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粵評:女狀元棄港大復讀欲考北大何需驚訝


香港大學博士生鍾曉慧

 ·粵評:女狀元棄港大復讀欲考北大何需驚訝

 遼寧省文科高考狀元劉丁寧同學數月前被香港大學文學院錄取,但是在港生活和學習40多天後,她決定休學回到家鄉高中復讀,重考北大中文系。消息一出,引發各方爭論:港大和北大,哪間大學更好,誰的中文系更好?

  這裡說個數字,今年港大錄取的內地學生中,有16位是全國各省高考狀元。從2005年到2011年,僅北京市就有11名高考狀元選擇去香港的高校讀書。列這個數字不是想力證香港的大學有多好,而是說既然有放棄北大清華而去香港念書的狀元,自然也會有放棄香港而奔去北大清華的狀元。

  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各位大可不必動氣。但是要問一句,為什麼放棄港大而堅持北大會遭到質疑和憂慮,相反,反向的選擇似乎輕輕鬆鬆就自動獲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呢?

  這種理解中自然有不少客觀的外在因素,但關鍵是它符合許多人,包括我自己為人生做規劃、做決策時的重要標準: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前程。香港是真正的國際化大都市,大學按照國際標準來設置和教授課程,將來無論是回國就業、留港謀職,還是海外深造,都是很拿得出手的敲門磚。更別提還能鍛煉英語,收穫數額不菲的獎學金。北大也很好,在某個角度看也許對個人的前途更好。如果我們有能力站在狀元的位置上,有這個機會去比較和謀劃,相信誰都會為自身前途做出自認為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劉丁寧的選擇標準似乎不太一樣:她只是想讀她想讀的書,這是我看完她上節目的視頻片段,以及各種報道後的第一感覺。讀大學,就是因為愛讀書、就只是為了讀書,如此純粹的人,真不多見了。

  中國古典文學對將來找工作有多大用處這不好說,但肯定不是競爭力冒尖的專業;她會因為北大中文系校刊上的一篇文章,主動聯繫這位師姐,表達交流的願望;她可以因為一所校園的建築非常具有古代園林特色,而心生嚮往。在家人和朋友的敘述中,看不到劉丁寧關於找工作和掙錢這些常見的考慮。報道里反覆引用,她放棄港大是為了去北大「追求更純粹的國學」。這句話是不是劉丁寧說的且不確定,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她的個人追求很純粹。

  正是因為她的選擇標準與主流不一樣,引來了外界許多人的困惑和指責。同樣,因為港大教授的知識並不符合她個人的讀書追求,在當地遇到的語言、天氣和電腦操作等困難都被放大,成為了當初志願填報錯誤的佐證,而不被看做在實現追求過程中需要努力克服的障礙。從這點來看,如果劉丁寧能給港大、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也許會更好,畢竟對知識的體會和鑒賞是需要時間的。

  不過從老師的角度說,我必須承認更喜歡像劉丁寧這樣的學生。這些年許多大學老師的感觸是,現在學生們沒把多少心思放在學習上,開學當天就問畢業找工作和實習的問題,上課關心的是考試重點,跟高年級同學交流關心哪門課好過、哪個公司有熟人等等。

  作為老師,是希望看到喜歡專研學問的學生,就像學生希望看到專心教學研究,而不是顧著到處「走穴」的老師。我更加相信,如果課堂上有越來越多像劉丁寧這樣的學生,對老師是一種壓力和動力。學生們比自己還好學、更較真,老師自然得認真備課,生怕辜負。能夠教到真心對待讀書這件事的學生,是老師的福分,也是期待。

  不光在師生關係,在許多其他關係中,我們又何嘗不希望對方做事和對己能夠真心以待,盡量少摻雜利益的考慮呢?因此,哪怕大家追求不同,選擇不一樣,但在這點上,我們彼此是同心同理的。我理解劉丁寧,不僅因為在道理上我需要尊重他人的選擇,更因為我希望遇到更多這樣的學生,被他人如此相待。

(作者系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博士生鍾曉慧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自騰訊大粵網)

推薦閱讀:

乾山乾向水朝乾,乾峰出狀元
狀元地師第四課
晶報:狀元為何熱衷於香港的大學
狀元郎雞蛋品牌名稱的由來(紅時策劃智庫)
堪破《乾山乾向水流乾、乾峰出狀元》

TAG: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