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老字號弓箭手藝人,三百年不變的工匠品質

關於弓箭的歷史,《中國古代發明》記載:「根據考古發掘的實物證明,我國早在2萬年前就出現了弓箭。」

弓箭在歷朝歷代戰爭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原始時代,兵器的殺傷力對戰爭的勝敗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易·繫辭》中說「弧木為弓、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意思是說誰掌握了弓箭力量上的優勢,誰就能征服天下。

弓箭歷經一萬多年的發展,弓箭不僅在軍事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祭祀中射箭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儀式。射箭後來逐漸成為了統治階級宣揚道德禮法、維護國家統治的重要手段。

但是到了清末,弓箭作為兵器已被洋槍洋炮取代,弓箭的地位就逐漸下落,到現在見過的就很少了,會用的更是寥寥無幾。

看似外形簡單的弓箭,實則需要經過制胎、插銷子、鋪牛角、鋪牛筋、上板凳等五大道工序,而細分起來則需要200道,制箭步驟主要包括調桿、打皮、刮桿、安裝箭頭和尾羽等。使用工具有板凳、鋸刀、木銼、筋梳子、弓枕等十多種。尤其是,弓箭對材料要求非常嚴格,比如木材要用榆樹或水曲柳,牛角用南方水牛角,而且必須長於60厘米。

弓箭製作的精確程序和許多關鍵流程完全依仗工匠的精湛技藝和經驗,以眼為尺,以手為度,很少有具體數據可以參考。製作一把弓需要利用上百件專用工具對二十多種天然材料進行純手工加工,通過200多道工序,歷時三四個月,才能製成一張中國傳統弓箭。

北京有一家專門工匠鋪,叫聚元號,「聚元號」的初創年代應在1720年,為什麼說應該呢?

這是因為店鋪里保存著一張傳下來的古弓,弓長約1.5米,其上有「道光三年毅甫制」的款印,這是當年的工匠毅甫為「聚元號」100周年慶典所特製。

「聚元號」弓箭鋪的原址位於北京東四路口西南角的原弓箭大院內。在清朝,那是北京的弓箭大院是皇家特設的兵工場。「聚元號」所制弓箭便是專供宮廷使用,「聚元號」的匾額也是乾隆皇帝御筆所題。

後來清朝國庫空虛,這些皇家弓箭工場淪為民間作坊。執掌聚元號無心經營弓箭鋪,最終山窮水盡,只好將其祖業變賣給楊家。

楊福喜的祖父楊瑞林,早年學習弓箭製作手藝。不到30歲,已是弓箭行較有名氣的師傅。1910年,在親友資助下,楊瑞林以40塊大洋成為「聚元號」第八代店主。後經歷改造,1998年,聚元號第九代傳人楊文通在朝陽區的團結湖居民區內設鋪,重興舊業。

由於弓箭製作工藝繁雜,要求又高,傳承成了困擾楊家人的一個大問題。第十代傳承人楊福喜除了宣傳和推廣中國傳統弓箭外,他還竭盡所能培養下一代傳承人。2008年,楊福喜的兒子正式跟隨父親學習製作弓箭。

楊福喜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把傳統弓箭的製作技藝傳承下去,讓世界各地的人都知道中國有個『聚元號』。」

更多中華老字號文化,敬請關注老號營;文章來源於老號營,如有轉載,註明出處。

老號營徵集老字號文章、圖文、圖集、品牌故事、人物訪談;把您身邊的老字號故事告訴我們,一經採用,必有重酬;徵文郵箱:ghzb99@126.com。

推薦閱讀:

Issue 9 反科技的工作與生活哲學
為什麼人們對《舌尖3》的章丘鐵鍋感到反感,但日本手工鍛打的廚刀卻備受推崇?
工匠語錄
他是網友眼中的「魯班七號」,60歲時打造了驚艷世界的微縮天壇

TAG:藝人 | 工匠 | 品質 | 手藝 | 弓箭 | 老字號 | 手藝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