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2

武當道教與武當趙堡太極拳作為中華武術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流派——武當趙堡太極拳,從創立發展到現在已有四百年的歷史了。這是一個以道教教理為指導,以武當道教張三丰祖師為宗師,以武當山內家養生功夫理論為行為規範的武術流派。元末明初的高道張三丰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張三丰,又名張邋遢,遼東人。自幼人道,雲遊四海,後長期在武當山南岩宮、紫霄宮、遇真宮等處結庵棲身修鍊。張三丰在武當山苦修期間,不但帶領徒弟自己動手,自力更生,親手修復了南岩宮、紫霄宮、五龍宮等多處破舊損毀的宮觀廟宇,而且非常注重內丹的修鍊養生;同時,張三丰還注重習武練劍,增強體能鍛煉。在武當山長達數年的清修時,在道教內丹理論的指導下,創立了武當太極拳。張三丰還在武當山用自己煉丹養生的實踐,寫下了大量有關金丹的著作,比較著名的有:《金丹小成》、《金丹直指》、《修身保身秘法》等三卷,《金丹玄要》三篇,《金丹密旨》一卷,《無根樹》、《金液還丹歌》、《大道歌》、《煉鑽歌》等等。這就說明,張三丰是一個在道教理論、內丹養生、武術拳術等方面造詣很深的高道,由此,我們可以推斷,他發明、創造武當太極拳就不是衝動盲目的,而是在道教理論指導下的必然成果。明朝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一位文人在其撰寫的《張神仙祠堂記》中說,張三丰「自少臂力過人,善騎射」。《大岳太和志》載有明朝官吏歌頌張三丰的詩歌中寫道:「西夷丹氣滿,邋遢劍光妍。」西夷指的是曾在武當山修鍊的陳摶,邋遢則是指張三丰。這就說明,張三丰確實是一個能騎馬,善射箭,劍法精,有一定武術功夫的道人。關於三豐祖師在武當山見鳥獸相戲斗而發明武當內家拳的故事,明、清兩代文人史家也不乏大量記載。明末的大思想家工夫之寫道:「拳勇之技,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丰為內家。」可見,早在明朝,中華武術已經有了少林外家拳、武當內家拳兩大流派之分了。在清朝初年的學者田雯所撰寫的《古觀堂集》里的《三豐道人壁影歌》中敘述道,張三丰經常「熊經鳥伸決自秘」,「長生思假六禽戲」。就是記敘他把武當山熊走路過山時的姿態動作,和鳥兒伸脖屈腿的動作都編成了拳法口訣,秘自進行練習,看到山裡六種(或多種)飛禽飛翔的姿勢,就想到長壽養生也應該包括有像山中六種飛禽那樣活動,才有道理。在此基礎上,張三丰創建了武當內家拳法。明朝初年,由於張三丰高尚的道德操守,高深的道教理論造詣和他創立武當道教,及對武當內家拳的貢獻,他在社會上聲名遠播,影響越來越大,甚至被神化起來。明朝的幾位皇帝想求見,都被張三丰託辭避而不見。張三丰的聲望越來越高,到武當山修道、習武的無不拜張三丰為宗師。他的徒弟來自五湖四海,全國各地,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下來。據載,明朝的一代武術大師王宗岳,學得武當太極拳後雲遊到河南,在一次廟會上,遇到河南溫縣趙堡人蔣發。王宗岳見蔣發年少有為,習武之心堅決,且武德又好,於是按照武當山太極拳留下的「拳術擇人而教」的祖訓,把蔣發作為自己的關門弟子,專心授拳。蔣發隨師學藝七年,絲毫不輟,一心一意,終得真傳,並把王宗岳著《太極拳論》等書傳世。學成後的蔣發回到趙堡,繼續向當地習拳練武之人傳授武當太極拳法。自此,武當太極拳在河南趙堡代代相傳,終將武當趙堡太極拳光大於中華大地、神州內外。因此,一代武術名家劉瑞在他所著的《武當趙堡太極拳》一書中,十分肯定地指出:「武當趙堡太極拳最具武當內家拳法特色。」武當道教同武當趙堡太極拳之間的關係不但表現在趙堡太極拳源出武當內家拳一代宗師張三丰,與武當山太極拳一脈相承,而且從武當趙堡太極拳的運動和方法上看,從趙堡太極拳的拳理拳義上看,就不難發現,武當道教的教理教義對武當趙堡太極拳有著十分明顯的影響作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經典著作《道德經》中的核心命題,其宗旨是天人合一,尊重大道,尊重自然,一切都必須按照大自然本身的規律去辦事。信奉道教的修持人要這樣,習武之人也要這樣。體現在武當趙堡太極拳中,則是要求習武練拳之人要根據自己身體的實際情況進行練習;同時要求所有習武之人一定要有高尚的武德武風,要遵守太極拳「內外兼修」的習武原則,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才能夠起到養生、健身、防身自衛的目的,才能夠實現練太極拳的最終目的——益壽延年。「柔弱不爭,外柔內剛,以柔克剛,以弱勝強。」這是道教教義告訴我們每一個修道的人都應該像水那樣柔弱,與世無爭,保持一個平和良好的心態,去看待事物,去處理事物。《道德經》中教導我們說,「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生,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縱觀武當趙堡太極拳的運動程式,多是由輕、靈、柔、緩的圓形運動和螺旋式曲線運動所組成。每一個動作,每一組環節,無不體現出似水般的陰柔之美。然而,載舟之水亦能覆舟,這是個婦孺皆知的道理,太極拳中的柔,經過長時間不間斷的磨鍊,就能發生質的突變,以柔勝剛,以弱勝強,剛柔相濟,以柔克剛。這是因為大自然中,氣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入,剛與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武當內家功夫中所說,形不外露,外柔內剛,以靜制動,後發制人道理即此。道教教義教理對武當趙堡太極拳的重要影響還表現在,用「陰陽平衡」、「太和」的觀念來對待習武之人和拳術運動。《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說,由道派生出來的陰陽交感而產生了宇宙世界,因此,一定要保持陰陽平衡,保持宇宙自然的和諧,天人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世界才會生存下去。我們再來看太極拳的一招一式,無不蘊含著這樣的哲理。太極拳要求的所有動作做到對稱協調,也就是要相互平衡和諧,避免倚輕倚重,避免走火入魔而傷身。如太極拳走架時,必須按照「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向右;前去之中,必有後撐;進退須有轉換和往複須有摺疊」的原則進行。萬物負陰抱陽,陰陽平衡生天、生地、生人;人仿天地,也為太極,陰陽雙魚相繼相融,顯示著太極螺旋狀體生生不息,體現了天道與人體的運行規律。這也就是武當趙堡太極拳術中的「拳打弧線」與少林拳法中的「拳打一條線」的明顯不同。性命雙修,煉命修真,寓健身於練功,寓精神於技擊。這是道教經典對武當趙堡太極拳的又一影響。太極拳的原理指出,「由人(太極)以剛柔(兩儀)兩種勁路,用打八方(八卦)的手和踏五種(五行)的足來完成的一系列格鬥動作。在格鬥中,必須由五行八卦來指示,八種勁法與先天八卦圖相對應,各屬其性,五種步法與五行相對應,和適其理,並遵循陰陽五行八卦原則。」陰陽、八卦、五行是一個修道之人必須掌握的人道階梯。道經中說,欲知大道,「必究一氣、二儀、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十篆,須言言而省悟」。一個習練武當趙堡太極拳的人也應該掌握研究這些道教的基本教理知識。只有懂得、掌握和運用了這些道理,習武練拳之人才能夠同修道之人一樣。久修就會達到煉命修真、三花聚頂的境界。道經中說:「三花聚頂,神、氣、精混而為一也。玄關一竅,乃神氣精之聚也。」修道先養氣,氣壯而形自堅,就能夠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習練武術拳法之人也是樣。內練精、氣、神三花聚頂,外用精、氣、神煉出力量,從而達到「練已成熟,與太虛同體,度百歲而去」的效果。武當趙堡太極拳在長期的演化、發展、擴張過程中,在數百年的歷史進程中,得到無數武術拳法大師的努力、推介與創新,他們對推動中華武術的進步與發展,功不可沒。作為武當趙堡太拳的後輩傳人,應該永遠銘記他們的功績。
推薦閱讀:

太極拳損傷及恢復
太極拳推原解
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教學與教法
談太極拳之------虛實
張晉僖:陰陽學說在太極拳虛實中的妙用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