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營養,孩子一生的底層代碼!

心理營養,孩子一生的底層代碼!

「心理營養」的由來
在心理學界,「心理營養」這個名詞是由我在2008年正式提出來的,我也提出了有關這個名詞的系統理念。很多人很好奇,這個理念是如何發展出來的?我想有必要在這裡簡單說明一下。
從1990年開始,我就在馬來西亞大量做個案,從那時到現在,我接觸了很多家庭,也接觸了很多所謂有「偏差行為」的孩子。很明顯的事實是,專註在改變孩子的行為不是根本之道,你處理了孩子的一個偏差行為,往往過了不久,第二個偏差行為又會出現,這令父母和老師特別頭疼。當時我就發現,根本之道是要改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一旦孩子和他的「重要他人」的關係得到改善,這個孩子的行為就會漸漸好起來,孩子會變得更有朝氣,更快樂,目標也更明確。因此,我們必須要問:親子關係為何如此重要?在和諧的親子關係中,孩子從父母身上得到的到底是什麼?
對於我來說,孩子有偏差行為是很奇怪的一件事。作為一個人,生命的原本狀態,必然是渴望人見人愛,被人喜歡和接納,而孩子肯定知道偏差行為只會給他們帶來排斥和厭惡,為何還是有那麼多孩子樂此不疲呢?合理的邏輯必然是:孩子需要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比得到別人的喜愛更重要,這些也必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東西,如果它不是食物和水——我們稱為生理營養的東西,那麼,它是什麼呢?
2001年,在做了超過一萬個個案後,就是在幫助無數家庭和孩子建立關係後,我開始教導父母親如何在實際生活中給予孩子我稱為「心理營養」的東西。令人感到驚奇和興奮的是:只要父母親開始對孩子做心理營養,孩子就真的如同生命得到了滋養,生命的「五朵金花」(我提出的另外一個理念,指的是人類的五大天性)就能綻放。這個結果屢試不爽。其中我們所針對的各種偏差行為,包括了精神疾病、厭食症、不願上課和自閉症等等。
如同種子一樣,生命原本就在其中,但是如果沒有陽光、空氣和水,藏在其中的生命無法展開!人類也一樣,我們的生命有無窮的能力,但是如果沒有生理營養,身體就不會健康;沒有心理營養,心理的巨大能力也就無法實現,「五朵金花」不能綻放,心理力量也只能奄奄一息。心理學原本就是現象學,1000多個孩子得到心理營養之後的轉變,足以證明這個理論的實用性。

五大心理營養,「喂」出健康孩子!
就像需要身體營養一樣,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還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如果幼年時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在其後的一生中他都會不斷尋覓,並因此引發各種狀況,直到找到曾經缺失的心理營養。
第一個心理營養:無條件的接納
0~3個月,孩子剛出生不久,他需要的第一個營養叫做:無條件的接納。
剛剛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尋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媽媽喂他,需要爸爸媽媽幫助他、安慰他、照顧他。其實小寶寶什麼都知道,只是他不會說話,有需要時只能用哭來表達。
在需求表達那麼不明確,未來的一切也都那麼不確定的時候,他最需要爸爸媽媽無條件的接納。「你不知道以後我會不會孝順?你也看不出來我好不好看?你更不知道我乖不乖?但你就是盡你所能來滿足我、愛我,即使你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孩子渴求的、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第二個心理營養: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0~3個月的孩子還需要確定:「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我是No.1。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體不舒服,但如果你發現我餓了、生病了,你都會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來滿足我。這樣,我就會知道,在你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對於母親而言,做到這些並不難。因為媽媽在生完孩子以後,會分泌一種叫本體胺的物質,促使媽媽心甘情願地為孩子提供一切。生理上,提供乳汁;心理上,提供無條件的愛。在媽媽的眼裡,孩子一定是最完美的,沒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在寶寶0~3個月大的階段,由於某種原因,媽媽情緒發生變化,身體沒有正常分泌本體胺,那麼爸爸就要承擔起這個任務:看護孩子,保護妻子。
如果這時,父母經常吵架、打架,兩個人的精力都消耗在爭吵里,沒辦法照顧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在成長過程中,尋找另外一個人替代原本由父母扮演的「重要他人」的角色。
「重要他人」,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會化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人。這個人的養育態度及行為舉止,將對孩子的成長形成決定性影響。這個人由孩子自己挑選,最初、最本能的選擇當然是爸爸媽媽,如果爸爸媽媽不行,他可能就會選擇祖父母、老師或其他長輩。
從這個人身上,孩子希望得到無條件的接納,希望成為這個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如果孩子在小時候,沒有找到這樣一個理想的「重要他人」,那麼他一生中都會一直去尋覓,直到找到為止。上小學,他會去找小學的老師。上中學,他會去找女朋友,會很早談戀愛。
他會非常希望彌補曾經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我最重要」的感覺,希望有人能把自己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就會一直帶著這個期待長大,帶著這個期待結婚。等到結婚,他也會一天到晚詢問:「在你的生命中,我到底排第幾?」問了又問試了又試:「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很壞、很糟糕,你還會那樣愛我嗎?」他會一直不斷地去尋找這個答案,從而導致他在人際交往中碰到很多問題。他也不太能夠全力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因為他會遇到那麼多的困擾。
第三個心理營養:安全感
從4個月開始,孩子進入另外一個階段——想要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孩子本來和媽媽連在一起,出生時經歷了生理上的分離。從4個月開始一直到3歲,是孩子要和媽媽或爸爸剪斷心理臍帶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做好,孩子永遠不知道如何獨立。這個階段,孩子需要的心理營養是:安全感。在安全感建立這件事情上,媽媽的作用大過爸爸,因為孩子分離的主要對象是媽媽。如果媽媽的狀態穩定,孩子會很自然地走過這個分離期,並獲得安全感。那麼,媽媽怎樣的狀態,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安全感呢?
首先,媽媽要情緒穩定。常處於焦慮狀態的媽媽,很難心平氣和,她會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情緒容易失控。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媽媽是願意學習,讓自己情緒穩定,跟隨孩子的成長而成長。如果媽媽認為自己有情緒問題,一定要想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然後再面對孩子。
我們常喜歡為孩子做我們「認為」最好的事情,而實際上,一個穩定平和的媽媽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需要什麼,然後滿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來源。我們會發現孩子在這個階段,會時不時跑回媽媽身邊,要媽媽抱抱,這時媽媽痛快地抱起他就好了。抱了一下,孩子有安全感了,要下來,那就放他下來,讓他自己去玩,不要打擾。他邀請你玩,你就陪他一起玩。順其自然,當孩子得到了安全感,他就會嘗試分離一點。安全感更多一點時,就再分離一點。總之,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容易分離,這是孩子心理的自然過程。一直不停地離開、回來、再離開、再回來……直到成為一個身體、心理上真正獨立的人。
相較而言,不好的做法是,今天媽媽心情很好,就把孩子抱起來玩玩、親親;等到心情不好或者很忙的時候,孩子一來她卻說,去去去,去找爸爸或者奶奶。孩子老來煩父母,是因為他需要的時候,沒有得到滿足,並不是因為孩子要的太多。
其次,注意夫妻之間的關係。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不是物質。孩子那麼小,對物質沒有那麼大需求,父母親之間良好的關係,才是孩子最渴望也最能給他安全感的東西。父母關係好,他自然很開心,因為父母是孩子全部的世界。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相互指責,孩子就會很害怕,而他無法表達害怕時,就會用很多古怪的行為來呈現。夫妻關係在孩子成長的頭幾年裡,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有的孩子到了四五歲甚至十幾歲還會拉著父母的衣角,到了要上學的時候,抱著門不肯出去,都是因為他不能獨立、不能分離。可以分離的人,是可以「以情相系」的人,如果孩子在拚命汲取安全感的這段時間,沒有得到「可以用情感和別人維持聯繫」的安全感,整個人就會充滿不安和恐懼,那他自然就害怕分離、無法獨立。
這個階段中有一個養孩子最頭疼的時期——可怕的兩歲。為什麼「可怕」呢?就是因為分離期的孩子,想獨立,卻沒有能力徹底與媽媽分離。這時,孩子對媽媽的要求特別高。因為沒有獨立的能力,他需要媽媽隨時看著他、保護他,並對他的行為有所反應,但是如果你真去幫他,他又不同意,因為他那麼渴望獨立。所以,兩歲上下的孩子最常講的,就是兩個字:「不要!」面對孩子的這種「逆反」,我們要拿出「溫和而堅持」的態度。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探索的,大膽放手。確實有危險的時候,我們也能夠「溫和而堅持」地對孩子說「不」。「堅持」是指行為上堅決制止孩子不當或不安全的舉動,「溫和」是指當我們制止孩子時,態度上不帶有評判、指責的情緒。
第四個心理營養:肯定、讚美、認同
當孩子進入4~5歲這個階段,有了「我」這個意識的時候,他非常需要的心理營養是:肯定、讚美、認同。
如果說在安全感的給予方面,媽媽比爸爸更重要。那麼在肯定和認同這個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過母親。父親對孩子的肯定、認同、讚美,不管是對兒子還是女兒,它的份量都特別重。如果父親願意認真地對孩子說:「孩子,我很喜歡你,我非常高興你是我的孩子」,這句話孩子會記得一生,並且開心一輩子。
如果爸爸願意去欣賞孩子並且用語言和行動表達出來:「你很棒,爸爸好愛你」,孩子會認為:「我很好,爸爸媽媽覺得我很可愛」,因此他會充滿自信,真正源自內心的自信,他知道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孩子有自信,認為自己有價值,他就會有一個新的我,並且明白「我是誰」,然後有信心去面對他的人生,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問題、難題。
所以,請爸爸一定要這樣做!願意肯定孩子,向孩子表達:「我很喜歡你,你很棒!」得到了爸爸的肯定,一個女孩子會覺得她是一個很好的女孩,做為女性她是有價值的。而一個男孩子,同樣會覺得作為一個兒子,他的男性角色是很好的,他是很好的男孩。也就是說,在性別的認同上,父親的作用更大。
第五個心理營養:學習、認知、模範
6~7歲的孩子,特別需要的心理營養是:學習、認知、模範。
這個時期,要有一個人能做孩子的模範。這個模範可以幫助他解決這些問題:當碰到麻煩時,我怎麼辦?如果心情不好,怎麼辦?與別人的意見不同,我怎麼辦?孩子需要學習如何管理他的情緒,如何處理他生活中的問題,而這份學習來源於一個模範。
對於孩子來說,他的第一個模範就是母親或者父親:當生活中遇到一些具體問題時,爸爸媽媽用什麼態度來面對問題?用怎樣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將來這就是孩子走向社會後處理問題的示範和模版。


推薦閱讀:

光臨代碼###
Tensorflow小練習(四):快速風格遷移(fast-style-transfer)
代碼888
simditor + highlight.js實現代碼高亮

TAG:孩子 | 心理 | 代碼 | 營養 | 底層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