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路人分享:想拍出更高水準?收好這9個小秘訣

  要提高圖像畫質,或許會花幾萬元更換全畫幅相機、各種專業級鏡頭等。但器材不會提升技術,很多技巧都要活學活用,且不斷累積經驗和懂得臨場判斷才能拍到出色照片。

   以下是攝影師親身體驗並建議的九個攝影小秘訣,未必樣樣適合,但敢保證技術用到時方恨少!

 1   隨環境改變ISO值

  在攝影黃金三角中,光圈、快門和感光度﹙ISO﹚關係密不可分。很多新手拍攝相片時,會傾向關心快門和光圈值,很多人都會忽略ISO的重要性,有些甚至索性以自動ISO罷了。

  很簡單一句,在快門和光圈不變的情況下,ISO值較低的話,感光度就會降低,整張照片就會較暗;ISO值越高,感光度就會越高,照片就會越亮,但開得越高ISO,噪點就會越來越多,有可能影響照片成像。

 2   多張連拍確定對焦

  試想一下,如果你為客人拍攝一張很重要的大合影如婚禮、畢業禮,萬一合影出現手抖、跑焦和有人眨眼,你的照片很可能會令客人美夢破滅。當然這個情況可能說得有點嚴重,不過攝影人很易忽略。  

  「等等,拍多一張」! 為了減少出現這種人為風險,不少攝影師在拍攝同一個靜止畫面時,都會多拍兩至三張後補,很多時拍攝靜態物件如植物、建築物,甚至人像攝影,又或者在剛才提及的大合影都會出現。

 

  臨場決定也很重要

  當然就算手上沒有三腳架,也有很多方法減少震動和防止跑焦。例如可以將相機放在平滑的表面,不過擺放前記得留意是否能夠承托相機重量;另外在相機內設定自行調校對焦點,只要主體在對焦點上,半按快門對焦就能確保對焦準確!再提多一次,無論有沒有腳架,都要記得連拍幾張,再放大看清楚有沒有各種問題才好繼續拍攝。

 3   拍得廣角一點

  近年數碼相機規格越來越高,就算放大十倍來看照片中的某個小角落,成像都依然非常銳利,當然這個可能涉及鏡頭素質影響,但無可否認的是將某個角落裁剪出來,仍然會得到不錯成像畫質。所以現在很多攝影師在拍攝時使用焦段會比正常構圖更廣,因為攝影師想在有限空間內攝入最多畫面,避免後制時漏拍周邊景物,例如一般攝影人用24mm拍攝一張相片,攝影師就會用18mm拍攝,再在相機或後制時裁切至24mm畫面,或其他合適的構圖,可以重新塑造照片風格。而且近年相機像素很高,在相機內或後制軟體才裁切至合適構圖,對成像也不會影響太大。想改善攝影技術,不可以經常一成不變。

  ▲裁剪前照片右邊較多雜物,很可能會影響照片觀感。通過裁切功能重新構圖,成像亦不會有太大影響。

  後制鏡頭變形

  雖然變形可增加視覺效果,但不是經常都需要變形效果。大家可在後製程序解決相片變形問題,Photoshop和Lightroom都有儲存不同鏡頭數據,只要你拍攝RAW檔,鏡頭校正功能就可以自動矯正變形,非常方便。

 4   多看直方圖的曝光分布

  每個人的眼睛結構都不同,而且屏幕構造和相機設定不盡相同,加上環境光源皆不同,根本無法憑肉眼判斷一張相是否測光和曝光準確。最終決定一張照片有沒有過曝或欠曝,測光是否合乎預期,「終審法官」就是直方圖。直方圖不會受到相機屏幕差別和現實光線影響,提供最真實的照片曝光測光數據。

  直方圖也有限制

  相機內的直方圖只會顯示JPEG結果,未能反映RAW檔數據,所以可能會在相機直方圖內看到JPEG過曝,但其實RAW檔並沒有影響。大家亦無需拍完每張照片都看直方圖,可以每次轉換構圖後檢查,確保曝光正確才正式拍攝。

▲拍攝時定時留意直方圖數據,確保曝光正常或符合個人需要。

 5   活用反差微調功能

  由於人眼和相機對光差範圍不同,不容易拍出光暗細節自然的照片。不過近年很多相機內置光暗反差微調功能,如Nikon的D-Lighting和Canon的高光色調優先,功能主要用作處理陰影和亮部細節,通過機內軟體修補,可以讓高光位和暗位顯示更多細節,看起來整張相片比較自然。不過不要誤會反差微調功能可以完全修補細節問題,終究它只是微調,最好都是在拍攝時先調校好光圈、快門、ISO等設定,再用RAW檔在後制編輯相片。

 6   使用不同濾鏡

  拍攝不同攝影主題時,根據環境裝上適合濾鏡拍攝,會產生不同圖像效果。現在市面常見的分別是UV濾鏡、偏光鏡(CPL)、漸變灰濾鏡(GND)和減光鏡(ND)。

  UV濾鏡是新手最早亦最常接觸一款,鏡片全透明結構,一般都可以過濾紫外線濾鏡,亦有一些只用玻璃製造,用途就是保護鏡頭。通常攝影人會將它長時間安裝在鏡頭前,為鏡頭提供多一層保護。至於偏光鏡,簡單而言就是提升色彩飽和度,同時亦可除去反光。而GND是一塊由透明漸變到灰色塗層而成的鏡片,灰色部份可阻擋部份光線,即代表同一時間整張照片會有不同曝光值。GND適合在光差較大的地方使用,例如風景攝影,地面和天空光暗對比很大,將它灰色放在亮部位置,讓相機吸收較少亮部光線,照片細節就會呈現出來,同時亦不會出現過曝,減少後制工作。ND減光鏡就是減少光線進入相機內部,從而用更慢快門拍攝。例如拍攝河流要慢快門才能造出絲絹效果,因為有時收小光圈和降低ISO也未必夠慢;或者人像拍攝時要開大光圈,但再快的快門也未必能正常曝光,所以利用減光鏡可以避免過曝。筆者曾經不小心將一支鏡頭跌在地上,結果濾鏡玻璃碎裂,鏡頭仍然保持完好,最終拿上廠檢查,清理玻璃碎和確認摩打無問題又可以拿去拍照。

▲加了ND減光鏡後,使用慢快門也能在日光拍出慢流水效果。

 7   留意照片暗角

  暗角是指圖像邊緣四角出現「失光」現象,令拍出來的相片邊緣位置昏暗。最常出現黑暗角是用變焦鏡頭全開光圈時,或者在廣角端利用大光圈拍攝。這個是鏡頭天生設計缺陷,鏡頭由鏡片投射出來的圖像,越靠近邊緣位置,光度越來越暗。圖像四角出現失光。由膠片時代到數碼時代,設計鏡頭的光學工程師不斷改良鏡片設計,希望盡量減少暗角出現。少量高級鏡頭標榜全開光圈無暗角,但其實對一般鏡頭來說,只要收小一級光圈,暗角問題就會大大減輕。在拍攝風景或人像時,很多時候鏡頭暗角會影響相片觀感,不少相機拍攝JPEG檔時都會內置有鏡頭校正功能,消除暗角,但效果有限,大光圈拍攝時難免仍會出現少量失光情況,所以建議大家拍攝RAW檔,可以在後制軟體自行調整暗角幅度。如果不想收細光圈失去淺景深效果,但又想解決暗角問題,可以「豁出去」全拍攝RAW檔,一次過在後制時再解決。

 8   夜攝遮蔽觀景器和開啟反光板預升

  相機鏡頭設計非常精密,只要有空隙讓光線進入相機,曝光就會有偏差。為了完全不讓多餘光線影響相片成像,攝影師在夜景攝影或長曝拍攝時,會將相機觀景器遮蔽,減少外來光線進入。

   想照片在長曝而成像又銳利的話,可利用「反光板預升」功能。新手常會忽視這項功能,但它的重要性不比使用三腳架低。當按下第一下快門後,相機只會升起反光板而不會拍攝,要再按一次快門才會正式拍攝。這個方法有助避免相機開啟快門曝光時升起反光板,相機震動而變得照片模糊。不過要留意升起反光板後,觀景器會看不到景物,所以在按第一下快門前要完成構圖和拍攝設定。

 9   活用兩種自動對焦模式

  數碼相機有很多對焦方法,以Nikon為例已經有AF-A、AF-S、AF-C、MF四種;Canon亦有One Shot、AI Focus、AI Servo、MF三種模式,但很多新手經常分不清楚。懂得在各種情況運用不同對焦方法,對拍攝成像清晰的相片非常有幫助。筆者最常用AF-S和One Shot,即代表單點對焦,例如拍攝靜態物件或風景時,選好主體後半按快門對焦,相機就會鎖定這段對焦距離,亦會發出「嗶」一聲,代表成功對焦。拍出來的相片就會主體清晰,其他景物會因此而變得模糊,成功突出主題。至於AF-C和AI Servo即代表用家開始對焦後,相機系統就會不斷驅動鏡頭對焦,直到快門釋放一刻。要留意相機對焦後不會發出「嗶」一聲,因可能下一刻又轉移了對焦點。這個對焦方法在拍攝動態事物時如動物、賽車非常有用,因為單點對焦太花時間,根本不夠時間轉換對焦點,利用包圍式追蹤主體在畫面移動,令主體不會跑焦。



推薦閱讀:

鮮為人知的8個時尚技能:比如冬天也能光腿的秘訣...
相鼻秘訣「金刀大相系列」
相學秘訣:《何知章》
2011年變五黃災星為吉利的秘訣

TAG:分享 | 路人 | 秘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