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八八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八八集)  2012/6/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8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五十一面,第一行:

  「右段經文中,無不圓滿以前是總贊,此下明一切圓滿之因」,這個在經文第八百四十一面,經文最後一句,「無不圓滿」,這以前是總贊。從「諸佛密藏,究竟明了」,到前面五眼圓明,都是顯因,說明為什麼是無不圓滿,把這個圓滿的因說出來。「首在究竟明了佛之密藏」,這是圓滿的第一個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因。「故如探水得源」,這是比喻,我們要看這個江河,黃河、長江,你要找它這個水源從哪裡流出來的,源頭。「尋枝得本」,看一棵樹,大樹,從它的花果枝葉,慢慢你去找,就找到它的根本,找到它的本,從本見到它的根。「得其根本,不愁枝末。古雲得其一,萬事畢也」。這個一就是根源、源頭、根本。佛有那麼大的智慧,原因在哪裡?我們今天跟佛不能比,智慧、神通、道力他都全了,我們沒有,這什麼原因?所以都要把根本找出來。古人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深,「得其一,萬事畢」,這一是什麼?一就是源頭。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道家講的,一就是根本。「若能了了常知佛之本體,自然調伏諸根」,這個就是智慧,了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的本體是什麼,真如自性、諸法實相。

  自性的別名很多,也叫真如、也叫本性、也叫法性、也叫第一義諦,幾十個名詞,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說這麼多的名相?這是佛教學善巧的方便,教我們不要著名字相,說什麼都可以,只要你懂得意思。名是假名,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不要把名字當真,一定要懂得名字裡頭所含的真實義,這就對了,這你真學到東西了。如果著在名相上,你完全誤會了,不但沒有得到真東西,還產生了錯覺。所以佛不讓我們執著名字相,不讓我們執著言說相,怎麼說都可以,長說、短說、深說、淺說,都行,只要說得對;也不能執著心緣相,我聽了、我看了,我想是什麼意思,錯了,那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為什麼?佛沒有意思,有意思是凡夫,沒有意思是佛。沒有意思,為什麼能說得出那麼多經論出來?那麼多經論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佛有,你也有,我也有,他也有,個個人都有。佛因為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能自然流露,隨著眾生的心愿,自然流露;我們因為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把這全堵死了,雖有,流不出來,道理在此地。

  所以學佛不在經讀的多少,不在乎這個,法門學了多少,也不在乎這些,在乎「得其一,萬事畢」,在這個。這一個是什麼?六十多年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這就是了。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用的什麼功夫?就是這功夫,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又幫助你看破,看破再幫助你放下,看破放下,相輔相成。從起步到頂點,統統放乾淨,就成佛了,就沒事了。佛家所講的功夫沒有別的,就是放下;學了,放不下,等於沒學。這是佛法的秘訣,它並不神秘,到處都說,哪一部經上都講。了了常知佛之本體,這是看破,自性空寂。佛的本體就是自性,自性裡頭什麼都沒有,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精神現象就是思想,沒有思想,也沒有自然現象,統統都沒有。惠能大師明心見性,說了五句,那個五句就是描繪自性。自性是什麼樣子?第一個清凈,絲毫沒有染污。你的心是清凈的,染污是什麼?你把外面一些境緣統統放在你心上,就染污了。真心沒染污,染污的是阿賴耶。阿賴耶像個倉庫一樣,什麼都往裡頭搬,都藏在裡頭,善的、惡的藏了一大堆,這個東西障礙你見性,所以雖有自性,你見不到。把這個東西統統清除掉,就見性了,為什麼?沒有障礙了。

  佛跟我們講的,障礙分為三大類,無明煩惱,無明煩惱就是起心動念;第二個是塵沙煩惱,塵沙煩惱就是分別,分別太多了,無量無邊,像塵沙一樣那麼多,什麼都分別;第三種煩惱,見思煩惱,就是執著。這三大類的煩惱,把我們自性障礙住了,我們見不到自性,見不到清凈,見不到不生不滅,自性沒有生滅,見不到本自具足,見不到本不動搖。不動搖是自性本定,動搖的,動的是阿賴耶、是無明。自性是不動的,如如不動,自性本定,它還起作用,起作用的時候能生萬法。宇宙從哪裡來的?萬物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我從哪裡來的?自性能生萬法,全是自性生的。自性是一,法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統統是一個自性生的。這個東西搞清楚、搞明白了,就曉得整個宇宙跟我什麼關係?一體。這關係多親密!一家人不是一體,整個宇宙跟我是一體。你把這個搞清楚,你才真的認識,「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凈土,凈土即是我心」,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跟我們的關係太親密了,我們想往生,哪有不生的道理!

  這從根本上認知,是一體。好比我們一個身體,這個肉身,肉身是物質組成的,物質最小的,我們肉眼可以看得見的,細胞。人,一個人身上大概有多少細胞?科學家告訴我們,五十兆,人體的細胞五十兆,連骨頭都是細胞組成的。如果要用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基本的物質,微中子,我們這身體有多少個?我們無法計算。這找科學家去算算看,五十兆個細胞,每一個細胞是多少兆微中子?因為細胞再分析就變成原子。微中子體積多大?一百億個微中子等於一個電子,原子裡頭一個電子,一百億。我們想的時候,一個原子裡面的微中子得論兆算,你看原子有原子核、有中子、有電子,電子又不止一個。所以那算的時候,我們這個身體,身體里以微中子這個基本單位來算,那就是佛經上講的恆河沙數。這恆河沙數的微中子,是我們一體,構成我們一個身體。我們從這個地方慢慢就明白了,這一切萬物跟我是什麼關係,關係搞清楚了,你能不愛它嗎?你對它能不慈悲嗎?一體。

  底下說,自然調伏諸根。諸根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調伏,調是調理,伏是降伏,六根不再造業了,我們用一般俗話來說,六根都能夠改邪歸正,都能夠返妄歸真。底下一個比喻好,「如手握金剛王寶劍,來者俱斬,自亦不存,劍亦非劍。故善調伏,身心和順」。這個意思是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准你分別、不准你執著、不准你起心動念,這就調伏了。調伏到這個境界是什麼?這就成佛了。這三大類的煩惱在什麼時候起作用?眼見色起作用,耳聞聲起作用,舌嘗味起作用,鼻嗅香起作用,念頭在想前想後起作用。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這叫真修行,大修行人接觸,接觸不動心,接觸不執著。還有起心動念、還有分別,不執著,真不執著了,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是這麼證得的。不但不執著,不分別,連分別心都沒有,那就升級了,菩薩。最高的不但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沒有,這就成佛了。

  於是我們就恍然大悟了,惠能大師怎麼在方丈室里聽了兩個鐘點經,他就成佛了,他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沒有別的,他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五祖忍和尚衣缽就給他了,他就成為第六代祖了。他有沒有聽過經?一天沒聽過。寺廟有講堂,天天有講經,一次沒聽過;有禪堂,他有沒有去坐香?沒去過,半支香也沒坐過,他修的什麼?人家真修。所以我們才知道,真修行在什麼地方?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無論你幹什麼工作,只要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恭喜你,你成佛了!真放得下,真看破。看破就是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句話就明白了。對於所有一切相裡頭,我不再分別、不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就馬上成佛了!凡夫成佛一念之間。

  他為什麼成不了佛?他就是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放不下。放不下的原因?他沒看破,不知道這個東西是假相。大乘經里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心經》裡頭告訴我們,講到最後「無智亦無得」,就是《大般若經》上所說的總結,「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的念頭就斷了。為什麼還有念頭?這個話聽得很多,聽了幾千句、幾萬句,沒有當真,還把外面境界當真,那就沒法子,這個搞法,成佛就到無量劫了。你要問你哪一天成佛?你哪一天放下,哪一天成佛。這個事情不要問別人,別人不知道,問你自己。你看,不執著就是阿羅漢,不分別就是菩薩,不起心動念就是佛。

  金剛王寶劍,來者俱斬。來者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來這些東西。到極處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這是負面的。它起不起作用?起作用。正面的善念善行,也把它斬掉,負面的惡念惡行,都不能要。為什麼?你要善念,三善道,你搞惡念,三惡道,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善惡都不能要,自性清凈心裡頭沒有善惡、沒有染凈、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末後這一句好,自亦不存,劍亦非劍。這話不好懂,自是自己,《金剛經》上說,我、人、眾生、壽者,都不可得。凡夫迷了,迷的根源就是執著有個我。大乘經上講無我,我有沒有?我真有,但是你不可以執著它,你也不必分別它。佛給我們講真話,自性起作用,惠能大師最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變成萬法,你為什麼執著萬法裡頭一樣東西成為我?整個法界一切萬法都是自性生的,如果說我是什麼?一切都是我,這就對了。我剛才舉的比喻,我們身上五十兆的細胞,整個都是一個我。你不能說(認定)這個細胞是我,那個細胞不是我,不錯了嗎?我是真有,你要把真我找出來。誰找到真我?佛找到了,覺悟了,找到真我。

  大乘教上說,「常樂我凈」,這個四德,法身裡頭有,般若裡頭有,解脫裡頭有,叫三德,三德,法身、般若、解脫,都具足常樂我凈。那什麼是我?法身,法身是我。法身是什麼意思?遍法界虛空界全是我的身,這叫法身。你看「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我身,它就叫法身。大乘教上佛說過,「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是面上講,廣泛的,十方;三世是縱的說,過去、現在、未來,全在裡頭,一個都不漏。過去佛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說了一部《萬佛名經》,這一部經上總共有一萬二千多尊佛號,佛說的,略說;無量無邊,過去佛、現在佛。千佛懺裡頭三千諸佛,過去千佛、現在千佛、未來千佛,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

  未來佛?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佛說得很清楚,說得非常肯定。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當然你作佛,只是作佛早晚的事情,你肯定是佛。所以普賢菩薩禮敬諸佛,裡頭包括未來佛。也就是普賢菩薩心目當中,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你雖然今天造極重罪業,墮在阿鼻地獄,你將來還是成佛,沒有一個不成佛。普賢菩薩那種真誠恭敬才達到圓滿。我們尊重這個人、喜歡這個人,對他尊敬,那個瞧不起,沒放在眼裡,這不行,這是凡夫知見。佛知佛見,那全都是佛,善人是佛,惡人也是佛,人是佛,蚊蟲螞蟻也是佛,地獄餓鬼也是佛,沒有一尊不是佛。這佛眼看眾生,眾生全是佛。

  所以自亦不存。有自己就會有人,就對立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全都對立了,這是錯誤的。劍亦非劍,劍是什麼?劍是佛法,佛法也是假的,也不是真,哪來的佛法?是因為你迷了,才有法,你覺悟了哪有法?你變成眾生了,佛才有法。如果你成佛了,哪來的法?那法就沒有了。《金剛經》上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都不能執著、都不能要,何況非法?統統放下了。放下就是!隨緣就是!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之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要不要學?不要學。為什麼?自然就表現出來了,你處事待人接物,肯定跟十大願王條條都相應。為什麼?它是性德,你見性了自然是這樣的,一點都不要勉強。惠能大師沒學過戒,沒學過《弟子規》,沒有學過什麼禮,他老人家處事待人接物,哪個地方失禮了?他只用一個性德,那些瑣碎的都不要了。但是你仔細去觀察,他全做到了。那個性德就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性德,性德就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自然的流露,自己日常生活、教學、待人接物,全都流出來讓你們大家看。「故善調伏,身心和順」。先得自己和,自己跟五臟六腑和,跟眼耳鼻舌身和,理事六和,要從這兒下手,然後自然能跟一切眾生、天地萬物都和睦相處。沒有自己就和了,有自己就很難和。佛菩薩為什麼做得那麼圓滿?佛菩薩知道,眾生就是我,我就是眾生,愛護一切眾生就是愛護我,道理在此地。

  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當中,用比喻用得最多的是作夢。每個人都有作夢經驗,作夢的時候,夢從哪裡來的?夢是自己意識心變現出來的。夢中所有境界都是這個心變現出來的,你怎麼單單只在夢中執著那個身是我,不知道夢中所有境界全是我?夢裡頭善人惡人都是我,夢裡面花草樹木、山河大地都是我,沒有一樣不是我。人生就是一個夢,確實是一場夢,你證阿羅漢,就從夢中醒過來了。醒過來,六道沒有了。沒有了,是什麼境界出現?四聖法界出現。夢醒了之後,你睜開眼睛一看,聲聞、緣覺、菩薩、佛,釋迦牟尼佛的凈土,六道是穢土、是染污,那個環境清凈沒有染污,為什麼?見思煩惱是染污,見思煩惱斷了。在那個環境裡頭,只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沒有見思,就是沒有染污,這凈土出現了。

  但是凈土也不是真的,你在那個地方,能夠把塵沙惑斷了、無始無明斷了,就是起心動念斷了,我們常講起心、動念、分別,這三樣東西斷掉了,你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到這個境界,四聖法界不見了,才曉得還是一場夢。這一次真醒了,醒了看到什麼境界?一真法界,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裡面是什麼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看到了,你就是法身大士,你入了這個境界。在一真法界裡面,《華嚴經》上告訴我們,那個裡頭是無量壽,看不到生老病死、成住壞空,都看不到;壽命是三大阿僧只劫,但是人不老、不變,這個好!壽命長,人老了、衰了,不是好事情。一真法界裡頭真常,永遠是常住,不變不異,沒有生老病死,樹木常青,看樣樣東西永遠不變。那個世界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沒有兩樣。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殊勝就是它的同居土,就是六道,六道裡頭它只要人天兩道,極樂世界同居土只有兩道,地獄、餓鬼、畜生那地方沒有,修羅羅剎也沒有,這人天兩道;四聖法界有,方便有餘土。但是生到這兩道的人,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統統都是阿惟越致菩薩。所以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阿惟越致就是實報莊嚴土,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換句話說,我們到那裡去,沒有修成那個等級,但是智慧、神通、道力、種種受用等於實報土。這是極樂世界第一,沒有人能跟它相比的,這也是說我們為什麼要求生極樂世界。

  八萬四千法門是平等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個法門修行,都要斷煩惱、消業障,剛才講了,都是要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斷掉,你才能證得。西方極樂世界去往生,妄想分別執著一樣都不要斷也能去。極樂世界裡頭的道理明了不明了都不重要,它只講三個條件,你符合了你就成就。第一個真信,不容許有絲毫懷疑;第二個真願,一心一意,我就是要求生凈土,這個願心永遠不退、永遠不變,這第二個;第三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你看這個東西容易,我們能辦得到,這三個條件辦到了,你決定得生。

  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你生到哪個階段,完全看你的信願跟你是不是真心念阿彌陀佛,是從這個地方決定你的地位、你的位次高下,不是你念佛念了多少,也不是對於經教研究多少,與這個不相干。這法門真不得了!鄉下的阿公阿婆,不認識字,沒有文化,沒有聽過經,對於經是什麼,什麼都不懂,可是那個人老實,你教他念阿彌陀佛,西方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念佛,將來佛就接引你去了,那裡很快樂、很好,他就相信了。他拿著念珠,一天到晚就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雜念,沒有一個妄想,這種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地位可高了!

  為什麼經教這個東西可以不要學?這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經教也是虛妄的。經教對誰說的?對知識分子說的。知識分子佔大多數,知識分子最難度,他雖然信,信裡頭夾雜著懷疑,不如那些老太婆。老太婆相信,信裡頭不夾雜懷疑,所以她的品位很高。惠能大師開悟那個表演,很值得我們反省,佛經上講的道理,他給我們證明了,確實沒有那麼麻煩、沒有那麼羅嗦。可是我們的根性,就要找這個麻煩,離開這個羅嗦還不行。上上根人少,太少太少了,下下根人也少,那是我們學不來的,上上根我們學不來,下下根也學不來。你別看這些老太婆們,人家一句佛號,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一個妄念都沒有,我們能做到嗎?我們念個五分鐘的佛號,就不知道有多少雜念在裡頭,真不行!李老師當年在世跟我講過好幾次,不止一次,他很想學愚。古人講「愚不可及」,不可及什麼?你學不到,想學也學不到。那兩種人成就容易,而且成就品位都非常高,就是當中這一段知識分子,上不上,下不下,最麻煩的。

  善調伏,身心和順,才能夠「深入正慧」。正慧是對邪慧來說的,正慧是自性本有的智慧,邪慧是你學得來的,學得來的不是正慧。自性一切具足,不必向外學。大乘教里佛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佛法稱為內學,這些重要的開示,這個意思我們要搞清楚。「身心俱調」,調和了,「正慧明了,故煩惱余習不斷而斷」。惠能大師是這樣的,往下看,這阿公阿婆也是這樣的,上智跟下愚都不可思議,人家煩惱余習(習氣)不斷而斷。

  「志願無上,隨順如來,依佛之教,行佛所行,故以七覺聖道,為所履踐」。志願無上,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用的手段,就是往生極樂世界,成就無上菩提,隨順如來。如來教我們,信願持名,求生凈土,親近彌陀,在這個經本裡頭,釋迦如來教我們。依佛之教,行佛所行。釋迦牟尼佛自己說,他怎麼成佛的?他是念佛成佛的。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裡頭講得清清楚楚。所以釋迦如來念佛成佛。故以七覺聖道,就是七覺支、八聖道,這就是三十七道品,為我們日常生活必須遵守的教誨,這個在凈宗是助道法。凈宗提倡的是正助雙修,正修,「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助修,三十七道品;第一個四念處,四念處是智慧,是教我們看破,四正勤是教我們辨別是非善惡,四如意足是教我們放下,然後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用這個幫助,好!四念處開始教我們看破,智慧!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看破,不看破不能入門,所以四念處是屬於慧。看破這個世界,你才能夠樣樣放下。

  「佛之五眼,為所修習。照真達俗,從容中道」。佛有五眼,五眼我們靠修,難!小乘須陀洹才得天眼通、天耳通,那是修得的;如果生天,那是報得的,你生到天上就有,可是沒有辦法具足五眼。報得的五眼,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佛的五眼統統具足,報得。為什麼會報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加持的,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一直到漏盡,六種神通圓滿具足。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了解,怎能不去!我們在這個地球上,想到別人國家去,簽證拿不到,你去不成。極樂世界沒有這個問題,為什麼?極樂世界是自己家鄉,回老家去,阿彌陀佛特別會歡迎,天天盼望著,終於你回來了,沒有障礙。這個要知道。照真達俗,從容中道。「精進不已,則明本佛眼」,明本佛眼,「覺了法性,究竟證入如來密藏」。這個修,真不容易。

  念佛往生,你看一般人念佛往生的需要多少時間?絕大多數不超過三年,問題是你真干。前些年,深圳黃忠昌居士,年輕人,三十才出頭,他聽我講經,說真正念佛,一般三年都能往生,他就做實驗試試看三年行不行。他在深圳閉關,向小莉居士給他護關,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滿三年,預知時至,往生了,真的不是假的,沒有生病。走了以後,你看火化的舍利,留下舍利,現在舍利塔還在深圳。這個事情不難。

  快的,我們在《往生傳》上看到的,在《凈土聖賢錄》上也有這個記載,宋朝瑩珂法師,只念三天。三天三夜,那是拚命,那種信願、念佛的懇切達到最高峰,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佛真的來了,告訴他,你壽命還有十年,十年之後命終時候,我來接引你。瑩珂法師向阿彌陀佛報告,他說他的劣根性很重,煩惱習氣禁不起外面誘惑,十年我不知道要做多少罪業,我十年壽命不要了,現在就跟你走。佛就答應他了,他說那這樣好了,三天之後我來接你。三天之後他真走了。佛為什麼不當時帶他走?當時帶他走,沒人知道,人家甚至於誤會瑩珂法師自殺了。阿彌陀佛說我三天之後來接你,他有時間可以廟裡頭告訴大家,三天之後我要走了,這個信息傳出去了。

  三天之後真的,這個時辰到的時候,瑩珂法師邀請大眾,念佛送他往生,當然每個人都歡喜。念了不到一刻鐘。古時候的一刻鐘比我們的時間長,古時候一個小時、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小時,所以古時候一刻,大概差不多是三十分鐘那個樣子,將近。瑩珂就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別人看不見,他看得見;佛來接引我了,我現在跟佛去了,說完他真走了。這個公案記載在《往生傳》裡頭,在《凈土聖賢錄》裡頭。他是一個出家人,是個不守清規破戒的出家人,為什麼這麼勇猛念佛?他自己知道,他決定墮無間地獄,想到無間地獄苦,害怕了,不往生決定墮無間地獄,所以那種真誠懇切達到高峰,感動阿彌陀佛,把佛念來了。這說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看瑩珂一往生,度多少念佛人,給多少念佛人增長了信心,那就是他的功德。一直到現在,一千多年了,我們聽到這個故事,對我們都增長信心,所以真正不可思議。

  精進不已,則明本佛眼,覺了法性,究竟證入如來密藏。「故知一切妙德,無不導源於佛之密藏。一一妙德,無不還歸此密藏」,這個密藏就是真如、自性。所以八萬四千法門,連我們這個念佛法門也不例外,最後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我們是把明心見性到極樂世界再辦,因為在現前這個世界,無論用什麼功夫,決定見不了性,也明不了心。我們的辦法,就是信願持名,往生凈土,親近彌陀,到極樂世界就明心見性了。在還沒有證得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德用我們全都具足,也就是明心見性那一種智慧、神通道力、受用你全都得到了,這是阿彌陀佛特別加持的,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利他德滿」。分三段,第一段,「慧辯說法」:

  【辯才總持。自在無礙。善解世間無邊方便。所言誠諦。深入義味。度諸有情。演說正法。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

  這一段經文,我們看念老的註解。這一段說明「極樂大士利他聖行,功德圓滿」,前面所說是自利,自利以後當然利他。利他裡面有三段,第一個是「演說妙法」。度眾生的方便是演說為第一,演是表演,你所說的你全做到了,這叫演。演是身教,說是言教。你沒有做到,你說到別人不相信,別人不會接受,所以自己一定要做到。這第一個,像佛一樣弘法利生。第二「游諸佛剎」,你有能力去遊覽十方諸佛剎土。游佛剎就是參學,到那個地方去禮讚供養,修福,禮拜、讚歎、供養,修福報;聽經聞法,開智慧。人生在世,能遇到一尊佛,無比的幸運。在極樂世界,每天可以去參訪無量諸佛。怎麼去法?他有神通,他能變化、能分身;自己的本身在阿彌陀佛講堂裡頭聞法,沒動,分身出去了。能分無量無邊身,分身真管用,跟真身無二無別,可以到諸佛剎所。你看看一天修學所得的,在我們這個世界修一個大劫都比不上人家一天。

  極樂世界好修行,極樂世界成佛太容易了,生到那個環境永遠不退轉,為什麼?沒有退的緣,阿彌陀佛親自教你。阿彌陀佛怎麼親自教你?阿彌陀佛化身親自教你。六塵說法,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極樂世界有鳥,白鶴、孔雀、迦陵頻伽共命之鳥,在《彌陀經》上念過。那些鳥不是畜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這些鳥就是阿彌陀佛,講經說法。樹木花草,七寶池裡頭水流的聲音,全在說法。無論你在哪個地方,你聞法不間斷,這樣好的一個修學環境到哪裡找!我們不能不明了,明了,你才會下定決心,我非去不可,我不去不能成就。縱然成就,不知道何年何月。我到極樂世界去,成就很快,一生圓滿。沒有遇到這個法門,那就很難說了。遇到這個法門,不知道珍惜,太可惜了。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成就。正助雙修,萬緣才放得下。心裡,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愛護一切眾生,就像愛護自己一樣,有這個緣分,全心全力去幫助他、去成就他;勸他、教他念佛往生,這是圓滿的成就他。教他其他的法門,那不是圓滿的。其他的法門,修到明心見性才圓滿,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三「普利眾生。上之三者,互相含攝」,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極樂世界的菩薩,在極樂世界的人,聽佛說法,遍法界參學,普利眾生。極樂世界菩薩跟別人不一樣,他到十方世界,上求下化。十方世界有眾生,有緣的眾生他都會去教他,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示現什麼身,神通真廣大,真具足這些能力。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註解,「從辯才」,『辯才總持』到『遠離顛倒』這一段經文,「標菩薩慧辯德」,這是說明極樂世界菩薩智慧辯才,說這樁事情。「辯才總持」,這一句經文,《魏譯》本裡頭「作具諸辯才。故知總持同彼具諸之義」。這個會集本是總持,《魏譯》本說具諸,具足一切辯才,這就是總持的意思。「表彼土大士具足種種辯才」,無量辯才。「又總持即是陀羅尼」,也可以解釋為,「得辯才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印度話,意思翻過來,翻成中國意思就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梵文叫陀羅尼。

  下面說,『自在無礙』,在這裡顯示,「表菩薩所具」,他所具備的,是「無礙之勝辯」,這個勝是殊勝,菩薩所具是無礙殊勝的辯才。無礙辯,有四種、有九種,兩種不同的說法,都是經文裡頭有的。「四無礙辯」,我們比較用得多,常常講到辯才,都說這四種無礙。「又名四無礙智」,辯才之所依是智慧,沒有智慧哪來的辯才?所以辯才所依是真實智慧,也叫「四無礙解,是為菩薩說法之智辯。從意業而言,稱之為解,或稱之為智。從口業而言,則謂之為辯。此辯有四,如《涅盤經》云:菩薩能如是得四無礙」。第一個,「法無礙」,法就是經教。對於經教,他沒有障礙,他能夠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有疑問,他都能夠解答,這法無礙。第二個是「義無礙」,義是法裡面所含的理論、義理,義理完全通達。第三個是「辭無礙」,辭是言語,菩薩有這個能力,「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有這種能力,這辭無礙。

  佛在這裡講經說法,聽眾,我們能想像得到,世尊當年在世固定的聽眾,出家人,經典上常說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常隨弟子,永遠不會離開的。除這個之外,有臨時來的,到這個地方來親近佛陀,一個月、兩個月的,十天、半個月的,甚至於一、二天的。這些人加在一起,佛這個僧團,我們估計決定超過三千人以上。這麼大的一個僧團,沒有擴音器,佛說法的時候,人人都能聽得清楚,這是無礙辯才。而且這些人肯定不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族群的,言語不同,而他聽的什麼?佛都說他一樣的語言,這叫辭無礙。

  這種情形我們非常理解。我在澳洲,住在圖文巴這個小城,這個小城裡頭十萬人。我們知道澳洲除了土著之外,都是各個地方移民過去的。移民你看,國籍不相同,住了許多國家的人,這個小城,文化不相同、信仰不相同、言語不相同。十萬人,住十萬居民,八十個族群,一百多種語言,不同的語言一百多種。佛去講經不用翻譯,各個人聽的都是自己的語言,這叫辭無礙,這不是凡人可以做得到的。我們現在參加國際會議,國際會議是用科學的工具,戴著耳機。我們聽中文的,有中文翻譯,同步翻譯。但是聯合國只有六種語言,主要六種語言,有英語,有法語,有俄羅斯語,有中國語,有西班牙語、阿拉伯語。這就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六種語言,所以聯合國有同步六種翻譯。佛不要翻譯,沒這麼多麻煩。

  第四個,「樂說無礙」,樂是歡喜,佛喜歡說,這說話說多了很累,他不累。阿彌陀佛一天說到晚,沒聽說他累了、疲倦了,沒有,愈說愈歡喜,叫法喜充滿,這不是我們人能做得到的。可是我們知道,生到極樂世界全都有了,而且這四種無礙跟佛陀一樣。這個是四種常說的,一般同學們都知道,四無礙辯才。

  還有九種的,比較少,這是「《勝天王般若經》說」,說了九種,這九種的名詞也記錄在這個地方。第一個「無差」,差是錯誤,佛所說的決定沒有錯誤。第二個是「無盡」,這個無盡就像中國人所說的打破砂鍋問到底,佛也有能力答覆你,不論你怎麼樣去追問,他都會給你解釋。這智慧,無盡智慧。第三個「相續」,相續下面又有個「不斷」,通常我們把相續跟不斷連起來是一個意思,但在此地是兩個意思。相續,說一樁事情。不斷,不一定說一樁事情,從一個問題裡頭可以衍生出許多問題。「不怯弱」,這個確實有這個現象,不怯弱是無畏。有人在台下很會說話,上台就不會說了,為什麼?下面聽眾太多了,他害怕。我曾經見到這個居士,這個居士已經不在了,往生了,台下很會說話,上台的時候一句話都說不出來,這怯場,這上台的經驗少。底下一個,「不驚怖辯」,疑難的問題、尖銳的問題都能解答,這是真實智慧。這個辯論的時候,確實是有很多人來找麻煩的,希望把你駁倒,給你難看,在大庭廣眾當中。

  我在一九七七年,三十五年前,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當天晚上,暢懷法師接待我,晚上吃完飯,我就住在他的道場,九龍界限街,現在這個道場沒有了,中華佛教圖書館,倓虛老法師創辦的,老法師往生之後,他就接這個圖書館的館長。告訴我,香港這個地方不作興講經,也沒有人喜歡聽經。他說法師,你心理上要有準備,有很多有名望的大法師、老法師來到香港,都不例外。我年輕,剛剛到這邊來,也沒有什麼名氣。他說可能開講這一天,大家來捧場,人會多一點,最後圓滿,大家也會來,來參加個圓滿,當中可能一個人都沒有,你必須心理上有準備。我說我明白了,一個人都沒有,桌椅板凳排起來,我可以對桌椅板凳講。他說那行,你能這樣講法,那就沒有問題。

  那一次來,四個月,時間很長,講《楞嚴經》,前面兩個月在九龍,後面兩個月在香港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道場。可是我的法緣不錯,這一百多天四個月,天天幾乎都滿座。暢懷法師很驚訝,他說法師,你的法緣好,從來沒有過這個現象。而且告訴我,香港還有一批居士,都是學術界的,平常研究佛法,他們來聽經,專門找麻煩,找一些難題來問法師,法師不能解答,面紅耳赤,給他這種難堪。這都是暢懷法師告訴我,你要小心。我說沒有關係,我說我不是講經法師,我是來學習報告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們不強不知以為知。我不是佛菩薩,當然會把我問倒,一點都不稀奇。可是這些人也都來聽經,以後都認識了,他們請我吃飯,從來沒有提過一個問題。所以那一次很成功、很圓滿,四個月。以後每年我到香港來講經一個月,跟香港的緣是從這結的,講《楞嚴》。所以不驚怖,不要被人嚇倒,能解答的就解答,事先聲明,我初學,沒有證果,也沒有開悟,所以知道的並不多,我只能把我所知道的向大家做報告,請大家指教。

  下面第七個,「不共余辯」,這個意思不是很清楚。這個可能說是,有大的辯論會當中,參加的人很多,不是一個對象,辯論的人很多。這個會很複雜,菩薩也能應付,足見菩薩智慧通達明了,大型辯論會上他也沒有問題。第八個「無邊際辯」,這個是辯論的內容,沒有一定的範圍,沒有邊際。前面,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很多人參加。末後一個,「一切天人所愛重辯」,這是天人所愛,所尊重的。「此九亦名為無礙辯也」。這是《勝天王般若經》上所說的。「極樂大士具足如是種種無礙妙辯,無有障礙,故云辯才總持,自在無礙」。明心見性的人,確實那個境界才真正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為什麼?性德,性德沒有邊際,性德甚深無底,能對一切眾生講經說法,這無礙辯才。

  下面這一句,『善解世間無邊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也就是我們講,最恰當的方法、最合適的方法、最圓滿的方法、最巧妙的方法,這都叫方便。所以方法無量無邊,有智慧的人他會用。底下解釋,這個是「差別智」。「方便者,善巧也」,所以善巧跟方便常常合起來用,善巧方便,善巧就是方便,方便就是善巧。「以善知一切眾生根性與欲樂」,它從哪裡來的?他真正知道一切眾生,眾生不同的根性,他都知道;眾生不同的慾望、不同的愛好,他也知道,所以他能夠恆順眾生。在一個法會當中,經教裡面所說的法會,全部都是講經。像現在不是講經這種法會,古時候沒有。古時候的佛事,稱佛事、稱法會,全是講經教學,諸佛菩薩樂此不疲,講完之後,大家提問題,來解答。《楞嚴經》幾乎從頭到尾都是答問,佛提出問題,菩薩來答,菩薩提出問題,佛來解答。所以說開智慧的《楞嚴》。佛菩薩能「隨其機宜」,就是恆順眾生,「善巧說法,故能契機」,聽的人喜歡聽,深經淺說,大家容易懂;淺的經深說,讓聽眾不敢輕視,這都是屬於善巧、屬於契機。

  『所言誠諦,深入義味』。「誠諦」非常重要,諦是實實在在的意思,這真實,誠懇、真實。誠懇真實,不僅僅是用在講經教學上,平時,永遠就是這麼一個心,誠懇真實心,用這個心生活,用這種心工作。佛菩薩的工作就是教學,佛完全是教學,菩薩還上求下化,跟佛學習教化眾生,這是菩薩事業,菩薩沒有別的事。用心一定要用誠諦。現在人學佛很難成就,原因就是沒有誠諦的心。印光大師所說的誠敬,跟這是一個意思,一分誠敬心,你得到一分,十分誠敬心,你得到的十分。

  我在前面曾經用《壇經》做例子,五祖忍和尚為什麼不將衣缽傳給神秀?神秀有一百分誠諦的心,跟五祖多年,當時的地位是五祖的助教。五祖出名了,到他道場來參學,每一天絡繹不絕,每一天吃飯的超過一千人。所以去參訪五祖的人,先見神秀,神秀那裡能解決,就不要再麻煩老和尚了;神秀不能解決的,再找老和尚。為什麼不傳法給他?我說,他有一百分的誠諦,可是惠能有萬分誠諦,那衣缽當然交給惠能,不一樣。你看看惠能大師,我們在《壇經》上看到的,他處事待人接物非常謙卑,對任何一個人都非常恭敬,這個難得,不容易。做事情認真負責。舂米,他個子小,他身體輕,那個碓很重,沒有辦法,找個大石頭綁在身上,增加重量。這都看到什麼?他認真,認真負責,不偷懶。點點滴滴,你從《壇經》裡面去看,這個人真誠,真誠到極處。

  「明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就是我們經題上的「清凈平等覺」,這是根本智。般若無知,根本智是無知,起作用叫後得智,無所不知。不起作用,他什麼都不知道,真的一念不生。無論在生活上、工作上、待人接物,他不會起一個念頭,住根本智上。根本智就是大定,就是自性本定。它起作用,無所不知,你要去問他,他樣樣都知道。不起作用的時候,他什麼也不知道,他沒有起心動念。所以「契實相理」,根本智契實相理。「得差別智,知眾生機」,這個差別智就是後得智,無所不知,他對於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他都知道。「故所說之法深入義味」,深的人入深的義味,淺的人入淺的義味,都歡喜。這個講演可不容易,沒有真實智慧做不到。

  「契理契機,普令聞者入於義理,深得法味,皆得度脫。故云度諸有情」。沒有真實智慧,沒有真正修持功夫,這個做不到。現在學習經教的,學佛的人反而少了,這在家居士學的很多,特別是學校里開課程,很多大學哲學系裡頭都有佛經課程,把佛經當作一門哲學來研究,我在早年還教了五年。在世界上,許多大學都開這種課,我去看過。他們有沒有誠諦?沒有。他們是普通學生的心理,好奇,想在這裡知道一些東西,他所學的是佛學常識,是知識不是智慧。誠諦心,能得智慧,能開智慧;沒有誠諦心,你所學習的是知識。知識,也能講得頭頭是道,也能講得天花亂墜,但是跟斷煩惱、消業障、明心見性毫不相關,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懂。

  我初學佛的時候,跟方東美學的時候,確實是學哲學。有沒有誠諦心?誠諦心學哲學,不是學佛法。但是從這入門,以後愈學愈學就覺得境界是不一樣,跟世間東西完全不是一個味道,漸漸契入。所以那是很好的入門的方法。接引要契機契理,慢慢誘導他深入境界,這才能真正度諸有情。「以契理故,所說之法,皆是正法」。佛法裡面講正邪,是以性德為標準,與性德相應的,這是正法;與性德相違背的,那就不是正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六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十七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九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四集)
念佛成佛的原理 | 凈土宗弘願寺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