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敬稱和謙稱、敬辭和謙辭、諱稱
古人的敬稱和謙稱、敬辭和謙辭、諱稱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漢語中有許多敬辭謙辭。簡言之,敬辭,即表示對別人敬重的詞語;謙辭,則是用於自我表示謙恭的詞語。千百年來,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使用了許多敬辭和謙辭,這充分體現了我們中華禮儀之邦的特點。準確使用敬辭和謙辭還可體現一個人的文化修養。
敬稱又叫尊稱,是尊敬對方的稱謂。比如對君主稱「王」、「大王」、「君」、「上」、「陛下」,對一般人稱「公」、「卿」、「子」、「君」、「先生」、「足下」、「夫子」、「丈人」等,這些都是敬稱,與現代漢語的「您」相仿。比如「孔子、朱子」就是尊稱;君王稱臣下,則用「卿、愛卿」;對有知識有名望的人稱「君、先生」;對老人稱「老丈、」,與現代漢語的「老人家、阿公」相仿;與關係密切的人交往,尊稱更多,按對方年齡、輩分、性別不同,分別用「尊兄、仁兄、賢弟、賢妹、賢侄、世叔」等稱謂,或尊稱「閣下、足下」;稱呼對方的親屬,也要加尊稱,如稱對方父母為「令尊、令堂」,稱對方妻子為「尊夫人」,有時候稱「嫂夫人」,則又有了些親切感;再進一步,連與對方相關的事物也要用尊稱,如問對方姓名、家住何處,要說「請問尊姓大名」、「仙鄉何處」;問年齡,要問「貴庚幾何」;對方的住宅稱「貴府、府上」;對方的作品稱「大作」;對方的觀點稱「高見」。此外,稱人之字,也是一種敬稱。如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故今具道所以,
謙稱是對自己以及與自己這方面有關的人與事的稱呼習慣,主要是表示謙遜的自稱。比如君主自稱「寡人」、「不榖(gǔ)」、「孤」、「朕」;一般人自稱「愚」、「臣」、「小人」、「仆」、「鄙人」、「小可」、「不才」等;女子自稱「妾」、「奴」;朋輩間,則稱「愚兄、劣弟、小弟」等;老人自稱「老朽」;對別人說自己的兒子,稱「愚兒、犬子」;說比自己小的親屬,稱「舍弟、舍侄」等;說自己的妻子,稱「寒荊、拙荊、荊妻、賤內」等;對別人說自己的長輩和兄長,稱「家父、家母、家兄」等,這些都是謙稱。另外自稱其名,也是一種謙稱。如《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譯:我聽說過諸侯大夫們,不是擔心東西少而是擔心分配不均,不是擔心貧窮而是擔心不安分守己。)句中的「丘」是孔子的名,這是孔子自己的一種謙稱。古人說自己的姓稱「賤姓」;住處稱「敝鄉」;年歲稱「賤庚」;住宅稱「寒舍」;自己的作品稱「拙稿」;自己的觀點稱「拙見、愚意」等。
敬稱代替了第二人稱,謙稱代替了第一人稱。因此它們雖然都不是代詞,但在意思上卻相當於代詞「您」或「我」。
敬辭是指在動詞之前所用的表示尊敬的修飾語,如「奉」和「辱」、「枉」、「惠」等。「奉」所修飾的動詞,是自己的動作(但和對方有關),如「奉送」表示在贈送對方時十分恭敬。「辱」、「枉」、「惠」等所修飾的動詞,是對方的動作(但和自己有關)。其中「辱」、「枉」的意思是說,對方這樣做是降低了身份,受了屈辱,如「辱示」、「枉駕」等。「惠」的意思是說,對方這樣做表示了一片好意,如「惠賜」等。當然這些都是客套話。
謙辭是指在動詞之前所用的表示謙下的修飾語,如「竊」、「伏」等。「竊」、「伏」修飾的動詞是自己的動作,如「竊聞」、「伏惟」,表示是自己「私下所說,私下認為」。這些也都是客套話。
敬辭謙辭可歸納為「家大舍小令外人」一句話,意思即對別人稱自己的長輩和年長的平輩時冠以「家」,如家父(家嚴)、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對別人稱比自己小的家人時則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稱別人家中的人,則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愛等。
除「家」「舍」「令」外,謙辭還有「小」(小女,稱自己的女兒)、「拙」(如拙見,稱自己的見解)、「鄙」(鄙見,稱自己的意見)、「寒」(寒舍,稱自己的家)等等。
常見的敬辭還有「貴」(貴庚,稱別人年齡)、「大」(大作,稱別人作品)、「高」(高見,稱對方的見解)、「拜」(拜託,託人辦事)等等。
初次見面說「久仰」 好久不見說「久違」
請人批評說「指教」 求人原諒說「包涵」
求人幫忙說「勞駕」 麻煩別人說「打擾」
求給方便說「借光」 託人辦事說「拜託」
看望別人說「拜訪」 請人勿送說「留步」
未及遠迎說「失迎」 等候客人說「恭候」
無暇陪客說「失陪」 陪伴朋友說「奉陪」
問人幹嗎說「貴幹」 問人姓氏說「貴姓」
歡迎購買說「惠顧」 貴賓來到說「蒞臨」
請人告訴說「見告」 歡迎詢問說「垂詢」
謝人愛護說「錯愛」 稱人愛護說「垂愛」
稱人贈予說「惠贈」 請人保存題「惠存」
請人收禮說「笑納」 歸還原物說「璧還」
稱人之家說「貴府」 稱己之家說「寒舍」
贊人見解說「高見」 稱己見解說「拙見」
稱人父親說「令尊」 稱己父親說「家父」
稱人母親說「令堂」 稱己母親說「家母」
稱人兒子說「令郎」 稱己兒子說「犬子」
稱人女兒說「令愛」 稱己女兒說「小女」
向人祝賀說「恭喜」 求人看稿說「斧正」
求人解答用「請問」 請人指點用「賜教」
賓客來到用「光臨」 歸還物件叫「奉還」
對方來信叫「惠書」 老人年齡叫「高壽」
常用敬辭謙辭釋義:
衛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見教:客套話,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見諒: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作敬辭。
金婚:歐洲風俗稱結婚五十周年。
金蘭:可用作結拜為兄弟姐妹的代稱,如「義結金蘭」。
進見(晉見):前去會見(多指見首長)。
進言:向人提意見(尊敬或客氣的口氣),如「向您進一言」、「大膽進言」。
覲見:朝見(君主)(書面語)。
垂問:敬辭,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問鼎:指謀圖奪取政權(中性詞)。
伉儷:夫妻(書面語),如「伉儷之情」。
勞步:敬辭,用於謝別人來訪。
蒙塵:蒙受灰塵(指君主因戰亂逃亡在外)(書面語)。
名諱:舊時指尊長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內眷:指女眷。
內人: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
賞臉:客套話,用於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
舍間:謙稱自己的家,也稱「舍下」。
舍親:自己的親戚。
台端:敬辭,舊時稱對方(多用於機關、團體等給個人的函件)。
台甫:敬辭,舊時用於問人的表字。
台駕:敬辭,舊稱對方。
台鑒:舊時書信套話,用在開頭的稱呼之後,表示請對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話,依賴別人的富氣使自己幸運。
外舅:岳父(書面語)
待字:女子尚未定親,如「待字閨中」。
當軸:舊時指政府領導者。
擋駕:婉辭,謝絕來客訪問。
丁憂:遭到父母的喪事。
鼎力:敬辭,大力(表示請託或感謝時用)。
斗膽:形容大膽(多用作謙詞)。
獨夫:殘暴無道為人民所憎恨的統治者。
方家:「大方之家」的簡稱,多指精通某種學問、藝術的人。
父執:父親的朋友。
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高堂:指父母(書面語)。
割愛:放棄心愛的東西(婉辭)。
割席:指與朋友絕交(典故出自管寧、華歆)。
閣下:敬辭,稱對方,多用於外交場合。
更衣:婉辭,上廁所。
股肱:比喻左右輔助得力的人(書面語)。
光顧:敬辭,商家多用以歡迎顧客。
歸天、歸西:婉辭,人死之稱。
歸省:回家省親(書面語)。
桂冠:光榮的稱號。
貴庚:敬辭,稱對方的年齡。
過譽:謙詞,過分稱讚。
海涵:敬辭,大度包容(多用於請人特別原諒時)。
合巹:成婚。
紅案:廚工的分工上指做菜的工作。
白案:廚工的分工上指蒸飯之類的工作。
候光:敬辭,等候光臨。
候教:敬辭,等候指教。
後學:後進的學者或讀書人,多用作謙詞。
後裔:已經死去的人的子孫。
麾下:將帥的部下,也作敬辭,稱將帥。
惠臨:敬辭,指對方到自己這裡來。
鈞諭:書信中稱尊長所說的話。還有鈞裁、鈞安等。
斧正:請人修改詩文。
玉成:成全。如「深望玉成此事」。
玉體、玉音:指對方身體或言行。
違教:指離開某人後未見面(多用於書信)。
雅教:稱對方對自己的指教。
拜教:恭敬地接受教誨。
昆玉:對別人弟兄的敬稱。
潭府:尊稱他人的宅第。如「潭府多福」。
惠鑒、鈞鑒、雅鑒、台鑒、台覽:請您審閱、審查、指教。
謹悉:恭敬地知道。
謹啟:恭敬地陳述。
茲有:現在有。
頃按、頃奉:剛剛接到。
奉箴:接到來信。
鑒於:考慮到。
本擬:本來打算。
業示:已經在。
逕與:直接地同。
賡即:接著立即。
不日:不久,不多天。
不時:隨時。
歉難:因不能滿足對方的要求而表示歉意。
鼎力:大力(敬辭)。
孔殷:十分急切。
售罄:賣完。
鑒宥:請原諒。
不克:不能。
瑕疵:微小的弱點。
迭函:屢次發信。
為荷、是荷:接受你的恩惠。如「復函為荷」。
稽遲:拖延、不及時。
惠納、笑納:接受。
卓奪:高明的決斷。
時祉、近祉:現在幸福、近來蠻不錯。
台安、台祺、台餒:您安好、吉祥、平安。
商安、教祺:經商、教書安好。
敝人:對人謙稱自己。
卑職:1、舊制州縣以下的官對上司的自稱。
2、低微的職位謙稱。
寡人:1、寡德之人。
2、古代王侯自稱的謙稱。
3、古代王侯夫人的自稱。
老朽:老年人謙稱自己。
陛下:對國王或皇帝的敬稱。
足下: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意為「您」。
推薦閱讀:
※替「古人」擔憂
※禮:古人吃飯時的規矩
※賓禮 古人待客規矩多
※古代中國人做菜味道與今天有何不同?
※古人得了痔瘡怎麼治?
TAG: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