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中國近代個人觀的改變_6

余英時:中國近代個人觀的改變

2010年07月29日09:45騰訊歷史余英時我要評論(1) 字型大小:T|T

 

問:我想請問余先生的個人信仰為何?

問:我與余先生有兩點同感:其一,反對革命、主張漸進;其二,在價值方面,我有很深的危機感,其中不只由於中國的政治轉型而引起的,還由於西方的商業化和科技發展所引起的社會轉型而產生了危機感。此外,我有三項觀察:

1.現代科學已經和五四時的科學不一樣。西方分析科學已經結束,而應回到東方的有機論的觀點。現在的科學家與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已沒有以前那麼大的鴻溝。我是個科學家,也是個宗教信徒,我就是余先生說的那種對科學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2.文化的討論經常是危險的。我不同意文化有失落、倒退的問題,文化是一個融合的過程。文化是無法重建的,但是可以演化。

3.價值觀的生長必須有個生長的出發點,不能像建空中樓閣地去架設,必須找到一個生長點去演化。存在一定有它的道理,我們不能一談到大陸上的問題,就說這四十幾年是一片黑暗、一片落後,然後就說是要重建。我們一定得找到它的根,作為出發點、生長點。

答:我現在綜合地回答各位的問題。

1.「人權」根本是西方的概念,在中國只有相似的觀念與之契合,但不能徑以「人權」稱之。最重要的差異是中西文化對於法律的觀念不同。西方人權是法律的語言,中國的道德語言產生不了「權利」的觀念,只有義務的觀念。此外,權利是以個人為本位,這又和中國的家族一體的想法不合,但不能說中國人完全沒有類似「權利」的思想。

2.關於文化重建的種種問題,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尤其是陳平先生問的問題是很有趣的,他的一些觀察,我是同意的,比如說人文和科學之間的對話和溝通,是充滿了各種可能的。陳先生提到文化無所謂失落、再造……

如果從現象上來看,是這樣的,但是人的問題的麻煩也就在這裡,比如說如果對這個現象有所不滿、不適應,個人就會產生失落感,失落是好還是壞,這是價值判斷的問題。陳先生是樂觀主義者,我也不是悲觀主義者,我是短期的悲觀主義者、長期的樂觀主義者。長時期來說,我對人性還是有信心的。

3.文化重建是沒有捷徑的,是否值得重建則看每個人的判斷。文化本身一直在改變,沒有辦法依照人的意志或歷史的規律加以控制,所以無法計算文化如何發展,但至少知識分子在價值問題上應擔負澄清思想的責任。我不相信歷史的必然性,可是我相信人類在大部分環境因素被決定的情況下,仍有一點點可以活動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有其作用,至於作用大小,可能與歷史狀態和條件有關。關於價值問題可以從不同的層面去努力。提倡一種思想或改進一種文化,都必須長期努力,但不能妄想。我們希望重建的文化,也必須靠日積月累的功夫,不可能一朝一夕即立竿見影的。至於個人做得是否成功,我想都還必須超越功利的觀點。

4.台灣的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支脈。嚴格說來,向海外發展是中國近一千年來的自然趨勢,在鄭成功時代台灣的文化確為內地文化的延伸。之後,台灣受日本統治50年,在這脫離中國統治的50年間也影響了台灣文化的發展。今日,台灣在文化上基本還是中國文化區的一部分。而新加坡大不相同。它曾受英國統治,政治制度為英人遺留下的法治,一切民主制度的形式與條件都比較完備,此外社會上的華人間有彼此分歧的現象,上層的華人是西方文化,但仍有下層的中華民俗文化。新加坡是由華人移民過去的,它是一個中西結合的產物。香港是英國殖民地,但完全是中國文化區,新加坡的華人知識分子皆受過五四的洗禮,所以反儒家、反傳統,香港則不然,它甚至是傳統舊文化彙集的地方。至於台灣本地人所保存的中華文化仍相當多,此由家庭關係可以看出。至於台灣文化中有多少是日本統治後留下的陰影,我個人並不了解。但從政治制度來看,台灣以前是國民黨一黨專政,民主只是少數高級知識分子的追求,這很明顯是受五四的影響。後期的台灣文化已有相當大的變化,但文化的基調還是中國的。中國文化區是大於政治區的,過去中國文化區甚至包含朝鮮、越南等地,政治區只包含中國本土。中國擴張主義不似西方濃厚。西方在移民之後有政府為其撐腰,中國則只是因為人口的流動、海上貿易的興起才向外擴張。對於移民,政府亦極少過問。台灣文化確實是中國文化的延伸,日後也無法分開。中國這個名詞基本上是文化的概念,而非政治的概念。

5.自由的概念相當多,德國式的自由與英美式的自由就不同。有人主張自由即人權,但現在討論政治自由較流行的說法有:積極的自由與消極的自由。而馬克思主義的自由,早期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浪漫的主張: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認為共產主義可以解決自由與必然的衝突;後來又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一種廢除分工後的個人自由,即個人可以任意發展他的才能。但恩格斯已在《反杜林論》中說自由即認識必然、掌握規律,說法一轉,即成了列寧做螺絲釘的理論。中國的自由觀念最初自日本傳入,嚴復譯為「群己權界」;至於胡適的說法是《論語》的「為仁由己」,相當於一種自由意志。莊子的《逍遙遊》中的自由觀念最傳神,但強調的是精神自由,與西方以自由與權利相等的觀念大異其趣。自由的地位在中國思想中還不是很明確。所以到底哪一種自由觀比較適合中國社會、歷史背景,是值得我們努力研究的。

  • 1
  • 2
  • 3
  • 4
  • 5
  • 6
  • 上一頁
  • 下一頁

推薦閱讀:

近代史上的國體政體概念
由於近代的屈辱,中國人是否有怨婦心態?
中國近代以來你最喜歡的散文家是哪幾位?為什麼?以及他們的散文集的名字?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將600噸黃金運到美國保管這一說法是否屬實?
大家如何看待這段百年前的北京街景影像視頻?

TAG:中國 | 近代 | 改變 | 余英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