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故事:天上人間
一、我們祖先劃分的星座(1) 提起星星,人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北斗七星和北極星了,再就是牛郎星和織女星。 按我們祖先的劃分,它們所在的星座分別為:北斗七星——北斗,北極星——鉤陳,牛郎星——河鼓,織女星——織女。 比起西方的星座來,中國古代的星座體系要複雜的多了!比如說,西方星座全天有88個,而中國星座到三國時代就已經達到283個,清代觀測過去看不到的南天星空,又增加了23個。中國星座一般只包括肉眼易見的星,很多暗星不予考慮,因此有的星座星數很少,只包含兩、三顆星,甚至一座一星(如天狼星、大角、北落師門等)。西方88個星座各自獨立,中國星座太多了,有的就不得不分出等級(即:星座下再分星座),如「蒼龍」可以看作是一個大星座,實際它由角、亢、氐、房、心、尾、箕7個星座組成;「紫微」「太微」等更是由許多小星座組成的「星座集團」。 另外,中國星座不稱星座,稱「星官」。取這個名字,可能與中國星座很多都象徵人間帝王百官有關,不過這個名字有點拗口,我們這本書里不妨還稱它們為「星座」,這樣更符合人們的習慣。只要我們記住,在中國古代,它們是叫做「星官」就行了。 在講述星座的故事之前,需要先把中國星座的概貌向朋友們介紹一下。 1.中國星座體系——三垣二十八宿 總的來說,中國星座大的框架是「三垣二十八宿(xiù)」體系。 我們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一年轉一周,這樣在我們地球上看來,彷彿太陽慢慢在星空背景上移動,一年正好移動一圈,回到原位(當然太陽高懸在天時,我們看不到星星,不過我們可以在太陽落山後或升起前觀測它周圍的星星推測到這一點)。我們看去太陽慢慢走過的這條路線叫「黃道」。而且古人早就發現,月亮以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走過的路線也都在黃道附近。因為需要測量這些運動天體的位置變化,所以黃道附近的星空就顯得格外重要。於是古人大致沿黃道把這部分星空分成28份,每一份叫一「宿」,合起來這28個星座就叫「二十八宿」。 為什麼分成28份呢?因為月亮也大致在這條「帶子」里運行,不過月亮走得比太陽要快得多,月亮在恆星背景上是27天多走一圈,所以古人湊一個整齊的數:28,讓月亮大約一天走一份。28可以被4整除,這樣記錄太陽行走時又可以將這二十八宿分成4份,每份是一個季節。瞧,古人考慮得還是蠻周到的。那麼為什麼叫「宿」呢?「宿」有「停留」「住宿」的意思,古人想像,既然這些星座是為記錄月亮行程準備的,人間的車馬在官道上都是日行夜宿,月亮最好也該這樣,所以這些星座就稱「宿」了,每一「宿」就是一家「月站」。 二十八宿被均分為四份時,各用一動物名字來統稱,稱「四象」,它們是: 東方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 蒼是青的意思,蒼龍即「青龍」;朱雀,據學者考證是鵪鶉;只有玄武最特殊,它是兩種動物合一的形象——蛇繞龜體。另外奇怪的是,不知何故,這二十八宿劃分得並不均勻,是寬窄不一的,依古代一周天365 又1/4度算,最寬的井宿達30多度,最窄的觜宿只有一、二度。 「三垣」是另外三個大的星座集團。二十八宿繞黃道一周,把天球分成兩部分,中國人看到天球北半部分的時間更多一些,所以這部分對我們就顯得更重要。因此,我們的祖先在二十八宿包圍的這半球「里」面,又建立了「三垣」。「垣」是牆的意思,每一垣有兩道牆圍出了一塊近圓形的小天區。這「三垣」恰好呈三點狀分布,就象正三角形的三個頂點的位置那樣。以北極為中心的叫「紫微垣」,另外兩個是「太微垣」和「天市垣」。 「三垣」是幹什麼的呢?前面說過,中國傳統星座不叫星座,叫「星官」,原來古人把帝王宮殿、朝廷百官等等全都搬到了天上。紫微垣就是天上的皇宮,由天帝坐鎮中央北極,旁邊是后妃、太子、宦官等,周圍則有宰相(丞)、內閣高級首領(樞、輔、弼)以及宮廷衛隊等等,後面還要詳細介紹。 太微垣則是朝廷行政機構的象徵,是天帝、大臣處理政務的地方,其中央是帝座,旁邊是太子、從官、幸臣,四周則分布著近臣、三公、九卿、諸侯。有宰相(上相),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位置,他的話,對各衙府官員來說,只比聖旨差一級;副丞相(次相),國防部長(上將),公安監察部長(右執法),最高法院院長(左執法),以及各類官員;還有郎將、郎位、虎賁等保衛人員。太微垣外面不遠處還有個「少微」星座,為什麼叫「少微」呢,原來其成員均為隱逸之士,這星座等於是個「影子內閣」。 天市垣就更有趣了。郭沫若有一首詩,題目叫《天上的街市》,上面寫道: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其實天市垣就真是這樣一個龐大的天上街市,是全國人人都參與的綜合貿易市場。可能是集市貿易事關人民群眾生活的緣故吧,天市垣的占「天」面積比太微垣大得多。既然是全國性的大市場,必須在政府的領導和干預下進行,所以天帝率領諸侯坐鎮。其中有「帝座」星,各諸侯組成垣牆,有直接指揮的中央政府大員(天弁九星),有市場管理中心(市樓),然後是商店和攤點——車肆、列肆和屠肆星座,肆即商店或作坊。車肆指載著百貨,沿街叫賣的車子;列肆即各類商店,估計百貨、日雜、小商品、珠寶都包括在內了;屠肆包括宴飲、娛樂、住宿等場所。市場里還專設了若干計量監督部門,如帛度、斗、斛等星座。 [返回目錄] 一、我們祖先劃分的星座(2) 「三垣」、「二十八宿」以外的廣大空間,是密密麻麻、各式各樣的星座,這些星座名更有趣,古人幾乎把地上的一切也都搬到了天上,河流、道路、橋樑、戰場、城堡、田園、車馬、人物,應有盡有。 首先銀河就是天上的一條「天然」河流。中國古人為銀河「建了」六座橋樑,它們既是天上的「交通要道」,又是國與國之間的「稅收關卡」和「邊防前哨」。銀河的南段有一個大星座叫「天淵」,相當於天上的海洋,銀河南流,就慢慢隱沒於這片海洋中。這也象徵著大地浮在海洋之上這一中國古老觀念。在這片水域之間,有農丈人等種植著大片天田,水域中生長著魚、鱉、龜等水生動物資源,以供人們採集利用,這也是天帝國家的賦稅來源。天帝還直接派遣官員和家臣種植著皇家園苑,以供皇家食用。天帝也有鞏固皇權的軍隊,軍隊有兵車,有步卒,由各種將領統率,兵車行駛在閣道、輦道之上。星空世界上還分布著南方、北方、西北方三大戰場,似乎讓人依稀可聞「天兵天將」的廝殺聲。這些星座總的分布特點是越近北極等級越高,越近南天越微賤(當然不少亮星也有例外)。 總之,我們的祖先在天上劃分星座時,按人間模式幾乎重新仿造了一個世界,這是中國星座體系與西方星座體系的一個重要的不同之點。天上的星座無一不在天帝的統治之下,這也正是古代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思想在天界的反映。 三百多個星座太多了,為了便於記憶和尋找,古人想出了一個分群歸類的辦法:讓二十八宿作為「統帥」來統領它們。具體辦法是:從每一宿兩端的邊界延伸出去,通到兩極,每條邊界都象刀切西瓜一樣,沿兩極(相當於瓜蒂和瓜柄)將天球切成28塊「月牙」,凡落在某一塊「西瓜皮」上的星座,都屬於該宿統領範圍,即使是離這一宿很遠的星座也算。當然,「三垣」的地位太高了,它們自成體系,不屬二十八宿「管轄」。 2.地理形勢與天上星宿的對應——分野 古人不僅把人間的一切都搬到了天上,而且中華大地的地理形勢與天上的星宿還有嚴格的對應呢!這種對應叫「分野」。分野主要反映在二十八宿上,從大禹治水開始,中華大地就被分成了「九州」,後來古人就建立起了中國各州(不止九個)與二十八宿的對應關係。據《晉書?天文志》的標準,天上二十八宿在地上的分野如下: 東方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 兗州 豫州 幽州 北方玄武:斗、牛、女、虛、危、室、壁; 揚州 青州 并州 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 徐州 冀州 益州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 雍州 周 荊州 我們的祖先對星座這麼分配幹什麼?是在玩一場星球大戰的假想遊戲嗎?不是。相反,他們認為這是一件極其嚴肅的事。在他們的頭腦中,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叫「天人感應」,也叫「天人合一」,天的代表是「天帝」(民間叫「老天爺」),它是個有意志、有人格的神,無時不在洞察著人間,並經常干預人間的事,而且上天在行動前總是先給人間點預兆和警告——這就是星象上的變化;反過來,人間有些事做得不合老天的意時,也會引起星體的變動,這也算是老天給人間的警告。那麼九州之大,人口、事物之多,老天怎麼警告才顯得有頭緒呢?分野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設立的,讓天上的星宿與九州的地域對應,哪一星宿出了問題,就是哪地方有事了。 古人還相信,老天向人間示警,常用太陽、月亮、五大行星這些運動的天體經過某些天區來表現。日月五星總是在黃道帶上「來往穿梭」,所以古人才在黃道帶上設立了二十八宿,並把它們分配給中華大地的各個地域,以通過日月五星和這些星座的「相遇」來占卜軍國大事。 那麼這種分配是怎麼定的呢?據陳久金先生研究,與華夏民族的起源與融合有關。這裡面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本章只能講講概要,詳細內容在下幾章的故事中再展開。分野、星占這些東西,現代科學早已證明它們是靠不住的,我們可以不去多管它,但它們的來源以及其中的故事卻是歷史,我們是應該好好讀一讀的。 華夏地區最早有四個民族:東夷、西羌、南蠻、北狄。東夷分布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以龍為圖騰;後來他們中間又分出了少昊民族,向南、西遷移,與南方苗蠻集團融合,形成以鳥為圖騰的少昊族;古西羌民族在甘肅、陝西、四川一帶,其中炎帝、黃帝支系最為強大,他們以虎為自己的圖騰並逐漸東遷;西羌的支系夏人在夏王朝敗亡之後,有的北遷高原成為匈奴之祖,有的南奔與越人融合,夏人以龜為圖騰,越人以蛇為圖騰,合成了蛇繞龜體的「玄武」造型。 這四個民族中最早的是東夷和西羌,正是他們的圖騰形成了天上的東方蒼龍星座、西方白虎星座,幾十年前在河南濮陽古墓出土的龍虎蚌塑星象(圖)也證明了這一點。後來南方少昊、北方夏越的圖騰朱雀、玄武也分別附在黃道帶南、北兩段,成了星座名稱。分出二十八宿後,對應的地段也越分越細,分野就這樣形成了。 [返回目錄] 一、我們祖先劃分的星座(3) 什麼叫「黃道帶南、北兩段」呢?大家知道,黃道與赤道是有著度的夾角的,這樣,黃道在天球赤道最偏北的一段,就叫「黃道北段」,反之叫「黃道南段」。不過東方蒼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這「四象」,並不正好按順序對應著今天的春、夏、秋、冬四季星空。這可能與古人給它們取名時選取觀星的季節、時刻有關。 大約是在上古時,一個初春的黃昏,觀星者站在曠野,看到正在東方閃爍的星座正似一條騰雲駕霧的神龍飛躍在空中,便稱其為「東方蒼龍」;仰望南天高掛的星座,彷彿一隻赤色神鳥在天上傲翔,則叫它「南方朱雀」;而西方七宿,如同一隻猛虎咆吼施威,正要沒入西天,稱「西方白虎」;這時玄武七宿的龜蛇圖景無法一見——正在北天地平線之下隱沒,故稱「北方玄武」。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曾這樣形容:「蒼龍連蜷於左,白虎猛距於右,朱雀奮翼於前,靈龜圈首於後」。我們只要知道「四象」與「四季」有關係就可以了,不要簡單地用四象的順序來判斷季節。 講到這裡我們有必要補充一點球面天文學的知識了,這在後面許多故事中可能是用的著的。我們居住的地球在不斷自轉,由於它的自轉,我們在地理上確定了地球的兩極和赤道,我們假設天也是個球體,稱之為「天球」,地球兩極延伸到天上,就是「天北極」、「天南極」,地球赤道面向外伸展到天球,其交線就叫「天赤道」。由於地球自轉,我們每天都看到日、月、星星東升西落,大約24小時一周,這叫天體的「周日視運動」。 前面我們提到了,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我們在地球上看去好像太陽慢慢在星空###,一年走一周,這叫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我們不能直接看到太陽在星空中的位置,不過我們總以太陽落山為「晚上」的標準,我們從太陽落山後的星空就可推測太陽在星空的位置,同時我們晚上看到的這部分星空隨季節的不同而不同,就分別被稱作「春夜星空」、「夏夜星空」、「秋夜星空」和「冬夜星空」了。 還有一點需要記住,天北極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它在天穹上慢慢移動,25800年一圈畫一個半徑度的大圓。這是太陽、月亮吸引地球赤道突出部分造成的,稱「歲差」。所以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北極星。 [返回目錄]
二、天上群星朝北斗(1)
中國星座的故事,應該從我們最熟悉的星座——北斗講起。 北斗座有7顆星,在天空排列得象一隻大勺子,古人把它想像成為一隻斟酒用的「斗」,因為它在北天,故名北斗。它周圍沒什麼亮星,七顆星亮度又差不多,因此非常醒目。北斗七星的名稱如圖所標,另外,又有從勺頭開始稱北斗一、北斗二……直到北斗七的順序。按西方星座劃分,北斗星屬大熊座,但它僅佔大熊的後臀和尾巴的一小塊,斗柄4顆星為大熊的尾巴,不過這熊的尾巴也太長了點。 隨著地球的自轉,北斗不斷繞北極旋轉,一夜之間,長長的斗柄就會繞著北方的天空轉半個圈子,其餘的半個圈子在白晝轉完。正是這一現象的啟發,古人創造了一句成語「斗轉星移」,來形容時間的流逝;隨著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每天天黑後我們看到的北斗位置、斗柄指向都是有變化的,所以古書《鶡冠子》說:「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古代的北極要比現在的北極離北斗要近得多,公元前5000年,簡直可以粗略地把北斗看作北極,所以流傳下來有「天上群星朝北斗」的說法。 1.霍去病倒看北斗 古人早就發現,越往北走,北極星就升得越高,當然北斗星也會同樣升得越高。他們想,如果再往北走,北斗星會不會高過頭頂,向南偏去?這是完全可能的,也真有人看到過這種景象,下面我給朋友們講一個「霍去病倒看北斗」的故事。 霍去病是西漢年間的一位大將,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人,是另一位史稱「不敗將軍」衛青的外甥。那時,北方的匈奴經常對漢朝邊境進行掠奪。霍去病18歲時,被派遣領兵北征匈奴,他率領 800名騎兵沖入敵陣,一氣斬殺匈奴兵兩千多人,生擒匈奴單于的叔父,威名勇冠全軍,被漢武帝封為兩千五百戶冠軍侯。 幾次勝仗後,匈奴的軍事力量大大削弱,不得不退到遙遠的大沙漠以北地區。公元前120年的秋天,一萬多匈奴騎兵又向南進犯,深入到右北平地區(今河北北部一帶)燒殺搶掠,漢朝邊民上千人死於匈奴鐵騎之下。於是漢武帝決定遠征漠北,徹底消滅匈奴軍隊。 這年,漢武帝調集10萬騎兵以及步兵輜重隊幾十萬人,由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分東西兩路向漠北進軍。霍去病率軍從代郡(今山西代縣),出發,在大沙漠地帶縱橫馳騁,行軍兩千多里,終於捕捉到敵軍主力。於是霍去病指揮漢軍發動猛攻,一場激戰開始,長槍象稻草一樣折斷,莽莽草原,棄屍累累,山河變色,日月無光。幾天血戰之後,漢軍終於勝利。這場戰役,殲敵七萬名,匈奴左賢王部幾乎全軍覆滅。霍去病率軍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狼居胥山(今蒙古國境內德爾山或杭愛山)。為慶祝這次戰役的勝利,霍去病率眾在狼居胥山頂積土增山,舉行祭天封禮。 晚上他在營外散步,抬頭仰望北斗時,吃驚地發現,北斗七星已經越過天頂,偏向南方了。他第一次看到倒置的北斗七星圖案,第一眼幾乎都沒認出來,他趕忙招呼將士們一同觀看,大家都對這奇特的景象嘖嘖稱奇,覺得天圓如蓋,地方似棋,宇宙奧妙,不可盡言。隨後,霍去病又在附近的姑衍山舉行祭地禪禮,並登臨北海(今貝加爾湖),刻了一塊記功碑,埋在那裡,然後凱旋還朝。這就是「霍去病倒看北斗」的故事。可惜霍去病回朝後不久就因病去世,年僅24歲。這位軍事天才不講享受,一生為戍邊事業奮鬥,他有兩句名言流傳至今:「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貝加爾湖的緯度大約是北緯55°,北斗星上中天時就已轉向南天了。這對於生長在中原地區的人們來說,確實算個稀奇事。唐代的劉商在《胡笳十八拍》詩中寫道:「怪得春風不來久,胡中風土無花柳,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也是在感嘆這種景象。 2.顏超賄賂北斗神 因為北斗七星所在的要害位置和醒目的形狀,它在中國古代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一天比一天高起來。後來北鬥成了管人生死的星座。東晉干寶撰寫的神異小說《搜神記》有這樣一段故事: 有一個叫顏超的人,請平原人管輅相面,管輅說:「你面相不好,有夭折之相。」顏超一聽十分著急,便問有沒有補救的辦法。管輅閉目掐算了一會兒,說:「十天之後,你帶上一大包煮好的鹿肉和一大壺清酒,去某某山中,那兒有一片割過的麥地,地南邊有一棵大桑樹,樹下有兩個下圍棋的仙人,你什麼也不用說,用酒肉服侍好他們就行了。」 顏超到這天帶好酒肉趕到山中麥地那棵大桑樹下,果然有兩個仙人在那兒下圍棋,顏超悄悄近前,將酒肉擺在棋盤兩邊,自己則站在一側觀棋。這兩個仙人沉溺下棋,不知不覺摸過酒肉就吃,不到半個時辰,就把顏超的酒肉吃光了。這時棋還沒有下完,坐北邊的仙人抬頭一看,說:「你不是顏超嗎?這酒肉是你的嗎?」 顏超恭敬地回答:「是。」仙人說:「你的壽數已盡,還來這兒幹什麼?」這時坐在南面的仙人發話了:「老哥,你剛吃喝了人家的東西,怎麼可以這樣無情呢,給人家增加幾歲吧!」北邊的說:「生死簿子都定好了,怎麼增加?」 [返回目錄] 二、天上群星朝北斗(2) 南邊的說:「你不好意思,我替你來。」說著,他向北面的仙人要來一個大帳簿,翻開一頁,上面寫著:顏超,一十九歲。南面的仙人在「一」字上加了兩筆,成了「九十九歲」。 結果,顏超後來真活到了九十九歲。原來這兩個仙人,在北面坐的就是北斗,南面的是南斗(二十八宿之一)。因為「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人的一生,都要從南斗手裡過到北斗,所以北斗的簿子決定著人的壽限。看來神仙也是好通融的,這真是「神仙自有神仙著,世事如棋下不完」。 北斗為什麼能註定人間的命運生死呢?這種說法也是有根源的,中國古代人與人來往很少、交通不發達、障礙危難極多,北鬥成了人們平時出門判斷方向的重要依據,於是人們把它當成指路救生的「燈塔」,作為神來崇拜。 3.王莽與威斗 因為北斗繞「天帝星」所在的北極日夜不息,所以從很早開始,北鬥成了天帝的車子。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說:「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意思是:北斗星是天帝坐著的馬車,天帝以中央為樞紐,坐在馬車上一刻不停地巡行四方。漢代的首都是長安,長安還有個別名叫「斗城」也是從這種觀念來的。 東漢時一世紀中葉,山東嘉祥縣的武開明墓石祠,刻有「斗為帝車圖」,圖中的北斗七星,由前四星組成車輿,有一帝王形象的人端坐在斗勺之中,後三星組成車轅。這輛車沒有車輪,它是騰雲駕霧而行的。 北斗七星有這麼高的地位,所以歷代帝王都對它極其崇拜,但是事情如果一過頭,就會變得十分荒唐。下面我講一個王莽與北斗的故事。 西漢末年,朝廷出了一個叫王莽的權臣,他既不是武將,也不是政治家,只能算是個儒者,他廢掉了漢朝皇帝,自立為君,建立了名字叫「新」的王朝,一個儒者靠多年苦心的經營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王莽本是皇帝的外戚,在政治舞台施展了一陣之後,曾官至相位,後又退了下來。本來他有可能平靜地度過自己的後半生的,不料過了不久,皇帝劉欣去世,皇族無後,連個主持喪事的男人也找不到。於是,太皇太后、王莽的姑母王政君就把王莽宣進朝來,讓他主持喪事,並任命他為大司馬兼任尚書。這樣,王莽掌握了全國最高軍權、最高行政權於一身,頓時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 雖然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王莽卻一直表現得非常謙卑,仁、義、禮、智、信,無一不做得讓人心服口服,整日樹立一個鞠躬盡瘁、為國事操勞的赤膽忠臣的形象。比如,當王莽把自己十四歲的女兒許配給皇帝劉衎作皇后時,朝廷賞賜給王莽二縣二鄉的土地和一萬萬錢的聘禮,但王莽拒絕接受,把錢全都捐出用以救濟災民了。這一舉動讓全國上下感恩戴德,全國人民都頌讚他是亘古未有的聖賢。 等他權傾朝野,連皇帝都對他言聽計從時,他意識到自己已經是無冕之王,就不再謙恭。瞧:一連幾個皇帝都是庸才,大臣又多貪鄙自私,國困民窮、怨聲四起,可見大漢氣數將盡,自己應該當仁不讓了!於是公元8年,王莽廢掉了身邊的小孩皇帝孺子嬰,自己登上寶座,改國號為「新」,建年號為「始建國」。 如果王莽能把國家治理的很好,無論當時人還是後人,也會心悅誠服地承認這個王朝,不料靠兩面派手法起家的王莽,在政治上只能算是個三流角色,絕無漢開國皇帝劉邦的雄才大略和翻雲手腕。他特別嚮往先儒書上寫的古代理想社會,於是就對全社會大動手術,搞托古改制,從貨幣、官制、法令、賦役到行政區劃,想改什麼就改什麼。光賦稅一項,就讓善良的農民耕種所得,還不夠繳稅的,家家衣食無著,尚未餓死的,只好造反。 王莽認為,既然北斗是帝王之車,那麼模仿北斗的形狀造一個神符放在身邊,它一定能保佑自己。在他登基的第九年頭上,看到反賊太多,自己的位子不穩,他決定鑄造一隻「威斗」。這年八月,鑄造工作在京城南郊開工,他親自到場監督。威斗是用銅摻入五色石鑄的,形狀像北斗,長二尺五寸,他堅信,此物一定內能保佑自己穩在王座,外可幫助自己殺退叛軍。所以,他睡覺時把威斗放在龍床邊,上朝時擱在御座旁,出行時則讓人扛著走在皇輦前面。 但農民造反愈演愈烈,終於爆發為全國性的大起義。公元23年,起義軍的一支——綠林軍包圍了長安城,隨後攻入城中,與官軍激戰。第二天,各衙門官員都跑個精光。眼見綠林軍已逼近皇宮大門,王莽便率眾人來到未央宮前殿,手執威斗席地而坐,一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樣子,「天文郎」緊隨在他身旁,不斷操作星占儀器,模擬白天里北斗星的方位,以便讓王莽調整坐位和威斗的方向,以與天上的北斗一致。——由此項動作,可見王莽作統治者根本不入流,他鑄造威斗騙騙別人也就罷了,他卻連自己也騙。一邊騙自己,他一邊還念念有詞:「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王莽不愧是個大儒,這時候還文縐縐地套用孔子的話。孔子原話是:「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遊學時,宋國的司馬桓魋要殺他, 隨行的學生提議快逃,孔子氣定神閑地說了這句話,意思是:我的德能是上帝賜給我的,桓魋能把我怎麼樣呢? [返回目錄] 書包網 bookbao.com 想看書來書包網 二、天上群星朝北斗(3) 第三天清早,親兵扶著王莽上車,跑到漸台——負責時間曆法的天文台,天上的星座也有一個叫漸台的,是織女星梭子的一部分——漸台在一個大水池中,王莽想:憑水阻擋,興許能多挺一會。這時他還懷抱著威斗不放。綠林軍將漸台重重包圍,先射箭,箭射完了,便短兵相接,王莽的親兵死傷殆盡,傍晚,綠林軍終於攻到台上,王莽被殺,「新莽」政權15年就垮了台。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何知?」的確,如果王莽在謀取大漢政權前就死去,一定會給歷史留下一個輔佐幼主的諸葛亮式的人物形象,也許還有「王莽祠」供我們瞻仰呢,現在,我們只好隨著歷史一起去貶斥他了。 4.一行作法赦天下 關於北斗還有一個故事,這是從唐代天文家一行那兒引出的。 一行本名張遂,出家的法號為一行,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大天文家。據《明皇雜錄》記載,一行幼時家裡很窮,他的鄰居王姥姥心腸很好,經常接濟他。後來一行受到皇帝李隆基的禮遇,在朝中很有地位。有一次王姥姥的兒子因殺人被判罪,將要處決。王姥姥只好來向一行求救。 一行很為難,說:「姥姥要是缺錢,盡可從我這兒拿,但你兒子犯了國家的王法,我可沒法徇私情。」王姥姥聽了這話,惱火極了,說:「我認識你這個部級和尚有什麼用呢?那麼多年都白幫你了!」說完頭也不回就氣乎乎地走了。 看對自己過去的恩人無法相幫,一行感到十分愧疚,可他又確實不敢徇私枉法,於是決定動用「法術」,從根本上來一個大的「枉法」。他在渾天寺讓人騰出一間屋子,搬進一隻大瓮,又悄悄找來兩個做工的人,對他們說:「從明天下午開始,你們在後院作坊的廢園子里埋伏好,看到有動物進來,就上去把它們捉住,一共七個,一個都不能少。跑掉一個,當心挨一頓鞭子。」 那兩人就在廢園子里埋伏,到太陽落山時,果然不知哪兒來了一群豬竄進園子,兩人七手八腳把這些豬全捉住放入瓮中,正好七頭。一行用木板將瓮蓋好,以神泥封口,並用硃筆在上寫了一些誰也不認識的怪字。 第二天,皇帝李隆基急招一行上殿。一行一到,皇帝就問:「太史官來奏,昨夜天空中不見了北斗七星,這是什麼徵兆?」一行說:「過去後魏的時候,曾經發生火星不見的事。這次發生帝車不見的事,可是古來沒有的。一般來說,代表草民的星不在其位的話,可能會有水旱霜凍的災害;現在居然連帝車都不見了,恐怕於國家、於陛下您都非常不利。」 聽了這番鬼話,李隆基嚇得六神無主,忙問:「大師您有什麼辦法解救嗎?」 一行悠悠道出:「我相信,只要陛下做一件盛德的大事,終究是能夠感動星辰的。」 李隆基問:「怎樣盛德的事才夠感動星辰呢?」 一行說:「我們佛門是主張寬恕一切人的,要想作足盛德,莫如大赦天下。」 李隆基一拍大腿:「好!」於是宣布大赦天下。各種要砍頭剁腳充軍流邊的罪犯全都無罪釋放,王姥姥的兒子也得救了。 第二天傍晚,太史官奏說北斗星中的第一顆星出現了,以後一天出一顆,到第七天全部出齊。其實這也是一行一個個放出來的。 按這個故事來看,北斗星還是豬神,這也已經在遼寧紅山文化、山東大汶口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中都找到了一些證據。 從這個故事還可看到,古代的那些天文精英是多麼厲害,把皇帝都敢玩弄於股掌之上。 5.魁星的故事 瞧,在古人眼中,北斗是帝王的寶車,是人們的司命大神,又是豬神,可是還沒完呢!朋友們一定聽說過「魁星」這個字眼,對!魁星就是北斗七星的前四顆星,它們是主宰世間功名祿位之神,正因為如此,古代文人拜魁星拜得最凶。 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其正殿塑著魁星造像。沒見過魁星像的人也許會想,既然魁星是主管功名科舉的,一定是一位文質彬彬的白面書生吧?其實恰恰相反,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隻角,整個彷彿是鬼的造型。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筆,稱硃筆,左手持一隻墨斗,右腳金雞獨立,腳下踩著海中的一條大鰲魚(一種大龜)的頭部,意為「獨佔鰲頭」,左腳揚起後踢,腳上是北斗七星。 魁星的故事是這樣的:古代有一個秀才,名字已不可考,姑且就直接叫他魁星吧。此人聰慧過人,才高八斗,過目成誦,出口成章,可就是長相奇醜無比,所以屢屢面試時落第。他長得怎樣呢?據說本來就醜陋,又長了滿臉麻子,一隻還腳瘸了,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但是他文章寫得太好了,終於被鄉試、會試步步錄取,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試時,皇帝親自面試他的文才,一看他的容貌和畫著圈上殿的走路姿勢,心中不悅,皇帝問:「你那臉是怎麼搞的?」他回答:「回聖上,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覺得這人怪有趣的,又問:「那麼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聖上,這是『一腳跳龍門,獨佔鰲頭』。」皇帝很高興他的機敏,又問:「那朕問你一個問題,你要如實回答:你說,如今天下誰的文章寫得最好?」他想了想說:「天下文章屬吾縣,吾縣文章屬吾鄉,吾鄉文章屬舍弟,舍弟請我改文章。」皇帝大喜,閱讀完他的文章後,更是拍案叫絕:「不愧天下第一!」於是欽點他為狀元。 [返回目錄] 書包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二、天上群星朝北斗(4)這個丑文人的才學、智慧和發奮,使他後來升天成為魁星——北斗七星的前四顆,主管功名祿位。「魁」字拆開來,一半是「鬼」,應魁星的面目醜陋,一半是「斗」,應魁星才高八斗、也應北斗星座。據說魁星手中的硃筆批你是什麼你就是什麼,文人中傳「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硃筆不點頭」就來源於此。 據說從此開始,皇宮正殿台階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龍和鰲魚圖案,一隻魁斗放在旁邊,殿試完畢發榜時,應試者都聚到皇宮門前,進士們站在台階下迎榜,狀元則一手持魁斗,一腳站在鰲頭上亮相,表示「一舉奪魁」、「獨佔鰲頭」。 現在各地的魁星樓的香火依然十分旺盛,因為現代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家長個個望子成龍,學子無不企盼金榜題名,於是都來拜魁星,每個魁星樓都有當地歷年高考文、理狀元榜。不過就我所知,古今成就大學問者,沒有一個是拜魁星而成的。 [返回目錄] 書包 網 bookbao.com 想看書來書包網
三、天上的紫禁城——紫微垣(1) 紫微垣是天空中最顯赫的一個星座群體,雖然其中一顆一等星也沒有。 由於天球的周日視運動,看起來好像所有的星星都繞天北極轉動,北極星就是當然的帝星了,於是古人就以北極為中心,划出一處城垣,作為天帝的皇宮,形成了天上的紫禁城——紫微垣。 如圖,兩大列圓弧形的星座是皇宮的兩道垣牆,星名有「上丞」「少丞」「左樞」「右樞」等。這實際是兩道「人牆」,丞是丞相(總理),左右樞為內閣高級首領(副總理),輔、弼為內閣高級成員(國務委員),尉是司法官,衛是保衛官。這兩道人牆負責著皇家內外事務和安全。垣牆裡面,是天帝、家屬以及供勞役、服務的人員。 由於歲差的緣故,北極在天空慢慢移動,所以代表北極的星隨朝代的不同不斷變化,但古人不明白這個道理,總以為是前人測得不準,過一個時期就重新設一顆極星,結果在北極走過的路線上留下一串極星。公元前1000年左右,按現在名稱的小熊座β星,最接近北極,所以當時人們就把它稱「帝星」,於是沿用下來,其實它僅是兩周時代的北極星;再往近看:漢唐時期,天樞(如圖,不是北斗第一星天樞)成了極星;元明以後,鉤陳一(小熊座α星)才成為北極星,也是今日的北極星,我們現代人比較幸運,因為恰好北極在我們的時代走過這顆亮星旁邊。 只要我們找到了北斗七星,今日的北極星鉤陳一是很好找的,只要沿勺頭的兩顆星(天樞、天璇)向勺口方向劃一條直線,延伸出去兩星距離的5倍遠的地方,,就可找到明亮的北極星鉤陳一。帝星則在鉤陳一與北斗之間,也很亮。 紫微垣正中是以帝星為中心的若干「要害人物」,帝星左右是「太子」、「庶子」,庶子往上,是「後宮」,即牛郎織女故事裡的王母娘娘,再向上是北極天樞,即漢唐時期的極星,又叫「紐星」。樞、紐意思一樣,都是天軸。鉤陳的左邊,有御女四星,她們是供天帝役使的宮女,御女下面是「柱史」,負責記錄宮中發生的日常大事,還有一顆「女史」星,專管宮中漏刻、記時的事。御女上邊,是「五帝座」,共五顆星,根據周代禮儀,天子在春、夏、季夏、秋、冬五個季節要坐在不同的座位上。 1.嚴子陵彗星犯帝座 古人設置星座,大都是為了星占目的。比如,後宮星變暗,說明娘娘出了問題,皇帝就會感到不安。如果帝座出問題,情況就更嚴重了。下面我給大家講一個東漢光武帝時彗星犯帝座的故事。 王莽稱帝建「新」王朝,僅15年即兵敗被殺。一時天下亂民蜂起,天下動蕩,各類起義首領你方唱罷我登場,最後義軍首領劉秀脫穎而出。劉秀還算的上是位才智雙全人物。天下總算是賓服了,###逐漸平息,劉秀在洛陽建立起東漢王朝,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光武帝。 他登基後,思賢若渴,到處網羅各式各樣的人才,一天,他想起了舊日好友嚴子陵。 嚴子陵本姓庄,叫庄光,字子陵,後人為了避東漢明帝劉庄的諱給他改了姓嚴,庄、嚴意思還是差不多的,他就成了嚴光嚴子陵,一直叫下來了。為避皇帝的諱,古人姓名被改的有不少呢!如嫦娥,本叫姮娥,因漢文帝叫劉恆,以後姮娥就改稱嫦娥,以至我們把她原來的姓幾乎都忘了。 嚴子陵年輕就很有名望,遊學長安時,結識了劉秀。因他不滿王莽的暴政,就隱姓埋名,避居于山野草澤之間。王莽失敗、劉秀登基後,他仍隱居不出。劉秀非常欣賞嚴子陵的才幹,想召他出山,幫助自己輔佐朝政,便派人到處尋找嚴子陵的下落。後來齊地的地方官發現有一個人披著件舊羊皮襖,像姜太公一樣整日在一個深譚邊釣魚,便報到了京城。聽目擊者描述,劉秀知道這人肯定是嚴子陵,就準備了厚禮,安排了車子派人去請,使者一連去了三次,總算才找到了嚴子陵。嚴子陵看到劉秀親筆寫的邀請函,言詞肯切,求賢若渴,覺得實在推諉不過去,才隨車到了洛陽。 到了殿上,見了皇帝,嚴子陵並不行跪拜禮,只是長長地作了一個揖,劉秀知道這位老友性情高潔、孤傲,也不在意,便命隨從安排嚴子陵在最好的賓館住下,用最高的禮遇款待。 與世無爭的嚴子陵本無心做官,只是出於不得已才來看看老友,也順便了解一下朝廷的態勢,不料特別失望。原來,劉秀任用的丞相是侯霸,此人也是當年嚴子陵在長安時的熟人,胸無點墨,陽奉陰違,嚴子陵對他沒一點好印象,像這樣的人居然當了丞相,嚴子陵想,看來劉秀這老哥也沒什麼眼力。這樣嚴子陵就更不想在洛陽多呆下去了,每天只在住處睡大覺,等待回家。 過幾天,劉秀又將嚴子陵請到宮中,與他談論舊事,談得十分投機,又談論治國方策,嚴子陵沉默不語,偶爾點到幾句,其精闢入骨讓劉秀讚嘆不已,當即表示:「朕讓你做諫議大夫,你看怎樣?」 嚴子陵哈哈大笑道:「光乃山野之人,不懂禮法,豈可側身於王侯之間? 休言此事」。聽了這話,劉秀不好再說什麼,這時已是深夜,劉秀就留他睡在宮中,兩人同榻而卧,繼續談論舊情,最後兩人酣酣睡去。嚴子陵在睡夢中把腿腳都擱到了劉秀的大腿上,劉秀念及舊情,也不介意。 [返回目錄] 書包網 www.bookbao.com 三、天上的紫禁城——紫微垣(2) 不料第二天剛一上朝,太史官就近前第一個上奏:「陛下,昨天臣夜觀天象,發現有一顆彗星凌犯紫微垣的帝座,這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凶兆。」彗星,過去民間稱「掃帚星」,古代多叫「客星」,從軍國星佔到民間傳統,無一例外地認定彗星的出現是不吉利的事,主凶,稱「天上掃帚星,地上動刀兵」。你想,夜裡劉秀剛與嚴子陵枕股而眠,馬上太史官就報告有彗星凌犯帝座,這彗星不是嚴子陵又是誰?不過劉秀還算聰明,他不像王莽那樣騙人又騙己,所以哈哈大笑道:「什麼彗星呀!這是我和子陵同睡,沒什麼凶兆。」 也許那天晚上真有一顆彗星出現在帝座星附近,但極大的可能是:朝中某個高官(或許就是侯霸)猜忌嚴子陵,見劉秀留嚴子陵同寢,便買通太史官編造了這樣一個天象,以此方法讓皇帝懲治或疏遠嚴子陵。不料此法沒讓劉秀疏遠嚴子陵,倒讓嚴子陵疏遠了劉秀:從這件事中,嚴子陵看到了小人當道,官場的險惡,更不肯再在洛陽住下去了。 一天,劉秀親自來看望他,他躺在太師椅上,閉著眼睛,不理不睬。劉秀便惋惜地便拍著他的大腿說:「子陵呀子陵,你到底為什麼不肯出來輔助我治理國家呢?」嚴子陵突然睜開眼來,想說一下「彗星事件」,又轉念一想,自己去向已決,說也無用,便盯著劉秀說:「唐堯得到天下,是因為他們的德行遠聞,才使隱者洗耳,不必出山。你若效仿堯舜,何必苦苦逼我呢!」劉秀見還是說服不了他,只得嘆息著登車回宮去了。 劉秀前腳剛走,嚴子陵後腳就不辭而別,悄然離去,隱居於浙江富春山裡。山下就是富春江,他繼續在江邊垂釣,一釣又是十幾年,後來為躲避劉秀的再次徵召,便躲到一處更隱秘的深山裡,享年80歲。現在,浙江桐廬市西富春江邊,還有個「嚴陵瀨」,據說就是他當年垂釣之處。 2.造父駕車宴瑤池 我們再接著講紫微垣。它的兩道垣牆,延伸到兩端是兩個大門,對著斗柄方向的稱「南門」,又叫閶闔門。門外是帝車——北斗七星,日夜守候在門的一側,為天帝出行準備著,車子的南方就是天帝、大臣處理政務的地方——太微垣。 紫微垣的另一個門稱「北門」,其實如果中央是北極,那麼四面八方都是南,不會有什麼北門,不過古人這麼規定,我們姑且也叫它北門好了。北門外是天帝出行打的黃羅傘——華蓋,御者「王良」駕車時刻等待。出北門,有一條長長的「閣道」六星,穿過銀河直通「營室」——天帝的離宮,離宮又叫清廟,為天帝在正宮之外休養的地方。 王良星座在閣道旁邊,它由五顆星組成,其中的四顆是駕車子的四匹良馬,最亮的一顆星就是駕車人王良。王良往西是造父五星,它是與王良齊名的馭者。這兩個星座都隔著北極星鉤陳一與北斗遙遙相望,在北天很容易找到。再往西是奚仲四星,奚仲是車的發明者;奚仲往南是輦道五星,輦道是帝後嬪妃乘車的車道;旁邊還有車府(車庫)、傳舍(驛站)、天廄(馬棚)等等,構成星空中一個完整的車馬道世界。 下面我就講講造父駕車的故事。 造父姓贏,是顓頊帝的後裔。他的祖上世代以牧馬、御馬為生,後來被推薦去為周天子養馬,封在秦地(今西安一帶)。到了周穆王姬滿時代,贏氏家族出了造父這位養馬、御馬高手。 造父馴養了4匹千里馬——乘匹、盜驪、驊騮、綠耳,把它們獻給周穆王。穆王於是封造父為御馬官,專管天子的車馬,並經常讓造父駕著新車快馬載著他四處兜風。 有一天,周穆王打算往西部逛逛,便召造父駕車,出都城豐鎬(今西安),縱馬西行。車由八匹千里馬拉著,再加上造父的高超駕車技術,車子跑得像風一般,不一會,隨行衛隊竟被遠遠地甩在身後,不見蹤影。君臣二人,索興信馬由韁,半天時間,就來到西域一帶。 他們還是第一次到西域地界,見這裡地廣人稀,山川壯麗,景色古樸,與關中相比,別是一番景象。他們一時流連忘返,一面觀景,一面獵取猛獸珍禽。 正玩得興猶未盡之時,二人發現天色已晚,無法辨別歸途了,而所到之處景色更加奇麗,一問過路人才知道他們已經來到了西域瑤池。這已不是人間,而是崑崙仙境了。 西域土地娘娘西王母聽說人間周天子來訪,連忙派神仙去迎接,連夜在瑤池邊設宴款待,為周穆王洗塵接風。酒宴極為排場,仙樂穿空,舞女如雲,袖長管催,嘈然如鸞鳳之鳴,歌台暖響,遍灑下春光融融。周穆王與西王母等神仙觥籌交錯,舉杯祝壽,對飲仙酒,作歌唱和,你來我往,樂而忘時。一晃三天過去了。 三天時間並不長,可是「仙境一日,人間一年」。三年了周穆王不知下落,朝廷的很多事無人作主,一片廢弛景象。隨行衛隊不斷到各處尋找周天子,就是找不到。有的諸侯見天子多年不臨朝,便有反叛之意。 東方有個徐國,在今安徽、江蘇北部一帶,二十多年前宮中一個宮女生了一隻蛋,拋棄後被一隻叫鵠倉的神狗叼回孵化,生出一小兒,長大後繼任為國王,即徐偃王。後來那隻神狗臨死時,長出了龍角、龍鱗、龍尾巴,原來是一條黃龍。徐偃王想:自己是黃龍幫著孵化出來的,想必將來的位置不止是諸侯,應該是天下之主。這次見周穆王西遊不歸,朝綱鬆懈,徐偃王認為自己大展鴻圖的時機已到,於是帶領一些東夷民族,舉兵反周,一時攻城略地。勢不可擋,直逼京城。 [返回目錄] 三、天上的紫禁城——紫微垣(3) 造父知道「仙境一日,人間一年」,見周穆王樂不思歸,怕國內有變,便將千里馬放出一匹,讓它回京城報信。不久,這匹馬就遇到了三年來一直尋找周穆王的侍隊,很快引他們到了瑤池。周穆王這時才知道徐偃王領兵造反的消息,一時目瞪口呆,馬上告別西王母,登車回朝。造父駕車,自然風馳電掣,他揚鞭催馬,八匹千里駒如龍騰飛,不到兩個時辰就回到了京城。周穆王馬上調動部隊鎮壓。 徐偃王萬萬沒有想到周穆王會如此神速,天上掉下一般突然出現在京城,而且是八匹龍馬駕雲一般從西王母那兒回來的,一下慌了手腳,軍中士兵一夜之間逃的逃,降的降。第二天次日,周穆王率大軍進攻,一舉平息了這場叛亂。 這場叛亂雖是穆王乘坐造父的飛車到瑤池遊樂忘返引起,但也是造父駕車及時趕回京城才平息。為表彰造父的功勞,周穆王將趙城(今山西洪洞縣)賞賜給他,從此造父這家族改姓趙,後來又以此地為中心興起趙國。由於造父的識馬、養馬、馴馬、駕車均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被提到天界成為星座。 作為天文愛好者,一提到造父恐怕首先想到的是「造父變星」,西方仙王座δ是人們較早發現的一顆變星,到20世紀初,科學家又發現這種星的光變是它本身不斷膨脹和收縮造成的,而且它的光度(本來的發光能力)與它的光變周期成正比關係(即:光變周期越長,它的光度就越大)。而它的光變周期我們是很容易測出的,知道了光變周期,我們就立刻知道了它的光度,知道了它的光度,再根據我們實際看到的亮度,就可推算出星體離我們的距離。 朋友們也許會問,這有什麼特殊之處呢?有的,因為星體的距離在天文學中是最重要的數據,知道了星體的距離,我們才能對它作其他精確的研究。而星體的距離又是天文學中最難確定的數據之一,我們不可能直接去丈量它們,只能用間接手段去測算。上面說的變星就可以較精確地表示出它到我們的距離,它們的存在,彷彿在宇宙空間樹立了不少「里程碑」,因此它們被譽為「量天尺」,對天文學研究貢獻極大。於是天文學家給它們起個專門的名,由於它們以仙王座δ為代表,此星中文名是「造父一」,所以我們就把這類星翻譯成一個古雅又有點古怪的名字——「造父變星」。當然如果我們熟悉了造父的故事,就不會覺得這個名字古怪了。 3.王良駕車與三家分晉 王良這個「御夫座」作為歷史人物,出現得比造父晚一些。王良是春秋時代晉國公卿趙襄子的馬車夫,也是個世上罕見的優秀馭手。他駕起車來與馬兒形神合一,用精神就能諧調諸馬,馬兒步伐均勻,身體輕鬆,靜若處子;動若脫兔,或左或右,不舉鞭而勝於舉鞭;拐彎後退,圓環運轉,象有尺子比著一樣。 春秋時代晉國有個「三家分晉」的故事。我們知道,戰國時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稱「七雄」,一般人都以為這七國是許多小國互相兼并最後形成的。從大的趨勢來說是如此,但韓、趙、魏三國卻不是,相反,它們是由一個龐大的晉國解體形成的。這三國格局的形成,與馬車手王良有很大關係呢! 春秋末年,晉國王族的力量越來越衰弱,國家政權被姓荀、韓、趙、魏的「四公卿」把持,晉國的大片土地都是他們的領地。荀家是這四大家族中最強橫的一家,占的土地最多,其頭目荀瑤有一天忽然想通了:反正這年頭是強欺弱、眾暴寡的時代,何不來點硬的,讓我的土地多上加多呢!沒準有一天整個晉國都是我的呢!於是憑著他較強大的實力,就向另外三公卿韓家、魏家、趙家索要土地,韓、魏兩家不敢不答應,忍氣吞聲地劃地獻城。 但趙家族長趙襄子是個頭腦冷靜人物,他堅決不給。荀瑤一聽大怒,立即招集韓、魏兩家頭領商量:咱們把老趙家全族幹掉,瓜分他們的土地,免得他成為咱們的禍害。 於是荀、韓、魏三家的聯軍包圍了趙家的根據地晉陽(今山西太原)。趙襄子率全族民眾同仇敵愾,頑強守城,聯軍久攻不下。後來聯軍中有人出主意說:蓄汾河的水灌城,定能取勝。於是聯軍開始修築攔水壩蓄水,準備灌城。 水勢越來越高,眼看就要漫過晉陽城牆灌進去了,就在這萬分危急時刻,趙襄子決定冒險使用最後一步棋:外交攻勢。這天下午,沒水的東門突然打開,一支敢死隊衝出,與圍得鐵桶一般的聯軍殊死搏鬥,硬是殺出一條血路,其中一駕馬車流星一般從血路穿出,駕車人即趙襄子的馬車夫王良,車上載著趙襄子的密使。王良的馭術太高,聯軍最快的馬車也追不上(那時尚無騎馬的習慣),很快王良的馬車就把追兵甩在身後,消失在遠方。 趙襄子的密使趕到韓、魏二公卿的住所,向他們分析當前的形勢:「荀瑤是什麼人,你們還不知道?割去你們韓、魏兩家的地,又糾集你們一起來攻打我們,他的慾望會有止境嗎?如果趙家滅亡了,你們就永遠平安了嗎?難道他們就不會再繼續向你們勒索?不如我們三家聯合,幹掉荀家,將他的土地瓜分。這樣,趙家死而復生,永遠感激你們救命大恩,你們也不用再擔心被勒索吞併,跟著那號人去打仗送死了。」 韓、魏兩家聽了趙襄子密使的一番話,如夢方醒,於是決定三家聯合攻荀。當天夜裡,韓、魏兵士迅速掘開荀家一側的汾河大堤,本來將要灌城的汾水洶湧的沖向荀家兵團營地,一下子把還在睡夢中的荀家官兵捲走一半,趙襄子也帶兵殺出,三家向荀家陣地發起攻擊,一夜血戰之後,荀家兵團全軍覆沒。 [返回目錄] 書包 網 bookbao.com 想看書來書包網三、天上的紫禁城——紫微垣(4) 這樣,晉國只剩下三大家族,晉國國君完全成了一個擺設,還得經常去朝見三家。再後來乾脆晉國國君被廢掉,韓、趙、魏把晉國徹底瓜分,都自封為王國。史家常提到的「三晉」,就指韓、趙、魏三國。 可見若無王良出力,戰國時的形勢不定會怎樣呢!正因為王良駕車之技、駕車之功,故也被升上星空,成了天上馭馬的星神。 4.文昌帝君的故事 我們再把目光投向紫微垣附近,在紫微垣外,還有一組小星,它們雖然不很亮,但與魁星一樣,也主管人間知識分子的功名利祿,而且它們的作用比北斗魁還大,這就是文昌星座,又稱「文曲星」。 文昌六星在北斗魁的上方,過去這個星座包括了朝中的各主要文武大臣。上古時政府崇尚武力,以強權實施統治,到中古以後,天下歸一,「大一統」社會提倡以文德治天下,以法度、教化為主,所以文昌也就名副其實,有了「文明昌盛」之義,由此人們便認為文昌主宰功名祿位了。 到了元朝時,文昌星座被封為「文昌帝君」,又叫「梓潼帝君」,下面我就講一講它的來歷。 相傳在西晉時,四川梓潼縣七曲山住著一家張姓夫妻,以砍柴為生,非常勤勞,但一直沒有孩子。一天,張公上山砍柴不小心割破了手指,鮮血滴到下面的清泉里,不料泉水裡鑽出一個小男孩,開口就叫他爹,非常活潑可愛,張姓夫妻就收養了這孩子,給他取名叫張亞子。後來母親生病了,張亞子晝夜守在母親身邊伺候,並割下自己胳膊上的肉為母親治病。後來張亞子入朝為官,文武雙全,品德高尚,為人們所敬重。在一次抵禦外敵進犯的戰鬥中,張亞子因孤軍深入、寡不敵眾而戰死。梓潼縣人為表彰他的忠君愛國、孝敬父母的情操,在他的老家七曲山建了一座「張亞子廟」。 到了東晉時代,四川在北方少數民族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統治之下。附近又出了一個叫張育的人,他不滿前秦的統治,舉旗造反,自稱蜀王,率領一伙人抗擊前秦政府,後來也因寡不敵眾而失敗戰死。後人為了紀念他,也在梓潼七曲山建了一座「張育祠」,尊之為雷澤龍神。因為這兩個廟祠相距不遠,所紀念的人又都姓張,經常被人搞混,所以後代乾脆把這兩處神祠合在一起,叫梓潼神祠。 梓潼神的名字還叫張亞子,但他越來越不像那個英雄張亞子了,也不像張育,唐朝時這個張亞子先被唐玄宗李隆基封為左丞相,又被唐僖宗李儇封為濟順王。到了宋代,據說有一個姓李的讀書人,為了求取功名去拜梓潼神,當天夜裡,他就作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在梓潼神的引導下來到了成都天寧觀,在觀里,一個道士指著織女的支機石對他說:你以此為名,必能中舉。醒來後,李秀才覺得此夢非同尋常,便真的改名叫「李知幾」,結果,當年就考中了舉人。此故事一傳十,十傳百,可能就從那時開始,梓潼神與文昌星發生了聯繫,最後元朝時被封成「文昌帝君神」。 文昌帝君除了保持張亞子忠主孝親的事迹外,主要是掌管文人的功名之事。據說,他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全是作官,他總是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從中可看到張亞子的影子)。因此後來天帝讓他掌管天下學子考試晉陞之事。隨著元明以後科舉的制度化,文昌帝君成了知識分子的命運之神,誰要想走科舉之路,求取功名,就一定要祭拜文昌帝君。 後代許多文人學士還甘願為他捉刀代筆,寫了洋洋數千萬字的文章歸在文昌帝君即張亞子名下,張亞子又成了著作等身的大文豪,而且是百科全書式的大學者。其作品囊括了天文地理、文史哲經、星占醫術等知識。各地也都建起了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地位簡直可以與尊奉孔子的文廟並提。僅北京就有七座文昌宮,估計可能是因為進京趕考的文人太多,少了的話,文士們一股腦都來拜,怕擠不過來。 最有意思的是文昌帝君兩側的兩個侍童造像,一個手捧印鑒,瞪眼皺眉,名叫「天聾」;另一個手拿書卷,張口結舌,稱作「地啞」。印鑒是文昌帝君的御封大印,書卷是文人們的成績薄冊。文昌帝君找兩個聾啞人來伺候,這兩人能言的不能聽,能聽的不能言。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舉,如同今日的高考,關係著人的一生前途,所以保密問題是第一位的。 梓潼縣七曲山的梓潼神祠,因是文昌帝君的發源地,所以建的文昌宮規模最大。另外,一些鄉間私塾、書院甚至一些文人的書房也供著文昌神像或神位。每年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生日,學子們都要到文昌宮去祭拜,並舉行文昌會,吟詩作文,互比高低。 明末張獻忠的起義軍攻入四川時,他去文昌宮遊逛,發現宮神叫張亞子,就說:「你姓張,咱家也姓張,俺跟你連了宗吧!」於是讓人塑了一尊自己的坐像,供在文昌宮裡。張獻忠是個毫無理想、沒什麼見識的草莽英雄,只會亂殺人,誰願意尊奉這樣一個無聊的人?張獻忠兵敗之後,他的塑像就被人們丟到大街上。 [返回目錄] 四、東方蒼龍——二十八宿故事之一(1) 二十八宿在中國星座中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它們也有許多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下面我們就按四象分成四章來介紹這些故事。先來看看東方蒼龍七宿。 1.春龍節的故事 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在天上整個構成一條巨龍。角,就是龍角。由角宿一和角宿二兩顆星組成,角宿一是明亮的一等星,發藍色光,光度比太陽大20000多倍,現代稱為室女座α。因為二十八宿與西方的黃道十二宮有不少重合之處,青少年朋友們可能對西方的黃道十二生肖較感興趣,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們可以結合黃道十二宮來認識二十八宿。角宿就在十二宮中的室女座。 這兩顆星的位置恰恰跨過黃道,因此日月和行星常會在這兩顆星附近經過,古人稱它們為「三光之道」(三光,即日、月、行星)。再加上角宿為二十八宿中的第一宿,是天體繞黃道運行一周的起點,因此也叫它們天關或天門。 從兩隻龍角向後,是亢宿,亢是龍的咽喉,或叫龍頸,仍屬西方的室女座。氐有抵達、抵抗之意,指龍的前足。氐宿屬於黃道十二宮的天秤座了。 蒼龍七宿是古人用以定季節的重要星座之一。每年一到農曆二月前後,太陽一落山,角宿就出現在東方的地平線上,人們就知道,馬上要春回大地,到了播種的季節了,不能誤了農時。我國北方有兩句民諺廣泛流傳,叫「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龍抬頭就是指蒼龍星座的頭(即兩隻龍角)從東方地平線上開始抬起來了,龍脖隨之也挺直,在這一刻及時播種就會收穫累累。 後來,農曆二月初二就被定為「春龍節」,因為龍在天上主管雲雨,龍一抬頭,雨水就多起來了,這是馬上要鬧春耕的農民們最盼望的。 春龍節的來源是這樣的:一次,天帝,也就是玉皇大帝化身為一個乞丐,降臨到人間,想看看世人的善惡之心,不料他去討飯的第一家是一個吝嗇之極、毫無憐憫之心的財主,財主不但不給他飯吃,還唆使看家狗來咬他。天帝大怒,以為世人個個如此,不可救藥,馬上回到天庭,傳諭蒼龍星座,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 可想而知,三年不下雨,靠天吃飯的農民們,處境該是多麼艱難!民間到處啼飢號寒,不斷有人餓死。蒼龍星座覺得天帝的做法太過分了,他聽著人間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擔心凡間人類會因此滅絕,便違抗天帝的旨意,自作主張為人間降了一次大雨。 頓時大地旱象解除,禾苗生長,百姓紛紛供起蒼龍,稱之為「龍王爺」,連天帝的神位都受冷落了。 天帝終於知道這件事,又勃然大怒,派人把蒼龍抓住綁起,打下凡間,又用一座「青龍山」壓住,山口立一座巨大的石碑,上面寫道:「蒼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凡間的人們紛紛為蒼龍鳴不平,可有什麼辦法呢?向玉皇大帝禱告,也不管用。為了拯救蒼龍,人們到處尋找開花了的金豆。一直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初二,又該春播了,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忽然想:這玉米就是金豆吧!把玉米炒一炒,它們就會爆成花,那不就是金豆開花嗎?這種說法很快傳了開來,於是家家戶戶爆起了玉米花,並在院子里設案焚香,向玉皇大帝供上開了花的「金豆」。 蒼龍見百姓們用這個辦法救它,也機靈地抬起頭來,向天庭大喊:「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回去!」天帝派千里眼向人間一望,果然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沒辦法,只好傳諭詔蒼龍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 從此,為感激蒼龍降甘霖救萬民的獻身精神,民間形成了「春龍節」,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是蒼龍抬頭了,人們就爆玉米花吃,一邊吃一邊念:「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 後來,越發展,二月初二的講究就越多。這天吃的很多東西都與龍掛上了鉤,吃餃子叫吃「龍耳」,吃麵條稱作吃「龍鬚面」,而且龍鬚面拉得越長越好,因為「龍鬚長長,吉吉祥祥」;烙的餅謂之「龍皮」,如果在餅上做出些鱗片圖案來,則叫「龍鱗餅」,蒸餅時也要做出「二龍戲珠」之類的圖案花紋;撈的小米乾飯叫「龍子飯」;吃豬頭肉為吃「龍頭」。 二月初二理髮稱為「剃龍頭」。按許多地區的習慣,正月是不能理髮的,否則會給舅舅帶來災禍,而到「龍抬頭」的那天再理髮,會使人鴻運當頭,福星高照。所以很多人都在二月初二這天「剃龍頭」。 還有很多說法呢!婦女們在二月初二這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這天還要「引龍熏蟲」。老北京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娛蚣沒處藏」的說法。辦法是將過年時祭祀用剩下的蠟燭點著後,燎過房梁、牆壁,這時,將要復甦的蠍子、蜈蚣等毒蟲被煙熏火燎後,會自動掉下來。龍是鱗蟲之精,這樣,借龍抬頭之威,可使百蟲伏藏,驅病滅瘟。 龍與水的關係非常密切,而水是農民的生活、生產的命脈,既然二月初二「龍抬頭」,在驚蟄的雷聲下,龍就要從藏身的地方鑽出來,躍入水中活動活動筋骨了。所以有些地方風俗是,這天日出前不可到井裡、河裡打水,也不能到缸里舀水,怕打上、舀上龍來。為早晨做飯方便,家家都是頭一天把水缸、鍋、壺都裝滿水。二月初二這天還用草灰從井邊一直撒到水缸邊,故意曲曲彎彎作龍狀,稱「引龍回」。 [返回目錄]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四、東方蒼龍——二十八宿故事之一(2) 我們再來看看東方蒼龍的下幾宿。房宿的房,是府的意思,也就是腑或腹,蒼龍的腹部。房由四顆星組成,與角宿一樣,也正好跨過黃道,是三光之正路。它的另一個名字是「天駟」,即四匹馬拉的天車。 2.七月流火,不必「小心中暑」 再往下是「心、尾、箕」三宿。 心宿是龍心,由三顆星組成,中間的一顆非常著名,是全天第15亮星,正式名稱叫心宿二,它還有火、大火、商星、大辰等名字。由於它的顏色是火紅色,很亮,足以和火星抗衡,故名大火。 我們怎麼在天上辨認心宿二呢?很容易,夏天的晚上,我們向正南方向看去,會看到一顆火紅色的亮星高懸,它就是心宿二。它的西方名字為「天蠍座α」,也正好是蠍子的心。有趣的是,在西方,它的專名為Antares,意思也是「對抗火星」。它距離我們約410光年,光度是太陽的5萬倍,是一顆紅超巨星。說起它的大小,可不僅僅是「對抗火星」了,它足可以把火星繞太陽旋轉的軌道都裝進它的「肚子」里。 有句著名的成語「七月流火」,出自《詩經》中的《國風?豳風?七月》,其第一段是這樣寫的: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詩經》的句子很難懂,我們只看前幾句與我們的內容相關的就行了。「七月流火」,這裡的「火」即指心宿二,按商周時的曆法,七月已是秋天,「流」不是流星的流,而是指心宿二向西天慢慢落下去,預示寒冷的季節就快要來到了。古詩云:「寒蟬鳴敗柳,大火向西流」,就是「七月流火」的化用。所以接下來「九月授衣」,已經開始送寒衣了,「一之日」「二之日」據考證也是月份名,相當於冬季最冷的時候,故用「觱發」「栗烈」來形容朔風怒號。另外,由於歲差,同樣的季節我們看到的天象與三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看到的已經不很一樣了。那時心宿二在正南方時,比現在的位置要高得多。 曾看到報紙上出現過這樣的標題:七月流火,小心中暑。這是作者、編輯不懂典故、望文生義鬧出的笑話,把「七月流火」理解成「七月盛夏,熱得天上像下了火一般」。所以朋友們要多讀書多思考,不可人云亦云想當然。 3.熒惑守心的故事 關於心宿的故事有很多,下面我講兩個「熒惑守心」的故事。 心宿3顆星,在星占上有重大意義,心宿二有時代表皇帝,另兩顆星分別代表了太子、庶子,都是皇室中最重要的成員。 熒惑,即火星,在古人看來,它的運行路線最複雜,行蹤最讓人捉摸不透,所以起名「熒惑」。另外它的火紅顏色也令人不安,故中西方都常把它看成是戰爭、死亡的象徵。據說宋朝徽宗時代,景德鎮的許多大窯燒制瓷器時,打開窯一看,燒出來的瓷器都帶著赤紅色。本來窯工上的釉是要燒青瓷的,為什麼成紅的了?通星占的人來一看,說這是天上的火星運行到當地的分野,感應到窯中造成,主凶。現在看來,瓷釉變紅可能是火候或雜質的原因,但當時人們對星占深信不疑,被這樣不吉利的星「感染」的器具誰還敢用?結果所有的窯戶都把瓷器打碎埋掉了。 「守」是占居的意思,「熒惑守心」就是象徵災難的火星在心宿徘徊不去,這歷來被認為是嚴重的凶兆。 在春秋時代,宋國的宋景公有一天上朝時,太史官稟報:「昨天晚上,下官按慣例觀察星象,發現火星正好停留在心宿不去(熒惑守心),這是個大凶的星象,請大王召集百官商議對策。」 宋景公便問百官有什麼辦法。文武官員面面相覷,誰都不敢說,因為熒惑守心常常標誌著君王遇禍、宮廷遭災,怎麼開口向國王解釋呢?這時眾臣中最聰明的子韋上前說道:「熒惑守心是最不祥的星象,主君王大禍。但是,大王可以通過禱告驅禳的辦法,把這個災禍轉移到宰相的身上。」 景公說:「這怎麼使得?宰相是助我治國的人,我若移禍給他,豈不惹天下人恥笑?」 子韋說:「還有個辦法,大王可於今日午時三刻登上靈台祭天,將災禍轉移給百姓。」 景公不高興地說:「你開什麼玩笑,人民都死了,我還作什麼國君?」 子韋又想了想,說:「那就別轉給人了,轉成今年年成不好,也能過這一關。」 景公說:「年成不好,必有饑荒,人民會挨餓。為了自己而坑害百姓,這算什麼君王?老子說:受國不祥,方為天下王。這是我的命,我自己承擔吧!不用你們出這些餿主意了。」 子韋一聽非常高興,退了幾步,率眾大臣一齊向景公禮拜,說:「下官們向國君賀喜,您這種情願自己受難,也不嫁禍給臣民的德行,一定會上達天庭,天帝不但能使您免禍,而且您一定還會延壽。」 果然,這一天什麼事也沒發生,到了晚上,太史官陪著景公和子韋再觀察天象,發現火星已經離開了心宿,據說一晚上就走了三舍,看來是被景公的德行給感動的。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景公和子韋都是很明智的人,對待星占,需要信的時候就信,不需要信的時候就不信。 [返回目錄] 書包網 bookbao.com 想看書來書包網
四、東方蒼龍——二十八宿故事之一(3)
但是西漢末年的一次熒惑守心,卻帶來一連串災難,導致丞相自殺,皇帝暴斃,這個故事不妨稱作「熒惑守心殺人事件」。 這個故事還是與王莽有關係,當時漢朝的皇帝是漢成帝劉驁,丞相是翟方進,這位翟宰相在位已9年,剛直不阿,尤其不買謙恭老實的大忠臣王莽的帳。結果終於有了這麼一天,待詔李尋向皇帝上奏說:「我夜觀天象,發現了一個極其不祥的徵兆——熒惑守心。這個天象的出現預示著皇帝將有不幸,當然,實際上它表明著丞相沒有盡到責任,以致人民的怨恨上達天庭,老天才用這個天象示警的。過去也有過這樣的事,先皇元帝永光元年時,發生春天禾苗上結霜、夏天天上降雪、白天伸手不見五指的異象,先皇帝下詔責備丞相於定國,丞相辭了官,一切才轉為正軌。」 於是皇帝把丞相翟方進招來,說:「朕不能明察民間疾苦、災害,導致老天示警,熒惑守心。朕有過錯,也說明你們大臣沒有盡心輔政。朕身為皇帝,沒做具體事,不能什麼都擔當吧!朕既然已經知道改過了,你這個身為輔佐皇帝的丞相應當擔負起主要責任。下一步該怎麼做?朕賜給你十石酒,一隻牛,你自己妥善地處理吧!」 翟方進頓時如五雷轟頂,他知道自己的政治生涯馬上就要結束了,皇帝賜給牛酒,是讓他辭職,也許老命都就此難保呢。他回家後就抑鬱寡歡,整天不吃不喝,幾天後就辭了官。 很快,他又接到李尋寫來的信,信中嚴厲地說:「你要全身而退是不可能的,這樣勢必會遭到眾人的一致斥責,要想保全你的宗族,唯有你自己了斷!」翟方進萬般無奈,只好服毒自殺。 他的兒子翟義從千里之外趕回奔喪,哀悼之中問清父親自盡的緣由,感到非常奇怪,他對天象也極感興趣,可多少天來沒有看到什麼熒惑守心呀! 於是他拜訪了父親最好的一個朋友,對方替他分析:王莽作為大司馬輔政,正是政壇上最有權勢的人物,依翟方進的個性及地位,早已成為王家的眼中釘。如果實際上確沒發生熒惑守心,那麼肯定是王莽指使李尋假造的熒惑守心天象,然後慫恿皇帝下詔,讓丞相替他擋災,用這個辦法置翟方進於死地。李尋以擅長星象、曆法著稱,又是王家的紅人,誰還敢再說什麼?這樣,王莽就可以高枕無憂地獨攬大權了。翟方進的朋友最後對翟義說:「官場就是如此,令尊為什麼選擇了自裁,是為了避免你們整個翟家遭殃,你要了解他的苦心啊!」 翟方進自殺後的第二個月,正當壯年的皇帝劉驁突然駕崩,死因「不明」。可見這劉驁遠不如宋景公聰明,想嫁禍於人,自己還是難逃一死。王莽等人就這樣靠偽造天象一箭雙鵰,以「熒惑守心」為掩護除掉兩個絆腳石。 成帝之後的兩個小皇帝又都很快被弄死,最後扶上來的是兩歲的嬰兒皇帝孺子嬰,由王莽攝政。血氣方剛的翟義不甘心父親受冤屈,為了報父仇,就與漢家宗室劉信、劉璜聯合,糾集起十多萬人的武裝聲討王莽。王莽立刻派兵鎮壓,結果翟義失敗被捕,處決後陳屍於市示眾。隨後王莽對翟家進行全面報復,夷滅三族,拆毀翟家府第,挖開翟家祖墳,還在其墳洞中灌入毒藥,據說這樣可以使他們永世不得托生。翟方進的擔憂成了現實,翟義最後還是未能為父親報仇,反而使翟家遭到滅族之災。 翟方進自殺和皇帝駕崩發生在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二月、三月。據台灣學者黃一農推算,這一年的農曆二月、三月火星在角宿,根本沒發生「熒惑守心」,說明那次熒惑守心的確是當事人的蓄意偽造。 4.有火,還是沒有火? 史書《左傳》中還記載了一個彗星犯大火星,星占家與無神論者交鋒的故事。說的是昭公17年冬天的一個黎明,人們發現一顆彗星出現在心宿二——即大火星的旁邊,長長的彗尾一直跨過銀河。男女老少都出來恐懼地觀看著天上這一怪異景象。魯國大夫申須說:「彗星的出現常常標誌著人間要除舊布新。今天彗星出現在大火旁邊,可能預示著地上要有大的火災,但不知會應在哪處諸侯國里。」 他找到了星占家梓慎,問是不是這麼回事,梓慎說:「是的,彗星犯大火星、房宿,說###、房的分野要遭嚴重的火災,我根據彗星的長度、星犯的遠近仔細算了一下,火災到來的時候將在明年夏天,應在陳、鄭、衛、宋四國。」 消息傳到這幾個國家,他們的國君都開始搞祭祀活動,以求禳除災害。但是鄭國卻不動,鄭國的星占家裨(pí)灶問國君為什麼還不祭天,國君說:「子產說沒有必要。」子產是鄭國重臣,說的話很有分量,所以國君總聽他的。 裨灶馬上找到子產,說:「鄭國明年要發生大火了,我已算出,陳、鄭、衛、宋將在同一天發生火災,你不去勸國君趕快用禮器去祭天,好讓天帝給咱們免去這場災害,怎麼還說沒有必要呢?」 子產回答:「老天離我們那麼遠,它怎麼能決定我們大地上的火災這類事呢?人間的事還得我們自己料理,火災都是人們不小心釀成的,只要教導百姓小心用火,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火災的發生,光祭天祭神有什麼用呢?」根本不理會裨灶的話。 第二年的夏五月,晚上太陽落山後,正好看到大火星從東天升起,初七那天,開始颳風。梓慎到處宣傳:「這是融風,著火的徵兆。七天後,就要著大火了!」這風連刮七天,到十四日那天,風更大了。梓慎派人去各地調查,陳、鄭、衛、宋都出現了火災。鄭國的星占家裨灶更有理了,又找到子產,說:「怎麼樣?著火了吧!馬上還有大火災降臨京城,快請國君祭天吧!晚了就不管事了!」 子產說:「那種燒灶台的小火險,咱們鄭國哪個月都會有一兩次,算什麼數呀!沒事!」 [返回目錄] 書包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四、東方蒼龍——二十八宿故事之一(4) 鄭國有人說:「火著起來,危及國家安全怎麼辦,你是不是捨不得那點祭祀的玉器寶貝?」子產說:「豈有此理!幹嗎非要聽裨灶的?這種人就是喜歡亂預言,說得多了,偶爾也會讓他碰對個一兩次,他懂什麼天道?」 果然過了好久,也沒見大的火災發生,一切都過去了。 5.不愚忠的箕子 好,我們再繼續介紹東方蒼龍七宿的最後兩宿:尾和箕。 尾宿是龍尾,由###顆較亮的星組成,房、心、尾在西方的黃道十二宮裡,都屬天蠍座,心宿是蠍子的心,尾宿正是蠍子的尾巴,瞧,中西星座中,不謀而合的地方不少呢! 箕宿,有四顆星,正好組成一個四邊形,一端稍大,形狀像簸箕。屬黃道十二宮裡的人馬座。 古人認為,月亮一經過箕宿,地上就會颳風,有「月離於箕風揚沙」的占訣,「離」這裡是「遭遇」的意思。按現代氣象學,這沒什麼道理,可能是簸箕能簸揚穀物,而一簸揚就會產生風,所以古人才有這樣的聯想。箕宿的上方,有一顆「糠」星,可能就是從箕宿飛出來的,已經被簸揚得很遠了。 箕宿的名稱起源於箕人,這是夏代以前的一個大部落,屬東夷民族。後來商朝出了一個著名的人物箕子,箕子據說是商紂王帝辛的叔父,曾擔任過太師的職務,被封在箕地(今山西一帶),所以稱箕子,取代了過去的箕國。 箕子在歷史上是一個忠君愛國、又不愚忠的典型。他見紂王帝辛吃飯用象牙筷子,就開始耽憂,別人說:「天子吃飯,用點精品有什麼不可以的?」他說:「不是,大王用象牙筷子,就不可能配陶盆瓷碗,一定得用金杯玉盞;使用這些精美的食具,他肯定不吃普通四菜一湯,必須得配上魚翅燕窩、乳豹山珍;吃這些東西,總不能在楊木桌子旁、版築茅舍下,穿著粗衣草鞋吃吧?換上一般人,這些事想想也就算了,大王可是握著權力魔杖,想要什麼就得有什麼呀!這樣下去錦衣玉食,大興土木,還有止境嗎?百姓能承受嗎?恐怕商王朝將有彌天大禍了!」 後來果然紂王越搞越不象話,酒池肉林,荒淫無度,朝政廢弛,民不聊生。箕子多次進諫,但紂王根本不聽他的。臣子比干因為進諫太多被剜了心,箕子沒這麼愚忠,便不再說話。有人勸箕子出走另尋賢主,他說:「我可不是那種有奶就是娘的人,作為人臣去投奔別人,這不是故意以君王之惡來換取自己的好名聲嗎?這種事情我不能做。」可他又身在其位,怎麼辦呢?只好披頭散髮裝起瘋來。紂王以為他真瘋了,怕他傷人,就把他關進監獄。 武王滅商之後,建立了周王朝,念箕子忠君愛國,無功無罪,就把他放了出來,又向他諮詢治國之道。但箕子不願作周王朝的順民,就帶領遺老故舊一大批人從膠東半島一帶東渡到朝鮮去了,周武王也乾脆作個順水人情,宣布將朝鮮封給了他,他一直在那兒住到老,現在朝鮮平壤還有箕子陵。 正因為箕宿的名字來源於箕人,由於星占上的聯想,箕子後來也被封為風神,一般稱作風師、風伯。另外楚國也稱之為飛廉,屈原《離騷》有詩句:「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這裡「望舒」指月神,「飛廉」即風神。 [返回目錄] 五、北方玄武——二十八宿故事之二(1) 北方玄武七宿為斗,牛,女,虛,危,室,壁,起源於夏、越民族的龜蛇圖騰崇拜,所以玄武是個怪怪的「蛇繞龜體」的形象。 斗,由六顆星組成,排列的形狀很像北斗七星,故也叫斗,為了與北斗區別,稱作南斗,有「北斗七星南斗六」的說法,不過南斗遠不如北斗亮,範圍也小得多。南斗在西方黃道十二宮中的人馬座,從漢代到現在,冬至那天太陽就在斗宿穿過,可見斗宿的位置是非常偏南了,我們看到它時,它總在南天,像一把倒扣的勺子,頭朝東,尾朝西。除非我們去南半球看,它才可能轉過來。 與北斗並提時,古人有「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的說法,有關的故事在「北斗」章里已經講到。 《詩經》中的《小雅》篇有一首《大東》詩,其中有幾句是專寫箕宿和斗宿的,我們在這裡一併分析一下: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 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 維南有箕,載翕其舌。 維北有斗,西柄之揭。 「箕」便是箕宿,「斗」這裡指的是南斗,它緊挨著箕宿,靠北一些,故稱「維北有斗」。第一句說,箕宿空有簸箕的形狀,並不能用來簸揚穀物,第二句是:斗也空有斗勺的形狀,並不能用來斟酒。全詩很長,主題是怨刺西周王室對東方諸侯小國的奴役,詩中還化用了織女、牽牛、畢、啟明、長庚等星名,都是用來比喻周王室有其名而無實用、不勞而獲(如「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等,談到這些星體時,我再給朋友們分析)。 「維南有箕,載翕其舌」意思是說:箕星像西方人(周王室)張的大嘴,要吞掉東方人生產的財物,「翕」有引、收的意思;「維北有斗,西柄之揭」,「揭」就是舉,寫出南鬥鬥柄總向西高舉,彷彿把持在西方人手裡,正在向東方撈取和搜刮。詩章用比、興等手法生動地反映了西部周王朝對東方諸侯國的榨取和剝削的社會現狀。 後代有許多詩套用這個典故,如《古詩十九首》中有「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就是以天上星星的有名無實,來喻指地上人的有名無實,也非常貼切生動。 1.狗國犬戎與周幽王 在斗宿的東北方向有「狗國」星四顆,還有「狗星」兩顆。他們的名稱也來自地上狗國。《山海經》里的狗國,其國民全是狗頭人身(圖)。那麼到底有沒有這樣一個民族呢?有的。中國古代著名的犬戎民族,他們就以狗作為自己的圖騰,這類信息傳到中原,被人寫進《山海經》里時,就畫成狗頭人了。北方的東胡和匈奴都是犬戎民族的後裔,狗國、狗星兩個星座,正對應著這兩個民族。 犬戎民族曾在西周末年到歷史舞台上大顯了一下身手,其結果是西周王朝覆滅,王室東遷建立東周王朝,為後來的春秋爭霸、戰國割據、西戎的秦王朝崛起打下了伏筆。 且說姜子牙姜尚輔佐文王姬昌、武王姬發建立的周王朝傳了350多年,傳到第13代天子姬宮涅手裡。300多年是個漫長的日子,多少代以來太平無事,給上上下下一種錯覺,似乎大周的江山是鐵打銅鑄、萬年不變的。哪知在西部惡劣環境下生存的犬戎民族一直在尋找時機東擴,他們以「犬」自稱,也像犬一樣好鬥,能用流血的方法得到的東西,就不用流汗的方法得到。所以總是虎視眈眈,盯著八百里秦川這塊肥得流油的地方。 偏偏這姬宮涅是個花花公子,以美食、美酒、美女為人生最高境界,他一天到晚沉湎酒色,不理國政。有個叫褒珦(xiǎng)的大臣進宮勸諫,姬宮涅不但不聽,反而命令把褒珦綁起,投進了監獄。 褒家的人急壞了,怎麼才能把褒珦救出來呢?最後決定投其所好,讓姬宮涅高興。他們就買了一個極其漂亮的姑娘,算是褒家人,取名褒姒(sì),又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幽王,替褒珦贖罪。果然,姬宮涅得了褒姒,高興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釋放了。哪知這件事成了西周滅亡的導火索。 褒姒似乎不太喜歡命運的這種安排,整日悶悶不樂。別的妃子、宮女都拚命向天子獻媚,唯褒姒從來不開一次笑臉,不料越是這樣,姬宮涅越寵愛她,千方百計讓人給她講笑話、耍活寶,但褒姒還是無動於衷。沒辦法,姬宮涅對大臣們說:「你們都動動腦筋!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賞他一千兩金子。」 有個叫虢(guǒ)石父的鬼靈精,見這是個升官發財的好機會,就想出了一個方案:點烽火,戲諸侯,開一場國際玩笑,看娘娘樂不樂。原來,周王朝為了防備犬戎的進攻,在驪山(今陝西臨潼東南)一帶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幾十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過來,把守第一道關的兵士馬上就得把烽火燒起來,燒烽火的燃料是狼糞,這東西一燒起來就黑煙滾滾,直衝雲霄,所以又叫「狼煙」;第二道關上的兵士見到狼煙信號,也把烽火燒起來。這樣一個接一個點烽火,犬戎進犯的消息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會傳到京城和各諸侯國。各諸侯國按約定就會立刻發兵來救。虢石父對姬宮涅說:「現在天下太平,烽火台早就沒用了。我看不妨大王跟王妃娘娘上驪山去玩幾天。找個好天,咱們把烽火點起來,讓附近的諸侯趕來救駕。娘娘見這許多兵馬來來去去的瞎忙,保管會笑起來。」姬宮涅拍著手說:「好辦法,咱們試試!」 [返回目錄] 五、北方玄武——二十八宿故事之二(2)姬宮涅力排眾議,硬是帶著褒姒上了驪山,真的在驪山上把烽火點了起來。信號一個接一個,馬上傳了出去。臨近的諸侯見到警報,以為犬戎來犯,都火速帶領兵馬來救,大隊人馬一撥接一撥趕赴驪山。沒想到大家趕到這兒,一個犬戎胡兵的影兒也沒見著,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伙兒都莫名其妙。 姬宮涅派人告訴他們說,大家辛苦了,這兒沒什麼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娘娘放煙火玩兒,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回去吧! 諸侯知道上了當,憋了一肚子氣回去了。 褒姒看見驪山腳下來了好多路兵馬,你來我往,煞有介事瞎忙的樣子,不由得笑了起來。姬宮涅頓時大喜,馬上賞給虢石父一千兩金子。 褒姒越來越受寵,姬宮涅後來乾脆把王后和太子廢了,立褒姒為王后,褒姒生的小兒子伯服也成了太子。原王后帶著廢太子為了保命,跑回娘家申國(河南南陽)去避難。 犬戎民族得知周天子「烽火戲諸侯」的消息,發現時機已到,決定進攻鎬京;被廢王后的父親是申國的諸侯,對姬宮涅恨之入骨,正準備幹掉姬宮涅呢,兩家一密謀,又聯合幾個一肚子怨氣的小國,幾路兵馬齊上,一口氣攻到鎬京城下。 姬宮涅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連忙實施老祖宗傳下來的辦法:點烽火,可是老祖宗並沒有教他「烽火戲諸侯」,烽火倒是成串地燒起來了,諸侯們卻以為又是姬宮涅給娘娘耍把戲呢,誰也不肯出兵了。烽火台上白天冒著濃煙,夜裡火光燭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 鎬京的兵馬不多,勉強抵擋了一陣,就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馬像潮水一樣湧進城來。姬宮涅逃到驪山,被犬戎兵追上,他和伯服太子都死於亂刀之下,褒姒也被犬戎首領搶走。 到這時候,諸侯們才知道犬戎真的打進了鎬京,趕忙聯合起來,帶著大隊人馬來救。犬戎的首領看到諸侯的大軍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斂起來的寶貝財物一搶而空,又放了一把火,這才退走。 姬宮涅昏庸無道,被謚為「幽王」。諸侯又立原來的太子姬宜臼為天子,就是後來的周平王。因為西邊大多土地都被犬戎佔了去,平王恐怕鎬京保不住,就把國都搬到洛邑。因為鎬京在西邊,洛邑在東邊,所以歷史上把周朝在鎬京做國都的時期,稱為西周;遷都洛邑以後,稱為東周。 犬戎因為對歷史有這麼大的影響,所以在天上也站了一個位置:狗國星座。 2.豐城劍氣沖斗牛 斗宿接下來是牛宿和女宿,古書上經常「鬥牛」並提,也經常「牛女」並提。從這可以看出,牛宿的位置很重要。的確,周以前,冬至點就在牛宿,而冬至點歷來被看作是日月五星運動的起跑線,象徵著曆數的開端。比如西漢末年,漢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二月「彗星出牽牛」, 彗星是除舊布新的象徵,彗星從牽牛而出,這是改朝換代的跡象。於是漢哀帝劉欣決定改元、換帝號,下詔將建平二年改為「太初元年」,將帝號改為「陳聖劉太平皇帝」。當然這些做法也阻止不了漢王朝的衰亡,最後還是王莽代漢建立了「新」王朝。 提到斗和牛,我們常會想起一句成語「氣沖斗牛」,它的來歷就是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在三國時代的後期,蜀國先被魏國滅掉,很快魏又被司馬氏在內部連窩端掉,建立了晉國。只有東吳還偏安江東,司馬氏決定尋找時機向東吳開戰。 不料晉國的文官武將正在謀劃滅吳的方案時,星占家報告:斗、牛之間有紫氣隱現。斗、牛的分野恰是吳國所在地,而紫氣是吉祥之氣,這是不是象徵著吳國的興盛?朝野很多人都認為是這樣,所以不可在這時舉兵伐吳。 但在朝擔任尚書關內侯的張華卻不這樣認為。他是個武將,又是文人,寫過非常著名的《博物志》傳世,他分析了吳晉兩國的政治形勢,認為東吳的皇帝孫皓殘暴無道,民怨沸騰,人人都知東吳要亡了,因此必須馬上伐吳。他的觀點得到皇帝司馬炎的支持,於是他也參加了###東吳的晉王朝大部隊。幾個回合的較量後,晉軍終於獲得勝利,暴君皇帝孫皓投降,被送到洛陽關進監獄。張華也因此被表彰和封賞,名重一時。 晉王朝平吳之後,人們發現,斗、牛之間的紫氣不但沒消失,反而更盛了。張華感到奇怪:這紫氣肯定不是應著吳國的強盛,那麼它是應了什麼呢?後來他找到一個會望氣觀天的人雷煥,問他這是怎麼回事。雷煥說:「斗、牛之間的異常之氣,根本不是東吳強盛的徵兆,而是東吳一帶,地下埋著稀世的寶劍,它的精氣上達天庭,直衝斗、牛所致。」 張華一聽此話,忽然大悟:「噢,我明白了,這寶劍就應在我身上!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一個相面人,他仔細端詳了我之後,說我六十歲時當有高官厚祿,腰佩稀世寶劍,今天終於應驗了!你能看出寶劍藏在哪個地點嗎?」 雷煥說:「讓我們晚間仔細觀測一下再定吧。」到了傍晚,張華與雷煥共同登樓觀看斗、牛間的紫氣,看了一會兒,雷煥說:「看出來了,寶劍在豫章豐城。」 豫章即今天的南昌,正是雷喚的家鄉。張華說:「既然你能望『天』氣,一定也能望地氣了,我想委屈你到豐城縣去作官,幫我秘密尋找這把寶劍如何?」雷喚同意,於是張華就任命雷喚為豐城縣令。 [返回目錄] txt電子書分享平台 書包網
五、北方玄武——二十八宿故事之二(3) 雷喚到任後,就到處尋訪,看寶劍埋在何處,一天夜裡,他發現縣城東南角有一股紫光忽隱忽現,光中帶有殺氣。他大喜,說:「這是寶劍無疑。」再走近看去,原來那寶氣是從縣大牢里發出。雷喚立刻讓隨從去挖,隨從們掘牢牆,挖房基,一直挖到四尺多深時,果然出現了一個石匣子,寶氣騰騰。這石匣子長六尺,寬三尺,打開之後,馬上滿屋金光萬道,裡面有兩把絕世寶劍。一把上面刻著「幹將」二字,另一把上刻的是「鏌鋣」,還有一些怪字,無人能認。寶劍剛一出土,雷喚再出去觀天象,就發現斗、牛間的紫氣已經消失了。 雷喚用大盆盛水,把劍放到水裡,寶劍越發精芒炫目,簡直像兩條冰,說明這是兩條龍劍。雷喚帶著其中的一把去見張華,細說了寶劍尋找和挖掘的經過。張華非常高興,留下寶劍,對雷喚給予提拔和重賞。 回頭,張華仔細把玩這把寶劍,他認得劍上的蝌蚪天書,發現這是「幹將」雄劍,一定還有一把「鏌鋣」雌劍,讓雷喚留下了。他想,既然雷喚有望氣的手段,必不是凡人,就不再追問這事。 雷喚手下的人說:「您只送一把劍給張華,留下了一把,張大官人就那麼好騙嗎?可別招禍呀!」雷喚回答說:「這寶劍是靈異之物,不會永為人用的。本朝即將發生###,張華自己的下場還不知如何呢,何況這兩把寶劍了。」果然,後來張華死於八王之亂,劍也不知哪兒去了。 再說雷喚這把寶劍。許多年後,雷煥去世,寶劍由他的兒子雷華佩帶。有一天,雷華帶著寶劍走過延平津(今福建南平渡),寶劍突然從腰間劍鞘里跳出,墮入水中。雷華大驚,急忙派人潛入水中去尋找,結果沒見到劍,卻見有兩條長好幾丈的大龍卧在水底。 入水的人嚇得魂飛魄散,趕緊游上水面,正向雷華彙報時,只聽遠處水面嘩啦啦一陣巨響,回頭看去,只見兩條巨龍騰空而起,向東北方飛去。 據說,這兩條龍飛出很遠,最後它們雙雙飛到今山東榮成市石島灣的上空,見這裡風光秀麗,便落了下來,「鏌鋣」落在海面上,成為一座龍島,以後人們就叫它「鏌鋣島」;「幹將」則落在北海岸,化作一脈龍山,即現在的「幹將山」。鏌鋣島和幹將山像一對門神似地守護著石島灣,所以,有時海灣外大霧瀰漫,海浪滔天,鬼哭神嚎,海灣里卻天朗氣晴,風平浪靜,歷來都被人們當作避風良港。挖出寶劍的豐城也因為這個故事被後人叫「劍邑」。 3. 1:1000勝算的賭博——淝水之戰 因為斗、牛二宿的分野在江南、吳越一帶,所以這一帶的戰爭常常與斗、牛二宿有關,下面我們再看一個淝水之戰與斗、牛星象的故事。 晉王朝經過八王之亂後,在北方胡人的強大壓力下,倉惶南渡,在江南建立了偏安一隅的朝廷,史稱東晉。北方正經歷「五胡亂華」的混戰,其中氐族苻氏建立的秦國強大起來,史稱前秦。前秦逐漸統一了中國北方,與南方的東晉政權相對抗,公元383年,秦王苻堅召集御前會議,提出征討東晉的計劃,決心統一中國。 在廷議中,很多大臣都反對南征,有的大臣說:秦國打仗已打了多年,國力有限,兵士來源很雜,鬥志也成問題;還有的大臣針對星象指出:今年木星(歲星)、土星(鎮星)都鎮守在鬥牛之間,按星占的說法,木星、土星所在的星宿,國家有福,五穀豐登,它所對稱另一頭的星宿則有災殃。斗、牛二宿正是東晉的分野,說明東晉正有天佑;斗、牛對稱另一頭的星宿是井宿,是苻秦首都長安的分野,說明秦國今年是災殃之年;何況,今年還曾有彗星出現在井宿,這更預示著秦地將有兇險,所以千萬不能南征。 但苻堅南征之意已定,他說:「過去晉國伐吳,就不顧天象的不利,照樣取得了成功。老天那麼遠,怎麼就會決定我們的命運?我現在這支龐大的軍隊,光把每個人的鞭子投到長江里,就能讓長江斷流,還在乎東晉那一小撮弱兵?」 苻堅的分析是對的,星體那麼遠,決定不了地上人的命運,他那龐大的軍隊,進攻江南,確實能席捲而去,勢如破竹,踏平東晉。於是公元383年8月,符堅親率步兵60萬,另有騎兵、羽林軍30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同時,符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近百萬行軍隊伍前後千里,旗鼓相望,水陸齊備,向建康(南京)進軍。 消息傳到建康,東晉朝野一片緊張,因為他們自己只能集結8萬人,8萬兵馬與97萬大軍對抗,除非有神仙相助,否則看不到什麼希望。在廷議中,朝廷多數人主和,但丞相謝安堅決主戰。結果主戰派佔了上風,晉帝司馬曜任命謝安的弟弟謝石為統帥,率領一小撮8萬兵士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 謝石明白,這場戰役是1:1000勝算的賭博,只有勝敗由它去,戰死沙場也是光榮的。他率領部隊到達淝水(東淝河,在安徽合肥以北)時,又聽到壽陽(安徽壽縣)被秦軍佔領的消息,十分沮喪。 苻堅發現晉軍兵弱糧少,實在不堪一擊,得意之中作出這樣一個忘形的舉動:派東晉降官朱序前往謝石營中勸降。他想: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如果兵不血刃,把這一小撮送死的隊伍嚇住,豈不更證明了我決意南征的英明?他的思路是對的,但他選的人不對。天下最靠不住的就是投降的人,何況朱序是被俘迫於壓力投降,怎能讓這樣的人回去勸降呢!果然朱序來到謝石軍帳中,馬上念起故國舊情,結果不但沒勸降,反而替晉軍出謀劃策,他對謝石說:「如果苻堅百萬大軍一起壓來,咱們必敗無疑,但現在他們的大軍前後拉開百里,你最好立即行動,和他們決戰,才有勝利的希望。」 謝石本來想堅守,可這麼點人,能守幾天?別無選擇,他決定照此孤注一擲,於是率部隊向淝水進發。朱序也回去向苻堅報告自己勸降未成。 [返回目錄]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五、北方玄武——二十八宿故事之二(4) 謝石的部隊到了淝水南岸,只見北岸密密麻麻全是苻堅的兵馬,只好硬著頭皮派人告訴苻堅:「你們大兵深入,怎麼又不動了?是不是害怕了想固守?有本事你們向後退幾里,讓我們渡河,然後咱們再開戰。」 苻堅聽了這話,忍不住仰天哈哈大笑:「好你個謝家小子,竟敢在本大軍的眼皮底下渡河進攻,是不是晚死一會兒都等不了啦!好,咱們退幾步。」他又跟將領苻融說:「等他們渡到河中,不用大軍,用咱們的鐵騎一衝擊,就讓他們沒一個活的。」於是下令後退。 苻堅忘了,他手下的兵士,是各族都有、素質不齊的雜牌軍,陣容龐大卻缺乏統一號令,既然命令「後退」,大家就七手八腳地轉身就跑,越跑越沒了章法,從有序到混沌,後退很快變成了一場騷亂,人馬互相踐踏。朱序躲在後面還高喊:「秦軍敗了!」一個不湊巧,大將苻融的馬被擠翻,苻融竟被亂軍踩死。 謝石見敵人洶湧後退,亂成一團,大喜過望,迅速渡過淝水,閃電般展開追擊。秦軍個個除了跑還是跑,聽到樹間風聲,空中鶴叫,都以為是晉兵追到了,看到八公山上的草木,都以為是晉軍。其實晉軍能有多少人?苻堅裹在後退的人流中,也挨了一箭,差點喪命。謝石帶領那點兵馬乘勝攻進洛陽、彭城,收復了大批失地。苻堅逃回首都,不久就被部下所殺。前秦政權很快瓦解,東晉得於偏安江東。 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戰。其實木星、土星鎮守牛斗並沒起什麼作用,是苻堅的麻痹大意、謝石的大膽拚命、再加上一連串運氣和時機,使東晉得以勝利。 這場戰役使中國統一延緩兩個世紀,還留下三個成語:江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 [返回目錄] 書包網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六、西方白虎——二十八宿故事之三(1) 奎、婁、胃、昴、畢、觜、參組成西方白虎七宿,不過這隻虎的朝向與蒼龍星座正好相反,是頭朝西、尾朝東的(如圖),奎宿是虎尾巴,婁、胃是肚子,昴、畢是胸部,觜、參是前爪和虎頭。 1.奎木狼下界 奎宿星星很多,共16顆,排成中間小兩頭大的鞋底狀,唐代的《步天歌》就把奎宿描述成「腰細頭尖似破鞋,一十六星繞鞋生」。它的北半個鞋底在西方的「仙女座」里,鞋尖附近就是著名的「仙女座大星雲」,它是離我們銀河系最近的大星系,所以肉眼就能看出是個紡錘形的白茫茫的光團。 《史記?天官書》說:「奎曰封豕。」「封」是大的意思,「封豕」就是大豬。古代還有人把奎宿當成魁星來膜拜的,這是音同造成的誤傳,可想而知,拜完了大豬去趕考,恐怕是要誤事的。 古代對二十八宿還有一種配上七曜(日、月、火、水、木、金、土)和動物的叫法,具體如下: 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獝; 奎木狼、婁金狗、胃土彘、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 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而且這二十八宿星座各有一神對應,姓名不同,服裝和形象各異。如角宿,姓賓名遠生,穿綠黑兩色單衣;亢宿,叫扶司馬,馬頭,著赤衣帶劍,等等。這些東西複雜難記,也沒什麼大意義,就不多講了。下面我講一個「奎木狼」下界的故事。 且說《西遊記》第29回,寫到孫悟空打死白骨精之後,被唐僧趕回花果山。結果唐僧很快又遭了一難:走進黑松林里時誤入了妖精洞,被妖精抓住要蒸了吃。多虧妖精擄來的女人相救,唐僧才得以脫身。原來這女人是西邊300里外寶象國公主,13年前八月十五日夜賞月時,被黃袍妖一陣狂風擄進山洞。公主說:「那寶象國恰在你去西方的路上,你給我捎一封書信,交給我的父母,我就教妖精饒了你。」 就這樣,唐僧被放還。師徒三人一路西行,來到寶象國,倒換關牒之後,唐僧把公主的家書遞上。這時,國王才知道失散了13年的公主原來是被妖精攝去了。大哭之後,便問階下的兩班文武:「你們那個敢興兵領將,替寡人捉獲妖魔,救我公主回來?」連問幾聲,文官武將個個如泥塑木雕,沒有一個人敢應答。 這時有個大臣說:「取經的和尚從大唐不遠萬里來到這裡,竟然毫髮無傷,一定有些手段和法力,不如請他們去降妖除怪,救回公主。」國王覺得這個主意好,就請唐僧相救。於是八戒與沙僧逞能,返回山林與那妖精挑鬥,要救公主。不料那黃袍妖實在是神通廣大,八戒、沙僧根本不是他的對手,結果八戒跑掉、沙僧被擒。 那黃袍妖怪得知八戒與沙僧來挑鬥原來是受寶象國國王之託,決定去見見自己的岳父岳母。他就搖身一變,變成一個丰神俊朗的書生,駕雲飛到寶象國。進殿後,一番花言巧語,把國王哄得團團轉。他說,他是個獵人,13年前帶領家童打獵時,忽見一隻斑斕猛虎,身上馱著一個女子,往山坡下走。他連忙一箭,射倒了猛虎,才救了女子性命。於是女貌郎才,兩相情願,兩人就地成親。因為這場天作之和等於是老虎做媒,所以他放走了傷虎。不料那老虎後來修鍊成精,專門害人,一定是吃了取經人,變作唐僧的模樣,到朝中哄騙。「你們看,那旁邊坐的,正是那13年前要吃公主的猛虎!」他指著唐僧說,隨即一口清水噴去,真把唐僧變成了老虎。 滿朝大驚,武將們上前將老虎縛住被關進籠里。國王為感謝秀士救公主、降虎妖,就連夜設宴款待賢婿。不料喝到二更時分,這秀士醉將上來,一下子跳起身現了本相——一個披著黃袍、面目猙獰的妖怪,陪酒的、跳舞的、奏樂的個個嚇得魂飛魄散,撒腿便跑。那妖怪伸開大手抓住一個彈琵琶的女子,拎過來就照頭咬了一口,看人已逃光,就自己就酒吃起人肉來。 無奈,八戒只好去花果山請回孫悟空。怕孫悟空不出山,八戒智激美猴王,說妖精聲言要扒猴子的皮,抽猴子的筋,吃猴子的肉。孫悟空聽言大怒,與八戒來找黃袍妖廝殺。 一番惡戰之後,那怪難以招架,就虛晃一槍,不知遁走到何處去了。 孫悟空想:老孫這雙眼睛,不管妖怪到那裡,都能看見,他怎麼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對了,剛才他說「我好象在哪兒見過你」,想必這妖不是凡間的,多半來自天上。 於是孫悟空攥著鐵棒,幾個筋斗,就跳到南天門上。張、葛、許、邱四大天師迎住問:「大聖從哪裡來?」 悟空把戰妖經過講了一遍,最後說:「想那怪不是凡間之怪,多是天上之精,特來查勘,那一路走了什麼妖神。」天師聽了這話,馬上進靈霄殿上奏,按名冊查找各路星神是否在位,查來查去,發現九曜星官、十二元辰、東西南北中央五斗、河漢群辰、五嶽四瀆、普天神聖都在天上,沒一個敢離方位的。再查那鬥牛宮外的二十八宿,點來點去只有27個,西方白虎之首——奎星不知哪兒去了。天師回奏玉皇大帝道:「奎木狼下界了。」 玉帝問:「下界多久了?」天師回答:「我們的規章是3天點卯一次,他已經4卯不到,下界13天了。」天上13日,下界已是13年。玉帝立刻派二十七宿出天門,招奎星回來。 [返回目錄]六、西方白虎——二十八宿故事之三(2) 見了玉帝,奎木狼連忙叩頭稱罪:「萬歲,赦臣死罪。那公主不是凡人,她本是披香殿侍香的玉女,與我暗中相好,她就先下界去,托生在皇宮內院,我又下界變作妖魔,佔了名山,攝她到洞府,與她配了13年的夫妻。」玉帝見天庭出了這種事,非常惱火,就沒收了他的金牌,貶他去兜率宮給太上老君燒火,有功復職,無功重加其罪。 孫悟空回到寶象國救出唐僧,把公主從妖洞送回。塵埃落定,師徒四人繼續踏往去西天的漫漫長路。 2.太白蝕昴——長平之戰 下面我們再看看昴宿。 昴宿是天上非常顯眼的星宿,它們顯眼並不是因為它們多麼明亮,而是它們7顆星擠在一起,形成密密麻麻的一團,冬天的晚上,我們一抬頭就能看到它。《尚書 堯典》提到:「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就是指如果天黑後看到昴宿出現在南天正中,說明冬至已經到了。 昴宿現在的中文名字叫「昴星團」,屬十二宮的金牛座,用望遠鏡看,它實際由400-500顆星組成。各民族都對它特別留意,根據自己的想像給它起了各種各樣的名字,如古希臘人稱它為「一串葡萄」,阿拉伯人叫它 「一團亂麻」,法國人說是「母羊領一群羊羔」,英國人則稱之為「母雞抱窩」,雲南基諾人也叫它「雞窩星」,等等。 按分野說,昴宿屬冀州,即今天的河北一帶,推而廣之,北方的少數民族也算進去了。因此在我國古代,昴宿常是「胡星」,又叫「髦頭」,即「披頭散髮」的意思,因為那時胡人都「披髮左衽」(披散頭髮穿左襟衣服,那時漢人衣服右襟在上,胡人左襟在上)。據說當昴星大而跳動時,胡兵就要進犯邊境了。李白有首最長的詩,最後兩句是:「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頭」,羿是傳說射日的英雄,這裡「旄(髦)頭」即指發起 「安史之亂」的北方胡人。 戰國時代,曾發生過著名的「長平之戰」,當時出現了金星犯昴星的天象,趙國正應昴星分野。下面我就講講這場戰役,以及它與金星犯昴星的關係。 戰國中晚期,秦國日益強盛,到秦昭王時,秦國已成為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隨即開始向周邊的韓、魏、趙「三晉」擴張,先使魏屈服,又大舉攻韓,佔領大片土地,韓王也準備屈服,表示願意獻上黨郡(山西長治)求和。 這時,上黨郡與韓國內地的聯繫已被秦的勢力切斷,韓王獻不獻這塊地,它早晚也是秦國的口中食。不料上黨郡郡守馮亭很憎恨秦國的霸道,自作主張,向鄰近的趙國投降了。趙國也是個國力比較強盛的國家,趙王想:這麼大一塊土地,不要白不要,就接納了過來。 看到馬上到口的肥肉讓趙國吞下,秦王大怒,立刻增兵千里奔襲,攻打上黨,要用武力把它奪來。趙王得此消息,心想:我也不是好惹的,就也立刻派大將廉頗率領浩浩蕩蕩的趙國大軍前去增援,不料沒到地方,上黨已經陷落,敗退的殘兵在長平關(山西高平一帶)與廉頗主力會合,於此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 廉頗為奪回上黨,立即向秦軍發起攻擊,不料節節失利。老將廉頗作戰經驗豐富,見此情形,就改變了戰略方針,他認為秦軍遠來,一定不能持久,趙軍應構築營壘,堅守不出,用拉鋸法來挫秦軍銳氣,最後再尋機反擊。 這個策略果然奏效,秦軍的進攻勢頭被遏制了,兩軍在長平相持不下,拖下去對遠道而來的秦軍極為不利。 兵者,詭術也,不一定只是兵馬的交鋒,世界上惟一可以不擇手段去做的事,就是戰爭,誰明白這個道理,誰才可能操更大的勝算。秦國決定使點詭計,除掉這老謀深算的廉頗,於是派間諜收買趙王的左右權臣,向趙王吹風:「廉頗太老了,早無以前的鬥志,也許有一天會在壓力下向秦王投降呢。秦國根本不怕他,聽秦王說:只要少壯派將領趙括不出來當統帥,秦國一定能打勝。」 苦命人心實,趙王一聽這話,深信不疑,也不想想此話的來路,就立刻決定撤掉廉頗,任命趙括為統帥。趙括是已故大將趙奢的兒子,雖然沒打過仗,但各卷兵書熟滔滔地裝了一肚子,倒背如流,問一答十,誰都難不倒他,怪不得秦王怕他呢。 趙括認為廉頗的堅守是過於謹慎,老年人常有這種毛病,所以他一上任,馬上改變了廉頗的戰略方針,兵書說「進攻是最好的防禦」么!他決定主動出擊,一舉奪回上黨,沒準還能乘勝前進,攻進函谷關,直搗秦國的老巢呢! 秦王見趙王將統帥換成趙括,高興得幾乎發狂,他也立即換將,秦軍統帥變成了廣武君白起。白起此人威名遠揚,可稱是戰國時代最傑出的軍事家。為了不讓趙括擔憂,秦王繼續玩花招:主帥的名字全軍必須對外保密,透露者斬首。 白起到任後,馬上部署了後退誘敵,圍困聚殲敵軍的作戰方案。設好圈套的每一股繩頭,就等趙括向里鑽了。 趙括拆除了防禦工事,親自率領精銳,開始向秦軍最弱的防線猛攻,很快突破了秦軍陣地。原來秦軍不過如此!趙括信心十足,命令繼續進攻,擴大戰果。 趙軍前進到長壁,連續猛攻,忽然遭到了秦軍主力的頑強抵抗,連攻幾次不下後,趙括髮現自己的兩翼之外塵土飛揚,這時他的聰明腦袋才明白事情不妙,趕忙下令退兵。但為時已晚,秦軍埋伏好的奇兵已經迅速出擊,插到趙軍進攻部隊的後方,正好把幾十萬趙軍裝進他們的大口袋裡。 [返回目錄] 書包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六、西方白虎——二十八宿故事之三(3) 這時趙括滿肚子的兵書也急忘了,只顧帶領部隊四處衝殺,想衝出重圍,但就是沖不出去。情急中他想起前統帥廉頗的堅守法,於是他也改為構築營壘,轉攻為守。可現在的形勢與前幾天不同,現在趙軍糧道斷絕,堅守簡直等於待斃。秦軍包圍趙軍整整46天,趙軍餓的發瘋,就殺掉戰馬充饑,戰馬殺盡,就吃戰友的屍體。趙括見大勢已去,又改變戰略,決定拚死突圍,先後組織4支敢死隊,輪番向秦軍陣地衝擊,但仍然沖不出去。到第五次乾脆自己身先士卒,親自率領趙軍最精銳的部隊上陣,希望拚死打開一條血路,結果仍然敗得一塌糊塗,他自己也死於秦軍的亂箭之下。 趙軍本來餓得兵器都快提不動了,又失去主將,一下子從心理上徹底潰敗,這40萬大軍全部解甲投降。 戰國時代的人完全是以強凌弱,幾乎沒有什麼國際公約和遊戲規則,何況秦是個靠武力強盛起來的西戎民族,只信奉自己的拳頭邏輯。為了讓趙國徹底完蛋,白起把這四十萬飢餓疲憊、慶幸未死的俘虜全帶到一個長長的深谷之中,把谷口兩端封死,然後預先埋伏在山頂上的秦軍,像暴雨一樣的拋下土石,40萬人全被活活埋葬。 只此一舉,趙國的青壯勞力,一下子被剷除大半,全國陷入一片哀悼、恐慌和絕望之中。一將功成萬骨枯,管他呢,白起想,決定乘勝前進。這回是對韓、趙一起開戰,接連攻下十多座城後,秦軍直逼趙國首都邯鄲,趙國滅亡指日可待。 不料這時戰爭中的詭術又起作用了,欺詐並不是秦王的專利,趙王在吃虧中也學乖了:你坑我廉頗,我為什麼不能坑你白起?不就是用重金收買嗎?總能找到見利忘義、賣主求榮的人。於是趙王一邊明中向秦國議和,一邊暗中讓蘇秦的弟弟蘇代為說客,帶著厚禮到咸陽拜見相國范睢。 范睢也是著名謀士,他的「遠交近攻」策略使秦滅六國的事業程序化,按部就班地施行,不管你哪一國對我啥樣,反正遠的就結交,近的就打你。秦王極為滿意,拜他為相國。蘇代對范睢說:「白起這次長平一戰,出盡風頭,現在又直逼邯鄲。平了趙國是好事,我可為您擔心呀!到那天,他可是秦國頭號功臣,權力要重新分配。您現在的地位在他之上,將來您就不得不位居其下了!」 這幫謀士個個看自己的利益高於他所服務的國家的利益,所以范睢聽了這話一陣心慌,問蘇代有何對策。蘇代說:「趙國已那麼衰弱,不打自垮,管他作甚?你何不勸秦王同意趙國的議和。這樣白起空手而回,就沒了兵權,您的地位就穩如泰山了。」 就在這時,天空出現了金星犯昴宿(「太白蝕昴」)的天象。 昴宿的分野正是趙國一帶,按星占家的說法,金星是「天之將軍」,主西方,秦國正在西邊,所以,金星犯昴宿預兆著趙國的敗亡。白起找術士解釋了天象後,明白老天都在鼓勵他,頓時勁頭十足,就派他一個姓衛的謀士回首都向秦昭王請示,要求增兵增糧,只等君王一聲令下,大軍就開進邯鄲了。 衛先生趕到咸陽,見了秦王,述說白起增兵、運送給養的請求,並以太白蝕昴為據,說明現在是滅趙的千載難逢良機。范睢對衛先生的到來很惱火,就派人悄悄把他殺掉。然後勸秦王:「太白是『天之將軍』, 太白蝕昴,恰恰是天之將軍助趙的預示,對我們不利呀!聽說趙王又要起用老將廉頗了,誰能保證我們還會佔優勢?秦兵連年在外,需要修整了,不如暫時宣諭息兵,允許趙國割地求和。」 秦昭王早就對白起疑慮重重了,擔心他功高鎮主,於是同意了范睢的主意。 結果,趙國獻出6城,兩國罷兵。兩年後,秦王又發兵攻趙,這時趙國已起用老將廉頗,秦軍久攻不下。秦王決定讓白起挂帥出征,白起便裝病不答應。秦王生氣地說:「除了白起,難道秦國無將了嗎?」於是免掉白起的官職,將他趕出咸陽。這時范睢對秦王說:「白起心懷怨恨,如果讓他跑到別的國家去帶兵,肯定是秦國的禍害。」秦王一聽,就派人向白起賜了一把寶劍,令其自刎。 白起拿到寶劍,呼天搶地:「老天,我白起犯了什麼罪呢?……對,長平之戰,我坑殺了手無寸鐵的趙國降兵四十萬人,罪該萬死!」說畢,舉劍自殺。 據現代學者考證,公元前260年長平大戰後,確有金星運行到昴宿的天象。 3.諸葛亮觀星測天 在我國南方的黎族,也有昴宿7星來歷的故事。說的是山間有一農家,老父帶著7個孩子耕田為生。開始是用牛耕田,後來逐漸入不敷出,只好把牛殺掉了吃肉。 那麼耕田怎麼辦呢?老父就讓7個孩子代替牛來拉犁,他自己在後面扶犁播種。後來還是入不敷出,老父又把家裡僅有的一頭豬殺了大家分吃。 吃完後,7個孩子商議集體逃跑,便把啃剩下的豬嘴丟出去,把犁也扔在一邊,跑掉了。 這樣,7個孩子上天成了現在的昴星團,啃剩下的豬嘴成了畢宿,扔在一邊的犁成了「星宿」,的確,星宿七星非常像一隻耕田的犁,連漢族民間都稱它為「犁頭星」。 7個孩子後來有6個結了婚,最小的一個無人管,總是亂跑,所以我們常常只看到昴星團是6顆星。 黎族這個傳說為什麼說畢宿是豬嘴變的呢?原來,畢宿有8顆星,構成Y字形,真像豬張著大嘴巴。按西方星座,它也恰是十二宮中金牛座的牛頭。我們的祖先常把它想像為一張捕兔的網袋,《步天歌》中說:「畢宿八星如小網,左角一珠光獨朗」,這裡「左角一珠」指著名的黃道亮星畢宿五——金牛座α,這是顆一等星,橙黃色,很引人注目。 [返回目錄] bookbao.com 書包網最好的txt下載網 六、西方白虎——二十八宿故事之三(4) 不知你觀天時能否發現,畢宿的所在也是個星團呢!它叫「畢宿星團」,因顯得太分散,一般人不易辨認出。不過畢宿五不屬這個星團。 古人認為月亮經過箕宿,地上就會颳風;那麼下雨呢?就定在了畢宿上,《詩經?漸漸之石》有句:「月離於畢,俾滂沱矣」,說明那時人們就認為月亮經過畢宿時,就會有滂沱大雨。當然,現在看來,這也是沒什麼科學根據的。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段「司馬懿入寇西蜀」的故事。說的是魏將司馬懿與曹真率領40萬大軍,進犯蜀國。諸葛亮聞訊,對手下將領張嶷、王平說:「你們兩人先帶領1000兵士去陳倉古道把守,擋住魏兵,我帶領大軍隨後接應你們。」兩個人一聽,面面相覷,張嶷說:「丞相,魏國40萬大軍壓境,聲勢浩大,你只讓我們帶領1000人去守關,那怎麼守得住呢?」 諸葛亮說:「如果有什麼閃失,與你們無干。不必多言了,快去準備吧!」兩人十分為難,王平哀告說:「丞相,陣地守不住,怎麼會與我們無干呢?您若需要殺我們,現在就請您殺好了,我們絕無怨言,只是不敢去。」 諸葛亮哈哈大笑著說:「真愚蠢!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不去怎麼行?我讓你們去,自有我的主見:昨夜晚上我觀測天象,發現月亮正犯畢宿,這說明這個月內必有連日的大雨,隨時都有可能山洪暴發。魏兵雖有40萬,走不了多遠,大雨一來,他們還敢深入山險之地?你們儘管放心前去。我率領大軍在漢中駐紮一個月,以逸待勞,等魏兵一退,再追殺他們一番,還不能以一當十?」兩人聽了這話,這才茅塞頓開,佩服諸葛亮的先知先覺,放心地領兵前去。 瞧,原來是諸葛亮夜觀天文,根據月亮經過畢宿的現象,作出了大雨預報,以此為根據安排了軍事行動。不料他的對手司馬懿也非等閑之輩。且說他與曹真同領大軍,開到了陳倉城,發現鎮子已成一座廢墟,一問,是諸葛亮過去撤退時放火燒毀的。這怎麼駐紮?曹真便要明度陳倉,繼續進發。司馬懿阻攔道:「不能輕進。前日我夜觀天文,見月亮走得離畢星太近了,看來此月必有大雨,倘若咱們40萬大軍深入萬山叢中,道路泥濘、山洪暴發,可就難回來了。」於是就在陳倉廢城中搭起窩鋪駐紮。 果然不到半個月,天開始變陰,隨後大雨不止,河水暴漲,陳倉城平地都水深三尺,軍器帳篷全都濕透,人困馬乏,寸步難行。就這樣大雨一連下了30天,魏軍草盡糧絕,只好撤退。 司馬懿料到諸葛亮會派兵乘機追殺,所以留下幾路埋伏。諸葛亮神機妙算,也料到司馬懿會有埋伏,故意縱他遠去,卻分出奇兵打擊他的兩翼。司馬、曹真與諸葛經過幾回合鬥智,結果魏軍被打得七零八落,曹真被氣死。後來司馬懿用反間計,派人去蜀國京都散布流言,說諸葛亮要學王莽,有稱帝之意,結果後主劉禪害怕,急忙招諸葛亮班師回朝。諸葛亮見詔,不敢不回,又怕司馬懿乘勢追殺,就用減兵添灶法迷惑司馬懿,撤回成都。司馬懿不敢追趕,也收兵回了長安。 4.參宿和商宿的傳說 下面再談談觜宿和參宿。觜宿是個小宿,也比較暗淡,三顆小星緊緊地靠在一起,形狀像個鳥嘴,所以起名觜宿,觜就是鳥嘴的意思。它的位置是西方獵戶座獵戶的頭,在金牛座南邊。 至於參宿就非常引人注目、也非常有名了。參宿包含了西方獵戶座的主要亮星,《步天歌》稱:「參宿七星明燭宵,兩肩兩足三為腰」,它共有七顆星,「兩肩」中的左肩是紅超巨星參宿四,「兩足」中的右足是藍超巨星參宿七,都是0等星,另外五顆也是2等星,尤其是中間三顆,亮度相仿,均勻地排成直線,無論是誰,看它們一眼就會終生不忘(圖)。 這三顆星也是參宿的主星,名為參宿一、二、三。據說參宿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參,叄也。《詩經?國風?召南?小星》中有「嘒彼小星,三五在東」的句子,嘒是朦朧發光的樣子,「三」即參宿三星,「五」指昴宿,古人認為它有五顆星,故稱「五」。《詩經?唐風? 綢繆》中的「三星在戶」,也是歌詠的參宿三星。 參宿四、參宿七都是恆星中的巨無霸。參宿四的直徑有太陽的900倍,光度是太陽的10萬倍,是個年老的紅巨星,所以看上去呈現紅色耀眼的光芒。參宿七直徑約為太陽的 77倍,雖然比參宿四小得多,但它溫度極高,發藍光,比參宿四還要亮一些,大約相當於11萬個太陽的亮度。它距離我們約850光年,如果它的距離跟天狼星一樣近,那麼我們看到的參宿七就會像半個月亮那樣亮。 杜甫有這樣兩句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參商」常被人用來形容兩人難以相見的狀況,那麼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這就牽涉到參宿和商宿(心宿)的傳說了: 《左傳》上記載:在遠古的時代,有一個叫高辛氏的人,又叫帝嚳(kù),他的兒子中,老大叫閼(yān)伯,還有個老四叫實沈。據說閼伯是高辛氏的妃子吃了玄鳥(燕子)的蛋後,有感而孕,生下來的,所以閼伯自一出生就與眾不同。偏偏老四實沈也是個人精,特別不服長兄實沈,兩人都住得還挺近,於是見面就吵,吵來吵去,矛盾升級,改為見面就打了。再進一步就乾脆帶人動刀動槍,見面就廝殺了。 [返回目錄]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六、西方白虎——二十八宿故事之三(5)
老爹高辛氏為此非常犯愁,本來他以為兄弟間應該和睦相處,沒想到這對兄弟越近越成了冤讎。看來是這兄弟倆犯相,沒法讓他們住在一起了,既然仇恨無法化解,就該讓他們離得遠遠的,永世不再見面才好。 於是高辛氏找到堯帝,讓堯帝下了一道詔令,把閼伯封在「商」地,把實沈封在「大夏」。當時的商即現在的河南東部一帶,大夏則在山西南部,兩處地方按今天的觀點離得並不遠,但在交通、通訊極為原始的遠古,這哥倆除非有意派兵去千里迢迢跨過許多封國互相征討,是不可能再見面的了。 地上的距離只是一方面,天上的距離更能說明問題:高辛氏讓閼伯作「火正」,這是個專門觀測大火星(即心宿二)來確定季節、農時的職位;讓大夏的實沈主管參宿,這樣,倆人在天上的位置更永遠碰不到一起了。因為,心宿和參宿正好分布在天球遙遙相對的兩側,每當心宿高掛在天時,參宿一定在地平線以下,等參宿冉冉東升時,心宿便悄然落下,永遠不能相見。 閼伯在他的封地做火正時,勤勤懇懇,為了觀測得精確,他還築了一個高高的觀星台。他把他的封地也治理得很好,很受當地人擁護。他死後,人們尊他為「火神」,把他築的檯子叫「火神台」,由於他封號為「商」,他的墓冢也被稱為「商丘」,演變至今成為地名。因為閼伯是他的母親吃了玄鳥(燕子)蛋生的,便留下一種傳說,誰能吃了玄鳥蛋,就能生貴子。因為玄鳥蛋難得,後人便以紅雞蛋代替玄鳥蛋,白雞蛋也要染成紅的,送給產婦吃或小孩過生日吃。 閼伯的後裔後來建立了商朝,並追認閼伯為商的始祖,又名契(xiè);實沈封於大夏,其後代建立了唐國,子孫也綿綿不斷,後來歸服夏、商,據說晉國就是實沈的後代建立的。 5.天關客星的故事 觜、參宿往北,有一顆不很亮的星,叫「天關」。它緊挨黃道,而且是在黃道最北的部分——夏至點附近,太陽走到這裡就不能再向北走,要向南偏了,所以古人把它當作黃道上的一道關卡,取名天關。古人認為,如果天關星又明又亮,則王道平通,天關星閃爍有芒,就是有外寇侵犯邊關了,因此古人很重視天關星的觀測。 宋代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公曆7月4日凌晨(這天也是後來的美國獨立日),朝廷的天文生正辛勤地值班,記錄著星空的變化時,突然發現天關星旁邊出現一顆明亮的星星,它一動不動,閃閃發光,亮度蓋過了周圍所有的星,天文生明白,這是「客星」出現了,很快上奏到朝廷。客星,顧名思義,就是像客人一樣,有來有走的星星,一般常指彗星。像這種一動不動、像一顆恆星一樣的客星,上古時叫「新星」,後來古人把它們與彗星統稱叫客星了。 這顆客星亮得驚人,很快變得白天都能看見了(按現代的說法,是一顆超新星),一連23天白天都可見,後來才慢慢暗下去,將近兩年才消失不見。中國的典籍《宋史?天文志》、《宋會要輯稿》都留下了記載。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如日本也有記錄。在歐洲,當時竟無一人關心這事,因為他們信守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天體不變」,既然如此,那麼「變的就不是天體」,他們都以為那是大氣層的發光現象呢! 客星消失,本來這事就過去了,到了1731年,英國一個天文愛好者用望遠鏡觀測時,發現金牛座ζ星附近有一個朦朧的小星雲。100多年後,英國的羅斯伯爵用他自製的世界最大也是最笨重的望遠鏡觀測它時,發現它張牙舞爪的像只螃蟹,因此給它起了個專名叫「蟹狀星雲」。 到了1921年,天文學家檢查蟹狀星雲過去的照片,發現它的個頭一年比一年大了,原來它在膨脹。照這個速度往回推算,它應該是900年前從一個點膨脹開的。這時科學家想到了中國1054年的客星記錄,天關星就是西方的金牛座ζ星,蟹狀星雲會不會是1054年超新星爆發形成的呢?經過科學史學者的周密論證,最後肯定了這一點。 有了這麼一個活標本,對天文學家研究恆星的演化極有幫助。但它的故事還沒完呢!20世紀40年代射電天文學興起後,人們又發現它還是天上最強的射電源之一,並給它起了專名「金牛座A」。因為它恰恰就在黃道附近,經常被月亮遮掩,故可以通過它的逐漸被遮掩研究它的構造。慢慢又發現,它還發射強烈的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和γ射線。1968年又發現星雲中有一顆射電脈衝星,後來用大型光學望遠鏡也找到了它,說明它還是光學脈衝星,現在科學界公認它是一顆快速自轉的中子星。這樣,現代天體物理學竟有一半的內容與這塊小小的星雲有關,它真可以說是天空中的「全能天體」了。 [返回目錄] 七、南方朱雀——二十八宿故事之四(1) 南方朱雀為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是以鳥為圖騰的少昊族的標誌。少昊族是由東夷民族的「鳥夷」支南遷,隨後與南蠻部落融合而形成的。朱雀星座再粗分,可分為鶉首、鶉火、鶉尾三部分,後世常把它描繪成一隻鳳凰,實際上它是一隻鵪鶉。看它的早期造型,尾巴很短,符合「禿尾巴鵪鶉」的特徵。 1.井國始祖姜子牙 井宿排列得有點像口水井,或者說像個井字。它位於黃道十二宮的雙子座。因為參宿七旁邊有個「玉井」座,井宿在玉井的東面,所以它又叫東井。俗話說「井水不犯河水」,但是這口井卻正好打在銀河邊上,大概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吧。井宿上、下有「北河」、「南河」兩個著名的星座,他們的全名應該叫「北河戍」、「南河戍」,戍即駐防,這兩個星座像兩個崗樓一樣把守著銀河渡口。其中北河三、南河三都是全天一等亮星。 按分野說,井宿屬雍州,即四川、關中一帶。李白在《蜀道難》中寫的「捫參歷井仰脅息」,就是指蜀道之高,高到人可以手摸星辰,但天上的星辰太多了,提哪個好呢?蜀國一帶是參和井的分野,於是李白造出了「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這樣的浪漫奇想。 關中一帶周代有井國。據現代學者考證,這個井國的始祖是姜尚。姜尚也叫呂尚,字子牙,據說是炎帝的後代,年輕時家境貧困,到50歲了還靠擺攤賣飯度日,70歲時在商朝首都朝歌屠宰賣肉,也在商朝做過官,後感覺商紂王昏庸無道,辭官而去,到東海之濱,隱居下來。 後來,姜尚聽說周國的姬昌在西岐一帶舉賢任能,極為看好,就千里跋涉,來到關中。但姜尚這種有經天緯地之才、鬼神不測之術的人是不能毛遂自薦的,否則太掉價,於是他就在寶雞渭河南岸磻溪河附近,暫時隱居以待時機。 一天,他正在渭河邊釣魚解悶,有一砍柴的路過,見他竟用直鉤釣魚,還離著水面三尺遠,魚鉤上也沒掛餌料,砍柴人忍不住哈哈大笑,說:「這老白毛是個獃子,哪有這麼釣魚的!」姜尚聽了此話,並不在意,只是微微一笑:「老夫哪是釣魚?老夫是一竿握在手,要釣王與侯,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砍柴人說:「這瘋子,看你那副嘴臉,哪像王侯?倒像活猴!」 恰好這天,西伯姬昌作了個夢,夢見一隻熊飛入他的床帳,第二天找人一分析,原來是要得賢臣,可去渭河邊尋訪。姬昌便以打獵為名來到河邊,果然見到一人童顏鶴髮,在那兒悠然垂釣,這人正是姜尚。姬昌問他叫什麼,他答:「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 姬昌一聽大喜,這正應了夢中所見。便向他詢問天下大事,姜尚縱橫議論,指點江山,如談家常。姬昌知道自己終於得到人才了,就把姜尚扶上自己的車,親自拉車,以示尊老敬賢。你想,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一國之君,怎干過這等力氣活?拉了一里多地,實在拉不動了,只好停下。這時姜尚才口出大言:「你拉我走了八百零八步,我保你大周一統天下,有八百零八年的江山」。聽此話姬昌更是大喜過望,想他的周國在四面諸侯的牽制、商紂王的壓迫下簡直朝不保夕,若能一統天下,坐江山八百年,豈不是上天賜福?於是遵姜尚為聖人,拜為太公,立為國師。 後來果然姜太公接連輔佐文王姬昌、武王姬發,南征北討,聯合諸侯###商王朝,商軍大敗,紂王自焚而死。姬發建立了周王朝。 武王死後,是年幼的成王姬育即位,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政,周公旦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但也得罪了許多既得利益者,於是這些人就散布流言說周公旦有篡位之心,傳到社會上,結果人們都把周公旦當成一個挾天子而令諸侯的當道奸臣,恨之入骨。但後來成王長大,周公旦又主動把權力交給成王了。對比這前後的形象,周人大為慚愧,從此尊周公旦為聖人。可想而知,他若早死,多半會被人們當作秦檜唾罵至今,也不會有人願意「夢見周公」了。前面提到白居易的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正是這個典故。 回頭再說姜尚,他完成大業後,被姬發封到齊國。但他特別懷念他起家的垂釣故地——寶雞渭河邊,就把他後代的一支留在那裡。過去那裡有過井國,他的後代就用此名重建起井國了。這個井國名氣很大,最後按分野還升格上天,成了二十八宿之一。 2.崔浩觀星斷興衰 下面再講一個與井宿有關的軍國星占故事。 話說在紛亂的東晉和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秦在苻堅搞的淝水大退敗之後,元氣大傷。苻堅退守洛陽,不久聽說已歸順的鮮卑人在關中華陰(陝西華陰)一帶自立為王,稱西燕,苻堅很惱火,就派兒子苻睿、大將姚萇前去###,不料大敗而歸,苻睿也陣亡了。苻堅大怒,要對姚萇問罪,姚萇十分恐慌,就率領他同族(羌族)的部隊逃走,索性也自立為王,稱後秦,佔據了咸陽。不久苻堅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他準備退回甘肅隴西一帶氐族老家伺機再起,不料被姚萇抓獲,姚萇向苻堅索取傳國玉璽,苻堅不給,結果被弔死。 就在前秦走向窮途末路,後秦取而代之的時候,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權悄然崛起,後來竟強大起來,東征西討,滅國攻城,大有統一中國之勢(後來真統一了北中國,與南方朝廷形成南北朝局面)。 [返回目錄] bookbao.com 書包網最好的txt下載網 七、南方朱雀——二十八宿故事之四(2) 北魏初年,國中出了一個叫崔浩的人,此人是個軍事謀略家,上知天文地理,下覽經史百家,足智多謀,聰穎過人。明元帝拓跋嗣時代,崔浩在朝廷做官,一天,觀星象的太史官上奏皇帝:「火星前天還在匏瓜星座中,昨天夜裡忽然不見了。不知預示著什麼。」 拓跋嗣問御前星占家,星占家說:「陛下,火星可能是下界來到哪個國家了,它到的國家將會有危亡之禍。它很可能化作人形,教給兒童一些歌謠,這些歌謠暗含著將要發生的災禍的內容。陛下可派人打探,看是不是在我們國家,」 拓跋嗣聽了這話很緊張,因為當時北魏還不強盛,十六國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家家朝不保夕。他趕忙召集了學士、儒生十多人,與太史官、星占家一起商討這星象是否與北魏有關,崔浩也在被招之列。 大家議論紛紛,猜測不已。這時,崔浩發話了:「你們說的都講不出道理,還是我來替你們推算一下吧!火星是昨天晚上至今天早晨不見的對不對?昨天是『庚午』日,今天是『辛未』日,按二十四方位,庚、辛都屬西方,未也主於秦,所以我認為,火星是下界到秦國去了,現在姚興(姚萇的繼任者)佔據咸陽,正應在他們身上。秦國要倒霉了!你們不信?過80多天,火星還會回來,那時它將出現在『東井』,對應的還是秦。」 聽此言眾人都不信,一個大臣說:「天上火星失蹤,你怎麼知道得這麼頭頭是道?是你摘走的?你怎麼能說這種荒誕不經的欺君大話呢?」 崔浩並不和他鬥氣,笑著說:「你的話先記下,到時候讓事實說話,那時你最好把剛才說的再重複一遍。」 果然,過了80多天,火星又在東井出現了,先留,隨後逆行,又留,盤旋一圈。同時,後秦關中一帶大旱,赤地千里,連皇城昆明池的水都幹了,童謠四起,國內動蕩。第二年,後秦國王姚興去世,他的後代爭奪王位,更把國家搞得亂作一團,東晉乘機派大將劉裕(後來建立劉宋的開國皇帝)西征,將後秦滅掉。 這以後大臣百官們對崔浩心服口服了。其實很可能是崔浩模清了火星的運行規律、也琢磨透了天下形勢才敢下這樣的斷言的。 井宿的故事講完了,我們再來看井宿南面的一顆亮星——天狼星。 天狼星是天空最亮的恆星,比織女星要亮5倍左右。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把天狼星奉為星神,但我們的祖先卻一直認為它不是一顆好星,故取名「天狼」,是胡兵、夷將的代表,總是敵方的軍事力量,所以古代詩文中一提它全是「舉長矢兮射天狼」(屈原)、「西北望,射天狼」(蘇軾)這樣的句子。天狼星的東南方還有一「弧矢」星座,正是射天狼的星座。 在我國北方民間,把天狼星稱為「二毛郎」,有「大毛郎出,二毛郎趕,三毛郎出來白瞪眼」的諺語。原來,「大毛郎」即長庚星(晚上看到的金星),「三毛郎」是啟明星(早晨看到的金星)。全句是說了一夜間可能看到的3顆最亮的星星:晚上天剛黑長庚星先出現了,然後慢慢天狼星又升起趕了上來,等快天亮時啟明星又從東方冒出,隨後天空漸漸變亮,啟明星消失,故稱「白瞪眼」。民間以為長庚、啟明是兩顆星,其實長庚、啟明總是交替出現,一夜間只能看到一顆。 3.鬼宿與犁頭星的故事 鬼宿這個名字不太好聽,它有4顆星,組成個小四邊形,正位於黃道十二宮巨蟹座的蟹背上。古人認為它是朱雀的腦袋,但因為它的名字,古人總把它與死喪之事聯繫起來。四邊形裡邊肉眼可見一個模模糊糊的天體,像一團雲氣,先秦時就人們被發現了。這團雲氣出現在鬼宿之中,就應該是鬼氣,所以古人給它取了「積屍氣」這個名字。有一本流行的兒童漫畫書《聖鬥士星矢》,其中的巨蟹座聖鬥士開戰時有一絕招:發射「積屍氣冥界波」,這把戲純粹是中西星座合璧想像的產物。 在望遠鏡中,積屍氣並不是雲氣,而是與昴星團類似的疏散星團,稱「蜂巢星團」。視力極好的人,如果遇上大氣極乾淨的日子,也能看出它是由一顆顆微星組成的。 至於它名字的來源,與鬼魂並沒有關係。商周時代西北方有個少數民族自稱「鬼方」,作姓時,常寫成「隗」(讀作guǐ或weǐ),在現在的陝西扶風一帶,曾非常強大,是商、周的強敵,後來春秋時秦國成了西戎霸主時,才逐漸將它們平定,但其名字按分野還是留在了天上。與鬼魂聯繫基本是後世的附會。正如重慶豐都成為「鬼城」一樣,據傳,漢代陰長生、王方平兩個方士曾在豐都附近修鍊成仙,被後人並稱為「陰王」,於是豐都就成了「陰王府」。陰王府不就是鬼府嗎?於是豐都又被人們附會成了「鬼城」,成了一座「人間地域」。鬼宿的來歷與此非常類似,按分野,也許兩者之間也有聯繫呢! 「星」宿的名字頗特殊,它本身即是星,名字還叫「星」。星宿是南方朱雀的鳥脖子,由7顆星組成,有時也稱「七星」,文獻中很容易與北斗七星搞混,如杜甫詩句「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里的「七星」就是星宿七星。它的形狀還真有點像個小北斗(圖),不過在民間,更經常把它想像成一隻犁頭,上一章黎族關於昴星團的故事已經提到了這一點。這裡再講一個彝族關於犁頭星的故事。 [返回目錄] bookbao.com 書包網最好的txt下載網 七、南方朱雀——二十八宿故事之四(3)從前,在南方彝族的山寨里,有一個單身的青年,因父母雙亡,他就到處流浪,靠農忙時為人家打短工為生。 有一天,他路過一個養羊的人家,這家羊圈就在房舍門前,因此在道邊扶著羊欄就可以看到圈裡的羊兒。青年手頭無事,就扶著羊欄往裡看,裡面的羊羔羊崽朝他「咩咩」叫著,煞是好玩,其中有一隻母羊毛色水滑發亮,羊角彎彎,雙眼炯炯,十分好看,青年忍不住讚歎了幾聲,還丟進去幾把草給它吃。看了一會兒,就走開找活干去了。 不料第二天早晨,主人起來餵羊時發現,那隻最好看的母羊被人偷走了。他想起頭一天那青年在羊欄前的表演,馬上認定,就是這人偷走了他的母羊,於是叫人把那青年抓來,要按村法懲治。 青年是個本分人,沒想到多看了幾眼羊,就被人誣成了偷羊賊,他十分委屈,大喊冤枉,找來畢摩為他評理辯護。 畢摩就是彝族的祭司,也是星占家,民間有了難以決斷的案子,都來找他用神秘方法斷案。他讓青年登上祭星的高台,等犁頭星(星宿七星)升起後,向犁頭星祈禱呼喚,請它作證,然後,畢摩從熊熊的火堆中夾出一個紅通通的鐵犁頭,放在青年身邊,說:「小夥子,請你用手提起這犁頭按犁頭星的形狀走七步,如果你沒有偷羊,犁頭星會保護不燙傷你的,你也就證明了自己的清白。」 這種斷案方法,在我們看來真是野蠻得嚇人,不料那青年毫不猶豫,彎腰就去提那紅熱的犁頭,就在這一剎那,畢摩喊:「停住,年輕人,你敢提,已經說明了你是清白的,犁頭星同意你不用提了。」斷案結束,畢摩當眾宣布青年無罪。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星占術經常要靠當事人的深信不疑和星占家的根本不信,互相配合才能成功。 4.晉獻公假途伐虢 按中國古代的「星次」排列,柳、星、張三宿都屬「鶉火」星次,鶉即南方朱雀這隻大鵪鶉,鶉火就是這隻大鵪鶉身體的中心部位,不妨以星宿作為代表。接下來我們看一個與鶉火有關的「假途伐虢」的故事。 春秋時候,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林立,不斷互相兼并。在山西一帶起家的晉國,逐漸強大起來,不斷蠶食周圍的小國。晉獻公在位期間,晉國南面有兩個小國——虢國和虞國,又被他們看中了。 可是,怎麼吞併它們,晉君卻要費一番腦筋。虞國與晉國接壤,虢國則在虞國之外,這兩個小國雖然地狹人稀,卻是同姓毗鄰,結有攻守同盟,你先打哪一國,另一國就會馬上宣布對你開戰。先打虞,虢國立刻會增援;先打虢,更有虞國擋著,根本過不去。 晉國有個大夫叫荀息,點子很多,他向晉獻公提議:「虞公貪財輕信,我們把宮中的傳世之寶送給他,然後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叫虞公看著別管。等滅了一個,另一個還不好辦嗎?」 聽了這主意,晉獻公連稱:「妙!妙!」可又轉念一想:「宮中的傳世之寶就是那塊垂棘美玉了,再值錢的就是我的座騎屈產寶馬,給了虞公……真有點捨不得,萬一他收下這兩件寶貝,仍然不肯借路給我,那怎麼辦?」 荀息道:「虞公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收我們的禮物。如果他收下了,事一定成。您有什麼捨不得?這兩件寶貝送出去,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他們那裡罷了。或者不如說,我們將垂棘美玉放在虞國,就好比把它從您的裡屋搬到外屋,屈產寶馬給虞國,也等於把馬從馬圈牽到了外面遛一圈。到時候,您說取不就取回來了!」 晉獻公同意了,於是派荀息攜帶著寶馬美玉出使虞國。虞公見到晉國送這樣的大禮,不放心地問:「這都是稀世之寶,幹嗎送給寡人?」 荀息說:「我們晉君特別仰慕您的賢明,敬畏你們的強大,所以不敢私藏寶貝,願意以此表示我們永遠交好的誠意。」虞公頓時心花怒放,立刻收下。一邊接禮一邊說:「你們一定有什麼事要我辦吧?儘管提好了。」 荀息說:「虢國老和我們晉國作對,我們想借你們的道過去教訓教訓它們(假途伐虢),我們是正義之師,回來的戰利品全都給你們留下,怎麼樣?」虞公立即滿口答應下來,本來么,有這樣的好大哥,還管那小虢國幹什麼。 虞國大夫宮之奇,是一位有遠見的謀士,聽說此事後,趕快來見虞公:「不行呀,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國和虢國像牙巴骨靠關節咬著那樣不可分開(輔車相依),有事可以彼此幫助,如果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您想想,沒有了嘴唇,牙齒還不得天天受風寒(唇亡齒寒)?國際間的交往,可不是玩遊戲呀!」 虞公不耐煩地說:「人家晉國跟咱們是連宗,連美玉寶馬都送咱們了,還能坑害咱們?哪能借條小道走走都不給人家?」宮之奇不很善辯,人又有些懦弱,見虞公固執己見,便連聲嘆氣,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隨後,晉大夫里克、荀息統率晉國軍隊借道虞國去攻打虢國。 就在這時,民間兒童遊戲時唱起了歌謠: 「丙日過,星星落,日龍尾,月天策,鶉火挑日月,虢公奔河洛。」 晉獻公找人分析這首兒歌是什麼意思,一個叫偃的術士說:「歌謠的意思是:『丙』日那一天早晨,太陽在『龍尾』的位置,也就是尾宿,月亮在天策星座的位置,這時鶉火星正在太陽和月亮的中間,虢公跑到洛陽去了。」 [返回目錄] 書包網 www.bookbao.com
七、南方朱雀——二十八宿故事之四(4) 晉獻公聽了非常高興:「真是天助我也!這丙日是哪一天呢?」偃用手指掐算了一會兒,說:「嗯,下一個丙子日,在今年十月初,正好有這些天象。」 晉獻公一拍巴掌:「好!就在這天拿下虢國。」 於是晉獻公下令這天全面總攻,不久,就拿下了虢國,虢公果然逃亡到了洛陽。 晉軍隨即凱旋班師。攜帶大量戰利品經過虞地時,虞公以為那些戰利品都是給他的,就親自到城門外迎接,不料在百姓的夾道歡迎中,晉軍統帥里克、荀息一聲令下,兵士上前把虞公五花大綁起來,隨即輕而易舉地開進都城,把虞國滅掉。荀息找回寶玉和良馬,親手歸還給了晉獻公。晉獻公摸著這兩件寶物,得意地說:「好!這寶玉一點沒變樣,只是這馬又多長了一歲。」 這段故事給我們後人留下三條成語:假途伐虢,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兒童歌謠中的鶉火即柳、星、張三宿。原文很難懂:「丙之晨,龍尾伏辰,鶉之賁賁,天策焞焞,火中成軍,虢公其奔。」按古代神秘主義的解釋,天下若要發生大事,往往先從兒童口裡以歌謠的形式傳出,雖然兒童自己對歌謠的含義一無所知。比如東漢末年董卓當政時,城郊小兒歌謠傳出:「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合成「董」字,「十日卜」合成「卓」字,整個意思是「董卓當死」。 南方朱雀為少昊氏民族的圖騰,漢高祖劉邦出生於沛縣,正是少昊氏的後代,所以漢室自認為有火德,(南方朱雀丙丁火),要代替西方白虎的秦。這使我想起了劉邦賜老人鳩杖的故事, 相傳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的時候,在洛陽、滎陽之間劉邦吃了敗仗,狼狽逃跑時,見項羽率兵追殺過來,就藏在了灌木草叢中。項羽追到的時候,正要去林叢中搜索,聽到樹上有許多鳩鳥在棲息鳴叫,就說:「草里肯定沒有人,到前面去搜吧!」這下讓劉邦逃了一命。 劉邦建立了漢王朝之後,一想起這件事,就非常感謝鳩鳥的救命之恩,認定鳩鳥是一種幸運鳥。後來他把這種幸運鳥的形象刻在手杖上,贈送老人。隨之這事成了漢代尊老敬老的傳統,年滿70歲的老人都要由官府出面贈送「鳩杖」以祝其長壽。連漢代的畫像石裡邊,都常也可看到手持鳩杖老人的形像。所以我們讀到「坐看溪雲忘歲月,笑扶鳩杖話桑麻」這樣的詩句,就應該明白一定是寫70歲以上老人的。 [返回目錄] 八、五星聯珠——串起一串中國歷史(1) 「五星聯珠」是一種奇特而罕見的天象。「五星」指肉眼可見的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中國古代分別把它們稱為辰星、太白、熒惑、歲星、鎮(或填)星。它們都在黃道帶上運行,有時候在極為湊巧的情況下,從地球上看去五顆星幾乎聚在一起,這樣,從太陽系外看,這五顆星都在地球的某一方向,且大致排在一條直線上,所以叫「五星聯珠」。 五大行星到底聚到什麼程度才算「五星聯珠」呢?沒有明確界限。可以肯定的是,五星聚得越近,這種情況出現的頻率就越小。如果限定五星最大分離角度不超過23度,則每千年平均發生26次。 古人不知有太陽系,只知從大地看上去五顆星會聚在一起的視覺現象,所以稱之為「五星聚於某宿」。由於二十八宿的每一宿多數都小於23度,所以「五星聚於某宿」的機會比上面說的千年發生26次還要少。因其罕見、珍稀,所以每次發生時,人們都把它與人間的大事聯繫起來,聚於不同的星宿,也相當重要,表明有凶有吉。我們這一章把古代記載的若干的「五星聯珠」事件及其相關的故事講一講,它們恰恰都是反映中華民族在歷史轉折關頭的重大事件,所以可以說「五星聯珠」就可串起一串中國歷史。 據遠古的傳說,中國的干支曆法,是從黃帝即位的時間算起的,他即位的那一天,就是甲子年甲子月的甲子日,那天的子時也就是甲子時,而那一刻,正好「五星聯珠」天象出現。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已(可考的干支紀年起於漢朝),究竟黃帝即位時五星聚於何宿,更不可考。 又傳說,三代之首的堯帝登位時,是甲辰年,天空也出現了「五星聯珠」。瞧,五星聯珠既是中國干支紀年的開始,又總是聖人即位的時刻,就當然成了祥瑞之兆。 但司馬遷卻不這樣認為,他在《史記?天官書》里說:五星聚會的祥瑞,只是對有德者而言的,對無德者,五星聚會反而是災禍的預兆。 明代郎瑛編著的《七修類稿?天地類》中記載:「五星聚房,殷衰周昌,五星聚箕,諸弱齊強,五星聚井,楚敗漢興,五星聚尾,安史之亂,五星聚奎,大宋開世。」好,我們就以這幾件事為主要線索講一講。 1.五星聚箕,諸弱齊強 「五星聚房,殷衰周昌」,指的是武王伐紂那段歷史,前面姜尚、箕子故事中均已講到,不再重複。房宿的分野是豫州,正是商王朝的心臟地帶,紂王帝辛無德,所以身死國滅。據今人計算,公元前1059年5月28日,五星都會聚在度的範圍內,不過不在房宿,而是在鬼宿。 「五星聚箕,諸弱齊強」,則是指春秋時代「齊桓稱霸」這個重大歷史事件。春秋時代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此時周天子的勢力越來越衰弱,諸侯列國相對獨立,互相爭奪領土,外部的少數民族乘機入侵,這種情境下,華夏民族和文化如何延續、誰主沉浮?雖然有些諸侯國比較強大,但沒有誰能取代周王室統一中原,這時齊國首創「結盟稱霸」制,虛尊周天子,內平紛爭、外攘夷寇,保持了民族和文化延續與交接,為秦漢華夏統一做好了準備。 「結盟稱霸」制是從姜小白開始的。公元前685年,齊國第14位君主齊襄公姜諸兒被殺,襄公沒有後代,他的兩個弟弟姜小白和姜糾因避禍在國外流浪,一聽哥哥死了,留出君位沒人坐,立刻回國奔喪——名為奔喪,實際是爭奪王位。路上哥倆的車馬隊狹路相逢,姜糾手下有個叫管仲的謀士,他先發制人,扳弓搭箭向小白射去,不料一箭射偏了,僅射中了衣服鉤。小白怕再來第二箭,也配合默契,連忙大叫一聲,咬破自己的舌頭吐血倒在車上。管仲老遠一看,誤以為射中要害,放心地陪姜糾及其隨從悠悠趕赴京城臨淄(今山東臨淄),不料小白從另一條路快馬加鞭,先期到達,登臨王位。 姜小白是歷史上一位少有的雄才大略人物,史稱齊桓公。看到各國紛爭、外夷屢犯,他決心挽狂瀾於既倒。他手下有一賢臣鮑叔牙,向小白推薦,請躲在魯國的管仲來輔佐朝政,小白問:「我正想抓他回來,報我一箭之仇呢,你怎麼還向我推薦他?」鮑叔牙說道:「公子糾已死,過去的事就別提了,那時是各為其主,管仲射你正是他的精明之處呢。大王若只想治理齊國,那有我就足夠了,您若想圖霸中原,輔佐之人恐怕非他莫屬。」 既然是如此賢才,姜小白立刻把管仲引渡入境。兩人一談,小白就對管仲相見恨晚,管仲提出各種治國、稱霸方略,頭頭是道,結果會談延續了三天。會談一結束,小白立刻任命管仲為相國,把國政全部委任給他。 當時有幾個國家也想稱霸,但他們都是另豎旗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而且恃強凌弱、懼外欺內。管仲卻不這樣,他提出「尊王攘夷」的策略,拉起周天子這面大旗,會合諸侯一致對付蠻族。對齊國自己,管仲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改革也是多管齊下,幾年下來齊國國力大增,有了稱霸的資本。 雖然有過長勺之戰那樣的失敗,但姜小白鍥而不捨,文武並舉,在位43年,糾合諸侯26次,北討戎、狄,南征荊楚,終於被尊為霸主,也開創了春秋爭霸、捍衛華夏的先例。齊桓稱霸,管仲功不可沒,孔子曾稱讚管仲說:「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挽救了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現在大概都得披散頭髮,穿左襟衣服,成為蠻人統治下的百姓了。」 [返回目錄]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八、五星聯珠——串起一串中國歷史(2) 姜小白的知人善任不僅表現在管仲一個人身上,他任用寧戚的故事也非常耐人尋味。一天在路上,姜小白聽到有人唱著古怪的歌:「南山岸,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破又爛。從早放牛直到晚,長夜漫漫何時旦?」歌中有鬱悶不平之意。姜小白停車把他叫住,一聊之下發現此人是隱逸賢才,決定聘他為大夫,而且就在路上馬上封爵。左右的謀士說:「大王幹嗎這樣匆忙呀?回去再辦不行嗎?」姜小白說:「賢才難得,我等不及了。」左右的人又說:「前方不遠就是衛國了,寧戚說他在那裡生活過,我們到那兒去打聽打聽他的為人再定奪也不遲啊!」你猜姜小白說什麼?他說:「大凡有才之人多半不拘小節,你看他那個做派,能指望凡夫俗子們說他好話么?我看重的是他的才,所以一定要現在封!」 姜小白就是這樣,一旦看中的人,連背景都不去調查,如此坦蕩豁達,用人不疑,真是古今罕見。 北邊的山戎攻打燕國時,姜小白以盟主的身份親率大軍救助,不但趕走了山戎,還奪得山戎五百里土地。齊軍撤走時,燕公對姜小白說:「這五百里是您打下來的,就作為齊國的領地吧。」齊桓公說:「那怎麼行,這塊地和齊之間隔著燕,我怎麼能搞塊飛地呢?燕國剛剛傷了元氣,這五百里就留著你們滋養生息吧。」把燕公感激的不知道說什麼好,拉著姜小白的手相送,眼淚汪汪,依依不捨,不知不覺過了國界,已到了齊國的領地。按周代禮法,諸侯相送不出境,否則是嚴重違禮,於是姜小白說:「我又不是天子,怎能讓你送出境呢?不能對你無禮,這樣吧,就此劃界,那邊的齊地就算是燕國的了!」這麼一划又是五十里。春秋時期,各國之間寸土必爭,姜小白卻不,幫燕復國已經是功高蓋世了,卻還如此低姿態,可見其胸懷之坦蕩。不談實際效果如何,這種君臨天下的氣度就不同凡響。 所以齊桓稱霸期間,五星聚於箕。齊桓公姜小白於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究竟是何時五星聚於箕,已不可詳考,據作者推算,公元前661年1月,五星聚在斗、牛,相離小於23度。 這位君王胸懷坦蕩,用人不疑,難免也重用一些極善偽裝之人,尤其是管仲死後,姜小白晚年處境相當無奈,眾兒子爭奪王位,竟把老爹軟禁活活餓死。 姜小白創「結盟稱霸」制後,又有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和宋襄公四位交替稱霸。歷史上把他們稱為「春秋五霸」。實際在五霸之中只有齊桓公姜小白才是貨真價實的一代霸主。 2.五星聚井,楚敗漢興 「五星聚井,楚敗漢興」,是史書上第一次特別可靠的記載,《史記?天官書》載:「漢之興,五星聚於東井。」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也有(漢高祖)「元年冬十月,五星聚於東井,沛公至霸上」的記錄。 劉邦是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泗水郡沛縣人(今江蘇沛縣),是中國古代屈指可數的幾個出身平民的帝王之一。此人自年輕起就志向遠大,為人豁達大度,聰穎善變,各種品性俱全,可謂天生的領導者。他作過亭長,這是鄉村裡地位極低的小頭頭,無俸祿,國家只分給他一塊地,令其自種自收,其餘時間搞點公益事業,所以後人常稍帶揶揄地稱他為「劉亭長」。 有一次,沛縣縣令招待一位遠來的貴客呂公,全縣的大小官員都攜款前去赴宴陪客。手中一分錢沒有的劉邦也泰然入場,並在報到簿上寫:「亭長劉邦賀萬錢。」賀錢不滿一千的只能坐堂下,萬錢的可上主座,於是劉邦上了貴賓席,他並不為自己沒錢而自卑,照樣在席上談笑自若,氣度不凡。呂公一下子發現此人不得了,當天就決定把女兒許配給他。 一次,劉邦以亭長的身份押送苦工去驪山,為秦始皇修墳。路程剛走了一半,苦工就已逃跑了一大半。跑了這麼多人,劉邦知道自己把剩下的人送到地方,他也不會有好結果了,他不想愚忠愚孝,效力到底,就乾脆把沒跑的人也都解枷放掉,說:「你們走吧!我,也從此在他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從這兩件事可見劉邦的性格真是上善若水,後來他聚眾相應陳勝吳廣起義,自稱沛公,又投奔項梁,事業越干越大。他自己並沒有什麼謀略,但他能正確判斷謀士所提策略的可行與否,並且真假並用,軟硬兼施,所以靠手下蕭何、張良等人的輔佐,終於在眾多起義軍中率先攻進咸陽,推翻了秦王朝,建立漢朝。又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戰勝了項羽,再次統一了中國。 據現代計算,那次「五星聯珠」發生在漢高祖二年,即公元前205年5月18日,比劉邦自立為王時晚了半年。實際是五星聚於東井和鬼宿(圖),東井當然正應在秦地,所以當時人們都說滅秦是天意,木星(歲星)代表仁義,都說上天預兆著有仁義者要取天下了。據說劉邦因此進咸陽城後,約法三章,秋毫無犯,可見其野心之大,頭腦之冷靜,手腕之高超,陳勝吳廣、李自成、洪秀全等人簡直不能與之相比。 3.五星聚尾,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發生在唐朝最鼎盛時期的一次社會大###。 唐朝建國之後,接受以前的朝代胡人亂華的教訓,特彆強調邊境的保衛。但輪換駐守的長期服役制使兵源發生困難,於是改為招募制,招募的兵士在邊疆屯墾生產,長期駐守,統兵的將官稱為「節度使」,不但有兵權,還兼管地方財政和行政事務。這一招果然奏效,邊疆的重兵使外族再不敢來犯,比如到了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全國總兵數為57萬多人,竟有49萬駐守邊疆,像把大唐圍了一道銅牆鐵壁,所以根本沒有外患,國內一直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 [返回目錄] 書包網 www.bookbao.com 八、五星聯珠——串起一串中國歷史(3) 就在唐玄宗李隆基的時代,這樣的節度使已有10個。他們為保衛邊疆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因為天高皇帝遠,他們大權在握,如果不聽中央號令,皇帝也奈何不得,只好由他們去了,都認為只要沒有外患,自己家的事好解決。 李隆基在位長達四十多年,這麼長久的社會安定足夠使他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有安全感,到了晚年,想想早年的勵精圖治,現在也該回報回報自己了,於是他把自己的兒媳婦奪來作貴妃,又把政事交給兒媳婦的哥哥楊國忠,宮廷之事則有忠心耿耿的宦官高力士處理,這樣自己可以騰出時間來好好玩玩。 就在這時,天空出現了五星聯珠的天象,公元748年10月1日,金、木、水、火、土五星都聚於氐、房宿(並非尾宿),相離不超過23度。氐、房分野正屬中原一帶,所以有大臣上奏說:「只要皇帝勤勉為政,替天下著想,和氣自然會上通於天,那麼五星聯珠,兩曜合璧這類祥瑞預兆,簡直都是正常的了。」 李隆基沒聽出一語雙關,想自己夠勤勉的了,因此照舊玩樂不誤。 安祿山是平盧(今遼寧朝陽)、范陽(今北京)、河東(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鎮的節度使,此人身材肥胖,是胡人出身,與宰相楊國忠宿怨很深,但深得李隆基喜愛。他看到大唐國內兵力空虛,皇帝不走正道,很想奪過這個天下來自立為王,又怕不能成功,一直觀望。楊國忠則天天上皇帝那兒去告狀,說安祿山要造反。他也非常盼望安祿山造反,好證明自己告狀告得正確。 最後,終於在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及其部下史思明在范陽起兵,率15萬大軍向西、南橫掃,旗號是###楊國忠,清除皇帝身邊的奸臣。內地的兵數量又少,又從不操練,哪是安祿山部隊的對手,安祿山一口氣打進洛陽,在洛陽自立為大燕皇帝。 安祿山這人地位是封疆大吏,心態卻只是張獻忠類的投機草寇,連王莽都遠遠不如,他只會帶兵殺人,過皇帝癮。靠著兵強馬壯,不久他的先頭部隊打敗了駐防潼關的唐將哥舒翰,直逼長安。看到長安難保,李隆基帶著兒媳婦楊玉環、朝廷官員以及衛戍部隊向成都方向轉移。剛走不遠,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憤怒的兵士不再前進,他們認為,這場災難,全是楊國忠與安祿山兩人爭鬥引發的,必須殺掉禍首之一楊國忠,他們才肯護衛皇帝上路。李隆基無奈,只好同意。但楊玉環是楊國忠的妹妹,她雖無直接責任,但楊國忠卻是因她才位極人臣的,所以她也是這場禍亂的源頭之一,也必須以死謝天下,否則六軍不發。李隆基掩面大哭,眼看著自己心愛的兒媳婦被拉出去縊死。 這場災禍,使李隆基連皇帝也沒資格當了,他的兒子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繼位,他成了只掛虛職的「太上皇」。 為早日平定戰亂,許多節度使的部隊都被調來###叛軍,甚至還有西域的回紇、于闐等驍勇的武裝,終於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其中回紇出力尤大,收復這兩座京城主要是靠他們的力量。當然朝廷也不能白用人家,條件是:趕走叛軍、進入城中後,回紇人可以在城中大搶三天,財寶、婦女,只要別住下不走,搶什麼都行。百姓還得再經歷一場合法的浩劫。可想而知,回紇人撤走之後,接收大員們還得再來一場地毯式的搜刮,這真是「匪來如梳,兵來如篦,官來如剃」了。 由於安祿山、史思明及其兒子們前仆後繼地互相謀殺,官軍的大力平叛以及人民的武裝聲援。到762年,歷時7年多的安史之亂終告平定。 史書記載這次五星聯珠是在尾宿,尾的分野是幽州,正是安祿山的老巢,真是司馬遷說的「有德受慶,無德受殃」了。748年那次五星聯珠是在氐、房宿,據計算,750年12月在尾宿也有聯珠,但五星離得太遠,散在尾、箕、斗諸宿。看來古人解釋這類事時常有附會。 戰亂雖然平息,安、史部將勢力並沒有完全消滅,各節度使的權力更是無限膨脹。從此中央政府不能任免他們的官吏、不能徵收賦稅,更不能調動軍隊;節度使的職位不是父子相襲,就是部將繼承;而且節度使間還互相攻伐,頗像春秋時代的諸侯國。這就是所謂唐代的「藩鎮割據」。過分防止外患的結果,導致處處內亂,最後唐朝終因內亂而滅。 隨著疆域的開發,使過去屬於偏遠地帶的幽燕,在中國的區位優勢越來越突出,「安史之亂」得以爆發,也說明了這一點,所以,以後每當王朝的版圖足夠大時,總是以幽燕地區為政治中心。 4.五星聚奎,大宋開世 我們再看看「五星聚奎,大宋開世」的故事。 唐滅以後,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時期,梁、唐、晉、漢、周在50多年內相繼立國,它們前後交接的模式差不多,都是軍權不在皇帝手中,皇帝年幼或者懦弱,於是掌軍權者兵變奪得政權。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小皇帝只有7歲。這時,同樣的一幕又要上演,主角是軍權在握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趙匡胤出生在一個軍人世家,老爹是曾服務於唐、晉、漢、周四代的軍事將領。後周時趙匡胤嶄露頭角,曾幫助周世宗擊敗北漢,###南唐,屢建戰功,後來成為禁衛軍統領。 次年正月初一,家家正忙著過春節,突然北面傳來了遼人入侵的情報,軍情緊急,小孩皇帝懵懂無知,宰相范質作主,令趙匡胤率軍北上抗敵。初三這天,部隊出發了,晚上趕到了離首都開封東北四十里處的「陳橋驛」駐紮了下來。 [返回目錄] bookbao.com 書包網最好的txt下載網 八、五星聯珠——串起一串中國歷史(4) 天剛蒙蒙亮,趙匡胤正在帥帳里不安地走動,等待那光輝時刻的到來,忽聽外面一陣嘈雜的聲音,還聽到有人高喊:「請主帥出帳!」 趙匡胤趕忙走出,見謀士趙普、自己的兄弟趙光義帶領一大隊將官和士兵,聚集在他的營帳前。 「你們……你們要幹什麼?」趙匡胤鎮定了一下情緒,厲聲地問,似乎還有點兒睡眼惺忪。 趙普上前打拱道:「回稟主帥,在下昨天夜觀天文,發現金、木、水、火、土五星聚於奎宿,這是百年罕見的天象,昔日武王伐紂,五星聚於房,高祖立漢,五星聚於東井,如今宇內紛紛,天下不安,正是無德讓有德之時。我們全體將士,願聽主帥號令,擁戴主帥為天子。」 「放肆!」 趙匡胤喝道,「本官受先帝重恩,輔佐幼主,豈能擁兵自立,辜負先帝之託?」 「兄長此言差矣,」 趙光義說道,「豈不聞孟子云『社稷為重,君為輕』,如今五代交替不已,豪強割據一方,百姓不能安居,皇上諳幼,大周氣數已盡,若再讓無德者得天下,我們豈能忍看天下乖戾、蒼生倒懸?……來人!」 趙光義向後一揮手,他身邊的兩個將官立刻拿出一件袍子——皇帝穿的黃袍,那兩個將官走到趙匡胤的身後,每人拉著黃袍的一邊,要披在趙匡胤身上,趙匡胤象徵性地躲閃了一下,忽然喝一聲:「且慢!」 「聽我說,」趙匡胤的聲音很平靜,「我明白大家的一番心意。只是,如果要我披上黃袍,各位必須接受我的條件。」 「什麼條件?主帥請說。」趙普和趙光義異口同聲地問。 趙匡胤說:「第一條,誰也不許傷害皇上、太后和朝中大臣;第二,進入京城時,紀律嚴明,誰也不能騷擾百姓。違抗命令的,斬!如果大家都聽令,事成之後,自然重重有賞。」 趙普轉過頭來問將官和兵士們:「各位願意聽從陛下的命令嗎?」 「願意!」聲音如雷。 趙光義向那兩位拿著黃袍的將官使一下眼色,他們立刻把黃袍輕輕披在趙匡胤的身上。 「皇帝萬歲!」大家一起喊了起來。遼人入侵的事也沒了。趙匡胤擁兵回師開封,輕鬆地就讓後周的小孩皇帝讓出了座位。趙匡胤即位,建國號宋,史稱「北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 它有名,是因為宋沒有像前五代那樣繼續上演若干年後讓人擁兵取而代之的劇目。趙匡胤是怎麼避免這一點的呢?天下平定之後,有一天,他把那幾個手握重兵的禁軍大將招來喝酒,喝過三巡,趙匡胤忽然感嘆道:「當皇帝也真不容易呀!有一件事愁得我夜夜睡不著覺。」 將軍石守信說:「陛下,如今四海平定,天下太平,您還有什麼事這麼愁哇?」 「你想,」 趙匡胤說,「如果陳橋驛之事再次發生,那該怎麼辦?」 「不可能,」另一位將軍王審琦說:「陛下,我們個個忠心耿耿,絕無二心。」 趙匡胤嚴肅地說:「這我相信,可是如果你們的手下人貪圖富貴,硬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拒絕得了嗎?」 幾個將軍看著皇帝的臉色,這才猛醒,頓時渾身冰涼,覺得周圍殺機四伏。石守信等離席跪下,齊聲說:「請……請陛下給我們指一條生路。」 這時趙匡胤的臉色和藹得多了:「人生在世,所圖無非富貴二字,我給你們每人一大筆錢,你們去買房置地,退休養老,享受天倫之樂,我們互不猜疑,不也很好嗎?」 過幾天,趙匡胤就剝奪了這些人的兵權,讓他們退休養老去了。 這是個很聰明的做法,趙匡胤自掌兵權,避免了宋王朝像前面幾個小朝廷那樣短命,真是「紛紛五代離亂間,一旦雲開復見天」。俗言道「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但趙匡胤沒用殺戮功臣的辦法來捍衛自己的權力,而是採用溫和的辦法,為後世開了一個好頭,史稱「杯酒釋兵權」。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趙匡胤的政策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他自掌兵權,國內絕無節度使造反之內亂,但兵力積弱,指揮不靈,因此外患不斷。最終的結局是:唐因內亂而滅,宋因外患而亡。 據現代方法推算,陳橋兵變那天——甚至前後許多年,都沒有出現「五星聚奎」的天象,可見這天象是當事人根據形勢需要編造的。 在元朝還有一次適時的五星聯珠。《元史》中記載:「推上元庚午歲天正十一月壬戌朔,子正冬至,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同會虛宿六度,以應太祖受命之符。」元帝國剛剛統一了中國,這次五星聯珠幫了忽必烈的不少忙,很多漢族人看這個天象以後,便認為元朝得了天命,安安心心做順民了。 5.五星聚張,天京悲劇 清朝還有一次很值得一提的五星聯珠。這個故事與曾國藩圍剿太平軍有關。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造反起事,自稱建立「太平天國」,開始向北進軍,清軍疲弱無力,一觸即潰,讓洪秀全一直打到長江邊。 曾國藩字滌生,綽號曾剃頭。湖南湘鄉人。其人多謀善斷,善於審時度勢,謹慎圓滑又敢於冒險。1852年,他正在家鄉為母親守孝時,見太平軍北上橫掃湖南湘江流域,正規軍不堪阻擋,決定招募鄉勇組建新軍。於是,他在家鄉編練成一支軍隊,稱湘軍。將領都是曾國藩的同鄉或親友。士兵均由軍官自己招募,士兵只服從自己的軍官,上下層層隸屬,而全軍將領只服從曾國藩一人。這讓人想起唐朝的「節度使」和二十世紀的軍閥。 [返回目錄] 八、五星聯珠——串起一串中國歷史(5) 率領自己的「湘軍」,他開始了剿滅太平軍的投機活動。其人有極頑強、執著的性格,戰役失敗,他就回頭集結自己的部隊,重新組建、操練。打勝了,朝廷怕他功高鎮主,去掉了他的實職,他就韜光養晦,靜待時機。吃敗仗時曾三次要投水自殺,都被人救起。他給皇帝上奏時說自己「屢戰屢敗」,一個幕僚建議改為「屢敗屢戰」,他大為欣賞,說:「這才道出了真實的我」。 後來,清軍主力幾乎被太平軍徹底打垮。朝廷只好全權委託曾國藩的「湘軍」來對付太平軍,授給他兵部尚書、兩江(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總督。這時太平軍的內部首領開始倒行逆施,對內互相殘殺,對外蹂躪百姓,因此力量一天比一天削弱,終於曾國藩的「湘軍」佔了優勢。 1865年農曆八月初一,欽天監上奏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說日、月及水、火、土、木四星在張宿,金星在軫宿,都聚在30度之內,這是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天象。載淳聽了這個消息,不由得一陣心焦,因為曾剃頭正與太平軍打得如火如荼,難分勝負,也不知這五星聯珠是福是禍,是應在大清國、「太平天國」,還是曾剃頭的頭上。 爭當他坐立不安時,快馬送來捷報,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在八月初一攻克了太平天國的重鎮安慶。載淳大為高興,原來五星聯珠預兆了大清的中興。又過了幾個月,太平軍的老巢天京(今南京)也攻克了。 實際上,曾國藩、曾國荃早就做好了圍攻的準備,七月份湘軍就可以攻克安慶。但曾國藩得知欽天監算出八月初一有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天象,就悄悄等待這一天再總攻。這樣,下有勇敢的湘軍戰士,上有五星聚合的天象照耀,曾家的事業豈不是天命所系! 由此可見,掌握了行星運行規律之後,五星聯珠天象的神秘性就大大降低了。最近的一次五星聯珠發生於2002年5月,下次將在2040年9月出現。 [返回目錄]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九、天河、牛郎織女故事系列(1) 銀河是星空背景上的一條白茫茫的光帶。它雖然不是星座,但它與星座的位置保持不變,說明它也是天穹上的一種天體或天體現象,現在我們知道,它是由無數恆星組成的,因為這些恆星太遠、太小、太密,所以肉眼看起來就成了一條銀白色的一片。古人不知道它是什麼,就把它想像為天上的一條河,稱天河或銀河,也稱天漢、銀漢。 我們太陽所在的星系叫銀河系,它是由上千億顆恆星組成一個扁扁的鐵餅狀的東西。太陽在盤裡稍靠邊的一側,這樣我們只能從裡邊看銀河系,結果看到的就是環繞天空一圈的銀河。 銀河有的地方寬,有的地方窄。夏天傍晚我們看到的銀河又寬又亮,因為這裡接近銀河系中心方向的一段,箕、斗宿(人馬座)就正指向銀河系中心;冬天看到的銀河較窄較暗,因為這一段是銀河系邊緣方向。有的段銀河還分出支流,這是巨大的塵埃雲把後面的星光遮住的結果。民間有「天河分岔,單褲單褂;天河掉角,棉褲棉襖」的說法(「掉角」指橫向西北方向),指不同的季節晚上看到的銀河方向、形態的不同。 關於銀河,最著名的是牛郎織女的傳說,這一章我們就講一講與銀河、牛郎織女有關的幾個故事。 1.牛郎織女 初秋的傍晚,在頭頂附近,可以看到一顆很亮的白色星星,這就是織女星,它在銀河的西岸;從織女星朝東南跨過銀河,可以見到三顆星,大致均勻地排在一條線上,中間的一顆也很亮,它就是牛郎星,又叫牽牛星,它在銀河東岸,兩顆星隔河相望。 牛郎織女的故事是這樣的: 織女是天帝和王母娘娘的外孫女,她是眾姐妹中最漂亮的一個,每天都和姐妹們在機房裡織天衣。織女也是手最靈巧的一個,她織的天衣又多又漂亮,深得天帝和王母娘娘的喜愛。 人間有個窮孩子叫牛郎,因為父母雙亡,只好跟著哥嫂過日子。哥嫂把他看成是負擔,很不喜歡他,白天讓他放牛,晚上就睡在牛圈裡。牛郎再長大一點的時候,哥嫂認為他應該自立了,就分給他一頭老牛,讓他自立門戶去。 善良的牛郎不願離開哥嫂,怕自己無以謀生,但既然被趕了出來,他只好牽著老牛尋找落腳點。終於來到一處山腳下,見這裡有荒地可以開墾,就搭個小茅棚住下,開始開荒。他還是日夜跟老牛生活在一起,相依為命。一天,老牛忽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明天有仙女到山後的池塘里來洗澡,你可把其中的一個留住作你的媳婦。」 第二天,牛郎半信半疑地來到山後的池塘邊,等了一會兒,果然發現七個仙女飄飄悠悠從天上朝這裡飛來。他急忙躲進樹叢里。仙女們在岸邊脫了衣服,跳入池塘洗起澡來。 這時,牛郎想,怎樣才能留住一個呢?他便悄悄地從樹叢里跑出來,看岸邊放著仙女們的衣服,其中一件白色的羅裳織得最精細,想它的主人手一定最巧,就把它帶走藏了起來。仙女們洗完澡,一個個婷婷上岸,穿上衣服,升天飛走了。只有織女找不到自己的衣服,急得在池邊直哭。 牛郎托著白羅裳來到織女身邊,抱歉地說:「衣裳在這裡,請穿上吧!」然後牛郎向織女訴說了自己不幸的身世,請求織女做他的妻子。織女同情牛郎的遭遇,見他樸實憨厚的樣子,便含羞地答應了。 牛郎織女結為夫妻。從此,他們男耕女織,日子過得很美滿、富足。不久,他們生下了一雙兒女,小屋裡更增添了許多歡樂。 大概還是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吧,過了幾天,天帝和王母娘娘知道了這件事,非常氣惱,立即派天神去捉回織女問罪。天神來到牛郎家,硬是把織女帶回了天上。 這時,老牛對牛郎說:「我快要死了。我死後,你剝下我的皮,踩著它,就可以追上織女。」說完老牛就死了,牛郎哭著剝下牛皮。然後用籮筐挑著兒女,踩著牛皮飛上天去。織女見丈夫追來,掙脫天神,向牛郎和兒女迎 去。王母娘娘見了,更是生氣,拔下玉簪子在空中一划,牛郎織女之間立刻出現一條天河。 波濤洶湧的天河把他們二人隔開,既無橋也無船,兩人只好站在兩岸遙遙相望,誰也不離去。王母娘娘也覺得自己做得有些過分了,就允許他們每年在七月初七相會一次。 據說,每年七月初七夜,會飛來無數的喜鵲,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一家人在這一夜晚可以團聚。 我們再看看牛郎星和織女星,織女星的前邊有四顆小星,組成一個小平行四邊形,據說這就是織女織布的梭子;牛郎星前後的兩顆小星,就是他們的兩個孩子。牛郎星除了叫牽牛星外,還有許多名,如民間叫它扁擔星、石頭星,正式中國星名叫河鼓二,是一面軍鼓。 每年的七月初,這兩顆星晚上恰在我們的頭頂前,所以故事安排他們在這時相會。初七那天正是上弦月,淡淡的月光正好遮蓋了銀河的光輝,善良的人們便以為鵲橋搭好,牛郎織女可以相會了。杜甫有一首《牽牛織女》詩寫道:「牽牛出河西,織女出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他認為兩星相隔那麼遠,一夜之間就要相會,簡直太難了,誰也沒有見過。不過詩人把兩星的方位弄反了。 織女、牽牛星名出現的比故事出現還要早得多,在春秋成書的《詩經》中就有了。前面引過的《小雅?大東》中有這樣的句子: [返回目錄] bookbao.com 書包網最好的txt下載網 九、天河、牛郎織女故事系列(2) 維天有漢,鑒亦有光。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意思是說:天上的銀河像鏡子一樣,簡直可以照出光來,這顆星號稱織女,一天干七個時辰的活,也織不成一匹錦緞,那顆星叫做牽牛,卻拉不了車。從這幾句牢騷話中根本看不到牛郎織女故事的影子,直到南北朝時期,梁殷雲的《小說》里才第一次記載了簡單的牛郎織女故事。 但漢代可能已有故事在民間流傳,因為那時的《古詩十九首》里已經有點故事的影子了: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古代典籍、尤其是詩文中 「牛女」並稱,經常指牛郎織女星,如「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偶爾也有時指牛宿、女宿的,那就需要我們根據全文去辨別了。 2.七夕乞巧節的故事 和七月初七相連,還有個七夕乞巧節的故事。由於牛郎織女故事的深入人心,織女就被當成天神中巧婦的代表,婦女們希望通過祭拜織女星,使自己手巧。若選一個節日,最合適的日子當然是七月初七了,所以在牛郎織女故事形成後不久,七月初七就成了「乞巧節」,到唐代已經流傳到各地,盛極一時。 最早的乞巧方法是在七月初七這天晚上,姑娘媳婦們都把瓜果擺在院子里,第二天早起,如果發現有蜘蛛在上面結了網,說明乞巧成功。據《開元遺事》記載,前一章提到的皇帝李隆基,在七夕晚上就與兒媳婦楊玉環在華清宮共進晚餐,然後把瓜果列於庭院,望著頭頂上的牛郎織女,先感嘆牛郎織女不自由,一年才聚會一次,而得意自己的瀟洒,可以天天與心愛的人在一起;後指星發誓,願來世再作夫妻。接著就乞巧,讓人拿來蜘蛛,放在小盒裡,擱在瓜果邊,等天亮再來看,網織得越密,說明乞來的巧越多。李隆基發誓來世再作夫妻,是不是他已有了什麼預感?李商隱有詩句:「此時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正表現了李隆基在這個七夕和後來在馬嵬驛兩種境況的對比。 乞巧的花樣還有很多呢!有地方的人們認為織女是七仙女中最小的一個,故稱之為「七姐神」。七夕晚上年輕女子們穿上最漂亮的衣裳,聚在一起對著織女星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這叫「拜七姐神」。她們還要用稻草扎一個草人,穿上花衣,取名「巧姑」,用瓜果供上,每個姑娘媳婦都從家裡端來一碗清水,把豆苗、青蔥剪碎放入水中,據說通過這樣看月亮在水中的投影,就知道主人的巧拙。 有的地方則用臉盆接七夕夜的露水,說這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當然最多的還是比賽穿針,女人們在初七朦朧的月光下,都用綵線摸著穿針,穿得過的,就是得巧了,特別受大家尊重。不過有個文人說得好:「織女盼與牛郎相會盼一年了,好不容易在七夕見面,短短的幾個時辰正忙,那有閑功夫到人間送巧。」 3.蜀人浮槎探銀河 前面鬥牛寶劍的故事裡我們提到了張華和他的《博物志》。這本書就講到一則蜀人上天訪問牛郎的故事。 古人認為,天上的銀河,一頭通著黃河,一頭通著大海。住在海邊的一些人經常注意到:年年八月,有一些大筏子(浮槎)在遠海駛過,而且還特別守時。蜀地有一個人想,這些大筏子到底是上哪兒的,我何不也探險一回?於是這人也做了一個大筏子,在筏子上蓋了個小屋以供遮風避雨,帶上足夠的糧食,就乘著這個筏子浮海而去。 走了十多天,他知道自己還在海上,因為可以看見日月星辰的出沒,能分辯白天黑夜,後來周圍就變得一片渾渾茫茫,看不出晝夜來了。又漂浮了十多天,忽然發現了新大陸:前邊是一處地面,遙望有一座城池,房屋整齊壯觀。 他想:這是人間還是仙境?我何不走近看個明白。走近後他發現,他航行的河流恰在城市中穿過,岸右是一座豪華宮殿,從窗口望去,許多女人在用織布機織布;再瞧岸左,有一名男子,手牽一頭牛,正在河邊給牛飲水。乘筏人上前正要搭話,牽牛人先驚訝地詢問這個遠方來客了:「你為什麼上這兒來?」 乘筏人簡略地解釋了自己尋險探奇的志向和經歷,問:「這是什麼地方呀?」 牽牛人避而不答,只說:「你回去後,問問你們蜀地的嚴君平,就知道了。」 乘筏人覺得這個地方有點詭秘和蹊蹺,便不敢上岸,也不再逗留。乘筏子踏上歸程,正好在次年八月,回到出發的海邊。為解開這個謎,他回到蜀地,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嚴君平,把這件事的經過說給他。嚴君平說:「我這兒有記錄: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犯牽牛。」 乘筏子一對日子,發現正是他和牽牛人說話的那一天。原來他到達的是天河,見到的是天庭、牛郎和織女,他自己那一刻也變成了「客星」。 現代有人把這個故事解釋成古代外星旅行的記錄:筏子(浮槎)即UFO,古宇航員從地球出發後,十多天間仍在太陽系中,所以可辨晝夜,飛出太陽系後就不分晝夜,渾茫一片了。它飛到牽牛星後,被地面上的學者嚴君平觀測到,所以說「有客星犯牽牛」。這有點現代神話的味道了。 [返回目錄] 九、天河、牛郎織女故事系列(3) 4.張騫與支機石 在這個故事之後,又出現了一個張騫乘筏子到銀河的故事。 張騫是漢代的探險家,曾多次出使西域。據說他奉使去往西域的大夏時,也做了一個大筏子,沿黃河上溯,希望找到黃河的源頭,走了幾個月,不但沒找到黃河源,反而發現黃河越來越寬,越來越清澈,後來也到達了一處城郭,樓台錯落,街道規整,河水從城中流過。 他好奇地划了進去,見河岸有一男子牽一頭牛,牛正把頭探入河中飲水;對岸有一位婦女在洗衣服。張騫把筏子劃近那婦女,問:「大嫂,請問這是什麼地方?」這回這個婦女沒有賣關子,爽快地答道:「這是天河呀!你是從人間來的嗎?」 張騫回答:「是呀,走了好幾個月,真不容易。」他見那婦女身邊有一塊石頭,那形狀和顏色都是人間沒有見過的,就問:「這是什麼石頭?」那婦女說:「這叫支機石,你喜歡,就送你好了。」 張騫接過石頭一看,原來是織布機上壓布匹的石條,驚喜地說:「噢,我知道了,你是織女!」 那婦女點點頭。 張騫在城中遊歷了一圈之後,就尋原路,沿黃河水順流而下,返回中國。為了想搞清究竟,他也來到蜀地,想找嚴君平問問,但沒有找到,把支機石也留在了成都。唐代成都有個天寧觀,支機石就一直在觀里陳列,據說它「高與人齊,略帶青紫」(也許是一塊隕石),前面講文昌帝君時,曾提到過。現在成都還有「支機石街」。 看來,《博物志》里的乘筏人與這個張騫,一個是東渡大海探險,一個是西溯黃河尋奇,結果都到達了銀河,頗有東西兩面環球航行的味道。 關於後一個故事,有不少人在詩中提到。如唐代劉禹錫的《浪淘沙》寫道: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宋之問的《明河篇》說得更明白:「……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明河」即銀河,「成都賣卜人」指嚴君平。 李商隱《海客》寫得最有趣:「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罷織一相聞,只應不憚牽牛妒,聊用支機石贈君。」「紫氛」指天界,「星娥」是織女,她竟不怕牛郎嫉妒,與張騫聊了半天,還把支機石贈給人家了。 也有人這樣寫:「如何不覓天孫錦,止帶支機片石還。」意思是說,既然你見到天孫織女了,為什麼不帶點天上的織錦回來,只帶回一片破石頭呢?此人的見解有點西方探險家的味道。 [返回目錄] 十、人物(1) 天上用人物來命名的星座是很多的,像前邊講過的王良、造父、魁星、箕宿等都是。本章我們再講幾個基本不在三垣二十八宿中,前面沒有提到的幾個故事。 1.黃帝軒轅氏 在南方朱雀的「星宿」上方,太微垣的西邊,有一個著名的星座——軒轅星座。其中的一顆亮星軒轅十四非常有名,是黃道四大亮星之一(另外三顆為角宿一、畢宿五、心宿二),附近還是獅子座流星雨的輻射點。春天的晚上,它大約在我們的頭頂偏南方向。 這個星座是用上古傳說中的人物「軒轅氏」命名的。軒轅氏即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黃帝。黃帝可能真有其人,是父系氏族社會中原地區的一位部落聯盟酋長。他通過戰爭,使中原各部落實現了聯合。在故事流傳過程中,人們在他身上集中了各種美德,把各種發明創造也都歸在他身上,把他尊奉為帶領中華民族從野蠻走向文明的人文始祖。 在遠古時,渭河一帶有個「有熊國」,國君公孫氏的夫人有一天去踏青,在郊野的一個叫「軒轅之丘」的地方休息時,矇矓中昏昏欲睡,忽然感覺有大電光繞著北斗星,這片電光奔她而來,徐徐下降,照耀得山丘一片光輝。這次經歷,使國君夫人因感而懷孕。這一孕就懷了24個月,最後生下一個嬰兒,這嬰兒落地就能走路,幾十天後就會說話了,這孩子長大後,既敦厚沉穩,又聰慧敏捷,且龍顏隆準,一副君臨天下之貌。因為事起於「軒轅之丘」,所以父親就給他取名「軒轅」,又因為他這麼有天賦,就一直把他當作重點培養,還請了一位叫「大項」的賢人輔導他。15歲時,軒轅氏繼承父親的位子,成了有熊國的國君,所以後人又稱他為「有熊氏」。還有人說他因為生活於渭河流域的姬水(岐水)之畔,所以又姓「姬」。 當時炎帝神農氏是聯盟酋長,但年老力衰,已無號召力,有個叫蚩尤的小酋長橫行霸道,導致戰亂不已,後來軒轅氏領兵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終於打敗蚩尤,被尊為部落聯盟酋長。因為他出身於黃河流域,尊奉五行之一的黃土,所以從此被稱為黃帝。 這時炎帝神農氏發現自己已經靠邊站,忽然大為不滿,遂起兵反抗軒轅氏,經過炎、黃火併,最後還是黃帝勝利。但炎、黃二帝的部落合二而一,互相通婚,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軒轅氏在位時間很長,據說他發明了文字、音樂、車船、房屋、衣服、指南車等,使我們的祖先一下子由野蠻邁入早期文明,隨後迎來堯、舜、禹、湯的時代。他的繼承人仍稱軒轅黃帝,遷徙到了陝北黃陵、河南新鄭等地。 正因為黃帝軒轅氏在民族歷史上的顯赫地位,天學家把天上一個16顆星的大星座命名為「軒轅」。 2.康熙指認老人星 老人星是全天第二亮星,現代名為船底座α星。古人對它非常重視,遺憾的是,它的位置太偏南,在我國北部看不到,只有長江流域及以南的地方,才能在短暫的時段里在低低的南天看到它。正因為這樣,人們也叫它「南極老人星」、「南極仙翁」,當然實際它離南極還很遠。南方的朋友,每年在農曆二月的晚上,找到位於正南方的天狼星之後,再向下找,在地平線上方就可以找到它。李白有詩句:「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是指在南嶽衡山上,就可以看見老人星了。 與天狼星的狼狽境遇相反,老人星在中國古人眼裡永遠是一顆吉星。星占家認為,老人星的出現是天下太平的徵兆,見到了這顆星,將國泰民安,所以詩人有「海內逢康日,天邊見壽星」的句子。壽星即老人星,因主長壽,故又叫壽星,在民間他的形象都是肉頭高腦門,拄著彎頭長拐杖,手中捧著一個大壽桃。《西遊記》中的壽星,就被豬八戒形象地呼作「肉頭老兒」。 「天南星」是一種藥材,它的名字也來自老人星,因為老人星最早也叫「天南星」。據說這類植物的塊莖圓白可愛,看起來就像壽星老的肉頭,所以就被叫做「天南星」了。 下面我講一個康熙觀測老人星的故事。 康熙即清聖祖玄燁大帝,此人愛好廣泛,對自然科學也有濃厚的興趣。在登基的第28年(公元1689年),康熙南巡時,曾到南京雞籠山(雞鳴山)登觀星台,專門尋找老人星。 雞籠山東對紫金山,北臨玄武湖,山明水秀,很多在南京建都的朝廷都選在這裡建觀象台,當時尚有明欽天監觀星台舊址。 這天晚上,恰是晴空萬里,滿天星斗。康熙帶著大臣登上雞籠山觀星台。 望著滿天繁星,康熙問大臣們:「你們誰懂天文呀?」 大臣們都知道皇帝懂天文,誰也不敢在這時表現,就都推說不會。康熙看學士李光地站在不遠處,就把他喊了過來:「李光地,你不是精通天文歷算嗎?朕來考考你。」 李光地惴惴地過來:「回聖上,臣哪敢言精通?只不過照書本上的曆法抄襲幾句而已,至於星象全不認得。」 「全不認得?」康熙微笑著指一下正南方高掛的參宿三星,「這是什麼星?」 李光地回答:「是參宿三星。」 康熙不滿地說:「你剛說完星象全不認得,如何又認得參宿三星?」 李光地乖乖地說:「回聖上,三星人人都認識。至於別的星,臣實在不認得。」 [返回目錄] bookbao.com 書包網最好的txt下載網 十、人物(2) 康熙又問:「哪顆是老人星,你知道嗎?」 李光地當然不知道,康熙指著南天很低的一顆閃爍著的、微微發黃的星星說:「看到了嗎,那就是老人星。」 然後又打開金紙做的星圖,指給大家老人星在星圖上的位置。 李光地不敢不言,只好搜腸刮肚地找好話:「據書本上說,老人星見,天下太平。」 沒想到這馬屁還是拍到了馬腿上,康熙說:「都是胡說,老人星和天下太平有什麼相干?老人星在南天,北京自然看不見,難道說北京永遠不太平?若再到你們閩廣一帶,連南極星也看得見,老人星哪一日不在天上?就永遠太平了?」 李光地啞口無言,再不敢答話。康熙回北京後,就把他降了兩級。 從這番對話看,康熙儼然精通天象,信手拈來,群臣個個自嘆弗如。其實康熙也是現學現賣,原來這年二月他到南京後,先派人問傳教士:老人星在江寧(南京)可見否,出地平幾度?得到肯定答覆後,他讓手下的人計算好並事先觀看,驗准老人星出地平度數,然後報給他。康熙熟記於心後,這才在一班大臣的前護後擁下登上觀星台,順手捋過個李光地,把他捉弄了一番。 康熙確實頭腦聰穎、對大自然非常好奇(也可以說是「熱愛科學」),但他根本不知道科學對社會的巨大價值,只把它當成棋琴書畫那類技藝,作為炫耀自己高人一頭的手段。所以才有了這場預謀式的、捉弄人的觀星台對話。 據說他捉弄完了別人,站立在觀星台上,仰視朱雀座,俯瞰玄武湖,心曠神怡,欣然命筆揮毫,寫下「曠觀」二字。雞籠山從此也被改名為「北極閣」,「曠觀」二字如今就刻在北極閣山體上,在城裡鼓樓市區都可看到。 3.傅說星的故事 在東方蒼龍七宿的箕、尾之間,有一顆普通的星星,名「傅說(yuè)」。傅說是一位真名真姓的歷史人物,接下來我們看看他的故事。 在商王朝中後期,第23任天子武丁即位。武丁年幼時,曾隱瞞身份在民間廣泛遊歷,不僅學會了各種勞作,而且深切了解民間情況。當時商朝中衰,他日夜都在思考著如何重振天朝聲威這件事。 據說他即位後三年不怎麼理政,所有的朝廷軍政事務,都由大臣操辦。但他一直都在觀察,希望發現一位賢臣,能夠輔佐他的改革。 這一天,他睡覺時作了一個夢,夢見上天賜予他一位賢人,這個人稱自己姓傅名說。武丁醒來後,對此人相貌、名字仍然記得真真切切。他想:「傅,就是輔佐的意思,說呢,就是喜悅、取悅。看來老天賜我此人,當是輔佐我,而使萬眾喜悅的人哪!我要有一位治理天下的好幫手了!」 天亮以後,武丁就上朝召集群臣,一個個地細看,看誰長得像夢中所見的傅說,但沒有一個像的。他就招來畫工,詳述夢中之人的模樣,讓畫工把他畫出來,命令大家按照這畫影圖形在全國尋找。 臣子們終於在傅岩這個地方(今山西平陸,後來晉獻公假途伐虢的要道)找到了一個人,長得與畫影圖形上的毫無二致,而且也叫傅說。此人是個奴隸,正在與眾苦力一起築牆。那時築牆是先用兩塊木板固定,規出牆體範圍,然後在其中填以半乾的黃土、稻草,夯實,去掉木板即是結實的土牆,稱「版築」,今日叫「干打壘」。這是個非常累的活,人稱「版築垛牆,活見閻王」。 武丁聽到這個消息,立刻派人去傅岩把他請來。武丁一見到他,馬上高興地說:「正是這個人!」兩人一見如故,談得非常投機。傅說見識不凡,談天說地,證古論今,先勸武丁虛心納諫,再陳述治國方略,其中「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成為傳頌至今的名言。真沒想到奴隸中也會藏有如此大賢,武丁立刻與之同載而歸,回去後就把他任命為宰相,主持朝政。 傅說大權再握,立即實行「治亂罰惡、畏天保民、選賢取士、輔治開化」等一系列政策,緩解了社會矛盾,使國家出現政治開明,國泰民安的局面。商代達到又一個極盛時期,史稱「武丁中興」。武丁和傅說,也成了古代明君賢相的代表,被後人尊為聖人。 就這樣,傅說的大名升上了天空,跨在箕宿、斗宿之間,與燦燦的群星為伍。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傅說「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在箕斗之間),騎箕尾,而比於列星」。 傅說早年的艱苦經歷,也被孟子當作「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的範例。平陸縣從此別名為「聖人澗」,建有傅說廟、傅說墓,有一處高崖土層里有夯土的痕迹,還裸露出層層黑色的麥草,就是傅說當年版築的遺址。 4.詼諧幽默東方朔 西漢時期的東方朔,傳說中也是天上的一顆星,但不是恆星,是行星——歲星,他的故事是這樣的。 東方朔,字曼倩,是個以詼諧幽默著稱的人,漢武帝劉徹即位後,廣招賢良,很多人上書應聘,東方朔也寫了一封長長的求職信,那時沒有紙,文字都是寫在竹片上,他一共寫了三千多張竹片,由兩個壯漢抗著才送進宮的。把劉徹看的腰酸臂疼,他只好改為一天看幾片,結果看了兩個月才看完。信中東方朔把自己吹得天花亂墜,說自己讀遍經史,會十八般武藝,精通兵法,英俊瀟洒,大智大勇,廉儉仁義,等等。劉徹說:「此人難道真這麼了不起?」就把他招來,交談中發覺這人確實不簡單,不過求職信中有誇大成分,就給安排他作了一個俸祿不多的小官。 [返回目錄] 十、人物(3) 東方朔很不滿意自己的地位和俸祿,就想出一個主意,對宮中一個侏儒說:「你的死期要到了!」侏儒問為什麼,他說:「像你這樣的矮子,力不能耕種,武不能作戰,活在世上只是糟蹋糧食,所以皇上決定要殺掉你們。」侏儒聽罷信以為真,大哭起來。東方朔說:「你不要哭,皇上就要來了,你馬上去叩頭求情,興許能活命呢。」 過一會,劉徹路過這裡,侏儒立刻磕頭求情,劉徹問:「你要幹什麼?」侏儒把東方朔的話重複了一遍。劉徹很奇怪,問東方朔為什麼編造這樣的瞎話,東方朔回答:「那侏儒身高三尺,拿一袋米的俸祿,我身高九尺,也拿一袋米,他飽得要死,我餓得發慌,何不把他殺掉,讓我吃飽?」劉徹聽了哈哈大笑,立刻把他提拔重用,俸祿也多了。 一天,朝廷官員到宮裡準備領皇帝賞賜的肉,大家都在等待皇帝下令,東方朔等不及了,上去拔劍就割了一大塊肉,說:「天這麼熱,肉容易腐爛,早點拿回去吃算了!」就帶走了。 第二天,劉徹見到東方朔,質問他:「昨天賜肉,你為什麼不等詔書下來,擅自割肉回家?講不出道理,我治你的罪!」東方朔回答:「我有罪,我有罪,不等詔書下來就自己動手,何等的無禮!拔劍就割,何等的勇敢!割了這麼一小塊,何等的謙讓!馬上帶回家給老婆孩子,何等的仁愛!」劉徹一聽,揮揮手:「罷了罷了,再賞你酒一石,肉百斤。」 有一回,建章宮裡不知從何處冒出一頭奇怪的動物,有點像麋鹿,但又不是,趕也趕不走。劉徹心頭不安,就帶領群臣去看個究竟,看到這怪物,問遍群臣,連精通占卜數術的,也說不清這是什麼兆頭。這時東方朔在一邊說:「我知道。」劉徹驚喜地說:「咦?你知道?快講。」 東方朔膽子也真大,他說:「請陛下請我一頓山珍海味、御酒膏粱,我才說呢。」劉徹說:「可以。」不料東方朔又說:「長安城外二十里,宰相有一處魚池葦塘,請陛下賜給我,我就說。」 劉徹大概對東方朔這類半真半假的逗悶子習慣了,就又說:「行。」 東方朔這才說:「這動物就是古人說的『騶牙』,它的出現,預兆著遠方將有人來歸順。」劉徹半信半疑。 過後有人對東方朔說:「你怎麼敢跟皇帝這麼講條件,你是不是瘋了?」 東方朔回答:「你不知道『伴君如伴虎』嗎?我這是大隱隱於朝,避亂世於朝廷之中呀!只有這樣我才能保全自己。」對###得他越說越瘋,便不再理他。 過了一年左右,果然匈奴的一個王爺帶著十多萬人來歸順大漢。劉徹高興壞了,又賞賜給東方朔不少錢財。 後來有一天,東方朔無疾而終。第二天,太史官就報告:「聖上,消失了十八年的歲星昨天晚上又回原位了。」劉徹一算日子,仰天長嘆:「天呀,東方朔在朕身邊整整呆了十八年,朕竟一點也不知道他是歲星!」 歷史上的東方朔還是個文學家,他的賦《答客難》、《非有先生論》寫得都非常好,還有寫神話、寫「另類」的《神異經》《海內十洲記》,不知何人所寫,也貼在了東方朔身上。歲星即木星,木星每年都會運行到太陽後面,在強烈陽光的遮蓋下,可能會「消失」一兩個月,若說消失十八年,那是不可能的。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