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對聯三

佛教對聯三  

2011-04-22 11:21:54|  分類: 默認分類 |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二、諸 法 實 相

盲人摸象

眚眼觀燈

注1:《六度集經》載「盲人摸象」的寓言:有個叫鏡面的國王,下令眾盲人去摸象,然後將大象的形象稟報國王。這些盲人有的摸到象牙,有的摸到象尾,有的摸到象腿,有的摸到象背,有的摸到象鼻,有的摸到象耳,然後,他們有的說大象如長矛,有的說大象如粗繩,有的說大象如樹榦,有的說大象如牆壁,有的說大象如大蛇,有的說大象如大扇。他們自以為是,爭論不休。

注2:《楞嚴經》卷2云:「如世間人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

佛無所說

道不屬知(集句)

注1:《中論?觀涅槃品》云:「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亦無處,佛亦無所說。」 又,《宗鏡錄》卷29云:「若離眾生言說,即佛無所說。」

注2:南泉普願禪師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直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洞豁,豈可強是非也!」

深行果妙

實相性空

注1:深行:深秘之行業也。為初地已上之行業。

注2:實相:一切事物的真實的、常住不變的本性,平等的最高真理。

鹿歸於野

色即是空(集佛經句)

注1:《出曜經》雲:「鹿歸於野,鳥歸虛空,義歸分別,真人歸滅。」

注2:色:指那些具有形相、被生成的、變化的物質現象。另外,色又有顏色之意,即視覺器官(眼識)的對象。

注3:空:在佛教,空作為一個基本概念,表示萬法都由因緣和合而生成,並無固定的實體、自性。

注4:《心經》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指的是:一方面,物質現象的本質要透過空來了解;另一方面,空的本性亦不離物質現象。

佛魔同體

凡聖一如

注1:佛魔同體:即佛魔一如。佛與魔就表相而言,是兩個極端;但就實體本性而言,始終一體不二。

注2:凡聖一如:又作凡聖不二、佛凡一體。指凡夫與聖者所具之本性同一無異。故不論凡夫聖者,其生命本質並無差別,僅由意識活動之迷悟而迥異。

成心為幻

體色入空

注1:《土觀宗派源流》載藏密薩迦派教法三要:「三要者:成境為心,成心為幻,成幻為無自性。」意即:觀外境由內心顯現、觀能取能知之心亦不可得、觀心本無自性。

注2:體色入空:即體色入空觀,又作體空觀;與析色入空(析空觀)對說。指不待析破色心諸法,而直接體達「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

實無法得

豈有佛成

注1:《金剛經》雲:「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雲:「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2:《道行般若經》雲:「無有作佛者,無有得佛者。」《楞伽經》雲:「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雲:「無佛,亦無佛道。」

色心不二

物我如一

注1:色心不二:天台宗所立十種不二法門之一為色心不二門,又稱色心不二或色心互融。智慧觀照之對象,總攝於一念。分別而言,則有色法與心法二種。但因宇宙一切均攝入凡夫一念之中,故稱心外無法;同時,即使是一微塵,亦圓滿具足宇宙之一切。故稱色法與心法不二,無所分別。

注2:物我如一:亦即物我一如,又作物我無差、人法一如,謂主觀、客觀本非對立,而同為生命活動之要素。

涅輪不二

醒夢恆一

死生不二

物我冥一

涅輪不二

生死如一

塵塵剎剎

色色空空

意緣萬法

心具大千

夢中說夢

頭上安頭(集句)

注1:白居易《讀禪經》云:「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注2:《景德傳燈錄》卷16載:元安禪師云:「若道這個是,即頭上安頭;若道這個不是,即斬頭求活。」又,吳可《學詩詩》云:「學詩渾似學參禪,頭上安頭不足傳。」

心真法假

識有境無

注1:心真:指吾人本具自性清凈心之真性。又,《六祖壇經》云:「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注2:法假:謂諸法乃因緣和合而生,並無實體,僅有假名,故稱法假。

注3:「識有境無」是唯識宗的一個重要思想。

迷頭認影

貪月失珠(集句)

注1:《楞嚴經》卷10云:「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注2:古德云:「貪看天邊月,失卻手中珠。」亦常作「貪月失珠」。

迷頭認影

捏目生華(集句)

注1:《楞嚴經》卷10云:「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注2:《楞嚴經》卷8云:「猶如捏目,亂華髮生。」又,《楞嚴經妙心疏》卷7云:「如捏目生華,障自本明。」

騎驢找胯

認影迷頭

眾生平等

唯我獨尊

菩提最上

緣起甚深(集句)

注1:《維摩詰所說經無我疏》卷6云:「菩提最上,無有倫匹。」

注2:《鞞婆沙論》卷1云:「緣起甚深,明亦甚深(出中阿含)。」

百川入海

萬法歸心

業如流水

身似浮漚

念如流水

身似浮萍

水非波外

春在枝頭

注1:《起信論疏筆削記》卷6云:「體相雖異而不相離也。其猶波水。雖異豈得水在波外耶。故知其水是波之自體也。」

注2:《華嚴念佛三昧論》云:「如月在水。月非水內。如春在枝。春非枝外。」

空即是色

意不在言

身車不住

心月常圓

心心即佛

色色皆空(集句)

注1:佛國白禪師云:「心心即佛佛心心,佛佛心心即佛心,心佛悟來無一物,將軍止渴望梅林。」

注2:《楹聯叢話》卷6載:有題南京燕子磯永濟寺聯:松聲竹聲鐘磬聲,聲聲自在;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

生死還雙美

悟迷本一如

注1:寒山子有詩云:「欲識生死譬,且將冰水比。水結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應生,出生還復死。冰水不相傷,生死還雙美。」

注2:迷悟一如:(1)迷與悟都無自性,故謂一如;(2)迷如冰,悟如水,迷悟同屬一體,故謂一如。

世界微塵里

人生大夢中

注:李商隱《北青蘿》雲:「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

一相圓成實

三時夢電雲

注1:一相:就是實相,無二之相,即絕對平等、無差別對立的真如之相。圓成實,即圓滿、成就、真實之意。所謂圓成實相,又作圓成實性,指真如具有圓滿、成就、真實三種性質。

注2:三時:又作三世,指過去、現在、未來。過去如夢,現在如電,未來如雲,俱為無常不可得。《大乘起信論》雲:「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忽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於雲倏爾而起。」

眾生皆作佛

諸法盡歸心

實相原無相

真空並不空

境風掀識浪

剎海涌心波

注1:《楞伽經》云:「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

注2:心波:凡夫之意念恆常相續不絕,猶如波浪之層層疊生,故稱心波。

真身歸性海

凈土入心蓮

注:天台、華嚴、密宗、禪宗皆有「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之說。指阿彌陀佛與極樂凈土乃唯心所變,皆存在於眾生心中。《角虎集》卷1雲:「凈土不離眾生心,是三無別:極樂遍在一切處,舉一全收。」

五蘊皆非我

六根不是心

三世三千佛

一塵一劫波

萬法皆緣起

一心即性空

空相不增不減

涅槃非斷非常

注1:空相:諸法皆空的相狀。《心經》云:「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注2:《楞伽經》云:「涅槃非舍非得,非斷非常。」

萬法依他如幻

一心當體是無

注1:依他:為依他起性之略稱。指依於他緣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現象之諸法。

注2:當體是無:謂眾生直了心源本寂,法亦無生,以一念起處,了不可得,稱為當體是無。

實相隨時圓滿

菩提當下現成

法非法非法法

空不空不空空

注1:法: (1)意指護持人間行為的規範,後發展成真理之意,這是其基本意思。(2)亦可泛指存在;凡意識所能思及的,以及意識本身,都是法。

注2:非法:即妨礙解脫、涅槃的因素。或作為法的否定式而言。

注3:《金剛經》雲:「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又,清代何元晉有聯雲:「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注4:不空:就真如佛性表現為智慧並以種種方便施設化度眾生而言,是不空。

注5:《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雲:「又解脫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無所有,無所有者即是外道尼犍子等所計解脫,而是尼犍實無解脫,故名空空。真解脫者則不如是,故不空空。不空空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又解脫者名空不空。如水酒酪酥蜜等瓶,雖無水酒酪酥蜜時,猶故得名為水等瓶。而是瓶等不可說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則不得有色香味觸;若言不空,而復無有水酒等實。解脫亦爾,不可說色及以非色,不可說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則不得有常樂我凈。若言不空,誰受是常樂我凈者?以是義故,不可說空及以不空。」

萬物生生不息

諸行念念無常

注1:諸行:指種種意念。行,即心之行。

注2:念念無常:謂一切有為法剎那剎那生滅而不停住。

佛性凈如滿月

法身遍布虛空

注1:《大法鼓經》云:「如來之性凈如滿月。」

注2:《金光明經》卷1云:「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無障無礙,如焰如化。」

看破六塵緣影

認清五蘊幻身

註:緣影:指心識四分中,見分緣慮外塵而生之外塵影像。

法不真,唯識變

人無我,但緣生

注1:識變:唯識宗言,一切萬法無非是「識」所變現,稱為識變。

注2:人無我:又名眾生無我、生空、人空、我空。人體為五蘊之假和合,其中無真實之我體,故云人無我。

空相不生不滅

妄心著有著無

心有常圓之月

我無久住之身

註:《景德傳燈錄》卷25載: 「師(玄則禪師)謂眾曰:諸上座盡有常圓之月,各懷無價之珍。所以月在雲中雖明而不照,智隱惑內雖真而不通。」

世事從來多變

人心沒有永恆

世事常常難斷

人心斷斷無常

萬法恆依緣起

眾生皆仰食存

註:《長阿含經》卷9云:「眾生皆仰食存。」

雖有前今後世

實無你我他人

天地悠悠容我靜

江河滾滾任人忙

註:普陀山慧濟寺有蘇曼殊題聯云:「乾坤容我靜,名利任人忙。」此聯稍異之。

夢裡心行猶可轉

水中月影豈能撈

注1:佛教有「醒夢一如」(又作寤寐一如)之說,謂通過自凈其意、降伏其心,不僅能使一個人轉變氣質,提高道德修養和自控能力,甚至在夢境亦可自主。《楞嚴經》雲:「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

注2:《摩訶僧祗律》卷7載:有一群獼猴於樹上見井中月影,便首尾相接,欲至井中撈月,結果樹枝折斷,群猴俱墮井中。喻眾生認幻象為實有,貪著追逐,墮於生死之苦。

天籟人聲皆佛語

逆緣順境盡禪機

注1:佛語:佛之言說。又,密教認為,佛之身、語、意三密遍滿宇宙,一切顯色為身密,一切音聲為語密,一切理趣為意密。

注2:《楞嚴經》雲:「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

治世資生皆實相

搬柴運水即神通

注1: 實相:原義為本體、實體、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萬法真實不虛之體相,或真實之理法、不變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覺悟之內容,意即本然之真實,舉凡一如、實性、實際、真性、涅槃、無為、無相等,皆為實相之異名。以世俗認識之一切現象均為假相,唯有擺脫世俗認識才能顯示諸法常住不變之真實相狀,故稱實相。

注2:《法華經》提出「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的思想。《法華經?法師功德品》云:「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產業等,皆順正法。」

注3:龐蘊有詩偈雲:「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勿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又,董其昌《棲霞山五百阿羅漢畫記》雲:「搬柴運水,即是神通;資生順產,不違實相。」

丙丁童子來求火

瘌痢狂人去覓頭

注1:有一禪師向青峰禪師參學,問:「什麼是學人自己?」青峰答:「丙丁童子來求火。」意即自己求自己,因丙丁屬火。

注2:《楞嚴經》卷4有演若達多「迷頭認影」之典故。經云:「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喻眾生認妄相為真,不見自己本來面目。禪宗亦有「將頭覓頭」之語。

真身已過凡間望

妙法不堪小智聽

注1:真身:又稱真佛身,指法、報、應三身中的法身與報身二者,與應身、化身對說。

注2:《楞伽經》雲:「三世諸佛量,非如恆河沙。所以者何?過世間望,非譬所譬。……真實如來,過心意意識所見之相,不可為譬。」

注3:《妙法蓮華經?方便品》雲:「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暗還黑月明還日

雲在青天水在瓶

注1:《楞嚴經》雲:「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土孛]還塵,清朗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其類。……汝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注2:唐學者李翱曾參謁葯山惟嚴禪師,問:「如何是道?」惟嚴以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曰:「會么?」李翱曰:「不會。」惟嚴曰:「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於言下有悟,作詩偈雲:「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真常如實無生滅

聲色皆空隨變遷

自他萬法皆平等

心佛眾生本一如

大千世界入毛孔

一切音聲流辯才

註:大千世界:即三千大千世界;這是古印度人對全宇宙的稱呼。一般所謂的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其周圍有四大部洲,或者說一日月照四天下,這便是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便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便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 便是一個大千世界,又稱三千大千世界。故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包含10億個小世界。這是一佛所教化的範圍,即一佛國土。

涅槃煩惱皆平等

幻變真常本一如

水不離波波是水

金雖在礦礦非金

注1:川禪師云:「明鏡當台萬象居,水不離波波是水。鏡水塵風不到時,應現無瑕照天地。」

注2:《楞嚴經》卷4云:「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

圓覺妙明彌法界

真心清凈遍虛空(敬題《圓覺經》)

眼前世界夢中夢

腳下地球天外天

妙凈心珠心凈妙

圓澄性海性澄圓(迴文格)

注1:心珠:喻指眾生之心性。眾生之心性本來清凈,猶如明珠一般,故稱心珠。

注2:《楞嚴經》卷6雲:「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意指妙覺靈明真心自性的本元,如澄清無波的大海水一樣,圓融遍滿,寂然無相。在圓澄的寂滅性中,又元自具足靈明妙覺。

色即空來空即色

心生法也法生心(迴文格)

注:《楞嚴經》雲:「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清流本是蓬萊客

翠竹無非法界身

注1:法界身:(1)指佛之法身,亦即透顯法界真理之佛身;(2)密教以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為大日如來之法身,稱為法界身。

注2:古德云:「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

悟真實不生不滅

觀苦空無我無常

法攝色聲香味觸

識融地水火風空

注1: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境,又稱六塵,即六種認識對象。其中,法境廣義言包括一切東西,狹義言則指除其它五境以外的東西,特別指思想的對象。換言之,凡是可以感觸的以至思想的,都是法。

注2:地水火風空識為六大,即構成世界萬物的六種根本要素。其中,地水火風空屬色法(物質),識則指心法(精神)。

世間註定有生滅

佛法本來無實虛

註:《金剛經》云:「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清風明月有禪意

翠竹黃花是佛身

一塵妙映大千界

萬法同歸不二門

三世如來功德滿

一真法界本源空

注1:《華嚴經》卷2云:「三世如來功德滿,化眾生界不思議。」

注2:一真法界:即絕對的真實的法界,亦即諸法實相、真如。指萬事萬物,雖小如一微塵,但都是全體法界的映現。或者說,諸佛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無內無外,惟一真實,故稱一真法界。

萬法皆空無主宰

眾生不盡有因緣

眾生不盡因緣起

諸法無常本性空

了達眾生非實相

洞明自性是如來

三更夢際百年過

一覺醒時萬境亡

虛空非色非非色

妙色不空不不空

註:《華嚴經?十忍品》云:「譬如虛空,非色非非色,而能示現種種諸色。」

涅槃非法非非法

般若不空不不空

塵塵剎剎空中剎

色色空空剎那空

鳥聲婉轉說真諦

樹影婆娑現法身

妙觀自在圓成實

安住涅槃常寂光

注1:圓成實:即圓成實性,指真如具有圓滿、成就、真實三種性質。

注2:常寂光:即常寂光土,乃常住(法身)、寂滅(解脫)、光明(般若)之佛土。

深知一切因緣起

徹悟六如見法空

註:六如:即《金剛經》所言: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此心有漏受皆苦

諸法無常色即空

一剎那間含永遠

大千世界入微塵

三時有序性無異

萬象雖殊體卻同

正言似反誰當信

古者非今物不遷(敬題《物不遷論》)

註:《物不遷論》云:「故經云:正言似反,誰當信者?斯言有由矣。何者?人則求古於今,謂其不住,吾則求今於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應有今;古若至今,今應有古。今而無古,以知不來;古而無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於一世,有何物而可去來?」

月印湖心空有色

風摩水面了無痕

妙心本有本心妙

空相實無實相空(迴文格)

真如不動不增減

妙用無方無盡窮

註:無方:謂佛攝化眾生,泯絕方位之區別,無所際限,亦無一定之方法。方,指方所、方法。即縱橫自在,發揮妙用之意。

四大皆空無實體

六根不凈是浮塵

五蘊根身皆有漏

十方器界總無常

菩薩眾生皆幻化

輪迴解脫悉誰為

註:《圓覺經》云:「菩薩眾生,皆是幻化。」

無修無證亦無得

不去不來本不生

不於佛法生知見

無出塵勞入涅槃

不生不滅名真諦

著有著無是妄心

註:真諦:指真實不妄之義理。如謂世間法為俗諦,出世間法為真諦。

現前即是夢中夢

當下可知身後身

生生不息塵塵現

運運密移念念遷

註:《楞嚴經》卷10云:「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發生,氣銷容皺。」

生生大化無休止

運運密移不滯留

本來面目在當處

不是因緣非自然

註:《楞嚴經》卷3云:「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吹光割水不相觸

撲影捉空徒自勞

注1:《楞嚴經》卷9云:「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

注2:《楞嚴經》卷2云:「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只益自勞。虛空云何隨汝執捉?」

真如佛性人人有

妙用恆沙恰恰無

注1:《印光大師文鈔》云:「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以迷而不覺,初非有失。」

注2:《五燈會元》卷2載法融禪師《無心頌》云:「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談名相勞,直說無繁重。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又,《禪宗永嘉集》云:「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塵勞幻夢明明有

妙用恆沙恰恰無

註:永嘉禪師《證道歌》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對鏡親瞻休認影

臨流偶瞥便明心

注1:《楞嚴經》卷4云:「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

注2:《瑞州洞山良價禪師語錄》載:「[洞山良價禪師]後因過水睹影,大悟前旨。有偈云: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么會,方得契如如。」

對鏡親瞻休認影

捻花偶嗅便明心

註:唐朝無盡藏比丘尼有悟道詩云:「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識心達本知身幻

認影迷頭被眼瞞

痴人但認鏡中影

窮子不知衣里珠

月光清朗千江現

萬象森羅玉鏡含

佛心與我心無二

法界和魔界如一

注1:《星雲禪話》有云:「佛心即是我心,我心即是佛心。」

注2:《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7云:「離於法界魔不可得,法界魔界同真如性無有少異,菩薩解此則入一道超於魔境,是為菩薩超魔法門。」又,《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下云:「魔界佛界不二不別。」

夢中得寶實非寶

色外求空不見空

生生相續生生苦

念念慈悲念念空

生生不息生生滅

念念無常念念遷

明月皎然隨處現

太空恆爾任時移

業如流水何時盡

身似浮漚不久存

妄念如流何急也

真心似月不隨之

大方廣佛超三界

妙凈明心遍十方

注1:大方廣佛:指華嚴經之本尊。即證入大方廣無盡法界之佛。大,包含之義;方,軌範之義;廣,周遍之義。

注2:妙凈明心:指自性清凈心。

十因圓滿涅槃果

一念無明生死根

注:十因:此指菩薩為獲致涅槃之境界而修習的十種行法,稱為涅槃十因:信、戒、近善友、寂靜、精進、正念、具足、濡語(軟語)、護法、布施、正意。

春在花枝波在水

樹生果實礦生金

一毫之善成無盡

方寸之微藏大千

註:宗密《普賢行願品疏》云:「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一毫之善,空界盡而無窮。」

一句瞭然超百億

寸心介爾具三千

注1:《永嘉證道歌》云:「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瞭然超百億。」

注2:《摩訶止觀》卷5云:「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寶珠未失云何得

迷子不知還是窮

知當下一心是佛

觀現前萬法皆空

金剛般若經文妙

妙法蓮華喻意深

註:法華經中有七種譬喻,即法華七喻: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醫子喻。

根身幻化並非我

眼耳見聞皆是心

愚夫不解空空義

智者常懷了了心

注1:《楞伽經》卷2云:「甚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

注2:《菜根譚》云:「非上上智,無了了心。」

緣由緣起依他起

因是因生不自生

注1:依他起:即依他起性、依他起相。略稱依他起。指依於他緣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現象之諸法。

注2:《中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不自生者,萬物無有從自體生,必待眾因。」

眾生執我實無我

萬法皆空業不空

徹悟空空無我所

備嘗苦苦厭人身

注1:空空:空之亦空曰空空。《大智度論》卷46云:「何等為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是名空空。」

注2:我所:指為我所有之觀念。全稱我所有。即我之所有、我之所屬之意。即以自身為我,謂自身以外之物皆為我所有。於佛教中,我與我所,被認為系一切世俗分別之基本分別,故為破除之對象。

注3:苦苦:有情之身心,本來即苦,更加以饑渴、疾病、風雨、勞役、寒熱、刀杖等眾苦之緣而生之苦,故稱為苦苦。

三界眾生成一體

一真全體現三生

一真全體圓成實

萬善同歸妙凈明

事忙不覺人生苦

心靜方知宇宙空

色即空來空即色

心無我也我無心(迴文格)

嘆人世百年如寄

問蒼天何處是歸

生死涅槃原不二

菩提煩惱本如一

條條江水映明月

滴滴露珠含太陽

世事如雲煙過眼

人生若夢幻無痕

浮生若夢何時醒

往事如煙無處尋

心月常圓無斷滅

身車不住入輪迴

柳綠花紅真有趣

鳶飛魚躍豈無情

眾生都是被嚇死

諸佛無非不怕它

色身非我我非色

空性是心心是空

註:空性:音譯作舜若多。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乃真如之異名。

空相不增也不減

如來非色亦非聲

三世三心不可得

一塵一佛本無窮

註:《大般涅槃經》卷10云:「假使純陀所奉飯食,碎如微塵,一塵一佛,猶不周遍。」

緣起性空無我所

拋頭露面是何人

人生奧妙有真諦

我佛慈悲無妄言

本無主宰皆由己

各有前緣莫比人

碌碌百年才剎那

如如一念歷僧祗

悟空願代眾生苦

厭苦莫言斷滅空

人生若夢何時醒

世事如雲轉眼空

海納百川,不增不減

鏡含萬象,即色即空

月印千江,非一非異

鏡含萬象,即有即空

注1:非一非異:不是同一也不是別異。超越一、異的相對相,而臻於絕對境界。

注2:即有即空: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故無自性,即此即是空,非壞滅然後始空。

地獄天宮,皆為凈土

菩提煩惱,等似空花(集句)

注1:《圓覺經》云:「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注2:古德云:「生死涅槃,恍如昨夢;菩提煩惱,等似空花。」

地獄天宮,皆為凈土

眾生諸佛,同具妙心

無始無終,真空離相

不增不減,妙有隨緣

追逐虛空,眾生著相

了知真實,智者除心

看宇宙渺茫如幻境

感人生匆促若浮漚

一心離欲離言離相

諸法即空即假即中

註:即空即假即中:謂空假中三觀同時進行,這是天台宗圓頓的觀法。諸法理體本來空寂,謂之空;諸法系由因緣而生,謂之假;非空非假乃絕對之理,謂之中。

如來藏不離煩惱藏

菩薩心即是慈悲心

注1:如來藏:指一切眾生煩惱身中所隱藏之本來清凈的如來法身。《勝鬘經》雲:「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注2:大慈心與大悲心稱菩薩二心。

剎那虛無,含藏永遠

微塵假有,映現大千

注1:李通玄《華嚴經合論》雲:「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移於當念。」

注2:假有:虛假的、施設的有。指沒有實體,卻在現象上有其存在、影響,通常指現象世界。

萬法唯心,真心不動

虛空入色,妙色無窮

萬法一心,空不異色

一心萬法,色即是空

一切眾生,皆為化佛

三千世界,儘是妄塵

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三千世界,畢竟是空

性相皆空,不增不減

如來所得,無實無虛

注1:性相二空:性空即諸法無自性;相空即諸法緣生之相,都是虛妄不實。

注2:《金剛經》云:「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善惡升沉,實無主宰

天堂地獄,不出身心(集句)

注1:《宗鏡錄》卷78云:「設使眾生輪迴六趣。善惡升沉。實無主宰。人法俱空。」

注2:主宰:指我、自己。即其體常一而有主宰事物之作用者。

注3:陳兵《佛教與密宗入門》云:「凡情聖智,天堂地獄,九幽十界,不出身心。」

生從何來,死從何去

迷不見性,悟不見空(集句)

注1:《禪關策進》卷1載:「[高峰妙禪師]初參斷橋和尚,令參生從何來,死從何去。」

注2:《圓覺經鈔》有四不見之說,即:一、魚不見水,謂魚以水為窟宅,游泳水中,悉無所障,故云魚不見水;二、人不見風,謂風發於萬竅,但有聲響可聞,而無形相可見,故云人不見風;三、迷不見性,謂靈明覺知之性,人人本具,但為煩惱無明覆障,迷而不了,故云迷不見性;四、悟不見空,謂修行之人,既能覺了靈知之性,本來空寂,而此空性亦不可得,故云悟不見空。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譬如幻翳,妄見空華(集佛經句)

注1:《楞嚴經》卷3云:「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注2:《圓覺經》云:「譬如幻翳,妄見空華。」

本妙明心,含藏萬有

元清凈體,朗照十方(敬題《楞嚴經》)

註:《楞嚴經》卷1云:「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又,《首楞嚴義疏注經》卷2云:「本妙明心,未嘗生滅。」

生生不息之無盡藏

運運密移而剎那空

注1:無盡藏:意謂含藏無窮之德,即真如法性之理海廣闊無邊,包藏一切萬象。

注2:《楞嚴經》卷10云:「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發生,氣銷容皺。」

注3:《大寶積經》卷87云:「以諸法不生故,剎那剎那空。以剎那空故,名為無相。」

見暗見明,性非遷改

說空說有,要在圓融

註:《楞嚴經》卷3云:「見暗見明,性非遷改。」

夢幻塵勞,空花佛事

唯心凈土,名字眾生

五蘊幻身,無非苦聚

六塵緣影,不是真心

註:《圓覺經》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見樹木時,云何樹木

有文殊者,無是文殊

注1:《楞嚴經》卷2云:「若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

注2:《楞嚴經》卷2云:「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滾滾塵鄉,終究是苦

悠悠劫海,剎那皆空

註:塵鄉:塵,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塵之鄉里,乃指生死海。

劫劫生生,輪迴不絕

塵塵剎剎,幻化無窮

註:宗密《原人論》云:「劫劫生生,輪迴不絕。」

礦里藏金,金不是礦

枝頭掛果,果並非枝

金在礦中,果非樹外

月非水內,春在枝頭

註:《華嚴念佛三昧論》云:「如月在水,月非水內。如春在枝,春非枝外。」

果非樹內,亦非樹外

蟲出水中,不出火中

方寸心田,妙藏萬卷

大千國土,盡入毫端

方寸之間,含藏萬物

大千以內,出入一毛

三界眾生,同為一體

十方諸佛,都是此心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三身三德,皆是瑜伽(集句)

注1:《妙法蓮華經玄義》卷1云:「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注2:三身三德:三身即法身、報身、應身,三德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二者配列,則法身為法身之德,報身為般若之德,應身為解脫之德。

注3:《瑜伽師地論釋》云:「贊佛論說,三身三德,皆是瑜伽。」

法界圓融,非情成佛

金剛般若,無住生心

注1:法界圓融:謂法界之諸法事事涉入交徹。是華嚴之無礙、天台之性具也。

注2:非情成佛:又作草木成佛、無情成佛。謂非獨一切有情眾生有佛性,草木、國土等無情,亦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乃華嚴、天台等圓教之極說。如華嚴有「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之說,天台有「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之說。

注3:金剛般若:如金剛般堅固、銳利之智慧,能斷除一切煩惱。

注4:《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要旨。

相即相容,相依相待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注1:相即相容:又作相即相入。華嚴宗教義之一。意謂宇宙萬象互融無礙之作用,其間保持著無限密切之關係。

注2:相依相待:指差別界之現象互相對立統一。

注3:《無量壽經》卷下云:「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虛空入色,色入誰家

註:「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系禪宗公案。

草長鶯飛,以因緣故

風流雲散,亦本性然

寂滅道場,如如不動

塵勞夢幻,念念皆空

真佛在心,心不異佛

虛空入色,色即是空

真我是心,心心即佛

俗情貪色,色色皆空

劫海剎塵,眾生平等

佛心密意,唯我獨尊

注1:佛心:如來之心也,覺悟之心也。

注2:密意:隱藏之旨意。即指佛特殊之意趣。蓋佛之真意與眾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稱為密。

前世來生,亦真亦幻

藏塵靈夢,太妙太玄

注1:藏塵:(1)乃顯示華嚴經所說之佛身具有重重無盡之相而不可思議。全稱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又稱十蓮華藏塵數、十華藏塵。即謂佛身中具有十蓮華藏世界微塵數之佛大人相,僅有具普眼者能得見。(2)佛之劣應身三十二相,對於勝應身尊特之相而言。含藏塵垢之義也。

注2:靈夢:指不可思議之夢。一般民間相信夢乃諸天、神佛等予人之預示,依吉、凶、正、逆之夢兆,可占卜現實之吉凶,故不論夢中出現者為神佛或祖先,倘夢境與日後實際狀況相符,則稱之為靈夢。對此,小乘說一切有部指為實有,大乘則斥為妄見。佛典中有關靈夢之記述甚多,如修行本起經卷上、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等記載釋尊托胎時白象之靈夢;大品般若經卷十八、般舟三昧經卷上等亦有夢中觀見阿彌陀佛而受感應者。此外,中、日高僧傳中有關靈夢之故事亦極多。

本妙明心,未嘗生滅

空如來藏,不受染污

妙凈明心,人人本具

大方廣體,物物圓成

註:《華嚴經要解》云:「蓋大方廣體,物物圓成,但局於識情,故束之令小。」

一心不滅不生常寂

萬法緣來緣去本空

香象渡河,涉足法源底

群猴跳海,喪身幻景中

注1:香象渡河:譬喻徹底截流,所證甚深。《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有三獸渡河之典故:「如恆河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恆河喻十二因緣,兔喻聲聞,馬喻緣覺,象喻佛,說明唯佛才能「盡法源底」。

注2:群猴跳海:佛經寓言,出自《法句譬喻經》等。一群獼猴來到海邊,海灣中有泡沫,風一吹便積聚起來,高達數丈。猴王見了,認為是雪山,乃對群猴說:「早聽說大海中有雪山,其中甘美水果可隨意享用,我當先去看個明白。若是極樂之地,我就不回來了」。說完爬上樹,跳往泡沫堆,結果被淹死。其餘的獼猴不知其故,紛紛效法,結果也都喪了性命。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諸佛洞觀實相而無住

眾生遊戲虛空而不知

注:無住:指無固定之實體;或指心不執著於一定之對象,不失其自由無礙之作用者。又稱不住。諸佛獨入「無住涅槃」,即不住涅槃,不住生死。

生死路茫茫,何從何去

色心空寂寂,無往無來

注:「色心空寂寂」:指一方面認識到物質現象沒有獨立的自性,「色即是空」;一方面心遠離種種障害,而為空寂無相,即「心即是空」。

觀普賢身,有無窮形色

自文殊舌,出一切音聲

煩惱即菩提,不思議也

微塵含剎土,可析求乎

注1:《六祖壇經?般若品》雲:「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注2:《密嚴經?顯示自作品》雲:「分析於諸色,乃至觀微塵,自性無所有,譬如彪兔角。」《楞伽經》雲:「乃至微塵分析推求,悉不可得。」

水流剎那無常空性相

流水連綿不斷有因緣

天象寒來暑往無窮盡

地形滄海桑田常變遷

大海納百川,不增不減

真空含萬有,非斷非常

一切音聲,自虛空生滅

無邊色相,皆法界塵勞

一切音聲,自虛空生滅

如來色相,遍法界塵毛

註:《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12云:「能令色相,隨彼融通,法界塵毛,重重全遍。」

萬法空生空滅虛空藏

一心妙有妙無靈妙源

萬法無來無去無生滅

諸行非有非空非斷常

片雲點太清,實非本體

大海生浮泡,不是全潮

注1:《楞嚴經》卷9云:「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里。」

注2:《楞嚴經》卷2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

認影迷頭,未知身是幻

識心達本,不被眼來瞞

念三界唯心,是心作佛

悟眾生同體,當體即空

眾生逐妄緣,輪迴造業

萬法如流水,相續成形

由老弱病殘,以觀身苦

因凋零衰萎,而悟色空

法界圓融無盡依緣起

眾生輪轉不休在業行

註:華嚴宗認為,法界之形成,系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法界之一法與一切法互為主從,相入相即,圓融無礙而重重無盡,稱為法界緣起。

念念無常,而心燈不滅

生生不息,即法海無邊

老病死眾生共業無非苦

去來今萬法唯心畢竟空

註:《俱舍論》卷22云:「如世尊言:諸所有受,無非是苦。」

既有佛能成,則皆能成佛

雖無生可殺,而不可殺生

注1:《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大般涅槃經?德王菩薩品》復雲:「若一闡提除一闡提則成佛道。」

注2:《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雲:「佛性雄猛難可沮壞,是故無有能殺害者。若有殺者,則斷佛性。如是佛性,終不可斷。性若可斷,無有是處。如我性者,即是如來秘密之藏。如是秘藏,一切無能沮壞燒滅。雖不可壞,然不可見。若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乃證知。以是因緣,無能殺者。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無殺者,應當無有不善之業。佛告迦葉:實有殺生。何以故?善男子,眾生佛性住五陰中,若壞五陰名曰殺生。若有殺生,即墮惡趣。」

如來以緣起性空為要義

善惡乃升沉苦樂之樞機

說尋常,菩提煩惱皆人性

論究竟,方便隨緣亦物情

成住壞空,世界循環不已

中生本死,有情流轉無常

注1:成住壞空:即四劫。佛教認為,世界不斷循環著成立與破壞之過程,分四個階段:(1)成劫:世界成立期,包括器世間(物質世界)和眾生世間(有情眾生)的成立時期; (2) 住劫:這是存續期,相對安穩狀態;(3)壞劫:這是破壞期,眾生世間與器世間漸次破壞;(4)空劫:這是空漠期,虛無狀態。

注2:中生本死:即四有。佛教認為,有情眾生之輪迴轉生,一般可分為四種狀態,即:(1)中有:死後至再生之間的存在;(2)生有:脫離中有狀態,托胎之初剎那的存在;(3)本有:出生至死亡之間的存在;(4)死有:臨終之剎那的存在。

明月穿雲,自性本來清凈

蓮花處水,菩提無可染污

注1:《大法鼓經》雲:「若離一切煩惱雲覆,如來之性凈如滿月。」

注2:《無量壽經》雲:「清白之法具足圓滿……猶如蓮花,於諸世間,無染污故。」《華嚴經》雲:「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寶積經》雲:「譬如有諸蓮花,生於水中,水不能著。菩薩亦爾,生於世間,而世間法所不能污。」

諸行緣起性空,無常無盡

萬法圓融平等,自在自然

地上樹,天上星,法門無盡

鏡中花,水中月,實相是空

注1:根桑澤程《密宗法義精要》載:無垢光尊者雲:「佛法如天上星,地上樹, 依法而修,何時可完?但成佛法要,是在能圓融一切無二。」

注2:《大智度論》卷6雲:「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犍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

無邊色相身形,皆為密印

一切音聲話語,儘是真言

注1:密印:根據密教之教義,諸佛菩薩皆有本誓,為標示此本誓,常以兩手十指或某一特殊身勢動作,呈現種種相,是為本誓之印相或印契,故稱之為「印」,又以其所標幟之義理旨趣極為秘密深奧,故稱之為「密」。

注2:《大日經?密印品》云:「秘密主,乃至身分舉動住止,應知皆是密印;舌相所轉眾多言說,應知皆是真言。」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有天有地有苦海有惡時

註:惡時:惡行盛之時。所謂「五濁惡時。」

樹枝掛果之前,果在哪裡

蠟燭燒光以後,光去何方

一天又一天,真我未曾變

明日復明日,幻身不可留

生命之迷,離不開黃、賭、毒

乾坤一夢,無非是假、大、空

注1:「黃」,暗指男女之欲,這涉及宇宙生命的緣起。「賭」,暗指概率、幾率,這和宇宙生命的緣起也密切相關。還可以進一步引伸,則涉及宇宙生命之有無上帝、主宰,以及眾生是否有不可更改的完全被決定的宿命(如:愛因斯坦與玻爾曾經因量子力學和不確定性原理中的幾率或隨機因素問題,爭論「上帝會不會玩骰子」,雖然愛因斯坦從「決定論」的觀點出發,堅持認為「上帝不擲骰子」,但是,量子物理學的發展,卻支持了玻爾等人的「非決定論」。正如霍金後來所說的:「上帝不僅擲骰子,而且還把它擲到我們看不見的地方。」)。諸法無我(無主宰),是佛教的法印之一,也是佛教區別於其他宗教的顯著特點。同時,佛教認為,命自我立,雖然眾生有定業,但卻沒有不可更改的宿命,心力和業力是相互作用的。「毒」,暗指眾生的顛倒妄想和貪瞋痴毒,眾生以苦為樂,以妄為實,追逐享樂,造諸惡業,因而招至苦報。另一方面,毒又暗含葯之義(所謂「是葯三分毒」),關係到生命的病痛和救度(諸佛救度眾生,乃應病與葯),這也涉及生命痛苦與解脫的因緣。

注2:假、大、空,可分別喻指宇宙生命的現象虛幻、緣起無盡、體性空寂。

海底塵,火中蓮,不能夠取

天邊月,山頭霧,只可以觀

大千入毫端,方寸含剎土

三界皆苦海,六根即眾生

芸芸眾生,都是光中化佛

紛紛萬象,無非夢裡空華

眾生成佛時,普見眾生是佛

萬法悟空後,始知萬法不空

注:《華嚴經》雲:「如來成正覺時,普見一切眾生皆成正覺。」又,《六祖壇經》雲:「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大道無為,任憑無數幻身壞

悲心有願,不忍有情苦受增

痴迷時,眾生器界皆為物慾

覺悟處,萬象虛空盡出法音

大因緣宛若虛空,豈能超出

真解脫譬如幻物,不可執持

註:《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雲:「又解脫者名不可執,譬如幻物,不可執持。解脫亦爾,不可執持。不可執持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正眼正觀,一朵蓮花藏海眾

妙心妙察,十方剎土入毫端

注1:海眾:指僧眾。眾生一入佛門,便悉皆平等,成為一體; 宛如百川流入大海,而成一味。

注2:《普賢行願品》雲:「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

波羅蜜多,因圓果滿得真我

阿賴耶識,去後來先做主公

注1:因圓果滿:謂因位之萬行圓備,果位之萬德充滿。《心地觀經》卷1云:「三僧祇劫度眾生,勤修八萬波羅蜜,因圓果滿成正覺,住壽凝然無去來。」

注2:玄奘《八識規矩頌》云:[阿賴耶識]「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做主公。」

三際假名,不生不滅亦無住

一期幻夢,是苦是空豈有常

注1:三際:前際,後際,中際,分別指過去,未來,現在。亦即三世。

注2:《華嚴經》卷35云:「觀一切有為法如實相,所謂無常、苦、不凈、不安穩、敗壞、不久住、剎那生滅,非從前際生,非向後際去,非於現在住。」

天象地形,輪迴變化真奇妙

物情人性,深奧參差不簡單

心照乾坤,胎藏萬物真奇妙

性含空有,緣起群萌大自然

三界唯心,甚深緣起不思議

眾生同體,無盡輪迴難了知

水月鏡花,無從執捉無從得

風蹤雲態,不可撮摩不可留

專註一心,禪者如如觀實相

圓融萬法,鼠兒唧唧說華嚴

註:禪宗有公案"夜來老鼠唧唧,說盡一部華嚴"。

念念變遷念念心,心流如瀑

塵塵無盡塵塵剎,剎海涌波

阿賴耶識隨緣變現成根境

補特伽羅取趣輪迴非斷常

注1:阿賴耶識為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識)之一。此識為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故亦稱種子識。此識亦為能變現諸境之心識,故亦稱初能變。由於有阿賴耶識才能變現萬有,故唯識學主張一切萬有皆緣起於阿賴耶識。

注2:補特伽羅:意譯為人、眾生、數取趣。指輪迴轉生之主體而言。數取趣,意為數度往返諸趣輪迴者。

諸佛菩薩,非去非來,非一非異

大千世界,不生不滅,不減不增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

空空者也,空即不空,空亦復空

注1:《楞嚴經》雲:「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意思是:在眼見的作用中,見到所見的事物之時,眼前所見的事物並非能見的自性;能見的自性,是遠離所見的事物和能見的功能的,因為能見的自性,不是能見的功能所能見到的。

注2:空空:空亦復空;即不執著於內外一切法為空。

注3:《寶積經》雲:「若以得空便依於空,是於佛法則為退墮。如是迦葉!寧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又,《中論?破行品》雲:「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塵塵剎剎,塵塵剎剎,塵塵剎剎

色色空空,色色空空,色色空空

論其性、命、心、靈,當體眾生平等

稽首梵、天、神、佛,立身唯我獨尊

注1:性:指本來具足之性質,事物之實體(自性)。

注2:命:(1)佛教所說「命根」之意;(2)為印度耆那教之根本學說,即指靈魂。耆那教將命視為宇宙之根本原理,與「無命」一起並為構成宇宙之二大要素。

注3:靈:或稱精、精神、精識等,指人之神識或物之精。我國古代(如道教)將人之心識,稱為魂神或精魂;而依大乘佛教之意,由善惡之業,招感苦樂果報之心識,則稱阿賴耶識。

注4:稽首:以頭(額)接觸他人的足部而禮拜;這是古印度最上的敬禮。也作頂禮。

注5:梵:意譯寂靜、清靜、離欲。作為人格神(或神格)的梵,其義有二:(1)為印度正統婆羅門教思想之最高原理。婆羅門教視梵為世界萬有之原理,以梵為主體,展開宇宙創造說,並由此確立梵我一如說。(2)梵天之略稱。色界諸天離欲清靜,總名梵天。

注6:天:作為人格神(或神格)的天,其義有二:(1)在佛教,與天道、天界等同義。(2)我國傳統觀念指宇宙的主宰者、造物。

注7:神:超越人格的一種宗教信仰之對象。一般被視為能對物質世界施加影響,直至主宰物質世界之一定部分或全部。佛教否定神創造說(神意說),主張因緣、緣起之法為世界之根本原理。在佛教中,神只是六道中福報最大的一類眾生而已。佛教之最高者為佛,佛斷迷悟道,超越諸天、諸神而存在,被稱為超神、神中之神、天中天、天人師等。

注8:唯我獨尊:謂世界之中唯我最尊最上。據《長阿含經》卷1《大本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出生之時,獨行七步,遍觀四方,舉手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 釋迦牟尼佛出生之時,示現此相,表示三界之中,唯佛獨尊,當救度天上天下,為天人尊,斷生死苦,使一切眾生得大安樂;而其餘皆邪道,非眾生所能依怙,故有此語。另,此語也可以理解為:這裡的我並不是指釋迦牟尼佛個人,而是指眾生皆有的佛性,從生命的本質看,每一個生命內在核心皆有佛性,這樣具有佛性的每一個我、唯一的我是最尊無上的。因此,只要覺悟到自己的真實佛性,每個人都能唯我獨尊。

佛眼看紅塵,靈魂肉體真純潔

道心觀世界,物性人情大自然

般若等觀萬法皆空,無上中下

菩提透見三時如幻,非去來今

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

妙矣!明星一睹即成無上菩提

註: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即嘆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清凈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現前。」

眾生入我,我入此身,此身非我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何處不一

性海圓融,遍去來今世大方廣

佛心自在,如日月珠光妙凈明

佛性法身,常住湛然,遍周塵剎

眾生器界,暴流不息,終付劫灰

註:暴流:又作瀑流。(1)為煩惱之別名。大水暴漲之時,可漂流人畜、房屋等,諸煩惱亦然,能使眾生於三界六道生死流轉不已,故以暴流喻之。(2)依唯識說,阿賴耶識於輪迴之際仍持續不斷,猶如暴流。

雖罪福皆空,卻易消福難受罪

若根塵俱徹,則外離塵內脫根

莫爭不急,名利夢空,且隨它去

但念無常,死生事大,如救頭燃

佛法甚深,難解難知,非常非斷

真如微妙,不生不滅,無去無來

死生其實圓融,並無世外涅槃岸

迷悟本來同體,哪有夢中覺醒人

注1:《楞伽經》雲:「非於涅槃彼生死,非於生死彼涅槃。」《中論?觀涅槃品》雲:「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

注2:佛教有「同體之惑」說,謂人之根本無明,乃真如自體之迷惑。此無明與真如二者,猶如波與水之為同體,故稱同體之惑。故佛教也常說迷悟同體。

望大海蒼茫,潮漲潮消,不增不減

仰長天浩瀚,雲舒雲卷,即有即空

物換星移,生死死生,看時輪永轉

剎塵劫海,色空空色,念法界常如

註:時輪:為古印度之計時器具。又,密教有時輪密法,又稱時輪怛特羅。其方法為觀察宇宙之結構與活動,即日月星辰之運行及其遷流變化,並控制與此對應之人體脈管、輪、氣息之遷流變化,以期達到究極合一之境界。

眾生性相空虛,輪轉如流何有我

萬法因緣和合,變遷不住本無常

法身常在十方,隨緣不變本來凈

佛眼遍觀三界,生死往還畢竟空

心是大,心非大,心無大小名為大

色即空,色難空,色本空虛性乃空

覺時說夢夢非真,惟覺者能聽能解

醉里貪歡歡實苦,而醉人不醒不知

注:《大般若經》卷596雲:「如人夢中說夢,所見種種自性,如是所說夢境,自性都無所有。何以故?善勇猛,夢尚非有,況有夢境自性可說!」又,《成唯識論》卷7雲:「未得真覺,恆處夢中,故佛說為生死長夜。」

境似水波心似流,外境隨心心不住

身如旅舍我如客,此身非我我無歸

注1:《思益梵天所問經》雲:「一切法無住,而眾生有住,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歸處,而眾生樂于歸處,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注2:《六祖壇經》雲:「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 《思益梵天所問經》雲:「眾生身為怨賊,貪著養育以為親友。」

橫遍十方,非有非空,幻網重重無盡

豎窮三世,緣生緣滅,紅塵滾滾輪迴

注1:十方三世:十方指東、西、南、北、四維(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上、下,是就空間方面而言;三世指過去、現在、未來,是就時間方面而言。

注2:幻網:即帝網,又稱帝釋網、因陀羅網。帝釋天宮中之寶網,在一個個網結中,布滿珠玉,它們交相輝映,重重無盡,互相交涉、含攝而又不互相阻礙,形成一個無限的反映關係。

不管它假假真真,滾滾紅塵多變幻

無非這空空色色,花花世界永輪迴

天上人間本太空,厭世應知天上冷

地球月亮皆微粒,窮途莫忘地球圓

注:作者《七律?偶感》雲:「遙觀月亮掛天邊,忘卻地球也是圓。一悟微塵旋腳下,頓知大夢即當前。百年老病何堪忍,剎那死生殊可憐。鶴到遼東空感嘆,不如吹笛隱林泉。」

我無真實之身,勿以色相音聲求我

心有常圓之月,莫於陰晴朔望覓心

無窮宇宙有玄機,確實深沉而險峻

短暫人生如電影,雖然奇妙卻空虛

苦海輪迴,法爾真如,念人生之杳杳

妙心自在,冥然常樂,共天地而悠悠

山河大地乃塵埃,日月星辰皆泡影

富貴功名原夢幻,身家眷屬是雲煙

地球只是微塵,微塵里亦有三千世界

生命無非幻夢,幻夢中何來八萬心行

註:八萬心行:又作八萬四千心行,謂眾生八萬四千諸垢塵勞心行差別。此能障礙八萬四千波羅蜜多陀羅尼門三摩地等。

不生不滅,不減不增,碌碌人間如夢幻

無始無明,無常無盡,茫茫宇宙本空虛

水清月現,水濁月亡,月本無為常自在

風住幡停,風吹幡動,幡何有異只隨緣

注1:智旭《佛遺教經解》雲:「譬如月輪在天,水清影現,水濁影亡。是故佛寶常住,未嘗滅度。」

注2:《六祖壇經》載:六祖慧能「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心生境現,心滅境空,心境本來為一體

風動幡飄,風停幡住,風幡其實不相干

注:心境:內心與外境,即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在認識論的層面,二者互相獨立;在本體論的層面,二者無差別對立。即所謂「色心不二」、「色心互融」。

不生不滅,不減不增,隨緣不變真如相

非有非無,非一非異,離斷非常中道觀

注1:真如相:真如的本相;即無相之相。此中的「相」,只是虛說,非指現象之相,因真如離一切相狀。《心經》雲:「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注2: 離斷非常:遠離斷見與常見。斷見,即視一切皆為斷滅,人死後一切皆滅;常見, 即視一切皆有恆常性,認為人死之後,自我永久不滅。

注3: 中道觀:龍樹在《中論》一書所提出的不落於空與假兩個極端的理論。《中論》主張八不中道(又稱八不中觀),有偈雲:「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鏡含萬象,若有若無,你去他來常自在

海納百川,不增不減,雲騰雨降永輪迴

鏡含萬象,若有若無,你去他來常自在

月印千江,非一非異,濁亡清現總隨緣

無我無常,無住無依,觀萬法皆從緣起

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悟涅槃亦是性空

漚生漚滅,大海湛然,本來面目認全體

雲起雲消,虛空不動,脫落身心得總持

注1:《楞嚴經》卷2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又,《楞嚴經》卷3云:「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

注2:脫落身心:又作身心脫落。謂脫卻身心之一切煩惱妄想,而入真空無我之自由妙境。

注3:總持: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

太虛恆爾,無欠無餘,雲起雲消無影響

大海湛然,不增不減,漚生漚滅不相干

無量劫久歷輪迴,眾生本性未曾增減

一剎那含藏永遠,諸佛涅槃超越變遷

日征月邁景常新,看柳綠花紅,隨時輪轉

地久天長人易老,趁風輕雲淡,作法界觀

註:法界觀:指悟入法界真理之觀法。有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等三種,又稱法界三觀。

天象寒來暑往,地形滄海桑田,亦輪迴也

太陽出沒升沉,月亮陰晴圓缺,非權現乎

無極無邊,無外無中,無欠無餘,虛空恆爾

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實相本然

蝴蝶夢,黃梁夢,南柯夢,夢不迷人人迷夢

三世空,五蘊空,萬法空,空即是色色是空

觀葉落花飛,全體隨緣,便知萬有有無主宰

悟時移世易,真空不變,可嘆眾生生死輪迴

看葉落花開,魚躍鳶飛,悟萬法圓融,佛心自在

感桑田滄海,百年一瞬,念眾生平等,同體慈悲

三千世界,不出此心,皆為阿賴耶識隨緣變現

五蘊根身,本來無我,只是補特伽羅取趣輪迴

註:佛教主張無我說,故不承認有生死主體之真實補特伽羅(勝義之補特伽羅),但為解說權便之故,而將人假名為補特伽羅(世俗之補特伽羅)。然部派佛教中,犢子部、正量部、經量部等,卻承認補特伽羅為實有。

看眾生奔走,越嶺穿山,入海飛天,身外虛空滾滾

羨禪者起行,著衣吃飯,砍柴挑水,心中實相如如

註:起行:由菩提心之中,發起身、口、意三業之行。

菩提證果,有嚴凈土,有清凈身,莫言無,莫言斷滅

般若觀空,如旋火輪,如大火聚,不可住,不可取持

注1:《宗鏡錄》云:「但內守一,攀覺流動,皆從妄生。如旋火輪,輟手則息。」

注2:《大般若經》云:「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

眾生皆演員,角色前緣定,無我無常,賢愚貴賤乃權現

萬物具空性,由來大體同,不增不減,修短盛衰本自然

觀蟲出水中,不出火中,死時則死,生時則生,即知緣起

思果非樹內,亦非樹外,來無所來,去無所去,而悟性空(敬題佛法之緣起性空)

溪聲山色,處處含藏玄義:宛然一葉一如來,一花一世界

暮鼓晨鐘,時時演布法音:所謂三車三解脫,三學三菩提(敬題山門)

注1:山門:寺院的門,又稱三門。因通常以寺院喻法空涅槃,以其門喻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或喻智慧門、慈悲門、方便門。即使寺院只有一門,有時亦稱三門。

注2:《華嚴經》雲:「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蘇東坡有詩偈雲:「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注3:三車:又稱三乘,即羊車、鹿車、牛車,喻聲聞、緣覺、菩薩三乘。

注4:三解脫:又稱三空,三解脫門的略稱。指空、無相、無願(或稱無作)三者。

注5:三學:即戒學、定學、慧學。

注7:三菩提:(1)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略稱,意為無上覺悟。(2)就菩提的主客體用關係而言, 可分為真性菩提(或稱無上菩提)、實智菩提(或稱清凈菩提)、方便菩提(或稱究竟菩提)三種。(3)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與諸佛菩提。

若不解其毛孔收剎海、芥子納須彌,微塵映世界、瞬間含永遠

可推思這小苗變參天、方寸藏萬卷,一念遍虛空、午夢歷千年

注1:「毛孔收剎海」、「芥子納須彌」皆為佛典中常見之譬喻;「微塵映世界、瞬間含永遠」是《華嚴經》中所闡明的思想。

注2:唐代李渤曾以「一粒芥子怎麼容納得了須彌山」向智常禪師請教,智常以「方寸藏萬卷」之喻反問道:「人言博士學覽萬卷書籍,但你萬卷書放在何處?」又,當今科技的發展已從物理意義上體現了「方寸藏萬卷」。如,一塊小小的電腦硬碟、光碟,所儲存的信息數量可達天文數量。

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觀一切眾生,輪迴不盡

無邊光,無邊色,無邊體,無邊相,無邊身,仰十方諸佛,示現無窮

縱經過去恆沙時劫,又入將來無盡輪迴,而眾生真性,如如不動

普照十方一切世間,遍彌內外任何處所,嘆諸佛妙光,實實難思

注1:真性:不妄不變之真實本性。乃吾人本具之心體。佛教主張吾人所具之真性與佛菩薩之真性本無二致。

注2:《無量壽經》謂阿彌陀佛之光明,能照破人、法諸障,無論山河雲霧等外障,貪瞋痴慢等內障,皆不能障蔽,故稱無礙光。由此,阿彌陀佛又稱無礙光佛。又,《佛說阿彌陀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又,凈空《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云:「佛光所及,垣壁俱徹,內外四方,恆與佛對。」

悟眾生平等,本來無我,一切無常,任憑風水輪流,但得慧心如止水

觀諸法紛然,現在難留,塵勞難盡,隨順時空變幻,應知妙色即真空

佛性神奇含妙法,妙法難思,妙心妙色妙音聲,於法不應說斷滅相

凡情躁動執浮塵,浮塵本妄,浮想浮生浮世界,對塵唯有作因緣觀

注1:《金剛經》云:「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注2:浮塵:一切有為之諸法,虛假不實,污染真性,故稱浮塵。

注3:浮想:虛妄不實之思想也。《圓覺經》云:「眾生壽命皆為浮想。」

注4:因緣觀:觀十二因緣之道理而悟生死流轉之理也。《宋高僧傳》云:「接飛花墜葉,作因緣觀。」

不生不死,不死不生,生必然死,死必然生,生前有死,死後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死生,死生生死,於生死輪迴,虛生浪死,難得了生脫死,愁愁愁,死生亦大矣

見色見空,見空見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外無空,空中無色,色色空空,空空色色,色空空色,空色色空,悟色空平等,體色入空,原來性色真空,妙妙妙,空色豈殊哉

註:《楞嚴經》卷3云:「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凈本然,周遍法界。」

下 篇 修 行 篇

一、修 行 法 門

智燈驅黑

慧鏡照空(敬題般若波羅蜜)

微言大義

正法妙心(敬題禪宗)

注:關於禪宗的淵源,有拈花微笑一則公案: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惟迦葉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此公案雖於經典無據,但世人多引此為征。正法妙心,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的略稱,指如來的甚深微妙的內證之法。此乃言說不能表達,只能以心傳心的妙法。

辨魔法要

修道指南(敬題《楞嚴經》)

九因一果

六度萬行

注1:九因一果:在十法界(即凡聖可能存在的十種迷悟界域: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中,以前面九界為因,最後之佛界為果;即只有佛果才是最終目的。

注2:萬行:指為達到菩提而於身、口、意所作之諸多善行。

身空不痛

心定得通(敬題身根圓通和眼根圓通)

注1:畢陵迦婆蹉有一天被毒刺傷足,疼痛難忍,他「雖覺覺痛,覺清凈心無痛痛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由於他以身體感覺而悟道,稱「身根圓通」。

注2:阿那律陀雙目失明,以天眼悟道,稱「眼根圓通」。

心存敬畏

意守謙恭

注1:《法句經》云:「深觀善惡,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終吉無憂。」

注2:印光法師云:「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密訣。」又云:「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

惡緣易忍

順境難調

制心入法

以戒為師(集句,敬題律宗,兼敬題持戒波羅蜜)

注1:《大智度論》卷23云:「制心入法,不為放逸。」

注2:《廬山蓮宗寶鑒》卷1載:「故涅槃經云:佛在世日,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

即心是佛

以戒為師(集句)

註:《黃檗傳心法要》云:「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即心是佛。」所謂即心是佛,又作即心即佛,無論凡夫心、佛心,其心之體與佛無異,此心即是佛。

攝心歸佛

以戒為師(集句)

註:《凈土境觀要門》云:「攝心歸佛名為觀佛。」

解行具足

定慧等持

註:定慧等持:又作定慧雙修。謂禪定和智慧並修而無輕重先後之別。

真參實證

頓悟漸修

安心惟忍

得道在勤

注:《八大人覺經》雲:「道從精勤,非懈怠得。」

歷緣調意

對境觀心

注1:調意:即調伏意念上的種種惡的傾向。也即調心。《景德錄》載:禪宗二祖慧可晚年,付衣缽後,「遂韜光混跡,變易儀相,或入諸酒肆,或過於屠門,或習街談,或隨廝役,人問之曰:『師是道人,何故如是?』師曰:『我自調心,何關汝事?』」

注2:觀心:謂觀照己心以明心之本性。《心地觀經》雲:「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

隨時念佛

即事觀心

身為苦本

信是道元

注1:《法句經》雲:「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饑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慾怨禍,皆由於身。夫身者,眾苦之本,禍患之元。」

注2:《華嚴經》卷14雲:「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莫爭不急

但念無常

注1:《無量壽經》雲:「世人共爭不急之務。」

注2:《法句經》雲:「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一心向道

萬事隨緣

咒心除苦

法眼度生(敬題《心經》)

注1:咒心:即諸咒之精要。據《楞嚴經》載,佛曾以楞嚴咒為咒心。另,《心經》之咒,亦可稱為咒心。《心經》雲:「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注2:菩薩的法眼,是能照見一切度生法門的智慧眼。

醍醐灌頂

甘露滌身

注1:灌頂:即以水灌於頭頂,受灌者即獲晉陞一定地位之儀式。原為古代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之一種儀式,國師以四大海之水灌其頭頂,表示祝福。佛教諸宗中,以密教特重灌頂,其作法系由上師以五瓶水(象徵如來五智)灌弟子頂,顯示繼承佛位之意義。

注2:醍醐灌頂:比喻佛法能使人得到智慧,或使人感到清涼舒適。

注3:密宗灌頂儀軌中有「甘露滌身」一項。

寬容萬物

善待眾生

註:巴利語佛經《雪山夜叉經》云:「克制自己,善待眾生。」

如空而住

知幻即離(集佛經句)

注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65云:「於諸通境,都無所得,亦不分別,如空而住。」

注2:《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從聞得智

以信除疑(集佛經句)

注1:《法句經》云:「信乃得道,法致滅度。從聞得智,所到有明。」

注2:《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3云:「佛言:快哉大士,以信除疑。」

慈悲是寶

慚愧亦財(集句)

注1:凈空《大方廣佛華嚴經講錄》云:「智慧是寶,慈悲是寶。」

注2:《法句經》云:「信財戒財,慚愧亦財。」

觀心持戒

念佛安禪

注1:天台宗主張「觀心持戒」,將持戒與止觀相結合。

注2:安禪:安住於坐禪之意。猶言入定。佛教修行中,常將念佛與安禪相結合。佛教禪觀中有念佛三昧,即以念佛為觀想內容之一種禪定。佛教又有念佛禪,指於坐禪之際兼行念佛之行法。

棲心禪悅

舍世貪憂(集句)

注1:《佛祖統紀》卷41云:「棲心禪悅。」

注2:《長阿含經》卷9云:「舍世貪憂。」

慈悲一切

棄絕萬緣

覺圓成佛

戒缺入魔

唯心直進

發願往生

注1:《楞伽經》云:「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遠離陰界入心,因緣所作方便,生住滅妄想虛偽,唯心直進。」

注2:《佛說阿彌陀經》云:「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入世真行者

出家大丈夫

註:古德云:「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公侯將相所能為。」

從緣聞道易

對境忍心難

融性宗頓教

通法相有門(敬題《楞伽經》)

注1:性宗:於佛教,對宇宙及人生之探求,以其不變、平等、絕對、真實之本體及道理為中心課題立宗者,稱為性宗。如三論宗、華嚴宗等。

注2:頓教:以說法之內容而言,迅即證得佛果、成就菩提之教法,稱為頓教;以說法之形式而言,對頓悟之機,自始直說深法之教,稱為頓教。

注3:法相:作為現象看的法;現象層面的存在。有時亦作法性解,則有本體之意。聯中的「法相」指法相宗。

注4:有門:以諸法為有的教法,如俱舍宗、法相(唯識)宗之所說。

欲求無上道

當發菩提心(集佛經句)

注1:無上道:指最上無比大道之佛道。 蓋如來所得之道,無有出其上者,故稱無上道。

注2:《圓覺經》等諸多佛經,都有「欲求無上道」之句。

注3:菩提心: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作無上道心,即求無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諸佛之種子。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

注4:《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云:「諸欲求勝果,當發菩提心。」

觀心非滯有

離欲不沉空

注:沉空:即沉空滯寂;沉溺於空寂之境,不復留意教化眾生之事。大乘時常批評小乘為沉空守寂,遠離世間,作自了漢。又,沉空滯有,是佛教修行應避免落入的兩邊。

解空心不起

著相障難除

觀此身非我

悟諸佛同心

念佛能成佛

觀心以護心

註:《法句經》云:「此心隨欲轉,微妙極難見。智者防護心,心護得安樂。」

凡夫貪順境

智者忍違緣

一心常忍辱

萬事且隨緣(敬題忍辱波羅蜜)

注:彌勒菩薩偈雲:「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襖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者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者消息,何愁不了道。」

由耳根通達

獲法性圓明(敬題耳根圓通)

註:觀世音菩薩由耳根聞聲,從而修得無上大道,稱耳根圓通。文殊菩薩對二十五種圓通法門一一加以評說,稱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最為第一,最適宜娑婆世界的眾生修習。

聞聲歸正道

觀色悟圓通(敬題聲塵圓通和色塵圓通)

注1:喬陳如等五比丘「於佛音聲悟明四諦」,成阿羅漢,稱「聲塵圓通」。

注2:優波尼沙陀修不凈觀,以色相悟道,稱「色塵圓通」。

安禪修正道

調息入圓通(敬題鼻根圓通和鼻識圓通)

注1:周利槃陀迦從觀息入門而悟道,稱「鼻根圓通」。

注2:孫陀羅難陀以鼻息調氣(鼻識)的修法悟道,稱「鼻識圓通」。

對境觀無我

存心念有情

善友應親近

惡人須遠離

注1:善友:即善知識,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之人。《華嚴經》雲:「十方如來,皆以親近善知識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2:律宗認為,應遠離四種惡人,即:(1)樂語他誤人(好說他人錯誤者);(2)樂說邪見人;(3)口軟心惡人;(4)少作多說人。

說食何嘗飽

聞經不在多

註:《楞嚴經》卷1云:「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得飽。」

路滑亦須去

磚粗不必磨

注1:《景德傳燈錄》卷6載:「鄧隱峰辭師(道一),師雲:『什麼處去?』對雲:『石頭去。』師雲:『石頭路滑!』對雲:『竿木隨身,逢場作戲。』便去。才到石頭,即繞禪床一匝,振錫一聲,問:『是何宗旨?』石頭雲:『蒼天!蒼天!』隱峰無語,卻回,舉似於師。師雲:『汝更去,見他道蒼天,汝便噓噓。』隱峰又去石頭,一依前,問:『是何宗旨?』石頭乃『噓噓!』隱峰又無語。歸來,師雲:『向汝道,石頭路滑!』」又,《五燈會元》卷5載:「師(行思)曰:『子何方來?』(希)遷曰:『曹溪。』師曰:『將得什麼來?』曰:『未到曹溪亦不失。』師曰:『若恁么,用去曹溪作什麼?』曰:『若不到曹溪,爭知不失?』」

注2:《景德傳燈錄》卷5載:「開元中有沙門道一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師(懷讓)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師作什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人駕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卧;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一聞示誨,如飲醍醐。」

聞思修並重

人我法皆空

註:聞思修:即聽聞教法、思惟義理、修行。

不住三輪相

由知一體空

注1:三輪相:指施者、受者與施物三者。三輪之相存於意中,稱為有相之三輪。滅此三輪,住於無心而行施,則為三輪清凈之檀波羅蜜。世人行施,心希果報,是為著相;而菩薩行施,了達三輪體空,故不住於相。

注2:一體:即常住真心之體。外相雖異而其本性則一,故曰一體。

修六時三昧

起諸善萬行

注1:六時三昧:指晝夜六時勤行之三昧修法,如念佛、懺法等。

注2:諸善萬行:所有之善行也。

離瞋除惡意

忍辱護真心

註:寒山子有詩云:「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了達法無二

觀行忍第一(集句)

注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4云:「心不稱量諸二法,但恆了達法無二。」

注2:《法句經?述佛品》云:「觀行忍第一。」

於謗言不辯

與世智無爭

修五輪三昧

起六度萬行

註:五輪三昧:由修禪定所得的五種功德。又稱五輪禪。即地輪三昧、水輪三昧、風輪三昧、金沙輪三昧、金剛輪三昧。

悲心施辣手

大願度群生

吃虧時不怨

便宜處莫貪

清掃門前雪

靜觀天上雲

經如標月指

法似照明燈

般若波羅蜜

南無阿唎耶(集句)

註:分別集自心經、大悲咒。

波羅僧揭諦

薩啰婆部多(集句)

註:分別集自心經咒、楞嚴咒。

波羅僧揭諦

突瑟吒質多(集句)

註:分別集自心經咒、楞嚴咒。

波羅僧揭諦

怛隸帝葯迦(集句)

註:分別集自心經咒、楞嚴咒。

波羅僧揭諦

羯唎突嚧鉗(集句)

註:分別集自心經咒、楞嚴咒。

波羅僧揭諦

迄唎夜輸藍(集句)

註:分別集自心經咒、楞嚴咒。

波羅僧揭諦

烏陀啰輸藍(集句)

註:分別集自心經咒、楞嚴咒。

波羅僧揭諦

喝悉多輸藍(集句)

註:分別集自心經咒、楞嚴咒。

波羅僧揭諦

跋悉帝輸藍(集句)

註:分別集自心經咒、楞嚴咒。

波羅僧揭諦

毖唎瑟質迦(集句)

註:分別集自心經咒、楞嚴咒。

鞞啰跋闍啰

妙音觀世音(集句)

註:分別集自楞嚴咒、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佛以禪心而得

道無定力不成(敬題禪定波羅蜜)

注1:禪心:寂定之心,即心專註於一之狀態。又指依禪定所得之本來清凈心。

注2:定力:禪定之力用,即不論遭遇任何境地,均能如如不動之禪定力。

注3:《法句經》云:「無禪不智,無智不禪;道從禪智,得至泥洹。」

凈土三根普被

蓮台九品咸登(敬題凈土宗)

注1:三根:指上、中、下三種不同的宗教素質。凈土宗稱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兼收。印光大師曰:「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姓,亦可預入其中。」

注2:九品: 往生極樂凈土者,分成九個等級,即在上中下三品位中,每一品位再分上中下三等,得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共九品。凈土宗有九品蓮台之說,謂行者臨命終時,聖眾持蓮台來迎,行者乘此蓮台,花合至凈土,花開即身相具足。因往生者品位有九等,則蓮台亦有九品之別。

十念往生凈土

一心歸命彌陀(敬題佛法之「十念往生」)

注1:十念往生:凈土宗有「十念往生」之說,認為五逆之罪人,臨終時若依善知識之教導,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即「十念念佛」),即可往生極樂凈土。

注2:一心歸命:指專註一心,歸向佛陀教法。世親《凈土論》雲:「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意念清瑩悟道

識心圓妙得通(敬題意識圓通和識大圓通)

注1:目犍連以意念觀照的修法而悟道,稱「意識圓通」。

注2:彌勒菩薩觀十方世界皆為心識所變現,從而「識心圓明,入圓成實」,得無生忍,稱「識大圓通」。

修道不輕小法

度生當發大心

注:小法:小乘的教法。此種教法注重自利,以自求出離為目標。

非器莫言妙法

有心難度眾生

注1:非器:指不堪受持佛法的根機,不堪為法器、道器的質素;或指非大乘根器者。

注2:《寶積經》雲:「非器眾生說甚深法,是菩薩謬。」

注3:《指月錄》卷6載南陽慧忠禪師雲:「無心是真度生,若見有生可度,即是有心,宛然生滅。」

說誠實無欺語

著柔和忍辱衣

注:《法華經?法師品》雲:「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出世當離邪見

隨緣不昧真心

調伏妄心不易

弘揚正法更難

注:古德雲:「悟道容易修道難,修道容易成道難,成道容易弘法難。」

當使善行常起

務求惡業不生(敬題佛法之「四正斷」)

注:四正斷,又作四正勤。《佛說法集名數經》雲:「云何四正斷?所謂未生不善法不令生,已生不善法令正斷,未生善法令發生,已生善法令增


推薦閱讀:

你好,我叫對聯,這是我的簡歷,請多關照!
對聯,上聯曹雪芹做紅樓夢,誰能對下聯?
《春節對聯大全》
亭台樓閣上的對聯
佛教對聯一

TAG:佛教 | 對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