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文字版 (第五十六集)
問:我們再看下面一位同修提問。末學有個問題向您請教,末學按照凈空老法師的教導修學,落實三個根本,專修凈業,並且我們組織了一個學習小組,學習三個根本。但是我地區有個佛教居士林,那裡的師父是以誦《楞嚴經》、學《楞嚴經》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請問這兒的師父講《楞嚴經》,我們小組人員該不該去聽?還是自己在家按照老法師教導學習三個根本?答:我們修學,善知識非常的重要,學道不能離開師友。古人也講,「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學而無師,那就更不得了,叫盲修瞎練。我們跟哪一位老師去學,這裡面總講一個緣字,你跟哪一個老師最有緣分。什麼叫緣分?就是你能夠一心一意跟這個老師學,在你心目中這個老師是最有德行、最有學問,他的知見是最正確的,你最崇拜他,那你跟他學,你必定得到很大的好處。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得到利益多少,不在老師這邊,而是在修學的人自己,在我們自己當學生這邊。我們如果有十分的誠敬心,即使老師不怎麼樣,可是我們也照樣得到十分的利益;假如我們的誠敬心不足,這位老師即使是佛菩薩再來,我們跟他學也得不到太多利益,這個道理我們要懂。選擇老師當然要有法眼,你懂得擇法、擇師,你能夠判斷這位老師確實是正知正見,當然這要自己通過修學提升能夠判斷得了的。一旦選擇了自己心目中最崇敬的老師,他又是正知正見的,我們就一心一意跟他學,沒有學成之前不換老師。怎麼樣才叫做學成了,標準在哪?《華嚴經》到末後善財童子出門五十三參,這時候就學成了,他可以出山了,可以到處參學,到這個時候他無常師了。古人講「聖人無常師」,到了聖人的境界沒有常師,所有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他學習的對象,他都能成就。可是他沒成聖人之前,只能跟一個老師,這是修根本智。善財是在文殊菩薩會下得到根本智,這個根本智得到了,就是他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已經成了法身大士,這時候他有資格去參學,老師也不會留他,會鼓勵他出山,在一切境界里去歷鍊,歷事鍊心,成就後得智。所以在沒有成就根本智以前,我們老老實實跟一位老師學,這個重要!跟老師學一定是老實聽話、依教奉行,不折不扣的去落實老師的教誨,老師教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其他的大善知識的話我們要不要去聽?可以不用去聽,這是保證我們心不亂。所以過去我們師父師從李師公,李炳南老居士,剛剛去投師的時候,李師公開出三個條件,他知道我們師父過去曾經跟方東美老教授學過,跟章嘉大師學過,這兩位都是善知識,李師公也是非常佩服的。但是師父要來學習,他開出三個條件:第一個,你過去不論跟誰學的,統統不算,到我這從頭學起,從零開始,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其他善知識講經說法,沒有我的同意,你不能去聽。第三個條件,沒有經我批准的書,你不能去看。這三個條件,剛開始我們師父還覺得很難接受,好像老師太跋扈了,怎麼能這麼要求我?但是也因為仰慕李師公的德行學問,勉強同意了。結果試行了兩個月,覺得這個方法好,你看以前學的統統不算,現在從頭學起,沒有什麼可爭執的地方,得完全服從老師,不能拿以前那套跟老師對抗,老師好教你。不讓聽的你就不聽,把耳朵捂住了;不讓去看的你就不看,把眼睛捂住了,你這心就清凈了,清凈心就生智慧,進步就快。後來我們師父見到演培法師,這也是近代的大法師,演培法師告訴我們師父說,過去他曾經也跟過諦閑老法師學習,諦閑老法師也是開出這三個條件。我們師父這才明白,原來這是師承,古人收弟子都是用這種方法的。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自己就懂得該怎麼做了。
問:我們來看第三位同修的提問。我是中國人,現在美國留學攻讀法律碩士,有緣受凈空老法師之教看《了凡四訓》,雖受益匪淺,但仍有疑惑。請教:第一,對於極惡之行,如何以愛人敬人之心相待?《了凡四訓》中舉例說,暴民搶糧,官府無力管制,一個富豪抓暴民並毒打示眾,這個看似惡行卻實為善行。而後又說,君子應以愛人敬人之心相待。敢問以暴制暴,談何愛人敬人之心?又問,對於行惡者該如何對待?這是他第一個問題。答:愛人敬人是講我們的心地,如何去愛人和敬人,這個手段千差萬別,要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總在幫助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果,斷惡修善、破迷開悟是因,所以手段可以不一樣,但是同是這一顆愛人敬人的心。就好像父母愛兒女,有時候他也打兒女、罵兒女,也是相當嚴厲,打他、罵他都是愛他。我們了解這分存心,就知道如何對眾生。你提到《了凡四訓》這個例子,這個富豪抓暴民毒打,他這個心不是愛人敬人的心,他是為了保護自己,因為暴民都在搶糧食,官府不管,他只好自己管。他是為自己,結果他的效應卻是穩定了當時的局面,否則當時就暴亂了。這是以噁心做了善事,他的心其實是自私自利的心,但是他的效果卻是善行。所以我們不能說他是君子,是小人做了好事,這樣理解就對了。這跟君子不同,君子是以愛人敬人之心去對待別人,即使用嚴厲的手段對待別人,那也是善行,善心善行。所以這要一分為二來看待問題。對造惡者我們如何對待?還要保持愛人敬人之心,慈悲心。慈悲心可以用方便法,佛法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我們對待這些行惡者,如果能夠善心勸導,能夠勸導回來,我們應該先用勸導;如果知道勸不回來了,也可以用制裁,以免他造作更大的惡,這也是保護他。就好像佛經里講到,在過去有五百商人入海尋寶,船夫看到這五百商人這麼多的珍寶,生了歹心,想要謀害這五百商人,謀財害命。其中有一位商人已經證得他心通了,這五百商人都是大善根大福德的修行人,這位有他心通的商人知道,如果這個船夫得逞,把這五百人都殺了,造的罪業太重,因為這五百人不是普通人,實際上都是菩薩,這個船夫必墮地獄。所以他生起慈悲心,想到乾脆先下手為強,就把這個船夫先殺掉,保全了五百商人的身命,救了這五百商人。實際上也救了這個船夫,你把這個船夫殺了,他不會墮地獄,只是他又輪迴,還會去作人,不至於造作大惡。你看雙方都救了。這是什麼?開殺戒是屬於開戒,不是犯戒,因為他的心還是愛人敬人的慈悲心,只是用這個方便的手段來保護雙方。假如這當中有一絲毫自私自利,怕自己被殺害,所以對他先下手為強,這種私心就是犯殺戒,所以犯戒與否看心。菩薩戒裡頭都講的是心,論心不論事,甚至該開戒的時候你不開,那也屬於犯戒。你想想,如果縱容船夫行惡殺死了這五百商人,這五百商人的性命失掉了,也是自己有責任,自己也等於隨喜了殺業一樣,隨喜犯殺業,同時也把船夫的法身慧命給殺掉了,這不等於犯殺戒嗎?這個要智慧,同時愛人敬人之心要真純,你自然就懂得該怎麼做。所以平時存養的功夫很重要,有一絲毫利己之心都要把它洗刷乾凈,不要;有利人之心念念讓它增長。問:這位同修第二個小問,佛家修行之人應以普度眾生為己任,為何不大顯於朝,卻選擇小隱於野?答:您的這個問題是假設,大顯於朝才是真正普度眾生。這在《論語》裡面也有相似的問題,曾經有人就問過孔子為什麼你不從政?他看到孔子在魯國得不到任用,他就問孔子這個問題,你從政才能施展你的抱負,才能夠推行你的周公之治,你為什麼不從政?夫子回答怎麼說?他引用《書經》(古文《尚書》)的一句話說,「惟孝友於兄弟」,這就是為政,你能行孝悌,以孝悌之心對父兄、對族人、對鄰里鄉黨、對一切國民,你不就是為政了嗎?「為政以德」,你能夠行孝悌之德,就能感化地區人民行善修德,這就是為政。「政者正也」,就是使人民百姓都正過來,這就是為政。何必一定要當官才叫為政?當官了不以德教化人民,自己沒做好樣子,沒有身教,也沒有言教,那當官也不是為政。這個道理跟您的問題也相通的。佛度化眾生,一定要去當官才能度化眾生嗎?不一定。你看《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講的,眾生應以何身得度,他就能夠現何身而為說法,不一定固定一個身。大顯於朝這是一種身,小隱於野也是身,身相沒有固定,眾生該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為他說法。我們學佛、學菩薩要學這點,不要執著一個什麼樣的身相來教化眾生,就在自己的本位上,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面,你把佛菩薩的智慧慈悲運用出來、落實下來,你就是普度眾生,你也是跟佛菩薩同一個事業了。不管你做什麼工作,你是當官的,你就把你的本職工作做好,以愛民為己任,那你就是當官的菩薩;你是一個家庭主婦,在家裡面為家人服務,使家人都感到家庭非常溫暖,很和諧、很歡喜,你就是在行菩薩道,家庭主婦菩薩。你在家裡也行六度,你布施,布施就是為家裡人服務;忍辱,你能忍耐,家裡人可能有各種各樣的習氣,你都能忍受,寬容、溫和的對待一切家人,這是忍辱;持戒,你把家裡整理得井井有條,持戒是守規矩,家裡面很規矩,有良好的家風,這就是持戒;精進,你能夠每天努力的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你沒有什麼其他的想法企圖,天天改進工作,這就是精進;你就在你的工作上把心定下來,不要想著老換角色,也不羨慕別人在外面賺大錢、當大官,有名有利,你能夠安守本位,這是禪定;你對家裡的事情清清楚楚,每一個人的情況你都能非常的明白,遇到事情理智的解決,這是智慧。你看菩薩六度在你家裡就能夠落實了。所以你在家裡樹立起這樣的家風,你就能夠慢慢感化國人,《大學》裡面講的「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你就能教化一國之民,你不是在行菩薩道了嗎,何必要用特定的身分和工作才能去普度眾生?夫子在《論語》裡面講「君子不器」,這個器是一個器具,一種器具只能做一種用途。假如說要普度眾生只能以一種身分才能普度眾生,這就不是君子了,他只有一種用途,只能做一樣工作。君子不器,是不論他做什麼工作,他都能夠表現得最優秀,他都能達到普度眾生的效果,這就是以仁為己任。所以不必去分別執著,各行各業都有佛菩薩,最關鍵的是我們自己就在自己行業當中去作佛菩薩。問:下面第四位同修提問。弟子學佛大概有兩年時間了,我最近半年多以來常常起很多極惡的念頭,全部都是不敬佛法僧、邪知邪見、愚痴顛倒,甚至也有五逆之念。我剛學佛時不會這樣,我明知不可為,但念頭不受控制,不知為何會這樣?我有不敬佛法僧之念、五逆之念,是否造下無間地獄之惡因?是否我剛從地獄出來的習氣依然存在?現在這樣會下地獄嗎?有救嗎?阿彌陀佛會要我嗎?我這樣的情況,應念佛、念觀世音菩薩還是《地藏經》?求您慈悲救救我。再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我總是不能從心底深處發起菩提心?答:這是講到惡念止不住,在佛法里講這是業障,如何才能夠把業障克服住?用我們薰習的功夫。這些念頭都是我們阿賴耶識里的種子,過去生中造作這些不善業留下的種子,以前沒學佛,心不清凈,這些種子現行你也覺察不出來;現在學佛了,心比以前清凈一點,你能夠覺察出來了,這時候才嚇一跳,我怎麼還這麼惡!這很多學佛人都有。不是說他學佛了才產生惡念,不是,是過去有這些惡念,自己心太粗、太不清凈了,覺察不出來,現在你覺察出來了。那怎麼辦?要控制。如何控制?用佛法薰習的力量,每天要聽經、要讀經。讀經,像這種情況讀《地藏經》是最好的,最好是虔誠的讀,如果有可能的話跪著讀是最好,如果身體條件支撐不了,坐著讀,也要至誠恭敬,不打妄想,有妄想立刻拉回來。天天讀經聽講,聽我們師父講經,或者我們一些關於因果教育的、倫理道德教育的這些教材的講解反覆薰習。另外平時多念佛號,當妄念一起來的時候,立刻用佛號把它壓下去,控制不住也要去控制,什麼時候想起來什麼時候去控制。念佛,念著念著忘了,什麼時候想起來立刻再提起來,要有耐心。可能一開始念佛,一個小時裡面大概五十五分鐘都在打妄想,只有五分鐘是在真正念佛,沒關係,念下去;慢慢你念佛時間加長,你可能有十分種在念佛,五十分鐘在生這些惡念;繼續念下去,念佛的時間愈來愈長,愈來愈成片,惡念的時間愈來愈短,不讓它成片。這是跟它拉鋸戰,總有一天,你功夫成就了,這一小時之內可能只有五分鐘生這些惡念,其他五十五分鐘都是在念佛。只要功夫深,鐵杵都磨成針,就怕你不是真干。要以念佛的種子來薰習自己的阿賴耶,不要讓這些惡念去薰習,也不要害怕,眾生都有惡習氣、都有地獄種子,我們現在起心念佛就是在薰佛的種子。阿彌陀佛一定會要我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面講到,乃至焰摩羅界,焰摩羅界就是地獄界的眾生,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都會來接引。所以你可以多念佛號,念《地藏經》,虔誠的念,念上一千部《地藏經》,我想你的業障基本能消除。只要你至誠恭敬的念,到那個時候你的菩提心會慢慢的增長、慢慢的發出來。現在不要著急,先克服自己的業障,學著菩薩那樣用心,對自己身邊的人要包容、要尊重、要敬愛,學會關懷、幫助一切眾生,讓自己的心愈來愈仁慈、愈來愈包容,我想業障肯定能夠消除。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先暫停。謝謝大家。
尊敬的諸位大德菩薩,大家好!我們繼續來舉行「修行與生活座談會」。問:第五位同修的提問。老法師說要對佛法有堅定的信心,就要多多聽經聞法。我想問,如果我堅持多聽經、多提問,是否有一天我能做到對佛法沒有一絲毫的懷疑?他底下接著有兩個小問,第一個小問,老法師說獲得對佛法的信心有兩個途徑,一個就是自己開悟,那當然就都明白了,另一個是聽經聞法。請問,以您的經驗來看,通過聽經聞法,您對佛法的信心增長是不是特別顯著?透過這種途徑可否達到對佛法的完全理解和相信?我問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發覺,疑心很容易打擊我修行的鬥志,讓我常常變得渙散。答:聽經聞法確實對我們增長信心、斷除疑惑有很大的幫助。聽經不能夠只是執著名字,經文的名相,我們聽經的時候要聽那個義理。要聽懂義理,誠敬心非常重要,不是為聽經而聽經的,真正是希望自己破迷開悟,這一生有希望能夠得到解脫,為這個聽經。知道聽經聞法的機會難得,真正像開經偈上講的,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殷重的心生起來了,所以就專註的聽,聽懂了自然就能夠去做,斷疑生信。常常聽經,疑惑肯定愈來愈少,疑少了信心就增長,在聽經聞法當中必定有不少悟處,這是小悟,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成徹悟。所以聽經聞法的功德不可思議,要常常聽。我們師父去年講了一個專題,「人生最高的享受—聽經聞法」,所以經教不能一日不聽,經書不能一日不讀。古人講的,三日不讀聖賢書就面目可憎。現在社會污染嚴重比過去大很多倍,現在是一日不讀聖賢書就面目全非,一日不聽經聞法面目全非,那些煩惱習氣就現行了。你說得沒錯,疑心會打擊修行的鬥志,使我們不能精進,功夫會間斷。功夫間斷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習氣很重,煩惱很容易現行,稍微一不覺照,煩惱立刻就現行。所以要天天薰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很重要。我自己對佛法的信心增長確實也是通過聽經聞法得來的,我聽師父上人講經至少有十五年了,聽到現在信心才叫做踏實,煩惱習氣稍微就能夠控制得了。如果不是通過長時的薰修,煩惱習氣哪那麼容易控制?而且我聽經只聽一位老師,從頭到尾就跟一個老師學,學得很專註,沒有去聽別的善知識講。對師父講的很多的經典都可以聽,重點的這些經教可以重複的聽,師父的理念在不同的經典里講述都有講出來,雖然講的經典不同,可是他的理念都是相同的,這叫一以貫之。我曾經就向師父請教過,師父,你講了這麼多的經典,我們都聽不過來,到底聽哪一部好?是專聽一部經,一門深入,還是說您講的都可以聽?他對我講,我講的你都可以聽。後來我明白了,為什麼都可以聽?因為師父講所有的經,理念都是一以貫之。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我們師父的經教,就是師父的二十個字,「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師父的傳心法要,在每一部經典里都貫徹。反覆的薰習,這個理念就強,等到印象深刻了,就能有控制煩惱的力量。煩惱剛一起現行,念頭剛起,立刻就提起正知正見,「師父這麼說的,我們不能再起這個煩惱了」,立刻把煩惱放下。到這個時候才有控制煩惱的力量。控制煩惱的快慢,也是根據每個人功夫不一樣而異,在初學的時候功夫差,煩惱起來了沒有辦法覺照。譬如說對人生氣了,過了一個禮拜才想想,這生氣不太對,不應該生氣,師父教我們修忍辱、教我們修布施,對別人要忍讓、要禮讓,怎麼自己又犯了?這才後悔,然後懺悔。這一個禮拜之後才提起正念;功夫慢慢提升,這個時間會縮短,生氣了,今天生氣,明天后悔了,這樣做不對,立刻懺悔,以後不能再做了;功夫再提升,可能是上午生氣,下午就覺得不對,提起正念了。等到功夫提升到前一秒鐘生氣要煩惱,後一秒鐘立刻提起正念,你能縮短到這種程度,那叫功夫得力,這時候你的功夫就能降伏煩惱。這是需要一定的過程,要相信你一定能達到,日積月累、鍥而不捨,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一定能達到。問:這位同修第二個小問說,根據佛經敘述,佛菩薩都有廣大的神通,可以分身、可以變形,還有他心通。他們為什麼不分身無數,然後每一個分身的佛或者菩薩度化一個眾生,這樣救度眾生的效率不是更高嗎?像現在這樣讓無數眾生盲修瞎練,結果也不好。答:佛菩薩神通廣大、分身無數,對每一個眾生都有分身,你懷疑這個嗎?實際上佛菩薩就是這樣做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里講得好,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現什麼身而為說法,所以佛菩薩確實是分身無數,每一個分身都度化眾生;不僅是一個分身度化一個眾生,確實是度一個眾生都有無量的分身。這我們要相信,這個效率確實是很高的。你為什麼懷疑?因為你沒見到,佛菩薩就在眼前,不認識他,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我們是凡夫心,見到諸佛菩薩都把他看成凡夫。這是自己的善根福德不夠,不認識佛菩薩,心浮氣躁,心粗而眼翳。通過學習經教,慢慢去體會,才能夠逐步逐步認識到,佛菩薩的分身確實無量無邊,就在自己周圍。這要通過學習經教以後,你慢慢才能夠有這種體會,否則佛菩薩在眼前真的都當面錯過。所以剛才我們講的,等你真正是菩薩了,你才能夠真正承認原來一切眾生皆是菩薩,周圍的人都是菩薩,沒一個不是。等你成佛了,你才真正承認釋迦牟尼佛講的,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眾生本來成佛,沒有一個不是佛。只是他現在示現一個糊塗的樣子給你看,都是在啟發你覺悟的,你現在覺悟了,才知道感恩他們,他們是諸佛如來示現。所以不能說佛菩薩沒現身,只能怪自己心粗而眼翳,眼晴給障蔽住了,看不到真相,所以要反求諸己。無數眾生是不是盲修瞎練,這個對我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自己有沒有盲修瞎練,自己要是盲修瞎練,自己決定不能成就。什麼叫盲修瞎練?按照自己的意思、按照自己的知見來修,以為這是對的,其實大錯特錯,自己還不知道,還執著自己是對的。我們師父上人常講,沒證得阿羅漢果之前都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為什麼?自己的意思是從妄想分別執著里產生的,這執著叫見思煩惱。見是見解,思是思想,見解和思想都錯誤,這叫見思煩惱。沒證得阿羅漢果之前,沒斷見思煩惱,自己的知見當然是邪知邪見,怎麼能相信?要怎麼做?放下自己的知見,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的教誨在哪?都在經典里。經典看了,能不能看懂?也不容易看懂。為什麼?心不清凈,佛菩薩的意思也會解錯。怎麼辦?要依善知識,依老師。老師他有傳承,他從他老師那學來的,老師的老師又有他的老師,最根本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我們稱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它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祖祖相傳,這心法就是這樣傳下來的。我們依這樣的善知識的教誨修學,這才不叫盲修瞎練。像我們師父上人,他的老師李炳老,李炳南老先生,李炳老是跟印光大師學的,所以這條法脈是印祖傳下來的,我們跟師父上人,這信心就足了,這是祖師的法脈。所以我們非常慶幸,在這樣末法時代裡面,能夠跟隨這樣的大善知識學法,這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這一生要真正依教奉行,決定能超三界、生凈土。問:我們來看下面第六位同修提問。家中二弟患有皮膚白癜風,二00七年結婚,二00八年生了雙胞胎女兒,我媽媽和弟媳婦一起帶孩子。媽媽很辛苦,每天不僅要做家務,還要帶一個孩子睡覺,但是弟媳婦對母親很是不滿意。媽媽希望我們不要介入她們的矛盾,影響家庭和睦。但後來我還是和弟弟表明自己不喜歡這個弟媳的態度,並希望弟弟能離開她。弟弟說他不想影響家庭,還是順著她好。我卻認為他是因為皮膚病而有自卑感,我們的家是同村裡的很多家庭羨慕的家庭,生活蒸蒸日上,可是二弟結婚後絆住了他很多事,沒有起色。我擔心繼續下去,他會變得懦弱無成,同時也影響我們整個家庭的凝聚力。我不知道該如何從根本幫助他,也不知道怎樣讓這個家庭和睦,讓我的媽媽能夠得到晚年的安慰。答:聖賢教育一個核心的思想,就是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家庭出現問題了,不能怪別人,怪誰?怪自己,這叫反求諸己,自己的德行不夠,不能感化家人。「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本來都是善的,為什麼他不善?《三字經》接著講,「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要是你沒去教他,雖然他本性是善,可是這個本性被他的習性給障蓋住了,習性變得不善了,所以要用教育,這叫家教,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能夠要求別人,要求自己擔當起來,對於弟媳這樣的表現,我們看到了,如果是凡人當然起排斥的心理,很自然,見到不好的就不要了,好的才要,這是一個利字在作祟。真正學佛的人就得轉凡心,所謂轉凡成聖,就是在心地上轉,見到不好的不是馬上切除不要,要想到如何把它轉化為好的,你就是聖人。要相信人都是能教得好的,就是因為他本性本善,教不好那是自己有錯。你看湯王,商朝的第一個天子,他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如果有罪的話,誰的罪?我的罪。這是真正的聖王!在家裡面家人有過錯,誰的過錯?我的過錯,我沒有把家庭帶好,我沒有去感化家裡人。人都會有良心,就怕我們沒有用至誠心去感化他,誠之所至,金石為開,石頭都能感化,何況是肉團長的心?所以對於家庭的和睦,我們就需要用我們的德行、我們的包容,還要去提倡教化,把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帶到家裡來,自己首先做個好樣子,然後你的言教才能讓人信服。所謂教學相長,你教別人實際上就是教自己,你提升別人,自己得到最大的提升。你要真正發起這個心,這就是菩薩心,你幫助家裡和睦,幫助你媽媽得到晚年的安慰,統統能實現。所以要自己下決心,從我做起,絕不批評人,絕不要求人,只自己做個好樣子,不去看別人的壞樣子,不講人的是非,常常反省自己的過錯,努力改過自新。你要真正這麼做,我想一年的時間就有很好的效果。當然要使這個心不退,剛才講的聽經聞法非常重要,你得把心定下來多聽經聞法,你心在道上了,自然感得佛菩薩加持,你的家裡會愈來愈和諧,至誠感通。
問:下面第七位同修提問。念阿彌陀佛時,對於聲調有什麼要求嗎?唱誦可以嗎?唱誦和正常念,念佛的效果一樣嗎?如果在街上走,遇到放音樂或汽車走過發出的聲音,我們隨順這些聲音念佛可以嗎?前一段時間感覺念得有些得力,但是這兩天就總是在想,念阿彌陀佛的「彌」應該念第幾聲調,其他幾個字又應該念什麼聲調,總是懷疑自己的聲調念得不正確,發音不正確,怕念得不對不能夠往生,所以這兩天靜不下心來念佛,非常苦惱。請您在百忙中給以開示。答:說句不太客氣的話,真有點像古人講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本來念佛念得好好的,無緣無故就生出這些懷疑、煩惱,這不叫自找苦吃嗎?念佛用什麼聲調、用什麼節奏、用什麼形式都可以,它不需要很固定,你想念快就可以念快,想念慢也可以念慢,想高聲念就高聲念,想低聲念也可以,想默念也可以。念的這個音調,念「阿彌」的彌,念咪也行,迷也行,這個聲調都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我們的真誠心。沒有聽說發音不正確就不能往生,沒這個道理。往不往生,蕅益大師講,全憑你信願之有無,你有沒有真實的信願,沒有說全憑你念佛發音準確,沒這個說法。這個道理你明白了,你這苦惱就能放下。念佛關鍵要相應,跟什麼相應?跟佛心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試問問,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相不相應?阿彌陀佛是念念想到普度眾生,我們有沒有這個念頭?阿彌陀佛希望我們早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乘願再來,廣度眾生,我們有沒有這個願心?這叫發菩提心。往生與否,在於你菩提心有沒有真發起來,發菩提心是正因,念佛才是緣。發菩提心就是蕅益大師講的信願,你真信切願求生凈土,願作佛心就是願度眾生的心,那就是無上菩提心,你往生就不退成佛了。往生做什麼?作佛去的,這不就是無上菩提心嗎?真有這個心,怎麼念佛都可以,念佛這個佛號提起這種心,所謂「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這念佛一聲是喚醒自己的菩提心,不要忘失了菩提心。念佛的「念」字是今心,講到你心是佛,那才叫念佛,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那是真念佛,只要你這念不離阿彌陀佛,念頭上念念都是不離阿彌陀佛,願願求生凈土,哪怕是你沒有念出聲,念得很不準確,照樣往生。所以大可不必煩惱,要憂患的倒是要憂患自己有沒有發菩提心,不必去憂患這個佛號念的音準不準確。當然你想準確一些也可以,找一個CD,跟著它的調子念,這個調子當然固定下來更好,念熟了就念這個調,容易提起來。問:我們再看下面第八位同修提問。我今年二十七歲,最近來到了深圳工作。但不知道為什麼,一來這個地方就感覺不對,煩惱就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連工作的心思都沒有了。接觸佛教兩年多來,對我的人生有了很大改變。在一年前也發心吃素,直到現在之前,心裏面一直也很清凈,就是最近來深圳兩個月,這種煩惱讓我透不過氣來。想請問一下鍾老師,這是什麼原因?是和這兒的氣場有關,還是自己心裏面的障礙太深?答:我想兩者都有,內裡面的是因,外面的是緣,因緣會合就有你這個煩惱的果了。所以因自己要控制,怎麼控制?讀經念佛、聽經聞法,用佛法來薰修,這就能控制這種煩惱種子,這種子是因,把它控制住不讓它起現行。外面的緣也很重要,選擇一個適合修學的環境對我們初學人來講至關重要。《三字經》里講的「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為什麼?就是給孟子創造一個良好的修學環境,他才能成聖成賢。像孟子這樣的大根器人還需要有這樣的好環境才能成就,我們不如孟子的,那更需要選擇好環境。如果在經濟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選擇一個清凈的環境生活,這是最好的。即使是生活簡單一些,甚至艱苦一些,能過得去,這樣我們的修學能上進得快。對於衣食這方面不必憂慮太多,真修行人絕對要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以苦為師、以戒為師。《論語》也講,「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君子都能做到。君子是世間的善人,他們對衣食飽暖不放在心上,衣不求暖,食不求飽,居不求安,他求什麼?就求道。敏於事慎於言,這是他平時修持的功夫。就有道而正焉,這是親近善知識。真正有道之人,親近他絕對對自己的道業長進有很大好處,《弟子規》常講「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現在要找一個有道君子不容易了,我們跟著師父上人學習,但是要在師父上人身邊這也不容易,那都是有大因緣。而且師父上人講經中常講,要不要跟在他身邊才學得了?不需要。他常說,真正修學有成就的人,可能都不在身邊,可能甚至沒見過面,他們能聽光碟,能聽網路的講經,他真干,他真有成就。所以現在善知識可以請到家裡來,打開電視,天天跟善知識在一起,沒有離開善知識。我們學佛如果真能這樣學,進步會很快。然後你發一個大心,你今年才二十七歲,還很年輕,要幫助護持正法,護持正法可以講經教學,也可以護持講經教學,都是護法。我記得我在二000年跟我母親一起到新加坡,當時師父在新加坡講經,我們去拜訪師父。我們在一起喝茶的時候,師父很和藹,溫良恭儉讓的樣子,讓我生起由衷的感佩,向師父請教我應該如何修學?那時候師父語重心長的告訴我,要有使命感。現在想起這個情景,師父的那句話猶然在耳,要有使命感,就是發大心。我來這個世間干什麼來的?過去沒學佛是迷惑造業,現在學佛了,就要有使命感,不能白過這一生,渾渾噩噩、糊裡糊塗的過一生,那真是太冤枉了!我來這世間就是為了幫助振興佛法、紹隆佛種、弘法利生,要有這個使命感,然後自己真干,依教奉行。《了凡四訓》講的「修身以俟之」,俟就是等待,自己好好的修身,修持自己,等待機緣,佛菩薩會安排機緣給你完成使命的。自己要不要想著怎麼樣去完成使命?不需要,一切法是自然成就的。問:下面第九位同修提問,他有兩個問題。第一,末學染上手淫惡習多年無法自拔,在此公開懺悔。自從聽了您有關戒邪淫的開示,以及彭鑫中醫博士兩次演講後,非常受用,在此感恩。師父上人在澳洲最新開示,「德為健康之本」,勸導同修要聽彭鑫博士的光碟至少三百遍。末學反覆聽了數遍,再也不犯手淫,不知是何原因?請您開示。答:這就是說明聽經聞法的重要,真正你明白了,這叫看破,看破就能放下。我們為什麼會造作罪業?是糊裡糊塗的造罪業,真正覺悟、明白了,怎麼會幹糊塗事?所以師父勸我們要聽三百遍,真的要聽三百遍,為什麼?這樣印象深刻。印象深刻了就有力量,這邪念一動的時候,立刻就提起正念,這樣做不行,這樣是敗德傷身,怎麼可以做?所以常常薰習,薰習久了自然有力量。只要誠心想改這個惡習,你假以時日薰習,天天聽天天聽,一天如果聽兩小時還不得力,就聽四小時,四小時不得力就聽八小時,反覆聽,肯定會幫助你斷除惡習。不僅這個邪淫的惡習能斷除,一切煩惱都可以通過長時薰修而斷除。問:他第二個小問說,不知鍾博士何時會啟講《安士全書.慾海回狂》,幫助這個世間苦難眾生斷除邪淫?末學感恩不盡。答:《慾海回狂》,我是發了願要把它講完。現在正在講《四書》,這是師父上人給我的慈命,但是《慾海回狂》針對戒淫,在現代社會也是相當重要,這是救世。我自己也是很慚愧,分身無術。現在講《四書》,《四書》也重要,它修養我們的品德,幫助我們成聖成賢,為我們真正學佛打下堅實的基礎。印光大師講,有真儒,方有真佛子。我們學《四書》,目的不是成為一個大儒學家,真正目的是為了幫助奠定佛法的根基。師父給我指示,將來讓我復講《華嚴經》,而且對我講,講《華嚴》是要大智慧大福德,不是普通人能夠擔當得了這個工作,要有深厚的根基。我自從退休以來到現在三年了,都在打根基,希望這個根基打得牢、打得穩,將來在習講《華嚴》上能夠擔當得起來。因果的教育,《安士全書》裡面真是講得精彩絕倫。我們之前把《安士全書》上半部「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講解了一遍,這裡面就有講到,專門有一集是戒淫專輯,那是講《陰騭文》裡面「勿淫人之妻女」,這一句講了兩小時,不妨先把這個去流通。《安士全書》下半部,有「萬善先資」,這講戒殺的;「慾海回狂」,講戒淫的;「西歸直指」,這講求生凈土的。這三部確實都是相當重要,都應該講,我們看看爭取擠出時間來講。如果有哪一位大德同修發心來習講,真的是太好了,現在講經說法的人太少了,光靠一、二個人力量太不夠,希望多多的有發心的人,真正發起挽救世運這個大菩薩心、大慈悲心,啟發眾生覺悟。如果能夠有同修多搜集一些現代因果的案例放在網上,這些案例最好都是有出處的,譬如說新聞、報紙刊載報導的真實的案例,那個說服力就強。《慾海回狂》里引用的都是古代案例,如果我們都能用現代案例來講,那是最好不過了,這是大家一起努力。如果有同修有這些好的例子,那麼也恭請您跟我們分享,我們能夠一起幫助挽救劫運。
問:下面有同修請教兩個問題,祖宗牌位可以供在佛堂嗎?如果可以,祖宗牌位與菩薩之間的位置有要求嗎?答:可以供在佛堂,供在佛菩薩兩邊這就好了,每天在佛堂里念佛誦經的功德迴向給祖先,這就很好。問:第二個問題,去廟裡做三時繫念時,法會結束後,吃供祖宗的食物如法嗎?回家後自己跟著碟片再做三時繫念會不會不靈了?答:在法會結束之後,如果道場里把這些食物分給大家,拿回去可以食用。在家裡跟著三時繫念碟片做也行。那怎麼才靈?心誠則靈。心不誠,在哪做都不靈;心誠了在哪做都靈。問:下面第十二位同修提問,我念佛的時候,有時覺得佛號慢,有時覺得佛號快些,不知您是否有這樣的感覺?這與心是否清凈有關嗎?有時念著念著臉部會發麻,是怎麼回事?答:念佛最關鍵的是要專註的念、老實的念,感覺這感覺那,心就不老實了,這叫打妄想。有這種感覺怎麼辦?不要管它,把心專註在佛號上就行了。念佛是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絕不要打妄想,不要著色聲香味觸法。你這個感覺是觸,觸覺,不要感覺它,這樣念久了,心也就清凈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先研習到此地。如果有不妥之處,請諸位大德菩薩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推薦閱讀:
※漢字的好兄弟們——存在過和存在著的方塊字(東亞篇)
※對於逼婚的「三姑六婆」你絲毫不知
※(4)《南禪七日》第二十一講 (文字檔案新編)
※為什麼一讀《項脊軒志》就有一種想要流淚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