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學觀對道家太極拳的影響
何勝保
一、前言
《周易》哲學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史書典籍之一,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被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醫家等奉為圭臬,這一包羅萬象、玄奧神秘的哲學論著為中華武術文化的創作和形成開闢了廣闊的哲學天地,閃爍著華夏先哲們智慧的靈光。先古人們對《周易》哲學中的陰陽、剛柔、變化、天人合一、始終、坎離、震艮等喻示哲理進行解釋和闡發的過程中,形成了多樣的武學流派,其中,對道家太極拳思想形成的影響極為深遠。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太極拳也正是以《周易》哲學思想為基礎,在對天地萬物、自然規律客觀認知和把握,對宇宙、人生現象的思考,以及對世事變幻法則的全面認識的進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武學文化體系。因此,這就需要從事物發展本源的角度來展開最為本質的探索,研究《周易》哲學對道家太極拳思想的統攝與影響,才能賦予道家太極拳思想以全面清晰的認識。
二、道家太極拳名稱的來源
太極發端於易,《易·繫辭上》云:「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思就是說,在易成卦的過程中,先是有太極,然後由太極分成陰陽二爻(即:兩儀),二爻相加有四種可能的形象(即:四象),也可以看出《周易》作為窮盡天地奧秘的哲理書,也是對天地開闢的概述,是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太,即大;極,指盡頭,極點,物極則變,這也說明《周易》把宇宙萬物的變化之源稱之為太極。道家文化也正是吸收了《周易》哲學中的太極觀,把宇宙看成是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道家太極拳早期被稱之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據史料記載,有關太極拳的名稱最早見於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確立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這也是根據《太極圖說》而立論的,這種無極而太極的哲學命題脫胎於老子的《道德經》,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王宗岳《十三勢歌》載:「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此處的長拳即為太極拳。十三勢也是吸收了《周易》哲學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之說,以此來比喻太極拳的手法、步法等。由此可以看出,《周易》哲學對道家太極拳的影響深遠。
三、《周易》陰陽五行哲學觀與道家太極拳
《易經》認為宇宙的初始狀態為混沌,用太極(
)表示,太極生兩儀,才出現了陰陽之說。老子在《道德經》中日:「萬物負陰而抱陽。」孔子在《易·繫辭》中日:「一陰一陽謂之道。」《周易·乾鑿度》日:「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這一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把自然界的事物看成是相對立的兩個方面,用陰陽二氣的對立和消長作為來解釋事物變化的運動規律,說明萬物變化的過程,而在春秋時代《周易》學說中並沒有談及「陰陽」的概念,以陰陽解《易》大約始於戰國,《莊子·天下》中談到:「《易》以道陰陽。」認為陰陽二氣相交產生萬物。《繫辭·下》說「:陰陽合德,剛柔有體。」《繫辭》又載曰:「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周易》中對於陰陽的思維方式作為哲理指導被廣泛地運用於道家太極拳理論之中。道家太極拳講求進退、虛實、動靜、剛柔、顯藏、開合、虛實、慢快、曲直、抑揚、內外、攻守等,這一對立統一的概念範疇也正是《易》學中陰陽哲理的核心。王宗岳《太極拳論》云:「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道家太極拳陰陽觀應用到具體的實踐中,形成了陰陽虛實要含蓄在內,具有柔中寓剛、柔化剛打的特點。由此可以看出,《周易》陰陽哲學的思維方式為道家太極拳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五行雖不是直接來源於《易》,但卻是《易》的哲學基礎。因為,在《周易》六十四卦象中,每一爻都需要將卦象與天干、地支以及五行方位相配合,先哲們也總結出了宇宙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組成,世界萬物都可以根據五行來進行歸類,而賦予了認知事物的本質屬性,用以解釋事物發展變化的本原。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在生克這個對立與統一的矛盾中,推動了事物的不斷衍生、變化。道家太極拳強調「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用變易、不變的觀點來說明變動不居,互相轉化,變易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萬變的技擊思想,各個動作之間也存在相剋的關係,拳法形式靈活,不能拘泥,由此形成了多樣的太極拳技擊風格。
五、《周易》天人合一哲學觀與道家太極拳
《周易》哲學把自然現象和人事吉凶納入到陰陽八卦之中,揭示天、地、人之間的統合關係,這三者用八卦符號表示則為三畫,均由陰陽組成,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人一體」的整體哲學觀。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之道在於「成萬物」。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互為補充。無論是天之道,還是人之道,這一具有最高抽象哲學意義的命題,都說明了人在自然界中佔據著中心地位。在《周易》哲學思想體系中,天地即為自然,天人合一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人應當順乎自然的規律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一致相通。雖然世界萬物紛紜複雜,但都是有生有滅,陰陽相推,並受制於一定的自然法則之下,在整個哲學體系中貫穿著「天地交而萬物通也」的思想,正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齊物論》所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易·繫辭》云:「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一也。」在《周易》天人合一的哲學體系中也談到「氣」,自然界包括人的演化均是由氣的變化決定,即「天人一氣」。
這種氣的一元論哲學觀成為了道家太極拳與易學連接的紐帶和思想基礎,張三丰在《太極拳論》中談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 氣宜鼓盪,神宜內斂。」道家太極拳在技術動作演練過程中強調「道法自然」,呼吸要遵循自然,以意導動,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觀。道家太極拳吸收了《周易》天人合一的哲學觀,把人看成是內外形神的整體,即作為一個「太極」,人體的律動要恪守自然的法則,順應自然的規律,才能實現太極拳「手眼身法步」的外在表現與「精神氣力功」的內在傳意協調統一起來。道家太極拳也正是吸收了《周易》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從而形成了「意氣合一」「形神合一」「內外兼修」「內合其氣」「外合其形」「形氣相含」「神形俱妙」的拳法特色。
道與太極
六、結束語
《周易》哲學用一種特有的話語樣式來解釋早期人類認識世界的神秘屬性,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發端,為中國哲學思想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道家太極拳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勢必受到中國早期哲學觀的影響,進而形成了具有中國哲學文化底蘊的武術文化風格。
推薦閱讀:
※[轉] 測你前世福祿對今生的影響
※T46猴票在新中國郵票史上的地位及影響
※今年上海書展上最有影響力的"10本新書"
※子平 大運與流年對原局影響
※祖墳對後人的影響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