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略談國人之信仰

        曾經我說過國人無信仰。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知識的逐步積累與深化,思考深度的加深。發現並不完全是那樣。今日略談國人之信仰,亦對自我的反省與檢討。人生的目的在於思索與發現,諸法無常,反求諸己。

談國人之信仰定涉及中華文化與歷史,而中華之文化與歷史如此博大精深與悠久,難容乳臭未乾的我大放詞闕。辜鴻銘曾曰:「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化,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淳樸的」。因而吾唯有略談,乃不敢責備求全。

何謂信仰?信仰是一種超越之力量或為人與超越力量的關係,往往展現為人內在的對自我要求的定力。顯然,它是人類對宇宙認識的一種神秘的力量。之所有信仰,是人類無法認識自身的來源,短暫的人生和永恆宇宙間的碰撞,人類將何去何從,為何而死亡。諸如此來的問題,並不是能用科學解釋,因為信仰與科學不在同一領域,實乃為超越界與實在界。

                                                             國人信仰之多神論與泛神論

         儒教對於中華民族在追求理想人格,善良人性,描繪了極高的道德標準,對後世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以至於整個民族都要接受這一標準的評判,更主要的是國人具備了服從道德的卓越能力,鑄造了整個民族崇尚德才兼備的聖人之民族性格和心理特徵。而英雄和傑出人物恰好符合社會道德的評判標準和民族的心理特徵,最終英雄成為世人的神。中國人的神幾乎都是死去的人。祖先崇拜,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的死人都是神,例如關公,門神。但無論怎麼樣,若符合儒教的至高禮的標準並有所作為,經過時間的演化,最終便成為世人的神。因而,作為一個民族,中國人是多神論和泛神論。這種現象大多存在民間和下層社會。對神的認識為:似有非有,信則有,不信則無。

                                                                                              國人之信仰之無神論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文明的團體像儒學家那樣不可知論和無神論者,後來的繼承者更是如此。作為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儒教為何沒發展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宗教呢。深究原委,有以下之因。儒教自認與現存的神無關係,孔聖人曾曰:「敬鬼神而遠之」。儒家學說認為人的靈魂與肉體沒有區別;儒教對罪惡的態度非常認真,但除了道德上的懲罰外,再無任何懲罰措施:對罪惡和邪惡缺乏深刻的認識;儒教無法解釋死亡;儒教不能使人們獲得新生,只是努力追求一種跟高尚的神聖生活。因而中國上層社會流行的是無神論,尤其是朱熹的絕對權威為統治者服務,任何對他觀念的懷疑都視為異端學說,他的影響遮蔽了原有經典的教誨。而統治者和上層社會的祭祖祭天,無非是為了某種外在的利益,並不是為信仰而信仰。

         無神論,泛神論與多神論基本上構成了對信仰的心理狀態和主流趨勢,這種狀態和趨勢存在於過去,現在,甚至在將來的某一段時間。無論怎麼樣,國人的這種信仰不是為了信仰而信仰,而是為了外在的某種利益,對統治者來說,祈求國泰民安,千秋萬載;對於中上層社會來說,祈求升官發財;對於下層的窮苦百姓來說,祈求無祭無病。托馬斯威德博士說:「如果宗教是超越道德之外的東西,那麼我拒絕承認中國有宗教。他們的確有祭祀活動,只是一種混合的祭祀活動,但不是信仰。」因而從信仰的廣泛的角度講,中國下層社會的生活是一種信仰。若從純粹的神學概念講,中國人無信仰。

           信仰是一種超越力量,他能幫助人類認識自己,並指引人類的方向。人生下來就是準備死亡,是走向死亡的存在者,回歸生命的本源。在靈活脫離肉體時,便泰然離去,免於死亡。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的另一種生命的開始。生命是永恆的。

人需要有信仰,信仰並不一定是宗教,但一定是宗教的核心。愛因斯坦曰:「一個人對於人生和宇宙,一定要存在敬畏之心,因為其中充滿了奧秘,而這些奧秘卻永遠被解釋」。信仰對於當今的國人更有需求,神州大地之上處處充滿著人道主義危機,毒食品屢禁不止,販賣人體器官隨處可見。也許純粹的信仰會為這個民族帶來精神上的食量。

           有信仰,便有了希望,最終面對脫離實在界的虛幻,心靈便不會那麼貧乏和脆弱。

推薦閱讀:

寧德這四大水宮都在哪你知道嗎?
當婚姻遭遇背叛——讀《王右家:愛是一生的信仰》
作為基督徒,你信主後有哪些改變?
信仰是什麼?怎樣找到自己的信仰?信仰的力量有多大?

TAG: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