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明天我就要死去—仁愛慈善生命關懷的人會來嗎?
假如,明天我就要死去
— 仁愛慈善生命關懷的人會來嗎?
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試想一下,假如明天我就要死去,會有哪些事發生?會有哪些遺憾?那時我會希望誰留在我的身邊?他們要和我說怎樣的話?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視頻《最後一程的溫暖》,這是不久前協和醫院負責「緩和醫療」的大夫給仁愛生命關懷志願者們推介的。
視頻記錄了一個生命在這裡的安詳離去。
今天,我們之所以討論死,是為了更明白地活著。死,似乎是人人都忌諱的話題,因為不吉利嘛。可是誰又能躲得開呢?自古知識分子罵人最惡毒的話就是:你不得好死。確實,無疾而終,即在沒有任何痛苦的情況下離世,可能是我們很多人最希望的一個結局。
未知死,焉知生。 無論通往死亡的路程還有多遠多長,或者多近多短,我們都必須清晰,死亡是我們的必修課。
人人都認可優生,我們都把最好的給將要出生的孩子;卻很少有人想到「優死」。
你知道嗎?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天天在和死打交道。他們直面死亡,研究死亡,天天和臨終的人或者剛剛去世的人在一起。他們面對那些即將跨越陰陽兩界的生命,進行最後的關懷、療護和幫助。他們所做的工作簡單來說,就是「優死」。
他們就是仁愛慈善公益基金會生命關懷部的義工們
仁愛慈善基金會項目之一是生命關懷。
生命關懷工作的主要內容是,關愛長期病重不能自理者以及臨終之人,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和生命關懷,同時提供無償助念服務,給予生命新的重生。
生命關懷會涉及臨終關懷的內容。臨終關懷,也被稱之為緩和醫療,在我國台灣地區被叫做安寧療護。
雖然名稱不同,但共同的理念是:維護和尊重生命,接受死亡是一個正常過程;既不刻意加速也不拖延死亡的到來;給生命最後一程溫暖的守護。
比如,緩和醫療反對安樂死。因為安樂死,是因為痛苦而解決人;而緩和醫療,是為人解決痛苦。這是多麼大的區別!
今天,台灣地區的安寧療護已經發展20餘年。而大陸,則剛剛起步。
為了讓即將去世的人體面、從容而有尊嚴,他們視陌生人為親人,視素昧平生的病人為自己的家人。他們一次次走入別人的生命,給他們的最後時刻以最溫暖的陪伴和護理。
北京仁愛慈善基金會生命關懷部的李金茹老師
生命中的孤獨和苦難,誰也不能代替。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關懷,卻能夠在彼此內心生根,不斷生髮出愛和希望。
仁愛生命關懷李金茹老師十幾年如一日,以佛法的智慧和學誠大和尚的理念為指導,走近一個個生命,靠近一顆顆心靈,用真心和真情去關愛那些病人,在一次次的臨終守護和中陰助念行動中,給那些生命以最終的關懷和精神慰藉。
看她面對病人時的舉動和神情,我們看到的是自然、寧靜、平和、同理和慈善。她是在用全部的身心踐行著大乘菩薩之道。
年輕的張舵師兄:睿智、親和、有能量
關於優死,我覺得第一步就是要直面死亡。
我們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明白當下的生活有沒有意義,乃至每一個念頭,對我們的無限生命是否有意義;我們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明白為什麼要修行;我們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明白最親最愛的人,我們要用怎樣的方式去對待。
直面死亡,才能接受死亡,不再畏懼;直面死亡,才是真正的智者;直面死亡,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活著。如果你以為自己與死亡還遙遠,於是掩耳盜鈴,得過且過;那麼當死亡真的來臨時,留給自己的恐怕只有害怕、慌張、懵圈兒、茫然、後悔了。
因此,我們要建立向死而生的生命觀。要建立向死而生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要通過了解死亡了解生命。
一個對無限生命負責的人,一定能以直面死亡的智慧、勇氣和方法,去處理當下的生活和生命,包括對待自己,包括幫助他人。
我想以上這些,也是生命關懷的意義之一吧。
關於死,我想和您分享三句話:
1.我們一定會死去,問題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死。
黑白無常,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來捉我們。只有修行極好的人,才會預知時至。我們還不能。
當今的我們,被所謂的現代化發掘出了深度的貪婪和慾望,我們的生活方式已經大大顛倒:看看整天圍罩著我們的霧靄;看看癌症的發病率;看看醫院裡天天排著的長隊;看看每夜每晚滿街騷動的人群……生命本來無常,人類不作不死的共業更是加速了我們的滅亡。
誰知道明天又會看到誰離世?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要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過。就像西藏的小喇嘛睡前將盆碗扣著放,把每天看成一個終點。這樣即便明天就走了,也不留遺憾。
2、我們一定會死去,但實相是我們死不了。
我想告訴親人們的是,「人死如燈滅」是不科學的說法。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只是另一種生命形式的轉換。
《楞嚴經》中記載了波斯匿王與佛陀的這樣一段對話——
佛告訴波斯匿王:你還知不知道在你身體消滅時,你的身中另有不滅的東西存在?波斯匿王合掌對佛說:我的確不知道。
佛說:我現在把不生不滅的自性,給你顯示。大王!你多大年齡看見恆河水的?王說:我三歲時,慈母帶我去朝禮耆婆天,經過這條河時,就知道是恆河水。
佛告訴大王:你三歲時看見這條河水,直到十三歲時,這水有什麼不同?王說:和三歲時一樣,沒有什麼不同。甚至今天我已經六十二歲了,這水仍然沒有什麼不同。
佛說:今天你哀傷自己的頭髮白了,麵皮皺了。可見你的麵皮必然比孩子時候皺了一些。那麼,你今天看恆河水和你幼小時候看恆河的「見」,有沒有年青和衰老呢?王說:沒有!
所以,見恆河的「見力」(即心識)沒有變,沒有衰老。沒有衰老,當然就沒有死亡的可能。
死亡的只是你的肉身。你的心識不會死,會一直「活著」。
3、我們一定會死去,只有佛法能幫到我們。
佛陀為何而來?他是為一切眾生的生死因緣而來。佛陀的教誨就是要我們超越生死,讓我們可以主動選擇生命的方向。
東方的琉璃藥師佛為我們開啟了生的法門;而西方阿彌陀佛為我們通過死開啟了通往來世的法門。依照佛法的智慧,利用中陰身這個生命極佳的機會,讓我們在死亡這個生命的十字路口,實現生命更高層次的超越,這是死亡帶給我們正能量的重要意義。
死亡來臨,心識將與身體分離。如果我們平時修行得夠好的話,在臨終一刻,我們可以把握自己的心識。如果我們的內心充滿了平靜和感恩,溫柔與安詳,中陰時自然投身向上。當我們的內心充滿了對西方極樂世界的嚮往,持念佛號一心不亂,自然能往生凈土。
將死亡當做選擇未來的機會,沒有害怕恐懼,沒有迷信幻想,沒有悲傷痛苦,只有安詳、平靜和慈悲。只要能左右當下的念頭,你就能左右未來。如果有機會讓我們重新選擇人生,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安排!
關於念死無常,慈悲的賢書法師說——
倘使還想再戀一會兒床的話,那就想想死亡和無常;倘使今天的功課還沒有做完,心想算了吧,就要給自己找借口的時候,看看能不能想起自己的死亡和無常;倘使那些煩惱啊,名利啊,爭執啊,糾結啊,痛苦啊全都現前的時候,看看能不能提起死亡和無常。真提得起來,世間的那些破事,實在是算不得什麼。時常地想一想,下個星期,我就翹辮子死球了,看看自己怎麼用功。
關於向死而生,教我國學的易菁老師是
這麼說的:
死亡的話題,對修行者來說是很自然的。如果把每天都當成最後一天過,心就會變得很柔和、很寬廣。
人死了以後會如何?一般人都認為死後什麼沒有了,所謂「人死如燈滅」。其實不然。《道德經》上說:「萬物負陰而抱陽」,這是生時的狀態;而死時是「負陽而抱陰」,不過是以另一種方式而存在。人死了就沒有了,是斷滅見。人死時,只死了一部分,不死的東西才是需要修鍊的東西。
依著「見地」去轉換生命的形式。帶到下一世的東西是要修鍊的東西——心識,不是肉團心,是念頭、思維、元神、精神、靈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當肉體分解時,心識會延續下來,然後決定你投身到哪一種生命的形式。
所以我們這一世來這裡,是來改造生命的,要面對自己的真實狀態,心靈的屠刀放下後才能成佛。心識的力量決定了你的投身。例如放生的一剎那,心的放生才是真正意義的放生。心識的力量使你有眼耳鼻舌身意的能力,但你意識不到。
死亡時色身毀壞,山河大地會土崩瓦解,只有心識不增不減。心識的力量變得無比強大,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放大七倍,所以旁人說話時一定要輕,更不要放炮、殺生。
看看李開復在《向死而生》中是怎麼感悟的——
在52歲生日前不久,我被醫生宣判得了第四期淋巴癌。在毫無防備下,我戰慄地感受到死神和自己離得那麼近。我終於放下熱愛的工作,回到台灣接受治療,被迫補修死亡學分。
這段不在我人生計劃里的「假期」,意外讓我的生命有了深刻的迴旋,除了我的身體有待修補,沒想到我的心靈也神奇般地得到滋養。這場生死大病開啟了我的智慧,我依舊會儘力投身工作,讓世界更好;但我更真切地知道,生命該怎麼過才是最圓滿的。
我才發現,我這一生最大的錯誤是,我徹頭徹尾地捨本逐末,把最要緊的事擱到最後,卻把人生最彌足珍貴的時光,浪費在追逐那些看起來五彩斑斕的泡沫。
伊壁鳩魯說,我們死後的世界,一如我們出生前的世界。
你的死亡學分有多少?
修行是為了改變心識,不是為了改善色身。把色身的需求一一放下,回到心識的修鍊,才是真正的修行。心識可以改變當下的世界,也可以改變未來的世界。因此,通過修行改變心識,是我們此生活著最重要的一件事,更是有利於無限生命的第一要事。
普賢菩薩警眾偈: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賢勇感言:
今晚脫下鞋和襪,未知明日穿不穿。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最後,還有很多個為什麼的朋友,請一起來看個視頻。
>>>>↓臨終時刻的真相
如果您對生命關懷感興趣,請關注他們。
如果您認可生命關懷項目,請加入他們。
李金茹老師:15300066938(微信號)
侯麗穎老師:13718269867(微信號)
名詞解釋:
舒緩醫學(Palliative Medicine):
更多時候被翻譯為姑息醫學,在香港被譯為舒緩醫學,在台灣被稱為安寧療護,在新加坡被稱為舒緩醫學舒緩醫學。
是對已無治療反應生存期有限的患者及其家人進行全面的綜合治療和照護,是以減輕痛苦追求臨終的安詳與尊嚴為目的的學科,是一門醫學專業技術與人文結合的學科。
自上世界60年代以來,舒緩醫療在臨床逐漸得以推廣。國內這一學科才剛剛起步,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和腫瘤內科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團隊服務和全人服務為特色的舒緩醫學治療。
文 張文勇 | 美編 許平
推薦閱讀:
※假如沒有斯諾登……
※假如愛情可以解釋
※假如當年韓信果斷擁兵自立,結局會如何?
※假如你26
※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你想回到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