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原 玉 韻 | 向內蒙古自治區70周年大慶獻禮
內蒙古出土玉器概述
內蒙古自治區橫亘於中國北部,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陰山、賀蘭山、大興安嶺和燕山將內蒙古大體上分割為與甘、青和蒙古戈壁相毗鄰的西部,與陝、晉、冀接壤的中南部,與冀、遼交界的東南部和以大草原為背景的東北部四個自然文化區。此外在內蒙古地區由西南向東北,沿北緯38—45度的燕山南北長城地帶,自古以來就是農牧經濟交錯分布地域,也就是農牧民族雜居、農牧文化交匯的地帶。
這種特殊的自然地理、經濟、政治環境,產生了豐富多彩的、獨具特徵的北方地區古代文化,從而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自20世紀初中國引入了以田野調查發掘為基礎的近代考古學以來,尤其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內蒙古自治區的文物考古事業蓬勃發展,各地考古發現了較多的玉器。相關資料顯示,內蒙古歷代玉器主要出土於東南部地區,中南部地區、科爾沁地區、呼倫貝爾地區也有一定發現。筆者不揣冒昧,試圖對內蒙古出土的歷代玉器作一簡單的綜合敘述。
上篇:內蒙古出土的史前玉器
內蒙古史前玉器的出土地點集中分布於東南部地區、科爾沁地區及呼倫貝爾地區。
相比而言,東南部史前遺存分布較為密集,加之田野考古工作進展較快,新石器時代至早期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年代序列和譜系關係已大體明確,為該地區史前玉器的深入研究建立了堅實的基礎。在東南部已確認的諸考古學文化中,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等遺存中,都出土過數量較多、不同類型的玉器。在長達4000餘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玉器的製作和使用具有較為明確的源流關係,具有鮮明的地域風格,已構成內蒙古東南部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核心內涵之一,使此地與鄰近的遼西地區共同成為中國東北史前玉文化的重心區域。故內蒙古東南部地區在史前玉器研究領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要探索中國玉器的起源,完善史前玉器的分布、類型、內涵等問題,都必將把此地出土的玉器作為重要的研究資料。
科爾沁地區,以往田野工作比較薄弱,尤其對史前考古學文化的了解幾近空白,但隨著近年來配合基本建設的田野考古工作深入開展,相繼確認了南寶皋吐類型和哈民忙哈文化,為進一步了解科爾沁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的發展序列提供了重要參考材料,兩遺存中亦出土了數量可觀的玉器。
呼倫貝爾地區經正式考古發掘出土史前玉器數量則相對較少。
(一)
興隆窪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6200年至前5400年,屬新石器時代中期,是中國東北地區現已確認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亦為迄今所知最早採用真玉(即陽起石和透閃石結晶體)製作玉器的考古學文化。興隆窪文化玉器作為東北地區玉文化的基礎,可能是本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玉器以及青銅時代早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玉器的直接源頭。興隆窪文化玉器在內蒙古境內的出土地點主要有敖漢旗興隆窪、興隆溝,巴林右旗洪格力圖、錫本包楞,林西縣白音長汗等。
敖漢旗興隆窪遺址自1983年至1993年先後經過六次發掘,揭露面積多達3萬平方米,發現房址170餘座,清理居室墓葬30餘座,是中國目前所知時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史前聚落遺址。遺址中有玉玦、匕形器、玉斧、玉錛等出土,該遺址117號墓中的一對玉玦,出土時置於墓主人兩耳旁,當為其生前所佩之耳飾,這開創了玉玦使用方法的先河。
敖漢旗興隆溝遺址於2001年至2003年歷經三次發掘,共揭露面積6000餘平方米,清理房址37 座,居室墓28 座,出土玉玦、弧形玉飾等。4號居室墓的主人系一未成年女性,出土時頭骨立置,四肢散亂。墓中出土兩件玉玦,一件嵌在頭骨右眼眶內,另一件出於填土內,這與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塑女神頭像眼眶嵌入圓形玉片的現象相同,都應起到「以玉示目」的獨特作用。109號房址中出土的1件弧形玉飾,形制規範,做工精細,一端鑽有圓孔,恰呈半壁之形,有學者認為可能是一件玉璜。
巴林右旗洪格力圖遺址為一處積石冢性質的墓地。由於盜掘破壞嚴重,已無法看清墓穴形制及遺物出土位置,墓主的屍骨幾乎蕩然無存。1997年在此出土玉玦8件、匕形器1件、玉斧1件、玉石料1件;其中7件玉玦可按大小依次排列成為一組,顯然不是作為耳部的裝飾品,而可能具有禮儀用玉的性質,此類習俗在東北史前玉文化中尚屬首例。
1982年巴林右旗錫本包楞墓葬出土玉玦1件、匕形器2件,系當地牧民挖土所獲。後經專業人員現場調查以及發現者回顧,判定玉器出自一座長方形淺豎穴土坑墓內,玉玦位置墓主人頭部,匕形器出自其腰部。
林西縣白音長汗遺址於1986年被首次發現,後歷經1988、1989、1991年三次發掘,揭露總面積達7264.3平方米,共清理房址40餘座,墓葬7座。其中,墓葬中出土玉器 7 件:玉玦2件、玉管4件、玉蟬1件;在遺址西南山頂的一處表土層中,發現玉錐1件;在27號探方第二層出土葉蠟石嵌蚌殼人面形飾1件。該遺址保存較好,玉器出土位置多比較清楚,為研究其功用及佩戴方式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二)
趙寶溝文化玉器出土極少,目前僅知1989年內蒙古翁牛特旗小善德溝遺址的一座房址居住面上發現過6件算珠形小玉玦。對於趙寶溝玉器的進一步認識以及了解趙寶溝文化玉器與紅山文化玉器之間的關係,還要依靠日後考古發掘資料的不斷積累。
(三)
紅山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至前3000年,是中國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中最早被認識的一種文化。關於紅山文化的分期,學界有三期和四期之說,儘管尚存分歧,但對現已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年代的認識卻趨於一致,即絕大多數玉器屬紅山文化晚期或第四期,距今約5500至5000年。紅山文化玉器,代表了西遼河流域史前時期玉器製作的最高水平,在中國史前玉器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據統計,迄今為止紅山文化出土和採集玉器的數量已將近300件,主要分布於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區。
1991年在克什克騰旗南檯子遺址共發掘紅山文化墓葬13座。墓葬集中分布在遺址的東部,唯7號墓出有玉器,墓室為長方形,棺壁立置石塊,頂部搭蓋石板。墓主人仰身直肢葬,頭向朝北,兩耳際各出1件環形玉玦,這是在紅山文化墓葬中首次發現玉玦。關於兩件玉玦的年代,尚有爭議,有學者認為其年代較牛河梁玉器偏早,相當於紅山文化中期。
2012年在巴林右旗友好村二道梁清理了一處紅山文化墓地。該墓地之前已遭到較大程度盜掘,所清理的7座墓葬皆直接鑿刻于山岩之中,墓葬形狀為不甚規則的長方形和橢圓形,保存較差。墓內隨葬有陶器、玉器及石器等,以玉器為主,有玉璧、玉鐲、玉管、玉錛等,以及水晶和瑪瑙飾件;陶器較少,殘損者多,可見有筒形罐;石器有鏃。根據出土遺物判定,該墓地大體屬於紅山文化中期遺存。二道梁墓地出土的玉器與陶器共存,可明確為紅山文化中期,為紅山文化玉器的研究、鑒別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總面積在150萬平方米左右,發現抹有白灰面的紅山文化房址及圍壕殘段,當為紅山文化高規格的中心性居住遺址之一。1981年在此調查共徵集和採集到玉器百餘件,成為西拉木倫河北部出土紅山文化玉器數量、品種最多,質地最佳的一個地點,也是紅山文化居住遺址中出土玉器最多的一個。包括玉豬龍1件、鳥首龍1件、勾雲形玉佩1件、鉤形器1件、三連璧1件、玉蟬4件、玉鴞2件、鳥形飾件1件、魚形飾件1件、玉管2件、玉斧2件、紡瓜2件、玉墜飾63件。雖然這批玉器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地層材料直接證明其年代,但它們和較多的紅山文化遺物共存,且與其他地點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在形制、工藝、質料上有著頗多的相似性,故屬於紅山文化玉器的可能性很大。那斯台所見玉器特徵顯著,尤以肖生造型最具代表性,有些器類在其他紅山文化遺址中至今未見。從調查結果看,玉器應出自居住址內,與大凌河流域的牛河梁、胡頭溝玉器出自墓葬內的現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可能是不同地域原因所致。
內蒙古境內的其他出土地點還有:克什克騰旗石板山,巴林左旗葛家營子、尖山子,巴林右旗羊場、查日斯台、蘇達勒,林西縣南沙窩子,寧城縣打虎石水庫,翁牛特旗海金山、三星他拉、黃谷屯、五分地鄉南窩鋪,以及敖漢旗境內的一些地點。
(四)
科左中旗哈民忙哈遺址,地處科爾沁沙地的腹地,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大型史前聚落。2010年至2012年歷經三次發掘,揭露面積5700餘平方米。哈民忙哈遺址所揭示遺存的獨特文化面貌與周鄰地區已發現命名的新石器文化均不相同,根據對其文化內涵的認識,發掘者將哈民遺址為代表的一類遺存命名為「哈民文化」。由於該遺址發現共出有紅山文化晚期的陶器及彩陶片,故其年代大體相當於紅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年至5000年。哈民遺址出土的玉器有玉璧、雙連璧、勾雲形玉佩、玉鉞、玉錛、圓形玉飾等,其中玉璧、雙連璧、勾雲形玉佩與紅山文化的同類器形十分接近,這對研究哈民文化與周鄰地區同時期文化的關係有所裨益。
(五)
哈克文化的主要分布範圍是內蒙古東北部的呼倫貝爾地區,距今約為6000~5500年,生產生活工具以細石器為主,同時也出現了少量的玉器製品。1985年陳巴爾虎旗東烏珠爾蘇木一座新石器時代墓葬中清理出土1件玉璧,原置於墓主人下頜骨下方,同墓還出有1件玉片。1999年,海拉爾區哈克鎮團結新村的一處墓葬出土7件玉器,有玉璧2件、玉環1件、玉斧2件、玉錛1件、綠松石珠1件,此為呼倫貝爾地區出土新石器時代玉器數量最多的一個地點。2001年,當地牧民在鄂溫克旗輝河支流發現一件人面形玉飾。後經專業人員現場調查,確認該地點為一處哈克文化墓葬。
(六)
扎魯特旗南寶力皋吐墓地,位於科爾沁沙地北緣與大興安嶺南麓草原的交錯地帶。從2006年至2008年連續發掘3年,揭露面積總計1萬多平方米,共清理墓葬395座,出土各類遺物1500餘件,是迄今為止中國東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遺物最為豐富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群。南寶力皋吐墓地所在的科爾沁沙地是東北地區各種史前文化相互摩擦與融合的敏感地帶,其文化面貌顯示出文化交匯地帶複雜多樣的特徵,體現了對同時期周邊考古學文化極大的包容性,主要有小河沿文化、偏堡子類型、小拉哈一期遺存的文化因素。但抹光深腹筒形罐和形態各異的動物造型陶器群,構成了南寶力皋吐墓地特有的文化特徵,可能代表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類型,即南寶力皋吐類型。墓地出有玉璧、玉牙璧、玉璜、玉環、玉斧、玉錛、玉珠、玉墜飾、綠松石墜飾等。從器形、工藝、質料等方面分析,這批玉器同紅山文化玉器系統疏遠,而與黑吉地區的史前文化、呼倫貝爾的哈克文化甚至更北的俄羅斯貝加爾湖地區出土玉器聯繫密切。
(七)
目前所知小河沿文化玉器發現數量甚少:2007年發掘的赤峰市哈啦海溝墓地,文化性質比較單一,所發掘的51座墓葬和1個祭祀坑皆屬於小河沿文化遺存,其中10座墓出土了玉器,有玉鐲、玉璧共15件。1977年翁牛特旗大南溝墓地出土綠松石珠和玉管各1件。傳統觀點認為小河沿文化是由紅山文化發展而來的,但就現有材料而言,小河沿文化玉器自身的獨特性較強,應當不全是對紅山文化的單純承繼,很可能較多吸收了其他地區的文化因素。
(八)
夏家店下層文化是一支活動於中國北方的早期青銅文化,年代在公元前2000至前1500年。內蒙古東南地區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存分布密集,出土玉器較多。
敖漢旗大甸子遺址,經過1974年、1976年至1977年、1983年三次發掘,揭露面積達到1萬餘平方米,共發掘墓葬 804 座,是目前唯一一處保存完好且經過有計劃大面積發掘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墓地。其中共49座墓隨葬玉器,包括玉璧5件、玉環4件、玉玦10件、瓦溝紋玉鐲1件、瓦溝紋曲面牌飾1件、有領環形臂飾1件、玉牙璧1件、馬蹄形玉箍1件、勾雲形玉佩2件、玉斧7件、玉鉞1件、玉鳥1件、玉蟬1件、玉龜1件、玉鉤形器1件、矩形墜2件、弧形墜5件、直條形墜6件、彎條形墜2件、圓柱形墜3件、楔形墜2件、松石珠332枚、瑪瑙珠213枚、玉珠36枚。從形制和工藝上看,大甸子玉器有著複雜的文化內涵,主要淵源於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中原龍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而大甸子玉器與紅山文化玉器的共性尤其突出,體現了兩者間較為密切的傳承關係。由於該墓地保存相當完整,玉器在墓葬中的位置較為明確,且體質人類學鑒定工作較細,從而為研究夏家店下層文化用玉制度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二道井子遺址位於赤峰市郊,2009年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揭露面積5200平方米,清理城牆、環壕、院落、房屋、道路、窖穴、灰坑、墓葬等遺迹305處,是目前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發現房址最多的的一處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中有玉斧、玉鑿、玉璧等出土。
(未完待續,近期推出內蒙古出土玉器概述——戰漢、中古明清篇)
推薦閱讀:
※成吉思汗六征西夏,蒙古軍血洗興慶府,200年西夏國灰飛煙滅
※蒙古有多少海軍?
※西方史學界是否將成吉思汗和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劃為中國人還是劃為蒙古國人?
※袁世凯出卖外蒙与日本签亡国灭种的二十一条,为什么总有些人为袁世凯这种卖国贼洗白?
※為什麼俄可以用哥薩克騎兵為自己開疆拓土,而宋明不能用蒙古騎兵滿人八旗為國家開疆?