腿外側吃勁就對了。

6、站樁得勁後,每打一拳自然就擁上去。

7、郭雲深先生站樁時把腳插在門檻下面,以利下勢,以利下盤不失穩。

8、站樁一次保持的時間要長,儘力多站一會兒,站到最後一兩分鐘,可以把式子下到最低,步子最大,盡量讓自己累一點。

9、試力猶如哄小孩,勁大不成,勁小不成,手前推時要沉肩、含胸,用身體前摧;雙手回拉時意念要往前,前推時意念要往回。

試力最高階段要有指過留痕之意。

10、試力的作用就是用意念調動和支配全身的肌肉盡量參加,以至全部參加工作,最後力爭做到每個動作都是一動而全身皆動的整體運動。

11、手到步到。手到步不到,打人不為妙。

12、要想著手比身體重,操拳、試力要想著手把身體帶起來。

13、練步子起右腳時,左腿好像是中間的腿才穩,腳落要向前放,不要向邊上放。磨擦步要肩胯動,要提胯,胯應是側的,在腳往前問時慢慢把它正過來。

14、練習步的作用非常大,只有練好方知妙處。

15、 樁上沒有功夫,是走不好步子的。

16、 磨擦步要保持著這個勁走。

17、 推手是斷手的放慢動作。

18、推手時要點緊、身上松,開始練做不出來,但要想著。

19、推手非常重要,要多打輪,今後就不怕與人手臂接觸。

20、 力由足發,要配合步法。

21、力隨時要含著,力都是向回的,不能向前。老先生說打人如牽牛才狠。

22、不是指著對方中線,要拉著對方中線,控制對方中線。

23、 推手時不要平行,要有高低頓挫。

24、推手時不要怕輸,努力勁頂著對方,要敢於把對方放進來,聽著對方的勁而變化。

25、推手時前腳一定要撓住地,有抓勁。

26、要和自己人推手,不要和外人沒有把握就拉來架勢實作,不然會吃虧的。

27、拳打在對方身上,前胸後背都痛,是意念的關係,神意足,這和李廣射虎同理。

28、越想打得狠越要放鬆。一般人一想打就緊成了棍,有力也發不出來了。

29、沒有接觸你時是局部,挨上你是整體。局部走起來,挨上你身體的勁「騰」就追上了。

 練拳的九種自我感覺 練拳貴在悟拳,悟拳貴在找感覺。太極拳的內在感覺是習練者將領悟到的拳理習練「上身」的體現,是「心悟」到「體悟」的升華。因此,打拳時的內在感覺反映了習拳者太極拳水平的高低,是關係著我們能否步入太極拳殿堂、獲得最佳健身效果的關鍵所在。有了內在感覺,我們就能在享受太極拳的快樂中健康長壽;缺少內在感覺,練拳如同做操,費力不討好。那麼,太極拳的「內在感覺」究竟是些什麼?由於感覺是個性化的產物,千差萬別難以表述,但這並不是說太極拳的內在感覺無規律可循,以下九種感覺,或可拋磚引玉?

 

一、「骨升肉降」的感覺

    「骨升肉降」是指習練者骨架挺拔上撐的同時肉體鬆柔下墜的感覺。人屬於地球生物,肉體自然會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夠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撐,所以說「骨升肉降」是人類克服地球引力進行運動的必然。然而在練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覺卻是另外一回事,只有當你的身心真正放鬆下來後才能體會這種感覺。「骨升肉降」還揭示了行拳時骨與肉之間的關係:骨肉分離。「骨肉分離」是行拳時骨升、肉降、關節松的感覺,如同脫骨扒雞,只要將雞骨架提起來一抖,雞肉就會離骨脫落。擁有這種感覺,說明你的肌肉沒有緊裹在骨骼上,已經處於放鬆態。

      肉體的下沉標誌著「松」,骨架的挺拔標誌著「剛」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覺,就為開啟太極拳「剛柔相濟」的大門找到了金鑰匙。在行拳中,我們還要做到「三松三豎」:松肩豎頸,松胯豎脊,松踝豎腿,藉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覺保持貫穿套路始終。

 

二、「自身重量」的感覺

  「自身重量」的感覺是指行拳時我們覺得四肢如同負重。由於人生來就在地球引力下運動,以至對自身肢體的重量失去察覺,我們只有在體外荷重時(如拎一桶水)才會有負重感。如果你在行拳時感覺到四肢的沉重,就說明你的身體真正放鬆了,放鬆的狀態越好,肩、胯關節鬆開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會越大。這種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鬆後肢體受重力作用的結果,所以拳論有「由松入沉」的說法,可見「沉」是對「松」的驗證,「地心為第三之主宰」、「足掌為第三之賓輔」,強調順應地心引力來「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來推動拳勢進行。這句話突出了地心與腳掌的關係,沉從腳落,提從腳起,「沉」是順應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沉與提應趁著拳勢的蓄髮變化而轉換:發勢時為沉,腳掌植地生根,利於打擊對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蓄勢時為提,身體輕盈靈活,便於動作轉換,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這樣,依靠身體的虛實變化透過腳掌來順應地球的引力和反彈力,將地球的勢能轉化為行拳的動力。所以能夠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彈力來行拳,找到身體「如水載舟行」的沉浮感,才算進了太極之門。

 

三、「脊柱行拳」的感覺

  「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為主動、以手腳為從動的行拳方式。學拳初期,是用手腳來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進而學會了以腰帶脊,發揮腰部的樞紐作用,再隨著功夫的加深,「腰」會逐漸成長:先是與胯連成一體,以腰胯來帶動手腳,接著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個連接百會和會陰穴的身體中軸線(也稱「中垂線」)。臂和腿好像牽掛在身體的中軸線上,行拳時四肢在中軸線的帶動下運動,起於中軸線,終於中軸線。動手不動腰為僵手,邁步不用腰為死步。上肢要體會「以腰帶臂」的感覺,下肢要體會「步隨身換」的感覺。

  我們常說:「四塊松,全身松」,全身的放鬆關鍵在於肩胯的放鬆,在太極拳中脊柱有三種運動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轉動和前後張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體脊柱的S曲線得到適當調直,可以糾正頭頸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轉動」是太極拳形成圓弧動作的動力源,是以脊柱帶動四肢運動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後張弛」是說脊柱如同弓背,隨著拳勢的蓄髮開合而含送張弛:蓄勢時脊柱隨著吸氣微微後弓,稱為「吞身」;發勢時脊柱隨著呼氣微微前馳,稱為「吐身」。行拳時脊柱隨著拳勢開合變化和拳勢呼吸呈現出節律性的張弛,這是形成太極拳開合鼓盪的動力源。

 

四、「周身一家」的感覺

  「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時「一動而無有不動」的整體運動。太極拳中不存在身體的局部運動,不單是舉手投足,就連一個呼吸、一個眼神,甚至一個意念,無不是太極拳整體運動的組成部分。這種整體運動觀,是太極拳區別於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運動項目的重要特徵之一。

  楊澄甫曾經強調過:「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初級階段是練形,要體會「太極無手,腰便是手」的感覺,也就是上述「脊柱行拳」的感覺。中級階段是練氣,應體會「太極無手,氣便是手」的感覺,要求呼吸能夠順應拳勢的變化,使呼吸和動作相輔相成、互引互隨,身體有開合脹縮感。高級階段是練神,須體會「太極無手,神便是手」的感覺,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使神意、呼吸、動作三結合,意到、氣到、力到。全身關節放鬆節節貫穿,筋肉化僵為柔,身體像是一個具有彈性的柔性渾圓體。

 

五、「身如氣囊」的感覺

    「身如氣囊」意為行拳時身體如同一個充了氣的大氣球,隨著拳勢的蓄髮、開合變化而脹縮鼓盪。蓄勢時,體內能量流(「內氣」)由四梢向丹田回收,身體有收縮感,此過程稱為「合」,屬陰;發勢時,體內能量流從丹田向四梢擴散,身體有膨脹感,此過程稱為「開」,屬陽。我們把身體隨著拳勢蓄髮變化產生連續的、有節律的脹縮感稱為「開合鼓盪」。身如氣囊的脹縮感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掤勁」,「開合鼓盪」就是體內棚勁充盈變化的結果。掤勁是剛柔相濟的彈簧勁,是具有球體感的膨脹勁,是太極拳捋、擠、按、采、列、肘、靠等所有勁力的「母勁」,因此太極拳又有「掤勁拳」之稱。太極拳掤勁的鼓盪、充盈程度標誌著習拳者功夫的深淺,對技擊和養生效果影響極大。

 

六、「吸縮呼脹」、「吸輕呼沉」的感覺

  「吸縮呼脹」和「吸輕呼沉」是身體「開合鼓盪」與拳勢呼吸相配合的感覺。「吸縮呼脹」的感覺是:蓄勢時,隨著吸氣內氣由四梢向丹田匯聚,身體產生收縮感;發勢時,隨著呼氣內氣從丹田向四梢擴散,身體產生膨脹感。「吸氣呼沉」的感覺是:吸氣時有氣流沿督脈上行(「氣貼背」)之感,身體上提變輕,使蓄勢時身體轉換輕盈靈活;呼氣時有氣流順任脈下行之感,身體下沉變重,使發勢時打擊對手沉穩有力。由此可見,拳勢呼吸很好地順應了拳勢的蓄髮變化,是太極拳運動最合理、最自然的呼吸方式。

  拳勢呼吸的方法用四個字概括就是「蓄吸發呼」,即蓄勢時吸氣,發勢時呼氣。只要方法得當,掌握拳勢呼吸並不難,這裡向拳友推薦如下方法:

  初練時腦子裡只需想著動作,不要考慮拳式呼吸。太極拳不是呼吸操,不要用「蓄吸發呼」來限制自己的呼吸,這樣做會造成呼吸緊張和憋氣,對身體反而有害。行拳時呼吸要遵循「細、勻、深、長」的原則,任何時候呼吸都要以放鬆和舒適為本。在套路動作純熟後就應該習練拳勢呼吸,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想著在「定勢」時把氣呼完即可。因為定勢是發勢向蓄勢的轉換點,接下來你就自然會在蓄勢時吸氣。當你在行拳中有了「吸縮呼脹」、「吸輕呼沉」的感覺時,說明你的呼吸已經融入到身體的開合鼓盪之中,開合趁著呼吸,呼吸促使鼓盪,形息互引,形氣合一。這時你就掌握了拳勢呼吸的奧妙。

 

七、「手指脹縮」、「掌心吸放」的感覺

  「手指脹縮」、「掌心吸放」是身體開合鼓盪「形於手指」的感覺。既然是「身如氣囊」,手掌作為氣囊的一部分,自然會隨著身體一起脹縮鼓盪。蓄勢時,隨著吸氣掌心微微內凹,勞宮穴內含,手指有被氣抽向丹田而收縮變細的感覺;發勢時,隨著呼氣掌心微微外凸,勞宮穴外放,手指有丹田向外充氣而膨脹變粗的感覺。手掌心隨著拳勢蓄髮開合所形成的這種凹凸吸放變化,有類似吸盤吸放的感覺,其實這就是太極拳常說的「粘黏」勁。要求學員在推掌時掌心有外凸之意,收掌時手心有內凹之意,以此體會太極拳的「粘黏」勁。手掌是身體感覺最為敏感的部位,故有「太極功夫手上看」的說法,有一天你在行拳時隨著拳勢蓄髮變化手掌出現了脹縮、吸放的感覺,恭喜你已經踏進了太極拳之門。

 

八、「口內生津」的感覺

  「口內生津」是行拳過程中口內唾液津津不斷。楊式太極拳家李雅軒先生說:「練後有甜液生於口中,便是練之得法處,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練後口中沒有甜液發現,這便是練之不得法,心神未靜下來,在這種情形下,就不必按時練功了,當速請太極拳明師指正了,否則毛病暗出,則更不易改正。」

練太極拳應當是一個享受太極拳的過程,而不是拿太極拳來折騰自己,行拳時口內生津便是身心舒泰的一個標識。太極拳練得是否得法,驗證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一套拳練下來看看口內是否甜液津津,身心是否舒適暢快。太極拳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一身舒適為萬法宗」。陳式太極拳家馮志強主張「打拳似休息」「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長年」,願每位拳友都能在享受太極拳帶來的酣暢舒美中獲得健康長壽。

 

九、「天人合一」的感覺

  「天人合一」是習練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指行拳時將自己的身心融入天地之間,在與大自然進行溝通和互動中獲得快樂和升華。太極拳理認為,天地為一大太極,人體為一小太極,行拳時將自己的小太極融入到天地的大太極之中,做到「天人一氣」和「天人一理」,便可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現代物理學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的聚散變化決定著事物的變化與歸屬。我們祖先將能量流的匯聚稱為「陰」,將能量流的發散稱為「陽」,所以天地大太極就是宇宙間能量「陰聚陽散」的表現。太極拳由蓄、發兩種拳勢互變而成,蓄勢時人體能量由四梢向丹田匯聚,為合屬陰;發勢時人體能量由丹田向四梢發散,為開屬陽,所以人體小太極是人體能量「陰聚陽散」的表現。因此行拳時人體通過能量流(內氣)的「陰聚陽散」產生開合鼓盪,使個人的拳勢與大自然的氣勢相合,從而實現「天人合一(能量流)」和「天人一理(陰聚陽散)」。你進入了天人合一的佳境,就能從中得到自我陶醉和升華。 


推薦閱讀:

【科學看武術】談談區別西方肌肉訓練的傳武筋骨訓練體系(三)大筋訓練模式探究(下)
內家拳的氣與炁
太極拳發源於哪裡?
內家拳學·抖擻勁闡秘
內家拳之呼吸

TAG:內家拳 | 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