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文字版  (第五十六集)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文字版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五十六集)  2009/11/30 中國雲南晚晴軒 檔名:52-213-0056

尊敬的諸位大德菩薩,大家好!我們繼續舉行「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我們也收到很多同修的提問。問:第一個問題是講,自己知道要下地獄,有沒有辦法在地獄裡也能修行,減少自己的罪孽?下地獄了,又沒人幫我超度該怎麼辦?有什麼方法讓罪大惡極的我不下地獄?我皈依後還犯不孝的重罪,自知一定會下地獄,請問我還有什麼辦法嗎?什麼情況下罪人能從地獄裡直接生上西方極樂世界?若我成佛了,我生生世世的父母能成佛嗎?答:這位同修有好幾個問題。關於自己造作罪業會下地獄的問題,下了地獄還有沒有辦法修行?當然不能說沒有辦法修行。六道的眾生皆有佛性,皆本來成佛,所以六道的眾生按理論上講都能成佛,但是成佛的難易就有很大的區別。地獄道的障礙重,為什麼重?因為很苦,受的苦真的是不可言喻的,在這麼苦的環境里要修行不容易。我們不要說地獄,就看在人間,人間那些貧苦的人或者是病苦的人,他們要修行真的不容易。除非是大善根、大毅力,才能夠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保持他的修行。地獄我們就可以以此類推,在地獄修行,比人間難上萬億倍!釋迦牟尼佛在他的本生故事裡頭就說到他自己的過去,那是久遠的過去,曾經墮過地獄,在地獄裡受抽筋的刑罰,把身上的筋都一根一根抽出來,然後用這個筋綁在鐵車上去拉車,這個苦不是常人能受得了的。當時他在這個地獄裡面看到跟他一起墮地獄的這些眾生要受這種極刑,生了一念仁慈的心,想到反正自己要受極刑,多受一次也沒關係,於是他跟地獄的鬼卒商量,能不能夠讓他多受一次,代他的同伴去受,使同伴能夠少受一次。結果地獄的鬼卒那才不跟你講這些道理,看到他這樣的說法,二話不說,舉起狼牙棒當頭打下去,就把他給打死了,地獄裡是根本不講理的。結果這麼一打把他給打死,打死就是好事,在地獄裡死了是超升,因為地獄底下沒有了,是最下面那一道,他一死,他的神識就往上升,從地獄裡面超拔出來了。你看看,在地獄當中能生起一念仁慈心,他就能夠超拔。但是在地獄裡很難生起這一念仁慈的心,他們在重複的受刑,活在一個極度自私的世界裡面,自己都這麼苦了,還有一個念頭想到別人嗎?他沒有了,所以在地獄百千萬劫都生不起一念想到別人的心,你就想想在地獄裡修行有多麼不容易。但是你說絕對沒辦法嗎?也不是,不能這麼說,釋迦牟尼佛當年他也在修行,生起這一念仁慈心,這就是修行,轉心了,一轉了,心轉境界也轉。所以要修行還是趁在人間好!下了地獄沒人幫我超度,該怎麼辦?辦法只能在自己,要生仁慈心、忍辱心。忍受折磨的時候,都能生起慈悲心,深信因果,知道自己的罪業,受這個業報那是報應,絕對是過去造作不善業,現在遭這個報應,不能怨天、不能尤人。你這個時候發起仁慈心代眾生受苦,發心稱佛菩薩名號,這時候你才能超升。可是我們要生心,不能等下了地獄才生心,現在就得生心,現在在人間就要超度自己,把自己超度到極樂世界去。過去因為糊塗,所以才造作罪業,現在明白了,要懺悔、要改過,後不再造,從今以後立定志向念佛求生凈土,這是我們唯一出路。真正發願求生凈土,即使自己罪業再重,這都已經成舊業了,舊業可以帶業往生,阿彌陀佛願力加持,願力超過業力,一定能夠把我們接引到極樂世界去。對這個生決定信心,全身心投靠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唯一救命的一個機會了,絕不放過!阿彌陀佛慈悲願力他一定來接引,這是他自己發的願,如果有眾生至心信願念佛求生凈土,在臨命終時他一定來接引,絕無虛言,他如果沒有做到他不取正覺。他現在已經早成正覺,成佛十劫了,說明他這個願己經成就,我們不可以再懷疑。過去造作的由它過去了,痛定思痛,現在咬定牙根求生凈土,用求生凈土的功德來贖罪,來向過去侵害過的人贖罪。你說過去不孝,不孝父母,向父母贖罪,自己往生的功德決定加持他們離苦得樂,往生善處。就好像《地藏經》婆羅門女,她為了她母親,布施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過去塔寺是佛陀教育的機構,也就是她護持弘揚佛法;另外她一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將她母親從地獄超度到天上,這是真正的報父母恩!所以唯一的出路、辦法就是念佛求生凈土,沒有別的出路。過去印光祖師講,「餓鬼畜生尚難求」,想要到餓鬼、到畜生道這都求不來了,只有到地獄道,反而激發自己背水一戰、堅定勇猛的心志。至於說罪人能不能從地獄直接超生到極樂世界,按道理講也是可以做到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條件就在於信、願、行這三個條件,所以這個罪人在地獄裡面受苦的時候,他能不能深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自己也能有往生之分,現在念佛求生凈土決定往生。他信這個;發願去,一心一意求生凈土;然後念佛。他要是在地獄裡面滿足這三個條件,也一樣能往生。當然,在人間這三個條件容易滿足,在地獄就更難了,那緣不好。當我成佛的時候,我的生生世世父母都成佛嗎?是的。《華嚴經》里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當我成佛了,不僅說過去父母成佛,一切眾生都成佛了,同圓種智,有一個眾生沒成佛,也就是說我還沒有成佛。這話聽起來好像很難理解,那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了,我還沒成佛,這怎麼解釋?你看到有人還沒成佛,那是你自己的境界,因為你沒成佛,所以你眼目中看到眾生也沒成佛。不僅說沒成佛,你看一些眾生好像個個都是煩惱習氣很重,你看哪一個人都不順眼。這是因為什麼?自己是一個凡夫,用凡夫心看諸佛如來都成了凡夫。在諸佛眼中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你看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之後,他在《華嚴經》中講了什麼話?他說奇哉奇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話就說得很明白了,眾生皆是佛。所以釋迦牟尼佛眼裡看到每一個眾生都是佛,都具足了如來的智慧、如來的相好、如來的德能。我們為什麼看不出來,看到眾生不像佛,自己也不像佛?「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為我們有妄想執著。當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我們看看沒有一個眾生不是佛,皆是法身所現,都是法身如來。所以成佛與不成佛就看我們一念之間,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成佛了,眾生跟你一起成佛。為什麼?眾生是我自性眾生,只有覺和迷之不同,我覺了,覺悟了,我再一看,眾生其實本來覺悟,本來成佛。《圓覺經》講的「眾生本來成佛」,一點都沒錯。這個道理是可以類推的,你用什麼心看眾生,眾生就是什麼樣的相。倒過來講,我看到眾生是什麼樣的相,我也能夠知道我自己是什麼心。如果我是一個善人,我善心,我看一切眾生都很善良,就像電影「天下無賊」里的傻根,心地很善良、很憨厚,他絕對不會懷疑別人是賊,所以他就覺得天下無賊。明明跟賊在一起,他沒看到他是賊,還把那些賊看得挺善良的,這說明他是善人,善人看一切人都是善人。只有惡人看到別人好像跟他差不多,都是惡人,他有這個懷疑心,他看人就不順眼了,一切法由心想生。所以看人是非,那就是自己有是非心,古人講「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這話講得一點不錯。那學佛了,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看一切人皆是菩薩」,這就是成菩薩之道。你能看每一個人都是菩薩,那恭喜你,你也是菩薩。善人是菩薩,惡人也是菩薩,他示現給我看的,示現這個因果報應,他作惡必得惡報,警醒我不能跟他一樣作惡,他不就是菩薩來提醒我的嗎?所以對一切眾生都感恩,乃至那些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傷害我的人,我都對他們感恩,他們消我的業障,給我示現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教我不能學他,這是菩薩大慈大悲示現教我的。等我們要是見一切人都是佛的話,那恭喜你,你己經成佛了。這是真念佛,什麼是念佛?念字是今心,現在的心是佛,佛心,佛心見一切眾生皆是佛。所以我曾經向師父請教過,您老人家怎麼念佛的?他告訴我,我怎麼念佛?我見張三來了他是阿彌陀佛,李四來了他是阿彌陀佛,桌椅板凳是阿彌陀佛,周圍所有一切人一切物統統都是阿彌陀佛示現的,我就沒有離開過阿彌陀佛!你想想這不就是念佛三昧了嗎?他活在阿彌陀佛的世界裡頭,阿彌陀佛的世界就是極樂世界。這是什麼?無上殊勝的法門,直截了當成佛,見一切人是佛,這是我們應當修學的。所有的境界都是如來示現的,善的惡的統統是提升我境界的,都是來幫助我覺悟的。就好像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頭也有善也有惡,可是統統都是法身如來示現的,善財童子入華嚴三昧。那我們想,師父他老人家不也是像善財一樣嗎,他見一切人都是佛,不也是入華嚴念佛三昧嗎?

問:我們再看下面一位同修提問。末學有個問題向您請教,末學按照凈空老法師的教導修學,落實三個根本,專修凈業,並且我們組織了一個學習小組,學習三個根本。但是我地區有個佛教居士林,那裡的師父是以誦《楞嚴經》、學《楞嚴經》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請問這兒的師父講《楞嚴經》,我們小組人員該不該去聽?還是自己在家按照老法師教導學習三個根本?答:我們修學,善知識非常的重要,學道不能離開師友。古人也講,「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學而無師,那就更不得了,叫盲修瞎練。我們跟哪一位老師去學,這裡面總講一個緣字,你跟哪一個老師最有緣分。什麼叫緣分?就是你能夠一心一意跟這個老師學,在你心目中這個老師是最有德行、最有學問,他的知見是最正確的,你最崇拜他,那你跟他學,你必定得到很大的好處。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得到利益多少,不在老師這邊,而是在修學的人自己,在我們自己當學生這邊。我們如果有十分的誠敬心,即使老師不怎麼樣,可是我們也照樣得到十分的利益;假如我們的誠敬心不足,這位老師即使是佛菩薩再來,我們跟他學也得不到太多利益,這個道理我們要懂。選擇老師當然要有法眼,你懂得擇法、擇師,你能夠判斷這位老師確實是正知正見,當然這要自己通過修學提升能夠判斷得了的。一旦選擇了自己心目中最崇敬的老師,他又是正知正見的,我們就一心一意跟他學,沒有學成之前不換老師。怎麼樣才叫做學成了,標準在哪?《華嚴經》到末後善財童子出門五十三參,這時候就學成了,他可以出山了,可以到處參學,到這個時候他無常師了。古人講「聖人無常師」,到了聖人的境界沒有常師,所有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他學習的對象,他都能成就。可是他沒成聖人之前,只能跟一個老師,這是修根本智。善財是在文殊菩薩會下得到根本智,這個根本智得到了,就是他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已經成了法身大士,這時候他有資格去參學,老師也不會留他,會鼓勵他出山,在一切境界里去歷鍊,歷事鍊心,成就後得智。所以在沒有成就根本智以前,我們老老實實跟一位老師學,這個重要!跟老師學一定是老實聽話、依教奉行,不折不扣的去落實老師的教誨,老師教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其他的大善知識的話我們要不要去聽?可以不用去聽,這是保證我們心不亂。所以過去我們師父師從李師公,李炳南老居士,剛剛去投師的時候,李師公開出三個條件,他知道我們師父過去曾經跟方東美老教授學過,跟章嘉大師學過,這兩位都是善知識,李師公也是非常佩服的。但是師父要來學習,他開出三個條件:第一個,你過去不論跟誰學的,統統不算,到我這從頭學起,從零開始,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其他善知識講經說法,沒有我的同意,你不能去聽。第三個條件,沒有經我批准的書,你不能去看。這三個條件,剛開始我們師父還覺得很難接受,好像老師太跋扈了,怎麼能這麼要求我?但是也因為仰慕李師公的德行學問,勉強同意了。結果試行了兩個月,覺得這個方法好,你看以前學的統統不算,現在從頭學起,沒有什麼可爭執的地方,得完全服從老師,不能拿以前那套跟老師對抗,老師好教你。不讓聽的你就不聽,把耳朵捂住了;不讓去看的你就不看,把眼睛捂住了,你這心就清凈了,清凈心就生智慧,進步就快。後來我們師父見到演培法師,這也是近代的大法師,演培法師告訴我們師父說,過去他曾經也跟過諦閑老法師學習,諦閑老法師也是開出這三個條件。我們師父這才明白,原來這是師承,古人收弟子都是用這種方法的。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自己就懂得該怎麼做了。

問:我們來看第三位同修的提問。我是中國人,現在美國留學攻讀法律碩士,有緣受凈空老法師之教看《了凡四訓》,雖受益匪淺,但仍有疑惑。請教:第一,對於極惡之行,如何以愛人敬人之心相待?《了凡四訓》中舉例說,暴民搶糧,官府無力管制,一個富豪抓暴民並毒打示眾,這個看似惡行卻實為善行。而後又說,君子應以愛人敬人之心相待。敢問以暴制暴,談何愛人敬人之心?又問,對於行惡者該如何對待?這是他第一個問題。答:愛人敬人是講我們的心地,如何去愛人和敬人,這個手段千差萬別,要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總在幫助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果,斷惡修善、破迷開悟是因,所以手段可以不一樣,但是同是這一顆愛人敬人的心。就好像父母愛兒女,有時候他也打兒女、罵兒女,也是相當嚴厲,打他、罵他都是愛他。我們了解這分存心,就知道如何對眾生。你提到《了凡四訓》這個例子,這個富豪抓暴民毒打,他這個心不是愛人敬人的心,他是為了保護自己,因為暴民都在搶糧食,官府不管,他只好自己管。他是為自己,結果他的效應卻是穩定了當時的局面,否則當時就暴亂了。這是以噁心做了善事,他的心其實是自私自利的心,但是他的效果卻是善行。所以我們不能說他是君子,是小人做了好事,這樣理解就對了。這跟君子不同,君子是以愛人敬人之心去對待別人,即使用嚴厲的手段對待別人,那也是善行,善心善行。所以這要一分為二來看待問題。對造惡者我們如何對待?還要保持愛人敬人之心,慈悲心。慈悲心可以用方便法,佛法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我們對待這些行惡者,如果能夠善心勸導,能夠勸導回來,我們應該先用勸導;如果知道勸不回來了,也可以用制裁,以免他造作更大的惡,這也是保護他。就好像佛經里講到,在過去有五百商人入海尋寶,船夫看到這五百商人這麼多的珍寶,生了歹心,想要謀害這五百商人,謀財害命。其中有一位商人已經證得他心通了,這五百商人都是大善根大福德的修行人,這位有他心通的商人知道,如果這個船夫得逞,把這五百人都殺了,造的罪業太重,因為這五百人不是普通人,實際上都是菩薩,這個船夫必墮地獄。所以他生起慈悲心,想到乾脆先下手為強,就把這個船夫先殺掉,保全了五百商人的身命,救了這五百商人。實際上也救了這個船夫,你把這個船夫殺了,他不會墮地獄,只是他又輪迴,還會去作人,不至於造作大惡。你看雙方都救了。這是什麼?開殺戒是屬於開戒,不是犯戒,因為他的心還是愛人敬人的慈悲心,只是用這個方便的手段來保護雙方。假如這當中有一絲毫自私自利,怕自己被殺害,所以對他先下手為強,這種私心就是犯殺戒,所以犯戒與否看心。菩薩戒裡頭都講的是心,論心不論事,甚至該開戒的時候你不開,那也屬於犯戒。你想想,如果縱容船夫行惡殺死了這五百商人,這五百商人的性命失掉了,也是自己有責任,自己也等於隨喜了殺業一樣,隨喜犯殺業,同時也把船夫的法身慧命給殺掉了,這不等於犯殺戒嗎?這個要智慧,同時愛人敬人之心要真純,你自然就懂得該怎麼做。所以平時存養的功夫很重要,有一絲毫利己之心都要把它洗刷乾凈,不要;有利人之心念念讓它增長。

問:這位同修第二個小問,佛家修行之人應以普度眾生為己任,為何不大顯於朝,卻選擇小隱於野?答:您的這個問題是假設,大顯於朝才是真正普度眾生。這在《論語》裡面也有相似的問題,曾經有人就問過孔子為什麼你不從政?他看到孔子在魯國得不到任用,他就問孔子這個問題,你從政才能施展你的抱負,才能夠推行你的周公之治,你為什麼不從政?夫子回答怎麼說?他引用《書經》(古文《尚書》)的一句話說,「惟孝友於兄弟」,這就是為政,你能行孝悌,以孝悌之心對父兄、對族人、對鄰里鄉黨、對一切國民,你不就是為政了嗎?「為政以德」,你能夠行孝悌之德,就能感化地區人民行善修德,這就是為政。「政者正也」,就是使人民百姓都正過來,這就是為政。何必一定要當官才叫為政?當官了不以德教化人民,自己沒做好樣子,沒有身教,也沒有言教,那當官也不是為政。這個道理跟您的問題也相通的。佛度化眾生,一定要去當官才能度化眾生嗎?不一定。你看《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講的,眾生應以何身得度,他就能夠現何身而為說法,不一定固定一個身。大顯於朝這是一種身,小隱於野也是身,身相沒有固定,眾生該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為他說法。我們學佛、學菩薩要學這點,不要執著一個什麼樣的身相來教化眾生,就在自己的本位上,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面,你把佛菩薩的智慧慈悲運用出來、落實下來,你就是普度眾生,你也是跟佛菩薩同一個事業了。不管你做什麼工作,你是當官的,你就把你的本職工作做好,以愛民為己任,那你就是當官的菩薩;你是一個家庭主婦,在家裡面為家人服務,使家人都感到家庭非常溫暖,很和諧、很歡喜,你就是在行菩薩道,家庭主婦菩薩。你在家裡也行六度,你布施,布施就是為家裡人服務;忍辱,你能忍耐,家裡人可能有各種各樣的習氣,你都能忍受,寬容、溫和的對待一切家人,這是忍辱;持戒,你把家裡整理得井井有條,持戒是守規矩,家裡面很規矩,有良好的家風,這就是持戒;精進,你能夠每天努力的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你沒有什麼其他的想法企圖,天天改進工作,這就是精進;你就在你的工作上把心定下來,不要想著老換角色,也不羨慕別人在外面賺大錢、當大官,有名有利,你能夠安守本位,這是禪定;你對家裡的事情清清楚楚,每一個人的情況你都能非常的明白,遇到事情理智的解決,這是智慧。你看菩薩六度在你家裡就能夠落實了。所以你在家裡樹立起這樣的家風,你就能夠慢慢感化國人,《大學》裡面講的「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你就能教化一國之民,你不是在行菩薩道了嗎,何必要用特定的身分和工作才能去普度眾生?夫子在《論語》裡面講「君子不器」,這個器是一個器具,一種器具只能做一種用途。假如說要普度眾生只能以一種身分才能普度眾生,這就不是君子了,他只有一種用途,只能做一樣工作。君子不器,是不論他做什麼工作,他都能夠表現得最優秀,他都能達到普度眾生的效果,這就是以仁為己任。所以不必去分別執著,各行各業都有佛菩薩,最關鍵的是我們自己就在自己行業當中去作佛菩薩。

問:下面第四位同修提問。弟子學佛大概有兩年時間了,我最近半年多以來常常起很多極惡的念頭,全部都是不敬佛法僧、邪知邪見、愚痴顛倒,甚至也有五逆之念。我剛學佛時不會這樣,我明知不可為,但念頭不受控制,不知為何會這樣?我有不敬佛法僧之念、五逆之念,是否造下無間地獄之惡因?是否我剛從地獄出來的習氣依然存在?現在這樣會下地獄嗎?有救嗎?阿彌陀佛會要我嗎?我這樣的情況,應念佛、念觀世音菩薩還是《地藏經》?求您慈悲救救我。再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我總是不能從心底深處發起菩提心?答:這是講到惡念止不住,在佛法里講這是業障,如何才能夠把業障克服住?用我們薰習的功夫。這些念頭都是我們阿賴耶識里的種子,過去生中造作這些不善業留下的種子,以前沒學佛,心不清凈,這些種子現行你也覺察不出來;現在學佛了,心比以前清凈一點,你能夠覺察出來了,這時候才嚇一跳,我怎麼還這麼惡!這很多學佛人都有。不是說他學佛了才產生惡念,不是,是過去有這些惡念,自己心太粗、太不清凈了,覺察不出來,現在你覺察出來了。那怎麼辦?要控制。如何控制?用佛法薰習的力量,每天要聽經、要讀經。讀經,像這種情況讀《地藏經》是最好的,最好是虔誠的讀,如果有可能的話跪著讀是最好,如果身體條件支撐不了,坐著讀,也要至誠恭敬,不打妄想,有妄想立刻拉回來。天天讀經聽講,聽我們師父講經,或者我們一些關於因果教育的、倫理道德教育的這些教材的講解反覆薰習。另外平時多念佛號,當妄念一起來的時候,立刻用佛號把它壓下去,控制不住也要去控制,什麼時候想起來什麼時候去控制。念佛,念著念著忘了,什麼時候想起來立刻再提起來,要有耐心。可能一開始念佛,一個小時裡面大概五十五分鐘都在打妄想,只有五分鐘是在真正念佛,沒關係,念下去;慢慢你念佛時間加長,你可能有十分種在念佛,五十分鐘在生這些惡念;繼續念下去,念佛的時間愈來愈長,愈來愈成片,惡念的時間愈來愈短,不讓它成片。這是跟它拉鋸戰,總有一天,你功夫成就了,這一小時之內可能只有五分鐘生這些惡念,其他五十五分鐘都是在念佛。只要功夫深,鐵杵都磨成針,就怕你不是真干。要以念佛的種子來薰習自己的阿賴耶,不要讓這些惡念去薰習,也不要害怕,眾生都有惡習氣、都有地獄種子,我們現在起心念佛就是在薰佛的種子。阿彌陀佛一定會要我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面講到,乃至焰摩羅界,焰摩羅界就是地獄界的眾生,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都會來接引。所以你可以多念佛號,念《地藏經》,虔誠的念,念上一千部《地藏經》,我想你的業障基本能消除。只要你至誠恭敬的念,到那個時候你的菩提心會慢慢的增長、慢慢的發出來。現在不要著急,先克服自己的業障,學著菩薩那樣用心,對自己身邊的人要包容、要尊重、要敬愛,學會關懷、幫助一切眾生,讓自己的心愈來愈仁慈、愈來愈包容,我想業障肯定能夠消除。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先暫停。謝謝大家。

尊敬的諸位大德菩薩,大家好!我們繼續來舉行「修行與生活座談會」。問:第五位同修的提問。老法師說要對佛法有堅定的信心,就要多多聽經聞法。我想問,如果我堅持多聽經、多提問,是否有一天我能做到對佛法沒有一絲毫的懷疑?他底下接著有兩個小問,第一個小問,老法師說獲得對佛法的信心有兩個途徑,一個就是自己開悟,那當然就都明白了,另一個是聽經聞法。請問,以您的經驗來看,通過聽經聞法,您對佛法的信心增長是不是特別顯著?透過這種途徑可否達到對佛法的完全理解和相信?我問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發覺,疑心很容易打擊我修行的鬥志,讓我常常變得渙散。答:聽經聞法確實對我們增長信心、斷除疑惑有很大的幫助。聽經不能夠只是執著名字,經文的名相,我們聽經的時候要聽那個義理。要聽懂義理,誠敬心非常重要,不是為聽經而聽經的,真正是希望自己破迷開悟,這一生有希望能夠得到解脫,為這個聽經。知道聽經聞法的機會難得,真正像開經偈上講的,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殷重的心生起來了,所以就專註的聽,聽懂了自然就能夠去做,斷疑生信。常常聽經,疑惑肯定愈來愈少,疑少了信心就增長,在聽經聞法當中必定有不少悟處,這是小悟,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成徹悟。所以聽經聞法的功德不可思議,要常常聽。我們師父去年講了一個專題,「人生最高的享受—聽經聞法」,所以經教不能一日不聽,經書不能一日不讀。古人講的,三日不讀聖賢書就面目可憎。現在社會污染嚴重比過去大很多倍,現在是一日不讀聖賢書就面目全非,一日不聽經聞法面目全非,那些煩惱習氣就現行了。你說得沒錯,疑心會打擊修行的鬥志,使我們不能精進,功夫會間斷。功夫間斷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習氣很重,煩惱很容易現行,稍微一不覺照,煩惱立刻就現行。所以要天天薰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很重要。我自己對佛法的信心增長確實也是通過聽經聞法得來的,我聽師父上人講經至少有十五年了,聽到現在信心才叫做踏實,煩惱習氣稍微就能夠控制得了。如果不是通過長時的薰修,煩惱習氣哪那麼容易控制?而且我聽經只聽一位老師,從頭到尾就跟一個老師學,學得很專註,沒有去聽別的善知識講。對師父講的很多的經典都可以聽,重點的這些經教可以重複的聽,師父的理念在不同的經典里講述都有講出來,雖然講的經典不同,可是他的理念都是相同的,這叫一以貫之。我曾經就向師父請教過,師父,你講了這麼多的經典,我們都聽不過來,到底聽哪一部好?是專聽一部經,一門深入,還是說您講的都可以聽?他對我講,我講的你都可以聽。後來我明白了,為什麼都可以聽?因為師父講所有的經,理念都是一以貫之。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我們師父的經教,就是師父的二十個字,「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師父的傳心法要,在每一部經典里都貫徹。反覆的薰習,這個理念就強,等到印象深刻了,就能有控制煩惱的力量。煩惱剛一起現行,念頭剛起,立刻就提起正知正見,「師父這麼說的,我們不能再起這個煩惱了」,立刻把煩惱放下。到這個時候才有控制煩惱的力量。控制煩惱的快慢,也是根據每個人功夫不一樣而異,在初學的時候功夫差,煩惱起來了沒有辦法覺照。譬如說對人生氣了,過了一個禮拜才想想,這生氣不太對,不應該生氣,師父教我們修忍辱、教我們修布施,對別人要忍讓、要禮讓,怎麼自己又犯了?這才後悔,然後懺悔。這一個禮拜之後才提起正念;功夫慢慢提升,這個時間會縮短,生氣了,今天生氣,明天后悔了,這樣做不對,立刻懺悔,以後不能再做了;功夫再提升,可能是上午生氣,下午就覺得不對,提起正念了。等到功夫提升到前一秒鐘生氣要煩惱,後一秒鐘立刻提起正念,你能縮短到這種程度,那叫功夫得力,這時候你的功夫就能降伏煩惱。這是需要一定的過程,要相信你一定能達到,日積月累、鍥而不捨,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一定能達到。

問:這位同修第二個小問說,根據佛經敘述,佛菩薩都有廣大的神通,可以分身、可以變形,還有他心通。他們為什麼不分身無數,然後每一個分身的佛或者菩薩度化一個眾生,這樣救度眾生的效率不是更高嗎?像現在這樣讓無數眾生盲修瞎練,結果也不好。答:佛菩薩神通廣大、分身無數,對每一個眾生都有分身,你懷疑這個嗎?實際上佛菩薩就是這樣做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里講得好,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現什麼身而為說法,所以佛菩薩確實是分身無數,每一個分身都度化眾生;不僅是一個分身度化一個眾生,確實是度一個眾生都有無量的分身。這我們要相信,這個效率確實是很高的。你為什麼懷疑?因為你沒見到,佛菩薩就在眼前,不認識他,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我們是凡夫心,見到諸佛菩薩都把他看成凡夫。這是自己的善根福德不夠,不認識佛菩薩,心浮氣躁,心粗而眼翳。通過學習經教,慢慢去體會,才能夠逐步逐步認識到,佛菩薩的分身確實無量無邊,就在自己周圍。這要通過學習經教以後,你慢慢才能夠有這種體會,否則佛菩薩在眼前真的都當面錯過。所以剛才我們講的,等你真正是菩薩了,你才能夠真正承認原來一切眾生皆是菩薩,周圍的人都是菩薩,沒一個不是。等你成佛了,你才真正承認釋迦牟尼佛講的,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眾生本來成佛,沒有一個不是佛。只是他現在示現一個糊塗的樣子給你看,都是在啟發你覺悟的,你現在覺悟了,才知道感恩他們,他們是諸佛如來示現。所以不能說佛菩薩沒現身,只能怪自己心粗而眼翳,眼晴給障蔽住了,看不到真相,所以要反求諸己。無數眾生是不是盲修瞎練,這個對我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自己有沒有盲修瞎練,自己要是盲修瞎練,自己決定不能成就。什麼叫盲修瞎練?按照自己的意思、按照自己的知見來修,以為這是對的,其實大錯特錯,自己還不知道,還執著自己是對的。我們師父上人常講,沒證得阿羅漢果之前都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為什麼?自己的意思是從妄想分別執著里產生的,這執著叫見思煩惱。見是見解,思是思想,見解和思想都錯誤,這叫見思煩惱。沒證得阿羅漢果之前,沒斷見思煩惱,自己的知見當然是邪知邪見,怎麼能相信?要怎麼做?放下自己的知見,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的教誨在哪?都在經典里。經典看了,能不能看懂?也不容易看懂。為什麼?心不清凈,佛菩薩的意思也會解錯。怎麼辦?要依善知識,依老師。老師他有傳承,他從他老師那學來的,老師的老師又有他的老師,最根本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我們稱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它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祖祖相傳,這心法就是這樣傳下來的。我們依這樣的善知識的教誨修學,這才不叫盲修瞎練。像我們師父上人,他的老師李炳老,李炳南老先生,李炳老是跟印光大師學的,所以這條法脈是印祖傳下來的,我們跟師父上人,這信心就足了,這是祖師的法脈。所以我們非常慶幸,在這樣末法時代裡面,能夠跟隨這樣的大善知識學法,這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這一生要真正依教奉行,決定能超三界、生凈土。

問:我們來看下面第六位同修提問。家中二弟患有皮膚白癜風,二00七年結婚,二00八年生了雙胞胎女兒,我媽媽和弟媳婦一起帶孩子。媽媽很辛苦,每天不僅要做家務,還要帶一個孩子睡覺,但是弟媳婦對母親很是不滿意。媽媽希望我們不要介入她們的矛盾,影響家庭和睦。但後來我還是和弟弟表明自己不喜歡這個弟媳的態度,並希望弟弟能離開她。弟弟說他不想影響家庭,還是順著她好。我卻認為他是因為皮膚病而有自卑感,我們的家是同村裡的很多家庭羨慕的家庭,生活蒸蒸日上,可是二弟結婚後絆住了他很多事,沒有起色。我擔心繼續下去,他會變得懦弱無成,同時也影響我們整個家庭的凝聚力。我不知道該如何從根本幫助他,也不知道怎樣讓這個家庭和睦,讓我的媽媽能夠得到晚年的安慰。答:聖賢教育一個核心的思想,就是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家庭出現問題了,不能怪別人,怪誰?怪自己,這叫反求諸己,自己的德行不夠,不能感化家人。「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本來都是善的,為什麼他不善?《三字經》接著講,「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要是你沒去教他,雖然他本性是善,可是這個本性被他的習性給障蓋住了,習性變得不善了,所以要用教育,這叫家教,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能夠要求別人,要求自己擔當起來,對於弟媳這樣的表現,我們看到了,如果是凡人當然起排斥的心理,很自然,見到不好的就不要了,好的才要,這是一個利字在作祟。真正學佛的人就得轉凡心,所謂轉凡成聖,就是在心地上轉,見到不好的不是馬上切除不要,要想到如何把它轉化為好的,你就是聖人。要相信人都是能教得好的,就是因為他本性本善,教不好那是自己有錯。你看湯王,商朝的第一個天子,他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如果有罪的話,誰的罪?我的罪。這是真正的聖王!在家裡面家人有過錯,誰的過錯?我的過錯,我沒有把家庭帶好,我沒有去感化家裡人。人都會有良心,就怕我們沒有用至誠心去感化他,誠之所至,金石為開,石頭都能感化,何況是肉團長的心?所以對於家庭的和睦,我們就需要用我們的德行、我們的包容,還要去提倡教化,把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帶到家裡來,自己首先做個好樣子,然後你的言教才能讓人信服。所謂教學相長,你教別人實際上就是教自己,你提升別人,自己得到最大的提升。你要真正發起這個心,這就是菩薩心,你幫助家裡和睦,幫助你媽媽得到晚年的安慰,統統能實現。所以要自己下決心,從我做起,絕不批評人,絕不要求人,只自己做個好樣子,不去看別人的壞樣子,不講人的是非,常常反省自己的過錯,努力改過自新。你要真正這麼做,我想一年的時間就有很好的效果。當然要使這個心不退,剛才講的聽經聞法非常重要,你得把心定下來多聽經聞法,你心在道上了,自然感得佛菩薩加持,你的家裡會愈來愈和諧,至誠感通。

問:下面第七位同修提問。念阿彌陀佛時,對於聲調有什麼要求嗎?唱誦可以嗎?唱誦和正常念,念佛的效果一樣嗎?如果在街上走,遇到放音樂或汽車走過發出的聲音,我們隨順這些聲音念佛可以嗎?前一段時間感覺念得有些得力,但是這兩天就總是在想,念阿彌陀佛的「彌」應該念第幾聲調,其他幾個字又應該念什麼聲調,總是懷疑自己的聲調念得不正確,發音不正確,怕念得不對不能夠往生,所以這兩天靜不下心來念佛,非常苦惱。請您在百忙中給以開示。答:說句不太客氣的話,真有點像古人講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本來念佛念得好好的,無緣無故就生出這些懷疑、煩惱,這不叫自找苦吃嗎?念佛用什麼聲調、用什麼節奏、用什麼形式都可以,它不需要很固定,你想念快就可以念快,想念慢也可以念慢,想高聲念就高聲念,想低聲念也可以,想默念也可以。念的這個音調,念「阿彌」的彌,念咪也行,迷也行,這個聲調都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我們的真誠心。沒有聽說發音不正確就不能往生,沒這個道理。往不往生,蕅益大師講,全憑你信願之有無,你有沒有真實的信願,沒有說全憑你念佛發音準確,沒這個說法。這個道理你明白了,你這苦惱就能放下。念佛關鍵要相應,跟什麼相應?跟佛心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試問問,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相不相應?阿彌陀佛是念念想到普度眾生,我們有沒有這個念頭?阿彌陀佛希望我們早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乘願再來,廣度眾生,我們有沒有這個願心?這叫發菩提心。往生與否,在於你菩提心有沒有真發起來,發菩提心是正因,念佛才是緣。發菩提心就是蕅益大師講的信願,你真信切願求生凈土,願作佛心就是願度眾生的心,那就是無上菩提心,你往生就不退成佛了。往生做什麼?作佛去的,這不就是無上菩提心嗎?真有這個心,怎麼念佛都可以,念佛這個佛號提起這種心,所謂「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這念佛一聲是喚醒自己的菩提心,不要忘失了菩提心。念佛的「念」字是今心,講到你心是佛,那才叫念佛,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那是真念佛,只要你這念不離阿彌陀佛,念頭上念念都是不離阿彌陀佛,願願求生凈土,哪怕是你沒有念出聲,念得很不準確,照樣往生。所以大可不必煩惱,要憂患的倒是要憂患自己有沒有發菩提心,不必去憂患這個佛號念的音準不準確。當然你想準確一些也可以,找一個CD,跟著它的調子念,這個調子當然固定下來更好,念熟了就念這個調,容易提起來。

問:我們再看下面第八位同修提問。我今年二十七歲,最近來到了深圳工作。但不知道為什麼,一來這個地方就感覺不對,煩惱就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連工作的心思都沒有了。接觸佛教兩年多來,對我的人生有了很大改變。在一年前也發心吃素,直到現在之前,心裏面一直也很清凈,就是最近來深圳兩個月,這種煩惱讓我透不過氣來。想請問一下鍾老師,這是什麼原因?是和這兒的氣場有關,還是自己心裏面的障礙太深?答:我想兩者都有,內裡面的是因,外面的是緣,因緣會合就有你這個煩惱的果了。所以因自己要控制,怎麼控制?讀經念佛、聽經聞法,用佛法來薰修,這就能控制這種煩惱種子,這種子是因,把它控制住不讓它起現行。外面的緣也很重要,選擇一個適合修學的環境對我們初學人來講至關重要。《三字經》里講的「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為什麼?就是給孟子創造一個良好的修學環境,他才能成聖成賢。像孟子這樣的大根器人還需要有這樣的好環境才能成就,我們不如孟子的,那更需要選擇好環境。如果在經濟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選擇一個清凈的環境生活,這是最好的。即使是生活簡單一些,甚至艱苦一些,能過得去,這樣我們的修學能上進得快。對於衣食這方面不必憂慮太多,真修行人絕對要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以苦為師、以戒為師。《論語》也講,「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君子都能做到。君子是世間的善人,他們對衣食飽暖不放在心上,衣不求暖,食不求飽,居不求安,他求什麼?就求道。敏於事慎於言,這是他平時修持的功夫。就有道而正焉,這是親近善知識。真正有道之人,親近他絕對對自己的道業長進有很大好處,《弟子規》常講「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現在要找一個有道君子不容易了,我們跟著師父上人學習,但是要在師父上人身邊這也不容易,那都是有大因緣。而且師父上人講經中常講,要不要跟在他身邊才學得了?不需要。他常說,真正修學有成就的人,可能都不在身邊,可能甚至沒見過面,他們能聽光碟,能聽網路的講經,他真干,他真有成就。所以現在善知識可以請到家裡來,打開電視,天天跟善知識在一起,沒有離開善知識。我們學佛如果真能這樣學,進步會很快。然後你發一個大心,你今年才二十七歲,還很年輕,要幫助護持正法,護持正法可以講經教學,也可以護持講經教學,都是護法。我記得我在二000年跟我母親一起到新加坡,當時師父在新加坡講經,我們去拜訪師父。我們在一起喝茶的時候,師父很和藹,溫良恭儉讓的樣子,讓我生起由衷的感佩,向師父請教我應該如何修學?那時候師父語重心長的告訴我,要有使命感。現在想起這個情景,師父的那句話猶然在耳,要有使命感,就是發大心。我來這個世間干什麼來的?過去沒學佛是迷惑造業,現在學佛了,就要有使命感,不能白過這一生,渾渾噩噩、糊裡糊塗的過一生,那真是太冤枉了!我來這世間就是為了幫助振興佛法、紹隆佛種、弘法利生,要有這個使命感,然後自己真干,依教奉行。《了凡四訓》講的「修身以俟之」,俟就是等待,自己好好的修身,修持自己,等待機緣,佛菩薩會安排機緣給你完成使命的。自己要不要想著怎麼樣去完成使命?不需要,一切法是自然成就的。

問:下面第九位同修提問,他有兩個問題。第一,末學染上手淫惡習多年無法自拔,在此公開懺悔。自從聽了您有關戒邪淫的開示,以及彭鑫中醫博士兩次演講後,非常受用,在此感恩。師父上人在澳洲最新開示,「德為健康之本」,勸導同修要聽彭鑫博士的光碟至少三百遍。末學反覆聽了數遍,再也不犯手淫,不知是何原因?請您開示。答:這就是說明聽經聞法的重要,真正你明白了,這叫看破,看破就能放下。我們為什麼會造作罪業?是糊裡糊塗的造罪業,真正覺悟、明白了,怎麼會幹糊塗事?所以師父勸我們要聽三百遍,真的要聽三百遍,為什麼?這樣印象深刻。印象深刻了就有力量,這邪念一動的時候,立刻就提起正念,這樣做不行,這樣是敗德傷身,怎麼可以做?所以常常薰習,薰習久了自然有力量。只要誠心想改這個惡習,你假以時日薰習,天天聽天天聽,一天如果聽兩小時還不得力,就聽四小時,四小時不得力就聽八小時,反覆聽,肯定會幫助你斷除惡習。不僅這個邪淫的惡習能斷除,一切煩惱都可以通過長時薰修而斷除。

問:他第二個小問說,不知鍾博士何時會啟講《安士全書.慾海回狂》,幫助這個世間苦難眾生斷除邪淫?末學感恩不盡。答:《慾海回狂》,我是發了願要把它講完。現在正在講《四書》,這是師父上人給我的慈命,但是《慾海回狂》針對戒淫,在現代社會也是相當重要,這是救世。我自己也是很慚愧,分身無術。現在講《四書》,《四書》也重要,它修養我們的品德,幫助我們成聖成賢,為我們真正學佛打下堅實的基礎。印光大師講,有真儒,方有真佛子。我們學《四書》,目的不是成為一個大儒學家,真正目的是為了幫助奠定佛法的根基。師父給我指示,將來讓我復講《華嚴經》,而且對我講,講《華嚴》是要大智慧大福德,不是普通人能夠擔當得了這個工作,要有深厚的根基。我自從退休以來到現在三年了,都在打根基,希望這個根基打得牢、打得穩,將來在習講《華嚴》上能夠擔當得起來。因果的教育,《安士全書》裡面真是講得精彩絕倫。我們之前把《安士全書》上半部「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講解了一遍,這裡面就有講到,專門有一集是戒淫專輯,那是講《陰騭文》裡面「勿淫人之妻女」,這一句講了兩小時,不妨先把這個去流通。《安士全書》下半部,有「萬善先資」,這講戒殺的;「慾海回狂」,講戒淫的;「西歸直指」,這講求生凈土的。這三部確實都是相當重要,都應該講,我們看看爭取擠出時間來講。如果有哪一位大德同修發心來習講,真的是太好了,現在講經說法的人太少了,光靠一、二個人力量太不夠,希望多多的有發心的人,真正發起挽救世運這個大菩薩心、大慈悲心,啟發眾生覺悟。如果能夠有同修多搜集一些現代因果的案例放在網上,這些案例最好都是有出處的,譬如說新聞、報紙刊載報導的真實的案例,那個說服力就強。《慾海回狂》里引用的都是古代案例,如果我們都能用現代案例來講,那是最好不過了,這是大家一起努力。如果有同修有這些好的例子,那麼也恭請您跟我們分享,我們能夠一起幫助挽救劫運。

問:下面有同修請教兩個問題,祖宗牌位可以供在佛堂嗎?如果可以,祖宗牌位與菩薩之間的位置有要求嗎?答:可以供在佛堂,供在佛菩薩兩邊這就好了,每天在佛堂里念佛誦經的功德迴向給祖先,這就很好。

問:第二個問題,去廟裡做三時繫念時,法會結束後,吃供祖宗的食物如法嗎?回家後自己跟著碟片再做三時繫念會不會不靈了?答:在法會結束之後,如果道場里把這些食物分給大家,拿回去可以食用。在家裡跟著三時繫念碟片做也行。那怎麼才靈?心誠則靈。心不誠,在哪做都不靈;心誠了在哪做都靈。

問:下面第十二位同修提問,我念佛的時候,有時覺得佛號慢,有時覺得佛號快些,不知您是否有這樣的感覺?這與心是否清凈有關嗎?有時念著念著臉部會發麻,是怎麼回事?答:念佛最關鍵的是要專註的念、老實的念,感覺這感覺那,心就不老實了,這叫打妄想。有這種感覺怎麼辦?不要管它,把心專註在佛號上就行了。念佛是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絕不要打妄想,不要著色聲香味觸法。你這個感覺是觸,觸覺,不要感覺它,這樣念久了,心也就清凈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先研習到此地。如果有不妥之處,請諸位大德菩薩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漢字的好兄弟們——存在過和存在著的方塊字(東亞篇)
對於逼婚的「三姑六婆」你絲毫不知
(4)《南禪七日》第二十一講 (文字檔案新編)
為什麼一讀《項脊軒志》就有一種想要流淚的衝動?

TAG:生活 | 修行 | 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