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珍貴了!】習練楊式太極拳的這些要求 現在知道還不晚(下)
相關鏈接:
【太珍貴了!】習練楊式太極拳的這些要求 現在知道還不晚(上)
8
- 動作僵硬 -
在習練時,老師要求我們的動作要鬆柔,要用意不用力,不要僵硬。松,就是關節要鬆開和消除不必要的肌肉緊張,使肢體自然拔長。
柔,就是用最小的力緩慢地、均勻地動作,不能用僵力(拙力)。
用意,即是說用意識練拳,在初學拳時,意識系指動作的動向和要領;待到有一定的造詣後,可結合動作的技擊含義作攻防的想像。
9
- 抬頭歪腦 -
老師指出,練拳時頭部應自然正直,下頦微收,要虛領頂勁。抬頭仰面是筆者的又一毛病,另外尚有少數拳友有低頭看地,斜頭歪腦和搖頭晃腦的不良現象,特別是在作十字手和雙風貫耳接左蹬腳雙手相合時注意不要低頭。
所謂虛領頂勁,可用意識想像頭頂上方的吊扇將頭髮往上吸,頭頸隨之自然正直,精神也為之一振。當然,虛領頂勁不等於故意伸頸,頸部應自然放鬆,不要用力向上拔。
10
- 前俯後仰 -
當提手上勢、提手上勢接白鶴晾翅提右腳,摟膝拗步邁步,十字手雙手相合,抱虎歸山屈膝下蹲、高探馬、下勢、轉身擺蓮和彎弓射虎時,容易產生前俯現象。後坐時(如擠接按),則易後仰。身體左歪、右斜常發生在倒攆猴、分腳和蹬腳時。
11
- 直來直去 -
手走弧形、臂要旋轉,才能使動作圓活無滯,同時能促使氣血暢通、貫注指梢。這也是太極拳的精華所在。
1 在練起勢時,老師要求學員們兩手不要平上平下,而應上舉時手臂內旋,下按時手臂外旋。同時,下按時不能先里收再往下按,而應走弧形,即邊里收邊下按。
2 起勢至左棚時,右臂宜先略外旋內含棚勁,然後內旋使掌心朝下,與左掌上下相對呈抱球狀。
3 右棚定式後,右手不要立即往左下方捋,這時右手應以手腕為圓心,略朝反方向(右上方)翻轉,然後再往左下方捋。這樣右棚與捋呈無間斷的圓弧銜接,同時起到「連綿不斷」和「內勁不斷」的作用,也符合拳論中「意欲向上(前),必先寓下(後)」的規定。
4 老師在教授捋時,邊示範邊教導我們:「兩手應經身前隨轉腰弧形向左捋,而不要兩手走直線向左平捋;捋時,右手應高於左手。」
5 當我們在學單鞭時,老師不止一次地指出,左手要邊內旋左移,不要移至正東後突然翻掌前推。
6 左(右)摟膝拗步的右(左)掌推出時,前臂應隨轉腰邊內旋(旋腕轉臂)邊前推,才能勁貫指梢。
7 筆者以往做海底針的打法是收回後直接往下插,現經老師指點,正在改為右手隨轉腰邊里收、邊外旋、邊往下、再向上畫一個小立圓後往下插。在此也希望拳友們遵照老師的教誨,把這個「立圓」打出來。
12
- 眼神散亂 -
筆者雖習拳十幾年,閱讀拳書十多本,但對於拳論中「手眼相隨」的眼法仍然似懂非懂。在這次研究班上,傅老師幾句精闢的論述使我豁然開朗:「譬如我要取你胸前的一支鋼筆,眼睛不先看到筆,怎麼能拿到筆,但又不要兩眼死死地盯著筆看。同樣,打拳時眼睛不能不看手,但又不能盯著手看。也就是說,眼睛要向前平視,並關顧前面主要的手。」
「神聚於眼」。如果眼光散亂,則精神不能貫注,勁力不能貫足。因此,任何專註兩手,無所專註、東張西望、目定神呆、閉目重簾和怒目橫眉的現象,都是錯誤的。
13
- 步型不對 -
1 當學員們練雲手至小馬步時,老師便大聲說:「雙腳不要靠攏,要與肩同寬,」但我們確有不少人患這個簡單的毛病,還有部分同志大小馬步的兩腳不是平行向前,而成外八字。
2 在整套拳架中,弓步甚多,所以老師不厭其煩地說:「弓步不要站在一條直線上,即兩腳的橫嚮應有一定的距離,一般與肩同寬。」其次,弓步的前膝蓋不要超過腳尖,以失平衡;但小腿也不宜垂直,以影響靈活性,因此膝蓋應位於這兩者之間為好。再者,弓步的後腳掌外側不要離地。弓步定式時,還應努力做到腰胯松、腿伸長、身上頂,這樣就容易做到腳生根、下盤穩。
3 後腿屈膝半蹲支撐全身重量,前腳掌著地(如白鶴亮翅)或前腳跟著地(如手揮琵琶),均稱為虛步。當然,虛步的兩腳也不宜站在一條直線上,但其橫向距離比弓步要小,一般為5~15厘米。另外,虛步的前腳跟(掌)不要離地太多。
4 下勢做仆步時,兩腳均應全腳掌著地,注意前腳外側及後腳跟不宜離地。
14
- 塌腕和拳背內凹(外凸) -
太極拳十分講究坐腕,即在定式時掌根微微下沉著力,腕關節柔而不軟,坐腕才能勁貫指梢,用老師的話來說:「坐不坐腕,味道大不一樣。」因此,腕部切不可松垂,手腕松垂形似柔美,實飄浮無力,內勁必丟無疑,這叫飄,也叫塌腕,這種陋習常見於起勢兩臂上舉接下按、摟膝拗步曲臂和雲手翻掌時。
拳背應與前臂齊平,但有些練拳者在做撇身捶和搬攔捶時,將拳背內凹或外凸,這種花架子也是不可取的。
15
- 其他不符合規範的動作 -
在研究班上,傅老師對以下幾個動作和要求也做了示範和論述。
1. 擠接按兩手回抹時,不要下降到腹部,而是回抹至胸前。
2. 按接單鞭時,老師提醒我們不要兩臂伸直,也不要兩肩聳起。而是應松肩、垂肘。
3. 做提手上勢時,老師要求我雙手先下沉,再向前向上相合,這才叫提手上勢。
4. 摟膝拗步的摟膝之手不要太高,有的甚至與腰同高,這樣既不符拳理,又失大方;前推之肩不要衝出,而應平對前方。
5.由傅老師的示範動作表明,手揮琵琶定式時,右手心不是斜向下,而是微向上,用老師的話來說是:「右手心稍向陽。」
6.練搬攔捶時,傅老師明確指出:「右拳是平的搬,而不要像撇身捶那樣向上向前撇出。」即以右肘為軸心,右拳自左脅(從腋下到腰上的部分稱為脅)旁向前上,經胸前(高不過肩)再翻腕搬至右脅旁。老師同時指出:「右拳搬的時候,左掌一直要護右拳,一定要跟好。」
7.撇身捶的右拳不要從身體中心線(鼻與臍的連線)撇出,而是從右肩前撇出。
8.玉女穿梭的前推自身體中心推出,不要在肩前推出。
9.在教授分腳時,老師提醒我們不要屏氣,呼吸要自然;兩手不要抄到腹前再交叉,而應在胸前,以免胸部空虛被擊;出腳時,身要側。
10.轉身(左分腳接左蹬腳)搖晃或站不穩,甚至左腳落地,這是最常見的現象。要做到旋轉輕靈、準確,除了刻苦鍛煉以增加腳力外,尚須注意以下三個技術問題:轉後支承腳及時落腳掌踏實,以控制旋轉方向(角度);轉後支承腿曲膝下沉,起緩衝作用,這一點最為重要;懸掛膝內含,兩臂相交外棚,起平衡作用。
11.栽捶的右拳主要是往下打,定式時右拳應低於左膝;而指襠捶的右拳主要是往前打,定式時右拳應與小腹同高。因此,上述二式出拳的路線不能相同,更不能相反。
12.「左蹬腳接轉身右蹬腳,是左腳直接向後轉?還是左腿曲膝後再向後轉?」對於這個問題,傅老師明確地回答我說:「直接向後轉,不要曲膝後再轉。」從用法上來說,對手從左後側打來,我應立即向右後轉,以手腕黏住對手的肘腕。如果曲膝後再向右後轉,恐怕對手的拳(掌)早已打在我身上了。
13 退步跨虎定式時兩手的距離,不應與白鶴亮翅同寬,而應比白鶴亮翅開闊些,但也不要分得太開。
14.左蹬腳和退步跨虎轉身向右後擺之後,左腳應腳尖先著地,而不是腳跟先著地。又,落左腳時不要遠離右腳,應落在右腳旁。
15.轉身擺蓮的擺腳,不是越高越好,一般不宜超過肩部。雙手拍擊腳面時也不是越響越好,經老師指出後,學員們在習練拍腳時,聲音就明顯減少了。
16.作磨轉步時,前腳尖向左(右)磨轉,後腳跟應離地向右(左)磨轉。不要前腳尖外撇,後腳跟不動。
17.在全套太極拳中,要求四肢曲而不直,即手臂伸出至將直未直,弓步蹲腿至將挺未挺。
18.手指應自然伸展,不要呈蘭花指狀。
19.每勢定式時,應做到似停非停。老師教起勢、白鶴亮翅、分腳和蹬腳時,提醒我們動作不要停頓,以免違背拳論中的「連綿不斷」。
推薦閱讀:
※吳式太極拳柳恩久原地36勢拳勢分解
※楊式85太極拳 虛實腿拳架異同
※第812期:破譯太極拳調心的奧秘
※練功太極拳(動作分解)
※[轉] 太極拳十三勢行功心解(詳細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