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清-汪琥辨<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4px; font-weight: normal; line-height: 2

  藏象第一

  【素】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分布陰陽。主行榮衛。如調元贊化。故曰相傅。

  風痹痿 之人。心欲動而手足不隨者。以肺病而失其治節故也。)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藏血。故善謀慮。)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兩乳中間名膻中。為氣海。氣舒則喜樂。不舒則悲愁。按素問本篇。有膻中而無心包絡。靈樞經脈篇。有心包絡而無膻中。心包又名心主。居心之下。代心行事。其所生病。亦與心同。臣使二字。正與君主相對。靈樞脹論曰。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居胃之下。受盛糟粕。傳入大腸。)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腎藏精。故多伎巧。)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引導陰陽。開通秘塞。上焦不治。水溢高原。中焦不治。水停中脘。下焦不治。水蓄膀胱。腔內上中下空處為三焦。馬氏乃分割右腎以為三焦。欠是。)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膀胱不能化氣。則小便不通。)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靈蘭秘典論)

  【素】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五營運大論多化生氣句。)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五營運大論多在氣為柔句。)

  在臟為肝。(五營運大論多其性為暄。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化為榮。其蟲毛。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眚為隕。)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木曰曲直之變也。是為搐搦。)在竅為目。(解精微論又曰。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酸能收縮。)

  辛勝酸。(皆五行相剋。)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五營運大論多在氣為息句。)在臟為心。五營運大論多其性為暑。其德為顯。其用為躁。其化為茂。其蟲羽。

  其政為明。其令鬱蒸。其變炎爍。其眚燔KT 。)在色為赤。在音為征。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心有餘則喜不足則憂。)

  在竅為舌。(舌為心苗。素問金匱真言又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昂按。耳為腎竅。然舌無竅。故心亦寄竅於耳。是以夜卧聞聲而心知也。)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大喜墜陽。)恐勝喜。熱傷氣。(即壯火食氣之義。)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五營運大論多在氣為充。其性靜兼。其德為濡。其用為化。其化為盈。其蟲 。其政為謐。其令雲雨。其變動注。其眚淫潰。)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新校正雲。王注作噦噫。非也。按楊上善雲。噦。氣忤也。即呃逆也。)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如物之濕。風吹即干。亦木克土之義。)甘傷肉。酸勝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五營運大論多在氣為成。其性為涼。其德為清。其用為固。其化為斂。其蟲介。其政為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眚蒼落。)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咳嗽。)在竅為鼻。

  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太素作燥傷皮毛。熱勝燥。)辛傷皮毛。苦勝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五營運大論多在氣為堅。其性為凜。其德為寒。其化為肅。其蟲鱗。其政為靜。其變凝冽。其眚冰雹。)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呻吟。)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寒則血凝。)燥勝寒。咸傷血。(咸能滲津。)甘勝咸。(陰陽應象大論。)(五營運大論亦有此段。而文尤詳。故加錄於注中。)

  【素】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

  (王注。殊於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

  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臟使。(即肛門。大腸通肺。故曰魄門。)水谷不得久藏。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五臟別論。)

  【素】心藏神。肺藏魄。(並精而出入者為魄。)肝藏魂。(隨神而往來者為魂。)脾藏意。(心有所憶謂之意。故思慮過則傷脾。)腎藏志。(意之所存謂之志。故淫慾多則損志。)是謂五臟所藏。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

  是謂五液。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宣明五氣論)(靈樞同。)

  【素】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肝者罷(疲同。)極之本。魂之居也。(肝主筋。筋主運動。故疲勞。)

  其華在爪。(爪者。筋之餘。)其充在筋。以生血氣。(肝屬春屬木。為生髮之本。故經文加此句。世醫動言伐肝。蓋未究內經之旨耳。)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六腑。)倉廩之本。營之居也。(營出中焦。)名曰器。能化糟粕。

  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六節藏象論。)

  【素】肝生於左。肺藏於右。(肺雖為五臟華蓋。而其用在右。)心部於表。(心屬陽。應南方。居膈上。部署視聽言動各事。故曰表。)腎治於里。(腎主封藏。)脾為之使。(營運水谷。溉灌腑臟。)胃為之市。(容受百物。如貿易之市。)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心下膈上為肓。心為陽。主血。肺為陰。主氣。父母之象。)七節之旁。中有小心。(旁者。兩腎也。中者。命門也。昂按。心者。性之郛。腎者。命之根。兩腎中間一點真陽。乃生身之根蒂。義取命門。蓋以此也。

  中有相火。能代心君行事。故曰小心。楊上善雲。脊有二十一節。腎在第七節之旁。吳鶴皋亦主其說。蓋心君無為。吾人一日動作云為。皆命門之相火也。馬注云。心在五椎之下。心下有包絡。屬手厥陰。自五椎之下而推之。則心包當垂至第七節而止。故曰七節之旁。中有小心。若根據此解。旁字似無著落。)(刺禁論)

  【靈】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一作初。)生之來謂之精。(易曰。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兩精相搏謂之神。(陰陽合撰。而神生焉。)隨神往來者謂之魂。(魂屬陽。肝藏魂。人之知覺屬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魄屬陰。肺藏魄。人之運動屬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素問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以下數端皆心之用也。非心其孰能任之。)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專在於是則為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圖謀以成此志則有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本神。)

  【靈】兩神相搏。(陰陽夫婦。)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上焦開發。宣五穀味。薰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

  (溉灌。)是謂氣。腠理髮泄。汗出溱溱。是謂津。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五癃津液別曰。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壅遏營氣。(約束也。)令無所避。是謂脈。精脫者耳聾。(腎衰。)氣脫者目不明。(清陽不升。)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如油如珠者。謂之絕汗。)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筋失所養。)色夭。腦髓消。脛 。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脈為血府。)(決氣。)

  【靈】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

  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覆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矣。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

  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聖賢養德養身之要語。)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本藏)

  【靈】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胃者水谷之海。其輸(穴俞。)上在氣街。

  (本經穴。即氣沖。腹下夾臍。相去四寸。動脈應手。素問曰。乃沖脈所起。靈樞曰。沖脈起於腎下。出於氣街。)下至三里。(本經穴。在膝下三寸。 骨外。大筋宛宛中。)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血海。)其輸上在於大杼。(膀胱經穴。項後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胃經穴、上巨虛一名上廉。在三里下三寸。下巨虛在上廉下三寸。)膻中者為氣之海。(五味篇。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兩行營衛。謂行中焦生營行。下焦生衛也。大氣。即宗氣也。)其輸上在柱骨之上下。

  (督脈。天柱骨項後髮際。頸大筋外廉陷中。)前在於人迎。(結喉旁動脈。屬胃經。)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督脈經。頂後百會穴。)下在風府。(一名舌本。督脈經。項後入發一寸五分大筋中。)(海論)

  【靈】夫胸腹。臟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胃有五竅。)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廉泉在頷下結喉。上舌本。陰維任脈之會。玉英即玉堂。在紫宮下一寸六分。俱任經。)故五臟六腑者。各有界畔。(脹論)

  【靈】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顏。額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五閱五使篇。脈出於氣口。

  色見於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五官已辨。闕庭必張。乃立明堂。明堂廣大。蕃蔽見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廣大。壽中百歲。五官不辨。闕庭不張。小其明堂。蕃蔽不見。又埤其牆。牆下無基。垂角去外。如是者。

  雖平常殆。況加疾乎。面之地部為基。耳為蔽為牆。)(五色)

  【靈】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陰器。)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便溺所出。刺節真邪。)

  【靈】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

  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陰莖。)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無莖垂與睾丸。)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 。(肩臂下隱處為腋。膝下曲處為 。)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經水篇。足太陽合清水。足少陽合渭水。足陽明合海水。足太陰合湖水。足少陰合汝水。足厥陰合澠水。手太陽合淮水。手少陽合漯水。手陽明合江水。手太陰合河水。手少陰合濟水。手心主合漳水。)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 。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 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邪客)

  【素】人皮應天。(無所不包。)肉應地。(肉屬脾土。)脈應人。(內營外衛。)筋應時。聲應音。陰陽合氣應律。齒面目應星。出入氣應風。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針解篇)

  【素】天氣通於肺。(鼻受無形之天氣。風寒暑濕燥熱也。)地氣通於嗌。(口受有形之地氣。臊焦香腥腐也。)風氣通於肝。(肝屬風木。)雷氣通於心。(象火有聲。)谷氣通於脾。(虛能受納。)雨氣通於腎。(腎為水臟。)六經為川。(流通。)腸胃為海。(容受。)九竅為水注之氣。(清明之氣上升頭面。陰濁之氣下歸二陰。象水流注。)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陰陽應象大論。)

  【素】諸脈者皆屬於目。(脈為血府。故久視傷血。靈樞口問篇。目者宗脈之所聚也。按膀胱脈起目內 。胃脈系目系。膽脈起目銳 。小腸三焦脈至目銳 。心脈系目系。肝脈連目系是也。)諸髓者皆屬於腦。(腦為髓海。)諸筋者皆屬於節。(節有三百六十五會。而筋絡其間。故久行傷筋。)諸血者皆屬於心。(心生血。為血海。)諸氣者皆屬於肺。(肺藏氣。)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吳注。即潮汐之義。每肢有二溪。)故人卧血歸於肝。(肝藏血。動則運。靜則藏。)肝受血而能視。(目為肝竅。)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血能養筋骨利關節。)卧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頑痹。)凝於脈者為泣。(澀。)凝於足者為厥。(逆冷。)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孔。經隧也。)故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大經所會為大谷十二分。

  十二經之部分也。小絡所會為小溪穴。有三百六十五。除十二俞。止三百五十三名。四字誤也。十二俞。膀胱經之肺俞。

  心俞。脾俞。肝俞。腎俞。厥陰俞。膽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也。)(五臟生成篇)

  【靈】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

  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本經俱言陽清陰濁。此言陰清陽濁者。蓋以臟陰而腑陽。臟清而腑濁也。)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胃之清氣。(濁中有清。)上出於口。肺之濁氣。(清中有濁。)下注於經。內積于海。(氣血諸海。)手太陽(小腸。)獨受陽之濁。手太陰(肺。)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竅。(耳目口鼻。)其濁者下行諸經。諸陰皆清。足太陰(脾。)獨受其濁。(陰陽清濁。)

  【靈】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音科。)為眼。骨之精為瞳子。(腎。水輪。)筋之精為黑眼。(肝。風輪。)血之精為絡。(心。血輪。)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肺。氣輪。)肌肉之精為約束。(脾。肉輪。)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則腦轉。

  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也。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精神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大惑論)

  【靈】手面與身形也。天寒則裂地凌冰。或手足懈墮。然而其面不衣何也。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孔同。)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即氣也。)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濃。其肉堅。故天熱甚寒。(天當作大。)不能勝之也。

  (邪氣臟腑病形。)(難經曰。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

  【素】天不足西北。故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

  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陰陽應象大論)

  【素】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

  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臟腑中陰陽。五臟皆為陰。六腑皆為陽。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金匱真言論)

  【靈】胃欲寒飲。(惡熱。)腸欲熱飲。(惡寒。雜病篇。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師傳)

  卷上

  經絡第二

  【靈】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

  血氣乃行。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中脘。)下絡大腸。(肺與大腸為表裡。)還循胃口。(胃之上脘。)上膈(人心下有膈膜。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屬肺。從肺系(即喉嚨。)橫出腋下。(肩下脅上曰腋。)下循 內。(肩肘之間為 。音柔。)行少陰心主。(心。心包。)之前。下肘中。( 盡處為肘。)

  循臂內上骨下廉。(肘以下為臂。)入寸口。(關前動脈為寸口。)上魚。循魚際。(掌骨之前。大指之後。肉隆起處。統謂之魚。魚際。其間穴名。)出大指之端。(至少商穴而止。經別篇又雲。上出缺盆。循喉嚨。)其支者。從腕後(臂骨盡處為腕。)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從腕後列缺穴。交手陽明經。以至商陽穴。)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肩下橫骨陷中。陽明胃穴。)甚則交兩手而瞀。(音茂。迷亂也。)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本經病。)渴。(金不生水。)煩心。(心脈上肺。)胸滿。(脈貫膈。布胸中。) 臂內前廉痛。(脈循 臂。)厥。(臂厥。)掌中熱。(心包部分。脈行少陰心主之前。)氣盛有餘。則肩背痛。(背為手太陰部分。一作臂。)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

  (肺熱則便數而短。為母病及子。)氣虛則肩背痛(一作臂。)寒。(畏寒。)少氣不足以息。(本經病。)溺色變。(母邪及子。)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大指之第二指。即食指也。)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合谷一名虎口。

  本經穴。)上入兩筋之中。(陽溪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 外前廉上肩。出 (音魚。)骨之前廉。(肩 骨。又穴名。在肩端兩骨間。)上出於柱骨之會上。(天柱骨。膀胱經。至此會於大椎。)下入缺盆。(足陽明穴。肩下橫骨陷中。)

  絡肺。(大腸與肺為表裡。)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至迎香穴而終。經別篇又雲。循喉嚨。本篇後又雲。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是動。則病齒痛。(脈入齒縫。)

  頸腫。(脈上頸。)是主津液所生病者。(大腸主津。)目黃(大腸內熱)口乾。(無津。)鼽(鼻流清涕。)衄。(鼻血。)喉痹。(金燥。)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不能舉用。皆脈所過。)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 中。(山根。)旁約(一作納。)太陽之脈。(睛明之分。)下循鼻外。上入齒中。(上齒。)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下唇陷中。足陽明脈之會。)卻循頤後下廉。(腮下為頷。頷下為頤。)出大迎。(頷前本經穴。)循頰車。(耳下曲頰端。)上耳前。過客主人。(足少陽經穴。在耳前起骨。)循髮際至額顱。(髮際下為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一名五會。結喉旁一寸五分動脈。可以候五臟氣。)循喉嚨(本篇又雲。上絡頭項。下絡喉嗌。)入缺盆。

  (肩下橫骨陷中。)下膈屬胃絡脾。(相為表裡。昂按。此乃正經。何以反屬支脈。)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

  入氣街中。(即氣沖。本經穴。在歸來下一寸動脈。衛氣篇雲。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街。猶路也。)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與前脈相合。)以下髀關。抵伏兔。(股內為髀。髀前膝上六寸起肉處為伏兔。伏兔後為髀關。)下膝臏中。(挾膝筋中為臏。)下循脛外廉。下足跗。(足面。)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至厲兌穴而終。以交於手太陰。昂按。此亦正經。何以又屬支脈。經別篇又雲。上通於心。循咽退場門。上 ,還系目系。)是動。則病洒洒振寒。(瘧論曰。陽明虛則寒慄鼓頷。)

  善呻數欠顏黑。(土克水。)病至則惡人與火。(陽明脈解篇。陽明氣血盛。熱甚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陽明土。惡木也。)獨閉戶塞牖而處。(素問脈解篇。陰陽相薄也。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處也。)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陽明脈解篇。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也。)

  賁響腹脹。(脈循腹里。水火相激。故有聲及脹。)是為 厥。(脛骨為 。)是主血所生病者。(血分。)狂瘧溫淫汗出。

  (陽明法多汗。)鼽衄。(胃熱上行。)口 唇胗。(疹同。唇瘍也。脈挾口環唇。)頸腫(脈循頤出大迎。)喉痹。(脈循喉嚨。)

  大腹水腫。(胃衰。土不制水。)膝臏腫痛。(脈下膝臏。)循膺(膺窗。)乳、(乳中。乳根。皆本經穴。)氣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皆經脈所過。)氣盛則身以前皆熱。(陽明行身之前。)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飢。(火盛中消。)溺色黃。(胃熱下入膀胱。)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寒脹。)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足大指隱白穴。)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俗名孤拐骨。足跟後兩旁起骨也。)上內踝前廉。(脛兩旁內外曰踝。)

  上內。( 音短。玉篇曰。足跟也。一作 。音善。又名腓。足肚也。)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足厥陰脈。)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相為表裡。)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五臟皆入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連舌本。)食則嘔。胃脘痛。(絡胃。)腹脹善噫。(即噯。口問篇。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噫。)得後與氣。(大便出屁。)則快然如衰。(病衰。)身體皆重。(脾主肉。)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

  體不能動搖。(即上文體重而甚者。)食不下。(脾主食。)煩心。(脈注心中。)心下急痛。(即胃脘痛。)溏(便溏。)瘕泄。

  (瘕積泄瀉。)水閉黃膽。(濕熱不得泄。黃。脾色。)不能卧。(胃不和。則卧不安。)強立。股膝內腫。(脾主四肢。脈行股膝。)厥。足大指不用。(經脈所起。)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繫上與肺通。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後。貫脊髓。通於腎。蓋五臟皆通於心。而心亦通五臟。)下膈絡小腸。(小腸與心為表裡。)其支者。從心繫上挾咽系目系。(經別篇又雲。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 。本篇又雲。別脈系舌本。)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極泉穴。)下循 內後廉。行太陰(肺。)心主(心包。)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至少沖穴而終。以交於手太陽。滑伯仁曰。心為君主。尊於他臟。故其交經授受。不假支別。)是動。則病嗌干(挾咽。)心痛。渴而欲飲。(心火。)是為臂厥。(脈循 臂。)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系目系。合目 。)脅痛。

  (脈出脅下。) 臂內後廉痛。(脈循 臂後廉。)厥。掌中熱痛。(心主包絡所屬。病同。)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手小指少澤穴。接少陰心經。)循手外側上腕。(臂骨盡處為腕。)出踝中(腕下兌骨為踝。)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 外後廉。出肩解。(脊兩旁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繞肩胛。(肩解下成片骨。)交肩上。(上會大椎。乃左右相交於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小腸與心為表裡。)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 。(目外角為銳 。)卻入耳中。(至本經聽宮穴而終。)其支者。別頰上 。(目下為 。)抵鼻。至目內 。(內角。)

  斜絡於顴。(而交足太陽經。)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挾咽循頸。)肩似拔。 似折。(出肩循 。)是主液所生病者。(小腸主液。)耳聾。(脈入聽宮。)目黃。(脈至目 。)頰腫。(上頰。)頸領肩 肘臂外後廉痛。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睛明穴。為手足太陽少陽陽明五脈之會。)上額交巔。(頂百會穴。)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

  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腦後為項。兩旁為頸。前為喉。)循肩膊內。(肩後之下為膊。)挾脊(行脊骨兩旁第一行。

  相去各一寸五分。)抵腰中。(尻上橫骨為腰。)入循膂。(挾脊肉為膂。經別篇又雲。循膂當心入散。)經腎屬膀胱。(相為表裡。)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 中。(脊中行上次中下 等處。膝後曲處為 。)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

  貫胛。挾脊內。(脊兩旁第二行。相去各三寸。自天柱而下。從膊左右下貫胛膂。歷尻臀。至髀樞。)過髀樞。(股外為髀。

  捷骨下為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 中。(與前入 者合。)以下貫 內。(足肚。)出外踝之後。循京骨。本經穴。足外側赤白肉際。)至小指外側。(至陰穴。以交足少陰腎經。)是動。則病沖頭痛。(上額。交巔絡腦。)目似脫。項如拔。

  (脈起目 下項。)脊痛。腰似折。(挾脊抵腰。)髀不可以曲。(脈過髀樞。) 如結。 如裂。(入 貫 。)是為踝厥。

  (脈行外踝。)是主筋所生病者。(主筋義未詳。按太陽病多痙急。如上症。皆風傷筋也。)痔(脈入肛。)瘧(太陽瘧。)

  狂癲疾。(癲狂篇。亦有刺太陽經者。)頭囟項痛。目黃淚出。(皆脈所過。)鼽衄。(清涕曰鼽。鼻血曰衄。太陽經氣不能循經。上沖於腦。下為鼽衄。)項背腰尻 腳皆痛。小指不用。(足小指皆經脈所過。)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

  邪趨足心。(湧泉穴。)出於然谷之下。(本經穴。足踝前大骨陷中。)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後跟。)以上 內。(足肚。)

  出內廉。(膝後曲處。)上股內後廉。貫脊(會於督脈長強穴。)屬腎。絡膀胱。(相為表裡。經別篇又雲。當十四椎。

  出屬帶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胸之膻中。以交手厥陰心包經。)是動。則病飢不欲食。(虛火盛則飢。脾弱則不欲食。)面如漆柴。(腎色黑。柴。瘦也。)咳唾則有血。(脈入肺。故咳唾中有血。為腎損。)喝喝而喘。(腎氣上奔。)坐而欲起。(陰虛不寧。)目 如無所見。(瞳子屬腎。水虧故也。)心如懸。若飢狀。(脈絡心。)氣不足則善恐。(恐為腎志。)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腎主骨。)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俱腎火。)上氣(腎水溢於皮膚而腫。)嗌干及痛。(循喉嚨。挾舌本)煩心心痛。(脈絡心。)黃膽。(腎水反乘脾土。或為女勞疸。)腸 。(素問大奇論。腎脈小沉搏。為腸 下血。)脊股內後廉痛。(經脈行足之後。)痿(骨痿。)厥。(下不足則厥而上。)嗜卧。(少陰病。但欲寐。)足下熱而痛。(脈起足心湧泉。)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居心之下。)下膈。歷絡三焦。(三焦心包相表裡。邪客篇曰。上入於胸中。內絡於心肺。)其支者。從胸中出脅。下腋三寸。(天池穴。自此至中沖。皆本經穴。)上抵腋。下循 內。(天泉穴。)行太陰(肺。)少陰(心。)之間。(二經中間。)入肘中。(曲澤穴。肘內廉陷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大陵穴。

  掌後兩筋間。橫紋陷中。)入掌中。(勞宮穴。)循中指出其端。(中沖穴。)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小指之次指。無名指也。至此交手少陽三焦經。經別篇又雲。循喉嚨。出耳後。)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皆經脈所過。)心中 大動。(心主上承心君故病略同。)面赤(赤為心色。)目黃。(目為心使。)喜笑不休。

  (心有餘則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心主脈。)煩心心痛。掌中熱。(本經病。)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

  (無名指關沖穴。)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臂骨盡處為腕。循本經陽池穴。)出臂外兩骨之間。(天井穴。)上貫肘。

  (盡處為肘。)循 外上肩。(膊下對腋為 。)而交出足少陽之後。(膽經。)入缺盆。(肩下橫骨陷中。)布膻中。(上焦兩乳中間。)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與心包相表裡。)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目下為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足少陽穴。耳前上廉起骨。)交頰至目銳 。(而交足少陽膽經。)是動。則病耳聾。渾渾 。(脈入耳中。)嗌腫喉痹。(少陽相火。)是主氣所生病者。

  (氣分三焦心包。皆主相火。)汗出。(火蒸為汗。)目銳 痛。頰腫。耳後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皆經脈所過。)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 。(瞳子 穴。去 五分。)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三焦。)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過小腸聽宮穴。)出走耳前。至目銳 後。(瞳子 之分。)其支者。

  別銳 。下大迎。(胃經穴。在頷前一寸三分。動脈陷中。)合於手少陽。(三焦。)抵於 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與前入者相合。)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相為表裡。)循脅里。(腋下為脅。又名 。)出氣街。(即氣沖。毛際兩旁動脈。)繞毛際。(曲骨之外為毛際。)橫入髀厭中。(即髀樞。)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脅骨之下為季脅。

  即肝經章門穴。)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循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髀骨為輔骨。)直下抵絕骨之端。(外踝上為絕骨。)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足面。)入小指次指之間。(足第四指竅陰穴而終。經別篇又雲。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系目系。)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足大指本節後為歧骨。)還貫爪甲。出三毛。(大指爪甲後為三毛。以交於足厥陰肝經。)是動。則病口苦。(膽味為苦。火亦作苦。)善太息。(木氣不舒。)心脅痛。不能轉側。(脈貫心。脅為肝膽往來之道。蓋太陽行身後。陽明行身前。少陽行身側也。)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木郁不能敷榮。)足外反熱。(出膝外廉。外輔骨外踝。)是為陽厥。(少陽氣逆。)

  是主骨所生病者。(骨病未詳。按全元起雲。少陽者。肝之表。肝主筋。筋會於骨。是少陽之經氣所榮。故云。)頭痛。

  (脈上頭角。故偏頭痛。屬少陽病。)頷痛。(脈加頰車。)目銳 痛。(脈起銳 。)缺盆中腫痛。脅下腫。(經脈所過。)馬刀俠癭。(頸項脅腋所生瘡瘍。少陽部分。堅而不潰。)汗出(少陽相火。)振寒瘧。(少陽居半表半里。故瘧病寒熱。必屬少陽。)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皆經脈所過。按少陽行身側。故本篇多用外字。)肝足厥陰之脈。

  起於大指叢毛之際。(大敦穴。)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中封穴。)上踝八寸。交出太陰(脾。)之後。上 內廉。

  循股陰。(股內之陰包五里陰廉穴。)入毛中。過陰器。(入陰毛中。左右環繞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相為表裡。)

  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咽顙。篇後又曰。脈絡於舌本。)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頂上百會穴。)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行任脈之外。交環於唇口。)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行中焦中脘之分。以交於手太陰經。)是動。則病腰痛。(肝腎為子母之臟。腰痛為母病及子。)不可以俯仰。(木曰曲直。筋病故然。)

  丈夫 疝。(脈絡陰器。)婦人少腹腫。(脈抵小腹。婦人亦有疝。但不名疝而名瘕。)甚則嗌干。(脈循喉嚨。)面塵脫色。

  (木病不能生榮。)是(本缺主字。)肝所生病者。胸滿(脈上貫膈。)嘔逆(木火沖胃。)飧泄。(木盛克土。)狐疝。(脈環陰器。)遺溺(肝虛。)閉癃。(肝火。)(經脈篇。)

  【素】任脈者。(任沖督。皆奇經八脈之一。)起於中極之下。(臍下四寸。穴名中極。任脈在中極下。始於二陰之交。

  會陰之穴。任由會陰而行腹。督由會陰而行背。)以上毛際。循腹里。(中極穴。)上關元。(穴名。臍下三寸。)至咽喉上頤。(循承漿而絡於齒齦。)循面入目。(入目下而絡於承泣。)沖脈者。起於氣街。(足陽明經穴。在毛際兩旁。)並少陰之經。(腎經。靈樞動輸篇。沖脈與腎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難經甲乙經並作陽明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任脈當臍中而上。沖脈夾臍旁而上。靈樞五音五味篇。沖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

  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七疝。寒水筋血氣狐 也。又靈素有心疝肺疝肝疝脾疝腎疝。及厥疝沖疝 疝 疝狐疝。是則五臟皆有疝。

  不獨腎陰也。帶下瘕聚。即婦人之疝。)沖脈為病。逆氣里急。(沖任行腹里。故病在內。氣有餘故逆。血不足故急。)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督脈行背。故病在脊。沖任督之脈。一源而三歧。皆起於胞中。故經亦有謂沖脈為督脈者。古圖經有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自少腹直上者謂之任。亦謂之督也。今人率以行身背者為督。行身前者為任。從中分者為沖也。)

  督脈者。(總督一身之陽。)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陰廷之孔。即窈漏也。)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絡女子之陰器。)合篡間。(二陰之間。)繞篡後。(肛門之後。)別繞臀至少陰。(腎經。)與巨陽(太陽膀胱。)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督脈之繞臀者。與太陽少陰相合而行。)與太陽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此督脈並太陽而行者。)其男子循莖。(男子陰器。)下至篡。

  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此督脈並任脈而行者。王注云。由此觀之。三脈異名而同體也。)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其氣衝上。)不得前後。(大小便。)為沖疝。(此督脈為病同於沖脈者。)其在女子不孕。(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經病。故不孕。)癃痔遺溺。嗌干。(此督脈為病同於沖任者。

  以其脈上循喉嚨。下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故然也。所謂任者。女子得之以任養也。沖者。其氣上沖也。督者。督領經脈之海也。)(骨空論)

  【靈】蹺脈者。(奇經八脈。有陽蹺陰蹺。)少陰之別。(陰蹺為足少陰腎之別脈。)起於然骨之後。(足內踝大骨之下。

  照海穴。)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胃經穴。頸旁挾喉動脈。)入 。(顴也。)屬目內 。(睛明穴。)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陽蹺脈。始於膀胱經之申腰穴。足外踝下陷中。)氣並相還。(二氣相併周旋。)則為濡。(潤澤。)目氣不榮。則目不合。(脈度)

  【靈】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腋下穴。屬膽經。)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經脈)

  (本篇又曰。手太陰之別曰列缺。手少陰之別曰通里。手心主之別曰內關。手太陽之別曰支正。手陽明之別曰偏歷。手少陽之別曰外關。足太陽之別曰飛揚。足少陽之別曰光明。足陽明之別曰豐隆。足太陰之別曰公孫。足少陰之別曰大鐘。

  足厥陰之別曰蠡溝。任脈之別曰尾翳。督脈之別曰長強。合脾之大包。名十五絡。)

  【素】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宗。尊也。主也。土為物母。為十二經脈之宗。)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動甚則氣泄。)(平人氣象論)

  【素】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王注曰。南方火位。陽氣盛大。故曰大明。在人則心藏在南。故謂前。

  太沖即沖脈。在下在北。故曰後。少陰腎脈。與之合而盛大也。)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腎臟為陰。脈行足小指之下。膀胱腑為陽。脈行足小指外側。相為表裡。)太陽根起於至陰。(穴在足小指外側。)結於命門。(靈樞曰。目也。即睛明穴。)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廣明心臟下。即太陰脾臟也。)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胃脈。行太陰脾脈之前。相為表裡。)陽明根起於厲兌。(穴在足大趾次趾之端。)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膽脈行肝脈之分外。肝脈行膽脈之位內。相為表裡。)少陽根起於竅陰。(穴在足小趾次趾之端。)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吳注。行錶行里謂之離。陰陽配偶謂之合。)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陽在表。敷布陽氣。陽明在表之里。收納陽氣。少陽在表裡之間。轉輸陽氣。靈樞三句同。)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吳注。搏手沖和。無復三陽之別。)外者為陽。內者為陰。(陽脈行表。陰脈行里。)然則中為陰。(陰主內。)其沖在下。名曰太陰。(脾脈在沖脈之上。)太陰根起於隱白。(穴在足大趾端。)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腎脈行脾之後。)少陰根起於湧泉。(穴在足心。)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肝脈。上踝八寸。交出太陰脾經之後。始行少陰腎經之前。前此則否。)厥陰根起於大敦。(穴在足大趾三毛中。)陰之絕陽。(厥陰主十月。為陽之盡。)名曰陰之絕陰。(三陰三陽。至此經為盡處。)是故三陰之離合也。

  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太陰為至陰。敷布陰氣。厥陰陰之盡。受納陰氣。腎氣不充。則開闔失常。故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曰一陰。(陰陽數之可千。推之可萬。然其要則本之一陰一陽。張子所謂一故神。兩故化也。)(陰陽離合論。)

  【素】陽明兩陽合明也。(三月辰。主左足陽明。四月巳。主右足陽明。為兩陽合明。)厥陰兩陰交盡也。(九月戌。

  主右足厥陰。十月亥。主左足厥陰。為兩陰交盡。)(至真要大論)

  【素】三陽為父。(三陽。太陽也。總督諸陽。)二陽為衛。(二陽。陽明也。御邪扶生。)一陽為紀。(一陽。少陽也。

  綱紀形氣。)三陰為母。(三陰。太陰也。育養資生。)二陰為雌。(二陰。少陰也。為牝臟。)一陰為獨使。(一陰。厥陰也。善謀慮為使。)(陰陽類論)

  【靈】營氣之道。內谷為寶。(氣之清者為營。成於水谷。所化精微之氣。)谷入於胃。乃傳之肺。(脾為傳精於肺。)

  流溢於中。布散於外。(肺為傳相。為布散於中外。)精專者。行於經隧。(精之專者化為營。循行正經之隧道。)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營氣之行。每日從手太陰肺始。)出注手陽明。(大腸經。)上行注足陽明。

  (胃經。)下行至跗上。(足面。)注大指間。與太陰合。(足大趾隱白穴。合足太陰。)上行抵髀。(股髀內廉。)從髀注心中。循手少陰。(心。)出腋下臂。注小指。(手小指。心經少澤穴。)合手太陽。(至小指外側。合小腸經。)上行乘腋。

  出內。(目下。)注目內 。(睛明穴。足太陽膀胱經。)上巔下項。合足太陽。(膀胱經。)循脊下尻。(脊骨盡處。)下行注小指之端。(足小趾。膀胱經至陰穴。)循足心。(斜趨足心。腎經湧泉穴。)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手厥陰心包經。)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即心包絡。)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心包經大陵穴。)入掌中。(勞宮穴。)出中指之端。(中沖穴。心包經盡處。)還注小指次指之端。(手第四指關沖穴。屬手少陽三焦經。)合手少陽。(三焦。)上行注膻中。(兩乳中間。)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膽經。)下行至跗上。(足面。)復從跗注大指間。(足厥陰肝經大敦穴。)合足厥陰。上行至肝。(至此而終。)從肝上注肺。(復行肺經。)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咽顙。)究於畜門。(未詳。新校正雲。疑即賁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 。(音邸。脊骨盡處。)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馬注。此任脈也。)下注肺中。復出太陰。(終而復始。)此營氣之所行也。

  逆順之常也。(順行逆行。皆合常數。)(營氣)

  【靈】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胃升精於肺。肺散精於臟腑。)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素問曰。營者。水谷之精氣。衛者。水谷之悍氣。)營在脈中。(陰性精專。隨宗氣以行於經隧之中。)衛在脈外。(陽性 悍滑利。不入於脈。而自行於皮膚分肉之間。衛氣篇曰。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

  為營氣。)周營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如隴高起。)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陰陽交會。)萬民皆卧。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營衛生會)

  【靈】陽主晝。陰主夜。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睛明穴。太陽經。)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膀胱經始。)循背下至小指之端。(足小趾至陰穴。)其散者。(在頭而散者。)別於目銳 。下手太陽。(小腸經。)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本經少澤穴。)其散者。

  別於目銳 。下足少陽。(膽經之瞳子 。)注小指次指之間。(足第四趾之竅陰穴。)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三焦經。)

  下至小指之間。(小指次指之端。即無名指之關沖穴。)別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頷脈。注足陽明。(胃經。)以下行至跗上。

  入五指(當作次趾。)之間。(本經厲兌穴。)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大腸經之迎香穴。在鼻旁。)入大指(當作次指。)之間。(本經商陽穴。)入掌中。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少陰腎經湧泉穴。交於陰。)出內踝。下行陰分。復會於目。

  (夜行陰分。至明日復會於足太陽睛明穴。)故為一周。(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五十度畢。)陽盡於陰。陰受氣矣。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氣行於陰則寐。故少陰病但欲寐。)腎注於心。(手少陰。)心注於肺。(手太陰。)肺注於肝。(足厥陰。)肝注於脾。(足太陰。)脾復注於腎為周。(陰分有五臟。而缺手厥陰心包經。按邪客篇言少陰脈曰。諸邪之在心者。皆在於心包絡。其餘脈出入屈折。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人氣行於陰臟一周。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複合於目。(又自睛明穴起。)(衛氣)

  【靈】營出於中焦。(中脘穴。為中焦。胃中谷氣。傳化精微為血。)衛出於下焦。(臍下一寸陰交穴。為下焦。其陽氣上升為衛氣。)願聞三焦之所出。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上焦即膻中。宗氣積焉。胃口上脘當其分。)並咽(上喉嚨。司呼吸。)以上。貫膈而布胸中。(即膻中之分。)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手太陰肺經。)還至陽明。(行手陽明大腸。)上至舌。下足陽明。(胃經。又行脾。行心。行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復行於手太陰肺。)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

  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此言上焦宗氣。與營氣同行於經隧之中。)中焦亦並胃中。

  (胃之中脘。)出上焦之後。(之下。)此所受氣者。泌糟粕。(泌別糟粕下行。)蒸津液。(蒸騰津液上行。)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所謂營出中焦也。)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曰。營衛者。精氣也。(水谷之精氣。)血者。神氣也。(精能生神。神無所麗。必根據精血。)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汗者心之液。即血也。凡脫血者。無再發其汗。

  發汗者。無再去其血。若兩傷之。則有兩死。而無兩生矣。)下焦者。別迴腸。(大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

  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三停分之。此居下焉。)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其濁氣下行。則為二便。其清氣升於上中二焦者。則為衛氣。而流行於六陰六陽也。)上焦如霧。(如霧之氤氳。)中焦如漚。(如漚之上浮。)下焦如瀆。(如瀆之蓄泄。按本節僅言下焦如瀆。而未及衛出於下焦。)此之謂也。(昂按。此岐黃所說三焦。在上中下三空處。古人所謂有名無形者是也。馬玄台乃雲。此不得為三焦。而割右腎以為三焦之府。竊謂五臟六腑。各有定位。腎居五臟之一。本有兩枚。焉得割其右者。另為一腑乎。於三焦三字之義。何以稱焉。)(營衛生會)

  【靈】脈行之逆順奈何。(有自上而下者。有自下而上者。)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為順。手太陰肺。從中府而走手大指之少商。少陰心。從極泉而走手小指之少沖。厥陰心包。從天池而走手中指之中沖。)手之三陽。從手走頭。(為順。手陽明大腸。從手四指商陽而走頭之迎香。太陽小腸。從手小指少澤而走頭之聽宮。少陽三焦。從手四指關沖而走頭之絲竹空。)足之三陽。從頭走足。(為順。足太陽膀胱。從頭睛明而走足小趾之至陰。陽明胃。從頭頭維而走足次趾之厲兌。少陽膽。從頭瞳子 而走足四趾之竅陰。)足之三陰。從足走腹。(為順。足太陰脾。從足大趾隱白而走腹之大包。少陰腎。從足心湧泉而走腹之俞府。厥陰肝。從足大趾大敦而走腹之期門。若如此轉行者。則為逆行也。)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足之三陰。從足走腹。獨少陰腎脈下行。與肝脾直行者別。)曰。夫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沖為血海。故臟腑皆稟氣。)其上者。出於頏顙。(咽顙。)滲諸陽。灌諸精。(自下而上故曰沖。)其下者。(復有下行者。)注少陰之大絡。(腎之大絡。名太沖穴。腎脈下行者。正以沖脈入腎之絡。與之並行也。)出於氣街。(沖脈起於腎下。出於陽明氣沖穴。即氣沖。)循陰股內廉。入 中。(膝後曲處。)伏行 (一作 。)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肝脾腎。)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循足面下湧泉。入足大趾。)滲諸絡而溫肌肉。(沖脈上灌下滲如是。所以為臟腑之海。而腎脈因之下行也。)(逆順肥瘦)

  【靈】手少陰之脈獨無 。何也。(無治病之俞穴。)曰。少陰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心為君主。不易受邪。)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邪中於心。則立死。)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 焉。(包絡同於心主之脈。故即以心主名之。)少陰獨無者。不病乎。曰。其外經病。(經絡。)而臟不病。(心臟。)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治其經者。獨取掌後銳骨。

  本經之神門穴而已。)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治手少陰者。即治心包絡經。按九針篇雲。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繫心包經穴。以心包代心君行事。故不曰本經之神門。而曰心包之大陵。在掌後兩筋間橫紋陷中。)(邪客)

  【素】春氣在經脈。(木氣疏通。)夏氣在孫絡。(火氣充滿。)長夏氣在肌肉。(土主肌肉。)秋氣在皮膚。(肺主皮膚。

  其氣輕清。)冬氣在骨髓中。(腎主骨髓。其氣沉深。)(四時刺逆從論)

  【素】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張注。人之臟腑。雌雄相合。自有常數。陽有餘則陰不足。陰有餘則陽不足。故太陽多血少氣。則少陰少血多氣。少陽少血多氣。則厥陰多血少氣。惟陽明氣血皆多。蓋水谷之海。血氣之所從生也。按靈樞五音五味篇。厥陰常多氣少血。太陰常多血少氣。與此不同。當以素問為正。)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膀胱腎。)少陽與厥陰為表裡。(膽肝。)陽明與太陰為表裡。(胃脾。)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小腸心。)少陽與心主為表裡。(三焦心包。)陽明與太陰為表裡。(大腸肺。凡腑皆屬陽主表。臟皆屬陰主里。一陰一陽。一腑一臟。相為配合。)(血氣形志篇)靈樞同。

  【靈】五臟五 。( 。穴也。五者。井滎俞經合也。)五五二十五 。六腑六 。(六腑多原 。)六六三十六 。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五臟六腑。加心包為十二經。經有十二絡穴。再加督之長強。任之尾翳。脾之大包。為十五絡。)

  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如水始出。為井穴。肺少商。心少沖。肝大敦。脾隱白。腎湧泉。心包中沖。為木。大腸商陽。小腸少澤。膽竅陰。胃厲兌。膀胱至陰。三焦關沖。為金。)所溜(流)為滎。(流如小水。為滎穴。肺魚際。

  心少府。肝行間。脾大都。腎然谷。心包勞宮。為火。大腸二間。小腸前谷。膽俠溪。胃內庭。膀胱通谷。三焦液門。

  為水。)所注為輸。(一作 。從此而注為輸穴。肺太淵。心神門。肝太沖。脾太白。腎太溪。心包大陵。為土。大腸三間。小腸後溪。膽臨泣。胃陷谷。膀胱束骨。三焦中渚。為水。此下六腑多原穴。大腸合谷。小腸腕骨。膽丘墟。胃沖陽。膀胱京骨。三焦陽池。)所行為經。(又從而行為經穴。肺經渠。心靈道。肝中封。脾商邱。腎復溜。心包間使。為金。大腸陽溪。小腸陽谷。膽陽輔。胃解溪。膀胱崑崙。三焦支溝。為火。)所入為合。(從此會合。為合穴。肺尺澤。

  心少海。肝曲泉。脾陰陵泉。腎陰谷。心包曲澤。為水。大腸曲泉。小腸少海。膽陽陵泉。胃三里。膀胱委中。三焦天井。為土。)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 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欲行針者。當守其神。欲守神者。當知其節。此言刺法。然經穴所過。凡醫皆當知之。故次於此。)(九針十二原)

  【素】天有宿度。地有經水。(地有十二經水。)人有經脈。(十二經脈。)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澀。)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

  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

  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離合真邪論)


推薦閱讀:

素問-咳論篇第三十八
素問·咳論

TAG:素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