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修行日課

修行不可無日課

人身難得,光陰很快就過去了,努力念,不可浪費時光。一有閑空,趕快念佛。最少要定早晚二課,定時也好,定數也好,漸漸增加。不過一開始,不要定太多,念不到就會苦心,所以不要貪多,每日要念。發心修行最重要是要發恆常心,天天這樣做,每天一樣,定課每日要做,一日沒有做就會痛苦。就像吃飯一樣,一日吃三餐,一餐吃二碗,三餐就六碗。不能說:那麼麻煩分三次,我一次六碗都吃進去了。可以嗎?肚子會漲破了,胃會生病,不可以!所以要分三餐吃。也不能說:我吃一餐就好!第二餐不要吃,不吃也不行,會餓,餓就沒氣力,不能辦事,修行也是一樣,法身慧命就是以修行為食。定的功課每日要做,不可懈怠。不可以說:「今天沒空,明天再來補。」吃飯就不能說:「今天沒有空,明天再來補吃。」大家曾經這樣嗎?有那種道理嗎?不可能!所以我們念佛定的功課,再忙也要念。假定在家中沒有時間念,出外坐車,我也要念到數目足,這樣才有一定的數目。盡未來際,最少盡這一生,每日定課不可懈怠,這樣才能得到受用。不可一曝十寒,今天修,明天又沒修,這樣道力不能繼續,受用就得不到。所以定時也好、定數也好,只要每日做,這個很重要!又有一點:要鍛煉隨時隨地,隨境念佛。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的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不聞佛法枉作人,聞而不行枉作人,行而不勤枉作人!

不論是閑還是忙,是動還是靜,行、住、坐、卧都可以修,所以最為方便啊!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修凈業者,不可不知也。 初入此門,必依乎...要雷打不動。定課不妨少,但是不許中斷,這才叫功夫

每日修行功課

  學佛會有很多真實的利益:安詳、快樂、充實、消災、開智等等。可是很多人學佛多年,依舊是個煩惱漢,為什麼?

 學佛,如果僅僅是看看佛書,懂得佛教的道理,還是沒用的,既不能解決煩惱,也不能解決生死。要得到學佛的真實利益,必須切實用功修行。修行最難的難在持之以恆。

 對於初修者,制訂一個功課非常重要,這是自己不斷進步的切實保證。要根據自己情況制訂,不要訂得太高,以免無法長期堅持。

 比如:每天念佛500遍、心經1遍、大悲咒1遍、或坐禪半小時等,可擇單項,也可多項。制訂之後,就要堅持每天完成。

 貴在持之以恆,你就會脫胎換骨!

來看看:大德為修行人安排的 日常修行功課

來看看大德為修行人安排的日常修行功課

不僅睡前要懺悔,早上起床後,還沒有跟人說話之前也要念誦金剛薩埵作懺悔。

日常佛法修習

1988年5月,梭巴仁波切暫住於新加坡一極幸福、虔誠的家庭中。臨行前,仁波切以大悲心口述以下法門,給林家,特別是給林母修學。仁波切也建議將這法門列入書中,以便其他人也能學會如何將日常生活轉向菩提道。

起床

早上醒來時,觀想佛陀在自己的頂輪上,並思惟:我是多麼幸運,至今仍未死亡,又有機會修學佛法,有機會掌握這既有閒暇又圓滿的人身本質;其中最大的利益是修習菩心,捨離自我而愛惜眾生,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發願成佛。

只愛惜自己不但是自己快樂的最大障礙,特別是帶給眾生快樂最大的障礙。所以從現在開始決不讓我執控制我的心。

相反地,愛惜眾生是帶給自己快樂最好的方法,特別是帶給眾生快樂最好的方法。因此從現在開始,我時時刻刻決不偏離菩提心寶,決不放下愛惜眾生的心,而且一輩子都用這樣的心來生活。

然後虔誠地向佛陀祈求,一切受苦的有情眾生,都曾經是我的母親,所以無論我過得快樂或痛苦,願我身口意的一切行為皆成為造因,使我迅速引導一切有情覺悟成佛。

本師釋迦牟尼佛因你的祈求而非常歡喜,並化成光從你的頂輪溶入你的心輪,加持、啟發並轉化你的心。接著思惟:我已經接受了佛所證得的所有功德,並觀想一尊由光化成的小佛出現在你的心輪。整天不斷地思惟佛陀,由此可感到自己身口意所作所為皆在佛陀的注視下,藉此使自己的一切作為更具正念。

接著讀誦並思惟修心八頌:

1.我於一切有情眾 視之尤勝如意寶 願成就彼究竟利 恆常心懷珍愛情

2.隨處與誰為伴時 視己較諸眾生卑 從心深處思利他 恆常尊他為最上

3.一舉一動觀自心 正當煩惱出萌時 危害自與他人時 願疾呵斥令消除

4.秉性邪惡之有情 恆為猛烈罪苦迫 見時如遇大寶藏 願珍惜此難得寶

5.他人出於嫉妒心 非禮辱罵謗我等 粗惡之言我取受 願將勝利奉獻他

6.吾昔曾饒益某人 並且深心寄厚望 彼雖非禮妄加害 願視為勝善知識

7.總之直接與間接 願獻利樂於諸母 如母有情諸苦受 我願暗中自受取

8.願此一切我所行 不為八法念垢染 以知諸法如幻智 無執離縛而解脫

飲食

飲食前思惟:我經這食物供養一切佛法僧化身之釋迦牟尼佛,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而成佛。思惟這食物是非常純凈、香甜的美食,吃了會帶給我們極大的喜樂,它的美味像佛陀所經歷的,完全超越食物平凡的外表。供養食物時,讀誦供養文:「上師即佛亦即法,上師亦為賢聖僧,上師造作一切善,恭敬供養諸上師。」進食時,觀想心中的佛陀非常地喜悅。

五官的享受

一天中享受的任何一種五官享受:衣服、音樂、美景…等,都思惟正將它們供養給心輪中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藉由這種方式,不斷地供養佛,可累積功德,亦可藉此減少對五官享受的執著,而能以平靜的心來受用。

佛龕上的供養

思惟:為利益一切眾生,我將做此供養,以達到覺悟的境地。無始以來,所有眾生都曾經是我的母親,都曾經仁慈地對待我。接著唸:「嗡啊吽」三遍後獻上供品。

當你注視佛龕上的佛像及聖像時,視他們為十方一切上師及佛法僧,以此種認知供養他們,並思惟他們接受這供養後產生極大的喜樂。再思惟自己正供養十方一切佛、菩薩、羅漢、僧團。接著供養十方一切佛像及本尊像,其代表佛的聖身,然後供養十方一切法典,其代表佛的聖口,供養十方一切舍利塔,其代表佛的聖心,供養包括西藏及印度的所有聖物,以及全世界每個家中所有的聖物。

這是最佳的累積供德法。藉由此法不但可以供養一切聖物,不須出門、也不須花一毛錢到聖地去。思惟一切佛像、佛陀、菩薩等皆是上師的化身,藉此可累積最大的功德。

供養畢,願一切有情眾生得到我所累積的快樂和功德,願一切有情眾生的苦皆由我替代,接著迴向功德。

 

工作

上班時,思惟:我勢必要覺悟,以引導一切有情覺悟,所以我現在要工作服務一切眾生。如果你是為了養家而工作,那也相當於服務一切有情,如果你不養家,你仍需物質條件,以便修學佛法,為了利益眾生而成佛。

工作時,憶念給自己工作的人及讓我活下去成為可能的眾生,他們的仁慈。這樣的思惟能避免在工作上產生如瞋恚的惡劣情緒。

睡眠

睡覺前必須消除一天中所造之惡業,消除業障最好的方法是經由四種對治力:

一、歸依發菩提心

二、懺悔所做的惡業

三、修對治法,也就是凈業法

四、下定決心從此不再犯

修此法門可防止惡業隨日月增長,也可消除無始以來所累積的惡業,如此消除業障,就有機會覺悟成佛。

睡覺前思惟:自己歸依佛法僧直到覺悟成佛,願我行布施,及其它五波羅蜜,為了利益六道的眾生而證得佛果。

觀想金剛薩埵上師在自己的頂輪上,他的心輪所留出的光和甘露,進入自己的身體,凈除自己和所有眾生的業障和煩惱,觀想時唸誦百字明咒至少二十八遍。

然後金剛薩埵對自己說:你的一切業障和煩惱已經完全消除了,欣喜吧!

迴向功德

勝菩提心極珍貴

諸未生者令生起

令已發者不衰退

輾轉增上恆滋長

以聖者宗喀巴大師為我大乘上師,願我生生世世剎那不偏離聖者讚嘆之勝道。

以我和眾生三世所累積的功德,願一切僅見到我、聽聞我、憶念我、接觸我或與我說話的眾生,立即從一切苦中解脫,永享安樂。

 

睡覺

上床時思惟自己將修睡眠瑜伽,以便利益一切眾生而覺悟成佛。以吉祥臥姿躺下,此為佛陀圓寂時所躺臥的姿勢。其為右側臥,右手置於右頰下,左手置於左腿上,雙腿伸直,並回想一切眾生的仁慈和痛苦,懷著對一切眾生的慈心入睡。

觀想釋迦牟尼佛在枕頭上,你則以他的腿為枕,佛陀發出柔和的光進入你的身體,虔誠地憶念佛陀的智慧、功德入睡。

每天起床未與人語之前,二十一遍百字明不可少

此外進入密宗金剛乘之門後,無論失毀了根本誓言還是支分誓言,如果每天觀修金剛薩埵並念誦二十一遍百字明,則稱為加持墮罪,即墮罪所產生的異熟果不會越來越增長。如果念誦十萬遍百字明則可徹底清凈一切墮罪。如《莊嚴藏續》云:「妙觀白蓮月墊上,上師金剛薩埵尊,依照百字明儀軌,倘若念誦二十一,即將加持墮罪故,使其不復得增長,諸成就者所宣說,恆時精進當修持,倘若已誦十萬遍,必將清凈諸罪障。」

遮止每天無意中所犯罪業不增長之儀軌

加持咒

嗡桑巴rà桑巴rà,波瑪納薩rà,瑪哈臧巴巴吽帕的所哈;(三遍)

 

我的在家日常修行課程安排

基礎(五戒十善)

1.持五戒,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淫 , 4)不妄語,5)不飲酒

2.修十善

1)不殺生—— 放生——不吃眾生肉(茹素)

2)不偷盜——布施

3)不邪淫——不身淫、不意淫

4)不妄語——說真實語,

5)不兩舌——說和合語

6)不惡口——說柔軟語,

7)不綺語——說敬愛語

8)不貪——時時利益眾生,

9)不嗔——時時慈悲眾生

10)不痴——深入經藏 開啟智慧

在日常生活踐行五戒十善,儘力做好。

以下是大部分的課程安排:

1)念佛(每天60分鐘左右專心念,有空就散念。)

2)念楞嚴咒(每天大約三十遍,約3個半小時)

3)誦經(金剛經,心經,每天至少一遍。)

4)打坐(每天60分鐘)

5)懺悔(以禮佛大懺文為功課,一遍,約30分鐘)

6)滅定業真言(30分鐘至60分鐘,不定時)

7)做大悲水(約30分鐘)

百歲比丘   修行楷模 → 以自己血書《普賢行願品》為日課的 本煥老和尚 

==================================================

本煥老和尚入佛門近八十年,有著不平凡的一生,也有過坎坷的修行生涯,數十年來,行化南北,弘法利生,法流天下,尊為佛門泰斗。

一九零七年九月二一日,本煥老和尚出生於湖北新洲李集西張灣村。因家境貧,僅讀六年私塾,就輟學到武昌當印刷徒工,不久又到新洲倉子埠當雜貨店學徒。因當時政府腐敗,外侮內患,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本煥老和尚深感世事無常,漸萌脫俗之念。常到倉埠報恩寺,聽傳聖老法師講經說法,隨立志潛心向佛,追求人生真諦。

一九三零年一月十五日,本煥老和尚二十歲,殊緣萌發,毅然割愛離家,投報恩寺拜傳聖老法師剃度出家,賜法名本煥。

一九三零年四月八日,本煥老和尚禮武昌寶通寺持松大和尚求受具足戒。從此清靜自修,廣利有情。

一九三零年七月一日,本煥老和尚決心近一步潛修,前往江蘇揚州高旻寺參來果老和尚為依止師。不久當侍者,後任衣缽。在高旻寺一住七年,足不入俗。一九三四年,他參加打八個禪七後,又連續打五個生死七,九十一個日日夜夜,禪坐靜思堅持不倒單,為防止倒單,他仿效古人「頭懸樑」的辦法,用繩子一頭套於下巴,一頭系在樑上,苦修禪法,深得來果老和尚讚許,相續以任維那,後堂等職。

一九三七年一月,本煥老和尚三十歲,發願往五台山禮文殊道場。從揚州經武漢乘火車至河北定縣。從定縣至五台,全程三百餘里,堅持三步一拜,日行三華里,歷時六十五天,於當年三月三日拜到五台聖地。續又三步一拜,拜完五個台頂,行程四百餘華里,腳腫了,膝蓋上跪成層層厚繭,心中卻始終充滿歡喜,拜完五台山之後,就住近碧山寺(又名廣濟茅蓬)落腳修行。

一九三九年四月八日,本煥老和尚三十二歲,在碧山寺與壽冶、法度、因修、凈如等師兄弟,同時接廣慧老和尚的法,續承臨濟法脈,續佛慧命。在這年,擔任碧山寺監院,管理事務。

一九四一年,抗日戰爭時期,五台山已是八路軍抗日游擊區,本煥老和尚堅決擁護救國救民的抗日方針,支持八路軍的抗日活動。有一次,八路軍里有一營長在執行任務時,被日軍發現緊追不捨,情況十分緊急,本煥老和尚果斷的將該營長藏於寺內,自己不顧生命安危,與日軍周旋,巧妙地支走了日軍,事後得到八路軍的讚揚。

一九四二年十月至一九四五年七月,本煥老和尚三十五歲時,在山上凄賢寺閉關三年,閱讀大藏經千餘卷,並連續放焰口一千台,超度抗日陣亡將士。

一九四六年,本煥老和尚三十九歲,到山西陰縣凈土寺結夏安居,在這時刺舌血為墨,書寫十餘萬字的血經,又放一百台焰口。至今保存一卷五千九百五十二字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菩薩行願品》,並奉為日課,現雖已百歲高齡,仍堅持朝晚必誦數遍,令人敬仰。

一九四七年三月,本煥老和尚四十歲,為保護寺內的珍貴文物----華嚴寶塔,在五台山苦修十年後離開碧山寺,經北京、天津,將華嚴寶塔送上海碧山寺下院,交與壽冶、法度兩位師兄手中保存。

一九四八年一月,本煥老和尚因母病危,由上海回湖北新州信報恩寺。一方面侍候母湯藥,一方面在報恩寺放一百台焰口,為母親消災延壽。不久母親去逝,就在母親墳旁搭一靈台,燃臂為燭,日夜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守孝四十九天。

一九四八年七月,本煥老和尚四十一歲,應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邀請到廣東南華寺六祖道場。當年十一月接法於虛雲老和尚,立為臨濟宗四十四代傳人。

一九四九年四月八日,本煥老和尚四十二歲,任南華寺方丈,當年虛雲老和尚已一百一十一歲,由雲門寺至南華寺步行百里為之送座。

一九五八年七月,本煥老和尚五十一歲,蒙冤入獄,歷時十餘載,至一九八零年告別鐵窗,平反歸山門。

一九八零年三月,本煥老和尚七十三歲。由廣東省仁化縣政府聘請到丹霞山恢復別傳禪寺。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舉行殿堂落成開光典禮,一九八二年六月,原國民黨廣東省政府主席李漢魂先生,得知別傳寺已恢復重光,特由美國回來拜訪本煥老和尚,重贈他當年書寫的「別傳禪寺」匾額。

一九八六年春節後,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在視察別傳禪寺時賦詩讚揚本煥老和尚恢復別傳禪寺之功績。詩云:「群峰羅立似兒孫,高坐丹霞一寺尊,定力能經滄海喚,叢林尚有典型存。一爐柏子參禪味。七碗松濤覓夢痕,未得徧堂行集看,願將半偈鎮山門。」

一九八六年十月,廣東省葉選平省長,專程來丹霞山瞻仰別傳禪寺,贈書:「鐘樓、鼓樓」二樓墨寶,並與本煥老和尚合影留念。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本煥老和尚八十歲,奉中國佛教協會和廣東省宗教局禮請為廣州光孝寺首任方丈,並擔重修光孝寺之重任。光孝古剎,始建於三國。衰於民國,建於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悠久歷史,光孝寺是中國早期佛教譯經聖地,又是六祖惠能大師弘揚南禪的祖庭。一九八七年全國人大彭沖副委員長,全國政協趙朴初、費孝通、周培元,錢偉攻副主席和廣東省林若書記等,都親臨光孝寺視察,讚揚本煥老和尚對重修光孝寺作出的貢獻。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舉行重修光孝寺奠基儀式,省委郭榮昌副書記、省政協陳子彬副主席、省佛協雲峰會長親自陪同本煥老和尚一起揮鍬動土,奠基樹碑。一九九六年完成山門、千佛殿、迴廊工程後,於一九九六年四月八日退居。

一九八五年七月,本煥老和尚在深圳特區籌建弘法寺。一九九二年六月十八日弘法寺舉行佛像開光和方丈升座典禮。自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七年歷時七年的艱苦歷程,籌資四千多萬元,完成殿堂僧寮面積約三萬四千餘平方米。

一九八八年,本煥老和尚八十二歲,在湖北新洲重修報恩寺,此寺原址在倉子埠集,現重建於道觀湖畔。一九九四年建好,籌資一千百多萬元,完成建築面積約六千餘平方米重修的報恩寺,今昔對比顯得更加雄偉壯觀,成為江夏名剎。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一日,本煥老和尚回祖庭歡度八十七歲生日。同時,舉行了佛像開光、方丈升座、水陸法會。前來祝賀、參觀、敬香的人士,成千上萬,一時轟動新洲城鄉。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本煥老和尚八十八歲,重建四祖正覺禪寺。正覺禪寺由禪宗四祖道信禪師創建於唐武德七年,距今一千四百餘年悠久歷史,雖幾經修復,但仍毀於清末。如今僅存四祖殿一間和幾株古柏樹。蒙各級政府支持,各方人士相助,重建正覺禪寺,於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動工,至二零零零年六月止,僅四年多時間,建成殿堂僧寮等建築面積約一萬三千餘平方米,營建造價四千五百多萬元。為弘揚四祖宗風,本煥老和尚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創辦《正覺》刊物。弘揚佛教文化,奉獻社會,造福人間。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本煥老和尚八十九歲,重建廣東南雄蓮開凈寺尼眾道場。他一生建了好幾座道場,唯見諸多尼眾披度無處安身修道,悲心切切,遂發願重建蓮開凈寺。於一九九六十一月八日大雄寶殿動土開工,至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全面落成,完成建築面積約七千多平方米,營建造價二千五百多萬元。

一九九九年三月,本煥老和尚九十三歲,在廣東城郊珠璣古巷開山新建大雄禪寺,佔地面積約四萬五千五百六十三平方米。現已建成大雄寶殿、頭山門國、鐘鼓樓、客堂和功德堂等建築。大雄禪寺建好後,將成為南粵最大的叢林之一。

本煥老和尚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主席、湖北省佛教協會和廣東韶關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和深圳市佛教協會會長以及仁化縣政協副主席、深圳市政協二屆委員等職。

本煥老和尚在前半生,志在苦行參研經、律、論教理教義,坐禪、閉關、跪拜五台、刺血寫經、燃臂孝母、弘法利生、領眾守戒,遵循百丈清規,續成禪門宗風,倡導人間佛教,堪稱佛門龍象。

在後半生奔走中外,行化四方,廣結善緣,披肝瀝膽,建寺安僧,數十餘年來,連續光復別傳寺、光孝寺、弘法寺、報恩寺、正覺寺、蓮開寺、大雄寺等七座寺院,建築面積約六萬多平方米,籌劃二億五千多萬元,德業巍巍,堪稱佛門巨匠。

本煥老和尚重視將中國佛教文化傳播海外信徒。十餘年來曾訪歐美和東南亞諸多國家和地區。

一九九三年七月至一九九發年七月二次到香港訪問寶蓮寺和志蓮凈苑,同覺光法師、永惺法師、劍釗法師、智慧法師等交流兩地佛教文化發展情況,加強了友誼。

一九九五年四月,出訪泰國,受泰國國王接待。

一九九五年五月,接受台灣悟凈寺輝禪法師和大覺寺真道、道明法師邀請出訪台灣,參觀了中台寺、靈泉寺、各大叢林。在台訪問期間還在大覺寺傳臨濟法派於惟覺大師。後又在靈泉寺傳授禪規,現編成《禪堂開示》,成為叢林學禪規範。

一九九六年六月,出訪德國、法國、盧森堡、比利時、荷蘭、義大利、丹麥、梵蒂剛等國家,每到之處,都得到信眾的熱烈歡迎。

-----------------------------

本煥老和尚不僅是出世的高僧,而且還是入世的菩薩。

他一生都在弘化四方、慈悲濟世、廣結善緣。在接待信眾和客人時,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常百姓,他都一樣隨和相處,平等對待。

他常對信眾說:「未成佛時,要先結人緣,廣結善緣,隨眾隨緣,為教為眾。眼裡要有大眾的影子,耳里要有大眾的聲音,心裡要有大眾的功績,身上要有大眾的恩惠。使佛教的理義能深入社會,能在群眾中植根。」

他對弟子們說:從政的妙決是「民所好之,好之;民所惡之,惡之」。我們佛教弘揚佛法,也應有此契理契機的方便;因機教他,皆令得益,隨分受用。

例如,世人皆受金錢、名位、權勢、物質等誘惑,有的誤入迷途。我們不能一概否定,一概要世人發出離心,放棄人間。應適當引導,來過合理的經濟生活;正義的政治生活;服務社會生活;慈悲的道德生活;尊重的倫理生活;凈化的感情生活。勉勵大眾愛國、愛教、遵紀守法,提高精神境界,抵制內外腐蝕。樹立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的高尚情操。使身、口、意三業,俱臻妙善。搞好本職,為祖國多作貢獻。

本煥老和尚與世人結緣、說開示,重在契理契機,觀機引導,因人施教,深入淺出,妙義無窮,使聞著無不歡喜讚歎。

皈依他門下的弟子有80餘萬人之多,其中有平民百姓,有高級知識分子,也有達官貴人。他們遍及香港、澳門、台灣、以致九州島各國。有的知識分子接受本煥老和尚教誨後,放棄原來執著,脫俗入佛,專志佛教文化,追求人生真諦。特別是節假日登門拜訪的信眾,逐年增多。

例如:

1999年春節(初一)接待3.38萬人;

2000年春節(初一)接待3.88萬人;

2001年春節(初一),接待4.18萬人

2003年春節(初一)接待人數早已超出了5萬餘人。

由此可見,慈海無涯,法力無邊。

本煥老和尚還用筆墨弘法結緣,常與人寫「阿彌陀佛」、「佛光普照」、「大雄寶殿」等牌匾,他書寫的「佛、壽」和「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等條幅,遍及海內外,諸多名寺古剎都有他的墨寶。

他以書法結善緣,是「非佛書不書,非佛語不語」,令人喜見,以種凈因。

本煥老和尚一生抄錄的佛經和佛五偈不計其數。

39歲時,在五台山,剌指、舌之血為墨,書寫《楞嚴經》10卷《地藏經》3卷以及《金剛經》、《普賢行願品》和《文殊師利王子經》等20餘卷,共10餘萬字。

遺憾的是很多血經在兵荒馬亂年代中已失散現僅保存一卷5952字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傳世,成為無價法寶。

他抄錄的經書,或予人書寫條幅,態度非常虔誠,落筆一絲不苟,必須依正體,把凡夫心識轉為如來智慧,無稍怠忽。

本煥老和尚將自已書寫的血經《普賢行願品》奉為日課,現雖已百歲高齡,但仍堅持早晚心誦。無論是有病住在醫院,或在外出途中,都不忘念佛誦經。誦經習慣早已是八風不動、順逆不忘,令人敬仰。

本煥老和尚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度人無量。他以慈悲水饒益眾生,熱心社會公益。

1990年代以來,他率領弘法寺僧眾多次參加支持全國各災區的捐款捐物活動,支持「希望工程」和孤殘社會福種事業。

特別是1998年8月,他在住院期間,了解到長江流域洪水災情嚴重,不顧醫生勸阻,從醫院回到弘法寺,冒著酷暑親自主持法會,募集善款,支持賑災活動。自己帶頭為三峽災區捐助人民幣10萬元,四眾弟子影響下也積極捐款捐物,共捐人民幣70餘萬元。

2003年5月8日本煥老和尚獲悉深圳市社會福利中心有12名殘疾兒童患先天性心臟病。急需動手術,缺乏資金,他發心由弘法寺捐助32萬元人民幣,使12名殘疾兒童康復有望。事後,社會福利中心以「扶貧助殘、慈悲濟世」的牌匾回贈弘法寺,感謝本煥老和尚慈悲濟世之愛心。同時,《深圳商報》和《深圳特區報》等新聞媒體也介紹了捐款消息,高度讚揚了老和尚的無量功德。

 

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修行

  一、如何處理衣食住行

  衣服,為蔽體禦寒之用,但求整齊、清潔、簡單、樸素,不必奢求華麗,但也不能故意穿著垢膩破爛之衣,而表示修行。

  因衣服不整齊,或太華麗,將為世人所譏;若穿著太垢膩破爛,亦將為人所恥。

  佛陀曾教弟子於穿衣時,當念偈云:「著下裙時,當願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

  「整衣束帶,當願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若著上衣,當願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

  說到飲食,乃為增益身心,不必揀挑美食。佛陀曾教誡弟子於飯食時,需作五種觀想,即: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粒米維艱,來之不易,因此,吃飯時,不能作踐飯粒,想到農民的辛苦,應帶著感恩的心情,歡喜的受食;又想到為了資養色身,修行辦道,更不能挑剔飲食的美惡。

  至於住、行當以方便為宜,不應盡貪求享受。

  以佛法來說,一個修行的佛弟子,要時時警策自己的生活,不要流於糜爛,以禪悅為食,以道德為衣,以虛空為安住,以無牽掛自在的心境為行,不必縈縈於物質的追求,而為物慾所束縛。

  二、如何安排身心世界

  一個修行的人,雖然不必太重於身心的安適享受,但也不能過分虐待自己的身心。

  有些人進餐時非山珍海味不能進食;穿著時,非綾羅絲綢不能為衣;居住時,非高樓新房不能為屋;行走時,非轎車不能代步,在物慾洪流中迷失了自己,試問又如何修行辦道?有些人適得其反,衣不衣,食不食,以表示自己的清高操守,若因此踐踏了自己的身心,又拿什麼來修行佛道?佛說「人身難得」,又說:「藉假修真」,因此,一個正信的佛弟子,要適當的安排自己的身心,不使迷失於物質的誘惑,又能精進於修行辦道。

  《法句經》說:「弓工調角,水人調船,材匠調木,智者調身。」

  又《心地觀經》說:「觀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憐愍,恆加守護。我身亦爾,若不守護,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證。」

  佛陀曾說:一個人得病有十種因緣,即:一、久坐不飯,二、食無節,三、憂愁,四、疲極、五、淫妷,六、瞠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風,十、制下風。一個修行的人,應該懂得安排自己的身心,雖是四大假合的色身,卻是「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三、如何和諧人際關係

  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在人際關係上,應該如何與人相處?

  我僅以十六個字做為相處之道,即「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你對我錯」。

  一般人在人我之間所以常常發生爭執,不外乎為了我大你小,我有你無,我樂你苦,我對你錯等問題,如果在地位上,把大的讓給他人;自己甘居於小位,爭執就無從生起了;在物質上把多的,或有的給他人;在工作上、享受上,把輕便的、快樂的給他人;凡事錯的自己承認,果真如此,則人我之間,絕無爭執的事端,大家一定能夠和樂相處。

  或許有的會以為,把大的位置讓人,把物質、享受等讓人,自己承認一切錯處,這豈不成為天下最大的傻瓜嗎?

  其實,「大智若愚」,那被認為是最大的傻瓜,才是真正最有智慧的。

  世間上的物質,不論積聚多少,終有散失用罄之時;崇高的權位,如希特勒雖在位時叱吒風雲,得心應手;但是,當柏林失陷,當大限來到時,再高的權位也如過眼煙雲。

  辛苦爭得來的又有什麼真正屬於自己的?

  人生所要爭取的,除了名位、物質、享受外,還有很多。譬如高尚的人格、精神上的信仰、逍遙自在的人生、法喜三昧的得證。

  眾人要的功名富貴給他也不吝惜,眾人不要的人格道德歸自己也不推卻。

  如此則不但在人際間可以與人和諧相處,自己在人生的修持上亦可獲益良多。

  四、如何使用金錢財物

  佛陀曾經說過:「金錢是毒蛇。」但是一個在家修行的人,卻不能沒有金錢財物,妻子兒女的生活費、教育費、醫藥費,如果沒有錢財又如何安置他們呢?但是,若一味地為賺錢而拚命,毫無精神的修持生活,錢財儘管再多,這種人生也未免太沒有意義了。

  一個佛教徒,除了日常生活所需外,還要挪出一部分錢來用於布施,因為一個人的福報有用盡的時候,恰如銀行的存款,若不繼續存儲,則有用完之時,因此,必須為自己多種些福德;另外,也幫助了需要救濟的人。

  孝順父母為人子該盡的職責,因此,在你的金錢中還要分出一些孝養父母,讓父母在老年時能安然地過日子。此外發展事業、儲存急用、旅行參學等,在這裡讓我把它大約的劃分一下,如十分之三作為生活、教育費,十分之三用發展事業,十分之一布施社會,供養三寶,十分之一供養父母,十分之一參學旅行,十分之一儲蓄,以備不時之需。

  金錢只要取之有道,不必顧慮它是「毒蛇」,最重要的問題是使用金錢,若儘管儲存、積聚,不知修福,不知供養,即使有再多的金錢又有什麼益處?

  所以當一個人無常來臨、大限一到時,還是赤手空拳的離開人世,留下龐大的家產,不是被充公,就是令兒孫閱牆,這豈不是枉費了一生的辛勞?

 

在家居士一天當中的修行功課怎麼做?  2011-01-10 10:58:37|  分類: 祖師教言 |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

嘎瑪仁波切開示

(2009年11月於上海)

我們現在來談談作為現代的修行人一天的功課應該怎麼做。

如果是基督徒,他每天就可以看《聖經》;伊斯蘭教徒看《柯蘭經》;因為只有短短的一本,就一本書,比較簡單一點。我們佛教,因為佛的智慧太廣大了,講了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法門,光是大藏經就103本,再加上代代的高僧大德對這些的註解以及修行這些法的方法,所以變成佛教徒最迷茫的部分就是,經文太多了,我們不知道該怎麼修。《金剛經》,哎呀《金剛經》太好啦!《地藏經》出來了,《地藏經》也很好!《阿彌陀經》也好,《無量壽經》也很好!這還只是一百多本《大藏》經裡面幾本書而已,看哪本書都很好,因為佛陀講的,沒有任何一部經典是不好的。因為這樣我們就不知道從哪裡下手,有的佛教徒就念《地藏經》,有的念《金剛經》,有的念……

修行的方法太多了,非常好!並不是說不好。但是我們現在接觸藏傳佛教,特別是藏傳佛教裡面的寧瑪巴,有一個好處是什麼呢?它有一個次第,一個方法,實際上佛為什麼要講那麼多的經典呢?他是從小學一年級,一直講到博士學位為止,所以涵蓋了方方面面的智慧,而我們要去理解它,很難。必須是跟隨這些上師們,把歷代的這些高僧大德對佛的教育的理解濃縮的部分,我們學會它。我們時間很少。一個出家人,他一輩子可以研究佛法,所以他經、律、論三藏都必須得精通,一個是他自己要修,一個是他要把這個佛法傳播下去。我們作為在家居士,大部分時間我們要工作,我們沒有辦法像他們那樣每天都研究佛法。所以我們選擇一個自己能夠讀誦而且時間上面來講我們比較有彈性的修行方法就變得很重要。

那麼,怎麼辦呢?作為寧瑪巴,我們大部分都是以修大圓滿為主,大圓滿涵蓋了從基礎的小乘的法脈——苦、集、滅、道開始,一直到金剛乘裡面即身成佛的法門都在裡面,但是它不散,它一個系列地講完了。我們在聞思修佛法的時候,重點就以大圓滿為主,而這個大圓滿裡面,當然,巴珠仁波切把蓮花生大士的大圓滿法的精華,——蓮花生大士把佛法的精華傳播下來,然後巴珠仁波切又把歷代上師們的這些修行的經驗濃縮到《普賢上師言教》這本書,短短的這一本書裡面講得非常的詳細,從入門一直到最後即身成佛。也就是從一個凡夫俗子怎麼了解生命的歸宿,然後一直到我們去學習怎麼改變我們自己輪迴當中循環的業力,而透過消除自身的業力,虔誠地皈依佛門,然後發菩提心,累積福報,一直到最後自己去跟隨佛學,就是自己怎麼用觀想成佛的方式凈化自身的業力等等方法,都一系列地傳播下去,所以我們寧瑪巴一直以來這方面修行的經驗是非常豐富的。而且這種傳播,我們叫作上師慈悲的訣竅傳授,它把佛陀廣大的理論濃縮起來,由代代的上師濃縮起來。選了裡面精華中的精華,扼要中的扼要,讓我們有一個一個階梯上山的路,成佛之道。

那麼課誦本是什麼呢?如果整個這樣一個好好的佛理,是一個很大的比如說像製造汽車的工廠,佛理都是在講這些汽車構造方法,這車是怎麼產出來的,它的性能是什麼,它的發動機是什麼,馬力是什麼,加什麼樣的油會產生什麼樣的動力……在解釋這一切。那麼由佛陀講的這些,我們總是要了解一下它的構造和來源,要不然我們真的不知道的話,你開車你不知道汽車的性能還有各方面這樣的,所以要有所了解。但是你在暫時不需要造車的話,你只要大概地了解比較關鍵的有關這個車的一些功能就可以了。而你要做的是什麼呢?學開車。那麼,學開車,這個就是念經。為什麼要念經呢,佛陀講過的這些所有所有,雖然你不一定要造車,但是你起碼要每天知道怎麼運用它。

所以就像,車子已經造在那兒了,簡單的構造你明白了,你得每天開車。這開車的動作就一些很簡單的——剎車、油門、換檔,然後點火就可以了,但是你得必須每天都開,不開的話,哪一天你不開你就生疏了。那麼跟這個一樣,經典也是,每天重複地在念,每天重複地在念,你就想了,那我每天在念這部經我又不懂這個意思,那我到底念了有沒有效果?甚至很多人就想,哎呀,那只是一個形式啦,不重要!我經常遇到這種人,說那只是一個形式,拜佛心中有佛就行了,(念經)是個形式,不重要。曾經有個非常有名的學者也跟我這樣講,剛好那天我坐他的車,他已經一個月沒開車了,發動完以後,不知道怎麼給我開門了。他忘記了按哪一個,那個門自動扣下去,他不知道按哪裡幫我把門給打開,所以他一直開不了門。我說,(念經)就像如此啊,就跟這一樣。你雖然很會開車,但是你一個月不開以後,這麼簡單的幾個小零件,一按下去,那個窗可以彈出去的,你就不知道在哪兒了,你生疏了。這不代表你一定要了解所有車的性能跟構造,但是你起碼的那個重複是為了讓你不生疏。你只要每天練習同樣的動作,你會越來越順手,越來越順手。技術也越來越好。久而久之,你對車子的車況也越來越了解。

佛經也是如此,我們一再地誦,哪怕我們不了解它裡面講什麼,沒有關係,隨著我們誦啊誦啊誦,佛的加持力,本來也不像車子那麼簡單,所以佛的加持力隨著我們長期地誦經,我們慢慢地會悟到裡面的東西。但是,它的訣竅就是重複。哪怕再枯燥,也得重複下來,這就像開車就沒幾個動作,講給別人聽,別人會說這有什麼好說的,只不過就那幾個動作,可是,很多人很會開車,很多人就是不會開車。這樣訓練下來,長期訓練會有效一樣,佛經就是一再一再練習一再一再地念,這就是我們講的功課。為什麼很多東西,這些字也就這些而已,想的東西也就這個,那為什麼每天要重複?哪怕持咒也好。但關鍵的東西它就是在重複,只要我們在重複當中變成很熟練,熟練當中變得能夠很妥善地運用它了,就像你很會開車了以後,你開車的時候還可以教導別人怎麼開車一樣。慢慢慢我們念經誦經當中,能夠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所以它就是讓我們一個虔誠的信心不退轉、熟練、越來越向前進的方法,那麼做功課對我們來講就變得非常重要。

做功課最大的好處,就是每天可以提醒我們自己,第一個你是個佛教徒;第二個,就要會想到,你是個佛教徒,作為一個大乘佛教徒,特別是學密的人,你應該現在保持對六道眾生的那種馬上讓他(她、它)們脫離輪迴的那種大慈大悲的、極速希望他們成佛的那種念頭,所以呢,每天的功課對我們的修行人很重要。因為修行它的訣竅在哪呢?很多人修行以為就像吃那個速齋一樣,速食,快速的那種速,修某一個法,會不會像火箭一樣馬上會悟道——那要看你有沒有那個燃料了,所以法當然很殊勝,但是你有沒有那個福報。會不會讓你頓悟並不在於法上面,而在於你自己。佛法的方法都有,只是你有沒有這個福報的問題。如果我們還不確定自己有沒有這個福報有沒有這個燃料的話,你還是乖乖地地做,修行。

起碼,我們知道,一天裡面的業力,是可以每天隨著我們的修行而凈化掉的。就好像人的一天裡面,身體到外面髒了,回來洗個澡,為的是什麼呢?明天我們乾淨。每天雖然我們都會臟,但是我們每天都願意洗,這樣的話我們身上的污垢就不會越來越厚,而洗過以後,我們如果為了怕明天再會臟,然後不洗澡——我講這句話是很多人(說過的),我學佛了我會造業的,所以我不敢皈依不敢學佛。那意思就是說什麼呢?我洗完澡我明天還會臟,我怕臟所以我不洗澡,這個話講到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就覺得很可笑,但是呢,對很多人來講,他就覺得這樣講很有理。我們也願意相信這樣的話,其實不是這回事。我們洗澡是洗身體,學佛法也可以洗身體,洗語言,最重要的還可以洗我們的心靈,洗心!所以每天,就像洗澡或者是一日三餐一定不能沒有一樣,我們的功課還是要每天來做。

那怎麼做呢?當然還是可長可短。長的,比如像出家法師,從早上三、四點,五、六點起床,到晚上的十點十一點,他都可以念,都可以做,因為他有足夠的時間。那麼對於在家人,沒有足夠的時間怎麼辦?那還是需要留一點時間給自己。比如我們每個人晚上睡覺,然後每個人進入一個沉睡的狀態,再起來一次的時候,實際上就是隔夜死,好像死過一次一樣,昨天的一切,對你現在來講只是做了一場夢而已,有些事情還記得,快樂的事情,那當然是美夢,尤其是些痛苦的東西,你要還記得,那就是噩夢。不管它是好夢也好,壞夢也好已經都過去了,今天應該是一個嶄新的一天,所以,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如果你會,你就練習怎麼做呢?每天早上醒來你不要馬上的就想別的事兒,你可以躺在那兒,你想一想,所有的諸佛菩薩,或者像蓮花生大士,敲打著法器,唱著佛樂,念著經文,讓你醒過來啦,你要這樣去想:「讓我醒過來了。」有什麼好處呢?因為我們平常都沉睡在無明的狀態裡面,我們用佛菩薩的加持,用這種觀想,用佛菩薩的加持,把我們叫醒,長久下來,可以讓我們從輪迴的無明當中,叫醒我們。就像蓮花生大士在《聞即解脫經》裡面第一句就講到了,他用一種很慈悲很呼喚的聲音說:「具有因緣的兒子啊,你已經沉睡很久了!因為無明你已經睡很久了,不要為無明而沉睡,你應該醒過來啦。」

我們現在輪迴當中,因為業力的原因,雖然每個人都認為很清醒的,實際上就像還在夢遊一樣——因為無明而在夢遊一樣。所以需要有人把我們叫醒,叫醒是離開輪迴這個苦難的地方,讓我們投胎到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可以觀想,每天早上,蓮花生大士帶著他的眷屬,從我們的心裏面離開,然後在我們頂上呼喚我們,在我們對面的虛空當中呼喚我們,把我們叫醒。剛開始當然要強迫自己用想像的方法去想,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什麼呢?我們叫生理時鐘也行,到那個點,他就把你叫醒。我們可以練習它。如果沒有這個訓練的話,醒來不要馬上起來,就(祈禱)諸佛菩薩,讓我們在法樂裡面醒過來。有什麼好處呢?不要讓自己的大腦或者自己的思想一天的一開始就融入到紅塵的雜亂的妄念裡面去,先讓他有乾淨的地方產生出來,先起個乾淨的頭。這個時候你就想一想,我還活著!很多人,(眼睛)閉上就閉上了,沒醒來。我們要慶幸自己還活著,六道輪迴裡面投胎做人已經很不容易,加上我們現在是有信仰的人,學佛的人,遇到那麼難得的佛法的時候,再次醒來是很難得的。像以前我們有段時間,訓練生命無常的時候,到後來會怕得不敢睡覺,不敢睡覺的原因是怕一睡下去醒不來了。沒醒來到別的地方,能夠去極樂世界那還好,沒去呢?到地獄就怕,所以就不敢睡覺的。有的時候就很長一段時間,好聽一點叫不倒單,不好聽一點叫怕睡覺,坐著,累了就打個盹,然後醒來就繼續看經文背佛經,持誦經文。這就是讓我們一大早有一個純潔的心理,歡喜一下自己還活著,這有什麼好處呢?會很珍惜你的生命吶!

我們都是糊裡糊塗地醒來,然後糊裡糊塗地開始一天的(生活),就不會珍惜自己的生命,對我們活著的每一秒鐘,不會珍惜。實際上人的生命本來就很短暫,幾萬天的時間,一晃就過去了。每天能夠好好珍惜你的生命的話,每天過的很有意義,哪怕你只活了幾十年,也很有意義,總比人家糊裡糊塗活一百年強多了!所以每天感恩自己還活著,活著,就是讓自己在活著的時間裡,讓它變得更有意義。怎麼有意義呢?當然,我們身為佛教徒,起來第一件事先把自己搞乾淨了,洗臉,刷牙……把自己搞的乾乾淨淨。搞乾淨以後,我們去見佛祖,我們用自己最虔誠的心,把自己搞乾淨以後,帶著一片乾淨的外相,用一顆最乾淨純潔的心靈到佛祖面前,先磕三個頭。為什麼要磕頭呢?皈依唄!因為我們是佛教徒,第一件要做的事情那就是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就像是一個人,從這個地方要去另外一個地方的時候,從一開始準備要出門到目的地之前,都不能忘記他要去哪裡。所以說從我們現在開始一直到成佛——哪一天我們自己成了佛,我們就不用念皈依文了。要不然我們每天都得念,你們要念,我要念,我的師父(大堪布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錄者注),藏佛佛教一代高僧,一代大成就者,到涅槃之前,每天念的最多也是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千萬不要藐視佛法。走路的時候你如果忘記你還要去那個地方的話,要麼你就停在那兒了,要麼就迷路了。皈依是你要歸於他,得到他的保佑,一直到你成為他之前,他都是你的目標。

佛法是你永久的道路啊!沒有佛法你怎麼成佛,你不能不皈依佛法,你不能沒有上師,像我們現在這樣是要師父帶著我們,當我們自己成就一點的時候,需要菩薩帶著我們,當我們變成菩薩的時候,要佛帶我們。這就是上師們,哪怕他是菩薩也好,佛也好,他就是上師。這就是我們永遠要皈依他的原因。佛更不能沒有了,他是我們最終的目標嘛!這種皈依一直需要我們堅持的,所以這個就是每天地提醒自己,我們是一個佛教徒,所以我們到佛堂來,磕三個頭,用最虔誠的心,如果你家裡有佛堂,我相信我們大部分弟子家裡有佛堂,沒有佛堂你就在你覺得方便的地方,在地上,哪怕實在不行在床上也可以,只要沒有別的空間的話,都可以。磕完三個頭,剛才沐浴,刷牙,臉洗乾淨了,現在呢?心也要最純潔的心,然後合掌想想,希望我今天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所有六道輪迴的眾生們而做,希望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讓眾生們短暫的能夠得到人天一切福報,永久希望他們都能夠成佛,為此,我希望今天要行菩薩道,做一切善事,要這樣去想。用心去發一個大願,希望我們今天做的一切事情,都為了眾生成佛而做。

磕完頭,在佛祖前面先這樣去想,想完了以後,就該供佛了。佛不需要吃人間煙火,所以佛不需要我們上香,不需要我們供花,但是我們需要累積福報,一直到我們成佛之前,我們需要足夠的資糧。什麼資糧呢?起碼你要生為人,你才有機會聽佛法,要不然,其他六道眾生,能夠聽聞佛法的機會少之又少。修行的基礎更不夠。要出家,其他眾生出家就很難。所以命要夠長,身體要夠健康,心裡要夠純凈,這些可是很重要的。第二個,別人也要能夠提供這樣一個環境給你,這種思想給你,這就是什麼呢?我們講的十八暇滿的人身都要兼備啊!這些福報並不是人家莫名其妙說送給你就可以有的,而是要我們自己去累積的。

累積福報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往上供諸佛菩薩,一個是下施六道眾生。對我們來講心目當中最偉大的就是諸佛菩薩,上供是第一重要。怎麼供呢?比如在內地,就放三杯水,說是戒、定、慧。但我們在藏傳佛教沒有這樣的供養,戒、定、慧不是拿來供養的,是要自己修的。要供養的是什麼呢?我們自己所喜歡的一切,我們就可以供佛。所以這個,藏傳佛教用七供杯來象徵。七個杯子是標準的,很多地方是擺八供杯,八供是正常的,但是一般都是七個杯子。為什麼叫七個杯子呢?音樂是獨立的,所以,水、水、花、香、燈、油、食品,加上音樂就變成八個。但是杯子一般來講傳統的古代就只有七個杯子,第一個杯子是一杯飲料;第二杯水是沐浴用的,叫作洗足水;第三個是花;再下來就是香;再過來就是燈;再過來就是油,油是香水;然後是食品;音樂。你想,為什麼要這樣擺設?在佛陀涅槃前,有人曾經請問過佛陀,您在世的時候,我們可以隨意供養您,當您不在了,我們想供養您,那應該用什麼方式呢?佛陀說,如現在,就是跟現在一樣了。現在就是迎請貴賓怎麼做你們就怎麼做。這就是這樣一個道理。但意義就深了。

你看,第一杯水是飲料,飲料跟後面的食品,飲食,這兩者是解決我們人類生存的最大來源,供養誰呢?舌頭。香要用誰聞呢?鼻子。音樂要給誰呢?耳朵。花是我們眼睛可以看得到顏色裡面也是最美的我們最喜歡的。燈,是照亮黑暗的,心裏面黑暗的時候是要佛法照亮的,所以心的對境,法的象徵是燈光。所以簡單來講,你就發現,還有一個洗腳的,跟身上擦的香水,是觸摸的意思。顏色,花朵;音樂,聲音;香,味道;香水跟洗腳的水是觸覺;光明的燈照亮心裏面的智慧,佛法;色、聲、香、味、觸、法,五妙欲加上佛法,我們人世間所有的一切最美好的就在這裡面了。最美好的顏色,最好聽的音樂,喜歡聞的香味,喜歡吃的飲食,然後身體的觸覺,所以,簡單的七個杯子裡面就已經把人世間所有的一切都供養了,再加上一個聲音——音樂,如果你有什麼,以前我喜歡用那種小小的國外賣的那種小提琴,或者是模型的那種小小的鋼琴啊,琵琶啦——放這些東西,但是,古代沒有這些樂器,大部分就放個法螺。螺在佛教裡面是很吉祥的象徵,因為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還沒有講經說法,七七四十九天,梵天王跟帝釋天從天而降,一個供養一個千幅法輪,一個供養右旋法螺,請佛講經說法,從那以後,螺象徵了佛教傳播,最美妙的聲音。所以一般都用一個小海螺,來作為音樂的象徵。水、水、花、香、燈、油、食品,第一個叫飲料水,第二個叫洗足水,然後花、香、燈,然後就是油,油,如果沒有別的就放一杯水,裡面放幾片紅花之類的,或者是滴一滴香水,都可以。食品,你放水果。如果這樣擺設的話你下面要麼就是像那個燈啦、花啦、香啦,這下面的杯子只是個容器而已了,它不是任何其他的意思,只不過是盛著它的一個容器而已。我們把這個容器裡面放米,習慣性的都是放米,但是在內地靠海邊這些地方氣候潮濕,米容易腐爛,然後容易長蟲,很多人就喜歡用碎的寶石或者是一些水晶來代替,也沒什麼不可以,它只是穩定容器而已。所以一般來講,只有三杯是水,四杯大概就是像水晶、寶石,藏區的話用米。第一是水,第二是水,因為第一杯是飲料,第二杯是洗足水。花、香、燈,都是有實體的東西,花,如果杯子下面是放米或者放寶石的話,上面買個像水晶那樣的花也可以,不用天天換,也方便。當然,如果你有這個能力,你天天插新鮮的花也可以。香,一般是請個香塔,沒有的話,把普通的香插在那裡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點。插著就行了,它是象徵性的。燈也一樣,放在那兒,不點也可以,點當然更好。食品用水果。在西藏就習慣用糌粑做那個長長的我們叫食子,供在上面。音樂,我剛才講了,你要放杯子,要個容器,你就在杯子裡面也放個法螺,你要是喜歡放個小提琴或者小鋼琴什麼都可以,只要它象徵美好的音樂就行。當然法螺是比較如法的,大家用這個比較多一點。把這些乾乾淨淨地供上去,然後再燒根香。

燒香是我們的一個習慣,它是什麼呢?剛才是你把自己洗乾淨了,現在對著佛把心靈洗乾淨了,該供奉的供奉完了,那你這個環境也要灑凈灑凈,灑凈環境你就點一支香,香不用多,一支就可以。如果你喜歡多一點味道好一點的話,點三支也可以,不要一大把點著,一支就是最好的。因為它能夠在這個環境裡面有這個味道就可以了。一般來講,拿一支就夠了,因為方便你點。點完以後,差不多下面留個三分之一的樣子(這裡是以拈香的手指為界進行劃分的,上師在開示時以右手拈香,左手平伸與眼平——錄者注),上面留個三分之二,然後左手伸出來(掌平端),佛龕差不多跟你平行的,為了表示對諸佛菩薩的尊敬,我們佛教有禮佛足的習慣,古時候,(用手)碰佛祖的腳(然後把手)放在自己頭上,因為佛跟你平行的時候,你不可能每次都把佛祖的腳放在你頭上吧,象徵性地摸他的腳放在你頭上,從那個習慣下來,佛教徒有這樣(上師伸出左手向上端起)這個手是把他抬高的意思。把他抬的比我們更高,差不多眼睛直視的那個角度,意思就是說,所有諸佛菩薩在比較高的地方。左手這樣抬著,右手拿著香。我們要敬的佛並不只是壇城那樣簡單,那是象徵性的,十方法界都有諸佛菩薩,那我們就開始(上師開始示範:拈香的右手在左手上面,先向右上方弧形抬起,向右下方作半圓行移動,從右下方至胸前回到起點,向左上方作半圓行移動,從左下方至胸前為一次,三次為清凈,恰是平躺著的阿拉伯數字「8」的形狀),你不一定只在佛前面做這個動作,旁邊如果還有唐卡什麼的,你還可以走動。哪邊有就往哪邊,在佛菩薩存在的周邊,我們就把地方用香薰乾淨。如果沒有別的,你只有一個壇城,只要三次就好。

要插香時,最後這個「8」字打好,直線插下去就好。如果是卧香的話,直接把手倒過來(上師所拈的香從垂直,向佛像的右側倒過去,放平),放上去。香頭朝著佛陀的右邊,佛教裡面右邊為大,所以燒是從右往左燒,香燃著的那頭對著佛的右手,放下就可以了。這樣,一個供佛的儀式到這兒大概就圓滿了。

接下來就看我們有沒有時間了。如果我們有時間,這個時候就開始做早課,自己可以拿個鋪墊,然後坐下來。雙手合掌。佛教裡面經典很多,我們把幾個重要的部分作為課誦本,《微妙心集》是我們自己起的名字,叫作日常課誦儀規。第一堂課我們看到它是《八聖吉祥祈禱文》,這個《八聖吉祥祈禱文》你可念,可不念。這是佛教裡面凈化地方,希望帶來平安的經文,所以很多時候,你搬新家,請我們來給你祈福,我們第一課還是會念這個。你今天有個新的事業要做,你希望平順一點也你也可以念這個。你希望你的家人今天平安幸福你也可以從這個地方開始念。但是這個可以選擇,如果這段時間你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事,你也可以不用念。我們真正的課誦本是從第9頁開始,《皈依發心》。我們剛才在磕三個頭的時候,已經念了一下皈依文,現在我們開始坐下來念皈依文,從「佛陀妙法僧伽眾,直至菩提我皈依,願我所修諸功德,為利眾生而成佛」開念,念這個還是讓我們對三寶的虔誠心(增上),念完這個,念《四無量心》,正統的依照課誦本念的話是這樣念下去。當然這個時候也可以做做「九節佛風」(見《大圓滿前行》),原因是什麼呢?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心不要被沉澱下來的煩惱污染,九節佛風是個最好的方法。九節佛風怎麼做呢?(本段上師教授九節佛風,想學的師兄可以由上師直接傳授,這裡不再贅述。特別注意,九節佛風,不可以自學,必須有上師指導)。

另外一個就是語加持。畢竟很多人要修大圓滿,我們必須要把兩個課本拿來講,為什麼呢?有些人要實修的,願意修完五十萬加行的,我們必須每天就得念這個《大圓滿前行》的課誦本,那個裡面除了剛才這個(指九節佛風),還有語加持。(上師拿出《大圓滿前行》課誦本)你看這裡有,嗡阿哄,觀想舌根「壤」字,變成三股金剛杵,舌頭上面這麼多,實際上讓你們去觀想是太難了,難度太大了。人的舌頭,依照佛教的講法,就像月亮從中間用刀割下去一樣,所以舌頭的兩邊,是有感覺的,正中間的那條線是沒有感覺的。在舌頭這個月亮的正中間,有個「壤」字火焰,「壤」字燃燒什麼呢?他變成三股金剛杵,主要是燃燒我們的罪業,舌頭的業力,一個人每天講話裡面,我們會造很多的業力,所以它燒舌頭的業力。燒這個業力用什麼來燒呢?我們叫字母咒或緣起咒,字母咒是:「嗡嗡阿阿伊伊烏烏日日利利唉唉 喔喔昂阿」,這是母音,然後:「嘎卡嘎嘎額扎擦扎扎娘札叉渣渣那大他達達那巴帕把把嘛亞ra拉哇夏卡薩哈洽」。以上兩個要各念七遍,「嗡也大瑪黑杜札巴哇黑頓迭堪達他嘎埵,哈牙哇德爹肯札右尼若大唉旺巴地馬哈下瑪那耶梭哈」這個是語緣起咒,這三個主要是凈化我們的舌頭,當然了,觀想這個舌頭很複雜,如果真要觀想的話,我們舌頭的正中央有個壤字,這個壤字燃燒起來像三股火苗,然後在它周邊裡面形成三圈咒輪,就是我剛剛念的,第一個,「嗡嗡阿阿伊伊烏烏日日利利唉唉喔喔昂阿」是紅色的,這樣一圈;然後「嘎卡嘎嘎額扎擦扎扎娘札叉渣渣那大他達達那巴帕把把嘛亞ra拉哇夏卡薩哈洽」剛才的是母音,這個是字母,字母是白色的;「嗡也大瑪黑杜札巴哇黑頓迭堪達他嘎埵哈牙哇德爹肯札右尼若大唉旺巴地馬哈下瑪那耶梭哈」是藍色的。邊念邊觀想,燃燒,(這些咒輪)放光,燃燒是你的業力,罪業,放光,放出無邊無際的飛天,拿著很多供品去替你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十方諸佛菩薩收到你的供養以後歡喜,加持像法器一樣,像彩虹一樣,從十方飄過來,融入你的舌頭上面,這樣你的舌頭的業力也凈化了,(而且還)得到了諸佛菩薩語金剛的加持。一般我們是這樣念的,這些課誦本(指《大圓滿前行》課誦本)裡面都有了。(上師念課誦本,並口傳語加持咒),實際上我們可以把它放在剛才供完佛以後,坐在墊子上面我們可以先念這個,這樣可以得到語加持。

供完佛了,坐墊上面坐下來了,如果你能背下來,你可以先把這個背起來,先加持一下自己的語言,加持完了,我們要念皈依了,「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雙手合掌祝福的時候,很多人喜歡念「喇嘛千,喇嘛千,喇嘛千」——「上師知,上師知,上師知」這三次呼喚,第一次是向佛法僧三寶呼喚上師知,上師知道什麼呢?希望您能加持我產生出離心,從輪迴當中出離的心;第二個我們祈禱上師您知道,希望上師知道什麼呢?第二個祈禱向上師、本尊、空行祈禱,希望您加持我,擁有菩提心,我的菩提心增長;第三次我們又叫上師知的時候,希望法身、報身、化身佛加持我,產生清凈的信仰。對世間一切,好壞對錯,讓我產生煩惱的一切,我視同清凈,這個在修行當中很重要,把不幹凈想成乾淨是很重要的,能夠產生清凈心。這三次祈禱是這樣子的。

供完佛,坐墊放下來,先做九節佛風,九節佛風做完之後念語加持,語加持念完以後念「上師知!上師知!上師知!」,三次祈禱完了以後,想做功課的話,你直接從第九頁開始,念皈依文,念發心,然後念《三蘊經懺悔文》(即「三十五佛懺悔文」),一直念到90頁蓮師心咒為止。這裡面有佛陀所講的《三十五佛懺悔文》,這個顯密不分的,《三十五佛懺悔文》大家一起都修的,有了《釋迦牟尼佛贊》,這是作為一個佛教徒,最簡單你都要知道佛祖一輩子經歷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我們要對他那麼虔誠,我們要對他的讚歎。佛這樣偉大勝殊的法,是誰傳到我們這兒來的?蓮花生大士,所以蓮花生大士對我們消除業障,跟我們修行進步,他是所有上師的象徵,這樣的話在早上的早課,如果你時間不是很夠,你就把它念到90頁就可以了。特別是在發心的時候,你一定要去想,今天不管我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利益眾生,念到90頁你就短暫地做一下功德迴向,179頁,「所修功德成遍知,調伏罪業眾敵怨,生老病死波濤海,願諸有情得解脫。」這一段我們就把它背下來,任何時候我們要休息了,要停下來,你只要把這四句念一念就可以了。

然後如果你要工作,你就去工作,要幹什麼事沒關係,現在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變成了在行菩薩道了,哪怕是你給人家掃個地也是行菩薩道了,哪怕你是給家人煮一頓飯你也是行菩薩道了,哪怕你上班幫人家打個字也是行菩薩道了,因為你講了,今天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做。當然了,如果你罵人,不是為了對方好,你罵他(她)的話那就不是行菩薩道了。殺生,當然不是行菩薩道了。除了你做了這些真正的罪業以外,你為了他(她)好你罵人,你也行菩薩道了。你為了救一群人殺了一條毒蛇實際上你也在行菩薩道了。所以只要方式方法對了,一天下來我們都在積德,做諸功德。

如果你比較有時間的話,念完之後你就可以做選擇了。做完九節佛風,念完咒語之後,今天時間夠你就修大圓滿,從共同加行開始修到不共加行,你想做大禮拜,念到「真實三寶善逝三根本」那個地方,你就把課本放下,好好地觀想一下你做你的大禮拜。完了以後你再往下念,把它念完就好了,如果你覺得你沒時間的話。你今天想做曼達拉,你就念到做曼達拉的地方,然後你就做你的曼達拉,完了你就往下念一遍就可以了。金剛薩垛也是,念到那個地方(就可以做)。其他多餘的時間,像蓮師心咒啊,六字大明咒啊,這些咒語,你隨時隨刻都可以念。你要上班,開車路上總是有很多時間吧,你就念六字大明咒或者念蓮師心咒。上班時間,忙的時候你忙你的,不忙的時候你就可以觀想佛菩薩,你持你的咒,一方面對你的身心都有幫助。你的心一直在凈化一直在凈化。不因為你持了咒你念了經你的大腦會變遲鈍,而變得會越來越有智慧。就像你看很多老人家,你看養老院(指上師創辦的養老院,錄者注)里一百多個老人家,那些藏族老人,有時候左手拿著佛珠,右手拿著轉經筒,每天在念念,轉經筒放下來,轉大轉經筒轉,累了就坐在那兒跟佛菩薩祈禱。祈禱完了聊天,聊完天又開始轉經祈禱,整個他的大腦,祈禱佛菩薩加持,永遠沒有停掉,所以七老八十,九十了,沒有一個老人痴呆症。那些漢族老人家又不信佛,放在老人院裡面,每天都盯著電視看,看久了他就傻了,他每天都在那兒發獃,唯一的事情就是看電視,看電視久了血液循環又不好,很容易變癱瘓掉,很容易就變成老人痴呆,(得了)老人痴呆以後,他連回家的路都找不到。現在我們就鼓勵他們你不信沒有關係,你跟著那些藏族人,轉那個轉經筒,一百多個轉經筒,你就當鍛煉身體去轉,轉多了一聽他們那些(藏族)老人家都在唱「嗡瑪尼班咪哄、嗡瑪尼班咪哄」,他們聽多了以後,不知不覺他們也跟著「嗡瑪尼班咪哄、嗡瑪尼班咪哄」(眾笑)。這一下好了,很多人精神開始有了。覺得有參與感了,覺得好像我們不同的民族,沒有信仰的,好像也沒有被孤立,一下子兩面融入進去了。那些藏族老人一看,本來沒有信仰的人信佛了以後,把他當寶貝一樣看了,寶貝得不得了,這一下他們更融洽。老人痴呆就慢慢慢慢降下來了。你可以看到,特別明顯。

所以我們一定要保持那種長期的修鍊。這樣的話,我們的大腦也不會一下衝動上去,一下子下來。你看很多人精神失常也好,或者想去跳樓啊精神崩潰的,(那是因為)沒有平衡啊!不像我們佛教徒,累了疲倦了,我們還可以找佛菩薩求一下加持,像滾燙的開水,我們用冷水稍微澆一澆,讓它稍微平靜一下,我們的大腦也是一樣,裡面太亂了,整個所有的網路都已經相互交差了,都亂掉的時候,讓佛菩薩清理清理,這樣的話我們事業也會做得很好。到目前我的經驗就是這樣,虔誠的弟子,最後事業都做得非常好,就怕半信半疑,這樣就沒有太大的加持力。所以一定要信心嘛。

這樣一天下來,如果你有時間的話,在空檔的時間裡面你就持咒,因為持咒是佛菩薩給我們最方便的「法門」。它不像經典,你要拿本經典上車上面念經,當然我看到了有很多人坐大巴一上車就把經典拿來就這樣念(上師做念的姿勢),結果所有的人都異樣地看著你,異樣地看我們是不怕的,只是說,有的時候有很多不方便之處。特別是像上班的時候,人家都在那兒上班,忙得不得了,你還拿本經書在那兒看,人家覺得你不用心。哪怕你沒事做,拿張報紙沒有人會說你,但是你拿本經文人家就開始說你。所以我們還是在空餘的時間就持咒,這是很方便的,人家也看不見,我們自己觀想、持咒,在這個時候修行是一樣的。

中午休息時間,如果你有時間,也可以重複地念一念比如你認為我要念念《金剛經》啊,念念《心經》啊,念念《地藏經》啊,可以啊,在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加進來。就像每天三頓飯一樣,我們中午吃完飯總要有些課本念誦一下嘛。沒有其他的,你就念念蓮師的經文也可以。

晚上,最主要就是普賢行願品,是佛陀所傳的所有的經典裡面最精華的大願,裡面從禮敬諸佛,普皆供養,懺悔罪業以及請佛住世,請莫涅槃啊,請轉法輪啊,功德迴向啊,所有的七支分啊,都有。所有所有的修行,一定需要這部分。你看包括我們放生,我們也要念這部分。晚課我們就簡單地說,就把《普賢行願品》當作我們的晚課,晚上從91頁開始,一直到念完為止。

念完,在功德迴向之前,如果你真的是在睡覺前的話,你就默默地在那兒想一想。我今天一天到底幹了些什麼,我好事做了多少,壞事做了多少,我知道的有多少,不知道的有多少,也許很多時候是我們記得的,也許很多時候是我們不記得了。不記得的好事沒關係,如果有記得做錯了的事情,行業做錯了,言語做錯了,心靈做錯了,我們用心去懺悔。希望明天以後我再不要犯這些錯誤,我們就很虔誠地來觀想金剛薩垛,然後懺悔我們的業力,來洗心。這個,你在做功課時可以做,睡覺前幾分鐘也可以。你好好用心地懺悔一下。誦一下百字明,三遍,七遍,二十一遍最理想。三遍有什麼好處呢?所有的罪業被你懺悔之後,不會再發芽了。七遍以後他開始凈化了,二十一遍全部洗乾淨了。洗得乾乾淨淨的,一點都不會生了,因為很虔誠地這樣懺悔。所以能夠做到的,二十一遍是最好的。實在做不到,那就三遍,念滿這三遍以後,睡覺前,還是要記得一下,自己是佛教徒,因為懺悔完了,懺悔完了要幹嘛呢?功德要迴向,剩下的都是好事兒了。

做的好事一方面供養給諸佛菩薩,希望佛菩薩繼續加持我有這個能力,然後我們再把所有一切的功德迴向給六道眾生。希望六道眾生因為我們所迴向的功德能夠脫離輪迴成佛,如果我們有一些自己往生的親人,我們可以想,以某某人為主的所有六道一切眾生,希望他們能脫離輪迴,用心地去想,而不是輕描淡寫地說說而已,可以去想一想,地獄、畜生道、惡鬼道,幾秒鐘時間各各想一下,他們現在正在遭受的痛苦,希望我的功德迴向給他們以後,他們能夠脫離輪迴。然後,如果很多時候你還想不太出來,你就像《普賢行願品》里所講的,以前文殊菩薩是怎麼做的,普賢菩薩是怎麼做的,希望我把我的功德也學他們一併迴向給眾生,這個也是個方法。所有迴向完了以後,舉起雙手合掌,好好祈禱一下,幹嘛祈禱呢?記得我們還是佛教徒,所以到佛前面告個假啦,再磕三個頭,好好地做一下皈依,希望我明天醒來還是像今天這樣,繼續聞思下去,走修行的路。然後在那裡幫自己好好發個願,比如,希望我的虔誠心越來越堅定、不退轉,希望我的菩提心越來越增長,希望所有眾生心中能夠產生菩提心,希望我在修行的道路上面沒有障礙。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能夠真實地像諸佛一樣利益眾生。好好地發一個願。那個時候你還有什麼世間的願,什麼明天我把這個公事做好啦,把家庭照顧好啦,這個都可以發願。功德都迴向完了,一點都不貪了,這個時候就可以好好發願。而且這個時候發願都會成功的。

好,這一下,身心全部乾淨了,一天當中不幹凈的內在的心也洗了,外在的身體也洗乾淨了,回去可以美美地睡覺。睡覺前也不要糊裡糊塗地享受,希望諸佛菩薩上師們融入我的心裡,進入我的心裏面加持我,以這樣的方式入睡,這樣一天我們就能夠以一個很清凈的狀態進入睡眠當中,明天早上起來我們想,諸佛菩薩呼喚我們,當我們醒來的時候,諸佛菩薩所有諸佛菩薩上師們從我的身體裡面離開通過我的梵天穴,坐在我的頭頂上。白天我們要去上班,開個車子,就想,所有諸佛菩薩跟上師們坐在我們頭頂上加持我們,那我們開車出去也安全了。走路的時候就想繞著他們嘛,順便也做功德了,吃飯的時候就想,他們跑到我的喉嚨裡面來了,我吃的時候就供養給他們了。上供諸佛菩薩也做了,下施六道眾生也做了(這時上師用左手做手勢,指向胃部)。其實就是一種善巧,所以修行不一定要有場地啊什麼,有,當然很好。沒有場地,沒有這個機會,你就用觀想的方式,隨時隨刻都可以做上供,都可以做下施,這個又簡單又方便,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做。這樣的話,一個簡單的功課,又不複雜,又在輕鬆的情形之下我們就可以累積到很多的福報。當然,中間你還有多餘的時間,你就多聽聽佛法啦,多看看佛經啊,這些都可以,中間我們就可以自己繼續加進去。簡單來講我們的功課就是這樣

 

從一分鐘到一小時的修行功課制定參考(阿彌陀佛,觀音菩薩!)

轉自佛光山西來寺,末學覺得深受啟發,推薦給各位師兄做參考:

一個人為什麼要修行呢?主要的是訓練自己意志堅定,如同製造瓷盤瓦磁,皆需經過火焙日晒,時間愈久,則愈堅固。同樣的,我們平時能夠自行功課,或上香,或禮佛,或誦經,或閱藏,或靜坐,不論忙閑,能夠持之以恆,時間一久,定能改變氣質,凈化心靈,提升道德,增加力量,且能受到社會的尊重,人天愛戴。以下依時間、環境、功課類別不同,說明修行方法如下:

(一)以時間不同,修行方法可分:

1. 一分鐘的修行:

a. 家中有佛堂或經過寺院時,一問訊或端正合掌。 b. 在佛前上香。 c. 在佛前獻花。 d. 在佛前供一杯水。 e. 稱念三聲佛號。 f. 稱誦四句偈。以上這些都只需要一分鐘即可,如果持之以恆,必有功德。

2. 二分鐘的修行:

a. 無論是在掃地、煮飯、洗衣服、洗車、……誦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b. 稱念「普賢十大願」一遍。 c. 佛前禮佛三拜。

3. 五分鐘的修行:

a. 早晚睡前或起床時,在床上、地板上、椅子上,靜心攝念五分鐘。 b. 佛前、沙發上、床上,以十口氣稱念佛號。 c. 誦念《八大人覺經》一卷。

4. 十分鐘的修行:

a.《普門品》一卷。 b.《彌陀經》一卷。 c. 大悲咒、十小咒。

5. 十五分鐘的修行:

a.《金剛經》一卷。 b. 禮佛十二拜(慢慢的拜,不可太快)。 c. 打坐、觀心。

6. 三十分鐘的修行:

a. 用打坐方式靜坐半小時。 b. 用念佛方式念佛半小時。 c. 用禮佛方式二十四拜,拜半小時。 d. 誦《法華經》或《華嚴經》一卷,半小時。

7. 一小時的修行:

a. 誦《彌陀經》或(《普門品》)、念佛號、繞佛、迴向。 b. 誦持《金剛經》三卷或五卷隨意。 c. 誦「大悲咒」十二遍、二十四遍、三十二遍……或一○八遍。

(二)以環境不同,修行方法可分:

1. 如在車上或人多場合,持佛號以默念為宜。 2. 如在家庭,早晚課誦司法器時,不可打擾到左右鄰居,就算是家中無人,也要以小聲為宜。 3. 如在佛殿禮佛,除非住持方丈和尚,否則不可在中間禮拜,要在東西兩單。 4. 在樹下、水邊、山頂,可隨意靜坐,不一定要安放佛像,也不一定要禮拜。 5. 禮拜場所宜在佛堂、佛殿、佛塔。

(三)以功課類別,修行方法可分:

1. 如系自修,或禪、或凈、或密皆可隨喜,但不可執著。 2. 如果作早晚課,可以誦經、持咒、禮拜。 3. 持咒念佛,不分時段地點,稱心隨意,皆可修行。 4. 禪者喜好參禪,凈者偏向念佛,皆可自由,但不可互相比較、計較,自贊毀他。 5. 不分宗派,三藏十二部經典皆可誦念。

(四)注意事項:

1. 凡在家信眾,方便自課,以不打擾別人為重要。 2. 在家自課不一定要唱贊誦偈,以念誦、默念皆可。 3. 在家信眾共修,法器以引磬、木魚即可。 4. 修行從一分鐘到一小時,時間不計,完全依自己方便,但每日要持之以恆最為重要。 5. 如在讀誦經文時,有人敲門、電話鈴響,可用紙張、線香為記,經本暫合,等事情辦完,再來複誦。 6. 家中若無佛堂,以上修行除禮拜外,皆可隨喜。 7. 也可以用鏡框將佛像裱框,禮拜時取出,平時收藏於高處或隱密處即可。 8. 佛堂可安置於客廳,單身之人,可以方便置於房間高處,或以箱子作為活動佛堂(用時打開,不用時合起)。 9. 不一定要點燭、油燈,早晚修持,香花一朵、線香一支、凈水一杯即可。 10.受過五戒、菩薩戒者,在家課誦可隨意著海青縵衣。、

 

地藏七 修行功課細則

修行功課細則

一.吃素戒殺

為什麼提倡吃素?

許多人覺得我是好人,心地好,從來沒害人之心,為何會有「冤親債主」?其實,無量劫來,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造作了太多的貪嗔痴、殺盜淫等惡業,跟無量無邊的眾生結了不少怨仇。別的惡業暫且勿論,單是殺生吃肉,就跟他們結下深厚的怨仇。

印光大師說:「凡屬危險大病,多由宿世現生殺業而得。」一碗之肉,冤魂纏繞;一念殺心,罪債難逃。動物被我們殺害時產生無量的痛苦,由此而形成的怨恨,就像無形枷鎖,將它們的痛苦牢牢鎖住,讓它們無時無刻不在痛苦的折磨中,不得開解。它們痛苦如此之大,難怪今世遇到殺害它們的人,就迫不及待地要討債,討回一個公道。我們看到人臨終時的痛苦現象,看起來都不忍心,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這都是大家的冤親債主來算賬。大家不懂這些道理,只知道一味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不懂自己累劫來的冤親債主,大部分都是被自己吃來的!願雲禪師有詩云:「千百年來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間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大乘入楞伽經》云:「諸善男女,冢間、樹下、阿蘭若處寂靜修行。或住慈心,或持咒術,或求解脫,或趣大乘,以食肉故,一切障礙不得成就。」吃肉造殺業,招攬殺罪,是很多學佛人障生凈土的主要原因。吃素這一件事,正是我們上升或下墜的絕大關鍵,大家千萬不可輕忽!清朝周夢顏居士詩云:「富家生一子,珍之如寶玉。物類若引群,便作羹中肉。清夜一提撕,此心何太毒。願將《地藏經》,與君三複讀。」

當今世界,人們缺乏因果觀念,廣造惡業,廣泛地殺、吃動物。這些累生累世被害動物的怨靈,執著地附著在人們的身上,伺機報仇,不肯離去。由於這些怨靈充滿仇恨,形成的磁場充滿了破壞力,在人體中造成障礙,形成了各種當今世界無法解決的病症,如:癌症、白血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由於世界範圍內廣泛的殺業,導致各種頑疾大量爆發,普遍存在,難以根除。

《佛說受十善戒經》云:「一切愛眼目,愛子亦復爾,愛壽命無極,是故不殺生,名為梵行最。不殺無殺想,亦不啖於肉。見殺者如賊,必知墮地獄。啖肉者多病,斷命自莊嚴。當行大慈心,奉持不殺戒,必成菩提道。」

地藏七提倡吃素,是因為吃素是斷殺戒殺的開始。吃素就是放生,從此不再為滿足口腹之慾製造新的冤親債主,避免各種疾病災難蔓延,建立一種全新的健康生活。

當今世界,各國醫療界、飲食界、科學界也越來越多提倡吃素。吃素不僅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能減少疾病傳播,有益於身體健康,和食肉相比,又在食品生產成本上節省了巨額資金,緩解了全球糧食危機。吃素還可以減少環境污染,保護生態平衡,長養我們愛護眾生的慈悲心。

在打七的過程中,每日三餐吃全素,沒有動物食品及動物用油。同時,也戒除蔥、蒜、洋蔥、韭菜等「小五葷」。因為這些東西發出的氣味,會使邪魔親近,護法遠離。

  我們建議,烹調中要保證充足的營養和飯菜的色香味形,讓修學者得到健康的同時,也產生對素食的嚮往,從內心開始喜歡素食。但修學者也要避免貪吃的習氣,再好的飯食也要控制在八成飽。這樣,既有益於修行,又有益於健康。

永明延壽禪師的《戒殺俚言》 說得清楚:

堪嗟人心如鐵,終日殺生造業。

他身滋養你身。心上如何忍得?

為人若遭疾病,便去殺生造業。

你願身體平安,他豈該數在劫?

爹娘愛惜嬌兒,多將生靈損折。

你子求命延長,他命不留一刻。

父母生辰之日,宰殺豬羊等物。

願親長命長生,他就該死該滅?

飛禽鷹雀等鳥,走獸虎狼一切。

世間只有人狠,射箭捕網打獵。

水類田雞螺螄,黃鱔烏魚鰍鱉。

分明不害於人,何苦將他命絕。

咬牙切齒一刀,登時流下鮮血。

燒起一鍋滾水,毛衣退得凈潔。

開腸破肚剜心,將他渾身碎切。

鍋中烹煮煎燒,五味調和美舌。

吃下咽喉三寸,借問有何清潔?

忽然大限來到,一切珍饈拋撇。

及至閻王殿前,但見許大冤業。

前面拖拖扯扯,後頭推推拽拽。

個個討命冤家,不由悲悲切切。

渾身戰戰兢兢,心中怛怛怯怯。

判官來遞冊簿,應當還他罪業。

閻王鐵面無情,銅錘打徹骨血。

滾湯萬死千生,刀山千槍萬割。

油煎鋸解火燒,又灌滾銅熱鐵。

受盡地獄諸苦,再等閻君發帖。

改頭換面出來,披毛帶角轉劫。

生被刀槍割斬,死遭湯火烹烈。

又等別人嚙他,還他殺生罪業。

變盡牛馬豬羊,生在蠻陌之國。

身無蔽體衣裳,口無充饑谷麥。

要吃美口茶飯,不知何年何月。

歷盡諸般苦楚,方轉天堂佛國。

巴得一個人身,還有許多罪業。

不時生癤生瘡,晝夜淌膿淌血。

不知禮義綱常,不曉東西南北。

更遭短命凶亡,皆為殺心不絕。

信心皈依三寶,常遇高僧傳說。

聽得一言半語,仗此佛法功德。

誠意精持五戒,發願修行懇切。

彌陀一念純真,彌陀親來迎接。

往生凈土西方,免在人間造業。

(註:螄sī 剜wān 拽yè 怛dá 癤jiē)

二.誦經消業

為什麼要誦《地藏經》?

《地藏經》是一部記載著萬物眾生生、老、病、死的過程,及如何讓人自己改變命運以起死回生的方法,並能夠超拔過去世的冤親債主、歷代宗親,令其究竟解脫的因果經。人的生滅,自無始劫以來皆輪迴不已。福報的聚積和修行功德力的累積,是他人無法替代的。

《地藏經》中,一方面詳盡描述地獄惡趣中種種殘酷、悲慘、苦痛,令我們大起怖畏之心,以思急速止惡出離;另一方面,又大講人天種種勝妙之樂,使我們生起奔向光明之心,開始動心起念要求行善。所以,讀經能使我們明白關於業障的問題如何處理,以及如何修福修慧,廣利有情眾生。

人的修行,以消除業障、償還因果債、懺悔惡業為始,之後方能無礙地修法。冤親債主糾纏是陰陽皆苦的果報。運勢不好、事業不順、夫妻不和、子女乖違,甚至修行的諸多障礙,幾乎全都是因為冤親債主得不到超拔而欲索債所引起。若無法超拔冤親債主,菩提道上必是難上加難。所以,每個人都應該以每天讀誦《地藏經》的功德力,迴向因果,超拔個人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歷代宗親,使令往生凈土,究竟解脫。

依佛法「自心本自具足萬法」的觀點,地獄是眾生心中本有之法,業緣成熟時便被調發出來,因此它是自心邪惡的對外投影、外現、外化。故知天堂、地獄皆是「業感所成所化」。我們的心不正是這樣嗎?只關心繫念個人私事,只關心己身及己身所需,使自己塵勞不已,把這顆心搞到一點容人的空間也沒有。只要把個人自私的小算盤多打打,愈打愈細,就會很容易出現《地藏經》中無間地獄「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稱無間」的現象。反之,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多關心眾生,如是把三世十法界承擔起來的,也仍舊是這顆心,就是佛菩薩光明法身充滿法界。

形容這個無間地獄時,《地藏經》又說:「在大鐵圍山之內,其大地獄,有一十八所。次有五百,名號各別。次有千百,名字亦別。」我們要知道,這個「大鐵圍山」,就是我們這顆剛強難化的心,「一十八所」指的是「十八界」:六識、六根、六塵。須知一切「客觀世界」的出現,都只不過是眾生心中十八界互動的結果而已。

  當我們的心變得黑暗邪惡,它就是「大鐵圍山」;「十八界」就成了一十八所「大地獄」。又依眾生別業不同,而形成了百千不同的地獄景象。 

自心能造善,也能造惡;自心能受樂,也能受苦。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思量惡事,化為地獄。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自性起一念惡,滅累劫善因。 我們以黑暗邪惡的「地獄心」,造作諸罪行惡業,就會出現地獄。反之,我們也有光明、善良、智慧、慈悲的「地藏心」,以此心造作善業,就會出現天堂。

  所以經上說,一呼地藏名號,或見其形象就會得救。一呼地藏菩薩名號,就把我們本有的「地藏心」給呼喚出來。地藏心,就是那個厭離地獄、奔往光明的力量。地藏菩薩的神通即是心通——心若不通,萬法不通。

一切力量的發源,在於我們的心。自心輕率、不凈,是因為我們的驕狂輕慢,這樣就不能接引諸佛菩薩,特別是地藏菩薩的大願加持力。反之,自心謙下、真誠,必能接引上諸佛菩薩和地藏菩薩大願神通力的加持。

我們因讀誦此經,怖畏黑暗,嚮往光明,與地藏菩薩功德結緣;再加上布施行善,心向由惡轉善,自獲多利。又以其心向轉故,停止與冤親債主歷代宗親在眾生緣、六道輪迴中的惡性糾纏互動。冤親債主、歷代宗親既失惡性互動對象之相應作用力,其惡頓減;又受到讀誦者善良光明之感染,若能起一念善,則不斷增長自心光明,終令恆沙惡盡。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到:「欲生彼國者(西方極樂世界),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按照《地藏經》修行,就是對凈業三福的落實。

地藏七提倡讀誦《地藏經》,在佛力的加持下,使讀誦者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歷代宗親得到超拔,業障逐漸消除,身心、家庭、事業等相應得到改善。

※ 誦經功德如何迴向?

讀誦《地藏經》有不可思議功德,而功德迴向是很重要的。

通常經書上迴向十方一切眾生的迴向文,發心非常好,只是末法時期眾生業障深重,感召種種違緣、不順,如果再背上別人的業障,就像不會游泳的人下水救人一樣的道理,往往是人我兩誤,都無法解脫。

《大智度論》云:"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壞敗,欲度他人,反自沒水;又如少湯投大冰池,雖消少處,反更成冰。菩薩未入法位,若遠離諸佛,以少功德,無方便力,欲化眾生,雖少利益,反更墜落!"所以修行基礎階段,首先以消除業障為主,不宜在自己問題解決之前就給他人迴向。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歷代宗親與我們最有緣,最易障礙我們、糾纏我們,故應首先超拔他們。對於家人和朋友,可以隨緣向他們介紹方法,讓他們明白道理,自己誦經消業。度人最好的方法是引導對方自覺修行,這是真正智慧的幫助。

大家穩定堅持功課,修行得力,身心清凈,健康、事業、家庭等得到充分改善後,可以迴向眾生同生極樂。但這應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自主決定,而不以具體讀誦多少部經,或修行多長時間等為劃分標準。

度人最好的方法是引導對方自覺修行,這是真正智慧的幫助。

※ 誦經過程注意事項

誦經的過程分三部分:誦經前,誦經中,誦經後。

(一)誦經前恭請

恭請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慈悲護持!(3遍)

(二)誦經中

1、從「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3遍)開始,到「無上甚深微妙法……」進入正文:「地藏菩薩本願經……」連誦13品到「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3遍),然後誦補缺真言和補缺圓滿真言,再迴向,一部經結束。其它的真言咒語等可以省略。

2、要用真誠心、懺悔心、感恩心虔誠讀誦。

3、姿勢採取跪誦、盤腿誦、正坐誦、站誦都可以。

4、誦經的速度快慢隨緣。有妄念出現是正常的,只要堅持誦經就可以。

5、初誦經者出現的各種生理反應、見到的各種境界或奇怪的夢境等都屬正常反應。堅持誦經,這些現象會逐漸消失或轉好。

6、一次誦完全部經文,效果是最好的。

(三)誦經後

1、迴向,一般是一部經一迴向。修行基礎階段,我們建議使用以下迴向文:

回 向 文

弟子 願以此所誦《地藏經》 部(或所念地藏王菩薩聖號)之功德,迴向給弟子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歷代宗親。祈請南無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慈悲做主,超拔他們,令業障消除,離苦得樂,往生凈土。弟子真心求懺悔。(3遍)

如此迴向後,可以並為冤親債主、歷代宗親讀誦以下三皈依文:

願冤親債主、歷代宗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3遍)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3遍)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3遍)

2、如有師兄修行得力,身心清凈,可以考慮改用以下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三.懺悔解怨

為什麼要懺悔?

我們為什麼沒有出三界?就是無始劫以來,從來沒有認識到自己有無量無邊的罪業。這些罪業怎樣來的呢?原來,都是在前世或長久以來,與眾生有了不同的牽纏和糾葛關係。有的是互為彼此的關心、照顧、幫助而形成的善緣;有的是彼此爭執、搶奪、侵犯、傷害、凌辱等而形成的惡緣——這就產生了冤親債主、歷代宗親的關係。彼此的各種因緣,纏結得愈深——不論是良善的或不良善的——彼此就愈容易在來世的輪迴中再次相遇。屬於情感引起的業緣,這次就用情感的形式解決;屬於物質或生命引起的業緣,這次就以同等的形式償付。

六道輪迴的根本實質,就是眾生與眾生之間,冤冤相報,相互還債,無有邊際,沒完沒了。受報期間不肯接受,又造新業,為今後受報又種下了因。千方百計把人家的據為己有,結果還是命中有的有,命中沒的,偷也偷不到。本來命中有的,用偷的形式取得,反而會造下深重的罪業。

  懺悔罪業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懺,是發露過去所作的舊惡;悔,是知錯以後再不復作。懺悔就是向我們的冤親債主道歉,請求他們的原諒。我們身口意無時無刻不在製造著各種罪業,如果能夠依善知識引導,努力懺除罪業,就能徹底扭轉墮落惡趣的命運。我們應該想到:在往昔我們都曾造過堆積如山的惡業,如果不想承受這些惡業所感的苦果,都應精進懺悔業障!

《占察善惡業報經》里講得很清楚:「善男子!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修習禪定無相智慧者,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禪定智慧,應當先修懺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習噁心猛利故,於今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懺悔令其清凈,而修禪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克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因為罪本身是緣生緣滅的,它沒有實在的自性,只是一種妄有。罪業本是虛幻不實的,因為眾生妄心執著,故有罪生罪滅的實在感。一旦我們破除了心中對罪的執著,它就隨緣散而滅,這就是懺罪的原理。

依《禮佛大懺悔文》懺悔

地藏七提倡依《禮佛大懺悔文》懺悔,在佛前頂禮108次,真誠祈請八十八尊佛慈悲加持,懺悔眾罪,迴向功德,發願斷惡修善,從心中消除罪障。

懺悔方法中,至誠禮拜八十八佛,最為殊勝,最為簡便,亦最常用,極易感應,得見瑞相,身心輕安。足以證明,罪滅障除,堪可進功,修行辦道。是故古德大善知識,將之列入早晚課誦。

從「普光佛」到「一切法常滿王佛」,這五十三尊佛號,出自《佛說觀藥王葯上二菩薩經》中。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餘一切眾生,得聞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於百千萬億阿僧只劫不墮惡道。若復有人能稱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處常得值遇十方諸佛。若復有人能至心敬禮五十三佛者,除滅四重五逆及謗方等,皆悉清凈。」

從「釋迦牟尼佛」到「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佛」,這三十五尊佛功德名號,出自《佛說決定毗尼經》。經云:「若有菩薩成就五無間罪,犯於女人,或犯男子,或故犯、犯塔、犯僧,如是等余犯,菩薩應當三十五佛邊,所犯重罪晝夜獨處至心懺悔……菩薩若能稱彼諸佛所有名號,常於晝夜行三事者,得離犯罪及諸憂悔並得三昧。」

由此可見,稱念禮拜八十八佛,功德威神不可思議,能除一切極惡重罪。是故我等末世行人,不論罪障迷惑,若輕若重,悉應至誠、恭敬禮拜八十八佛功德名號。

《禮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愍(mǐn)眾生,大喜大舍濟含識,相好光明以自嚴,眾等至心歸命禮。(一拜)

南無皈依金剛上師。(一拜)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拜)

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chéng)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nòu)多羅三藐三菩提。(一拜)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一拜)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一拜)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僧。(一拜)

南無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一拜)

南無普光佛。(一拜)南無普明佛。(一拜)南無普凈佛。(一拜)

南無多摩羅跋(bá)旃(zhān)檀香佛。(一拜)南無旃檀光佛。(一拜)

南無摩尼幢(chuáng)佛。(一拜)南無歡喜藏(zàng)摩尼寶積佛。(一拜)

南無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佛。(一拜)南無摩尼幢燈光佛。(一拜)

南無慧炬(jù)照佛。(一拜)南無海德光明佛。(一拜)

南無金剛牢強普散金光佛。(一拜)南無大強精進勇猛佛。(一拜)

南無大悲光佛。(一拜)南無慈力王佛。(一拜)南無慈藏佛。(一拜)

南無旃檀窟莊嚴勝佛。(一拜)南無賢善首佛。(一拜)南無善意佛。(一拜)

南無廣莊嚴王佛。(一拜)南無金華(huā)光佛。(一拜)

南無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佛。(一拜)南無虛空寶華光佛。(一拜)

南無琉璃莊嚴王佛。(一拜)南無普現色身光佛。(一拜)

南無不動智光佛。(一拜)南無降伏眾魔王佛。(一拜)

南無才光明佛。(一拜)南無智慧勝佛。(一拜)南無彌勒仙光佛。(一拜)

南無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一拜)南無世凈光佛。(一拜)

南無龍種上尊王佛。(一拜)南無日月光佛。(一拜)南無日月珠光佛。(一拜)

南無慧幢勝王佛。(一拜)南無師子吼自在力王佛。(一拜)

南無妙音勝佛。(一拜)南無常光幢佛。(一拜)南無觀世燈佛。(一拜)

南無慧威燈王佛。(一拜)南無法勝王佛。(一拜)南無須彌光佛。(一拜)

南無須曼那(nuó)華光佛。(一拜)南無優曇缽(bō)羅華殊勝王佛。(一拜)

南無大慧力王佛。(一拜)南無阿閦(chù)毗(pí)歡喜光佛。(一拜)

南無無量音聲王佛。(一拜)南無才光佛。(一拜)南無金海光佛。(一拜)

南無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一拜)南無大通光佛。(一拜)

南無一切法常滿王佛。(一拜)南無釋迦牟尼佛。(一拜)

南無金剛不壞佛。(一拜)南無寶光佛。(一拜)南無龍尊王佛。(一拜)

南無精進軍佛。(一拜)南無精進喜佛。(一拜)南無寶火佛。(一拜)

南無寶月光佛。(一拜)南無現無愚佛。(一拜)南無寶月佛。(一拜)

南無無垢佛。(一拜)南無離垢佛。(一拜)南無勇施佛。(一拜)

南無清凈佛。(一拜)南無清凈施佛。(一拜)南無娑(suō)留那佛。(一拜)

南無水天佛。(一拜)南無堅德佛。(一拜)南無旃檀功德佛。(一拜)

南無無量掬(jū)光佛。(一拜)南無光德佛。(一拜)南無無憂德佛。(一拜)

南無那羅延佛。(一拜)南無功德華佛。(一拜)

南無蓮華光遊戲神通佛。(一拜)南無財功德佛。(一拜)南無德念佛。(一拜)

南無善名稱功德佛。(一拜)南無紅焰帝幢王佛。(一拜)

南無善游步功德佛。(一拜)南無斗戰勝佛。(一拜)南無善游步佛。(一拜)

南無周匝(zā)莊嚴功德佛。(一拜)南無寶華游步佛。(一拜)

南無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佛。(一拜)南無法界藏身阿彌陀佛。(一拜)

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諸世尊,當慈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從無始生死以來,所作眾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見取隨喜;五無間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cáng),或不覆藏;應墮地獄、餓鬼、畜生,諸餘惡趣;邊地下賤,及蔑(miè)戾(lì)車,如是等處。所作罪障,今皆懺悔。(一拜)

今諸佛世尊,當證知我,當憶念我。我復於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我餘生,曾行布施,或守凈戒,乃至施與畜生一摶(tuán)之食;或修凈行,所有善根;成就眾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無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jiào)計籌量(liàng),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作迴向,我亦如是迴向:眾罪皆懺悔,諸福盡隨喜,及請佛功德,願成無上智。去來現在佛,於眾生最勝,無量功德海,我今皈命禮。(一拜)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凈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一拜)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一拜)

以諸最勝妙華鬘(mán),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一拜)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一拜)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一拜)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一拜)

諸佛若欲示涅盤,我悉至誠而勸請,惟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一拜)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一拜)

願將以此勝功德,迴向無上真法界,性相佛法及僧伽(qié),二諦融通三昧印,

如是無量功德海,我今皆悉盡迴向,所有眾生身口意,見惑彈(tán)謗我法等,

如是一切諸業障,悉皆消滅盡無餘,念念智周於法界,廣度眾生皆不退,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四法廣無邊,願今迴向亦如是。(一拜)

南無大行(hèng)普賢菩薩(三稱畢起立)

註:拜懺由打七主持人讀誦領拜。也可以將《禮佛大懺悔文》錄音在拜懺時播放。

四.放生還債

為什麼提倡護生、放生?

《大智度論》云:「知諸餘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因為眾生最珍惜的是自己的生命,你救了它,它最感激,福德積得最深!如果你想造罪業,殺生的罪業最大。因為眾生最寶貴的還是自己的生命,你殺了它,它最惱恨,怨仇結得最深!血債血還,未來果報最慘最烈!

萬病的根源,多來自殺生。一切天災人禍和種種的不幸,多是因為我們以前所造的殺業感召而來。放生是救急救命的行為,所以功德至大,非其他小善所能比擬。

護生、放生就是護心。當護生、放生時,生命的美麗讓你珍惜、感動、驚喜。動物同類及異類之間的互相疼惜照顧,人與動物之間的愉快相處,還有動物報恩的真實故事,無不喚起你慈悲喜舍的心念。「凡具悲心者,自不肯殺生」,放生確實可以培養人們內心的慈悲種子。護生放生的意義廣大,為的就是能清凈其心,佛說:「心凈則國土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護生、吃素、放生,豈止是在救度幾條小生命,或為求健康、延壽命、增福報?放生就是給物命眾生一個機會,一個皈依三寶、聽聞念佛的機會。同時,放生也是給我們自己一個機會,一個救生贖命、償還殺債的機會;一個廣積福德、消除業障的機會。「天地之大德,曰生;如來之大道,曰慈。」如人人戒殺放生,則生生不息。戒殺放生,使天地萬物,一切水陸空眾生,各得其所,優遊自在,各樂天真,各盡天年,正是體現上天好生之大德;戒殺放生,使人人長養慈悲心腸,正是在力行如來之大道!

為什麼要對放生的動物說三皈依呢?因為一切眾生皆有兩條命:一條是生命,另一條是慧命。放生不但救其生命,亦救其慧命——說三皈依給他聽,下一生就不入地獄、不做餓鬼、不變畜牲,免墮三惡道受苦。如得人身、發菩提芽、深信佛法,就有成佛可能。這就是救它的慧命。又如在馬路旁或任何地方,見到人家正在殺害生命,無法救助之時,我們應發出憐憫心,口中趕快為其念誦三皈依及阿彌陀佛聖號,幫助它,略盡我們的一點悲心。

放生是敬畏因果、尊重生命的具體體現。《梵網經》說:「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佛教對生命的理解,對慈悲的施行,並不局限於人道,而是普及於一切有情眾生。我們眾生皆處於六道中輪迴,應以「物我一體」的悲心來珍愛一切有情。

護生戒殺思想,符合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理論、科學發展觀,以及構築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當今世界,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與掠奪,導致能源枯竭、水土流失、野生動物的家園日益縮小,許多物種正快速地從地球上消失、滅絕。這是值得人們去反省與懺悔的。和諧社會不僅意味著人與人的和諧,也昭示著人與社會的和諧,更要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

憨山大師的一首放生偈說得好:

人既愛其壽 生物愛其命 放生合天心 放生順佛令

放生免三災 放生離九橫 放生壽命長 放生官祿盛

放生子孫昌 放生家門慶 放生無憂惱 放生少疾病

放生解冤結 放生罪垢凈 放生觀音慈 放生普賢行

放生與殺生 果報明如鏡 放生又念佛 萬修萬人證  

護生、放生儀軌:

※ 護生儀軌:

1、首先給擬施撒的專用穀米念誦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3遍)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3遍)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3遍)

2、開始護生。邊護生邊念阿彌陀佛佛號。

3、護生後主持人安排,帶領喊佛。

4、將此護生功德迴向。

迴向文

弟子 ,原以此護生之功德,迴向給弟子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歷代宗親,祈請南無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慈悲做主,超拔他們,令業障消除,離苦得樂,往生凈土。弟子真心求懺悔。(3 遍)

※ 放生儀軌

  1)首先給放生的動物做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3遍)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3遍)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3遍)

  2)開始放生。邊放生邊念阿彌陀佛佛號。

  3)放生後主持人安排,帶領喊佛。

  4)將此放生功德迴向。

迴向文

弟子 ,願以此放生之功德,迴向給弟子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歷代宗親,祈請南無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慈悲做主,超拔他們,令業障消除,離苦得樂,往生凈土。弟子真心求懺悔。(3 遍)

 

護生、放生建議安排在打七的第四天,通過前3天的修學,讓大家從內心認識放生的重要性;護生、放生後的3天,大家又可以有時間體會和觀察身心變化。

※放生須知

  1、放生是救命的行為,要細心周到,處處為眾生著想,做到問心無愧才是。

  2、不能貪圖一時方便和便宜,先去預訂,造成商家趁機撲抓兜售。

  3、不要固定時間和地點採買和放生,以避免有人伺機斂財捕獵,害及物命。

  4、隨緣買物放生,不拘多少,10元不嫌少,千萬不嫌多,慈悲喜舍,心誠為要。甚至沒有錢也可以出力,隨喜放生,讚歎放生,也是功德無量。

  5、放生地點以選擇人煙稀少、地廣水深、適合物類生存的環境為原則。

  6、放生儀式宜簡單肅穆,放生過程宜迅速有序,千萬不可因人為因素拖延擱置,害被放眾生受額外之苦。

  7、遇到已亡眾生可以就地掩埋,同樣念誦三皈依及佛號以救其慧命,助其轉世修佛。

五.行善積福

為什麼要日行一善?

佛教導我們要行十種善業,其中屬於身體的行為有三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語言上的行為有四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思想上的行為有三種: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一切諸佛說法的終極目標;十善業道,是一切諸佛說法,幫助眾生在一生成就最重要的手段。

善惡有一個不變的原則:利益眾生的事是善,利益自己的事是惡。所以佛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你的心就善;「思惟善法」,你的思想就善;「觀察善法」,你的行為就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惡去得乾淨,善才修得圓滿。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切活動正在進行時是事;事後的結果是業。所以,做好事為善業,做不好的事為惡業。十種善法的業道,每一條理事深廣無際,從初發心至如來地都學不完,千萬不可把它看輕了,以為這是老生常談而對自己的修行造成重大的障礙。要知道,十善業道修圓滿,就是無上菩提,就是圓滿的佛果。在這個基礎上用功,決定成就。

現代社會的學佛人好高騖遠,忽視基礎。有些人懂得了一點佛法,認識了幾個法師就驕傲起來,目中無人;有些人修學了一些佛法,念了幾個咒,誦了幾本經就自我膨脹起來,貢高我慢,覺得除了佛祖菩薩,誰都不如他;還有一些人一邊修學佛法,一邊干著惡業,自以為是方便法,不會受到果報,自欺欺人;還有一些人修學佛法,請法師加持,目的是為了自己的事業發展,為了升官發財;還有一些人修學佛法很精進,但是不能發起善念,對於身邊的不幸非常冷漠,缺乏同情等等等等。

佛教導我們要行十善業,不行十惡業。善是做人的基礎,更是學佛的基礎。沒有善作基礎,我們修學的一切佛法都是空中樓閣,不能落到實地上。《佛說阿彌陀經》講得很清楚:「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現代社會有很多念佛人,有口無心,一邊念佛求生凈土,一邊與常人一樣,不知選擇,毫無善惡觀念,善根福德幾乎無有,從佛法中不能受到實益——身體有病,事業不順,家庭不安——臨命終時業障現前,平時多好的功夫,一時打散,正念無法提起,根本無法往生,隨業流轉,豈不可惜?

因此,我們現在修學佛法,一定要從基礎學起,從行善做起,為他人著想,行菩薩道。所謂「不因善小而不為,不因惡小而為之」,關鍵在於從身邊點點滴滴做起,從身口意中發起,日行一善,積小善為大善,立小功為大功。天長日久,我們善功純熟,惡業消減,念佛求生西方凈土的善根、福德、因緣自然具足,往生必矣!

請大家珍惜機緣,堅持行善,改變我們過去好高騖遠、忽視基礎的毛病,真正腳踏實地,認真行善學佛,我們必定在平時就會受益。如此則心行一致,善行善念與往生西方凈土的切願合一,屈伸臂頃,念佛往生,這是必定可以實現的。

通常打七是大家一起集體修學,吃喝住學都在一起,這樣就創造了起心動念為他人著想起一善念,舉止言談中說一句好話,身體力行做一件好事的環境和條件。大家積极參与修福,打掃衛生,刷碗洗菜,照顧病人,問寒問暖,甚至每做一件事都首先想到:會不會引起他人的嗔恨心,會不會引起對方毀謗三寶,會不會引起他人的煩惱。如果這樣隨時用佛法對照行事,我們就會每天進步、每天收穫,最終將不正確的想法、不正確的看法、不正確的說法、不正確的做法,逐漸改掉,依教奉行,早日修成正果。

※ 如何日行一善

我們每日起心動念要為別人著想,起一善念,這是心行一善。

我們每日言談中說一句有益他人的好話,這是口行一善。

我們每日身體力行中,做一件有益他人、有益社會的事,無論大小,這是身行一善。

日積月累,身口意逐漸趨於純善,這就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善根福德因緣資糧。

我們提倡用「日行一善」的表格來督促我們行善。如果您上網方便,也可以登錄地藏七網站,在「在家修行」欄目登記您的功課,記錄您的每日善行。 

請大家每日將善行按心、口、身用筆填滿下列善格,每月初一於佛前將此善行迴向自己的冤親債主、歷代宗親,願他們離苦得樂往生凈土。並於凈處焚化,以昭天地。

心口身

初一○○○ 初二○○○ 初三○○○ 初四○○○ 初五○○○ 初六○○○

初七○○○ 初八○○○ 初九○○○ 初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諸惡莫做 眾善奉行 自凈其意 是諸佛教

六.念佛成佛

為什麼能夠念佛往生?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sh?n),七重羅網,七重行(háng)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chē qú)、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yuè),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gé),盛(chéng)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shè)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只(qí)劫,故名阿彌陀。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pí)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chù),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只說。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我們明白了西方極樂世界的原理和好處,就要發願往生,下面是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

稽(q?)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某甲(眾等),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chéng)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凈土。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chì),凈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凈心,縱貪瞋痴。染穢(huì)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從於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願禪觀之中,夢寐(mèi)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kuò)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舍報安詳,如入禪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chuáng fān),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眾生,見者聞者,歡喜感嘆,發菩提心。我於爾時,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q?ng),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於須臾(yú)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授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剎(chà)。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咸令離染,還(huán)得凈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願,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修持的方法原則:誠敬專精

凈宗念佛方法簡便易行,而執持名號,持之以恆,達到感通佛力、成就往生的目標,卻又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念佛法門以自性力、念力與佛力三力和合得以成就往生。能否感通阿彌陀佛願力接引,取決於誠敬;念佛的功夫深淺,取決於專精。換言之,凈業行人能否往生,往生的品位如何,與念佛人誠敬專精的程度密切相關。誠敬、專精是凈業修持的方法原則。

經典昭示:阿彌陀佛「十念必生願」的前提是「至心信樂」。至心即至誠心,至誠心即是不與萬法為侶的妙明真心。凈土宗以「他力本願」立教,「誠」就顯得十分突出。印光大師臨往生前對弟子們的最後開示:「凈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阿彌陀佛大願接引眾生,是他的至誠;我念佛求生凈土,是我的至誠。二誠相感,如磁吸針,豈有不任運往生之理?誠的外顯即是敬。把土木金彩等佛像視作真佛;讀誦佛經祖語,應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有懈怠;對念佛行人作菩薩想,作未來諸佛想;以恭敬心對待三寶,以恭敬心待人接物,以恭敬心持佛名號,常恆如此,業障日消,慧光日益。老實念佛乃凈宗心要。老實念佛的本質內涵即是誠敬,誠敬實為成就往生、超凡入聖的極妙秘訣。

世出世間法的一切成就,都離不開專精。專者用志不分,精者純而不雜。專精有助於激活潛能,顯現不可思議的神妙效應。念佛行門貴在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念佛功夫深淺與專精密切相關。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表明萬法歸一,契入性海,便可獲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的方法,就是教導我們不間斷不夾雜的直爾念去,心的勢能增大到極限,豁破無明,現生頓證念佛三昧。心力弱的,亦可穩操生西方凈土的勝券。

念佛以往生凈土為旨歸,亦以對治煩惱,蕩滌妄想雜念為下手功夫。佛以六根為六賊,賊眾則難以一網就擒。娑婆眾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應在制服耳、意二根上下功夫。先利用耳根聽佛聲,攝住意根在佛號,緊緊制服,其他諸根自然臣服。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咸解脫。因此,大家在念佛的時候,佛號一定要從心裏面出來,念得清楚、聽得清楚。「清楚」這兩個字最重要。要清楚、穩定而有力量。

地藏七提倡念佛,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為歸宿。

打七每天念佛號一萬聲。集中念佛一個小時,其中繞佛半個小時,追頂念佛半個小時,其他自己完成。大家要珍惜時間,不閑聊家常,老實念佛。

集中念佛,開始是唱著佛號緩緩繞佛,將心境平和下來,然後轉入快節奏的追頂念佛,逐漸打消妄念。念佛課程結束時,可以集體一起迴向:

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3遍)

七.堅持修行功課

為什麼要堅持修行功課?

在這個業障深重的末法時期,眾生修行的難度很大,障礙重重,每個人的冤親債主、歷代宗親都是無量無邊,糾纏阻礙,無法安寧。載重爬坡上山的列車,光靠一節車頭拉,是上不去的,得至少兩節車頭,一個在上面拉,一個在後面推。依修行功課堅持修行正是如此:向上拉的車頭是阿彌陀佛,令我們嚮往奔向光明;向上推的車頭是地藏王菩薩,使我們出離黑暗惡趣。而修行這輛列車的終點就是極樂世界。

所以,每個人在修學佛法時,首先都應該從懺除自己的罪業作起,從讀誦《地藏經》這部基礎經典開始,仗佛菩薩慈力,超拔自己的冤親債主、歷代宗親。不將這些因果關係理清解決,我們就不能一身輕鬆地往生凈土,容易被各種業障牽纏,打失正念,又入輪迴,受無邊痛苦,錯失千載難逢的良機,豈不可惜?

末法時期修行得度,念佛往生者,稀有難聞。要想脫離六道苦海,需要善加選擇方法。譬如在樓上樓下之間搭蓋樓梯,為的是讓人方便上樓,雖然每一階樓梯,連最後一階在內,都不是樓上,但沒有樓梯,誰也別想上樓。這樓梯好比修行的次第。從六道輪迴中出離,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要選擇六階連續的樓梯。地藏七提倡吃素、誦《地藏經》、懺悔、放生(護生)、行善、念佛,就是根據現代社會情況,為眾生選擇的六階樓梯。這個路徑就是修行功課。誦經、懺悔,是明了因果、仗佛慈力出離地獄餓鬼道;吃素、放生,是慈心守戒脫離畜生修羅道;行善,是培集福德升入人天道;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出離六道輪迴的最妙法門。

當然,如《維摩詰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諸佛應機說法,眾生隨緣契入,自然而有八萬四千法門。如果大家打七之後,感覺與我們的方法緣淺,不妨另闢蹊徑,選擇其他更適合自己的修法,只要真正解決你的問題就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關鍵是依教奉行,才能得佛法益。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佛菩薩苦修六度萬行,不棄一善,故能成大光明功德山。大家無論修行哪個法門,都要從日常生活中下手,規範自己的身口意,消除業障、培集福德,使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事業順利,將來必能如願成就。

阿彌陀佛!

打七安排

一.打七環境

按修行功課的原則創造一個相對清凈的環境,攝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讓看到的是佛像、經文,聽到說到的是佛號、經聲;嗅到的是供香、果香;身體力行的是善事、佛事;心裡想的是如何超拔冤親債主歷代宗親、積累功德、早日成佛。讓自己全身心地融入清凈殊勝的環境里,通過七天集中專門的修學,將我們引導到正確的修行軌道上。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打七的結束實際上是真正修行的開始,我們希望大家將修行功課融入到每日的工作學習生活當中,讓生命的每一分鐘都沐浴著燦爛的佛光!

二.時間安排(各地道場可能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調整,請以當地道場安排為準,本安排僅供參考)

1.打七共7天半。前半天作預備,熟悉打七安排。後面7天正式打七, 7天作息時間安排如下:

3:30 ~ 5:00  自願誦經拜懺(以不影響白天正常功課為原則)

5:00前  起床洗漱

5:00 ~ 5:30  拜 懺 ①

5:30 ~ 6:00  集體修福

6:00 ~ 7:00  集體誦經 ⑴

7:00 ~ 7:30  早  飯

7:30 ~ 8:30  集體誦經 ⑵

8:35 ~ 9:05  拜  懺 ②

9:10 ~ 10:10  集體誦經 ⑶

10:15 ~ 10:30 追頂念佛

10:30 ~ 11:30 集體學習

11:30 ~ 13:00 午飯及休息

13:00 ~ 14:00 集體誦經 ⑷

14:05 ~ 15:05 集體誦經 ⑸

15:10 ~ 15:40 拜  懺 ③

15:45 ~ 16:45 集體誦經 ⑹

16:50 ~ 17:25 集體修福

17:30 ~ 18:15 晚飯及休息 

18:00 ~ 19:45 交 流 會

19:45 ~ 20:55 繞佛、追頂念佛(繞佛前,主持人帶領大家念《西方發願文》)

21:00 ~ 22:30 發露懺悔(自打七第二天開始)

23:00前  熄燈休息(及時休息,以免影響白天正常功課)

2.這個時間表在保證功課完成的基礎上,也保證了修學者的睡眠和午休。念誦《地藏經》都是集體跟錄音誦讀,控制音量以不擾四鄰為原則。拜懺由於動作幅度大,需要體力,避開了飯前飯後。

三.功課安排

七天里每天誦《地藏經》6部,共42部。

七天里每天拜懺3次,共拜21次。

七天里每天念佛號1萬聲,集中念佛號一個小時,其它時間自己念誦。

每日集體功課量:3懺,6經,1萬佛號,集體修福一小時以上。

打七第四天安排護生或放生一次,採買隨緣。

七天里每日三餐吃全素。

七天里堅持日行一善:除安排集體修福外,起心動念為他人著想,舉止言談中說一句好話,身體力行做一件善事。可自己記錄每天身口意行善至少各一次。

四.打七交流

打七交流是加油站,讓修學者不斷增加信心,對每天修學內容消化了解,對修行功課不斷理解,可以理清思路,去偽存真。打七共期間交流7次。打七前一天晚飯後是預備交流,最後一天是總結交流,護生或放生當日沒有交流會,剩下五天按以下安排進行相應主題的交流:

1.為什麼要誦《地藏經》?

2.為什麼要懺悔?

3.為什麼提倡吃素和為什麼提倡護生、放生?

4.為什麼要日行一善?

5.為什麼能夠念佛往生?

五.打七後續

1、師兄們在打七過程中,一定有不少心得體會,及時把它們記錄下來形成打七日記,不但有助於我們自己體會修行的心路歷程,而且在網站上發表出來,往往能幫助到有緣同修,是最好的法布施。打七日記請標明:打七期數、日期、打七道場、省市、姓名或法名、性別、年齡、職業、學歷。打七信息及個人情況僅作統計之用,將嚴格為您保密。日記寫好後請發送至郵箱:daqiriji@gmail.com。

2.提倡大家有時間務必參加義工實踐七。普通七和義工實踐七是地藏七的兩塊基石,缺一不可。大家通過普通七了解學習了佛法,入門了,將來長期堅持修行,就能夠逐漸提高。具體如何發心,用佛法去面對自己,面對別人,面對外界的一切,還需要接受義工實踐七的培訓,否則我們學習的佛法就不會運用,往往將自己的個性和自己錯誤的理解暴露出來,走彎路。

3.建議大家打七回去後到地藏七網站(www.dizang7.cn)註冊、登記功課,加入無形的網路共修道場。很多師兄的成功經驗都表明,登記功課對堅持修行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地藏七網路共修還有多種參與方式(詳見地藏七網站首頁),大家不妨試一試,在無形道場中促進精進修行,以保障我們修行路上不退墮,同修間彼此鼓勵共同前進。

4.建議大家每天堅持學習。可隨同網路共修參與每晚學習,無條件者也可關注地藏七網站「學習資源板塊」相關內容。學習是很重要的,「不明理就是盲修瞎練」。我們不斷學習、理解、落實,再學習、再理解、再落實,不斷重複;功夫在重複過程中就產生了,境界在重複裡面就提升了。

5.建議大家日常生活中隨緣參與義工實踐,在服務他人的同時培養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使自己的土壤、成長的基礎逐漸肥沃、厚實。同時,將我們修行和學

海濤法師答:在家人如何修行、如何作功課?

海濤法師答:在家人首先要守三皈依,對三寶要有信心;進一步要守五戒;以五戒作基礎,凡遇到六齋日有空就去授八關齋戒;平時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了解八正道的意義並去實踐,有了了解之後,再進一步學習大乘經典,找時間參加佛寺早課、晚課,做世間的種種善事。修行的方式一步一步學習,但是在家人修行,最重要的是要親近善知識,依止正知正見的道場參加共修。作功課是我們要訂出時間,按照道場或法師所講的功課,背經典、念佛,日常生活盡量控制自己的心念,盡量幫助眾生。

大寶法王:修行不只是次數的增加(圖文)

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

    我們都修本尊儀軌,做四加行,你們說那叫「功課」,大家都說「上師給我功課」,很多人想要「功課」,領了功課就急著做,想要馬上做完大禮拜,本來次數有很多,要拜十萬多拜,我」它減少一點(大眾大笑),剩一千,有人還是覺得很多(大眾大笑)覺得次數很重要,急得不得了!

  

    但急著修沒什麼用啊!修行重點是信心的進步,不是次數上的進步。

 

    有些人做完四加行,回頭一看,有的是什麼呢?有的只是次數,只有數字增加,心裡卻沒有什麼改變。(大眾笑)增加了幾個「零」,結果還是「零」!(大眾大笑鼓掌)然後fired,被當掉了!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在信心上進步,這個考試就沒過!

  

    有些人做功課,就像小學生交功課給老師,希望老師看了高興:「哦!我已經做完這四加行,看看啊!」好像做完大禮拜,你就已經畢業了,上師就會說:「哦,現在你可以修某某本尊了」或修什麼大儀軌了。不是這樣的。(大眾笑)

 

    我覺得這不是上師所要看到的,也不是給上師看的,是讓自己看的!要讓自己的心成為修行,自己的威德、功德,要展現給自己、獻給自己、給自己看。修行不是次數,也就是說,要增益(增長進步)的,是自己的心,而不是次數!修行不是外在的東西,修行就是:讓自己的心成為慈悲心,讓自己的心成為那個修行!

  

    很多人都急著完成大禮拜,覺得次數很重要,而且急得不得了!很多人大禮拜還會刻意選那種比較滑、比較平順的木頭(大眾笑),就可以滑得特別快。還可以跟別人比賽,「好!我可以比他快!」(大眾大笑)

 

    這個情況不太好,這樣急著修是沒有用的,因為修行的重點是心性,就是你自己的心性的進步,而不在次數上。這也不是一個上師想看到的。

 

    所以真正的四加行修持,像大禮拜、獻曼達這些功課,都是自然的,都會變成你自己的東西,當修行變成你的一部份,跟你是一體的,它就不會「用完就丟」。譬如說我觀修了慈悲,我觀修了這些法,並不會修完了就把它丟掉,而是自然成為你自己的東西,跟你是一體的。

 

  請問:什麼叫修行?

作者:法清法師

法請法師:修,是修整;行,是行動、改變;修行,就是改變我們不良的行為。修行,不是佛家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必須要進行的。如果我們要做一個好人,那就必須每天都修行。

    在儒家來說,修行就是修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先修身。把身體修具備了,修整好了,才能夠齊家,才能治國,才能平天下。

    那修行要做些什麼呢?先要做好自身的修為,每個人,每天都應該在修行。那學了佛以後,修行是不是有什麼不同?從根本上說,都是一樣,就是改變我們不好的行為。

    那怎麼來發現我們不好的行為,又怎麼來改變呢?首先,必須要有日常的功課,每天做個功課。平常,我們的心是散亂的,要讓心不散亂,就要做功課。比如說,佛門中的弟子,學佛的人,一般來說,像我教大家的,要念誦一本經,比如《心經》啊,《金剛經》啊,《普門品》啊,或者什麼咒啊,或者念個阿彌陀佛啦,等等。你每天給自己規定個十分鐘,二十分鐘,來專門做這個功課。這樣做,就是在培養你自己的定力。只有通過點點滴滴來累積,我們的這個心啊,它才能夠安。

    功課是給自己做的。但許多人不懂,做功課時,手裡拿本經,一定要對著佛,說這經是讀給佛的。哪一天,因為有事沒讀了,就擔心,佛會不會怪罪他。像這些,完全是不理解佛的意思。佛聽你那些幹啥呢?你讀經的這個過程,完全是給你自己讀的,是強迫你自己專註下來。你每天騰出一點點時間,專門做功課,這個過程,就是你的心力在積累的過程。等積累到一定時間,你就有定力了,你的心就能夠專註了。有了這麼一個良好的習慣,有了定力,你不好的習慣、不好的行為才能慢慢改變。所以說,修行是一定要有功課的。

    但功課是要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狀況來建立的,建立功課時,要選擇自己熟悉的經文,確立自己容易做到的、可以堅持的方式。功課一旦建立起來後,就必須每天都堅持,所以,做功課的時間也不能太長。因為大家每天還有工作,要做這做那,不可能有很多的時間,不像我們專業的。一旦建立了功課,就必須每天都要做到,比如說,規定用十分鐘來誦一段經,那就必須每天都誦。不是說,做不到就會有誰來怪罪你!沒有人來怪罪你!而是說,做功課是為了給你自己積攢功夫,因此,中間不能斷。中間如果斷了,就不容易連接下去了。做功課的過程,是給自身修鍊功夫,是培養你的定性,只有保質保量地完成這個過程,你才能精進。

    按照佛經裡面的比喻,精進修持就如鑽木取火。古代的人取火,都是拿塊木頭來鑽。鑽鑽鑽,溫度逐漸升高,最後,火就著了。但鑽的時候,也不能鑽太快,只要保證不停下來就行。因為鑽太快了,鑽一會兒,木頭有點熱了,但還沒著火的時候,你的手會先受不了了,結果,就只好歇哪兒了。這一歇,就前功盡棄。那我們修行做功課也一樣,每天做功課的時間不能太長,如果太長,就不容易堅持。有些人覺得學佛好得很,認為生死事大,要趕緊修鍊開悟,於是,每天打坐五六個小時,誦經七八個小時,別的什麼工作都不幹了。那學不到幾個月,你再去看看他,早就啥都不弄了。就像鑽木取火一樣,你越想快快地把火給弄著,越弄不著,因為你的手受不了啊!你鑽上一會兒,手就酸的鑽不動了。鑽不動了,就歇在那兒了,那你就什麼火也見不著了。鑽木取火,要的是不急不慢,持之以恆。鑽一下,溫度加一點點,鑽一下,溫度加一點點,不間斷地鑽下去,溫度逐漸逐漸上升,等功夫累積到了,唰一下,著了。修行、精進也是同樣的道理,功課一定不能排太多。排得太多,肯定堅持不了;堅持不了,就會前功盡棄,無法取得成就。

    功課的內容,也是由你自己來決定的。你覺得做什麼能夠讓你凈心,能夠讓你專註,那你就做這件事,這就是你的功課。功課是在訓練我們的心啊!修行是你個人的問題,絕對不要以為,會有別人來怪罪你。不會的。有些人就是這樣以為的,起初天天誦經,過一段時間,沒有誦了,就擔心,會不會有誰來找事。有人誦經以後,一段時間沒誦了,過了幾天,他家的玻璃破了,就以為是沒誦經才出事了。像這些,就是學迷掉了,不是一個正信。真正的佛,是沒有這些的。

    當然,我們在誦經的過程當中,護法龍天會得到利益,這是我們幫助它,這也是對的。但誦經最根本的東西還是在我們自己啊!功課是給自己做的,誦經也是給自己誦的!絕對不是說,是誦給佛聽。那有些人到廟裡去誦經,還要寫成紙條:《心經》誦三遍。然後一燒,燒給佛。有的人一邊燒,一邊還念叨:這是燒給大兒子的,這是燒給二兒子的。像這些,都不是真正的佛教的正信,是民間的迷信。這樣的迷信,當然也有些好處,但這種好處,不是真正的佛門的正信。

    誦經也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情,讓你的心專註。當你哪兒覺得憋得很難受的時候,就要讀經、拜佛。你做這些,不僅是在幫助你自己,也是在做好事,是在幫助別人,是自度又度人。比如說讀經,你自己通過誦經,心能夠清凈,能夠專註,能有定力,這是自利;同時,護法龍天,周邊的很多鬼神,包括周圍的花草樹木,也都能聽到佛的這些智慧,也能得利益,這是利他。所以說,讀誦佛經是自利又利他,有很大的功德。干別的,比如寫書法,或者畫畫,也能讓自己專註、靜下來,這也是一種定。但是,做這些,就只能自利,不能利他,周邊的這些鬼神,就得不到什麼。

    至於做功課的場所,沒有一定,不是非得在一個什麼地方才行。如果出門前沒來得及,那在公交汽車上,開車的時候,都可以做。但做的時間,一定要沒有雜念。比如你誦這段經,已經誦的很熟了,誦的時候,你還可以再做別的事情,那你就可以做別的事情;做別的這些事情,不會干擾到你心的專註性,只要這樣,就可以了。比如,你在車上,在走路,或者等人,這個時候,沒什麼事,那你就可以在心裡默念,把這一段經念完,讀完。這樣,就把功課做了。不需要說,非得回到家去,燒上香,跪在佛跟前,才可以做。當然,如果能回到家,點個香,有這麼一個氛圍,那是更好。做功課,不一定每個時段都必須跪在佛跟前,而是走到哪兒都可以,這樣,你才能保證每天有十分鐘在做功課。

    十分鐘的時間是給自己規定的,那額外多一些時間可不可以?當然可以!但不能少了,少了不行。你每天的功課,一定不能少於你規定的時間,這就是戒律。開始修行的時候,一定要給自己一些規定。時間長了,形成習慣了,就可以把一些規定取消了。因為到這個時候,即使沒有規定,你也能做得很好了。

    有人問,這十分鐘擱哪個時間段好呢?哪個時間段都可以,這個沒關係,可以隨著自己的時間來靈活安排,早上有時間,就在早上誦;晚上有時間,就在晚上誦。總而言之,這個時間是在你有時間的時間。只不過,在一天當中,不管你多麼沒有時間,但規定的這十分鐘,你一定要做到,保證沒有間斷。這樣,時間積累久了,你才能能有功力,才能有效果。

 

 

生活中如何修行佛法

佛教與一般哲學不同,佛教不只是講知識,講理論,佛教更注重虔敬的信仰,完美的道德。但是,佛教最主要的卻是重視實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修行"。

 

建立這個主題的目的,就是讓大家有好日常修行的經驗能夠一起交流。下面的文字也是從網上看到,本人覺得很有啟發,特轉帖如下。算是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吧。

社會上有人很想學佛,然而人一生的歲月,為別人、為金錢、為情愛、為名利、為官位而忙碌,處在這種榮辱、是非、毀譽、得失中要如何修行?如何有時間修行?

其實,只要有心,修行的種類很多,包括修身與修心,如以禮佛、誦經、拜懺、靜坐等為日常修行功課,或到寺院參加朝山、受戒、講習會、夏令營、短期出家修道會等,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本篇提供下列數種修持方法作為大眾修行的參考,其餘未羅列者,可詳見禪凈加行、寺院巡禮、社團活動篇等專文介紹。

一、平時自修功課

一個人為什麼要修行呢?主要的是訓練自己意志堅定,如同製造瓷盤瓦罐,皆需經過火焙日晒,時間愈久,則愈堅固。同樣的,我們平時能夠自行功課,或上香,或禮佛,或誦經,或閱藏,或靜坐,不論忙閑,能夠持之以恆,時間一久,定能改變氣質,凈化心靈,提升道德,增加力量,且能受到社會的尊重,人天愛戴。 以下依時間、環境、功課類別不同,說明修行方法如下:

  以時間不同,修行方法可分:

 

  一分鐘的修行:

  家中有佛堂或經過寺院時,一問訊或端正合掌。

  在佛前上香。

  在佛前獻花。

  在佛前供一杯水。

  稱念三聲佛號。

  稱誦四句偈。

以上這些都只需要一分鐘即可,如果持之以恆,必有功德。

 

  二分鐘的修行:

  無論是在掃地、煮飯、洗衣服、洗車、誦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稱念"普賢十大願"一遍。

  佛前禮佛三拜。

 

  五分鐘的修行:

  早晚睡前或起床時,在床上、地板上、椅子上,靜心攝念五分鐘。

  佛前、沙發上、床上,以十口氣稱念佛號。

  誦念《八大人覺經》一卷。

 

  十分鐘的修行:

  《普門品》一卷。

  《彌陀經》一卷。

  大悲咒、十小咒。

 

  十五分鐘的修行:

  《金剛經》一卷。

  禮佛十二拜(慢慢的拜,不可太快)。

  打坐、觀心。

 

  三十分鐘的修行:

  用打坐方式靜坐半小時。

  用念佛方式念佛半小時。

  用禮佛方式二十四拜,拜半小時。

  誦《法華經》或《華嚴經》一卷,半小時。

 

  一小時的修行:

  誦《彌陀經》(或《普門品》)、念佛號、繞佛、迴向。

  誦持《金剛經》三卷或五卷隨意。

  誦"大悲咒"十二遍、二十四遍、三十二遍    或一○八遍。

 

  以環境不同,修行方法可分:

  如在車上或人多場合,持佛號以默念為宜。

  如在家庭,早晚課誦司法器時,不可打擾到左右鄰居,就算是家中無人,也要以小聲為宜。

  如在佛殿禮佛,除非住持方丈和尚,否則不可在中間禮拜,要在東西兩單。

  在樹下、水邊、山頂,可隨意靜坐,不一定要安放佛像,也不一定要禮拜。

  禮拜場所宜在佛堂、佛殿、佛塔。

 

  以功課類別,修行方法可分:

  如系自修,或禪、或凈、或密皆可隨喜,但不可執著。

  如果作早晚課,可以誦經、持咒、禮拜。

  持咒念佛,不分時段地點,稱心隨意,皆可修行。

  禪者喜好參禪,凈者偏向念佛,皆可自由,但不可互相比較、計較,自贊毀他。

  不分宗派,三藏十二部經典皆可誦念。

  注意事項:

  凡在家信眾,方便自課,以不打擾別人為重要。

  在家自課不一定要唱贊誦偈,以念誦、默念皆可。

  在家信眾共修,法器以引磐、木魚即可。

  修行從一分鐘到一小時,時間不計,完全依自己方便,但每日要持之以恆最為重要。

  如在讀誦經文時,有人敲門、電話鈴響,可用紙張、線香為記,經本暫合,等事情辦完,再來複誦。

  家中若無佛堂,以上修行除禮拜外,皆可隨喜。

  也可以用鏡框將佛像裱框,禮拜時取出,平時收藏於高處或隱密處即可。

  佛堂可安置於客廳,單身之人,可以方便置於房間高處,或以箱子作為活動佛堂(用時打開,不用時合起)。

  不一定要點燭、油燈,早晚修持,香花一朵、線香一支、凈水一杯即可。

  受過五戒、菩薩戒者,在家課誦可隨意著海青縵衣。

 

 為什麼要堅持修行功課?

在這個業障深重的末法時期,眾生修行的難度很大,障礙重重,每個人的冤親債主歷代宗親都是無量無邊,糾纏阻礙,無法安寧。

載重爬坡上山的列車,光靠一部車頭拉,是上不去的,至少需要兩部車頭,一個在上面拉,一個在後面推。依照地藏七的修行方法堅持修行正是如此:向上拉的車頭是阿彌陀佛,讓我們嚮往奔向光明;向上推的車頭是地藏王菩薩,幫我們出離黑暗惡趣。而修行這輛列車的終點就是極樂世界。

所以,每個人在修學佛法時,首先都應該從懺除自己的罪業做起,從讀誦《地藏經》這部基礎經典開始,仗佛菩薩慈力,超拔自己的冤親債主歷代宗親。不將這些因果關係理清解決,我們就不能一身輕鬆地往生凈土,容易被各種業障牽纏,打失正念,又入輪迴,受無邊痛苦,錯失千載難逢的良機,豈不可惜?

佛法是根據眾生根性,對治不同時期不同情況各種不同眾生毛病的無上妙法。現代社會的各種誘惑比過去增加了很多,眾生造作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的機會同樣很多,眾生所犯的貪嗔痴三毒罪業也非常重。在這個時期修行得度,念佛往生者,稀有難聞。要想脫離六道苦海,需要善加選擇方法。

譬如在樓上樓下之間搭建樓梯,為的是讓人方便上樓,雖然每一階樓梯,連最後一階在內,都不是樓上,但沒有樓梯,誰也別想上樓。這樓梯好比修行的次第,從六道輪迴中出離,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要選擇這樣的樓梯。

地藏七提倡吃素、誦《地藏經》、懺悔、放生、行善、念佛,就是根據現代社會的情況,為眾生選擇的六階樓梯:

誦經懺悔是明了因果、仗佛慈力出離地獄餓鬼道;吃素放生是慈心守戒脫離畜生修羅道;行善是培集福德升入人天道;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出離六道輪迴的最妙法門。

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佛菩薩苦修六度萬行,不棄一善,故能成大光明功德山。大家依地藏七修行方法堅持修行,規範自己的身口意,消除業障、培集福德,使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事業順利,必定能夠成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居士要想修行,只有靠自己,要自己訂出一套可行的功課。

出家人過的是寺廟生活,有做功課的殿堂,有莊嚴的佛菩薩像時時看著他,有一定的時間共同做功課——早課、晚課及參加各種法會,還有師父師長的督促指導及師兄師弟的互相鼓勵。我們在家人沒有這種福報,而且在家人的環境也遠比出家人亂而雜,上事父母,下養子女,不但謀生的負擔重,外境的引誘也多,想到將來子女讀大學的費用,每每覺得壓力很重。因此,在家人要修行,實在不容易,不但錯了方向沒有人糾正您,也極容易感到疲厭而生退心。所以,在家人修行,最重要的是要嚴格管理自己,訂出一套可行的功課。

怎樣訂您自己的功課呢?當然每個人不會相同。目前的結論共有四點,想貢獻給大家。

第一點,                 要決心起早,自己訂一早課。晚上訂的功課,極容易因一天工作的疲勞或者因為有晚間的應酬而鬆懈或放棄。唯有早上提早至少半小時起床,在早餐以前,訂出半小時的功課,這時間最為有用,也不容易受打擾,可以持久。譬如說每天早上念一遍《金剛經》,或者多少遍《大悲咒》,或者一遍《阿彌陀經》及一千聲佛號……看您對那種修法最能相應,都可以,但一經訂後,三、五年內不要更變。

第二點,             要設法一年至少參加一次嚴肅的佛七、禪七或其他修持,不要短過七天。我一生中感覺到跟張澄基教授有三次連續三個星期的修靜最為得力。在參加期內一定要止語,能守八關齋戒最好。止語要真真連續七天,並不是上堂止語,回到宿舍又和人閑談,這樣的中斷,對修持毫無用處,毫不得力。所以,最好什麼事都不管,在這七天中,將身心完全放在修行上。各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您就抽出七天,將您身心內的一切污染,徹底清除一次,對您一定有好處。

第三點,             要細心認識自己。先問一問自己,您活了這麼多年,有沒有認識您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這是在家人修行中的一個重要關鍵。如果您對自己沒有了解,不知道您的嗜好、長處及弱點,不明了自己的個性,很可能盲修瞎練,浪費時間,甚至於走入邪途。

怎樣去認識您自己呢?先從大處著手,細心體會一下您自己的個性。不要去想這種個性是好還是壞?也不要聽別人這麼說,就以為您是如此,而是要坦白找出您自己的個性是哪種類型。下面兩個例子是比較偏向於極端的例子,您的個性可能介乎兩者之間,不過也可以找出傾向。

第一種類型——你是不是常有不安全感?常常為自己著想,將自己的利害看得很重?因為要保護自己,所以怕和人結交,怕找麻煩,也因此不喜歡幫人?所謂獨善其身,個性趨向孤獨。這是一種個性的類型。

  另一種類型——你對自己的事、自己的利害看得很淡,不十分關心,卻喜歡幫別人的忙,喜歡替別人著想,有極強的同情心,有仗義打抱不平的胸懷,不計自己的利害,有時會弄得焦頭爛額,不以為苦。為人慷慨好朋友,雖然有時也會答應了人做不到,反而被人罵。這又是一種個性的類型。

自己細心的觀察一下,您是近乎哪一種類型。

  各位同修,這兩種類型都不壞。您只要自己認清楚了您是近乎那一種類型,運用發揮您的長處,避去您的缺點,一樣可以成功。我的所謂成功,是指走上修行的菩提大道。

第四點,要盡量將你的生活和修行打成一片。這初聽好像並不容易,其實並不難,養成習慣之後,效用很大。因為我們所討論的是在家人的修行,所以最可能和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的是布施。其要訣是將布施的念頭常常放在心上,留心抓住機會。要記住凡是影響人們愈廣愈大愈久的機會,即是功德福報,其作用也愈大。

  我們都已經是上了船的人,應該知道布施並不只是捐錢。布施有法施、財施、無畏施,範圍很廣。

一、要訂立一個可行的早課。

  二、一年至少要認真參加一次七天或七天以上的修行法會。

  三、要隨時檢討認識自己。

  四、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行修行,隨時抓住機會。

因為在家人修行要靠自己,別人幫不了您多少忙,所以健康對您十分重要。希望各位同修對這一方面的新知識,盡量接受。您身體健康,住世久長,修行、種福、積功德的機會也就增加,這非常重要。

初學佛,做功課應該從哪幾方面下手?

 列印    收藏    同修:請問,初學佛做功課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下手呢?

師:給同修們定功課時,因為考慮到大家剛入門,在社會上畢竟有很多的工作、很多的事情要做,早晚功課不一定能夠堅持。後來我就起了一個善巧方便的願,就是讓初學者可以從方便入手:誦三百部《地藏經》、念一百萬聲佛號、禮佛十萬拜。如果精進、有寬裕時間的,一年就能完成;如果時間很緊,工作很忙,兩年差不多也可以完成。完成之後做一個大迴向,以此作為自己修行的第一步,作為自己初學佛時的一個方向、目標。當時我是給他們這樣規定的。

這個好在哪裡呢?這樣對事務繁忙的人修行就很方便了,不是要求你每天早上一定要幾點起來,晚上一定要怎麼樣,也不是要求你早晚一定要做固定的功課,你忙的時候可以不做或少做功課,不忙的時候就多做一些。比如你今天有時間,可以多讀經、多念佛、多磕頭;明天沒時間了,你可以暫時不讀,或者明天要出差,沒地方磕頭了,那就等回來再把這個功課補上。總之在一兩年之內把這個功課完成就可以,這樣就沒有壓力了。每次讀經念佛磕頭,把次數記下來,全部功課完成以後,再一起做個迴向,就圓滿了。用這個善巧方便的方法,讓初學佛、新皈依的一些居士同修們來做。

在生活中如何安排修行、如何修積資糧

有同修贈送了一些光碟,其中有《如何在生活中修積功德》講得非常好,現把內容打出來,供養大家。

    這位大德告訴我們不停地發願,不停地祈求,然後做功課,就會有意想不到的護持跟幫忙,重要的是您要信、堅信,不難的,您去做一定能得到。我們常常說,我為什麼要相信,我不相信,我這輩子我被騙怕了,我什麼都不信了。不要這樣想,對佛菩薩、對過去古代多少高僧大德先聖先賢他們的教誨,我們要相信,他們是過來人,出版這麼發達,這麼多的書,這麼多的經典,我們信他,又吃什麼虧呢?我們再信他一次又有什麼關係呢?去做吧,照著這個方法去做,您這樣從早到晚的有空就祈求,有空就發願,然後,用智慧去用功,怎麼說呢,怎麼用智慧用功呢?您先不要逆著你的家人,有一些師姐,她開始要做功課了,可是我一聽她的方法,她完了,她已經給自己找了大麻煩了,她把修行,她把自己要做功課當作一個手段來報復、來傷害、來威脅自己的親人。她還沒有做呢,就先吵、先講,告訴家人,我要修行了,我要離開你們這些怨親債主,你們都是業障鬼,我欠你們的,所以我現在要修行,我要離開了,我不要跟你們在一起,你看,這樣說話人家會舒服嗎?人家會開心會高興嗎?當然大家都討厭她,生煩惱,當然大家會想辦法阻擋她,傷害她,是她自己自找麻煩,所以可見得……當她來跟我說我的先生、我的孩子、我家裡公公婆婆大家障礙嘲笑。我說不怪他們,是你,你不真的在這個方法上要用功,你不真的相信這個方法,你不珍惜這個方法,顯然你的苦沒有受盡,你拿這個方法來打擊人家、傷害人家、迫害人家、挖苦人家、欺負人家,然後你還想在這個方法里得到什麼好處,怎麼可能呢?如果你真心的想學,不要掛在嘴上去吵去說,你就做就好了嘛,誰會知道你的心在想什麼呢?你炒菜的時候你念心經,誰會管你呢?你在洗衣服、你在清潔打掃、你在擦地,你在做任何的粗活、苦活的時候,你心裡念心經,你一遍遍地念,誰會管你呢?誰不遵循你了?你不念心經的時候,你又在做什麼呢?你當然在做恨的事情嘛!怨這個、恨這個,現在你要讀心經了,你要把它當作一個不得了的事情要用功了,還沒做呢,吵得滿天價響的,讓大家懷疑你,緊張不安,孩子都覺得媽媽要修行,會不會離開我,會不會去出家了?到寺院去一趟,先生都擔心,她會不會要出家了,出家哪那麼容易,出家是大丈夫事,將相難為,我們哪有那個資格呀?我們放得下什麼嗎?我們把出家、到廟裡住兩天上個香、拜個佛,把它當對對付丈夫、欺負丈夫,好像要離家出走,我有一個地方去。這是一個很卑劣的行為。也侮辱了、傷害了出家修行的寺院,這麼神聖的事情,不要再玩這些勾當了,我勸你們如果真的要修行的話,你覺得活得好苦,你要開智慧,你要離苦,你要珍惜,不要掛在嘴上,我們要好好在心裡念、我們炒菜時念、我們走路的時候念、我們坐公車的時候念、下班了,我們跟人家胡扯是非閑話的時候我們不要說,我們念,當我們恨人家、嫉妒人家、批評人家、挖苦人家、嘲笑人家的時候,我們不要做這些壞事,我們念,這些時間念,不耽誤什麼的,沒有那麼了不起的,好像一讀心經,下面就要出家了,離開大家了,放下大家了,這樣的想是不是太天真幼稚了,太無知了,除非你不覺得真的苦,除非你不真的想離苦,只想拿修行來打擊你的親人,來嚇唬你的親人,別這麼做,修行是個不得了的事情,你要真的珍惜。

    現在,心經我們這麼樣來讀,不管我們在做什麼,都在念,你一定能念進去,你一定能找到一個入處,你一定能在裡面得到一個不得了的喜悅,你的心一定能清凈。許許多多的修行人,我自己也認識許許多多的同參道友,他們都得到法洗充滿,相信試試看,有的同參道友他們曾經問到過說,我們知道,我不修行、不用功的時候,我家裡就沒事,我心一想用功,一想修行的時候,家裡就出事。我當然知道我的福德不夠,我的功德資糧不夠,有沒有辦法讓我現在補足我的功德資糧,我的太好了,當然有了,一定有,我也願意在這裡向大家報告一下,我們修行開始的時候,你不是常常聽到人家說福慧二資糧要具足嗎?福就是福氣、福報、功德,慧,就是智慧,這兩個資糧我們都要具足,就象一個車的兩個輪子,我們才能夠往前走得動,走得遠,這兩個資糧缺一不可,現在我們的功德資糧不夠,我們來補足。怎麼補足,太容易了,太簡單了,有的人擔心說是不是要做布施、做功德、捐錢。我說那才不一定呢!那只是方法之一,你真的做功德資糧的時候,這是一個不得了的大題目,不得了的功課,我願意好好的把這個功課跟大家報告出來,我們怎麼樣累積我們的功德資糧。

    好,我們開始來想,我們作為人我現在有什麼,我有多少東西,不要看東西,物質的、外面的東西我有什麼,我有我很清楚的我做得了主,我的身體是自由的,我的心是自由的,我現在開始做好事了,我要先看一看,我當下在做什麼,我現在在做什麼?就在你這一念心上,如果我是個醫生,你想,你在心上是為了救苦救難,為了一切人離苦得樂,救大家病的心,那麼這個心就不得了。你如果只是想多賺錢,讓我的老婆孩子日子過得好一點,我自己多買幾棟房子,我自己平安一生。這樣的小小的心愿就沒有功德,只能得到世間的一點福報而已。功德不是這樣,功德在哪裡?在我們的心上,今天如果我是一個清道夫,我掃地,我早上很早起來掃地,我掃完了,我這月拿的薪水,如果只是為了養活我的老婆孩子跟我自己的口體,功德不大,只能得到一點世間福報。如果你今天掃地,我建議你用心去掃,怎麼用心掃地?你一遍掃一邊想:這個一個凈土、佛國,我要把它掃乾淨,我要每一個走在這路上的眾生,我認識的,不認識的,他們每一個都因為走過我掃的地,都能種下成佛的因緣,他們最後都走上佛國,走向了極樂世界,都離苦得樂,如果你用這樣的心去掃地,你看功德大不大呀?如果你只是為了生活三餐掃了這個地,同樣的掃地,為了三餐掃地,他只有三餐的好處,如果你是為了所有眾生走在上面,認識的不認識的、有緣沒緣的,他走上去了,他走向佛國了。你看看你有多大的功德,你成就了多少人成佛,就是多少的眾生得度嘛!所以說做功德容不容易?太容易了。

    我有一個做牙膏事業的朋友,他說我怎麼做功德,我說太簡單了,你只要發心讓所有使用你牙膏的眾生,他的嘴、他的牙、他的口業都清靜了,他的口業清靜了,你想他們發出的聲音都是妙音、都是讚歎、都是隨喜、都是恭敬,我讓用到我的牙膏的,認識不認識的,有緣無緣的眾生,他們口業都清靜了,你想你把這樣的祝福放進裡面去,你生產的每一支牙膏都是功德,不得了的。每一支牙刷,你想刷盡世間一切眾生,有緣沒緣的眾生,都把他身心上的染污都刷掉,都乾淨了、清靜了,他就離苦得樂了,解脫煩惱了,他就飽滿富足了,他就歡喜開心了,他最後成佛了。你把祝福放進去了,你的牙膏、牙刷就是功德,不得了的功德,想想功德多容易做呀!

    我多生多世的親人,在我還沒有繼續說怎樣來修功德之前,我還要對你解釋一下,一定有人說,你為什麼總是說我多生多世的親人?因為你就是,雖然我們不認識了,雖然輪迴里我們大家不再認識了,因為重新的打散了、洗牌了,又重新組合了,你、我,我們一定是互為兄弟、父母、妻子兒女、姐妹、師長、朋友,我們不能不認帳。你是的,我堅信,這是我為什麼要這樣稱呼你。不要怕,我們常常不想認帳,因為我們怕,怕麻煩,不能這樣,所以在佛法里,上師們、師父們、佛經里總是這樣叮囑我們說,一定要把所有的女性都觀想成如母的眾生,所有的男性都觀想成如父的眾生。你這樣想的時候你有什麼損失呢?不會有。甚至師父們教我們說,你要這樣想,當你遇到所有的女性,她就是母親、她就是阿姨、她就是我的妻子、她就是我的姐妹、她就是我的女兒。如果你遇到了所有的男性,你就要這樣想:他就是我的父親輩,他是我的兄長、我的丈夫、我的兒子,用這種方法來觀想,你在世間會非常快樂,沒有煩惱。這是一個不得了的功課,也是一個方法。有很多修行人,他不想用麻煩的方法,他用這種簡單的方法去觀想,對每一個人不會計較。他罵我了,他是老的,他是父親輩的,我不會生很久氣的,兄長罵我、兒子惹我生氣了,你會生很久氣嗎?你不會的。當你這樣觀想時,你就不會貪著了,給他了,你就不會有他多你少,斤斤計較了。如果他是你的親人,你會跟自己的母親計較嗎?你會跟自己的孩子計較嗎?跟姐妹計較嗎?不會的,我們現在所有的苦,就是我們的計較、分別,貪著,他多我少,他欺負我、他占我便宜、她傷害我、她對不起我、他嘲笑我、他挖苦我,都是這樣子,我們的煩惱就升起了。有個他,有個我,今天他都是我的親人哪,你會跟你的父親這樣想嗎?你恨不得給你的父親多一點,讓他開心,你恨不得讓你的孩子多有一點,你恨不得多給你的兄弟姐妹多給一點,我們這樣來想,如果每一個眾生都是我多生多世的親人,你還會有煩惱嗎?你還有什麼得失呢?你恨不得為你的親人多爭取一點,多給一點,這是真的,只是我們的眼睛看不到了,在輪迴里,這一生的戲是一個重新的開始,重新打散了,洗牌了,不知道過去的那些親眷哪去了?但是我堅信他們還在呢,只是角色不一樣,換了一套戲服,我不能不認帳,我唯一的辦法就是我承認、我承擔。

 

 

在家修行,不要誤入誤區

2011-09-16 10:58:02 來源: 作者:盛世菩提 【大 中 】 瀏覽:71次 評論:0條    「居士」的「居」,是居家、在家的意思。居家學佛,在家修行,這是居士的一個最顯著,也最重要的特點。也正因為這個特點,作為一名居士,他的修行首先應該注意的,就是要立足於自己仍要居家過日子的實際,不去做超出或有違家庭生活的那些想當然的「修行」!  之所以這樣說,實在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至今還有不少的居士——其中甚至不少還是被眾多的後進居士讚歎、傾羨、模仿的所謂「精進」居士當中——存在著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那就是:凡提修行,必向出家師父靠攏;有沒有修行,就看你是不是學出家師父學得全,學得像!譬如說,出家師父要晨鐘暮鼓早晚做功課,那麼他也要一大早地起床,三拜九叩,從楞嚴咒、十小咒……一直到伽藍贊,滴水不露——根本不顧其他家庭成員的作息、工作是否允許,更不管家中是不能念伽藍贊了!出家師父要修廟建寺,莊嚴佛像,那麼他也要不滿足於一面牆、一張桌、一個像,而是要一間房、一大桌、全堂佛像了——根本不去想想這對個人修行有無必要,對家庭是否加重負擔!出家師父要每天參禪打坐,精進念佛,那麼他也要屏卻萬緣,每天動不動雙腿一盤,夢想如此就能往生極樂——忘記了老伴是不是需要照顧,小孫子是不是還在哭鬧,自己的責任是不是已經盡到!……如此種種,不一而足,而且流弊所及,蔚然成風,似乎這樣才叫有定力、有修行,才叫真學佛!而事實上呢?

    一個老人的來電很能說明問題。他說:師父啊,你一定要勸勸我老伴,現在她學佛學得這日子也不好過了,天天一大早就爬起來做功課,弄得全家人覺都睡不好,白天也不做事,就知道念佛打坐,小孫子鬧也沒用。我和孩子說她,也不聽,反說我們根性太淺,不明白事理,還說要和我分居,專心修行——真是,年輕時我沒休妻,到老了,她反倒休夫了!

    學佛學到這個份上,我們還能隨喜讚歎是真精進嗎?修行修到這般田地,她能夠不入魔道,我們就由衷地替她念一聲:阿彌陀佛,萬幸,萬幸啊!

    這事明擺著,在家居士學佛修行,最起碼要做到的,就是家庭要和樂。由家庭和樂到佛化家庭,由佛化家庭到佛化社會,由佛化社會到普度眾生同登覺路,這才是學佛修行的要義和真諦!而那些因學佛造成家庭關係緊張,甚至破裂的,分明是學佛走上岔路,學成外道;雖名為學佛修行,實為壞佛敗法——因為旁人也許會因他一人的所作所為,而誤以為所有學佛人都是如此的自私自利,不近人情!既如此迂曲,又怎麼能夠成就無上菩提的佛果!

    這樣做的居士,原因即在於他們忘記了,忘記了居士學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自己在家修行的特點,絕不能是在家人做出家事!那麼,作為居士,是不是出家人的五堂功課就不能學了?這倒未必,有能力、有條件的居士能學好五堂功課還是值得我們讚歎的。然而,需要講明的是,並非是所有的居士都非要去學五堂功課,能學則學,不能學,或學不全,也不必沮喪,灰心,各人有各人的因緣,能學會一經一咒,或別的什麼經咒、佛號,也是很令人歡喜的。在家修行的居士做功課,更不是非五堂功課莫屬。會五堂功課,而且有條件的——比如說獨門獨戶,離群索居,不致影響他人——也可以做,但如果是有礙家庭其他成員的生活,那就絕不要去做。做功課的目的是提醒自己培植福德,精進修行,慎勿放逸,至於做功課的內容,在家修行的居士則完全可以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來制定,誦一部經,持一個咒,或者是念一定時間的佛號,都可以是做功課的內容。在做功課的時間上,在家修行的居士也不必照搬寺院里的規定,非要和出家師父一個點兒,居家過日子,關鍵是要步調一致,在家居士安排做功課的時間,同樣要服從這個前提,盡量和家庭里其他成員的作息統一,或在取得認可支持的前提下,有所差異。

    註:佛日講,早晚課誦、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是出家人的修行方式,佛陀為在家人所說的各種經中,都不見有要求在家佛弟子必修朝暮課誦、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的言句,這是大有深意的。在家人營生治事,閑暇有限,若亦按出家人的方式修行,容易貽誤家事、國事,影響家庭和睦、身體健康,是為佛法所不許。在今天,一個工作人員貽誤工作而課誦、坐禪,便犯了盜戒,修定豈能成就。一個學生不顧學習去課誦、坐禪,功課學不好,便有負於家長、國家,也就是有負於佛法,是違背佛陀教誡之舉。

    若按佛陀所示的在家大乘道,則學習、工作、人事往還,不但不妨礙學佛,而且是學佛所必需。學習知識技術,不僅是自己立身活命所必需,而且是學通佛法、弘揚佛法所必需。不僅在家青年必須有知識技術,即使出家人,欲成大器,弘法利人,亦須廣博知識。工作,是為民眾服務,報眾生恩、國土恩的實際行動。不少人只為自己著想,只把工作看作一類掙錢吃飯的手段,則工作對他便成了一種外來的負擔,就算盡了力,也不能出生善果功德。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者為民眾和社會著想,把工作看做奉獻的機會,當作菩薩道來修,則何往而不是道場,即平凡的工作,也可出生世間、出世間的功德。至於人事交往,正是作法布施的機會。只要自己學習、工作好,道德高尚,學識豐富,生活愉快,熱心助人,人們自然會尊重你,你講佛法,他們也樂於接受,是為以身弘法。若能將自己鍛煉成才,對社會作出巨大貢獻,有名望地位、錢財知識,則弘法度人,教化的效力更大。把學佛與學習、工作、生活看作兩回事,以學習、工作為學佛的障礙,以不信仰佛教的人為對立面,當然會觸處成礙,苦惱重重。即使出家,也難免事務牽纏的苦惱。縱然能保證早晚課誦、吃素、坐禪,一天只花那麼兩三小時學佛,其餘大部分時間還在有礙的世法俗務中浸泡,就算不無受用,而欲期見道證果,怕要再等一二十生。

    欲圖速速進道,只有依大乘菩薩道,將生活、學習、工作、人事交往與學佛打成一片,即世間俗務而修出世間之道,把生活完全佛法化,把佛法融貫於生活的全過程,念念修行不輟,勤集福智資糧。就今天居家學佛的條件而言,這是最契機的法門,是大修行,能速得大果報。僅吃素、抽暇課誦、坐禪,是小修行,只能種些善根,難得即生了辦。有志的青年,應按佛陀教誡,以大修行為本,至於小修行,能修固然好,無條件修者暫時不修,也未必為非。

    在這裡有一點還需要說明,有居士說,某某經只能在幾點幾點前誦,某某咒只能在幾點幾點前誦。這種說法在經中是沒有什麼根據的。無論哪個經咒,都是諸佛普度我們凡夫眾生,開示悟入佛知佛見的微妙法寶,無論何時唱誦,都能得到佛力的加持,擁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妙用。如果我們在實際的修行中能做到有時就誦,時時都誦,刻刻在誦,阿彌陀佛,這才是真正地不辜負佛以一大事因緣弘化娑婆世界的苦心。

   至於做功課的地方,也並非不是佛堂就不可,沒有佛像就不行。居士在家做功課時需要留意的是房間要靜。靜室有助於調節身心,可以更有效地幫助自己凝神提念,專心辦道修行。對於佛堂、佛像而言,實則是可有可無的,因為若是我們念念是真善美聖,時時是仁義誠信待人,佛就是恆處心中的,比外在的多宏偉的佛堂、多莊嚴的佛像都具有實際的受用,我記得有個居士來問我說,師父啊,我請一尊佛像到底放啊里好呢?家裡地方小,放廳里吧,太擠,又亂;放卧室里吧,總覺得對佛不敬;放走道里吧,又覺得我們人住得好好的,卻讓佛靠邊站,啊……我趕快打斷他說,不用講了,你哪兒也別放了,就放在心裡吧,這樣不就沒那麼多事啦。當然,把佛放心裡,這是從理上說,因為我們畢竟是末法眾生,業深障重,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還不能完全做到這些。所以說,對絕大多數有條件的居士而言,在家中設一個佛龕或佛堂,用表法的佛像,來提醒自己,啟發自己,見賢思齊,勇猛精進,實證無上正等正覺,也還是有必要的。

   然而,一說到設佛龕、佛堂,我們就不能不提及目前居士中比較普遍的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佛龕是越精美越好,佛堂是越宏偉越妙——有些居士甚至還在家中佛堂張掛起長幡寶蓋,擺放上鐘磬鐃鈸,有事沒事地就叮叮鐺鐺起來!而且以此為美,以此自傲,覺得很了不起。這實在是走上旁門邪道的「典範」!家庭不是寺院一樣的宗教活動場所,居士在家中設佛龕佛堂的目的也不是和寺院建殿立像的目的一樣,寺院是以神道設教,或宏偉壯觀,或小巧精緻,普度群機,使未信佛者生信心,已信佛者愈堅信,最終導引眾生同歸解脫彼岸;家中的佛堂僅僅是自修、自用。眾所周知,我們佛教修行貴修心,貴在修去我們的貪、嗔、痴等種種雜心亂心,自證至真、至善、至美的佛心。如果在自修自用的佛龕佛堂上以繁複為美,以豪華為上,甚至呼朋引伴地相互炫耀攀比(想想我們的居士中有沒有這種情況?),那豈不是與學佛修行的本意南轅北轍?這不是走上邪路又會是什麼呢?

    家中的佛龕佛堂,應以簡約為美,以樸實為上。掛一軸與自己有緣的佛菩薩圖畫,或是供一尊令自己特別歡喜的佛菩薩聖像,前面敬奉幾盤新鮮潔凈的果品,再焚上一爐清香,也就完全可以了。除此之外,再去大操大辦,那就簡直是幾近於勞民傷財,徒增家庭負擔——有錢不如多花在做社會公益事業上、行善積德上、自能多福多慧,助道修行。

    在家修行的居士,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燒香問題。

我們在寺院里常常見到眾多的居士大把大把地,一捆一捆地,甚至是整箱整箱地在香爐里燒香,他們認為多燒多福,多燒香說明我心誠。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毫無根據的偏見誤解。這種偏見誤解反映到生活中,就造成一系列的惡果,比如說,在行為上破壞衛生,污染環境;在信仰上,形成一種迷信現象,使我們佛教倍受現代文明社會的批評,成為落後不開化的代名詞……所以說,多燒多燃的風氣決不可長,更不可帶到家裡去。

    居士在家中供佛,早晚各一支清香即可。敬佛關鍵在於心誠,學佛也關鍵在於學佛一樣的誠心。俗話講,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我們學佛修行當然更是這個道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佛菩薩雖然是慈悲喜舍,廣開方便,但卻是無私的、平等的,如果說你多燒香佛菩薩就給予你多一些,那佛菩薩豈不成了人人痛恨的貪官污吏?那還是佛菩薩嗎?!

    其實,類似於多燒香多得福的錯誤認識,在居士中還有很多。像有些居士就認為,是居士,家裡就該有佛像;還有居士認為,是居士,手裡就該常拿有念珠;更有眾多的居士堅決認定,修行就是念佛打坐,不打坐念佛就不是修行,是白過!……於是因這種種的認識,才有了有的居士不分場合,在單位開會發言也先來一句「阿彌陀佛」,搞得全單位人都怪怪的,覺得他彆扭;也才有了有的居士不管大人怎麼埋怨,小孩怎麼哭鬧,手頭上怎麼忙亂,他每天也要雷打不動地雙腿往那兒一盤……我這樣講,絕不是說念佛打坐不是修行,更不是否認念佛打坐的實際功用,而是提醒在家修行的居士們,要切記念佛打坐只是眾多修行方式中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說法不在於嘴,禪修不在於腿」,這是在佛教叢林中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六祖也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打坐只是修心養性的基礎方法之一,它並不是開悟的絕對方法,只有心的清凈無雜、了了分明,才是證悟的關鍵。

    古人講: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一個修行人,如果行住坐卧四威儀都能夠恆處定中,這才是了不起的修行。況且,對於在家居士而言,修行最起碼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在社會生活中,修整規範自己言行,越修越行,越修越讓家人歡喜,越修越讓社會接納,越修越讓大眾欽敬。這才是大修行,真修行!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居士日常如何修行

  

  今天給大家說說我們日常修行應當怎樣做。

  

  我們在家居士為了生活,還得有個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職業,維持家庭生活。回家還有很多家務,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裡偷閒修學佛法,所以多被事緣所牽扯,不能像出家人沒有世俗的塵累,全部身心投入修學佛法之中。所以在家修行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事緣多,所以牽掛多障礙多,煩惱也比較多,清凈下來比較困難,不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我們有了佛法,就能夠歷緣修止,經歷這些事緣,來修我們的禪定。止,就是禪定,就是把我們的無明妄想歇息下來,降伏其心。歷緣修止,經歷這些事緣,善的、惡的、罪的、福的、逆的、順的,有事無事,我們都能用佛法發起心上的智慧。心上有了智慧,智慧屬於光明性,就能照了這一切事物,如幻如化,就像水中月鏡中像似的,當體即空,無我我所。所以我們就能夠對這一切所經歷的事情,不妄想執著,心無所住著。好事現前了也莫作好想,因為事情本來不可得,好事也不可得。如果作好想了,就該起貪心了,就能唆發我們的妄情,希望這種好事現前,保留下來別失掉,這就是生死,就是罪業,就是痛苦。不好的事情現前了,我們了達本空,無我我所,也不作壞想。作壞想了,就會唆發我們的嗔恨煩惱,發起危害,這也是罪業,也是生死,也是痛苦。好壞本平等,同一空故,不可得故,平等性故。如果能這樣天長日久地觀照,正念觀察,那麼這一切事情就會過而不留,我們的心就會清凈本然,四大調適,氣血周運,精神提高,智慧增長,內心歡喜,我們就能達到出苦得樂的願望和目的。

  

  我們在座的都是三皈五戒在家修行的居士。士,是個清雅之稱,清凈雅緻之稱,就是說,我們要斷除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這五種粗重的過惡,使身口意三業具足佛門弟子的威儀,不犯這五種粗重過惡,所以是清凈雅緻之稱。在家修行之士就叫清凈士。要想身心清凈,身口意三業清凈,必須很好地循規蹈矩,把我們的想、說、做納入三皈五戒的規範。三皈五戒看來很平常,其實並不平常,因為它是無上菩提的階基,台階和基礎。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是根本戒。不管大乘戒,小乘戒都以這四種戒為根本。對於三皈五戒來說,也是十人九犯,不同程度地違犯。比如我們皈依三寶了,成為名正言順的佛門弟子,那就要常念三寶的功德,念佛、念法、念僧,功德不可思議。可是我們是不是在一切時間和處所,都念佛、念法、念僧了呢,基本上,大多數達不到,還要想念世間的聲色貨利,是非長短,斗亂危害的事情,並不能真正達到念佛、念法、念僧,發起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整個身口意,在一切時處,還是在造作生死之業。我們反過頭來,看看自己的心,時刻沒離開憎愛這兩種惡性的造作。憎、愛這兩種妄心在我們心中交替進行。一會兒貪著,一會兒嗔恨,始終是沒離開這兩種妄心,所以不能離開生死惑業。我們怎樣才能脫離呢?我們得念佛、念法、念僧,念阿彌陀佛,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不停地念,修行的心不能間斷,間斷了嘛,我們的生死習氣有一種生死的習慣勢力,它自動就要發起現行,嗔恨、煩惱、貪著、斗亂、危害,所以我們心就得轉念佛法,念佛就能滅罪增福,念法就是把佛法轉入心中,才能摧碾我們心上的貪、嗔、痴等惑業,才能降伏其心,開發智慧之性。念僧就是念諸大菩薩名號。

  

  很好地守持五戒。就拿殺生來說,也是不同程度的違犯。真正做到纖毫無犯,那是很不容易的。雖然不殺雞、鴨、鵝、狗,但是蒼蠅、蚊子有時還危害,雖然不主動發心去危害眾生,但是主觀意識呢,由於我們不能時刻地防範,有時也避免不了殺生的因緣,所以是不容易的。包括偷盜,非理而取,有意無意地佔便宜,不該得的就得到了,這都是違犯。性質是共同的。三皈五戒想真正實行起來,作一個合格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和佛法相應,有佛法氣氛,那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應當提高認識,使自己再提高一步,做一個很好的在家修行之士。

  

  因為我們事緣多,每天早晨起來,洗漱之後,第一件事就要想到佛、法、僧三寶,第一件事就是恭敬、禮拜、讚歎諸佛菩薩,早上第一件事要隨凈業因緣,不要隨染污因緣。首先到佛堂恭恭敬敬地點上三支香,這香是屬於供養,和瓜果、蔬菜、飲食、衣物一樣,是供養諸佛菩薩的。因為我們是佛門弟子,為了表達對諸佛菩薩的孝敬之意,所以每天要供養諸佛菩薩。供養諸佛菩薩功德無量,因為佛、法、僧三寶是眾生的福田。像農民似的,春天種地,秋天收穫果實,我們供養諸佛菩薩,也是在佛的三寶地,在佛的福田上種下善根,將來能夠出苦得樂,所以每天都要供養諸佛菩薩。恭恭敬敬的把萬緣放下,一心的,心不它緣。這個時候,家務、工作,一切都要停下來,此時此刻,我就是禮拜、供養、讚歎佛。比如說六點開始,萬緣放下。誠則靈,誠就是一心,不雜它念,必須一心,心裡想念諸佛菩薩。把香點燃,恭恭敬敬,橫平豎直,身攝則心攝,心攝則身攝,把我們身口意、想說做,都攝受在佛法因緣上,攝受在禮拜、供養、讚歎諸佛菩薩這一大事因緣上。點完香以後,恭恭敬敬地把香供養給諸佛菩薩。我們在插香時,香要橫平豎直,這個福田才能真正種在三寶地,如果香插的歪歪斜斜,東倒西歪,高低不平,這說明我們心沒攝,沒一心供養諸佛菩薩,必須三業相應,心不離諸佛菩薩,恭敬心就是菩提心。心攝則身攝,我們給佛上香,表達對佛的孝敬之意。心上雖然是這樣,但無所表示,所以用香來表示。香是物質供養,通過這種物質來表心表法,表示我們的誠敬孝順。把香上好以後,恭恭敬敬頂禮三拜,一心觀想諸佛菩薩莊嚴相好,心不它緣,這就是三業相應了,心觀想諸佛菩薩,口讚歎諸佛菩薩,身體拜諸佛菩薩,身口意三業全部攝受在禮拜、恭敬、讚歎諸佛菩薩的這一凈業因緣上。這樣,三業相應,功德不可思議。如果我們漫不經心,身體禮拜,口裡說,心裡胡思亂想,心想它緣,那就不行了,反而是輕慢,夾雜罪業。同樣是禮拜,如果相應了就得不可思議的功德;不相應了,反而起罪業因緣。就像蓋大樓似的,如果按照設計方案,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監督檢查,這樣工程質量就好,一舉成功,就能得一棟樓的受用。如果不是這樣,不但白費工時,而且白費錢財。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有它成功的一方面,也有它失敗的一方面,我們不作則已,做呢,就得一舉成功。

  

  然後按照我們規定,每天進行功課。在家居士的功課,二時課誦,早晚功課,都是歷代祖師大德,在三藏十二部教典裡面選擇的有代表性的經咒、佛號。早上,像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晚上是彌陀經,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為什麼要誦咒呢?因為誦咒對內對治習氣,對外降伏魔怨。一心誦咒,就能夠對治我們的妄想習氣,降伏其心;對外能降服魔怨,一切天魔、鬼神、冤親債主,都能降伏,能使我們心開意解,得成無上覺道。只要我們一心誦,不用解意,就能達到心開意解,得成無上覺道的願望和目的。所以我們早晨要誦咒。咒是總持,梵語叫陀羅尼,總一切法,持一切意,持善不失,持惡不起。只要我們一心誦咒,就能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咒,不管是哪部經,佛顯說以後,然後說密咒,咒是密詮,所以咒都是平等的,誦楞嚴咒等於誦大悲咒,誦大悲咒也等於誦十小咒,不在多少,在於誠則靈,誠就是一心,還有一字咒,有六字大明咒,我們誦哪個咒相應就誦哪個咒。就像吃飯似的,有的人吃饅頭能吃飽,那就吃饅頭,有的人不願吃饅頭,吃飯能吃飽,那就吃飯,願望和目的是一個,都是為了解除飢餓就行了。在這上面,沒有什麼分別。

  

  要一心誦咒,降伏魔怨,我們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這個。然後要供養諸佛菩薩,每天買點新鮮供品,蔬菜瓜果,如果經濟不富裕,買一個兩個果都可以,但是每天供養佛的心不能間斷。每天都要換新供,天天如此,盡此一生,乃至盡未來際。「十大願王」里不說嗎,要供養諸佛,不能間斷。如果我們經濟困難,買不起瓜果,每天做好素的飯菜以後,用小碗盛出一碗,供在佛前,也表達我們的孝敬之意,天天如此,就可以了。但是自己吃剩的,殘湯剩飯,或者瓜果,自己先吃了,把剩下的供給佛,這就不行了。《地藏經》說:米泔菜葉,不棄於地,自未飲食,先供佛僧。先供養諸佛菩薩,盛出一碗,然後自己再吃,這也可以。

  

  我們把修學佛法,恭敬禮拜諸佛菩薩,作為每天工作、學習、生活的重心、壓倒一切的重心,就是重法,就是佛法在我們心中是第一位的,這也表示再沒有比佛法更重要的事情了。因為我們供養了諸佛菩薩,恭敬禮拜讚歎了諸佛菩薩,又誦了神咒,即被諸佛菩薩之所護念,一心向佛,我們的心就清凈了,就和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了,中間沒有妄想隔礙了,有感即應,諸佛菩薩就有求必應,就能護念我們,使我們生死習氣不會發起現行,天魔鬼神、天災人禍、都會消除。

  

  但只是早晨起來禮拜供養、讚歎諸佛菩薩,夠不夠呢?不夠。白天雖然不能專門修行,但是心裡不能離開諸佛菩薩,心裡有佛即是佛在。無論什麼時間,或者走在天涯海角,做什麼事情,心裡都要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這樣我們就有了主意,就能自作主張。因為我們心是主宰,我們心離開阿彌陀佛,離開觀世音菩薩,那麼佛也沒有辦法,就像小孩似的,你告訴他別往泥坑裡走,他偏往泥坑裡走,大人也沒有辦法。因為你的心不能代替他的心,佛只能把成佛的辦法告訴我們,但是我們不覺悟,不實行,佛也沒有辦法,那就等我們妄想消除以後,再去施行。所以我們要躬行實踐。修行是個辛苦的事,誦經、坐禪、拜佛,是辛苦的事,但是先苦後樂。辛苦一時能夠得到永久的安樂,所以不要怕辛苦,如果我們不去禮拜供養讚歎諸佛菩薩,我們的無明妄想就要發起現行,賊就會惑亂,令我們身心坐卧不安,痛苦煩惱。所以我們白天行住坐卧,吃飯、穿衣、睡覺都要念阿彌陀佛。這樣能夠滅罪增福。我們只要一心念阿彌陀佛了,心裡能提起正念,能夠念佛、念法,把佛法轉入心中,我們就會發起心上的智慧之性,心上愚痴暗昧之性就會徹底滅除。所以我們白天在經歷這一切,善惡、順逆、罪福的事緣過程中,我們就不會迷悶,用世間話說,就會頭腦清楚,就不會失去理智,心上就有智慧之性。不妄想執著這一切事情,心無所住著,現前了就和沒現前一樣,沒現前也和現前一樣;有事和無事一樣,無事和有事一樣,本來平等,心裡清凈本然。我們心就是個道場,道場在心上,就像道路一樣,道以能通為義,從此到彼,車水馬龍,在上面運行,給人們造成不可思議的世間利益,沒有道不行,道路在我們生活當中是最重要的了,但是道路在每剎那的時間裡,在每個位置上,必須是空的,道路的體是空的,這個道不是男女老少,也不是車水馬龍,也不是糞土,也不是黃金,道路本身是清凈本然的,沒有一物,所以車水馬龍才能在上面運行,暢通無阻,發起利益。我們心也是這樣,每天要經歷很多事情,但是我們了達本空,過而不留。佛在《金剛經》里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佛在最後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的一切都是生滅無常可壞之法,沒有常恆不變的實體。就像做夢本來是假的,夢中幻想泡影更是虛妄不實。世間的事情,錯綜複雜,千變萬化,使人眼花繚亂,但是我們有了智慧之眼,以佛的智慧眼去觀察世間,如太清虛空,本無所有。這樣我們就能度過難關,走過生死險道。五濁惡世是個生死險道,就像雜技團走鋼絲似的,必須掌握重心。誰來掌握?心來掌握。心掌握好重心,就不偏不倚,就能順利地走過而不墜落下來。我們在世間生活,這一生,每剎那都是很難度過的,所以我們有了佛法,就能走過生死險道。

  

  不能離開佛法。佛在《華嚴經》中說:「寧受地獄苦,不離於如來。」我們寧願受地獄的刀山火海之苦,心裡也不能離開如來,不能離開佛法。離開佛法,那就沉淪苦海,墮入地獄、餓鬼、畜生道了,沒有出離之日。所以修行不是我們早上禮拜、供養、讚歎諸佛,心清凈了,離開佛堂了種種牽掛障礙又上來了,這不行,還是熏習生死。心裡還要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忍。忍辱波羅密。忍是心裡認可、容忍,忍受而不違逆。好的事情現前了,了達本空,認可於心,容忍,忍耐,怎麼忍耐呢?不作好想不貪著它,它來就來,不來就拉倒;壞的事情現前了也要忍,也不作壞想也不嗔恨,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平衡下來。於外不染為禪,內心不動為定。我們的心要安住自性,安住實相,安住佛法,安住在阿彌陀佛上。心不動誰也無可奈何,都是我們自己生心動念,把事情弄壞了。就像蠶似的,作繭自縛,自己把自己綁縛了。世間不有一句話么:「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高山大河關關相阻,誰設的呢?自己心設的,心要不妄想執著,無所住著,高山大河關關相阻雲消霧散,無所依據。所以心裡要無事,要練這個功夫。念佛、誦經、拜佛都是我們修行的方便辦法、手段、目的,願望是要達到凈化我們的身心,使我們的心覺悟凈化起來。心凈則國土凈,我們的境界就會殊勝起來,我們未來的果報就會殊勝起來,就會出苦得樂。不凈化心,想出苦得樂無有是處。必須斷除身口意惡的氣氛,惡的氣氛斷除了,才有佛法氣氛。

  

  晚上臨睡前,也要恭恭敬敬地禮拜、供養、讚歎佛。最低是早晚一柱香。臨睡前要皈命西方極樂世界,歸宿,就是我們身心皈命依靠佛、法、僧三寶。按照在家居士的因緣,要安排早晚功課,可多可少,早晨誦三遍大悲咒也可以,晚上誦一遍彌陀經,然後一心念阿彌陀佛也可以。但是每天都是這樣,規定一個課程,不一定早晚功課全部念下來。這個功課是歷代祖師大德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經咒,所以我們一般不能輕易改動,經過一兩千年的傳統的、成型的功課,我們最好不亂改動,選擇其中一部分,我們能夠讀誦就行了。修行的事必須進行,但是沒有固定格式。因為三世諸佛,大覺世尊,是慈悲願主,諸佛都是以慈悲為體,舉佛心的全體就是慈悲二字,更沒有其它,所以只要我們能夠隨修方便,根據自己的因緣,皆為諸佛之所歡喜。我們作完功課要睡覺了,心裡也不要想世間的事情,貪嗔痴的事情,誰對我好了,對我不好了,不要想這些事情,想它只能增益生死,陷入痛苦煩惱之中。我們要按照八正道,提起正念,一心念阿彌陀佛,最為穩當。睡覺的時候,心裡一心念佛,不必出聲,或者觀想阿彌陀佛,念念入睡。醒了第一個念頭還是念阿彌陀佛。晝夜二六時中,不離開佛法。要念佛念法念僧,這樣天長日久我們積重難返的生死習氣就會減損,最後就會把它拖到後面自行滅去,智慧禪定就會現前,我們身心就會愉悅、安穩、輕快、善根增長,就能出苦得樂。

  

  這個出苦得樂不從求中得,要通過我們修學佛法的實踐逐漸增長。我們老停留在原來的位置上,像我們想上北京,不能起行,永遠也到不了北京。佛說的法就是為了利益眾生,就是覺悟人心、凈化人心的,所以佛在四弘願里說:「法門無量誓願學。」不管是僧人還是居士,三世諸佛是我們的學處,我們要發誓、發願來修學佛法,要通達三藏十二部教典,這樣才能方向明,路子不錯,我們才有辦法。如果我們不學無術,想修行無所從,不知怎樣修行,甚至走入歧途,向外道外仙學,那就錯了。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是我們修學的依據、方向,是成佛的道路,所以我們要認識,要知道,要悟明,這樣能開發我們的智慧之性,滅除我們的愚痴暗昧之性。沒有天然的彌勒、自然的釋迦,都是學而知之,沒有生而知之的,所以在修學佛法的這一大事因緣上,要不辭辛苦,精勤修學。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就是要給眾生髮起利益,所以佛法沒有隱諱的地方,就是讓眾生全部知道,才能發起利益,眾生不知道,怎麼能發起利益呢?不像外道,父不傳,子不告,搞得挺神秘。

  

  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包括經藏、律藏、論藏。說了很多經文、契經,說了很多神咒,還說了諸佛菩薩名號,就是讓眾生知道。修學哪一部經典,哪一種神咒,念哪個佛號,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僧人還是居士,還是男女老少,願意誦哪部經就誦哪部經,願意誦哪種神咒就誦哪種神咒,願意念哪尊佛的聖號,就念哪尊佛的聖號,在這裡沒有禁區。白天念誦可以,晚上誦也可以,夜間誦也可以。修行不能間斷,佛在三遺教經中說:「中夜誦經亦復如是。」我們攝心修行不能間斷。要依經不依人,佛是怎樣教誡,我們就怎樣想、怎樣說、怎樣做,佛沒說的,我們不能作為依據。我們願意供哪一尊佛,就供哪一尊佛,願供哪一尊菩薩,就供哪一尊菩薩,佛佛道同,供阿彌陀佛就等於供釋迦牟尼佛,供釋迦牟尼佛,也就等於供藥師琉璃光佛。供一佛就等於供百千萬億佛,供百千萬億佛也就等於供一佛。本來平等,不要分別,分別即染污,染污即塵垢,反而成為障礙。我們就有一尊佛,那就恭恭敬敬地供一尊佛,說我有五尊佛,那就供五尊佛,沒有什麼分別,本來平等。我們念一佛名號,就等於念百千萬億佛的聖號。我們分別就離開阿彌陀佛了,反而不相應,成為不相應法,成為障礙。所以,在這裡沒有禁區。有的人隨便說地藏經出家人可以念,在家人不可以念,白天可以念,晚上不可以念,說本師釋迦牟尼佛,出家人可以供養,在家人不可以供養,說地藏王菩薩出家人可以供養,在家人不可以供養,這都是沒有依據主觀臆斷,隨便說,妄想發明,這樣就給我們設了很多障礙。對這些要有個正確的認識。誠則靈,誦那部經,供哪尊佛菩薩,白天誦、晚上誦都可以。誠就是一心,不雜它念的意思。道教講誠則靈,佛教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制心一處,是不雜它念,也是誠的意思,誠就是一心。因為心想它緣,心力分散,兩種心相爭,中間就有隔礙,這一念妄想就把我們和諸佛菩薩不隔而隔,隔離十萬八千里,對面不相逢,諸佛菩薩想加被我們也不可能。像我們想一眼萬里,看見前面的一切物像,但是就是因為一層窗戶紙,就把我們隔礙了,了無所見。只要我們一心,就能和諸佛菩薩的清凈心感應道交,就能得到諸佛菩薩的加被,我們才能滅罪增福。佛法就是用佛說的法來凈化我們的心,這就是佛法,除此之外都不是佛法。

  

  佛法就是用佛說的法來凈化我們的心,除此之外都不是佛法。地藏經不說嘛,我們不要拜祭鬼神,求諸魍魎,反遭罪愆,不但不能消災免難,脫罪出苦,反而招罪增苦。不要燒紙,祭庫,也不要還壽生債,這都是道教外道傳統的迷信作法,沒有理論依據。世間人逢年節,子女為了表示對故去親人孝敬之意,沒有其它辦法,或在墳前或在路邊,燒點紙來寄託自己的哀思,這是世間的常情,實際也不解決任何問題。因為到年節了,沒有辦法,以此表達自己的心情,心裡好像就沒有障礙了。是世間自古以來的傳統作法,是風俗,當然也是一種傳統的封建迷信的作法。為什麼叫迷信呢?是迷惑而信,不是真實的。我們現在有了佛法,是正信佛教,我們就不能把世間的、外道的、傳統的迷信作法拿到我們佛門中來做。如果我們給他還壽生債,燒紙祭庫,讓他在陰間有錢花,得富貴,我們這一念心舉體皆錯,就把他安住在生死道,不能出苦得樂。我們應當隨順佛法,求助於諸佛菩薩,一心給他念阿彌陀佛,禮拜、供養、讚歎諸佛菩薩,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亡者親人。這一念感應諸佛菩薩接引他上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究竟成佛,永斷生死,得大安樂。我們這一念錯了,就把他安置在生死道上;正確了,就能使他生到極樂世界。我們一心念佛,佛有異方便,特殊的方便辦法,就能在冥冥中開發他的神識,能使他消除妄想,出離生死道,使他能提起正念,一心念佛,就能生到極樂世界。我們本師在經里有明文教誡,我們應當隨順佛法,不應當用世間生死的辦法。把世間傳統的迷信做法、外道的做法當成佛法去實行,那就舉體皆錯,不但不得利益,而且遭罪愆,把我們的親人置於生死的苦難境界。所以這一點大家要清楚。

  

  另外上香是對諸佛菩薩的一種供養,和供養瓜果蔬菜飲食一樣,就像我們把錢財供養父母一樣,是表示我們的孝敬之意,我們的義務和責任。所以我們供養父母,還想在父母那裡得到點便宜和好處,那就錯了,那就像交易似的,我給父母點利益,父母還得給我點好處,那就虛妄了。上香以後,就誦經拜佛。不要看香譜,著得高,著得低,或者是哪個沒著,本來心裡很清凈,這一分別,香滅了,著得不齊了,沒達到我們心裡想的那樣,心裡憂愁恐懼,是不是要有什麼災禍;香著得好了,就貪著,唆發了妄想,是不是我今天要有什麼吉祥的事情啊,這都是業,也都是罪業,是生死,也是痛苦,反而引起心上的障礙,不安定,不但沒達到降伏其心的願望和目的,反而數數起心。心若滅時罪亦亡,心生罪亦生,心生了就是業相。不要看香譜,因為你是供養諸佛菩薩的,我們就是一心,我們把香供養諸佛菩薩,還想和諸佛菩薩進行交易、交換,那也不是供養諸佛菩薩,心就不誠了。因為有的香條粗一些,有的香條細一些,有的潮,有的干,所以有時候就著得不平等,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不要去理會就完了。在這個上面分別,反而是一種系縛、障礙和逼迫,同時也是罪業因緣。應該在這個上面實實在在的。《地藏經》說,能夠發起眾善奉行,一滴一毛,諸佛菩薩都嘉許讚歎,使我們增長。要實實在在的,不要摻雜虛浮的部分,不要摻雜妄想,這樣我們才能真實不虛,修學佛法不允許一點虛妄。

  

  另外,在修學佛法的道路上,沒有巧路。念阿彌陀佛,就是一句一句地念,心裡想,口裡念,耳根聽,這樣能把心攝住,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才能降伏其心,好壞、憎愛、取捨這些生死罪業才能不發起現行。應當這樣實實在在地修行。不要好的事情現前了,就高興的不得了,歡喜的不得了,可是一會兒失掉了,因緣變化了,又痛苦的不得了。壞事現前了,就嗔恨煩惱得不得了,這都是心被境牽,認物為己。我們了達本空,對生死大事也是這樣。我們這身命,色身濁命,剎那都是在向衰老死亡壞爛的方向變化,一剎那也沒停止,這叫無常。所以我們對生死大事也不要強行主宰,要隨其自然,不要妄想執著它,本來沒有生死嘛,生死不可得,那樣死神就自敗了。如果達到徹底解脫,於生死大事上,它願意生就生,不生就拉倒,這不是很痛快利落的事情嗎,所以對一切事物,都應當這樣正念觀察,發起我們的智慧之性,不要以世間的生死感情去認識這一切事物,對待這一切事物,那樣就會把我們拖入生死的泥坑,最後不能自拔。

  

  誠則靈,要本分老實,在修學佛法這一大事因緣上,要本分老實不要虛浮,要實實在在地,念一佛、誦一咒、念一部經,把心攝住,這就是減損我們生死習氣的過程。生死習氣斷除了,不生不滅的本覺佛性,本來佛,就會全體顯現,佛是本具的。我們要隨順佛法,不要在一切虛妄的事緣上引起我們心上的紛爭。我們要降伏其心,心裡要無事,要把持住自己的心,不浮不沉,不好不壞,清凈本然。心裡無事,我們的心才能歇下來,慧性才能開發,善根才能增長,才能成就如來的智慧德相。應當這樣修學。不要搞封建迷信活動,佛法提倡正信,發起正修行,修行就應當這樣。

  

  我大致的把在家居士,日常在有工作,有家庭事緣的情況下,怎樣來降伏其心,歷緣修止,經歷事緣來修自己的禪定,把個人的想法和認識說給大家,供參考,不一定是那麼圓滿。關於日常修行,我就給大家說這些。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是許多人頗為關心的問題,佛教徒之中,出家僧人只是少數,大部分的還是在家居士,而居士當中女居士又占多數。佛教具體進行實際修持的教導基本上都是出家僧人的修行方法,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資料來看,也都是記錄高僧大德們修行成道的經驗,而居士修行成就的,除了凈土宗的念佛往生,其他修禪修止觀持咒修密的則鮮有記載,偶爾有幾個也都是走僧人的修行老路,在古代的農業社會環境里還可效仿,如今科技發展,競爭激勵,時間概念強烈的時代,居士修行就必須尋找一條更加靈活的,因人而異的修行方法,否則佛教就會被空談理論與研究故紙的表面功夫所淹沒,貧僧不昧淺薄,僅談談我個人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居士都是有家庭有工作有交際應酬的,是在滾滾紅塵中打拚求生存而又不甘沉淪欲求解脫的善根者,他們每天奔波忙碌、起早貪黑,時間都要精打細算,不可能象出家人那樣蒲團暖坐,整天不問世事,只管參禪,也不能日中一食,夜不倒單,苦行樂道。他們只能有效利用空閑時間,早晚和節假日,當世人都在睡懶覺看電視、打麻將玩遊戲、閑串門瞎吹牛,我們的居士才可以誦經念佛,打坐參禪,才可以懺悔發願,研讀經論。居士基本上不用講經說法,不必廣學博參,最好一門深入,由於網路通訊的發達,佛教論壇、博客貼吧里一遍口水,龍蛇混雜,是非難辨,居士在修行途中最好依止一位行解相應,通達教理的善知識,以免錯入岔路,甚至誤入歧途。修行當中遇到問題也可及時請教,還可以邀集志同道合的師兄道友利用假期在一起共修,尋找差距,互相勉勵。-

   居士學佛不要攀比,每個人的業報不同,生活條件、家庭環境都不一樣,如布施放生供養等積累福德資糧的行為就不要攤派,一定要量力而行,佛經里反覆的說:布施功德關鍵在發心,而不在數量的多少,如果生起了真實的菩提心,供養一粒沙子的功德勝過以名利心供養無數珍寶的功德。阿育王前生做孩童玩耍時,看見釋迦牟尼佛,以恭敬心供養了玩耍用的一缽沙土,來生當了轉輪聖王,這方面的公案有很多,總之,不能因為攀比供施而影響家庭和睦,更不能讓家人為之誹謗佛法,也不能讓未學佛者望而生畏,不敢學佛。修學佛法也不能盲從,今天有人說念佛好就念幾天佛,明天聽說打坐好,又開始參禪,再後聽人說持咒殊勝又改成念咒。結果一生都在變換,最終也一事無成,到後來甚至對佛法退失信心。所以,一定要堅定信念,一個法門修到底,所謂水滴石穿,功到自然成。-

   每家都要一本難念的經,有的病患苦,有的運氣差,有的吵架等等,究其原因,都與前生的業障有關,所以居士修行中除了既定的功課外,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輔助一些念誦,比如懺悔,可能是所有居士都必須的日課,每天晚上念一遍《八十八佛》或念幾遍百字明,可以消除我們一身的罪業,使身心清凈;遇到家中有人生病,就可以念誦《藥師經》持誦藥師咒;如果兒女考試就可以念誦文殊菩薩心咒;晚上做了惡夢,家裡覺得不清凈,可以持念大悲咒和往生咒;老是有人找麻煩,挑撥離間,無事生非,就多念解冤咒……藉助三寶不可思議的加持感應,可以趨吉避凶,消災免難,更能增強我們對三寶的信心。也要通過學佛的感應,讓其他還沒有學佛的人看到學佛的好處,接引更多的有緣人進入佛門。-

   作為佛教徒,我們一定要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用慈悲的關愛和廣博的胸襟去感化家人和朋友,培養忍辱謙讓的涵養功夫,不要斤斤計較,患得患失,要臨危不亂,寵辱不驚,凡事隨緣,不可強求,遇到困難危險,要冷靜應對,泰然從容,不要一驚一乍,六神無主,也不能臨陣逃避,推卸責任。要把困難當作台階,戰勝困難就前進一步,只有不斷地進步才能到達制高點。要感恩逆境,要珍惜磨難,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太平世出不了英雄豪傑,出土的礦石只有千錘百鍊才能成為寶劍。-

   修行沒有投機取巧,只有老實修行,長期作戰,我們生生世世的習氣業障就象江河瀑流,不可能一刀斬斷,又如古鏡生鏽,只有慢慢擦亮,修行中有時覺得停滯不前,甚至還有退步的現象,千萬不要灰心,這或許就是黎明前的黑暗。只有堅持不懈,才能贏得一片藍天!-

   祝願普天下的居士修行進步,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學佛要先從做人下手

       

  為什麼學佛要先從做人下手?太虛大師說,學佛先學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梵文音譯,意譯是「覺悟的人」,並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們大家是「沒有覺悟的佛「,我們是迷著的,但是我們的本性沒有迷。佛揭示了這個奧秘: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這就是真理。凡夫與佛本性沒有區別,迷了就是凡夫,覺了就是佛。所以我們學佛的過程,就是由迷到覺的過程。學佛就是向佛學習,學習佛陀的思想、言論、行動,以佛陀為師,向佛陀看齊。學佛的目的最後就是要成佛。這一點是佛教與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佛教是希望眾生都成佛,本來「是心是佛「嘛,就看自己能不能認識到這點,敢不敢承當。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願願都要度一切眾生往生凈土,希望一切眾生都成佛。這就很明白了,往生的目的是度眾生,成佛的目的也是度眾生,不是別的。 

  那麼,怎樣才能把人做好?必須遵循做人的準則,佛教提出兩條,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七佛通戒偈》提出來的。過去一切佛教化眾生就是這兩條,可以說這就是我們做人的基本準則,修行的綱領,成佛的基礎。唐代白居易,對佛學很有研究。他在杭州做太守時,去拜訪鳥巢禪師,他問佛法的精要是什麼?禪師告訴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他一聽,卻說:「你這個太簡單了,三歲兒童都懂得」。禪師說:「八十歲的老翁行不得」。這是說,這兩句話看起來簡單,做一輩子也不見得做得圓滿。佛教對善惡的標準,要求很高,利人才是善,利已就是惡,損人更是惡。,一般人常說,自私自利,損人利已。而從因果上來看,損人決定不會利已,只會得惡報;自私決定不會自利。自私,是從小我出發,加強了我執,出不了六道輪迴;而且,自私是貪嗔痴的根源,還會使人墮入三惡道。所以自私、利已就是惡。

  剛才說,利人才是善,也符合因果規律。自、他是一不是二,利人,是種了善因,自然會得善報。如果從利已出發而去利人,這不是種的善因。是善是惡,關鍵是發心問題。還有《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慶余」。這是貫通三世的因果規律所決定的。中國歷史上的范仲俺,是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也是個虔誠的佛教居士。他做宰相時,把工資收入,除留很少部分作生活費用外,其餘全部都拿來救濟人。他在蘇州辦了一個「范氏義莊」養活了三百家人,這個不簡單,三百家人啊!他當宰相時,家裡開支非常節約,他三個兒子只有一件禮服,因此不能同時出街。他去世後,連安埋費都沒有著落;但是,他得到很大的善報。他的兒子范純仁又當宰相,而且子孫後代,代代都出人才,一直發展到現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登了一則消息:「來自世界各地的范氏家族在台北市舉行一個隆重的集會,將近兩百人,紀念范文正公一千年誕辰。這說明種善因,自然就會得到善報。還有,能夠損已利人,這更了不得了。損已,現在說吃虧了,但受到了別人的尊敬,而且你這種行為就感化了別人,你不求福報,自然會得到更大的福報。清代末年的林則徐,也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他當大官時每次出巡,還把《阿彌陀經》等隨身攜帶,至今還留下親寫的《行輿日課》。他撰聯:「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困禍福趨避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可以看出的心愿。他焚毀鴉片煙的時候,沒有考慮個人,只考慮國家民族的利益。他完全清楚,做了這件事,立刻會丟官,甚至會被殺頭,他是作好思想準備的。這個就是損人利人,這就是修菩薩行。他為了要利人,不惜這樣做。果然,他把鴉片煙一燒,便被免去兩廣總督職位,充軍到新疆。他這種人真正具有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的菩薩精神。他到新疆以後,規劃新疆的水利工程,把個人的榮辱得失放在一邊。他這樣做當時看起來是了虧,但是卻受到了大家的尊崇,感化了很多人。現在,英國倫敦的蠟像館,對於清代歷史人物就選塑林則徐的像,這說明歷史是自有公論的。他的子孫後代也非常發達興盛。根據上海《新民晚報》和《四川政協報提供的材料,現在世界各地居住的林則徐後代,有聯繫的竟達三百多家人。上述兩個例子說明了一個道理,行善就是利人。利人實際上就是利已。佛教的觀點是自他不二,但是有些同修以為,我要關著門作功課、念佛,其它的事情少管,先把自己度了再度人。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印光大師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是則唯欲利人者,正完成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適所以自害也。「(印光法師:《藥師如來本願經重刻跋》)這段開示說得明白,你只想利已,實際上就是害自己,因為你把自己和別人對立起來看,歸根到底就是自私自利。我們對待這個問題應該遵循祖師教導,端正自己的看法。有些人雖然在學佛,卻做些損人的事情。比如誹謗別人,別人受了害,受了冤枉,你自己絕對得不到任何好處,害人終究是害自己。事情懇定會揭穿,別人不相信你那一套,大家就把你看白了。不僅你現在犯了誹謗罪,而且,自己將來肯定要受惡報。因為你是出於嫉妒心,報復心,嗔恨心, 這是種的墮惡道的因呀!這些人應該懸崖勒馬,懺悔罪業,老實做人。還有一種,是損人來利已,比如把別人財產侵佔了,別人受了損失,自己目前好像得到利益,其實,你現在的惡名就流傳出地去了,會受到輿論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未來肯定受貧窮困苦的惡報。 

  縱然你今生逃脫了法律,但絕對逃不了因果。佛教關於善惡果報的道理,指導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待人接物很有受用。我們學佛必須按照這個來做人、來待人接物。在個基礎上修行才會相應。如果天天在念佛,卻沒有按佛的教導去做人,這是錯誤的。我們一定要做到諸惡莫作,起碼要嚴守五戒;把五戒守好,眾善奉行就不難了。五戒,實際上就是五大布施。我們能夠認真持戒,就是對眾生布施了無畏。比如我們持殺戒,不僅是人,就是一切畜牲都曉得我們不會害它的生命。我們認真持盜戒,別人不會擔心我們侵犯他的財產,這就是對眾生的布施,對自己就是種大福田。社會上犯罪的人造罪惡,搞得社會不安寧,可以說都是犯了五戒的。那些鬥毆、殺人的都是犯了殺戒;那搶劫、貪污都是犯了盜戒;那些強姦、賣淫、嫖娼、重婚、亂搞男女關係等等,都是犯了邪淫戒;那些誹謗、詐騙、商品的假冒偽劣等等,都是犯了妄語戒;那些酒後肇事、吸毒、販毒等,都是犯了飲酒戒。所以人人能受持五戒,必然家庭和諧,社會安寧。我們守好五戒,起碼後世保得信住人身。五戒都不守,下一世人身都保不住。五戒條文不多,分量卻很重。五戒裡頭,有四條都是根本戒。我們能認真把這五戒守好,有很大的好處。守好一條戒,就有五位護戒善神暗中保護你,五戒都守好了,就有二十五位善神保護你。什麼災難,什麼危險都給你消除了。

      -----摘自昌臻法師<學佛先學做人>

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2005年6月22日講於北京佛教居士林)

 

 

諸佛正法賢聖僧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修諸善根

 

為利有情願成佛

 

尊敬的夏林長、尊敬的各位師父、尊敬的各位林友、居士們:

 

今天有這個法緣到居士林來,跟大家見面,很難得,很殊勝!

 

居士林在我的心目中,早已心嚮往之。八十年代初(註:1984年7月2日),居士林還在廣濟寺的時候,當時居士林的導師正果法師和林長邀我在大殿講了一次開示。時隔二十多年,今天又到了居士林,我來了以後覺得非常興奮,居士林殿堂莊嚴清凈,諸位居士們很有禮節,很整齊有序,給我的感觸很深。

 

居士林有一定的佛事活動,經常請法師、居士講經,有佛教書籍流通,有佛教慈善等各種活動的開展,可以說是一個組織健全的、模範性的居士林。太虛大師生前在漢口,曾經組織佛教正信會,目的就是要團結居士,使居士樹立正信、維護三寶、利國利民,這個力量是很大的。佛在世的時候曾說過:出家眾作為住持正法,在家眾作為護持正法,很多弘法利生的事業必須要居士參加。所以佛教的七眾弟子,不管出家眾在家眾,都要精誠團結,親密無間,共同來護持正法,弘揚正法,使正法久住!這就是眾生的福報,就是世界的光明!所以我今天心裡很歡喜,很感動,在這裡我首先向我們的林長、各位居士、還有師父們問候,祝福大家身體健康、福慧增長、平安吉祥!

 

今天的講題是: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提  綱

 

一、三種根本(信)

 

       (一)佛法僧三寶為信仰的根本

 

       (二)業報為生死輪迴的根本

 

       (三)凈土法門為解脫的根本

 

二、兩種正見(解)

 

       (一)緣起中道的正見

 

       (二)諸法唯識現的正見

 

三、兩種結合(行)

 

       (一)三福業的結合

 

       (二)與普賢菩薩十大願行相結合

 

四、日常三要

 

       (一)保持日常的功課

 

       (二)佛化家庭

 

       (三)護法與慈善

 

 

一、三個根本(信)

 

(一)佛法僧三寶為信仰的根本

 

作為一名居士,必須要建立這個根本,實際上不僅僅是居士,包括七眾弟子(出家眾、在家眾)都是一樣的,這是信仰的根本,沒有這個根本談不上學佛。

 

我們信仰什麼?什麼是正信?就是信佛寶、信法寶、信僧寶,信三寶的功德。

 

講到這裡我想到一個故事。佛滅度以後,大概六七百年間,有一個龍樹菩薩出世,龍樹菩薩是弘揚般若的,中國的三論宗,就是尊龍樹菩薩為祖師。其實龍樹菩薩不但宗般若、弘揚般若,根據歷史的記載以及中國宗派源流的記載,龍樹菩薩應該是八宗的祖師。

 

他弘揚般若,當然就是空宗的祖師;在龍宮取出《華嚴經》以後,弘揚流傳《華嚴經》,就是華嚴宗、唯識法相宗的祖師;他傳密教給龍智,就是密宗祖師,龍智700歲時傳法給五祖金剛智,金剛智為唐玄宗開元年間來華弘法的開元三大士之一,為中華密宗(唐密)的祖師;他弘揚凈土,分難行道和易行道,在易行道就宣傳凈土教育思想,念句阿彌陀佛往生西方得到解脫,這就是凈土宗的祖師。中國八宗:法相、三論、天台、賢首、禪宗、凈宗、律宗、密宗,都包括在裡面,所以他應該是八宗祖師。

 

這一個龍樹菩薩,智慧深廣,願行很深。他曾經收了個弟子叫提婆菩薩,提婆菩薩在印度最早也是個外道,後來慕名龍樹菩薩,有一天就親自來拜訪,想看龍樹菩薩道行高不高,是否可以拜他為師學習佛法。

 

當提婆來到龍樹菩薩的道場的時候,道場的侍者就給龍樹菩薩傳達,說有個提婆要來參見你了。龍樹菩薩當時不說話,就叫旁邊人取個大碗,裝滿了水,叫侍者把水端給他,看他怎樣辦。當侍者把水端過去後,提婆菩薩毫不遲疑,就在身上摸了顆縫衣服的針,端端正正地拋到水裡去,一針落到底。侍者又把這碗水端到龍樹菩薩面前,龍樹菩薩就讚歎,好,這個人了不起啊!

 

提婆菩薩拋針的意思是說,你的佛法有多高深,像大海一樣,我都可以研究,可以參見到底。龍樹菩薩就說他是個根器,把他叫進來收他為徒。於是提婆菩薩就在龍樹菩薩身邊學習般若經論,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就繼承龍樹菩薩的思想,在印度廣弘般若,辯才無礙。所到之處,對於外道那些邪論,提出破斥,戰無不勝。

 

在這些論點中,有這幾個論點:

 

1.一切聖者中,佛陀第一;

 

2.一切論典中,佛法第一;

 

3.一切梵行者中,僧伽第一。

 

誰能破斥這三個論點,我就拜他為師!結果在萬人之中,沒有哪個能破斥。提婆菩薩提出這幾個論點說明佛法僧三寶的殊勝。後來提婆菩薩遭暗殺而死,因為他辯才無礙,遭到了外道的嫉妒,有一天在樹下靜坐,外道起了害心,乘其不意,刺他一刀,血流不止。他在臨死前說,你的刀可以刺傷我的身,但是佛法你是刺傷不了的。於是血書《百字論》,提出他的主張。這個《百字論》在藏經裡面是有的,提婆菩薩是為法而犧牲的。

 

為什麼說佛法僧三寶是信仰的根本?

 

第一,佛寶。佛、佛陀叫覺者,佛者覺也,這個覺是從因地到果地上的覺,因位上有六度萬行的功德,果位上有三身四智、大悲大智大願大無畏功德,所以佛被稱之為「天中之天,聖中之聖」。佛就是苦海的舟航、人天的導師。我們向佛陀學習,那就是要以因位的佛和果位的佛的功德為榜樣,走向覺悟的光明大道,不再像凡夫一樣,迷六塵境界、五欲境界,迷因果,那是妄啊!我們不要再走那條路,那一條路叫死胡同,是走不通的。所以應該要有這個覺。

 

第二,法寶。法就是佛說的教法,包括經、律、論三藏,教法精深博大,如大海一樣,從教理行果方面,指出了我們學佛一是有理論的根據,二是有修行的根據。從理上佛陀講得很清楚,從行上也指出了一條根本的道路,從人天乘到佛乘,五乘教法,因機施教,這是一條光明的正道。這個教法,不是一般的世間科學、哲學所能及的,因為那些是從感官到理性思維說明的境界,而佛陀的教法是從修行中內證的境界,超越語言尋思、超越時空,是一種不變的真理!講二諦圓融,講世間法、出世間法!至於這一教法,要了解它的功德,我們能夠學習教法、學習經典,就可以不走邪路而走正路,就像有指路明燈一樣,漆黑的夜晚沒有明燈,是要掉到深坑懸崖里去呀!

 

第三,僧寶。僧寶就是出家眾,出家眾是很少的,在人群中,僧寶僅僅只佔千分之一。僧寶的責任就是住持正法,弘揚正法;僧寶的主要功德是以六和合為主,以德為主,重點在實踐。我們恭敬僧寶就是要學習德,和合的德,現在來講就是和諧的德。嚴持凈戒,不損害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轉惡為善,轉染成凈,才能提高道德。

 

(二)業報為生死輪迴的根本

 

業報論是小乘、大乘所共同的,也是學佛與非學佛的區別。

 

世界上有許多人研究佛學,大學裡邊的哲學系、宗教學系都在研究佛學,但是不是學佛者,就看他是否真實相信業報。沒有皈依三寶,不相信業報,就還在門外,只是個佛學者,不是學佛者。

 

業報就代表人的行為、眾生的行為。「業」就是指行為,包括意識上、口頭上、動作上的各種行為。從行為的性質區別他的果報,而這個果報又是通於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有了業因必然要感果,必然要受報,這個果可以現世感、後世感、再後世感。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業報論是很重要的,為什麼要特別提出來呢?因為就因果來講,哲學上講因果,科學上也講因果,但它的因果不是佛法的因果,佛法的因果里還包括業報,是以業報為中心。

 

業報有三種:善業、惡業、不動業。

 

善業包括五戒十善。信三寶,信因果,修五戒十善,必然感人天果,起碼不墮三惡道,有來生就稱為增上生,可以進一步修道,不失人身,這是很殊勝的。

 

惡業有殺、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嗔、痴十惡業,其中屬於身業的為殺、盜、邪淫三種,屬於口業的為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四種,屬於意業的有貪、嗔、痴三種。假若做了十惡業,上品墮地獄,中品墮餓鬼,下品墮畜牲,那是肯定無疑的。從歷史到現在,這個因果報應的事實記載得很多,就我生平,所見的也不少。另外還有五無間業,五無間業就是殺父親、殺母親、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

 

不動業是什麼呢?就是世間定。你修四禪八定,儘管可以生色界天、無色界天,但也都在輪迴之中,所以說業報為生死輪迴的根本。修行就要找到這個根本,根本在哪裡呢?根據十二有支講,離不開無明、煩惱、業。

 

無明是什麼?不明因果,不明解脫,根本原因是我執重。煩惱是什麼?由無明就發生煩惱,貪、嗔、痴、慢、疑、惡見,是六個根本煩惱,還有二十個隨煩惱。《瑜伽師地論》上講,有一百零八種煩惱。煩惱很多,由於煩惱就造業,起心動念、舉手投足、言語說話各方面就造惡業,由業就感果。所以學佛的人要想真正獲得解脫,就必須要斬斷生死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用功,注意起心動念。

 

(三)凈土法門為解脫的根本

 

凈土宗在中國是很盛行的,從東晉慧遠大師倡導凈土,唐代善導大師提倡凈土,一直到現在都很盛行,而且遍及於日本、東南亞等地,現在歐洲和美洲的有些地方也盛行凈土宗。凈土宗的五經一論,在歷史上是有根據的,五經是佛說的,為《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一論就是天親菩薩寫的《往生論》。

 

凈土宗既殊勝而又方便,能夠念佛行持,就可往生西方。「阿鞞跋致」的意思就是不退轉,有三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這就是初地菩薩以上的境界。凈土宗殊勝可靠,而且很方便,在寺廟、佛堂、家裡、田間地頭,行住坐卧都可以念。好好念佛,在現生中就可以得到受用,消除煩惱,身心輕安,臨終以後決定往生,這是有理論、有根據、有事實的,一定要深信不疑。

 

二、兩種正見(解)

 

學佛要有正見,沒有正見就沒有正確的了解,就無從曉得為什麼要信,也不能鞏固正信,所以必須要有正見。八正道裡邊第一個就是正見。

 

(一)緣起中道的正見

 

這就要從緣起論來看問題,一切法無非因緣生法。一個法的現象,它的生起有主因,即種子,條件是助緣,然後才產生果,不管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人生現象莫不如此,沒有哪個現象不是這樣產生的。同時,一切法既是隨緣變化的,又是互相依存的。了解這個法是變化的,沒有主宰,一方面可以止惡行善;另一方面對他人及眾生就能夠平等尊重;第三就可以破除我執、法執,進入空性。所以了解緣起就必然可以知曉性空,契證性空就可以洞察緣起,這就是中道,藏傳佛教叫中觀見。

 

中觀見就需要破斥另外兩種見:常見、斷見。常見,就是執一切法永遠都存在;斷見就是執一切法消滅了就沒有了,包括物質現象或精神現象都如此。常見和斷見,叫二邊之見。有邊見必然有邪見,何謂邪見?不信因果,不信三寶,為邪見。何謂中道?離開二邊之見,合乎諸法真實相,為中道。《思益梵天所問經》講:

 

諸法從緣生,自無有定性,

 

若知此因緣,則達法實性。

 

若知法實相,是則知空相,

 

若能知空相,則為見導師。

 

「若能知空相,則為見導師」,能夠知曉空相,就能見到如來,這個意義廣大、深遠。

 

(二)諸法唯識現的正見

 

法相唯識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關於這個內容,《華嚴經》具體講得很多,其中有一首偈子說明了這個心的作用: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大乘起信論》里講:「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一切現象都是唯心所造,唯識所變。唯心就代表一切正報、依報,都離不開心,唯心所感。唯識就是指若沒有心,沒有唯識學講的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就認識不到一切森羅萬象。

 

能夠了解「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就可以說明萬法之生,離不開識,這個識,這個心,就是一切法界的本體。你看華嚴法界圖,圓圈的周邊是四聖六凡,中間就是個心,迷則成凡,悟則成聖,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都是因為這個心。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發揮心靈的光輝,把我們心靈這顆明珠上的灰塵去掉。「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掃除心中的塵垢,才可以使心靈發出光輝,才能證到明心見性,才能恢復我們的妙明真心。妙明真心是什麼呢?就是法身、就是如來,這個境界很高深,證到這種高深境界就看出實修的功夫非常要緊了。

 

以上就是我介紹的兩個見解,即兩種正見:一是緣起中道的正見;二是諸法唯識現的正見。學習經論,首先要樹立的就是這兩種正見,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翅,缺一不可。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里講:大乘佛法像部大車子,大車子有兩個車輪,一個是緣起中道,一個是唯識論,這兩大車輪,離開任何一個,車子都開不動。

 

三、兩種結合(行)

 

現在有一種人,對佛法不了解,認為念佛人,念佛只是準備死後,把佛教當成了死後的佛教,這是錯誤的。佛法要眾生既要看到死後,也要看到生前,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如何對待我們現在的生呢?應該走正道,要在現在走正道,才有死後的究竟歸宿,這是聯繫起來的。

 

如何走正道?一是必須結合三福業,二是十大願行。

 

(一)三福業的結合

 

三福業是世間善結合出世間善,包括解脫善、菩薩善。

 

1.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皈依三寶後,就要根據這樣來把人做好,培養道德,完成人格。這是世間善。

 

如何培養人的道德?就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修十善業,特別要修悲心。

 

慈心不殺,指不要殺生,殺生是最大的罪,佛法以慈悲為本。對眾生要慈憫,表現在行動上不要打人罵人,更不要殺人以及一切生物。殺了對方,對方的怨氣重得很,怨氣重的結果就形成災害,旱災、瘟疫災、饑饉災、火災、水災,各種災害都出來了。災害哪來的?佛法找根本,殺業最重,所以要戒殺放生。希望居士們注意這個問題,在家不要殺生,而且要多放生,慈心不殺的功德很大。

 

2.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這是以戒為主,為解脫善。奉行五戒十善,在行住坐卧四威儀中,保持嚴肅、和諧、莊嚴,這是別解脫戒的精神。生活淡泊、勤勞樸素,就能夠熄滅貪心、淡化物慾,這是一種清高淡泊的境界。在權錢鬥爭中,我們佛教徒能夠以身作則,作為示範,影響群眾,那麼鬥爭就可以平息。

 

3.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要發大乘菩提心,不但自己學菩薩,還要勸人學菩薩,人人都學菩薩,人人相信因果,都奉行四無量心、四攝六度,那就好了,家庭就和,社會就和,國家就和,世界就和平,得的果是什麼呢?無上佛乘!就可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為菩薩善。

 

所以我們修行第一步就要與三福業相結合,不能夠離開現實,離開生前種因。《阿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不在生前培積福德,廣種功德,死時又如何能往生呢?

 

(二)與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行相結合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與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行相結合,這是很了不起的。華嚴會上,華嚴三聖,中間是毗盧遮那佛,就是釋迦佛的法身佛,左邊文殊代表智慧,右邊普賢代表願行,以智慧為指導,以願行為動力,就可以入華藏世界,可以證佛果,這是《華嚴經》的精要。所以普賢大願很重要,普賢大願結合行動,共有十種: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一者禮敬諸佛。每天禮拜佛,見佛就要拜,禮敬諸佛,以佛莊嚴而自莊嚴。

 

二者稱讚如來。每天要誦經、誦偈,要讚頌、讚揚佛的功德。

 

三者廣修供養。要修財供養、法供養。財供養就是指資財,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屬物質方面的供養;法供養就是佛說百千法門,眾生隨而信解修行,長養法身,守護大法,並以之施與眾生,稱為法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每個人每天都要懺悔,隨時都要懺悔,只有消除惡業,清凈身心,才能接受善法。懺悔分為事懺悔和理懺悔:事懺悔就是針對具體問題而懺;理懺悔就是達到消滅犯罪的根本,消除執著,消除煩惱。

 

五者隨喜功德。見善隨喜,見別人做好事,大家都要高興,而且支持、學習,不要嫉妒,不要障礙,要隨喜。

 

六者請轉*輪。*輪轉動,佛法住世,是眾生的福報。請轉*輪,一方面說明*輪轉動,像車子一樣,可以壓碎地上的障礙,學習佛法就可以消除內心的煩惱;另一方面希望佛法常在世上流通,做眾生的眼目。所以要請轉*輪,佛在世請佛轉,佛不在世,請住世的高僧、善知識轉。

 

七者請佛住世。希望佛長久住世,佛示寂以後,能夠代表佛說法的大德善知識,我們都希望他長久住世。佛有已成佛、未成佛嘛。

 

八者常隨佛學。不管是因位的佛還是果位的佛,他的悲智願行都是功德無量的,都要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要以各種方便,隨順眾生,解決眾生的苦難。在經上有四方面:於病苦者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

 

十者普皆迴向。把自己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這就是法布施。

 

這十大願行,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結合實行,行了以後,不吭聲,不執著,就叫無相行。能夠這樣,生活就是道,行住坐卧頭頭是道,就可以直入法界。

 

《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見了普賢菩薩以後,最後登樓閣,見彌勒,就進入法界,即見到佛的境界,能夠修普賢行願,走的就是這條殊勝的道路。

 

四、日常三要

 

(一)保持日常的功課

 

不管早晚,日常的功課,誦經禮佛,都要保持,你在工作中再忙再忙,都不能離開佛號,不能離開念佛,要心中有佛。根據印光大師指示,可以保持十念,一口氣,一呼一吸算一次,一次就是十聲佛號,到十次就是百聲。你再忙再忙也要念百聲佛,到了你不忙了、退休了,就要多行持功課。

 

漢傳的佛教功課是顯密結合,早晨念《楞嚴咒》、《十二小咒》,結合念佛,晚上念《彌陀經》,也結合念佛。根據凈土的功課,還可以念三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不管早晚都可以念,念了以後接著念佛、禮拜。平常則可以讀其他的大乘經典,例如《地藏經》、《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等。念佛不讀經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凈土還有五經(指前面講的三經加上《普賢行願品》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哪能不讀經?要做到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大乘經典每一部都是佛說的,都可以讀。太虛大師講:八宗平等,佛法平等。法無高下,當機者妙,你不要去比高低,比高低那就是偏見,佛經都是佛說的,條條江河歸大海,條條道路通長安,不能起分別心。

 

(二)佛化家庭

 

太虛大師在世時,在漢口建立正信會,同時極力主張建設佛化家庭。你學佛,也要感化家庭的人都學佛,不管是父母、丈夫、兒女,還是其他的親戚,都要感化他們學佛。宋朝有個人學佛,他平常就發願,希望生在我家庭里的都是學佛的,不是學佛的、不是信仰三寶的不要生在我的家庭,後來他的子子孫孫都很爭氣,都信佛,成為信佛的家庭。所以佛化家庭能夠多多地出現,佛法才能弘揚,家庭就幸福,社會就穩定,國家就繁榮,發展開來,世界就和平。家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過去儒家講,齊家才能治國,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順、長幼有序,這個優良傳統要保持下來。這套傳統文化雖是儒家講的,也包括佛說的做人的根本道理。能夠這樣實行,就了不起啊,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很好的佛化家庭!

 

(三)護法與慈善

 

作為居士,一是做好護法,護持三寶;二是儘力去做慈善。

 

護持三寶就是指在修建廟、修建塔、塑佛像等方面出錢出力,另外根據宗教政策,維護寺廟的合法權利。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居士在這些方面出了很大力,趙朴初老居士在世時,對於解決寺廟的老大難問題,盡了很大的力量。對於寺廟的興起修建,地方居士出錢出力,表現很好。這樣就使佛法能夠弘揚,功德很大。護持三寶就是護持人天的眼目,護持眾生的法身慧命,意義很大!

 

慈善就是實際行動,不管寺廟還是居士,大家都要群策群力,團結起來搞有關社會的慈善福利工作,這是與群眾密切相關、血肉相連的工作,從中就可救苦救難,解決人們的苦難。《心經》講「度一切苦厄」,這就是度一切苦厄的具體表現。做慈善就可以顯示佛教的菩薩精神、大乘精神,也可以使一般群眾了解佛法的真實意義,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消極、迷信以及其他種種譏謗,實際來講,這也是一種弘法行動。現在全國各地的許多寺廟、佛教會、居士林、佛學社都在搞慈善工作,這是很好的趨向,希望要提倡、實行,長久做下去。

 

(正蕾、正根整理)

作者:惟賢法師 

 

怎樣把衣食住行都變成修行作者:達真堪布    文章來源:大圓滿法網站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0-12-24 文字:【大】【中】【小】  

    聞法的方式是很重要的。佛講過,不如法的修行,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不如法的修行,正法也會變成惡趣的因。想學佛、想修行,就一定要如理如法。若是不願意如理如法的學修,就別學、別修了,不要拿佛法造業。拿佛法造業是特別大的罪過!若是不如理如法的聞法,就是犯了舍法罪!

    佛法是從恭敬心中、從信心中得到的,沒有恭敬心、沒有信心不會得到佛法,不會有任何成就。信心是一切成就的根本,是一切加持的來源。信心有多大,加持有多大;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

    大乘佛法里主要強調的是心。其實學佛修行就是一個轉念,念轉業消,念一轉業障就消掉了。從早上起床開始,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變成修行。若是你能把握自己的心態,能轉變自己的心態,在佛堂里念經和在外邊做事,沒有區別。若是心不清凈,心沒有安住,在佛堂里誦經、念佛,也不是修行,都是造業。若是心裡清凈、能夠把握心態,在外邊做事,打掃衛生、洗臉刷牙,都可以變成修行。

    我們現在的狀態是:佛法是佛法、相續是相續,修行是修行、生活是生活。佛法與相續,修行與生活都脫節了。雖然學了幾本書,但都是紙上談兵;雖然口頭上能講很多道理,但一點都不符合自己的相續。在寺院、在佛堂里做功課、誦經的時候像個佛、像個菩薩,但是一回到生活中、工作中,一點變化都沒有,煩惱依舊,習氣依舊。

    我們這樣學佛修行,解決不了問題!佛法是解決我們相續中這些煩惱的方法,佛法是解決我們生活中這些問題的方法。我們不是要解脫嗎?解脫就是要從這些煩惱、痛苦當中解脫。所以,要將佛法融入相續,才能對治煩惱、對治習氣;要將修行融入生活與工作,才能解決生活與工作中的問題,才能改變命運。

    以前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弟子很虔誠,但是特別笨,教他一些儀軌、偈頌也學不會。後來佛只好讓他去掃地,然後教他:「你掃地的時候,要在心裡觀想,你所掃的這些,不是灰塵,而是自己的業障,自己的煩惱。」他特別相信佛,就照佛說的話做了。掃地的時候,他心裡這樣想,嘴上也這樣說:「我掃的這些不是灰塵而是業障,不是灰塵而是煩惱。」就這樣掃啊、掃啊……最後將業障、煩惱都掃盡了,證得了阿羅漢果。

    我們洗臉刷牙的時候也要這樣想,這些不幹凈與不清凈,就是自己的業障和煩惱,把業障洗掉,把煩惱刷掉,這叫將佛法運用到生活當中。

    在大乘佛法里,尤其是密宗里講,我們的心是一尊佛,是最究竟、最圓滿的佛;我們的身體是一座壇城,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壇城。吃穿、裝飾都可以供養壇城,莊嚴壇城。你為了莊嚴壇城,或為了表法,也可以化化妝。表法本身就是一種說法,叫「現身說法」。但是我們現在洗臉、化妝,目的是什麼?是想出去迷惑眾生。從根上就錯了!這個念頭要轉過來。我們能轉念,這些不好的念頭就沒有了,都是清凈的心,都變成了修行。

    若是你心到位了,自己的家也是一座壇城,也是極樂凈土。家裡這些不幹凈的東西,都是自己的煩惱和業障。我們在家裡打掃衛生,也是掃煩惱,除業障。家裡乾淨整潔了,也是莊嚴壇城,這也是一種修行。這裡根本沒有不好的心,都是清凈的心。

    《普賢行願品》里講,「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在密宗的大光明的境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佛、都是本尊、都是壇城。顯宗里也講,處處都是好處,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若是你能轉為道用,都在給你表法,都在給你解脫的機會,都在讓你增長智慧。

    做飯也是修行,給家人做飯是一種菩薩的行為。我們不是要付出與奉獻嗎?我們都很關心、照顧家人,但是我們這樣關心、照顧他們是自私的。「我不自私啊,我對家人、對兒女一點都不自私。」你就是自私的!為什麼這講樣呢?你現在關心他們、照顧他們,是因為「我」——我的家人,我的兒女。「這是我的親生骨肉,我不照顧誰照顧啊?」由「我」來引發的都是自私。佛說過,要破除我執,要去掉我。

    你們現在也能感覺到了吧,對家人越關心、越照顧,反而越煩惱。為什麼呢?因為是自私的,不是真心實意的,所以感化不了他們。

    你的行為沒有錯,但是你的發心是錯誤的。現在我們要發菩提心、要為眾生,就要轉念。怎麼轉念呢?你關心家人、照顧家人沒有錯,但是你不能因為他們是「我的」而關心、照顧他們。你要把他們看成是眾生,看成是與自己最有緣分的眾生,最需要自己的眾生,所以要關心他們、照顧他們。你這樣去關心他們、照顧他們,才能感化他們,你們之間這些緣和債才能都了了。之前你了不了緣,也了不了債!若是你沒有了緣、了債,你就了不了生死,斷不了輪迴。

    什麼叫輪迴?冤冤相報這叫輪迴。如果你是自私的,再付出也沒有用,還是互相欠。你若是能無私的奉獻、付出,真正能夠善待這些眾生,才能了這個緣、了這些債,最後才能了生死。

    我們已經發菩提心了,就應該饒益所有的眾生;但是要從自己身邊的眾生做起,然後一步步擴大。連身邊的眾生都沒有度好,怎麼能度化一切眾生呢?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都是大話、假話。寂天菩薩在《入行論》里講得很清楚,我們無論是發慈悲心,還是發菩提心,都要從自己的家庭做起,慢慢擴大範圍。

    「這都是與我最有緣、最需要我的眾生,所以我要關心他們、照顧他們。」你這樣想,就有力量了,做家務的時候也會很輕鬆。你有這樣的發心,它就能給你一股力量,這叫加持!你如果是不心甘、不情願地做,就不能了緣了債,不能解脫。

    其實你付出了、奉獻了,本身也是給自己積累資糧。你不是要成佛嗎?這都是成佛的資糧啊!你能這樣想,也能從中得到一種力量,一點都不會感覺累,心裡也不會有怨恨。這叫加持!加持不是一個很神密的東西。你做飯本身也是給佛菩薩準備供品,也是為父母眾生服務,這裡有很多含義。

    吃飯也是修行。若是你有高的見解,自身就是一座壇城,吃飯本身就是一種供養。若是你達不到這麼高的境界,你可以先供養諸佛菩薩,然後將這些食物當做加持品享用,這也有消業、驅魔的作用。真正的修行人,不用去找什麼仙家。「是不是我身上有東西了?是不是我家裡有東西了?我現在怎麼將他們送走啊?」不用這樣。你能如理如法地做飯、吃飯,本身就能驅魔。

    如果信心足了,這些飲品食品都是甘露、甘露丸。很多學密法的人,都特別喜歡甘露水、甘露丸,但是喝了吃了以後,一點感覺都沒有,「哎,怎麼跟普通的食品一樣啊?」如果沒有信心,相續沒有成熟,不會起什麼作用。如果你相續成熟了,有具足的信心了,喝水就是在喝甘露水,吃飯就是在吃甘露丸啊!我們做會供的時候分的那些東西,就是一些飲料和食品。若是你能真心實意把它當作甘露和甘露丸,它就可以幫你消業,幫你去病、去魔、去煩惱。在物質上沒有什麼甘露和甘露丸,主要是自己的信心。

    穿新衣服之前,也可以先供養諸佛菩薩,然後把新衣服當成是諸佛菩薩賜給自己的加持品,穿在身上。那是金剛鎧甲啊!看誰還能往你身上粘不清凈的東西?不可能!這也是增加自己的信心,增加自己心的力量。為什麼說一心祈禱能夠得到加持?你能夠堅定信念,能夠一心一意,本身就是一種力量。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力量呢?是因為我們的心在散亂,力量在分散。你能將心定下來,這時心的力量就集中到一起了。

    做生意也是一種修行。你可以在外邊開個小店,但是發心要正確。眾生肯定需要這樣一個場所,你為了給眾生提供方便條件,然後去做生意,這樣不會造業的。你還可以通過這樣一個方式跟眾生結善緣,給他們種善根。若是你能以一顆清凈心去善待每一個客戶,你真的是在與他們結善緣、給他們種善根。

    走路也可以是一種修行。走路的時候,把佛菩薩觀想在右肩上,走路也是繞佛。把路途中見到的華美的城市、風景等,所有清凈美好的東西,都統統供養給諸佛菩薩,供養給父母眾生,盡量去對治煩惱,消滅貪心。「這個太美了,歸我多好啊!」要把這個貪念轉化過來,修舍心,對治煩惱,不讓煩惱、貪心生起。

    逛街也是修行。商場里有各種各樣的服飾、食品,面對這些也不要生起貪心,統統都做供養、做布施。這也屬於是意幻供養、意幻布施。若是你的心真正到位了,真實供養和意幻供養沒有區別,真實布施和意幻布施沒有區別。因為供養的目的就是對治煩惱,對治習氣。當你生起貪心的時候,通過意幻供養、意幻布施把這個念頭轉過來,這就達到目的了。我們現在的狀態是,一進超市,貪心就上來了,「哎喲,這些東西多好啊,我要嘗一嘗。」

    小乘佛法特彆強調依止寂靜處,修行要上山、出家。在山洞裡修,沒有那麼多對境。但是我們現在修的不是小乘佛法,是大乘佛法。修大乘佛法是在生活中、在社會中、在世俗中;大乘佛法的出家是心出家。你只把握自己,這是小乘修行,談不上大乘修行。不僅把握自己,還要幫助別人,這才是大乘修行。

    在對境中要把握自己難度很大,但是成就也快。沒有對境修一百年不如有對境修一剎那。在對境當中很難把握,可一旦勝利了,就是真正的勝利。你們現在作為在家居士,要到山上修行,沒有這個機緣。但是盡量把握自己的這個人身,在生活中、工作中去學修,這樣修行特別快。能夠做到了,這叫智慧。

 

佛教徒修行的內容有那些?

雖然各宗各派的修行有其差別,但主要仍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修行的內容也因各人的根機因緣而有所不同,但仍不離以福慧圓滿為標的。

一般的禪坐、止觀、念佛、持戒、課誦、抄經、持咒、朝山等,當然是修行的內容,但推行慈善福利工作,參與社會教化活動,只要是淑世利人的事業,也都屬於修行的內容。此外,大乘菩薩的助道資糧———六度,皆可做為現代人修行的眼目,如不慳吝而行的無相布施,護念有情生命的持戒,心甘情願的忍辱,遍學無厭的精進,凈穢一如的禪定,生佛平等的智能。

修行與家庭

內容提要:

宣聖法師

今天咱們再閑聊一些修行關於家庭方面的內容,常識。因為有些人認為一修行起來,說不修行在家庭里搞的還挺和諧,一修行起來呢,不合諧了,家庭不和諧了;還有的說不修行的時候我在家裡呀是老大,一修行感覺好象欠家裡的什麼似的,感到自己很渺小。不是說欠什麼,是自己造成的。

修行本來是個正當的事,它不是偷偷摸摸去偷雞摸鴨去,藏著,掖著,只是怎麼協調的問題。不修行的時候,假如這個家庭有時夫妻關係會出現危機呀,子女不孝順等等的情況,修行起來應該更和諧。

從咱們的角度就是說修行人要以身做則,做什麼呢?以佛菩薩為榜樣,從咱們自身呢,把自己當作菩薩。為什麼這樣說?不是咱們真正是菩薩了,而是以菩薩做榜樣,我們按照菩薩那個標準去做去,這樣才能家庭和諧。

咱們從心性和心地上鍛鍊出來,以及達到心性的升華。以前斤斤計較的現在不計較了,過去人不說么,人有三個極特殊的因素,三個最小的方面,什麼呢?小心眼兒,小脾氣,小性格。有的說那是小孩那樣。那不是,有的到了二三十歲還那樣,有的四五十歲更嚴重,到了七十八歲他有的時候都爭糖吃。你不信有的這個小孩的父親無意中從兜里真掏出一塊糖來,給他自己孩子,但這個小孩的奶奶從旁邊瞅著,看到的時候,就說了,我養你這麼大,掏出糖給你兒子吃,不給你娘吃。她都跟他爭糖吃,正常一種心理嘛,老小孩嘛。

這個就是說咱們在日常訓練當中,扎紮實實去訓練自己的心地。在一個家庭的範圍當中,你別去索取,別在自己的家庭以及周圍的環境索取,應該去付出,奉獻。不要索取丈夫你就應該回來給我做飯,也不要索取那個妻子,你就是做家務的。誰規定的?你也不要把自己當成男人,也不要把自己當成女人,當成什麼呢?真正拿菩薩標準衡量自己,回到家,做飯是我的活,掃地是我的活,收拾家務是我的活,里里外外這都是我的活。別人幹了,說我丈夫替我幹了,我妻子替我幹了,還在那掃地呢,感激他。正常這些工作跟他沒關係,幹了,感激他,因為他在幫助我,而不是索取和奢求,這樣時間長了就把咱們真正慈悲心訓練出來了。

過去不說么,枷鎖枷鎖,就是家裡這個環境容易把人困住。有很多人在單位裡頭挺好,回到家裡就不行了。在單位里人都說這個人又和氣又什麼,真好,回到家裡他是兩眼一瞪,眉毛一擠,一句話不來他就跟你拍桌子,只要出了家門他真和氣呀,這就叫枷鎖。他認為回到家他就在管理之中,就應該如何了,他一下就形成一種什麼?我執,強大的我執。咱們修行人不應該產生這個,不應該在這上用功,破除我執嘛,把我執破了,心性里的那種貪破除了,嗔就沒有了,愚痴也就解決了,就解脫了,二六時中都在修行當中,行走坐卧都在修行當中。

不要學什麼呢,我修行了,自己的丈夫、妻子不修行,他應該該好好伺候我,因為我是大修行嘛。那就錯了,那是功高我慢,一點慈悲心沒有了。慈悲眾生,一定要更新觀念,你不要拿你丈夫是個丈夫,不要把你妻子當成個妻子,當成什麼呢——都是眾生。只是這眾生跟你更有緣份,你更好地去慈悲他。你把他當成丈夫的話,你就會依賴他;你把她當成妻子的話,你就會在那執著,她就應該幹什麼,就應該怎麼怎麼的。你渴了的時候,他沒想著給你倒杯水,有的那個男同志不說么,這老娘們兒,她怎麼就不行呢,我渴了他都不知道,就好象家屬有他心通似的,有神通似的,她就應該知道,哪能那樣呢?咱們應該訓練到什麼程度?舍己利他,你不把自己丈夫當成丈夫的時候,這種關係處理更和諧,你心地更坦然,真正夫妻關係,更好更恰度。你看有一些在單位工作的,單位問題處理的特別好,還挺和諧,為什麼?因他遇到問題的時候,都會退一步,都會互相謙讓一下。當你回到家的時候,你就不會謙讓了,為什麼呢?你把家裡的老頭當成丈夫了,你把家裡的老太太當成你的妻子了,就不謙讓了。認為那是你的,為你所擁有的,必須服從於你的意識,你所認為如何如何必須按你的去做,達不到你的意識形態的話,你就會生氣了,發火了,滿足不了你的心理狀態。如果在外面呢,你不去滿足心理狀態去,不是不滿足,而不是強制地要求滿足,在似乎之中還會妥協,還會寬容對方,互相包容。所以說這樣的話,你把自己的丈夫也好,妻子也好,自己心性和對他們的觀念升華了,這個家庭關係就處理好了,你修行起來就更能得到家庭的支持。否則的話,不修的時候這個人挺好,念念佛念的,回家往那一坐,到吃飯就吃,做不好他都不幹,什麼家裡事都不管,那就壞了,長久下來家庭就要出問題。這個就是說修行嘛,得道多助,多助的情況下容易得道 ,失道寡助嘛。

修行要得到周圍環境的支持,第一個,從每個人來說,在家修行家庭的環境。再一個從本身的行為,去修的話本身的行為作證,真正去修持了,也就會影響周圍的人,感化周圍的人,無形之中就會感化,使自己妻子、丈夫、子女呀看到自己的父母修行修的好,看到自己的妻子、丈夫不修行的時候呢,有時候吵哇、鬧哇,修行起來之後呢,不吵不鬧了。不修行的時候呢,耍無賴、喝大酒、修行之後呢,基本不喝酒了,甚至不喝了,並且各個方面正規起來了,也好了,好起來了,規範起來了。但往往是什麼呢?這面修著,那面呢,這面出個善,那面造個惡。所以這些方面,修行和家庭關係要處理好,處理好的根本點就在於自己,你別要求別人去,你別要求你的丈夫,你的妻子。你怎麼去貢獻,你把自己呀真正當成修行人,拿著菩薩的標杆去做,說我就是菩薩,我就是來照顧眾生來慈悲眾生的,不是索求眾生來慈悲我。但往往有的人為了不下地獄,三天五天堅持下來了,訓練幾天訓練不下去了,遇到事脾氣就出來了,哪有大菩薩發脾氣的?咱們在坐的都是修行人,都是大菩薩,聽過大菩薩罵人嗎?菩薩也不罵人呢,咱們就不應該罵人唄。菩薩不去嗔恨人,只去慈悲人,咱們就應該學著去慈悲眾生。你自己的妻子,丈夫不是眾生嗎?自己的子女父母不是眾生嗎?也是眾生啊,那也要去慈悲他們,他們跟你更有緣份,你就應該更好地慈悲他們,慢慢把他們度化了,這多好。

這些都是一般常識,咱們在坐的老菩薩在這方面沒問題,有個別剛剛修行不太懂的聽一聽,自己訓練訓練。過去毛澤東說過這麼一句話,說做一件好事容易——什麼不容易呢?難在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這個難,說能不能持之以恆。這些方面,修行與家庭協調好,對自己本身的修行進展也相當有利,相當好,對家庭也好。

 


推薦閱讀:

修行,是一次孤獨的遠行
土登翁修堪布:連普通人都不如的修行人
為什麼要修行,為什麼要成佛?
有通了小周天的嗎?可以講一下通小周天以及之後氣通百脈的感受嗎?
關於修行中尊師重道的重要性您有什麼體會?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